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作经典 » 4050年代老电影
扩展阅读
国产狙击鬼子电影大全 2024-11-01 03:17:17
动画电影女王的柯基 2024-11-01 03:17:09
腹黑女主电影联机 2024-11-01 03:16:35

4050年代老电影

发布时间: 2024-11-01 01:18:36

⑴ 哪个时期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30-4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那时在豪华布景及制作上已登峰造极;之后的歌舞片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诗气派。70年代后,好莱坞歌舞片全面进入萎缩阶段,传统的表现手法不再受人欢迎,创新的路子偶尔有人尝试,但并未掀起新的热潮

[金粉世界]

丽塔·海华斯著名影片《吉尔达》

电影《欢乐满人间》

这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于1964年10月由博伟电影发行公司发行,首映礼于1964年8月24日在好莱坞的Grauman’s Chinese Theatre举行。同年,电影荣获了5项奥斯卡奖(其中包括朱丽·安德鲁斯的最佳女主角奖、最佳视觉效果奖;歌曲“Chim-Chim Cher-ee”《烟囱之歌》的最佳原创歌曲奖),和一个金球奖的最佳女演员奖项——获奖者朱丽·安德鲁斯。《欢乐满人间》不仅在奖项上成就非凡,票房也成绩惊人

⑵ 这部黑白电影,足以让80后们重遇童年

1、 黑白电影

人的记忆总是选择性的,年龄越长,埋藏在记忆深处,时光隧道里的片段颜色就会越淡,淡到最后,只剩下黑白两色。

我不知道,《八月》的导演张大磊是不是有这样的考虑,才让这部影片以黑白色呈现。影片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距离当下已经是二十多个春秋冬夏的远去。虽然电影的黑白色让人略有不适,却是适合记忆的颜色。

这样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黑白影片,却足以让影院里的八零后们热泪盈眶,心绪难平——是的,这一幕幕的场景实在是太熟悉了,这,不就是我们的童年么。​

看《八月》纯属凑巧,周五的傍晚,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小L在发票,我查了一下影片,是获得去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电影(原谅我的后知后觉,毕竟不是当年时时关注娱乐动态的娱记了),于是给她留言,能留票吗?​

2、什么都没有

类似的电影,我看过王小帅的《我11》、张猛的《钢的琴》和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这三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都是导演的倾力之作,没有商业化的痕迹,诚意满满。

《八月》比《我11》、《钢的琴》和《我们天上见》更难。《我11》有名导王小康,有戏骨王景春和闫妮,还有戏份基本被删完的乔任梁;《钢的琴》有秦海璐;《我们天上见》有蒋雯丽,而《八月》则什么都没有。

这是导演张大磊的首部电影作品,没有任何投资和商业转化,所有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连主角孔维一也是张大磊朋友同事家的孩子。​

这也是为何它在去年出征金马之前,悄无声息,如今走进院线时,却被无数影人恳请排片的重要原因。一部导演自写剧本,自掏腰包拍摄,类似自传的电影,确实很难赢得大众的关注,第53届金马最佳影片是它唯一的背书。

在获金马奖之前,张大磊甚至没敢想过电影可以进院线。看过的人都知道,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导演脑海里,一幕幕童年时光片段的汇总。

“多年前的一个周日,我去姥姥家吃饭,当时我已好久都没回去过了。80多岁的姥姥瘫痪在床,我看着我的母亲用小勺给老人喂饭,突然感觉恍若隔世……1994年的夏天,姥姥的母亲也同样卧床,姥姥也是这样扶着她的背,一勺勺地将搅成糊状的饭喂到老人嘴里……那一刻我好像真的听到了94年的音乐声和那时经常会听到的火车鸣笛声从很远处传来……叫人恍惚。后来,那个夏天更多的情景陆续出现在我脑子里,父亲、母亲、我自己、我们过去生活的院子,和那年被改革影响着的人们。我就像个旁观者感受着眼前的一幕幕,包括弥漫在空气里的气味。简直就像一场白日梦……那一刻我决定拍个电影。”

张大磊的这个剧本从2008年写到了2012年,再到2015年开拍,依旧还在修改,这一点可以从电影的叙事中,看见端倪。童年里的那些回忆,如何取舍,对于张大磊来说,无疑是纠结的。

3、  这不是电影

约了好友H老师一起去看电影,我知道,她一定会懂,也会喜欢。果然,电影刚刚开始,黑白的镜头里细细扫过一排排破旧平房,骑着二八自行车的人,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H老师跟我说:太熟悉了!

​ 这情景对于H老师熟悉,对于我,也是如此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也是跟12岁的少年晓雷相差无几的年龄,那一幕幕低矮的平房,斑驳的外墙,吵闹的伙伴儿,炎热夏季里的冰棒吆喝,与我曾经的童年时光有分不开的契合。

一家三口的琐碎平淡生活,从几句台词,一顿午餐之中慢慢展开。这个八月对于少年晓雷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轻松。没有暑假作业,疯玩两个月,这是小升初孩子们的最大福利。所以他天天别着双节棍,游着泳,看着电影,看小混混打架……

在这个八月,晓雷的生活波澜渐起:国企改革的大潮侵袭到西北小城,剪辑师的父亲失业了;分账票房让电影没有免费的了;为了上三中,妈妈花钱打点关系;太姥姥病入膏肓……只是作为孩子,他并不知情而已。

电影没有激烈冲突,没有曲折故事,缓慢到有点沉闷,频繁运用的长镜头,让人在平淡中嗅到了真实的气息。

我跟H老师说,看到这部电影,我忽然就想起我十多岁时的夏天。

我从小生活在钢铁厂矿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钢铁企业还在风生水起的鼎盛时期。每年的夏天,最期盼的就是父亲在下班的时候,带回来的一箱冰棒,几瓶橘子汽水。这是工厂对一线工人的特供,只有钢铁厂的职工才有的福利。

几乎每一年,妈妈都会把家里多余的汽水送给外婆、姨娘,舅舅家,就像馈赠的礼品一样。每到夏天,钢铁厂的孩子是让人羡慕的那群孩子。

在酷热的炎夏,有什么东西会比一瓶冰镇橘子汽水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呢?撬开瓶盖,咕咚喝下一大口透心凉的橘子汽水,这冰爽,让人至今想来都心旷神怡。

我童年的八月,大抵是在喝汽水,吃冰棒,看小人书,吹风扇,抓知了,捉蜻蜓中过去了,至于学业,根本没有现在孩子那么大的压力。

厂矿子弟小学上完,再上子弟中学,然后能顶替的孩子,顶替了父辈在工厂的工作;成绩好的,考上中专,三年后当了老师;学习中不溜的,上了普通高中,准备迎接根本不明白意义的考大学。

我的父辈,比晓雷父亲经历得更晚一些的国企改制,终究还是开始了,90年代中后期,钢铁企业由盛而衰,从令人羡慕的工人老大哥,到被迫下岗或买断工龄的4050人员,父母叔伯这一辈人,都曾经历过。

在我们视为可怕的、无趣的、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对于父辈们,却是一路顺畅、稳妥的生活坦途,突遭改革,失去工作,被打破铁饭碗,是他们这代人最大的噩梦。

电影中,晓雷父亲对晓雷说,我们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

谁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可是谁又能不低下呢?就像片尾,晓雷父亲走出小城,远赴外地拍摄电影一样,这就是人生,不想改变,却不得不变,因为还要生存。

然而,正如有影评所评论的,《八月》是一部电影散文,枝节颇多,情节较散,导演没有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而过多地制造冲突,连生离死别都是意象化地表述手法,含蓄而过。如果没有特殊的怀旧情结,没有契合的年龄共鸣,未必能让每一个人心灵触动。

看完电影,我对H老师说,叙事还是太缓慢了,看到后来我都有点困了。

H老师说,或许这并不是一部电影,它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细碎而无高潮,却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也终将逝去的。

大俗小雅/文

⑶ 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为什么求生存多那么的难

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为什么求生存多那么的难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仔细想想,当一个丰衣足食的时候,还有没有什么动力。至于你说的难?吃饱穿暖这个起码可以达到的。至于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欲望了。所以什么人最富有,需求越小的人越富有。

没有什么技能,也没有商业头脑,有句话说寒门难出英才,思维方式决定了其高度

为什么现在戏子那么吃香?以前都是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

观赏的角度不一样,对待的角度不一样,以前只是生活的娱乐并不推崇,而现在。。都什么社会!

想我们这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应该怎么办?梦想在哪?

制定目标,好好工作,努力赚钱,现在虽然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可是我们可能成为富一代,官一代

自由职业者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俗称草根)为什么社保要交800多元?交了社保,生活更加困难,谁能为我们这些解决

如果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窘迫,你可以选择不交,因为这个不是硬性规定的,但以后关系到你的养老问题!
国家现在不是出4050的社保补贴么,就是针对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养保医保给予最低档百分之五十的补贴,开始是三年,现在延到六年了!
毕竟这个社群工作是有的,重要的是看你愿意不愿意做!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作文

有一种美丽
有一种美,是纯洁无瑕的;有一种美,是至高无尚的;有一种美,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有一种美,是照亮他人心灵的,这种美就是——平凡.
我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所以我在一个人行走时总是走得很快,我不喜欢别人陌生的目光,所以有时我还会把头低下去,但是那一幕却让我放慢了脚步.
她,是一名道路清洁工,正在独自一人清扫著街道.因为从昨天就开始下的这场大雪,加大了她的工作量.厚厚的雪已经妨碍了交通,路也变得滑了,尽管雪花还在不停地飘落,但是,看着堆积起来的小雪山,说明她已经清扫了半天了.她干得井然有序,先扫干净了行人路上的一侧,然后打算扫另一侧.这时,一位老大爷走了过来,厚厚的积雪令他放慢脚步.突然,老大爷脚下一滑,身子向后倾去,我的心也紧了一下,但随后又放松了.因为我看见了是她,扔下了扫帚扶住了老大爷,然后把老大爷扶到了没有雪的地方,并且站在那儿关心地望着老大爷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地又拿起扫帚继续扫起来.东坡语文
在整个过程中,她没说一句话,可是她的行为,却让我想对她说千句万句赞美的话.这时我才发现,那橘色衣服里的身体是那样瘦弱,那双紧紧握著扫帚的手已经冻得发紫.因为汗水,她的衣领里冒出一缕缕白气;因为寒冷,她的发丝上挂满了晶莹的白霜.但我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抱怨.她长得并不漂亮,她的衣服并不好看,但我觉得她的形象突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她的背影是那样的美!
道路的女清洁工们,她们每天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她们是社会上伟大的女性.她们在生活中虽然平凡,默默无闻,但她们由内而外透出平凡的美、奉献的美,这种美可以穿透人的心灵,给人温暖和享受.这种美“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她们----平凡却光芒四射的女清洁工们!

有个生活在最低层的外婆却很乐观叫什么电影

空枕难眠

7.9分加入收藏
主演:林信德汤怡惠罗凤仪谢自生
导演:张
型别:爱情
时长:81分钟
年代:2000
地区:香港
简介

翻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poeple liv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封建等级制度中生活在最低层的是什么人

当然是农民

为什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心灵都那么美好善良 境界都那么高尚?[疑问]

因为他们大多懂得自己的苦难,希望别人想自己一样解救自己,而且不希望把痛苦加到别人身上。

⑷ 《老爸102岁》影评——适合父母思考人生的疗愈影片

和朋友一起去看印度影片《老爸102岁》,有些观点和其他的影评有些不同。

通观全片,片名参照英文名称《102 Not Out》翻译成“102岁不出局”似乎更吻合剧情,含义也更深刻些。

102岁的老爸达特利(里希·卡普尔 饰)是拥有26岁灵魂的酷老头,他的儿子75岁的巴布却暮气沉沉刻板无趣。老爸决心向中国的寿星王重北(不是王重阳)学习,挑战吉尼斯世界长寿纪录。榜样王重北和第90页的吉尼斯纪录暂不可考,这是印度影片典型的喜剧特点,千万别卡在这里(较真儿),这只是个引子,姑且信之。

老爸对再活16年就创新纪录信心满满,但是他有一个担心:“和老气横秋、无所事事、死气沉沉的人相处,超过烟草带来的危害”。老爸决定将儿子送进养老院。巴布当然不情愿啊,可让老爸妥协是有条件的:儿子巴布必须完成一系列老爸交办的任务。

影片最开始用一些实例列举了巴布的生存状态。巴布洗澡绝不会超过十五分钟,因为超时就会感冒,所以他设定闹钟,在14分钟时准时出浴;巴布把看医生当成例行公事,稍微有点腰酸背痛就紧张,生怕身体出现什么错儿。巴布觉得在他这个年纪,做什么事都要很小心,关灯关水关门,他在自己的动线里不止一处贴着提示纸条,他认为这些重复的提示很有必要。

总之,在巴布看来,自己75岁了……已经很老了,人不服老不行……。也许你认可巴布保守谨慎,这老爷子也算是个省心的老人哦。可是102岁的老爸把巴布的孤独、懦弱、恐惧、焦灼、狭隘、僵化、局促、无力、乏味……都看在眼里了。套用时髦的话说:巴布把日子过得太丧了!

老爸用私人订制的方法为巴布布置了循序渐进的任务:

(1)给自己已经去世的妻子写情书;

(2)用最彻底的方式得罪医生,不要再和这个没事瞎折腾、每周都套牢他的医生往来;

(3)把巴布从童年就开始依赖的毛毯剪出几个鸭子的形状;

(4)孟买一日游;

(5)用半个月的时间让一盆君子兰开花。

……。

如果不能完成作业,老爸就要把儿子送到敬老院去。当然老爸也给了巴布根据个人意愿跳过其中一项任务的权利。老爸还找了态度认真得有点轴的年轻人迪鲁做见证,由他来陪伴巴布完成这些任务。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以迪鲁诚实的视角复原了巴布的经历和改变。

如果从我个人角度的解读,老爸这么做,有他的不同目的:

让巴布写信是为了让巴布释放情绪,不再自闭,和自己去世的妻子总可以想说什么说什么而且还可以没有顾虑实话实说吧。事实上,巴布也确实这么做的。最开始的部分他像学生写命题作文一样拼凑出来,可是写着写着他就把对老爸的吐槽也写进去了……。

栽赃医生是小偷,这是老爸不给75岁的巴布退路:不要依赖医生,不要总以为自己有病且病得不行。巴布起先觉得无厘头,后来明白老爸的好意却抹不开面子对医生使小坏,老爹果断出手替他把医生得罪完了,让他不能回头了。

老爸说巴布小时候最喜欢一条毯子和小黄鸭,建议巴布直接把毯子剪成小黄鸭的形状,这样可以更好的断舍离,舍掉旧事物,不再贪恋过去,才能迎接新人生。这条依赖了一生毯子就像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巴布不舍得,决定跳过这道题。在这里,老爸的任务已经碰到巴布的心痛之处了。老爸没有继续强求,他答应过给巴布跳过其中任何一项任务的权利。

巴布的孟买一日游好温馨啊。到小时候去过的公园里,看到童年时自己喜欢的造型飞机还在,他的嘴角洋溢出微笑了;在带着儿子阿莫去过的教堂,放佛重新看到儿子童年的身影;陪他同行的迪鲁很惊奇巴布竟然知道老爸让他去的每一站,巴布还骄傲地告诉他,自己知道父亲就在不远处关注着。巴布在最爱的面包房买最喜欢的蛋糕,然后甩开迪鲁去坐人力马车,有爱人陪伴时他总是在马车上和爱人分享蛋糕。现在爱人不在了,他把分给爱人的蛋糕分给车夫和孩子们,收获了很多喜悦。每一个场景都有过往的一幕重现,一天里巴布回顾了他人生中很多尘封的重要片段。

一日游归来,没用老爸督促,巴布完成了他逃避的任务,亲手把自己从小抱到大的旧毯子剪成了小黄鸭。巴布似乎忘记了被老爸逼迫去夕阳红养老院的求生欲,这一天回忆里的喜悦、和父亲的心意相通如涓涓细流般滋润了巴布几近干涸的心田。

巴布不再抗拒老爸渐进的启发,不再抗拒未知的任务。即使老爸真的出了一道不靠谱的试题,他也能满心欢喜地迎接。巴布阳光灿烂地悉心照顾他的花 (我能给印度影业提个意见吗?那盆花真的不叫君子兰,中国的君子兰哪有那么丑!) ,期待花能如期绽放。这一天,父亲用自己开花的盆花偷偷替换了巴布的作品。迪鲁问为什么,老爸说惊喜是给巴布的奖励。

在这满是父子情的情景里,一个电话铃声违和地响起,被老爸背着巴布给删除了。那是巴布儿子阿莫记起巴布的生日打来的电话。老爸给儿子放出优美的音乐,鼓励巴布放松自己时,又拔掉了家里的电话插头。他知道一旦巴布接到阿莫的电话,这个生日又将郁郁寡欢。

当发现儿子来过电话却被老爸故意掩盖的事情后,巴布很生气。老爸交代给巴布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把自己白眼狼般的儿子赶出家门,结束这种难捱的日复一日的等待。巴布一怒之下,做了财产公正,并将公正文件扔给老爸,用一句“该死的时候得痛快去死”怒怼了老爸。

面对这句狠话,102岁的老爸垂下眼睛,大概只有几秒钟的难过。再抬起眼睛的时候,已然心无所住,他体谅并涵养了巴布肆无忌惮的“该死不死”的表达,给予了类似于孩子在父亲面前撒欢儿过度时的鼓励:“不管怎样,我儿子的气势出来了”。这一幕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不过剧情节奏来不及让人闪泪。

无论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里,他们就是孩子。面对固执倔强的巴布,老爸嘟囔了一句很霸气的话:“我不会让你的儿子,打败我的儿子 !”。

巴布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阿莫,央求儿子回来看看。老爸对迪鲁说这个时候巴布就像一个乞丐。当迪鲁表示不理解时,老爸透析了孙子阿莫的不孝和儿子巴布的委屈。巴布辛辛苦苦把儿子送到美国,儿子到了美国后平均半年一个电话,照片也很少发,连他妈妈长达28天的死亡通知也没让阿莫回来。在老爸讲诉时,巴布一面流泪一面帮阿莫辩解。老爸试图给阿莫打电话以让巴布明辨是非,电话转入语音留言提示,老爸只好诈称财产分割通知,语音留言即刻转为正视通话。巴布目瞪口呆看着老爸戳穿阿莫的谎言时,接到阿莫打来的电话,阿莫已经迅速订好了回国的机票。

老爸直言相劝,自己得了癌症,已经时日不多了。他想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看着巴布活得开心,成为眼中有光热爱生活的新巴布;他希望巴布能不再自欺,也不再被自己的儿子所欺骗。

剧情到这里,我觉得就像在看一部老年童话。多大岁数有老爸老妈都是幸福的,可以一直有父母的庇护和引领,可以不厌其烦来告诉自己人生道理,可以每次投过来任务,砸碎自己内心想要逃避的过往和纠结……,这幸福真的是比童年时有个机器猫还要完美了。可是如果你揶揄很多人75岁了,还没弄明白生命的意义,却难得有102岁的爸爸来苦心教导时,那你这心态可活得有点靠近前半集的巴布了……。

当我想到阿布尔汗对里希·卡普尔的赞美时,我恍然大悟,卡普尔是领悟了父母的灵魂和慈悲的人,无论父母的生命在哪一个阶段,在或者不在,其实早已把爱根植于每个子女的心中,他们希望孩子们也能在灵魂深处找到这份快乐。剧中所有的深刻和深意都是父亲在启发儿子通过灵魂深处的悦纳来释放情和意,继而可以有气势、不纠结地让自己从逼仄里走出来。

接下来是巴布为迎接儿子开始了一系列的忙碌:为阿莫选购矿泉水,购买各种治疗拉肚子的药。迪鲁问:“难道在其他国家的人喝印度的水真的会拉肚子吗?”。这里是个笑点——去印度旅游,人们被叮嘱最多的是:别喝那里的水,不卫生、会拉肚子。类似这样的污点和诟病,在印度似乎从来不是要隐瞒遮盖的事情。相反地,面对社会问题、生活短板和不安上,印度人好像从不遮羞,而是自由深入地进出其中,以此化心化行化治。就像对待生死的态度,承认存在又能理解并超然。

在机场,阿莫被巴布教训那一场戏相当过瘾。当巴布把儿子的储蓄罐摔碎,告诉阿莫这42卢布是你的财产时,巴布听到从未吹响过口哨的老爸真心喝彩的口哨音亮丽响起。

片尾巴布给父亲揉脚时,老爸跟他说:“我是坚决反对死亡的,我也没死过,能活着就不要死。” 。老爸润物无声地去了之前巴布被死本能支配的势。想想我们的父母,有多少人可以像102岁老爸一样活得自由精彩,又有多少人像巴布那样拥抱着所有不快的经历和感受,消沉、僵化、悲观、麻木的活着?

希望这个影片能让我们这些中年人想起最需要这部片子的人。也许这是我们的父母最好的疗愈影片,治愈内在的小孩,做自己内在小孩的父母,余生该如何面对的生活态度,应对变化时的豁达大度……,也许他们也会揶揄导演的设想,但是感动和启发一定更多,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思考余生如何更开心,真的很值得。

可以说这部剧是为了巴布和老爸对话角色的饱满而不由分说地给了阿莫一个不孝的罪名。生活中的这种极端的不孝并不多见,即使很多,那么也更需要培养这种不孝子的父母反思。生活中许多年长者内心晦暗、低能量的生活不完全来自体力不支。他们不曾觉察也拒绝探索自己的无意识,对生的痛苦和失落的恐惧远大于对死亡的恐惧。子女们看着他们扭曲着自己的情意、把节俭变成囤积、在生活劳作和个人情绪里无谓的受苦,也基本束手无策,没辙。只有家长们能懂得死本能比癌症更能击鼓传花地相互感染和代际传递,这种业力才可能被消减。

父子在古老的印度街上雨中共舞的画面太美好了,那是生的美好。有美好的音乐、有开满鲜花的小店,那些路过的年轻脸庞,就像一个个不同时期的自己……。巴布和老爸脸上都焕发着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看到有的影评为这部片子的创作视角这样点赞:“印度电影又走在了我们前面”,让我很有共鸣。我国和印度一样,都是人口大国,在印度走过,直觉里印度的百岁老人比我们多。但是谈起老龄化的问题,我们真和人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除了老龄人口的基数、结构比印度的情况严重的多,中国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比起长寿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年老的心态。中国……几乎到了一个老年强则国强的时代。

如果说死本能是一个完全私人的感受,那么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年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自我选择的成分。《老爸102岁》这部印度电影可以对4050年代出生的长辈们产生积极影响,是我们关爱身边老人的一个好契机,影片里有对暮年、生死和养儿防老更有建设性的思考角度,具有积极、丰沛的现实意义。这部片子,并非关于亲情和孝道的质问探讨,甚至可以说是一部怡情的轻松喜剧,剧中老爸的能量流动着,没有卡在任何情绪和臆想的痛苦中。当然,我未能了解观影的长辈们的心态,只期望他们在这部片子中笑泪由衷。

也请中青年朋友不要问我没有父亲和孩子阿莫的巴布接下来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希望你看了这部片子可以温暖治愈……好像你早已设限了生命的意义……这种委委屈屈夸大其辞的思维未免狭隘了。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黄泉路上无老少,谁都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是依靠子女,还是自己活出精彩才能安度晚年,相信你的答案早已了然于胸。就像地球一样,除了公转,还需要满满能量去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