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贺岁片一说从哪里来
什么是贺岁片:贺岁片的历史考证
(一)从贺岁片的来源谈起
在做进一步探讨的时候,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贺岁片从哪里来?
中国大陆贺岁片的源头来自香港。香港的贺岁片起源何处?2001年1月12日新浪网登载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贺岁片到底为谁贺岁》,其中关于贺岁片尤其是香港贺岁片的起源作了这样的推测,摘录如下:
“贺岁一词起于何时无从考究,只知道旧时的梨园有个传统,每逢年关岁末,必得聚合大帮名角儿唱一出大戏,内容多是吉祥喜闹类,各位角儿都使出看家的本领,有的还反串别的行当,马连良和周信芳两位老板就曾反串过青衣花旦,这场应节的大戏唱做之佳、场面之盛,为一年之最。这里头的意思就是感谢观众(真正的衣食父母)多年的厚爱,又赏若干梨园子弟一年饭吃。这是艺人对观众打心眼儿里的感激和酬谢,不仅比平日演得卖力,而且票价减半,与义演无异。这传统雷打不动,渐渐就似乎形成了贺岁节目的几大重要标准:一、必是名角汇聚,星光熠熠;二、反常规的演出,以喜庆吉祥内容为主,就为节日里图个吉利;三、主要是酬谢观众的厚爱,商业利益放在其次。
香港每年都会出产几部贺岁片,《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都是为中国观众熟悉的贺岁作品,虽然片中少不了夹杂一些粗鄙的噱头和调侃,但在拍片动机和创作思路上却与旧时的梨园艺人一脉相承,众明星不计报酬,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片中更少不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温情融融、喜气洋洋,蒙广大观众一年的鼎力支持,要的就是与民同乐。演员与观众有鱼水之情,香港的影视工作者至今自称为艺人想来自有他的道理。”
这段推测很有意思,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贺岁的真正起源,细细考证还是有些出入。文章中所说的“梨园传统” 其实就是“封箱戏” 和“开台戏” 。何谓“封箱戏” ?《京剧知识辞典》作了如下解释:“封箱戏,京剧戏班中的演出习俗。京剧戏班每年封箱之前演得一场戏,亦系本年最后演的一场戏。演员各演拿手戏一折,最后合演反串戏。封箱戏大都邀请他班演员助兴演出,剧目务求谐趣、火炽,以便招徕观众。” 但是贺岁片与封箱戏在时间上有很大的出入,“封箱” 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春节过后才结束。“封箱” 结束后戏班要举行“开台” 仪式演出喜庆的“开台戏” ,就是说整个春节期间是无戏可看的,这和今天以春节档期为重心的贺岁片有大大的不同。其次,文章中所说“不计报酬” 对于今天的贺岁片也是不适用的,贺岁片正是以高额票房为目标抓住了被旧时艺人们忽略了的春节档期,因此,有人认为:“所谓‘贺岁片‘概念,其实最早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一种操作理念。” 变相地否定了贺岁片来自中国戏剧的说法。
其实,最大的出入仅在于前面所说的时间,即“档期” 上。早期香港的贺岁片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封箱戏” 和“开台戏” 的影响,如前述文章中提到的《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以及《东成西就》等香港贺岁片,都有明星串戏、搞笑祝福的“梨园传统” 。
(二)档期与贺岁片的档期
所谓档期,是一个商业化的时间概念。就电影市场而言,就是对电影票房具有特别商机的某一段时间。比如暑假档期,寒假档期,圣诞档期,春节档期,情人节档期等等。
所谓档期,也是一个以社会文化为核心的时间概念。不同的档期,总是以不同的社会文化来划分的。比如情人节档期的文化主题是爱情,暑假、寒假以学生放假休息的档期有校园文化这样的主题。在这些档期里,适宜放映一些与档期文化契合的影片,这样影片的票房会得到一定的保证。
贺岁片有档期吗?它的文化是什么?
无论“类型说” 还是“档期说” 都认为贺岁片应该在中国农历新年一段时间里放映,这就是它的档期,现在通常把这个档期扩大到从公历元旦到农历春节,就是所谓的“春节档期” 。它的文化是什么在下面将做进一步回答,简单地说,类型说认为主要内容是“喜庆” ,档期说认为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宽泛的文化。
即使在文化定位上存在着重大分歧,我们还是确立了一点:贺岁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春节档期里,寻找贺岁片的来源,并进而探究贺岁片是什么。
(三)电影在春节
历史上中国人在春节有看贺岁片的习惯吗?贺岁片是怎么来的?让我们走到历史的长河中,溯源顺流,从春节档期入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中国人的春节由来已久,但是我们只能从电影泊来中国之日谈起,加之前面提到“类型说” 和“档期说” 都认为贺岁片指在从公历元旦到农历春节的“春节档期” 上映的一种影片,故我们即将考证的期限上限为电影来到中国的1896年,具体考察时间锁定在1896年以来历年的元旦到元宵节(春节结束的标志)之间的时段;其次,早期的香港电影文化深受大陆电影(主要以上海电影业为主)的影响,且贺岁片主要是针对大众(市民)文化,故一下将以1896年至1949年期间的上海——这一中国最早的也是早期最重要的电影文化基地为样本,1949年后以上海为辅,北京为主,来考察从1896年以来春节期间中国人的观影(旁涉观戏)活动,审视历史给我们沉淀下来的遗迹。
1.1896年—1913年“贺岁片史前期”
1896年8月,刚诞生不久的电影泊来中国,落户上海徐园,称“西洋影戏” ,在《申报》上登出广告称“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也就是中国电影史学家程季华先生指出的“影片是穿插在‘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 。
但是,该年年底至次年年初的春节档期,徐园并没有上映“西洋影戏” ,在《申报》大清光绪廿二年十二月廿八日副张所作的广告中说“丁酉元旦日开演大赐福、满床笏、梅龙镇、黄鹤楼、滚红灯、二进宫” ,倒是上演了一系列戏曲。其中有较喜庆的戏大赐福、满床笏等,也有不属于喜剧的黄鹤楼、二进宫等。
同时,上海的其他戏院也都上演传统戏剧,比如天仪茶园上演的戏曲为大赐福、寿山会、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其中失街亭、斩马谡有很浓的悲剧色彩。
从1896年至1913年十七年间,逢春节各戏院都是上演中国传统戏剧,而没有放映影片,直到1914年初这种状况才慢慢改变。因此,这段时期虽然在中国开始放映电影,但对于贺岁片来说,无疑是一个史前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压箱” 和“开台” 传统已经被突破,戏剧已经在农历“元旦日” (即正月初一)上演,而且以大副广告加以宣传,可以说中国传统戏剧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期意识,因此,春节档期意识是否如前所述来自美国值得思考。另外,在春节时段上演的这些戏剧中有喜剧也有悲剧。
2.1914年—1921年“贺岁片萌芽期”
电影真正在春节档期放映是从1914年开始。1914年公历元旦,上海东京活动影戏园上演了影片“潜入深海” 、“传氏留意嬉言” 、“米氏之救火团” 、“奸细盗卷” 、“侦探奇案” ;爱伦活动影戏园也有影片上演。当然,这些影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为春节档期定制的贺岁片。
从1913年东京活动影戏园、爱伦活动影戏园开办以来,每夜必演来自国外的影片,内容包括“风景、历史、争战、滑稽、侦探、爱情等片” ,甚至还有“德法飞行队航空大战” 、“蔡鄂将军灵柩仪制” 等纪录时事的影片。尽管如此,这一时段的中、后期已经开始注意在元旦、春节特别放映一些滑稽可笑的影片,因此,这一时期是贺岁片的萌芽期。
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春节上映的影片以滑稽片为主,比如1916年元旦日上海共和活动影戏园放映的七部影片中,有六部都是滑稽片。1920年2月16日(农历12月26日)上海大戏院海上演了卓别麟的《百万金钱》《犬吠声头》等滑稽片。1921年春节,上海大戏院还上映了“泡洛笑话” 等滑稽影片;除滑稽片外,还有侦探片(如《黑衣盗》,还成为历年常演不衰的影片)和爱情片(如《铁血鸳鸯》,也是以后常常上映的影片)。
“贺岁片” 的名字并没有出现。1921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申报》副刊上第一次出现了有关“贺岁片” 的广告“影戏贺岁片:本会同志普及美学起见,各出珍藏影戏名家小影,选定男女十二人,合为两组并译传略,精致铜版套印彩色,自备贺年之用” ,这里的贺岁片其实是指今天我们使用的贺年明信片,与贺岁影片关系不大。但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贺岁” 一词可以加用在另一词上,表示后一词所代表之物可以做“贺岁之用” ,如明信片。
这一时期有这样几个特点:电影在春节档期放映,但是并没有春节档期意识;影片全部来自国外;完整的长故事片较少,多为短片,还有大量的纪录片上映;故事片以滑稽片为主,也有侦探片和爱情片。
3.1922年—1949年“贺岁片发展期”
1922年—1949年春节档期中国大陆放映了大量的影片,在这个时期中,我们才真正看到了类似现在的贺岁片的影子。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形成并加强;中西结合;类型多样,“悲喜交加” ;关注现实,受现实影响大;明星加盟。
⑴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形成并加强。
中国国产影片《海誓》就是专门安排在农历春节前推向市场的,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在春节期间放映的影片,可以说是国产贺岁片的鼻祖了。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春节档期意识的最终形成。在戏剧春节档期意识的影响下,放映商也一改过去电影广告作得较小的作风,效仿戏剧广告的做法对《海誓》作了大幅广告,以至于引起了其他影片商的模仿,由此每逢新片上市,都以大幅广告宣传,这也是电影春节档期意识受传统戏剧影响的一个证据。
在《申报》1922年1月22日《海誓》的广告中,特别申明了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两晚放映。事实上,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十一、十二、十三也放映了《海誓》。
对于这种档期意识的最终形成和加强,其他电影商也有了回应。如上海大戏院在《申报》1922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刊登了巨幅广告为两部西片“旅店黑幕” “秘密电光” 作宣传:“爆竹一声,大地更新,恭维各界诸先生新年大大发达大大进步,是为敝院同人馨香祝之耳。所以今晚特映二大名剧,以祝各界新岁之雅兴焉。元旦日起每日加演日戏每天更换新片。” 此元旦日指农历年的正月初一。其中“秘密电光” 是侦探片,“旅店黑幕” 是爱情片。此后,这种恭贺新年的说法在其他影院的广告中也时时可见,但是,这一期间仍然没有“贺岁片” 这一称谓出现,也没有因为“恭贺新年” 而只放映喜剧片。
贺岁意识的加强更明显地表现在很多国产电影都在春节档期首映,以下是1922年至1949年在春节档期首映的国产电影的不完全统计:
年代元旦春节
1922年《阎瑞生》
1923年《张欣生》
1924年《孤儿救祖记》《孽海潮》
1930年《大人国》
1931年《野草闲花》《强盗孝子》《歌女红牡丹》《银幕艳史》
1934年《青春之火》《盐潮》《人生》《一个女明星》《归来》《姊妹花》《似水流年》《恋爱与义务》
1935年《飞花村》《神女》《大路》《再生花》《红羊豪侠传》《新婚的前夜》《新女性》《空谷兰》
1936年《船家女》《凯歌》《花烛之夜》
1937年《皆大欢喜》《清明时节》《压岁钱》《春到人间》《人言可畏》《满园春色》《夜半歌声》
1939年《楚霸王》《大地》《红粉飘零》
1941年《文素臣》《雁门关》《红杏出墙记》《天涯歌女》《乱世佳人》《啼笑因缘》
1942年《铁扇公主》《恭喜发财》
1943年《霓裳曲》《水性杨花》《香闺风云》《母亲》《夫妇之间》《情潮》《桃李争春》《芳草碧血》《断肠风月》
1944年《何日君再来》《义海恩仇记》《不求人》《鸾凤和鸣》《红尘》
1945年《凤凰于飞》
1946年《前程万里》《还我故乡》
1948年《四美图》《从军梦》
1949年《十二小时的奇迹》《欢天喜地》
⑵中西结合。
中国国产影片出现在春节档期电影市场,打破了国外影片独霸市场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影片更关注现实社会,常以发生在现实社会的事情为创作素材,如《阎瑞生》《张欣生》等,就是以当年发生在上海的两大案件为背景创作的。国外影片大多远离现实社会。
⑶类型多样,“悲喜交加” 。
这一时段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囊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故事片,还有时事纪录片。国外影片中以滑稽片、侦探片为主,滑稽片以卓别麟、劳莱与哈台、罗克的影片为主,这些滑稽影片就是今天“贺岁类型说” 所要求的喜剧片,但是也有悲剧性影片如《残花泪》《忠烈女》等,而且上座率不错。国产影片的类型更为多样,如爱情片《海誓》《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打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恐怖片《夜半歌声》、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人心》《孽海潮》《神女》《压岁钱》《马路天使》、科幻片《大人国》、卡通片《铁扇公主》、历史片《红羊豪侠传》、战争片《还我故乡》等,国产影片中喜剧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比较突出的是《顽童》《大闹怪剧场》《王先生到农村去》《皆大欢喜》《恭喜发财》《难兄难弟》《从军梦》等,主要的喜剧演员有韩兰根、关宏达、殷秀岑等人。但是,把国外片和国产片合在一起,喜剧片的比例还是不少,而且年年都有。
“悲喜交加” 的情形从头至尾存在于“史前期” “萌芽期” “发展期” 。“史前期” 和“萌芽期” 主要是悲喜戏剧,因为1896年—1921年间中国的电影事业还不是很发达,春节人们的文化活动主要是观戏。1922年后电影受戏剧的影响档期意识加大(注意,这里的档期意识更多地是一个商业化时间概念,而较少关注到文化概念的一面),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春节档期传统戏剧“悲喜交加” 的特点。
⑷关注现实,受社会影响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题材的现实性。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国产贺岁片与国外贺岁片的不同在于国产贺岁片更注重现实题材(注意,这里的贺岁片含义与“类型说” 只指喜剧片是不同的),而且成了国产贺岁片的一大创作思路,延续至今;
B.春节档期的形成和泛化。
最早的传统戏剧没有春节档期,而代之以“压箱” “开台” 。后来有所突破,形成春节档期,电影也受其影响在春节期间放映以供娱乐,但是最初也限于传统春节,也即是农历的腊月底到正月十五。直到“贺岁片萌芽期” 的中、后期才逐步把公历元旦日前后的时间也纳入“档期” 中,这与中华民国自1912年起以公历纪元密不可分。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国家意识偏重于公历纪元,因此,农历逐渐被称为“旧历” “废历” ,慢慢地丧失了以前唯我独尊的地位,公历元旦也开始分担传统春节的部分功能,使得人们“去旧迎新” 的节日心态散布在公历元旦至农历春节结束的这一时段中,也就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春节档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春节档期还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开始以平安夜或圣诞节(公历12月24、25日)为春节档期的开端,甚至还突破了12月24日的界限——比如《大腕》的首映日为2002年12月21日,因为当年12月24日恰逢周一,发行商就把时间提前了三天,周五“起片” (首映)正是最佳时机。春节档期的形成和泛化正是受社会变迁影响的结果。
当然,春节档期虽然形成,也没有“春节档期” 这样的称谓。
C.内容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抗战” 期间,贺岁片深受社会局势影响: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中国推出“拒盗抗敌,齐向死路找生路” 的《壮志凌云》,1938年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火燃烧到上海,该年干脆就没有贺岁片,1939年在香港版的《申报》上更是呼吁“国防片” ;到日军攻陷上海,并逐步控制上海的时候,在上海的春节档期中甚至出现了日本人推出的影片,如《支那之夜》(又名《春之梦》)、《苏州夜曲》、《璎珞公主》、《怒海雷动》、《热风》、《血染长空》、《独眼龙政宗》等影片,与此同时英美影片锐减,甚至绝迹。
⑸明星加盟。
这并不是电影在春节放映的必然结果,而是既有的现象,不仅在春节,在其他时间里中国的电影既受戏剧的名角传统,也受国外电影的明星制影响,也充分利用明星效应获取较好的票房。这一时期中,诸如殷明珠、但二春、王汉伦、郑正秋、郑小秋、马徐维邦、宣景琳、张织云、阮玲玉、周旋、胡蝶、赵丹等人出现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中,但又不同于明星群聚,共贺新岁的贺岁形式。
4.1950年—1994年“贺岁片萎缩期”
1950年、1951年还能见到贺岁片发展期的影子,如在《大众电影》1950年第十二起上还有这样的广告“中彩出品,滑稽菁华一起出笼,滑稽面孔全部动员,滑稽巨片‘七十二家房客‘” 等等,还预告放映的影片有《花街》、《再生曲》、《中朝一家》。
从1952年起至1983年,贺岁片几乎销声匿迹,如果以广义的贺岁片——即在春节档期上映的影片来衡量,也几乎全是以政治宣传为目的影片,唯一有两年例外,1956年春节、1957年春节有两个专门的“春节礼品” ——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春节大联欢》和《恭贺新禧》,但是两部影片都是纪录片。《春节大联欢》首先纪录的是“1955年工业建设、农业合作化运动等方面的成绩;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英雄、工农业劳动模范和文化战线上的著名人士也将在这部影片上同观众见面。” 该厂还“特别邀请了许多名演员演出精彩节目,其中有梅兰芳先生演《宇宙锋》,周信芳先生演《四进士》,王文娟和徐玉兰演越剧《春香传》,新凤霞演《刘巧儿》,侯宝林说相声等。文艺节目中还有中央实验歌剧院一九五五年演出的新歌剧《草原之歌》。影片的结尾是歌颂我们祖国无限美好的社会主义远景的大合唱《向社会主义大进军》。”
《春节大联欢》更像是今天我们习见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957年的《恭贺新禧》有了一些变化,在1957年《大众电影》第一期中指出“《恭贺新禧》是为了庆祝春节而拍摄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各种优秀的戏剧和歌曲节目的一些精彩片断。当此新年,将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愉快!” 从这个介绍可以推测《恭贺新禧》中文艺的成分更重一些。
随着时代的变化,从1983年起,非政治宣传类的影片重新回到春节档期,如该年元旦放映了《魔术师的奇遇》、《欢天喜地对亲家》,英国的《三十九级台阶》,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寅次郎的故事》在日本是作为贺岁片发行放映的,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寅次郎的故事》是我国最早引进的贺岁片。该年春节放映了三大类影片:彩色纪录片、科教片和故事片。
总的说来,“萎缩期” 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档期意识减退,商业意识消失,代之以政治意识。
⑵贺岁影片几近绝迹,仅有的一些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也局限在政治宣传片中。但是,贺岁意识并没有完全消失,故而是“萎缩” 。在萎缩期的后期贺岁意识重新回归。
5.1995年——至今“贺岁片探索期”
中国电影经历了百年风云,中国大陆贺岁片也同样经历了“史前期” 、“萌芽期” 、“发展期” 和“萎缩期” 的变化。自1995年第一次以“贺岁片” 的名义引进《红番区》起,中国大陆贺岁片进入了“探索期” ,其状况前面已有描述。这一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档期(商业)意识回归,政治意识淡化。
⑵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来称呼春节档期影片。
⑶对于“贺岁片是什么样的影片” 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商业票房。因此,这一时期是“贺岁片探索期” ,探索的目的在于解决“贺岁片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影片” 的问题,最终生产出大众接受,票房良好的“贺岁片” 。
(四)从结论反观档期说
纵观电影在春节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结论一:“贺岁片” 名称没有在大陆产生,即使出现过也是指用来贺岁的明信片,而不是今天的“贺岁影片”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贺岁” 一词可以与另外的词语结合,指某物可以用来贺岁,如当今出现的“贺岁剧” 、“贺岁小说” ,就是指用来贺岁的电视剧、小说,恰如用来贺岁的电影——贺岁片一样。
结论二: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没有今天意指贺岁影片的“贺岁片” 一词出现,但是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春节档期意识。这种档期意识最早来自于中国传统戏剧,而非欧美电影市场理念的产物,但是我们认为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欧美文化对其影响巨大,比如前面我们论述过的春节档期的扩大化,就可以视为欧美文化对中国电影春节档期的影响。
结论三: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类型多样,包括有悲剧、喜剧和正剧。
结论四: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应该基于社会集体心理,而不是政治意识。贺岁片是以商业形式出现的社会集体心理的产物,而不是政治的附属品,除非那时的政治恰恰代表社会集体心理。如果把它仅仅当作非民意的政治宣传的工具而不是民意在文化上的投射,它就会萎缩。这里所说的民意具有广泛性,就是一切大众心理,或者叫社会集体心理。
以这四点结论来反观档期说,似乎档期说关于“贺岁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所有影片” 的主张更符合历史的本意,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几个疑问:贺岁片的名字究竟是怎样诞生的?这个名字和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有什么关系?如果贺岁片指春节放映的所有影片,为什么现在的贺岁片都偏于喜剧呢?
先把这些疑问放在一边,让我们去检讨类型说。
『贰』 由成龙出演的电影有哪些
1962年,拍摄了《大小黄天霸》 1964年,拍摄了《秦香莲》 1970年,拍摄了《精武门》 1971年,拍摄了《巾国英雄》和《广东小老虎》 1972年,拍摄了《合气道》 1973年,拍摄了《顶天立地》和《女警察》、《龙争虎斗》 1974年,拍摄了《香港过客》和《花飞满城春》、《金瓶双艳》 1975年,拍摄了《同是一家人》和《少林门》 1976年,拍摄了《新精武门》、《少林木人巷》和《风雨双流星》 1977年,拍摄了《剑花、烟雨、江南》、《天杀星》和《飞渡卷云山》 1978年,拍摄了《蛇鹤八步》、《一招半式闯江湖》、《拳精》、《龙腾虎跃》、《蛇形刀手》和《醉拳》 1979年,拍摄了《笑拳怪招》和《龙拳》 1980年,拍摄了《师弟出马》和《杀手壕》 1981年,拍摄了《炮弹飞车》 1982年,拍摄了《龙少爷》、《迷你特工队》 1983年,拍摄了《A计划》、《炮弹飞车续集》和《奇谋妙计五福星》 1984年,拍摄了《快餐车》 1985年,拍摄了《福星高照》、《夏日福星》、《威龙猛探》、《龙的心》和《警察故事》 1986年,拍摄了《龙兄虎弟》和《坏小子》 1987年,拍摄了《A计划续集》和《飞龙猛将》 1988年,拍摄了《警察故事续集》和《霸王花》 1989年,拍摄了《奇迹》 1990年,拍摄了《飞鹰计划》 1991年,拍摄了《双龙会》和《火烧岛》 1992年,拍摄了《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和《西域雄狮》 1993年,拍摄了《阮玲玉》和《城市猪人》 1994年,拍摄了《重案组》、《醉拳2》和《红番区》 1995年,拍摄了《霹雳火》 1996年,拍摄了《警察故事IV之简单任务》 1997年,拍摄了《一个好人》 1998年,拍摄了《我是谁》 1999年,拍摄了《玻璃樽》和《尖锋时刻》 2000年,拍摄了《赎金之王》 2001年,拍摄了《特务迷城》和《尖锋时刻Ⅱ》 2002年,拍摄了《燕尾服》和《飞龙再生》 2003年,拍摄了《环游地球80天》 2004年,拍摄了《新警察故事》 2005年, 拍摄了《神话》 2006年,拍摄了《宝贝计划》 成龙在拍摄中受伤记录: 1975年,拍摄《少林门》时被打致完全失去知觉。 1978年,拍摄《醉拳》时眉骨受伤,眼角被踢爆。 1978年,拍摄《蛇形刀手》时被踢掉一颗牙齿。 1980年,拍摄《师弟出马》时鼻骨撞裂。 1982年,拍摄《龙少爷》时下腭撞伤。 1983年,拍摄《A计划》时颈骨重伤,鼻骨再次撞裂。 1985年,拍摄《威龙猛探》时伤手和指骨。 1985年,拍摄《警察故事》时脊椎骨第6-8节及骨盆撞到移位。 1986年,拍摄《龙兄虎弟》时脑出血,左耳头骨凹陷,碎骨内移。 1990年,拍摄《飞鹰计划》时胸骨被打裂、移位。 1992年,拍摄《超级警察》时面颊骨撞至移位。 1993年,拍摄《城市猎人》时被撞伤膝部,右肩扭伤、接脱臼。 1994年,拍摄《重案组》时扭伤大腿。 1995年,拍摄《霹雳火》时脚骨在开车时撞裂。 1996年,拍摄《白金龙》时嘴部撞裂。 1997年,拍摄《一个好人》跳桥撞伤鼻骨,高空坠下,伤颈骨。 1998年,拍摄《我是谁》左边肋骨和脚踝受伤。 2001年,拍摄《特务迷城》时尾椎软骨受伤。 2002年,拍摄《飞龙再生》时眼部受伤、当场血流满面。
『叁』 跪求荒山女侠(1969)郑佩佩/魏平澳主演的百度云资源,可以在线免费播放
《荒山女侠(1969)》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何梦华
编剧:梁仁
主演:郑佩佩/魏平澳/岳华/房勉/黄宗迅/顾文宗
类型:动作/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汉语普通话
片长:84分钟
《荒江女侠》初于一九二八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连载,写方玉琴为报父仇,而与岳剑秋并辔江湖的传奇故事。因笔法新颖,文白夹杂而喜用时髦语,不意暴得大名,随由三星书局出版单行本,书前有范烟桥作序,周瘦鹃题辞曰“健笔独扛”!极尽溢美之能事。其实此书原是中篇架构,硬拉扯为长篇(共八十七回,一百二十万言),有如“小脚放大”;其结构松散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顾氏虽有为“新聂隐娘“(即荒江女侠方玉琴)立传之意,却是失败之作;至鼓其馀勇再写《荒江女侠新传》,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惟顾氏首先尝试以新文艺笔法创作武侠小说,亦可称“但开风气不为师”了。《荒江女侠》一书首创男女二侠双双闯荡江湖之模式,对後世的武侠小说影响很深。於1969由导演何梦华搬上大银幕。
『肆』 李小龙电影中的一个演员名字!!!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布鲁斯.李(Bruce Lee)
乳名:细凤
绰号:马骝,冇天装,阑仔,牛王头,冇时定,点解龙 ,猩猩王等。
籍贯:广东-顺德
民族:汉族
国籍:美国
生于: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于:1973年 7月20日 (星期五)11:30pm(享年32岁)
生肖:龙
出生地:美国-旧金山(三藩市积臣街医院)
身高:173CM
百米成绩:11.8s
体重:64公斤
血型:O型
嗜好:练武,冥想,恰恰舞,阅读,哲学
肄业于香港喇沙书院
1961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哲学及心理学
害怕的东西:水
7岁从影,13岁习武
入门功夫:咏春拳
父亲:李海泉(李满船)(粤剧名丑)
母亲:何金棠(欧亚混血)
师父:叶问(咏春宗师)
崇拜的人:海明威
姊姊:亚葛蕾丝、费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罗勃特
太太:琳达.爱美莉(Linda)
儿子:李国豪(拍摄电影中意外丧生)
女儿:李香凝(从影)
李小龙有一兄、一弟、两姐
李小龙安息于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由儿子李国豪陪伴。
编辑本段关于李小龙
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 。
由于害怕李小龙学坏,在他18岁那年,李小龙的父母决定送李小龙到美国留学。 李小龙在西雅图的生活相当艰苦,进入大学就读以后,他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博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 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
李小龙为了宣扬中华武术,在大学2年级期间,租了校园的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他边教边练,刻苦磨炼,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在振藩国术馆里,他认识了来学武术的医学院女学生琳达,经过一年多的交往,他们渐渐产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
自从李小龙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之后,李小龙的名字便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腿法,中国功夫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和“双节棍”,令人赞不绝口。 此后,李小龙又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游戏》,还与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拍摄了《龙争虎斗》,并亲自担任了主角。 正当李小龙雄心勃勃,大展宏图,准备继续拍完《死亡游戏》的时候,由于药物过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才32岁。
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 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国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后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确实,还很少有一位东方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的领域,并且在死后声威依然不减。
李小龙多才多艺,亦文亦武。他每当练功之余,埋头研究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七大本学武笔记和六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记录》、《二节棍法》、《布鲁斯-李拳术图解》(英文版)和《布鲁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世界各国技击杂志仍在不断地研究、介绍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毫无疑问,李小龙是一个天生的巨星,一个传奇中的传奇。
尽管过世已久,李小龙依然是功夫代名词,即便红透整个世界的成龙都很难超越。他的才华,他的正气,他的辉煌,都已成为一份无法拷贝的神话。三十二岁、五部电影,足以令璀璨的流星黯然失色,不知何时才会有人另写这样一份东方传奇。
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澄清对李小龙的误读
李香凝逐条列出她对事实的澄清,修正多年来外界对李小龙的部分误读,还涉及到众说纷纭的李小龙之死,但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作为女儿,在澄清真相时数次谈到澄清这些,是因为“不能违背李小龙的哲学”。部分“误读”如下:
1.李小龙从未跟依诺山度学双截棍。
“没错,许多文献里都提到我父亲向依诺山度学过双截棍,但是这不是事实。我父亲是自学双截棍的。我会尽快给你更准确的信息。”
2.李小龙从未经过西洋拳训练。大家说李小龙在上中学时体育课上的拳击练习。
“我认为我父亲从未在高中参加过拳击训练。”
3.李小龙从未与木村交过手,从未输给过空手道。
“如果是也只是俩人练习,切磋武艺。”
4.原本讲述李小龙是在拍摄《死亡游戏》时去世的。
“我父亲刚刚开始拍《死亡游戏》时就停止了,并去拍摄《龙争虎斗》,也没有继续拍《死亡游戏》,就去世了。”
5.澄清李小龙从未参加“长岛国际比赛”,也未得到过冠军,他仅仅是去表演。
“我父亲没有参加这些竞标赛(或任何竞标赛),因为在哲学上他认为这样比赛不符合武术的理念。他不相信搏击,因为真正的拳击是没有规则的。因此,他没有在这些比赛上做表演,也从未参加过比赛。因此,我认为最好不要表现他在任何竞标赛上表演,不管是用什么名字,因为这有悖于他的哲学。如果你要表现他参加比赛,那么就是梦幻般的。”
编辑本段李小龙死因
李小龙是被人谋杀的!然而谋杀李小龙的元凶竟然是身为美国亿万大亨的休?博比!
休?博比是当时美国金融界巨头,名震各国,拥有一个古老而富有的家族。在李小龙死后的第四天,即1973年7月25日,休?博比录制了此盘录音带,详尽披露了谋杀李小龙的原由和过程:
事件应从五十年代讲起。1958年11月底,18岁的李小龙在由香港开往美国旧金山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上偶然结实了休?博比的唯一的女儿珍妮特。刚满十八岁的珍妮特自幼就任性无羁但却光彩照人,李小龙那古怪而自信的性格,勇武而凶猛的武技使得她竟然被神魂颠倒地喜欢上了这个东方人。
到达美国后,珍妮特便开始了对李小龙的追求,而李小龙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只是把珍妮特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从旧金山到西雅图,珍妮特毅然从纽约的“宫殿”飞到李小龙所在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然而李小龙对武术的执着和待人的冷漠,使得珍妮特含泪返回纽约。
四年后(1962年),正攻读医学硕士的珍妮特突然决定要出远门。休?博比先生也认为女儿只是和同学去迈阿密游玩,便不经意地答应了。事实上,珍妮特去了西雅图,旧情重燃的她仍然深爱着李小龙,并试图说服李小龙。李小龙忙于振藩武事的训练和应付来自各界的挑战,自然是不会听进珍妮特的话的。况且,武术对于李小龙而言,简直就是他的生命和所有的理想。
1963年6月的一天,珍妮特突然神秘地回到纽约的家中,并称已怀上了李小龙的孩子。但当珍妮特的哥哥迈克尔(当时已颇有名气的银行家)专程问及李小龙时,李小龙却对这件事情予以否认,并将已与艾琳达订婚之事告诉了他。这对于珍妮特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珍妮特患了精神病,住进了医院。1964年,珍妮特在家中喂婴儿吃奶,电视上转播着美国洛杉矶长堤举行的世界武术比赛,截拳道和李小龙的出现震惊了现场观众,更震惊了珍妮特和他的父亲休?博比。李小龙的自信成了现实:他成为令世界震惊的大英雄!然而就在比赛节目结束不久,珍妮特勒死小孩后也割脉自杀。悲痛欲绝的休?博比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李小龙必须死!
李小龙的日渐走红和成功,使得休?博比越发要除掉李小龙。迈克尔征得父亲同意,悄悄联合了黑手党准备对李小龙下手,结果狡猾的黑手党借此“洗钱”五千万美元,且趁机大加敲诈,迈克尔被激怒,声称要去自首,结果回家途中“车祸”丧生。丧女和丧子双重之痛愈发坚定了休?博比要杀掉李小龙的决心。不久,他找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脑血管专家,借助李小龙曾昏倒拍戏场的现象,一个阴险的计划实施了。
其实李小龙已患上了脑肿瘤,为了加速李小龙的死亡,休?博比和这位医学专家使用了一种导致血管爆裂的致死药物BMN(症状则与死亡一模一样)。计划顺利实施,不久,一代武星就这样流行般逝去了,休?博比也终于满意地笑了。
依休?博比要求,在休?博比死后,这盘录音带方公诸世人。一代功夫之王竟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不能不令我们扼腕太细。所幸的是,这一武林的世界之谜尚能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尚可慰藉众多的影迷和崇拜者了。
编辑本段李小龙荣誉榜
1957年,获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
1958年,获全港恰恰舞公开大赛冠军。
1971年,被国际武术权威杂志《黑带》列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
1972年,获金马奖“最佳技艺奖”。
1974年 李小龙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赞誉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
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死亡游戏》的开映日,即7月8日,定为“李小龙日”。
1980年,获日本《朝日新闻》选为“七十年代代表人物”。
1986年,被德国汉堡大学选为“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
1993年,美国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
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二十周年纪念钞票。
1993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998年,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电影巨星奖”。
1998年,获《时代杂志》评为“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
1998年,获美国演艺同业公会“终身成就奖”。
1999年,美国政府颁授李小龙“多米尼加艺术奖”美国演艺同业公会授予李小龙“终身成就奖”
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李小龙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2000年,美国政府宣布发行一套《李小龙诞辰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2003年7月24,美国电视台vhl选出历史上200个最伟大的流行文化偶像,李小龙名列其中。
2004年,英国传媒协会特为李小龙颁发“传奇大奖”。
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百年光辉之星”奖。
2005年,入选《人物》“电影百年十强人物”之一 。
2005年,获“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杰出贡献奖”。
2005年,当选“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2005年,获国家“中外文化交流突出贡献奖”。
2007年,入选英国Total Film杂志“50大电影英雄”。
『伍』 徐克有哪几部经典的武侠电影
第一:《黄河大侠》
如果一个人没有看过《黄河大侠》,就等于没有看过武侠片!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比张艺谋《英雄》、冯小刚《夜宴》好一万倍的电影。黄河大侠在波涛汹涌的历史中独行,一路坎坷、一路顽强,他孤独,但是他勇敢,他敢作敢当,杀恶人唯恐不尽......最后,黄河大侠选择皈依空门。然而主持不肯收留:中原仍在动乱之中,你还没有到安宁的时候。去做你自己想去的事吧!于是,黄河大侠骑着马消失在苍凉的黄河岸边......
『陆』 香港老电影武打片
1、《醉拳》
《醉拳》是1978年由袁和平执导,成龙主演的动作电影。讲述了少年黄飞鸿从只会招惹麻烦的混小子,经挫折,终于从乞丐师父苏乞儿那里苦练醉拳,死缠烂打地击败了前来他家踢馆的大坏蛋的故事。该片曾在韩国上映后打破了韩国影史票房纪录。
2、《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是正东(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制作的动作电影。由陈嘉上执导,陈嘉上、叶广俭、林纪陶合作编剧,李连杰、钱小豪、中山忍、周比利等人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精武门弟子陈真追查师父霍元甲的死因,并证实了师父确是日本军官藤田刚下毒致死,最后陈真打败藤田刚为师父报仇的故事。
3、《给爸爸的信》
《给爸爸的信》是由元奎执导,李连杰、梅艳芳、谢苗主演的动作片。该片讲述了中国公安特警巩伟,被派混入香港犯罪集团, 调查涉及国内贪污等严重罪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该片于1995年3月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4、《鼠胆龙威》
《鼠胆龙威》是由王晶执导,李连杰、张学友等人主演的动作喜剧片,该片于1995年7月12日在中国香港上映。影片讲述了特警李杰在执行任务时,亲眼目睹了妻儿双双被炸身亡,辞去公职,追寻凶手的故事。
5、《我是谁》
《我是谁》是由陈木胜、成龙执导的香港动作电影,由成龙、法拉美穗、山本未来等主演,影片于1998年农历新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中央情报局为独自占有“魔石”,派特别突击队队员杰克及11名队友前往南非,不料发生空难使得杰克失忆,从而陷入困境。
『柒』 成龙的所有电影
童星时期:
大小黄天霸 缺
横扫江南七霸天 缺
梁山伯与祝英台
大醉侠
龙套时期:
荒江女侠
刀不留人
精武门
唐人客
香港过客 缺
合气道
女警察 缺
广东小老虎 … 阿龙
埋伏 缺
码头大决斗
龙争虎斗
石破天惊
恶虎村
金瓶双艳
花飞满城春
拍案惊奇
少林木人巷
密宗圣手
新精武门
风雨双流星
少林门
剑花烟雨江南
三十六迷形拳
拳精
飞渡卷云山
一招半式闯江湖
醉拳
蛇形刁手
蛇鹤八步
笑拳怪招
龙拳
师弟出马
杀手壕
炮弹飞车
龙少爷
奇谋妙计五福星
龙腾虎跃
迷你特攻队
A计划
炮弹飞车续集
快餐车
神勇双响炮
警察故事
威龙猛探
龙的心
夏日福星
福星高照
扭计杂牌军
A计划续集
龙兄虎弟
飞龙猛将
霸王花
警察故事续集
奇迹
火烧岛
飞鹰计划
**小子
双龙会
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
重案组
城市猎人
超级计划
醉拳II
霹雳火
红番区
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
一个好人
双龙一虎闯天关 缺
我是谁
尖峰时刻
玻璃樽 .
喜剧之王
特警新人类
成龙的特技
上海正午
特务迷城
尖峰时刻2
燕尾服
上海骑士
飞龙再生
千机变
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
环游世界80天
千机变II花都大战
新警察故事
大佬爱美丽
神话
宝贝计划
四大天王
尖峰时刻3
功夫之王
新宿事件
大兵小将
寻找成龙
建国大业
邻家特工
功夫梦
新少林寺
辛亥革命
十二生肖
『捌』 成龙即将拍那些电影
成龙正在拍摄《辛亥革命》。国庆期间上映,你找找看 成龙的全部电影作品包括: 执行监製 分手达人 (2011) 出品人 说谎的女人 (1989) 阮玲玉 (1992) 心动(1999) 海南鸡饭 (2004) 精武家庭 (2005) 武术(2008) 《武术之少年行》 一个好爸爸 (2008) 动作设计 铁汉柔情 (1975) 舞拳(1976) 百战保山河 (1979) 最佳贼拍档 (1990) 监製 孖宝闯八关 (1980) 老鼠街 (1981) 良青花奔月 (1987) 胭脂扣 (1988) 霸王花 (1988) 神勇飞虎霸王花 (1989) 西环的故事 (1990) 舞台姊妹 (1990) 火爆浪子 (1991) 危险情人 (1992) 幻影特攻 (1998) 长恨歌 (2005) 魔法大师 (2010) 杨门女将 (2011) 没有回信 (2011) 演员 大小黄天霸 (1962) 横扫江南七霸天 (1962) 秦香莲 (1964) 两湖十八镖(上集) (1966) 两湖十八镖(下集) (1966) 荒江女侠 (1970) 刀不留人 (1971) 合气道 (1972) 香港过客 (1972) 精武门 (1972) 唐人客 (1972) 北地胭脂 (1973) 石破天惊 (1973) 女警察 (1973) 埋伏(1973) 铁娃(1973) 除霸(1973) 麒麟掌 (1973) 广东小老虎 (1973) 顶天立地 (1973)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qvod09.com/chenglong/ 龙争虎斗 (1973) 码头大决斗 (1973) 金瓶双艳 (1974) 恶虎村 (1974) 码头龙虎斗 (1975) 花飞满城春 (1975) 拍桉惊奇 (1975) 少林木人巷 (1976) 密宗圣手 (1976) 新精武门 (1976) 风雨双流星 (1976) 少林门 (1976) 三十六迷形拳 (1977) 剑花烟雨江南 (1977) 醉拳(1978) ... 黄飞鸿 蛇形刁手 (1978) 蛇鹤八步 (1978) 拳精(1978) 飞渡捲云山 (1978) 点止功夫咁简单 (1978) 笑拳怪招 (1979) 龙拳(1979) 杀手壕 (1980) 师弟出马 (1980) 炮弹飞车 (1981) 龙少爷 (1982) 迷你特攻队 (1983)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qvod09.com/chenglong/ A计划 (1983) ... 马如龙 奇谋妙计五福星 (1983) 龙腾虎跃 (1983) 炮弹飞车续集 (1984) 神勇双响炮 (1984) 快餐车 (1984) 福星高照 (1985) 警察故事 (1985) ... 陈家驹 威龙勐探 (1985) 龙的心 (1985) 夏日福星 (1985) 扭计杂牌军 (1986) A计划续集 (1987) ... 马如龙 龙兄虎弟 (1987) ... Jackie 飞龙勐将 (1988) 警察故事续集 (1988) ... 陈家驹 奇蹟(1989) ... 郭 火烧岛 (1990) 飞鹰计划 (1991) 警察故事III超级警察 (1992) ... 陈家驹 西藏小子 (1992) 双龙会 (1992) ... 大孖 / 小孖 重桉组 (1993) 城市猎人 (1993) 超级计划 (1993) 醉拳II (1994) 霹雳火 (1995) ... 陈火燄 红番区 (1995) 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 (1996) ... 陈家驹 一个好人 (1997) ... Jackie 我是谁 (1998) 喜剧之王 (1999) 玻璃樽 (1999) ... 陈子午 特警新人类 (1999) 特务迷城 (2001) 飞龙再生 (2003) 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 (2003) 千机变 (2003) 大佬爱美丽 (2004) 千机变II花都大战 (2004) 新警察故事 (2004) 神话(2005) 千变魔手 (2006) 宝贝计划 (2006) 四大天王 (2006) 功夫之王 (2008) 大兵小将 (2009) ... 梁国士兵 寻找成龙 (2009) 建国大业 (2009) 新宿事件 (2009) 十二生肖 (2010) 醉拳1945 (2011) 新少林寺 (2011) 辛亥革命 (2011) 威虎山 (2012) 柬埔寨地雷 (2012) 曼哈顿 (2013)
『玖』 武侠电影的电影概况(Martial arts movie)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武侠电影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的影片《车中盗》,题材为义士武打,这是武侠电影的萌芽。
1927年末,友谊影片公司推出影片《儿女英雄》,集武侠英雄与武功打斗于一体,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的正式诞生。
20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武侠电影将海派戏曲中的“连台戏”内化为连集分幕的系列影片,《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红侠》《关东大侠》等武侠片都是看好电影市场的行情而连集摄制的。
武侠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积累了最初的经验。六十年代初香港的“邵氏”等电影公司又一次掀起拍摄”新武侠片“的浪潮。胡金铨的《侠女》获1975年戛纳电影节最高综合技术奖。
楚原的《英雄无泪》(1979)成为香港新武侠电影的代表作。
李振藩、成龙,李连杰( Jet Li )的功夫片又为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