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电影 »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扩展阅读
日韩r电影天堂中文 2024-09-21 22:21:42
狮子女巫与魔衣橱大电影 2024-09-21 21:50:29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发布时间: 2022-04-08 07:25:11

A. 求 中国梵高 百度云免费在线观看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cBc7-JW-sqYOxM7z8C70dg

提取码: marp
作品相关简介:《中国梵高》是由荷兰Trueworks、深圳世纪映像出品,余海波、余天琦联合执导的纪录片,于2016年11月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ADFA)首映。该片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时代的变迁和欧洲之行,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面对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等方面不得不进行多重选择的故事。

B. 请问大佬有归途列车2009年上映的由陈素琴主演的百度网盘资源吗

《归途列车》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0uaWzVxDSOvf7NTKp5NNcw

提取码: we3f

1990年,家住四川广安区回龙村的张昌华(张昌华饰)和陈素琴(陈素琴饰)两夫妻为了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为了让张琴(张琴饰)和张阳(张阳饰)姐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像他们一样在农村的艰苦生活,毅然离开一对幼年的双子女去广州打工。他们辛苦的赚钱往家里寄钱,几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一次过一个年。平时只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对他们早已产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儿张琴像很多这个年纪的叛逆少年一样,不听劝告毅然退学,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从村里离家去广东打工……

C. 海豚湾的获奖记录

年份 名称类型 奖项 获奖者 2010年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获奖最佳纪录长片费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美国电影剪辑师工会奖
American Cinema Editors 最佳剪辑纪录片杰弗里·里奇曼广播电影评论协会奖
Broadcast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纪录长片费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美国导演协会奖
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纪录类最佳导演路易·西霍尤斯2009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观众选择奖路易·西霍尤斯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最佳纪录片费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纪录片费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
Florida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最佳纪录片费舍·史蒂芬斯
路易·西霍尤斯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最佳纪录片路易·西霍尤斯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最佳纪录片路易·西霍尤斯卫星奖
Satellite Awards 提名最佳纪录片路易·西霍尤斯

D. 纪录片领域分量最重的奖是什么

纪录片是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你用纪录的手法拍摄电影,当然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是最高荣誉。如果你用纪录的手法报告新闻,则普利策新闻奖是最高荣誉。



E. 为什么中国电影节越来越多,而好电影却越来越少

伴随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各类电影节也逐渐多如牛毛。但与如今中国电影的每况愈下类似,连被誉为“我国奥斯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也越发江河日下。

中国电影节不仅鱼龙混杂且有日薄西山之态

以金鸡奖为例,从第一届起就有盛产“双黄蛋”的传统,有一届“最佳故事片”居然还产生过“三黄蛋”,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评选机制实在举世罕见。

这点,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承其衣钵。让人不免遐想:难道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时加冕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帝桂冠

而并称中国四大电影节之一的长春国际电影节更是愧对以电影之名。

口号居然是:电影搭台,经贸唱戏。追求“电影文化大普及,经贸活动大丰收”,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名“长春国际贸易节”,在经贸往来的同时顺带欣赏一下两年来的优秀电影!

那么,在如此匪夷所思、模棱两可的背景下,一个电影节究竟该如何运作才能脱颖而出,继而进入良性循环,最后真正呈现一个电影节的风貌和品格。已走过11年的独立电影节――first青年影展也许能给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与日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first青年影展独树一帜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个中国传媒大学校内的短片竞赛,发展至今,已能够吸引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半壁江山前来摇旗呐喊,这与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紧密相连。

十年前,影展的创始人宋文发现,为什么“最佳影片”不能是参赛影片中的最好影片,于是他与同伴想把评价体系拉回至电影本身,立志将创办的电影节发展成为新电影人的挖掘机。

这一不懈追寻也体现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参评规则里,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影人的前三部电影,而在中国,着力关注电影人处女作的电影节,仅此一家。

而在遴选评委阶段,first青年影展也为人称道。

评委需要深具艺术家的眼光和胸怀,在亲子观影前提下,经过无缺席集体讨论后才可拟定所有获奖名单

图片说明:2014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审团主席谢飞(导演)

但与诸多精良文艺片一样,同样像一部细水长流电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来也步履维艰。

在时间长河淌进第八年后,该影展才与那年由它推出的现象级电影《心迷宫》一起,一战成名。

但是,在后续讨论中,有评委对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执行官李子为说:《心迷宫》这个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应该给威尼斯,那样可以走得更远。

这话令李子为百感交集。

此后,“为雪前耻”,first青年影展开始定期安排团队去鹿特丹电影节、金马电影节学习对方的创投体系、志愿者体系与视觉体系。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它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架构。

2015年成立的“并驰实验室”,联合电影公司在保障创作者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为青年导演提供中低成本制作的全线资源支持,推动实验作品顺利进入主流院线。

而去年,担任影展大使的陈坤,在与参展纪录片导演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与first合作成立“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的想法。

陈坤每年出资50万,助力青年导演拍摄纪录片。讲述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少年”由此获得30万拍摄资金;记录一位已过耳顺之年却还要照顾年过半百智障儿子的“罗长姐”也收获了15万制作经费。该片在随后举办的“西湖纪录片节”上又斩获大奖。导演把一半奖金放回“山下纪录片实验室”,由此形成了一个流水不腐的纪录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团队也日益成为一张华丽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发布会上,几百人的座位上都放着写有各自名字的瓶装矿泉水。

众多志愿者在有限条件下,甘愿承受高负荷运转,凭借自己的热情洋溢与青春逼人让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时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硕果累累。

刚刚拿下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的《暴雪将至》就是在该影展的创投会中,牵线世纪百年影业有限公司,由此进入实际运作环节;

导演马凯花费7万元拍摄的恐怖片《中邪》已被腾讯高价收购;

张大磊的《八月》在夺得金马最佳影片后,又得以在内地院线公映。

今年的影展训练营更是邀请到世界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担任讲师??

要适者生存,但不能随波逐流

声名鹊起后,许多企业也慕名而来。有说可以在西宁找块地,建一座first青年电影大厦,当然需要按照房地产思维经营项目;也有企业愿意出钱赞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电影展”;2014年,网络大电影风起云涌时,有人甚至劝说first影展改弦更张。

对所有这类“双赢”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绝。

在李子为和她的团队看来,成为青年导演进入电影市场的最佳途径,让电影人在这里离电影最近,是一切资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谈及未来,first青年影展的主创也不讳言:长路漫漫,荆棘遍布。

而这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节所面临的通病。虽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却没有真正的电影节文化。

许多中国电影人在去过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无不唏嘘感叹:他们惊异于,在这个以大麻和红灯区合法化著称的城市里,人们却在晨光熹微中,冒着凛冽的寒风排队买票,在电影节此后持续十天的放映中,从早到晚,十个放映厅场场爆满。

而在国内,想让更多普通观众走进电影节影院,仍旧任重而道远。毕竟,唯独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长。

而与此同时,这十年间,中国的银幕数已突破四万块,位居世界第一,而电影票房也从60亿发展至457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票仓。

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如何使电影节不落入沉疴,不变得目光短浅、唯利是图,能够坚守内心最真实的呼唤,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遗余力地打捞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为电影正名,还电影人尊严,才是一个专业电影节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F. 荷兰每年有哪些节庆活动

在荷兰,人们总是把节庆的来临当作庆祝的藉口,或者就干脆临时起义,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里每个人总是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品味的活动,高高兴兴地度过一天。

每年冬季的尾声、封斋斯之前,嘉年华会为荷兰的节庆活动拉开了序幕,狂欢的景像,尤其以马斯垂克和爱因多芬城市最为著名。

当春神降临,荷兰的花田有如一件色彩缤纷的大拼布时,库肯霍夫公署也开启了她的大门,迎接每年上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3月23日—5月21日)。另外,每10年举办一次的Floriade花卉暨植物展更是荷兰、也是世界花卉业的一大盛事。

夏天各种各样的活动更是热闹非凡!海牙的北海爵士音乐节期间,每天都有8小时以上的现场Live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当然,夏天还有许多其他的比赛活动,例如:菲仕兰省境内的Skutsjesilen帆船比赛,Sail Amsterdam帆船比赛(8月23-27日),以及在Drenthe举办的单车比赛。

每年秋天荷兰各地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花车及水果祭游行,各个地方的花车游行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与故事。其中,以阿姆斯特丹花车游行盛典最为著名。长达5公里的游行队伍早上由阿斯米尔离开,下午抵达阿姆斯特丹的水坝广场。

每年所有的荷兰人都希望今年能有个寒冷的冬天。冬天一到他们就会拿出收藏于阁楼储藏室的溜冰鞋或是雪橇,耐心地等候溜冰马拉松可以举行,好让他们在比赛中大显身手。以飞快的速度溜完11座城市全程200公里的比赛,对参赛的选手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同时结冰够不够厚实亦关系着比赛是否能够举行。

荷兰节日一览

新年 1月1日

主显节 1月6日

耶稣受难日 4月1日

复活节后的星期一 4月1日

五一节 4月30日-5月1日

耶稣升天节 5月25日

圣神降临节 6月5日

施洗约翰节 6月23-24日

万圣节 11月4日

国庆节 12月6日

独立日 圣诞节 12月24日-26日

G. 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师资力量

全校共有200 名教职员工,师生比仅为1:3。所有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其中 1/3来自纽约大学优质教师团队,1/3 自主招聘,1/3 来自世界名校的客座教授,而这些教师上岗之前,都必须在纽约大学“培训”一年。
在校方公布的知名教授名录中,当代英美著名法学家朱尔斯·L·科尔曼担任该校哲学系教授。科尔曼原为耶鲁大学卫斯理·纽科曼·霍菲尔德法理学教授和哲学教授,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法律和政治理论家之一,他的著作更新了法理学和矫正正义的全部领域。
荷兰导演、纪录片大师、一镜电影拍摄法创始人莱纳德·莱托·海尔姆里希为该校电影与新媒体专业副教授。海尔姆里希为世界各地的电影节、电视播出机构、独立电影制作人学校及大学建立了20多个单摄电影技法的工作室。他曾获2005年圣丹斯首届Grand World纪录片奖及200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尤里斯·伊文思大奖。2010年凭《群星之间》再度赢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以及最佳荷兰纪录片奖。这是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史上首次由一人同时摘得此二奖项。2011年他在圣丹斯又赢得世界纪录片奖。
曾写出《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Road to Class Power》(《走向权力阶级的知识分子》)一书的著名社会学家伊万·塞勒尼为该校社会学系主任。塞勒尼传奇的经历一直为国内社会学界传诵。1960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卡尔马克思经济学院后,受雇于匈牙利中央统计局,后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学习一年,回国后成为匈牙利社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1974年,改变他一生的著作《The Intellectuals on the Road to Class Power》问世,这本书让塞勒尼和联合作者György Konrád被当局逮捕,后塞勒尼被驱逐出匈牙利并剥夺了公民权,前往美国。
此外,国际比较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专业也均有知名教授的加盟。

H. 荷兰的当代艺术(最好带有高质量的图片)谢谢大家

荷兰的当代艺术:
自由、创意与革新
荷兰在艺术领域领先世界。在这样一个拥有著名博物馆以及一批风格各异的古典和创新音乐和剧院的国家,艺术正以各种形式不断蓬勃发展。许多重要的国际艺术节每年都在荷兰举办。
博物馆
荷兰拥有近 1,000 个博物馆,是世界上博物馆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和文森特•梵高博物馆、鹿特丹的 Boijmans-Van Beuningen 博物馆,海牙的 Mauritshuis 博物馆以及阿培尔顿的 Het Loo Palace 博物馆。
在阿姆斯特丹的 Stedelijk 博物馆、Otterlo 的 Kröller-Müller 博物馆、Maastricht 的 Bonnefanten 博物馆以及 Eindhoven 的 Van Abbemuseum 博物馆中都能见到现当代杰出的艺术收藏。
类似伦勃朗画展(1999 年)以及“黄金时代展”(2000 年)等特别的活动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巩固了荷兰作为艺术文化中心的地位。
视觉艺术
荷兰在绘画方面拥有古老的传统。伦勃朗特、法兰斯·哈尔斯、维梅尔、梵高以及蒙德里安的作品都享有世界盛誉。而现代的荷兰画家和雕塑家们也极为成功地继承了这一传统。荷兰的当代艺术家在国际艺术展活动中通常也有较好的表现,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的 Documenta 艺术展。Karel Appel 和 Corneille 是战后最知名的艺术家,两人同是“眼镜蛇”团体的成员,并且仍然非常活跃。其他优秀的当代艺术家还包括,Ger van Elk、Jan Dibbets、Peter Struyken、Rob Scholte、Marthe Röling 和 Marlene Dumas 等。
设计
De Stijl 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批先锋派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其作品以极简抽象手法著称,为荷兰设计的一个代表。Piet Mondrian、Theo van Doesburg、当然还有 Gerrit Rietveld 是这一个运动中最知名的代表。
荷兰设计的简单风格在各种日常用品中都有体现,无论是邮票、废物箱、交通路标,还是火车、办公设备。阿姆斯特丹设计院在设计领域内为世界一流,它负责推动创新并促进不同流派间的对话。Eindhoven 工业设计院是一个专业培训学院,其声望也正在日益扩大。
荷兰被视为是艺术家的麦加圣地,吸引了许多年轻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他们为了自由、对话和创新的艺术气氛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工作。创新意识,而不是其名望,是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
建筑
荷兰在建筑和城市发展方面也享有声望。荷兰有不下 50,000 幢建筑被列为古迹。政府负责对这些古迹进行保护并出资进行维修保养。
阿姆斯特丹 17 和 18 世纪的运河沿岸建筑世界闻名。其 20 世纪所完成的城市发展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由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Berlage 设计的南阿姆斯特丹的街区、以及鹿特丹市中心的战后大楼等。此外,荷兰还拥有大量现代建筑,并在其新兴市镇和商业中心为年轻的建筑师提供了众多尝试新颖构思的机会。
政府作为客户之一,对建筑潮流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最近的一些项目包括 Hoogstad 设计的国家住房空间规划环境部的现代办公大楼、以及由 Graves 和 Soeters 设计的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国家卫生福利体育部办公大楼。
其它著名的建筑师还包括 Aldo van Eyck、Herman Hertzberger、Wim Quist、Pi de Bruyn、Rem Koolhaas 以及 Jo Coenen 等。Coenen 为荷兰建筑和城市规划研究院在鹿特丹的办公大楼进行了设计。阿姆斯特丹的贝拉罕建筑研究所还为来自荷兰和海外有才能的年轻建筑师和园林建筑师开设工作室。
音乐
荷兰在全国各地的小镇和城市拥有许多管弦乐团。最为著名的是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厅交响乐团。较小型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和 Schönberg Ensemble 作为十八世纪管弦乐团也很有名。
荷兰的歌剧发展非常繁荣。尤其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歌剧院,享有国际盛誉。它每年制作大约十部剧作,多数在阿姆斯特丹上演。当代歌剧是该剧院的重要保留剧目。
每年六月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荷兰艺术节是一个著名的国际音乐节。1997年是其十五周年纪念。每年在乌特勒支举办的“Early Music Festival”音乐节则以世界各地优秀音乐人的中世纪和巴洛克音乐为主。爵士乐、流行乐以及即兴乐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北海爵士会是欧洲最大最著名的爵士音乐界。著名的流行音乐节包括 Pinkpop、Parkpop 音乐节以及 Dynamo Open Air 音乐节。
舞蹈
荷兰在现代舞方面为引领世界。海牙的荷兰舞蹈剧院(NDT)的作品享有国际声誉,其中多数由 Anders Hellström 设计舞蹈动作。在许多小型的现代舞蹈团中,较为知名的有 Introdans。
鹿特丹的 The Scapino Ballet 芭蕾舞团近几年已将注意力转向现代舞。阿姆斯特丹的国家芭蕾舞团在主要表演古典芭蕾舞保留剧目的同时,也上演一些20世纪舞蹈设计师,如 Van Dantzig、Van Maanen 和 Van Schayk、以及美国人 Balanchine 等人的作品。在海牙两年举行一次的荷兰舞蹈艺术节汇集了世界上一些最杰出的舞蹈作品。
一年一度在乌特勒支举行的“Springdance festival”舞蹈节和在海牙举行的“Cadance festival”舞蹈节,则是展示现代舞最新潮流的舞台。
戏剧
荷兰拥有众多职业剧团,包括传统多剧目剧团以及一些致力于开发新戏剧形式,将音乐、哑剧和新传媒技术相结合的小型剧团。Dogtroep 剧团即为其中之一,定期在国外上演大型剧目。
每年戏剧旺季都有荷兰语和佛兰德语剧的精品在阿姆斯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戏剧节中上演。荷兰音乐剧是荷兰的一个新的潮流。类似《Joe and Chicago》这样的剧作都有满座的佳绩。
电影与摄影
荷兰的电影业规模相对较小,每年制作约20部电影,部分影片与其它国家联合制作。其中的一些作品曾赢得国际声誉。1996年,Marleen Gorris 曾因《Antonia's Line》获得奥斯卡奖,Mike van Diem 则于 1998 年因《Character》获得同样奖项。荷兰人导演的电影,如 Paul Verhoeven 的《Robocop》(机械战警)和《Basic Instinct》(本能)以及 Jan de Bont 的《Speed》(生死时速)和《Twister》(龙卷风暴),都曾在国际上获得成功。一些荷兰影星,如 Rutger Hauer、Jeroen Krabbé 和 Renée Soutendijk 也都成为世界各地影迷家喻户晓的名字。《Left Luggage》(失落的行李),是 Jeroen Krabbé 导演的一部电影,曾在 40 多个国家上映。
几个主要的电影节也都在荷兰举行,包括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每年二月)、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每年十二月)、万维录像节(每年四月)以及乌特勒支的荷兰电影节(每年九月)。
荷兰以其优秀的纪录片而著名。Johan van der Keuken 的艺术电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75 年第一届国际新闻摄影展在荷兰举行。年轻一代的摄影师特别热衷于纪录片摄影,其中许多人擅长刻画人物肖像、自然风景或都市风光。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收藏有许多杰出的摄影作品,尤其是 19 世纪的摄影作品,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以及莱顿大学的印刷室也有收藏。
荷兰的画家梵高的画: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pep&_dir=%2F14040101
荷兰的自然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oona218&_dir=%2F12142524
荷兰著名画家Anton Pieck插画: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kjrl&_dir=%2F10327811

I. 请问:“世界八大纪录片节”分别是哪八大呢

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短片电影节
法国阳光纪录片节
波兰克拉克夫纪录片节
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
加拿大热门(HOT DOCS)纪录片节
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这是法国阳光记录片节的一点点资料

法国阳光那面纪录片节
(2006/06/26---2006/07/02)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的开会地点在法国的一个西部港口城市--La Rochelle,我们先到巴黎,然后坐火车去的拉罗谢尔。

La Rochelle是一个不大的小城市,火车站很老,是那种典型的欧洲城堡建筑,房顶上还挂着一口大钟,站在小小的广场上,内心雀跃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异国浪漫情绪。尽管是旅游季节,但火车站人迹稀朗,偶尔在站楼下晃过的背包族,让人远远看着内心有些异样的温暖,他们是我常态生活之外一份深藏的向往。

因为和导演一起出来,对方是精明的未雨绸缪一族,只要身边有活物,我又开始惯性的不带脑子,结果被接车的拉错地方,一气给拉到了一个孤岛上,check in之后发现不对,导演气得要死,只差把我脑袋给拧下来,后来只好打了一车回来,花了50多欧元,虽然迷糊,数字还是看得明白,狠狠的心疼了一把。

第二天到了会场才知道,主办方给中国来的客人还设了一个展台,我把我们训练营的招生海报帖到了上面,看的人还不少,可能是中国字不认识的缘故吧。这次到法国的中国人有:老何兄弟俩、我和导演,还有香港人黄先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玩乐和公干,最后就我老老实实在那站了三天台,也可能是第一次有中国人出现在展台,过来询问的人一直不断。

和国内电视节特别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展厅既不豪华,也不超大,从这边一眼可以望到那头,人群穿梭但并不喧哗,比起我们那种“骡马大会”般的嘈杂,这里有一种特别的朴素和安宁。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主要分成三大块内容:1,来自全世界的纪录片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的展台式展览2,各种主题论坛(包括预案销售、主题研讨和主题放映) 3,观片室Video Library

和HOTDOCS的DOC SHOP有点不一样的是:The Sunnyside of the DOC 的Video Library,高科技含量更高,他们把所有收集的片子放在后台,有专门的分类和标号,每个进去看片的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密码,输入进去之后,点击你想看的片子标号,看完后如果觉得片子不错,直接在电脑界面上留言并点击发送,你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就在一分钟内完成了,这套系统对于时间金贵的买家而言简直是太有效率了!Video Library只对买家开放,我是强人所难硬找他们给我换了一张卡才加塞进去的。如果你是内容提供方的话,门口的管理电脑上还有一份资料,你如果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片子有那些买家浏览或观摩过,直接从那里头可以免费打印出这些资料,有专门的志愿者会义务为你服务。
Video Library每天19:00关门,因为在的那几天都很忙,所以我都是插空跑到楼上快速的浏览了一部分片子,然后直接在电脑上把我的EMAIL地址发送给了每个片子的制片方,回到北京的时候收到将近100多封反馈过来的邮件,我回完它们差不多花了一个月时间。

片子看太多了,人也傻了,最后一天在La Rochelle的时候,从旅馆出来碰到一人,面孔看起来有些熟悉,但又想不起来了到底是谁,站在咖啡馆门前,跟我搭讪:
--Is it a nice day?
-Sure!
--La Rochelle is a sunny city!
--Yeah, but I have to watch films in video library today, it is my last day here .
。。。。。
回来的路上想起这些,觉得特别悲哀:在繁杂不断的工作中人已然变成了一具僵尸!

La Rochelle
La Rochelle 是个名副其实的Sunnyside city ,早上4、5点钟天就已经大亮,到夜里12:00还跟北京夏天的傍晚一样。最后一天Video Library下午5:00就关掉了,出来以后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到夜里11:00多才回去。

到La Rochelle第一天最强烈的感受:这里才真的是一个适合人或者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回望我们的环境,仿佛多年浑然不觉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垃圾场中,今天一睁眼,才知道原来我们是在猪圈里!

空气在La Rochelle是完全透明的,那感觉好像你只要一伸手,天边的云彩就可以摘过来似的,在你和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遮挡物!!地面的干净更不用说的,走在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的木制浮桥上,脚下那些其实很有年头的木板纹理清晰可见!

街道上也有汽车驶过,但全然没有北京的喧嚣和张狂,开车的也不全是年轻人,你会经常看见银发素裹的老人缓步从车里出来,然后手挽着手往酒吧走去,这些不经意撞见的场景会让疾走的你忽然内心怦然一动。

酒吧也是La Rochelle的一景,在避风港临街的一隅,酒吧一个接着一个,成排的桌椅都整齐而紧密的摆放在门口,逗留酒吧的更多是一些中年人的面孔,人不少,但也是同样的不喧哗不张扬,在各种不同的表情背后你会看到同一种东西:松弛和闲适。

La Rochelle的房子都很老,避风港和避风港之间那些保存完好的百年城垛,还有那些藏在民居背后的老教堂, 和阳光下那些交错着的白色桅杆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风景。 历史在这里一直是活着的,在狭窄的街中里穿行,你甚至可以听到或者触摸到它们的呼吸声。

在La Rochelle,历史是有生命的,这生命来自人对历史本身的敬意和温情,那些建筑就像一段凝固的时光,让任何一颗不太坚硬的心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这种在人群中鲜活着的历史更像一只温良的老猫,站在暗处,始终沉默,始终不语,静静地看着时光之手掠过人类的额头。

中国的历史似乎总是少些烟尘气, 这除了我们不说人话之外, 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失去了历史应该有的承载物,我们拆掉了太多的东西!少有的那些拆不了的东西就束之高阁,远离人群, 圈在黑暗和不见光的地方, 历史本身带着的余温在人长久的背弃中也渐然凉寂,然后是忘却,然后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记忆空白。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能把它揣在怀里,或放在人群中,停留在记忆里,它才有可能活起来,伴随我们一起冥想、呼吸。

反思和触动
The Sunnyside of The DOC是欧洲最大的一个国际纪录片节,今年已经是第17届了,意味着快20年了,这个舞台根本不曾有过中国人的身影,我们这次的出现对他们而言更像一个点缀,那感觉就好像是今天谈中国是另一种世界时髦似的。
其实人家压根就没带你玩过,在所谓真正的全球化游戏中,今天,我们在文化输出和文明分享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更糟糕的是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我们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长的黑管子当中,望着头顶上有限的泛着光亮的空间,还在无比的自鸣得意中呢,以为我们是天下第一!

在我们知道或者掌握很少信息量的时候,我们会自负的以为自己就是天下,以为我是世界坐标的原点,以为世界以我为半径为中心,很多事情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去思维。。。
忽然当你把自己从脆弱的鸡蛋壳里,拧出来,换一个位置或者多走一步路,再去看原来的生活或者世界,你发现: 即使不是颠覆性的翻转,至少你会目睹从前你根本无法察觉的很多严重错位。空间纬度的改变会打破日益惯性的常态思维,换一个场景,跳出来,走走、看看,你忽然发现:坐标的原点在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第一次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外面另一个真实世界的存在让我知道:地球上人类生活的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我们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文明或者文化层面的,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用他们创造的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离开那个臆想的原点,回到那个我们该呆的角落,我已经强烈的感受到那种衰落。而且今天的我们对于这个所谓的全球或者地球,也更难看到会有新的或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产生或者留下,过度的商业和物化,让这个民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人了,越来越远离人本了。

这种全国人民一个声音的大背景下,对于内容创作者是一种更大的挑战。今天我再去看中国纪录片的问题时,对于内容创作本身而言,我觉得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功太差,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和技术掌握上,我们离要完美表达的那个东西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当然这样简单埋怨导演的见识短浅基本功薄弱其实丝毫于事无补,这趟法国之行,给我最大的清醒是:我们急于建设的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制片体系和制片人。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制片人从哪里来?理想意义的制片人又在何方?

一个圆满意义的制片人,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一个理想形象:
1,他不乏普世的仁爱之心,但是又在事情操作层面相当理性;他善于思考,但不可以只是沉湎于形而上的理想,他需要有创业、创新和奔跑的实务能力。
2, 他谙熟商业之道,但又不世俗不功利,而且对内容和艺术却有相当的敏感,有足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3, 他能读懂人心,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又能享受做幕僚和观众的乐趣。

但是,这样一个有着高超的思考和操作能力的完美形象会在哪里呢?!

选题联想
看着那样多形式各异的好片子,我觉得大脑受刺激:纪录片的题材其实是多么的宽泛,我们的导演什么时候可以更贴近地面更贴近皮肤说些好玩的有趣的人话和故事呢?!
我们有那样多的事情可以做,那样多的题材可以去拍:

生育的故事和话题 中国人口这样多,真的是毛泽东的一个愚蠢政策导致的吗?!我觉得未必 比如采访83岁外婆 60岁的妈妈 还是35岁的女儿 每个人的生育观、生育感受以及生育故事一定是不一样的 同样年纪的女人 城里的和农村的又有怎样不一样的故事和命运呢?。。。。选择好对象,里面一定有辛酸 有痛苦 但一定也有快乐 有幸福 这快乐和幸福又是什么?

中国千人一面的城市 一样的高楼 一样的白色瓷砖 一样的兰色反光玻璃 一个的品种的草籽 一样高低的草坪。。。。。可以采访城市生活居民的感受 外来者的观感 还有设计者的本意和当下的态度 我们都不用去振臂高呼民族想象力这样的空洞词汇 各个让我们无法明辨地区差异的死板面孔足够让我们每个人无地自容: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缺乏创意和想象力!

菜市场 城市是谁的城市 菜市场的商贩来自何方 他们有着怎样共同的辛酸和乐趣。。。在昆明的菜市场 度量单位是公斤 你要买一斤酸菜 卖的人会告诉你只需要买三两就够了。。。但在北京 度量单位却是10元 5元 什么东西都是 10元3斤 或者 5元2斤 你只打算要2斤东西的话 最后对方一定会卖给你比5元 10元更多的东西。。。一个城市和一个城市的不一样在这些细节中便一览无余

音乐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 哪些人在听音乐 在透过什么方式听什么类型的音乐,我们在听中国的音乐,还是听外国的音乐,是古典的还是现代,我们透过何种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音乐,中国有无真正的乐迷,真正的乐迷“痴”到如何的一个状态 。。。。每一个小切面展开 都会有无数让制作人自己或观众意想不到的故事铺展开来

诗歌去了哪? 当下的中国社会有谁在关注诗歌?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诗歌?写诗的是谁?读诗的又是哪些人?他们又会在什么样的场合读诗?。。。诗歌在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中什么时候辉煌过,是怎样的辉煌?它又在什么时候陨落?它又是如何陨落到今天的缺失状态?

中国的雕塑 各个城市广场的雕塑出炉背后,早期爆发户庭院内维纳斯塑像,新式社区内雕塑的来龙去脉,798工厂内各类冠以艺术之名的雕塑。。。。还有西单广场和去十渡路上一个叫韩村的马路上那些塑料椰子树也算上的话,所有这些一一展开,中国人的群体审美的水平和个体审美的差异都一览无余了。

结婚证的故事 结婚证产生于何时?在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作用和功效?中国的结婚证生效范围?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生产的“合格证明书”还是在更远范围内也同样有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中国结婚证产生过哪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介绍信的故事 介绍信产生于何时?为什么会有介绍信?最早产生此物的背景是什么?介绍信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在有效范围之外使用介绍信时出过哪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因介绍信出过的千奇百怪的笑话、缔笑姻缘的官司。。。。

户口的故事 中国为什么会有户口?户口制度起源于何时?一个没有户口的人在中国如何生活?因为户口普通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今天的户籍又有怎样的变异?这种变异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中国人到底怎么学英文 英文到底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一个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英文?怎么学?一生要花多长时间去学?学习的障碍和误区到底在哪里?对于英文程度的测试,一个普通中国人究竟要经历多少个门槛才可以算作合格?全世界关于英文水平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关于英文的学习和英文的考试在中国催生了多少个企业?这些企业为中国的“鸡的屁”增加了多少贡献。。。。。。。

中国老人的社交生活 中国的老年人在干什么,除了在大马路上扭秧歌以外?他们的社会公共生活到底在哪里?他们在跟谁一起生活?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在眼花缭乱的世俗生活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故事?。。。。

粉丝是谁?谁是粉丝? 粉丝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各种粉丝用怎样的方式追逐他们内心的偶像?粉丝个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生活?靠什么为生?他们如何面对周围的目光和质疑?他们在短暂狂欢之后又是如何返回到他们常态生活?

17岁孩子读什么? 在日益成人化的媒体社会中孩子们到底在消化怎样的精神食粮?他们是否还在读书?他们读怎样的文字?他们如何获得他们的信息渠道?许多过早来自成人社会的知识和信息对他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谁在关心他们?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关注?他们和成人社会有没有沟通?如何沟通?

中国人的周末如何度过? 除了KTV和郊区游 中国人还有哪些其他的周末的玩法?和谁一块玩 如何玩。。。。

中山公园何其多 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 怎么出来这样多中山公园 又是哪些人在中山公园里消磨时间 他们以什么的方式在公园里渡过 公园管理中问题有哪些 有多少是全国都一样的?同样的问题各个城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中国幼儿园孩子的接送 谁接 用什么工具接 什么时候接 什么时候送 一路上要闯多少关口。。。。。因为这种接送 有过多少尴尬 无奈 以及有趣 好玩的故事。。。

中国人的城市公交 公交线路 公交站牌 如何设置 每个城市都不一样 有多少民主路 中山大道。。。。

中国大学的门 中国大学到处都是门 正门 东门 南门 还有西门和小西门 这些门都建于何时?最老的大学大门在哪里?门口都站着谁 大学门口的小商贩都在卖什么?冰棍、文凭、图书。。。还有别的什么?

中国的广告牌 城市里的广告牌以商业的居多,称为户外广告 铁路旁边、城乡结合处还有农村的广告以及各种标语口号 谁写的 什么状态和背景下写上去的 写给谁看的。。。我觉得把它们罗列到一起,会非常有好玩和有意思。。。。。。。。。

郑琼 写于2006/09/03

DOC TALK其实是一个规模很小的纪录片大会,非常加拿大化,整个会议也就两天,一共才13个提案,全部来自加拿大本土的制作公司,买家也以加国为主,零星有二个来自美国电视台和相关机构,可能是因为他们靠得比较近的缘故

资料真的很少,去了一些英文的网站也是寥寥无几,看来规模真的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