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欧美经典电影 老片拜托各位大神
001. 《三十九级台阶》 The 39 Steps(1935) 虽然晚了一些,能接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的教育总是幸福的。 002. 《摩登时代》 Modern Times(1936) 曾经以为不笑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白痴,另一种是资产阶级。 003.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1939) 对南北战争没有感觉是很正常的,整部电影中就数火烧亚特兰大令你最兴奋。 004.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40) 虽然总有顽固的人要翻案说该片不是经典,但经典又没有正式标准,正如你能说它不是,我也能说它是。 005.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 提起自己喜爱这部电影会令形象大幅改善,但千万别说那首《卡萨布兰卡》是片中的主题歌或插曲。 006. 《罗生门》Rashomon(1950) 命运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这部电影变成了电影的教科书。 007. 《流浪者之歌》(1951) “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噢……”歌声想起,背后是一句绝望的台词——“贼的儿子是贼”。 008.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所有都市童话中的第一经典,后来的模仿者越爱玩花样,就越不可能超越它的高度民主。 009. 《无因的反叛》 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这部旧作令人绝望:无论怎么装酷,我们都无法比半个世纪前的詹姆斯·迪恩有型。 010. 《大闹天宫》 (1961) 孙猴子的面具成为每个少年的梦想。 011. 《小兵张嘎》(1963) 每次看完都想去堵别人家的烟囱,只是到处都没有烟囱。 012. 《地道战》(1966) 从父辈那里遗留下来国产战斗故事片中最有趣的一部。 013.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 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外国喜剧片,人均完整看过5次。 014. 《毕业生》 The Graate(1967) 达斯丁·霍夫曼并不是本来就这么老的,他不但年轻过,还曾经把一段畸恋演绎得无比纯情。 015.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 跟其他许多电影一样诞生于70年代,但没有多少70年代的电影可以被称为“大师级”。 016. 《桥》Bridge(1971) 直到听到“啊朋友再见”的原唱才体会到自己是那么喜欢战争片。 01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 关于一个男人和5个女人的战斗故事片,像苏联一样悲伤。 018.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坏人也有“好的坏人”和“坏的坏人”之分,这个概念不是小马哥首创。 019. 《佐罗》Zorro(1974) 还记得小时候扮演蒙面侠佐罗的快乐,因为剪烂床单而被妈妈打得屁股仿佛还隐隐作痛。 020. 《老枪》(1975) 第一次看见那么神奇的镜子,站在它的后面,看得见敌人,敌人却看不见你。 021. 《追捕》(1976) 男人喜欢“真由美” ,女人喜欢“杜丘”,应该没有人喜欢横鹿镜二。 022. 《卡桑德拉大桥》Cassandra Crossing(1976) 致命病毒,政府阴谋,建筑物的崩塌——这些元素永远受到商业电影的青睐。 023. 《洛奇》Rocky(1976) 直到今天,把史泰龙和奥斯卡最佳影片联系起来依然显得有些奇怪。 024. 《的士司机》Taxi Driver(1976) 这是罗伯特·德尼罗真正的佳作——到了我们看电影最多的90年代,他只是个抽象的符号。 025. 《星球大战》Star War(1977) 每次打开手电筒,我们都会把自己想像成手持嗡嗡作响的光剑。 026. 《超人》Superman(1978) 切记主角的动作是用特技合成的,如果鲁莽模仿,就可能像他的扮演者现在这样。 027. 《小花》(1979) “妹妹找哥泪花流”,唱着唱着就有点黄色歌曲的意思了。 028. 《苔丝》Tess (1979) 娜塔莎·金斯基坐在石头上等待被捕的样子是对美的另一种诠释。 029.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勾起了大家看世界名著的欲望。 030. 《四个小伙伴》(1981) 很多年以后,发现何勇也是里面的一个小伙伴。 031. 《西安事变》 (1981) 至今都不明白,对于张学良这个人为什么我们一直都念念不忘。 032. 《胜利大逃亡》Escape to Victory (1981) 即便是在收音机里听电影配音的广播剧都让人激动,之后习惯了电台的足球直播。 033. 《城南旧事》 (1982) 基本上有一段时间是用“小英子”的形象去判断女孩的美。 034. 《火烧圆明园》 (1982) 多么想用高压水龙头去扑灭那场大火啊。 035. 《牧马人》(1982) 都快记不起来了,伤痕文学真的是要成为化石了。 036 《泉水叮咚》 (1982) 想起小时候特别孤独的朋友,电影里那个叫“木头”的女孩让人很同情。 037. 《少林寺》 (1982) 这个电影放了以后,又专门拍了个电视告诉青少年不要盲目的去少林寺出家学武,电影不是现实。 038 《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1982) 长得丑也可以是可爱的,这一点美国的小孩似乎接受得更早。 039. 《第一滴血》First Blood(1982) 在受到羞辱的时候,谁都希望自己像兰博一样身怀绝技:“不要逼我出手! 040.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83) 从电影院到露天电影场,一天看了3次,所以记得那个“大丈夫”。 041. 《霹雳舞》(1983) 为什么下班途中还要浪费半分钟时间,驻足观看那些小孩的街舞表演?他们看起来非常熟悉。 042. 《高山下的花环》(1984) “小北京”牺牲的时候感觉最难受。 043. 《黄土地》 ((1984) 它不能被忽略的是意义,“第五代”确立了江湖地位。 044. 《雅马哈鱼档》(1984) “岭南派”电影风格展现出平凡人的幽默。 045.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陈浩南、山鸡算什么,人家的街头义气是这样表现的,人家的古惑仔电影是这样拍的。 046. 《未来战士》The Terminator(1984) 少有的续集比第一集更精彩的电影,而且在电器商场看到的机会最多,它被用作检验视效音效的标准。 047. 《警察故事》 (1985) 足够的中国功夫,足够的笑料和不要命的架势重复着同样的主题。 048. 《少年犯》 (1985) 教育片,学校组织集体观摩,回去写了观后感。 049. 《芙蓉镇》 (1986) “豆腐西施”这种形象以后很多的用在文学创作中了。 050. 《秋天的童话》 (1986) 能够在银幕上见到陈百强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且这个爱情故事不太烂。
希望采纳
B. 一部9几年初的电影,像是革命年代一个短发女学生,一个镜头是她背后有只鹰的纹身,好像叫樱桃
红樱桃
红樱桃
开放分类: 娱乐、电影、植物、经典电影、剧情片
目录
• 影片概况
• 演职员表
• 剧情介绍
• 幕后制作
• 获奖记录
• 同名水果
影片概况
[编辑本段]
中文片名:红樱桃
汉语拼音:hong ying tao
英文片名:Red Cherry
影片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20 min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德语 汉语普通话 俄语
字幕:中英文字幕
色彩:彩色
制作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 Youth Film Studio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中国]
出品:1995年
演职员表
[编辑本段]
导演:叶大鹰Daying Ye(影片字幕为“叶缨”)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芦苇 Wei Lu
叶大鹰 Daying Ye .....(as Ye Ying)
演员:郭柯宇 Ke-Yu Guo .....ChuChu楚楚
徐啸力 Xiaoling Xu .....Luo Xiaoman罗小蛮
Vladmill Nizmiroff
制作人:叶大鹰 Daying Ye .....procer
摄影:张黎 Li Zhang
剧情介绍
[编辑本段]
一九四零年冬。两名中国孩子,楚楚(女)和罗小蛮(男)由中国内地出发,几经辗转,历尽艰辛,到达苏联莫斯科附近的国际儿童院,这是一所专门收养各国共产党领袖子女的寄宿学校。在那里,两个孩子结识了以中德混血儿张卡尔为首的一批外国孩子。院长瓦特金——一个祖父般严厉而慈祥的老人是这所儿童院的灵魂。新奇的学校生活温馨而又时常产生烦恼,在朝夕相处的时光中,张卡尔对楚楚产生了少男少女之间的微妙感情。而罗小蛮始终难以忘却在日寇铁蹄下的祖国。夏天到了,儿童院的孩子们选择各自喜爱的夏令营度假,张卡尔和楚楚来到了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就在到达夏令营的第二凌晨,也就是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法西斯的炮火摧毁了孩子们的宁静生活,一场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悲剧发生了。德国法西斯当着孩子们的面杀害了女教师维拉,所有的孩子们与战俘与平民一样沦为囚徒。儿童院召回了散落在尚未沦陷地区里度假的孩子们,准备迁往西怕利亚。混乱中,罗小蛮等几个男孩子躲藏起来,决意参军投入反法西斯的战斗。他们是孩子,而无法混上开往前线的军列,从此过上了流浪儿的充满艰辛的生活。德军战领区内,楚楚和张卡尔等人被迫为德军洗刷战马,能说德语的张卡尔机智地诱骗到德军士兵的枪支,企图掩护楚楚等人逃跑,楚楚等人骑马逃跑,张卡尔却身陷绝境,不幸牺牲。纵马飞奔的楚楚也终未躲过德国炮火的轰击,不幸落马……。后方,饥饿在蔓延,为了换取充饥的面包,罗小蛮不得不去医院卖血,当区苏维埃的老区长得知这群孩子是国际儿童院的学生时,心生恻隐,为他们找到了聊以糊口的工作,罗小蛮从此成了专门送达“阵亡通知书”的“黑信使”。为了杀一儆百,德军决定公开处决逃跑失败被抓回的孩子,枪决在即,一俄罗斯老者挺身而出决定为孩子替死,可是他只能换取一位孩子的生命。正当德军残酷地玩味屠杀的过程之际,一位德国将军来到刑场,他流露出对东方女孩的一种特殊兴趣,楚楚死里逃生,被带到了东普鲁士德军司令部。身陷囹囵的楚楚出乎意料地受到德国将军的优待。终于有一天,楚楚知道了纳粹将军有一种残酷的嗜好:用文身后的人皮制作各式各样精美的灯罩,纳粹将军梦寐以求的是楚楚细腻而光洁的皮肤。愤怒的楚楚企图自残,但是,纳粹将军阻止了她的企图,并开始了他的“艺术创作”……。 后方,罗小蛮收养了一个失去双亲的小女孩——娜佳,原本艰辛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但俩人相依为命,却颇有人情趣味。一天,他俩发现住地附近变成了德军战俘的驻扎地,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罗小蛮每天用弹弓“惩罚”敌人。苏军反攻的炮火层层迫近,大势已去的德军开始丧心病狂地屠杀战俘和平民,纳粹将军终于完成了在楚楚后背上的“杰作”,并大发所谓艺术永恒的感慨。后方,罗小蛮的“弹弓战”终于引发了战俘的骚乱,苏军管理人员误认为是暴动,开枪镇压,罗小蛮将狂怒的德军战俘引至一幢废墟里,情急之中,引燃了汽油桶,与敌人同归于尽,小娜佳悲痛欲绝。纳粹将军将自己的“杰作”楚楚带到战场之外的荒野里“放生”,然后回到司令部饮弹自杀,多年来收藏的人皮灯罩与他的罪恶一齐葬于火海。楚楚被盟军的红十字会收容,面临例行的淋浴时,楚楚拼死不愿脱去衣服。当护士们强行撕开她的衣服时,都被楚楚后背图案惊呆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竟是一色彩斑斓的德国法西斯鹰徽。楚楚的身份引起了盟军和苏军的怀疑,在讯问中,楚楚缄口不语。夜里,楚楚爬到篝火边,用燃烧的木头,狠命地朝背上的耻辱烙去。苏军终于查明了楚楚的身份,她被送到莫斯科接受了良好的治疗,瓦特金院长带着娜佳来看望楚楚,告知了罗小蛮的死亡。沉默中传来红场阅兵式的礼炮轰鸣。楚楚流下了无声的眼泪。楚楚的植皮手术历经数年,终因植皮面积过大和医疗水平的限制而失败。许多年以后她的一位画家朋友将文身图案绘制成画,收藏于历史博物馆以昭示后人永世不忘战争的罪恶。
幕后制作
[编辑本段]
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而《红樱桃》是少数记录二战欧洲战场中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影片。该片投资高达2700万元,却在公映当年创下了5000万元票房纪录。影片外景地为俄罗斯,为该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了一批对前苏联革命历史有着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的中年观众。该片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叶大鹰)和最佳女主角奖(郭柯宇)。
《红樱桃》4000万票房背后的“秘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业多少有些落寞和黯淡,特别是电影的票房。但到了1995年,对中国电影来说似乎充满了好莱坞戏剧化的色彩。就在人们似乎对国产电影愈加失望之际,它却突然迸发了夺目的光芒,《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等影片创造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几部“进口大片”,尤其以《红樱桃》为最,以其高成本高回报的营销策略创造了四千万元的票房纪录。记者采访了导演叶大鹰,听他剖析《红樱桃》创造票房纪录背后的种种原因。
▲背景:革命后代与“红色情结”
围绕《红樱桃》的出世,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它所出现的时间以及它所涉及的时代背景。199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红樱桃》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它并不直指战争,也并非如影片《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直接触及本土的遭遇与反击,而是将故事的情境转移到了俄罗斯,而它讲述的又并非是一个“异国”的战争故事,而是中国的“烈士后代、革命前辈的故事”。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4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影片的导演叶大鹰,当年在宣传《红樱桃》这部影片时不少媒体都提到该片导演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子,他的父亲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第二个儿子。这个身份的证明无疑为影片赋予了正统与主流的“质量验证”。对于是否因为自己的家庭身份而具有“红色情结”,叶大鹰则认为“这是媒体的说法,自己并没有刻意这么做,也许是一种巧合,用这个时代的感情去体会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会感觉特别有魅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也欣赏,但我希望拍的是另一种电影,它和人物有关,与今天的观众贴近。”
▲包装:商业电影的成功个案
1988年叶大鹰根据王朔小说《橡皮人》改编成影片《大喘气》,那时他刚从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两年,按照“实验电影”的路子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所要发泄的情绪,记者采访他时他曾提到“当年比较愿意走极端,包含了相当程度上的玩闹情绪,是由青年渐入中年的一种宣泄。到了1995年我拍《红樱桃》的时候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更加规范化也更加商业化,要兼顾各方面投资者的利益,还要理解受众群。”
“成熟”的《红樱桃》在某种意义上说,参透了商业电影的构造和秘诀,使得类似“原则”恰到好处地“落实”到这样一部主流影片当中。电影学者戴锦华曾分析“影片将故事场景移到异国,于是成功回避了本土情境中‘常识’的混乱,它选取了一个全球公认的恶魔———纳粹来充当故事的‘反一号’,纳粹形象的出现,有效地吸收了影片中暴力、色情呈现的不轨与非道德;相反成了一份充满正义感、乃至‘终极关怀’的崇高。”正因为影片外景地为俄罗斯,为影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所以在有意无意间吸引了它的特殊观众群:中年知识分子群。因为他们有着对前苏联及革命历史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
叶大鹰在谈到对影片的“包装”时表示“作品当然需要包装,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也是对投资人的保证。
但在创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商业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被忘却了,影片上映时这个元素又会再度显现,所以商业和艺术的矛盾是电影共同面对的问题,总强调两者的对立,就是回避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形式是,与电影《红樱桃》同时套拍的还有电视剧《血色童心》,导演同为叶大鹰,梅婷和陆毅的青春面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红樱桃》与《血色童心》的“电影”“电视剧”套拍方式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获奖记录
[编辑本段]
1995年获第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郭柯宇)。
1996年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录音奖。
第19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郭柯宇)奖。
1996年 《红樱桃》获第5届不结盟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大奖“火炬金奖”,导演叶大鹰获最佳导演奖,女主角扮演者郭柯宇获最佳女演员奖。
C. 少年电影
查里和巧克力工厂
片名: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译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导演:蒂姆·波顿 Tim Burton
主演: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海伦娜·博哈姆·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杰米·福克斯 James Fox
原著:罗尔德·达尔 Roald Dahl
类型:奇幻/冒险
片长:106分钟
级别:PG级(离奇的情节,剧烈的动作场景,暗示内容)
发行: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上映日期:2005年7月15日
官方网站:www.chocolatefactorymovie.com
IMDB评分:7.8/10 (4,353 votes)
推荐指数:★★★★
小男孩查理·巴克特和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虽然家境贫困,巴克特一家居住在一栋摇摇欲坠的小木房里,当相互之间和睦融洽。虽然每个夜晚,一家七口吃的晚餐都是卷心菜汤,可是小查理却乐意与自己最心爱的人一起分享。
从巴克特一家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旺卡巧克力工厂。工厂由一位伟大的巧克力发明人兼制造商威利·旺卡所拥有。那是座神秘的工厂,大门紧锁,15年来,从来没有看见有工人从大门进去或出来过,可是却能闻到浓郁的巧克力香味。工厂出产的旺卡牌巧克力销往世界各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小查理也不例外,在每个夜晚的梦乡中,他都幻想自己可以亲身进入那座工厂。
有一天,威利·旺卡先生宣布了一个告示,他将向五位幸运的孩子开放充满“奥秘和魔力”巧克力工厂……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剧情简介:维奥莱特(艾米丽·布朗宁饰)、克劳斯(连姆·艾肯饰)和桑尼(卡拉·霍夫曼和莎尔比·霍夫曼饰)是三个年幼的孩子,虽然他们年纪很小,但却个个都不简单。维奥莱特是三个孩子当中年龄最大的,他喜欢发明创造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脑子里成天想的都是滑轮、杠杆、齿轮之类的东西,而且每次考虑问题时,他都会用缎带把头发绑起来,以免妨碍自己思考;克劳斯年纪稍小,他是个聪明绝顶孩子,虽然只有12岁,却已经博览群书,他记忆力惊人,知道如何分辨美洲鳄和普通的鳄鱼,也知道到底是谁杀了凯撒大帝;最小的孩子桑尼只有2岁大,比一只靴子大不了多少,虽然体格偏小,但是却有四个又大又利的门牙,喜欢咬东西,总是通过一系列含混不清的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维奥莱特和克劳斯,一般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想要讲什么……
飞狗巴迪1~9
间谍小子spy kids123
D. 前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有谁看过麻烦讲一下故事梗概,如果可以提供下载地址就更好了!!
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是由上影于1950年译制的。影片描写了一个名叫瓦尔娃娜女教师的一生,她有理想也有坚定的意志,她为了教育下一代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教书。同时也表现了两个不同的社会,旧俄时代瓦尔娃娜培养出穷人的孩子们,很多都是有天才的学生,他们不能受到高深的教育,那些学校是为贵族统治阶级设立的。
十月革命胜利了,苏维埃政府给穷苦的孩子们,建立了无数的学校,培养年轻一代,女教师瓦尔娃娜坚持教育的岗位,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热爱,政府也给了她崇高的荣誉列宁勋章。
影片中的女教师,只是苏联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个,她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高贵的品质,通过这部影片充分的表现出来了。
沙皇统治时期,在圣彼得堡一个中学的毕业典礼中,马尔狄诺夫见到了他妹妹的同学——瓦尔娃娜,知道了瓦尔娃娜决心要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去做一个乡村教师,他佩服她的伟大志愿。夜晚,在彼得堡的河边,他们谈了很长时间,相互鼓励一面工作,一面等待美好的爱情。
分别以前,他俩准备举行婚礼了。突然,传来了马尔狄诺夫被捕的消息。瓦尔娃娜万分悲痛,但是她仍旧本着自己的理想到西伯利亚去了。
该村的一些落后农民的性格是保守的。他们不懂文化,只爱金子,瓦尔娃娜初到这样环境,样样都感到生疏。
学校开始上课了,瓦尔娃娜耐心的开始了她的事业。一天,一个学生家里的破旧茅房被风雨吹塌了,压死了小孩子和相依为命的牲口,伐尔娃娜对这遭遇很是同情,就想设法为这个不幸的农民重新盖一所房子。晚上她在富人宴会的地方,亲眼看到,那些无聊的富人们,在比赛烧钞票,她说明要替学生家里修盖房屋的来意,当众捐出了她全部血汗薪金,这种慷慨行为刺激了富人们,使他们好胜地把钱像玩物一样地丢出来。于是瓦尔娃娜,替穷人修房子的愿望实现了,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渐渐对她敬爱起来,把她当自己人一样看待,她也更全心全意教育着孩子们。
伐尔娃娜的学生普罗夫毕业了。她送他到城里的中学去考试。普罗夫很有天才,功课很好,就因为他父亲是矿工,贵族学校不收他读书,孩子不懂是什么道理,伤心极了。伐尔娃娜安慰了普罗夫,告诉他,终有一天一定能进入为他们而办的学校的。
过了三年,伐尔娃娜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工作。一天她正在教课,放逐了三年的马尔狄诺夫突然回来看她了。就在这个村子里两人举行了婚礼。到了第二天清早,沙皇的警察追来了,马尔狄诺夫不幸又被捉去了。
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爆发了。沙皇强迫人民到前线去流血,伐尔娃娜看到村中寡妇孤儿的痛苦生活,非常痛恨反动的战争。
一天,正在教课的时候,下课铃突然地响起来。校工跑进来大声喊叫:“一切都改变了!沙皇倒了!大革命了!”
沙特那村的农民们翻了身,伐尔娃娜的学生组织了少年先锋队。马尔狄诺夫赶来和瓦尔娃娜相会,晚上他告诉瓦尔娃娜关于革命的真理,要瓦娃尔娜在农民中间宣传列宁的伟大。天亮以后,他又匆匆的赶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组织的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
瓦尔娃娜的学生组织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指示下,普罗夫和许多同学都纷纷去读书。伐尔娃娜在送学生升学的归途中,一辆马车很快的跑来,车里是马尔狄诺夫,他在革命战争中,受了重伤,他是共产党党员,他已经完成了他的革命任务,和瓦尔娃娜见面以后,他便死去了。
瓦尔娃娜的中年时代,坚定地继承着马尔狄诺夫的道路,勇敢的前进,配合着苏维埃政府的政策,通过了学生在村中宣传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但村中的富农们,顽固的不肯放弃自己的私有土地,他们憎恨瓦尔娃娜,阴谋在一个大风雨的夜里,暗杀瓦尔娃娜和烧毁学校。瓦尔娃娜因为得到学生的报告和村里人的帮助逃过了暗算。几年之后,农业集体化完成了。
村里已经成为繁盛的市镇,建立起近代化的学校,伐尔娃娜最初教育出来的孩子,现在已做了教师,科学家,工程师了。这时,瓦尔娃娜在教育岗位上更努力的工作着。她获得了光荣的列宁勋章。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法西斯进犯苏联,伐尔娃娜鼓励她的学生,勇敢地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之日,学校里举行了盛大的校友会,瓦尔娃娜的学生都佩挂着勋章成了英雄,从柏林,维也纳,威尼斯,乌拉尔到来了。
大家歌舞狂欢,头发斑白的瓦尔娃娜看着学生们,不断的微笑着。
E. 求一部俄罗斯电影
苏联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切尔内赫编剧,缅绍夫导演,阿莲托娃主演。198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部极具观赏性的影片以曲折的人物命运取代了以往的说教,引起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共鸣,不仅在国内创造了极高的票房,而且在第二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影片的情节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终于70年代,影片把两个时代进行了对比,着力表现中年人的命运,描绘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涉及了许多观众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道德、幸福、人生价值等等。片中的主人公卡捷琳娜和果沙给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
中文名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外文名
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
制片地区
苏联
导 演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
编 剧
瓦连金·切尔内赫
类 型
爱情
主 演
薇拉·阿莲托娃,阿勒克塞·巴塔洛夫,伊琳娜·穆拉维耶娃
片 长
150分钟
上映时间
1980年2月11日
分 级
Argentina:16
对白语言
俄语
色 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79579
混 音
单声道
1剧情介绍
高考落第的卡捷琳娜想明年再作一次拼搏,便决定留在莫斯科找个职业,继续准备考试。她在一家金属服饰厂找到了工作,闷闷不乐的回到集体宿舍,她和两个朋友玛丽娅和柳德米拉生活在一起。
油漆工玛丽娅是那种有着传统观念的姑娘,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伴侣,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眼下她已交上了一个男朋友尼古拉,也是个工人。面包工柳德米拉则性格热情、开放,但她有虚荣心,想以自己的美貌在莫斯科中个“头彩”,取得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羡慕上流社会的生活,爱结交名流。
一次吉教授一家去度假,请卡捷琳娜帮助照看家。当她约柳德米拉一起走进教授家时,她们为这高级知识分子考究的住宅惊呆了。柳德米拉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在这里举办个晚会,邀请文艺界和体育界的名流。自然,她们要扮成教授的女儿,出面招待。晚会那天,在客人中有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他是电视台摄影师拉奇柯夫。拉奇柯夫迷上了漂亮的“教授小女儿”卡捷琳娜,对她大献殷勤,请她去电视台拍镜头,还请她到自己家中作客,这一切打动了姑娘的芳心。卡捷琳娜禁不住他的诱惑,委身于他。卡捷琳娜在金属服饰厂劳动出色,是个优秀工人,她接受电视台对她的采访,而这一次又偏偏是拉奇柯夫负责摄像。卡捷琳娜非常惊慌,因为她还没来得及向拉奇柯夫解释清楚她的真实身份。但是她为了女性的尊严还是以坦率、诚实的态度回答了电视广播员的提问,拉奇柯夫在这里见到卡捷琳娜大为震惊,才知道她不是教授的女儿。
当他们再次坐在经常幽会的街心花园长椅上时,拉奇柯夫无情地表示要同卡捷琳娜分手,而卡捷琳娜已经怀孕,拉奇柯夫却翻脸否认这孩子是他的。柳德米拉为这事抱不平,她打电话给拉奇柯夫的母亲,希望她能改变儿子的态度。不料,母亲也跟儿子一样势利,反说她儿子受了坏女人的勾引,并要卡捷琳娜去打胎。但卡捷琳娜没有这样做,她保住了孩子。
几个月后,她做了母亲,给刚出世的女儿取名为亚历山德拉。女儿成了她的希望和安慰,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她的两个女友和尼古拉照顾着她和孩子,朋友的友情使她感到温暖。从此,她白天工作,照料孩子,晚上等孩子睡下后,发奋学习,每日苦读到深夜。16年过去了,卡捷琳娜完成了高等教育,成为一名化工专家,成了一名拥有三千工人的化纤联合工厂的厂长,但她还是单身,和十六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她和玛丽娅、柳德米拉仍保持着少女时代的友谊,经常聚会。玛丽娅和尼古拉生了三个孩子,过着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柳德米拉的生活几经挫折,所追求的东西终成泡影,但她仍不甘罢休。
初秋的一天,三个朋友在玛丽娅郊外的别墅聚会。傍晚,卡捷琳娜和玛丽娅坐在门廊台阶上谈心。卡捷琳娜说她羡慕玛丽娅有个幸福的家。玛丽娅劝她赶快找个对象成家。可理想的伴侣又在哪儿呢?
夜晚,卡捷琳娜告别玛丽娅一家,独自坐上电车。卡捷琳娜坐在车里想着自己的境遇不禁心情惆怅。这时,上来一个中年男人。他得到卡捷琳娜许可后,在她身边坐了下来。两人攀谈了起来,他们谈得很投机。这男人名叫果沙,是个单身汉,一级电焊工。他猜测卡捷琳娜也是个工人,也可能是个独身者。卡捷琳娜只是笑笑。电车里的邂逅,使卡捷琳娜心中激起了波澜,她隐隐觉得自己多年来追求的就是果沙这种类型的男人: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富有智慧。
两天后,她提着刚买的食品回家。在途中,有人从她手里接过大包小包。她一看是果沙。她把果沙带回家,把他介绍给女儿亚历山德拉。女儿冷眼打量着果沙。果沙让卡捷琳娜休息,自己动作麻利地准备晚饭,不一会就把饭菜端来。在餐桌上,果沙对亚历山德拉说:“将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虽然两人才相识两昼夜。”
第二天一清早,果沙就来邀卡捷琳娜母女去郊游。他们在林间小河边野餐。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令人陶醉。卡捷琳娜几次想告诉果沙她的真实身份,可果沙不愿听,今后交谈的日子还长着哩。
卡捷琳娜与果沙的感情很快炽热起来,开始难分难舍。可是她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厂长职位说出来,怕果沙知道后,两人的关系会起变化,因为正如柳德米拉说的:“男人不喜欢女人的地位比他们高,男人愿意当家做主。”
事很凑巧,电视台又到卡捷琳娜所领导的联合工厂采访,摄影师恰恰又是拉奇柯夫。他原不想去,听说女厂长是一个中年、漂亮而独身的妇女,便来了兴趣,非亲自出马不可。当拉奇柯夫认出这位落落大方的女厂长就是十六年前的卡捷琳娜时,他又一次震惊了。他悔恨自己当初抛弃了她。但他还存有希望,他们不是还有个孩子吗?也该十六岁了。卡捷琳娜受不了他的纠缠,便同意他在当年分手的街心花园那张长椅上会面。
拉奇柯夫献上一束鲜花表示他的爱,又提起当年他不肯承认的孩子。可卡捷琳娜断然回绝他,“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女儿没有关系,现在要和另一个人结婚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卡捷琳娜忙碌了一天,很疲劳,真想好好休息一下,果沙已经为她在家里准备好了晚饭。亚历山德拉和她的男朋友尼基塔在争执。不一会尼基塔走了。果沙发现亚历山德拉神色不对,一问才知道,亚历山德拉原先的男朋友为了争风吃醋,叫了七个小伙子来揍尼基塔。尼基塔现在就是去赴约的。果沙立即叫了两个工人同亚历山德拉一起赶到约定地点。果沙等三个工人用拳头制止了这场群架,随后又进行调解,并要小伙子们保证下不为例。
尼基塔和亚历山德拉为此十分敬佩果沙。在回家路上,亚历山德拉问果沙为什么不继续上进,当个领导?果沙认为,幸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他所理解的幸福就是自由和受到尊重。
他俩到家,卡捷琳娜知道这事后不以为然,她认为,亚历山德拉已经长大了,应当自己来处理由于态度不严肃而引起的麻烦。而果沙也不该用拳头去惩治人,说理比拳头更有力。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拉奇柯夫居然来访。卡捷琳娜出于礼貌,便把他让了进来。拉奇柯夫故意向大家谈起在卡捷琳娜的厂里拍电视一事,果沙听了很想看看。拉奇柯夫趁机邀请果沙第二天到电视台去看。
两个男人走后,卡捷琳娜心情极为复杂,久久不能平静。她知道果沙看了电视,他们的关系将会起变化。她顿时失去了控制。她告诉女儿,那个拉奇柯夫是她生身父亲。她自责自己一生中有过两次欺骗。第一次欺骗,她付出了十六年艰苦生活的代价,这一次将失去果沙真诚的爱。当然,对拉奇柯夫这个不懂爱情、不懂生活的男人,欺骗不欺骗都是一样。他要的是教授的女儿,当厂长的女人,而不是乡下姑娘、纺织女工,即使与他结婚,日后也会被他抛弃。但对果沙这样的男人,欺骗对他是不公正的。
果沙果然不再露面了。卡捷琳娜痛苦不堪,最后朋友们都不得不到她家里来安慰她。柳德米拉对她说:“别哭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现在不该哭,而该行动。”
尼古拉让她们去卡捷琳娜家等,他去找果沙。果沙正一个人在家借酒浇愁,尼古拉伴他喝酒,借以表示同情,最后说服了果沙,把他带回卡捷琳娜家里。而卡捷琳娜及她的朋友们正焦急的等待着他们的归来,当尼古拉带着果沙回来后,果沙进入了卡捷琳娜所在的房间,那一刻,似乎整个世界的空气都凝固了。
朋友们快速离开,只剩下三人在饭桌上共进午餐,卡捷琳娜为果沙舀了红菜汤,深情的望着他,眼里,不知是喜,是激动,还是失而复得后的无限感叹。
影片有不少动人的地方,尤其是贴近生活的教材,在那假大空的年代显得非常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