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电影 » 外国电影赏析论文
扩展阅读
有印度色彩的中国电影 2024-09-20 09:07:32
皮皮电影大全 2024-09-20 08:41:10
播放宫崎骏动漫电影全集 2024-09-20 08:40:08

外国电影赏析论文

发布时间: 2022-03-04 09:33:56

Ⅰ 对中外文学名著的电影的赏析论文

电影与原著的差异,原因分析,影响力比较,等等。参见《电影化的想象——作家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Ⅱ 求一篇英语电影赏析论文。【2012】

If you've seen any of Roland Emmerich's previous disaster titles, you probably know what you're in for with this one. That being said, I felt 2012 had better acting and a more exciting storyline than the others.

In order to enjoy this film, you have to ignore the ridiculously absurd premise about neutrinos and the sun catastrophically altering the earth's crust (forget about the Mayan prophecy, which is hardly mentioned). If you can overlook why the world is ending, this is actually an captivating film with some spectacular effects scenes. Yes, there are several perilous close calls that stretch the notion of "luck". Yes, the actor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rld become interconnected in what stretches the notion of "coincidence". No, it's not going to receive any best acting or screenplay nominations. Nevertheless, it's engaging.

Cusack is great as the everyman hero. Ejiofor grabs your attention as the young government scientist trying to prepare for the inevitable. Glover and Harrison are also effective in smaller roles: Glover as the resolute President, and Harrison as the wackjob conspiracy theorist who might not be so crazy after all. Many other characters are merely stereotypes (like the Russian) or one dimensional (like the wife), but let's be honest, it's not the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ing to see. If you are, you'll probably be disappointed.

2012 is not great but it entertains as a doomsday thriller.

Ⅲ 求英语影视欣赏方面的论文

选一个角度,是些黑人人权、人性的,人性的污点; 写女权、女性地位的,飘和desperate housewife,sex and city的对比;写政治题材的,就很多了。24, west wing;写科幻的、外星人、阴谋论的,x-file ,lost,fringe.

Ⅳ 需要一篇经典电影的赏析论文,3000字

拯救大兵瑞恩》之结构�6�1人物�6�1艺术特色浅谈《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6�1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6�1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希望有帮助你!

Ⅳ 求一篇外国文学电影赏析论文,要求3000字左右,急求!

可以去维普找几篇相关的,先看看别人怎么写的。自己不想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那里应该能帮你下载到相关论文的

Ⅵ 急求英美电影欣赏论文(英文的)

Men of Honor

《斯蒂文森小说精华》下卷收录《黑箭》及《绑架》,这两部长篇都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在介绍二书各自的时代背景以前,不妨让我们先来鸟瞰一下英国历史,它的大脉络,那是很有趣的。

提起英国,人们只知道是个老牌帝国主义,十九世纪首先就是这匹恶狼闯进我们的家园。但是,在不列颠(联合王国除开北爱尔兰)那片土地(约略相当于我国湖南省)上,曾经多少次遭受外族血与火的蹂躏?多少次山河变色、国破家亡?一代又一代,有多少个入侵者、杀人凶犯,又有多少个英奸、卖国贼,最后都成了他们民族英雄和历史伟人,我们中有几位能够说了然于胸呢?一笔一笔血淋淋的陈年旧帐,整个的英国历史我们可以大体上概括为:三次种族大换血,三次沦为殖民地(即文化大换血或输血),三次开门揖盗,引狼入室,认贼作父——其中两回全国都成了我们中国的吴三桂。这就是一部英国史!

大约距今九千年以前,不列颠诸岛与欧洲大陆还是连成一体的,那里居住着中石器时代的地中海人和阿尔卑斯人。约五千年前,伊比利亚人自地中海地区西迁,是首批从大陆渡海过来的,征服了原有的居民。这次征服必定十分野蛮悲惨,使我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中石器人的痕迹了。著名文化古迹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怪石圈,就是伊比利亚人留下来的。是为第一次换血。

到了约两千五百年以前,有凯尔特人自今天德国南部一路砍杀过来,先后占领了今日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接着又越海占据了不列颠诸岛,残酷屠戮伊比利亚人。是为第二次换血。

自公元一世纪中叶,罗马帝国对不列颠进行了长达四百年的殖民统治。政府、法律和商业都使用拉丁语,只剩下乡下人才说凯尔特话。铺石的公路自此四通八达,繁荣城镇星罗棋布,罗马人还带来了基督教,其文化、习俗、生活用品也大量渗入,整个社会生活都罗马化了。直到五世纪初老家起火,他们才开始撤离。这是第一次被殖民地化。[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前门去狼,后门进虎。紧接着于五世纪中叶,原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野蛮部族——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横渡北海,所谓“条顿人的征服”,(严格地讲,可以说是四次引狼入室。因为罗马军团撤离以后,软弱的不列颠暴露于北方野蛮苏格兰人同皮克人的侵扰之下。据说首先是一位凯尔特部族领袖,主动邀请朱特人前来协办国防的;而朱特人见有隙可乘,后来才反客为主,并引发盎格鲁及撒克逊人也来大举入侵。)耗时一百五十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小菜一碟!日耳曼人把凯尔特整个一个民族的成年男子几乎打杀干净啦(第三次换血)!他们这些刽子手构成了今天英吉利民族的主体。自然,残留的妇孺免不了繁衍生息,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混血种横空出世。

金庸历史小说非常有趣,其耐看不亚于斯蒂文森。然而,若按照小说中那些仁人志士伸张正义、替天行道的血性脾气,非得要报伊比利亚人同凯尔特人,还有中石器人的血海深仇,将那些屠夫的孽种——今日的英国人,杀个精光不可!

历三四百年七国并存(类春秋战国)的局面,迟到九世纪初,延伸至十一世纪初,日耳曼野蛮人终于从自身各个部族纷乱称雄之中名义上得到统一,演绎出英国统治世系的第一个朝代——撒克逊系。

就在撒克逊系统御国家的同时,九至十一世纪,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其中主要是丹麦人,大规模入侵英国。他们除了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丹麦区”,进行直接赤裸裸的统治之外,以后又向南方扩张。到十一世纪上半叶,虽说不断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反抗,仍有三十年之久,整个英格兰都已置于了丹麦国王卡纽特统治之下 ——此三十年即英国朝廷的第二系,丹麦系。前后历三百年,语言、文化、司法、度量衡……无不受到深深的影响。屈辱的殖民地史,居然列入了国祚的正统。

十一世纪中叶卡纽特帝国瓦解以后,政权重归撒克逊人的手中,是谓西撒克逊系。但是新王爱德华之母却是个诺曼底人(所谓诺曼底人本来也不是诺曼底的人,而是原居住于北欧的诺曼人,于九世纪南徙至今法国西北部、由于他们到来才称做诺曼底的地方,安顿了下来。操法语,与法国同化了。当时受封于国王的公爵,其领地叫公国,伯爵的叫伯国。十世纪初建立了诺曼底公国,为法国封建诸侯中最强大的;名份上为法王属下,实际有相当的独立性),国王本人是个半撒克逊半诺曼底的杂种,他自幼在诺曼底长大,长期流亡于兹,三十八岁才回国。即位以后便大量起用诺曼底人,还跟其表弟诺曼底公爵结为联盟,以抗衡国内的贵族,并使法语成为社会上层主要的交流工具。可谓里通外国、引狼入室之先声。

一○六六年,那位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根据表哥生前有让他继位之愿望,率兵五千乘舰队入侵英国,打败并杀死了新王哈罗德。英国大主教于西敏寺为之加冕,凭着圣经将英格兰交付与之,不久他便携着一批归顺的大主教、王孙贵族,返回诺曼底去也。胜利的法国人几年以内不断焚毁村庄,杀戮平民,掠夺英国贵族的土地以犒赏亲属及随从,统治上层换成了诺曼人的天下,新贵族取代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老贵族,诺曼底——法兰西语和诺曼——法兰西法律成了英格兰宫廷、英格兰贵族的语言和法律。教会也由法国来的意大利籍大主教接管了。然而,正是这位建立了诺曼底王朝的外国殖民君主同他的世子(继位者)们,于司法制度、兴建教堂乃至形成上议院、文化……等等方面诸多建树,即是说从世俗(硬件)同灵魂(软件)两个方面,为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不朽的盛世基业,很有一点汉武帝的气象哩!原先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每个人只有一个单名,现今这样名字后边尾以姓氏,也是模仿他们法国贵族来的,这便是第三次殖民地化。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外族跨海入侵、成立霸业的情事了。君主世袭制度也是从威廉肇始,故被英国人大捧特捧为“征服者威廉”,几乎被当成我们的尧舜禹汤(真是一群厚颜无耻的亡国奴)![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说起尧舜禹汤,要提一下英国朝代递嬗的历史,那是迟到九世纪之初,自撒克逊国王埃格伯特开端的;较之我国西周共和,要晚上一千六百多年。一千二百年以来划为三个系、九代王朝,九朝当中还夹着一个共和政体。三系前边已经交代过了,第一代王朝便是这位威廉一世所建立。近一百年以后,安茹(法国地名)伯爵亨利二世(威廉一世的重外孙,又是一个外国人)跑到英国来,创建了安茹(又名金雀花)王朝——试设想一下,中国历史上若在北京建立一个约克(英地名)王朝或普瓦提埃(法地名)王朝,敝国上邦的文人们会不出来文饰一番,听由它赤裸裸洋名字刺激自己的自尊心吗?两朝共历三个半世纪之久,其中很长一段时间英国都是在法国国王的指挥棒下,让法国人或其后裔黄袍加身,君临英土。他们既是英国的一国之主,又在法国享有大片封地,作为法国藩镇,法王的附庸,其实心里只把英国当成一块殖民地,诺曼底才是他们的老巢,他们的根。一世以下有七位帝君,他们对英国只是遥领而已,大部分时间仍旧都呆在诺曼底的,其第六位在位十年,居留英国还不及一年哩。你看清兵入关,满人主宰天下以后,表现比他们还要好一些。尽管如此,英国人不去卧薪尝胆,不去做伯夷叔齐,偏还要把亨利二世这个法国拐子,也看作他们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直到十三世纪初法王将诺曼底收了回去,英国的君主这才慢慢地,开始一心一意作个名副其实的英国国王了。又过了将近两百年,朝廷重行回复到英国血统手中,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不过这一回殖民地亡国奴的滋味还要有得尝,又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下一个约克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开始,才可以娶英国女子——而非法国女子,为王后;再又到建立都铎王朝的国王手上,英语才取代法语成为官方语言。到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废止法语使用英语。

剩下来还有两次值得一提。第一回在一六八九年,中国的吴三桂刚刚于十年前闭上眼睛,英国大多数宗教徒出于强烈反对天主教国王掌政,不顾不久前荷兰海军驶入泰晤士河奇袭英皇家舰艇的国耻(1666年6月,荷兰海军迅雷不及掩耳冲入泰晤士河,炮毁英国舰只无数,王家船坞付诸一炬,尤为奇耻大辱者海军旗舰“皇家查尔斯号”竟被虏走。炮声隆隆,伦敦震撼,实实在在预演了一场珍珠港事变),请求国王的女儿玛丽同她的丈夫、荷兰统治者威廉(威廉不仅是国王的女婿,还是他的亲外甥)前来承继王位。于是女儿偕同女婿率军登陆英国,打得老豆跟老岳丈落荒而逃(当时玛丽的胞妹安,以及她的丹麦丈夫,倒向姐姐、姐夫一边,也背叛了老爹及泰山。后来安继威廉三世为女王,这个忤逆不孝的女人恶有善报,极富政声)。群臣请命:“玛丽女王,威廉摄政,如何?”“不干!”于是这位既有德国也有英国血统的荷兰杂种威廉三世,英国话都说不好的,堂而皇之地坐上了龙椅(玛丽为王后)。中国人要质问:伦理焉在,仁义何存?简直岂有此理!可是,沿袭至今虚君实相的民主政治体制——议会高于国王、平民院高于贵族院 ——正是此时确立,两党制格局也自兹形成;还有大败法王路易十四、成就英第一帝国等等功业。因此,英国人把这次不怎么流血的外戚入侵、大家都当亡国奴,十分自豪地称之为“光荣革命”,看得比中国人心目中的唐宗宋祖,还要高出许多头哩。

第二回是在二十五年以后,安女王仙逝无嗣,同样出于英国国教对天主教的排斥,遵照国会法案,举国迎接女王的表兄弟、德国番佬、汉诺威公爵乔治登基,称乔治一世。根本不会说英语,又在德国土生土长的他(其太子,后来继位的国王也一样),开始了史书上倒数第二个王朝,那又是一个以外国地名命名的王朝!此王朝繁演了一百多年,传到了维多利亚。哗,这位十八岁少女直到白发苍苍八十二岁老太太,金銮殿上龙椅一坐就是六十四年,比咱们康熙老皇帝还要长哇!可这个维多利亚不也是个杂种吗,原来她的母亲本是德意志一个小公国的寡妇,后来嫁到了英国王室。女王从小就在日耳曼人的教养下长大,母语说德语,英语一辈子也说得不地道。登基三年后又嫁给她所狂热崇拜的一位母系的表弟——不消说,那是个纯种日耳曼,狼子野心、非我族类无疑的喽!此后更加封亲王,倚之为左右手,批阅公文,干预朝政,(呜呼,大权旁落,一至于斯!)然而天哪,正是这一对野夫妇,文治武功,创造出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黄金时代!中国的中山路、中山堂、中山大、中山医科大……已经够多的啦,而以她维多利亚命名的,更遍及英、加、澳、亚、非诸多地域,还要多得多啊。英国人拿胜利、勇气、恒心、真理、母性、正义、科学与文艺、和平与进步……几乎所有想得到的颂辞,都奉献给了她,亲王也同样地世世代代倍受尊崇。你们瞧这个国民有多贱!其实,维多利亚的意义不仅限于英国。十八世纪,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即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伦敦。

以上这一类故事并不仅限于英国。我们知道古代日耳曼本是一个游牧民族,精壮男子去外边打仗,不断夺取新的土地,然后整个部落,男女老少,不断地易地迁居。他们极其重视荣誉,而这种荣誉是建立在比狠斗勇上边,认为掠夺、流血得来的财物,远比诚实劳动——流汗得来的光荣。所以打仗——掠夺,便成了生活的至高目的。为了抢劫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血流成河,何等的悲壮!公元前一○二年,二十万条顿人于今法国马赛附近几乎全数被歼,死尸之多,居民不得不用白骨去砌葡萄园的藩篱。次年另一支日耳曼人在意大利北部牺牲更为惨烈,不单男人个个战死不屈,妇女们也成群先杀死自己的孩子,然后自刎。而欧洲人脉管中涌动着的,正是古罗马人(也是好战的种族)和古日耳曼人的血液!由此我们得知,如同汉民族这样死守着东亚一大片腹地,老子说“夫唯兵者不详之器”,墨子主张“非攻”,勤勤恳恳地从事农耕;三千年来各种民族成份无太大变动地延续了下来,虽足堪自豪,却并非世界人类史的唯一模式。

固然,王室皇族之间跨国互通嫁娶在欧洲的历史中据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曾经与民族国家之逐步形成同步进行,这一点本来同中国不大相同。即便是如此,从以上我们仍然可以得知,英国人是把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的现实利益,以及实际政绩,看得高于抽象的民族感情的。所以像汉族这样,将对民族的忠贞当作超乎一切最高的价值标准,不惜掷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譬如从明末无数忠义之士壮烈殉国,清初到处反清复明,直闹到秋瑾,乃至孙中山还要靠黑社会排满起家,并不是人类文明史惟一的模式。

中国村只是地球上的一个角落,行善的人喜欢说“将心比心”,将心比心无疑是非常之好的;但是若认为邻村的善恶标准、价值取向,也应当同自己的一模一样,那便要谬误千里了。今天,跨在廿一世纪门槛上的我国青少年理应知己知彼,对这个多元的世界,对其他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具更博大的眼光,更宽阔的胸怀,以便当一个不至于丢人现眼的地球公民。爱国主义源于普遍的人性,民族沙文主义则要不得。

历史家皮名举有言“不学本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学西洋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信哉!

Ⅶ 外国文学名著影视欣赏论文怎么写

找外国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的,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苔丝》、《傲慢与偏见》等,有很多,从主题、镜头、电影中的音乐、重复等角度写,初学者从主题方面着手比较容易。

Ⅷ 西方电影赏析的论文怎么写啊

一般的套路是,首先介绍一下影片的基本信息,国家,类型,导演,编剧,公司,上映日期等。
然后概括一下主要剧情。
接着进入正题。看你自己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哪一点,就着力去写。
要是是被迫的,那就从剧情发展,人物性格,场面调度,主题思想这几个方面谈一下。
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找准一个思路就好了,避免东一点西一点,不然文章就看起来很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