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作经典 » 老电影野草闲
扩展阅读
英雄虎胆老电影伦巴舞曲 2024-11-08 17:48:43
电影动漫龙猫 2024-11-08 17:41:30
港剧酒吧类电影大全 2024-11-08 17:30:16

老电影野草闲

发布时间: 2024-11-08 15:24:47

㈠ 电影插曲的中国的电影插曲

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配制了一首由孙瑜作词、孙成壁作曲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经典电影插曲目录熬包相会1953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草原牧歌》1953年 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缅桂花开十里香》1955年 电影《神秘的旅伴》主题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1955年 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 《草原晨曲》1956年 电影《钢城曙光》主题歌 《我的祖国》1956年 电影《上甘岭》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6年 电影《铁道游击队》主题歌《小燕子》1957年 电影护士日记》插曲 《九九艳阳天》1957年 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 《共产儿童团团歌》1958年 电影《红孩子》插曲 《人说山西好风光》《幸福不会从天降》1959年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 《蝴蝶泉边》1959年 电影《五朵金花》插曲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1961年 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1961年 电影《洪湖赤卫队》插曲 《娘子军连歌》1962年 电影《红色娘子军》插曲 《心想唱歌就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 《世上哪见树缠藤》《采茶山歌》1962年 电影《刘三姐》插曲《送别》1962年 电影《怒潮》插曲 《谁不说咱家乡好》1963年 电影《红日》插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963年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歌 《怀念战友》1963年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1963年 电影《雷锋》插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1963年 电影《雷锋》插曲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1964年 电影《阿诗玛》插曲《英雄赞歌》1964年 电影《英雄儿女》插曲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1965年 电影《地道战》插曲 《大江东去浪淘沙》1966年 电影《大浪淘沙》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1974年 电影《创业》主题歌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1974年 电影《青松岭》主题歌 《红星歌》1974年 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 《映山红》《闪闪的红星》主题歌 《红星照我去战斗》《闪闪的红星》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1975年 电影《海霞》主题歌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1976年 电影《南海风云》插曲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1978年 电影《黑三角》插曲《莫让年华付水流》1979年 电影《莫让年华付水流》插曲 《雁南飞》1979年 电影《归心似箭》主题歌 《我爱你,中国》1979年 电影《海外赤子》插曲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1979年 电影《甜蜜的事业》主题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1979年 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 《绒花》1979年 电影《小花》插曲 《妹妹找哥泪花流》1979年 电影《小花》插曲《大海啊,故乡》1979年 电影《大海在呼唤《知音》1979年 电影《知音》插曲 《啊,故乡》1979年 电影《庐山恋》插曲 周威词 吕其明曲《驼铃》北影1980年 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 《少林,少林》1980年 电影《少林寺》插曲 《牧羊曲》1980年 电影《少林寺》插曲

㈡ 豆瓣9.0分神作,38年过去,我们再没有拍出如此干净的电影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每当李叔同创作的这首 《送别》 的旋律响起,总能勾起人的无限回忆。

很多人评论这首歌: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朴树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唱到这首歌时痛哭不止,曲未尽,他就已经崩溃。

而让这首歌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旋律的,则要归功于一部38年前的国产老电影

影片没有华丽宏大的场面,没有精美的服装道具,却凭借着清新朴实的故事和隽永动人的情节,而成为治愈几代中国观众的经典电影,时至今日仍旧被视为:

中国影坛最好的诗意电影,没有之一!

影片在豆瓣上评分高达 9.0 ,好于 97 %的剧情片,曾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本期「 被遗忘的国产类型片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部38年前的经典电影!

《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影片上映于1983年,由上影厂出品。

电影改编自女作家 林海音 的同名短篇小说,由第四代大导演 吴贻弓 执导。

影片在当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同时还走出国门成为改革开放最早一批在国外获奖的作品,先后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1984年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原著是作家林海音的一部回忆性自传小说,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一家普通人的生活,通过小女孩英子童稚的眼睛,来看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细腻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文字充满着浓浓的烟火气。

导演吴贻弓在1981年意外看到了这部小说,当即就被小说所打动,他曾说过:

小说中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人心,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随即吴贻弓着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原小说分五段写五个人,分别是 《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改编的时候,吴导删去了部分情节。

但即便未能拍出小说的全部内容,但影片对于原著的情节忠实度却非常高。

电影和原著一样,以小女孩英子的第一视角展开讲述,借用她稚嫩又童真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情冷暖与人间酸楚,虽然英子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整部影片不刻意悲伤,也不故作煽情,完全秉持了散文诗一样的恬淡风格。

二十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城,此时已经是隆冬时节。

每年秋天开始,往北京运煤的骆驼队,都要伴着驼铃声悠悠地进城又出城。

早晨,城南一条胡同口的水井边上,附近的积水都冻出了冰碴子。

驼队又像往常一样,来到胡同里的一户人家卸煤。

主人家姓林,有个六岁的女儿叫 英子 ,从小长在胡同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

看着停在家门口的骆驼,呆呆的表情和大口咀嚼草料的神态。

穿着大红棉袄的英子也忍不住学起了骆驼的神态来,她问父亲:

骆驼为什么都要挂个铃铛?

父亲解释,骆驼怕狼,人给他挂上铃铛,狼听见铃响,知道有人在保护骆驼,就不敢侵扰。

这自然是大人的说法,可对于人小鬼大的英子来说,经常对问题有着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骆驼有大大的脚掌,走在沙漠里没有声音。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父亲对于女儿的想法不置可否,只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好!

在英子家对门不远,有家惠安馆,住在馆里的有个叫 秀贞 的姑娘。

她梳着一头大辫子,每天总是痴痴地倚在门口,嘴里时不时地唤着“小桂子”的名字,附近的人们都叫她疯女人。

英子对秀贞产生了好奇,可大人们都不允许她接近秀贞。

尤其家里的仆人宋妈,每回都告诫英子:

你就不怕惠安馆的疯子?

胆大活泼的英子却反驳说:

她每回见了我,都对我笑呢!

回家路上,恰好碰到警察「 出红差 」的队伍,人们都在围观叫好,当热闹来看。

英子并不懂这种旧时老北京处决犯人的说法,更不懂为何围观的人要拼命叫好。

之后,宋妈带英子去了附近的油盐店,店里的伙计正在难为一个和英子同龄的小姑娘,非要让小姑娘唱一段小曲儿才把酱卖给她,英子气不过,主动夺走了酱递给了她。

后来,英子又见到了女孩在胡同口的水井打水,才知道小姑娘也住在附近,叫 妞儿

英子主动邀请妞儿来自己家玩,可妞儿却不敢,她害怕英子家对门的疯女人。

英子回屋又碰上了蹲在门口的疯女人秀贞,大着胆子问:

小桂子是谁?

秀贞带着英子进屋,指着墙上的年画娃娃说:

看看我的小桂子长得多胖啊!

秀贞的父亲在屋外听女儿又在说起这些事,当即骂道:

别说了,也不害臊。

英子回家见宋妈和附近卖洋火的老婆子在一起嘀咕,似乎说的就是秀贞的事情。

宋妈看到英子过来就不再言语,可古灵精怪的英子,早就知道大人们在议论秀贞的丑闻。

原来,秀贞曾爱上了一个来城里读书的大学生思康,两人私定终身,可后来这个大学生被抓走,再也没回来,而秀贞那个时候已经怀有了身孕。

秀贞后来生下了个女儿叫小桂子,家里觉得丢人就被把孩子丢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打从失去爱人和孩子后,秀贞就变得疯疯癫癫起来。

转年到了春天,天气暖和起来,英子已经到了要入学的年龄。可她没事还是经常找附近的妞儿玩耍,有时也会去看看疯女人秀贞,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得过着。

有时英子会看到一些大学生来家里找父亲交谈,母亲总劝说父亲不要跟那些人来往太深。

可是父亲却说:

那些都是了不起的新青年啊!

母亲接着父亲的话题说:

哎,听说惠安馆那个疯子的男人也是……

话还没说完,就被父亲打住,示意她不要再说下去。

在一旁练字的英子听着父母的窃窃私语,隐隐约约知道了什么,但又不太说得明白。

只是觉得,大人们的世界好像总是很神秘。

后来,英子再去惠安馆看秀贞,秀贞有时会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片段,并提到小桂子的脖子后面有块青色胎记,还叮嘱英子:如果以后看到小桂子,一定要让她早点回家。

夏天,英子在胡同里玩耍,见到了妞儿和一个带着胡琴的瘦高男人走在一起。

英子主动打招呼,可妞儿却被身后的男人催着走离了胡同。

英子知道,男人是妞儿的父亲。

见妞儿不理自己,失落的英子走到了惠安馆,秀贞见她来,热情地招呼她。

还用自己养的指甲草加白矾捣碎,给小英子染了红色的指甲,秀贞一边涂一边回忆说:

思康他最喜欢我染的红指甲……

当晚回到家,妞儿突然来找英子哭诉,妞儿经常父亲毒打,以至于浑身都是伤。

英子不理解,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狠心?

可妞儿却哭着说,自己并非现在的父母亲生的,而是被捡来的。

没过多久,一个雨夜,妞儿悄悄从家里跑了出来,她告诉英子,自己忍受不了养父母的毒打,想去找亲生父母。

她听家里人说,自己是在城门那儿被捡来的。英子猛然想起之前宋妈和卖洋火的婆子的对话,于是又看了妞儿脖子后面,果然有一枚青色胎记——这才确认她就是小桂子。

妞儿不明就里,英子于是拉着她来到惠安馆。

秀贞见到了过来的妞儿,当即抱住她,口中念叨着:

我苦命的小桂子,你终于回来了!

这时,远处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秀贞于是赶紧给妞儿穿好新衣服,嘴里说着,咱们得坐八点五十的火车去天津,到天津坐大轮船,一块找你爸爸去!

收拾完行李,看着眼前的妞儿,秀贞忽然又停下,问眼前的妞儿:

你怎么不叫我呢,叫我一声妈。

英子也不理解妞儿到底相信了秀贞是她的母亲,还是因为被从未感受过的母爱所感动,居然真的叫了一声妈,两人连夜冒着大雨坐上了黄包车离开了胡同。

英子被大雨淋得发烧起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拦不住住秀贞和妞儿,就倒在雨里。

街上的报纸后来报道了一条新闻说:

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在铁路附近发生了意外惨死。

当英子再次醒来已经是在医院里,医生说她因为发烧昏迷了很久,差点急坏了爸妈。

出院以后,英子举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也进了附近的厂甸小学念书。

她再没见过秀贞和妞儿,可她总会忍不住想起她们。

一天下午,附近胡同里有三个男孩在踢球,有人把球踢进了附近废弃院落的草丛里。

传闻这座宅院闹鬼,男孩们都不敢进去捡球,只有英子不害怕,主动走进草丛里。

在草丛里,英子意外发现了一只精巧的自鸣钟,还有一个铜茶盘。

此时男孩们叫英子赶紧出来,英子就把东西都放回去,也没顾上找球就跑出了草丛。

回家后,父亲和母亲交谈中提到,胡同口张家遭了贼,被偷走了一座自鸣钟。

英子听在心里,她想起了下午在草丛里见到的东西。

第二天傍晚,对小偷产生好奇的英子又去草丛里找那些东西,结果见到树下蹲着个人。

英子吓了一跳,好在男人看来没有恶意,随即掏出一个皮球问英子,是来找这个的吗?

英子接过球,却又主动大着胆子跟他说话,见他一直蹲在地上就问:

你是来这儿拉屎的吧?

男人倒也不脸红,听完哈哈大笑地答应着。

见英子毫无顾忌的和自己说话,天真无邪,于是男人便敞开了心扉,主动跟她攀谈起来。

得知英子在厂甸小学念书,男人便兴奋地说,自己弟弟也在那儿念书,而且学习很好。

英子对男人产生了好奇,她回到家并没有告诉父母见到男人的事情。

此时附近的警察正在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询问是否遭遇窃贼或是见到可疑人等。

第二天下午放学,英子又主动来到这片草丛,见男人果然蹲在这里,便又交谈起来。

这次男人说了很多:

自己弟弟学习好,可自己做哥哥的却没本事,没法供养弟弟上学读书,我走了这一步,也是没法子。我妈和弟弟都不知道,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说完不等英子回答,忏悔的男人居然抱头痛哭起来。

英子其实不懂男人的话,她想安慰男人,只是说:

我不懂……人太多,我分不清。

随即英子又说:

我们的课文里有一课《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过海,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

男人听完却似乎想通了,他收起泪水回答英子:

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

隔天放学后,英子又见到警察出红差的队伍,抓的都是一些年轻大学生。

回到家,母亲又在唠叨父亲:

今个儿又在枪毙学生了,你还招他们,怪吓人的,让人看见怎么办?

父亲只说母亲不懂,之后英子又常常见到父亲悄悄掏钱给那些来家里的大学生。

后来,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课堂上学生们唱起了一首《送别》。

英子偶然发现,那个得了第一名的学生的哥哥就是那天草丛里见到的男人。

英子发自内心地替男人感到高兴。

不久后,废弃宅院来了很多警察,街坊们都在传说,便衣抓到了盗窃的小偷。

听说抓到了小偷,英子很担心草丛男人,于是赶紧出门去看,结果看到了警察刚好押着男人从胡同口路过。

男人回头看了英子一眼,面带微笑,可英子看了内心却说不出的难过。

他的眼睛里止不住泪水,因为她知道, 自己又一次失去了刚认识不久朋友 。

转眼又到秋天,英子的父亲突然罹患重病,经常往来于家里和医院之间。

宋妈也让英子代笔写了一封家书,说自己一切安好,但是很想念儿子小栓子,希望让乡下的丈夫冯大明能够带着孩子来城里一趟。

可后来有一天放学,英子见到宋妈哭得很伤心,问了母亲才得知真相。

原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狠心卖给别人。

宋妈心痛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只有默默地哭泣,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很多岁。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很早,父亲的病也越来越严重,必须长期住在医院里。

英子放学后,带着成绩单来医院里看望父亲,想让父亲高兴高兴。

因为自从父亲住院以后,母亲一直不让英子来医院,说是父亲的肺病会传染。

可英子还是忍不住想念父亲,于是私自来医院看望,

病床上的父亲很憔悴,他回忆起自己上次打了英子的事情,于是就问女儿还记得吗?

英子回答:「 父亲打得好疼,想忘也忘不掉。

父亲愧疚地问:「 还恨爸爸吗?

英子懂事地回答:「 不恨。

转年秋天,在枫叶飘落的时节,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英子一家人。

母亲要带着一家人离开北京,临行前,一家人在父亲的坟前告别,久久不愿离去。

之后,宋妈也告别林家独自回到了老家,成了又一个消失在英子生命里的过客。

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坐着马车渐行渐远,只有英子独自向后张望着。

她想再多看一眼,因为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南。

她想记住这里的一切,记住那里的所有人,记住这儿的秋天,记住这儿的离别……

作为一部拍摄于八十年代的老电影,《城南旧事》没有采用常规的故事片结构,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导演只是非常细致地勾勒了旧 社会 老北京一座胡同里的琐碎日常生活, 故事看似普通平淡,却用诗意的影像于无声处展现了纷繁复杂的老北京风情画卷

整个故事透过小女孩英子的视角来审视复杂的成人世界,善良女子秀贞的失孤、为了供养弟弟读书的小偷的被捕、淳朴勤劳的女佣宋妈的家庭惨剧、一生纯良和善待人的父亲的病逝,乃至于电影仅仅只是侧面刻画和铺垫的学生运动与 社会 激荡变革,如此多的故事线索,为影片填充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

整部电影宛如一首略带感伤的讲述回忆的散文诗,在抒情与回忆当中折射当时整个 社会 的人情百态。 生于书香门第的英子虽然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却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告别与失去;当小小年纪的她,开始被迫理解身边那些过去不懂的事情之后,成长的残酷代价让英子一夜长大,童年也就真的一去不返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不断地经历失去与离别,而这正是影片最让人产生共鸣的地方。

影片的女主角英子的扮演者 沈洁 ,是导演吴贻弓意外发现的小演员,出演电影时年仅10岁。电影播出后,不少观众称沈洁是「 中国电影眼睛最清澈的女孩 」。

就连原著作者林海音也盛赞说:「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子 」。

说到这里,再来说点题外话,《城南旧事》上映之后果然大获成功,但其实影片拍摄时并未取得版权。一直到后来,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先生来到大陆,得知母亲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只象征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之后电影被引进台湾上映。

1991年,林海音先生来大陆访问,才特意见了当年电影的主创人员,并感谢他们将自己的小说给还原在银幕上,由此传为一段佳话。

电影另一大成功的地方,无疑是片中所呈现的浓浓烟火气。看过电影的人,想必都会对片中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印象深刻。 北京城的城垛颓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所有的场景在萧条陈旧中却带着一种明媚暖意,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据说电影最初的投资只有29万,但剧组为了还原小说中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风貌,于是采用棚拍搭景的方式,片中的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小偷”躲藏的那块草地,都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工们按照1:1的规模实景搭出来的。

外景搭好后,导演吴贻弓却不着急开机拍摄,反而等了好长时间才开拍,目的就是要等这个再造出来的“北京”慢慢变老。果然, 几个月过后,当屋檐上的草籽变成了几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当落寞院子里的假树桩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林海音笔下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以致当年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由于前后筹周期过长,电影拍摄过程中一再超支,由原定的预算翻了一倍,成本达到了57万。但也正是当时的电影人精益求精的态度,才造就了这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遗憾的是——

在如今商业至上的华语电影市场,我们却再也拍不出如此纯粹干净的电影了!

㈢ 想找阮玲玉和金焰的电影

(默片)桃花泣血记-1931

监制 : 罗明佑
制片主任:黎民伟
导 演: 卜万苍
编 剧: 卜万苍
摄 影: 黄绍芬
布 景: 赵扶理
主 演: 金焰 阮玲玉
上 映: 1931年
地 区: 中国大陆
出 品: 联华影业公司
颜 色: 黑白
声 音: 无声
时 长: 89分钟
类 型: 剧情片

影片简介:
牧场主金夫人携子德恩下乡视察,牧 人陆起夫妇殷勤招待,其女琳姑与德恩两小无猜,相嬉相

爱。金夫人重门阀,不许其子与牧女交游。数年以后,琳姑盈盈长成,又遇金夫人偕子 下乡。琳姑以门

第悬殊回避德恩,德 恩力主爱情不分贫富,并邀其入城游 览,形影不离,情同夫妻。金夫人欲 为德恩

论婚某世家之女,遂逐琳姑还 乡。德恩不舍,别营他屋安顿。不久 ,琳姑怀孕,促德恩实告其母,以

举 行婚礼,德恩惧母,诓而慰之。时琳 姑母患病,陆起至金家寻女,金夫人 察知真相后大怒,软禁德

恩,逐走琳 姑,并将陆起解雇。陆起携琳姑回家 ,妻已死去。牧场因陆起解职,劫牛 贼聚众劫牛,陆

起挺身而出,被贼众 以石灰烧瞎双目。时琳姑已育一子, 体弱多病,无钱医治。乡中一老者欲 乘人之

危,谋娶琳姑,遭琳姑拒绝。 一天,德恩获知琳姑病危,不顾母亲 阻拦,下乡看望,时琳姑已经弥留

。 琳姑死后,金夫人痛自悔悟,下乡赔 礼,并亲自搀扶陆起,德恩抱着婴儿 ,一同哭祭于琳姑墓前。

《桃花泣血记》将金焰与阮玲玉的黄金搭配发扬到了极致。上海最早的电影评论媒体《电声》报在

1932年举办了首届“电影皇帝”评选活动,金焰凭《桃花泣血记》被当仁不让地推上了“电影皇帝”的

宝座。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

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桃花泣血记》片首语

一个命若桃花的女人

金百万家的佃户陆起喜得一女,取名琳姑。一家三口,耕作放牧,尽享田园之乐。

每到黄昏时刻,放牧归来的陆起便赶着牛车去接在田里耕作的妻子和女儿。回家的路上途径一

片怒放的桃花林,这日,女儿琳姑忽然哭闹不休,父亲便折了一枝桃花,逗弄女儿。母亲怀抱里的琳姑

看见桃花竟然停止了哭闹,回家后,母亲便把这枝桃花栽种在家门前,希望琳姑能像小树一样茁壮长大

。花开的鲜艳与落英缤纷从此就与这个女子的坎坷命运连在了一起。影片中,导演卜万苍以桃花喻美人

,自古桃花多薄命。女主角琳姑的扮演者阮玲玉身穿土布衣,头包花头巾,纯朴中透着鲜花般自然的美

,并用桃花把贫穷的牧羊女凄惨的命运与农村纯朴清丽的风光联系在一起,使影片具有了一种难以言喻

的诗意的品格。

一段凄美如常的爱情

琳姑随门前的桃树一同长大,当满树桃花怒放时,琳姑长也到了豆蔻年华。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成长

的烦恼:德恩少爷是金家独子,是琳姑儿时的伙伴,两小无猜的年纪是完全没有门户之见的。但当已是

翩翩少年的德恩再次出现在盈盈长成的琳姑面前时,两人面对的是一个乡下姑娘和一个富家公子之间巨

大的差距。当德恩被琳姑不同于城里姑娘满身脂粉气的清丽脱俗吸引时,琳姑的悲惨命运就此开始。门

第悬殊的爱情,必然是被质疑、被阻碍、被破坏的,本片最后也免不了这阴阳两隔的结局。

这样反映封建制度下因门户之见导致爱情悲剧的影片在以“教化社会”为宗旨的早期中国电影中不

乏其例。同是阮玲玉主演的影片《野草闲花》也是这样一部影片,但是由于过于单纯表面的破除封建婚

姻观念的主题,《桃花泣血记》和《野草闲花》在后来的过于政治化的批评语境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

一个略显陈旧的结局

导演在影片高潮时刻,明显的使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剪辑技巧。弥留之际的琳姑,挣扎着不

想闭上眼睛,想再见爱人最后一面,想知道爱人是否骗了她;得知琳姑病重,德恩冲破封建思想最后的

樊篱,推开紧紧守住门口的母亲,向爱人家冲去。琳姑一声声的叹息,德恩乡间土路上磕磕绊绊的奔跑

,不停的交叉剪辑,让这条本就不顺利的路之尽头更加遥不可及。德恩在路上每摔一跤,就多赚取观众

一份同情,就让观众在心里多一份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尽了最大努力的德恩赶到琳姑病床前时,爱人已经闭上了眼睛,虽然心里还有无数的不舍与不甘,

但是命运已经让他们今生无法再续这段“桃花缘”了。

桃花瓣如泪珠般戚戚然落在琳姑的墓前,不免让观众有惨惨淡淡的感觉,但是导演并没有把佳人已

逝导向一个完全的悲剧结局。琳姑的墓前,金太太满脸悔意,为琳父擦拭思女的泪水,德恩少爷抱着他

们的孩子,把影片引向一种近似“团圆”的结局。这样一种煽情的叙事,加之团圆的结局的叙事模式,

被郑正秋所开创,在早期中国电影中一以贯之,并成为其票房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颗芳华绝代的明星

阮玲玉可谓芳华绝代,默片时代唯一可以与“电影皇后”蝴蝶并驾齐驱的电影明星。短暂的电影生

涯塑造了无数经典人物。阮玲玉用自己的悲剧以演绎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如果说导演孙瑜是阮玲玉的授业恩师,是他教会了阮玲玉如何演戏的话,卜万苍应该说是阮玲玉从

影生涯的伯乐,是他发现没有经过任何表演训练的阮玲玉的天生秉赋,并大胆起用其主演了《挂名的夫

妻》。虽然当时明星公司没有足够的重视阮玲玉,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的角色也并不适合阮玲玉,但毕

竟给了她一个走进电影界的机会。

《桃花泣血记》是卜万苍与阮玲玉的又一次合作。导演十分善于表现乡村生活,《桃花泣血记》全

片以乡村作为背景,是一部纯粹中国色彩的影片。大力提倡“国片复兴”的罗明佑对此十分赏识。在《

桃花泣血记弁言》中曾说:“国片编制,情节景物,多被欧化,识者讥之久矣,然而积重难返。本片欲

一除旧习,情事景物,处处皆以表现我民族之颜色,如西服器用,皆被废除,与此一端,可见其意。”

《桃花泣血记》在题材与故事上虽然都无多大新意,但在镜头的运用和构图上,导演都极其精到娴

熟。影片的每一个镜头虽仍然多是固定机位的,但是已出现非常丰富的景别变化,并且出现了非常流畅

的运动镜头,傍晚陆家三口回自家小院时,镜头从进门开始一直跟随着慢行的牛车,牛车在院里转弯,

停稳,然后陆起下车到抱起女儿停止,并且镜头从全景推成了中景。此外,在琳姑与德恩桃林谈情的一

场戏中,为表现二人的生活和经济地位不同,还使用了上升和下降镜头,这在1931年的中国电影中是极

为难得的。

《桃花泣血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第一批运往东南亚的电影拷贝之一。在台湾的放

映也取得极好的效果,台湾为推广该片,还委请大稻埕两位辩士(默片解说员)詹天马和王云峰为该片填

词谱曲。该片男主角金焰,更是以此片在1932年上海最早的电影评论媒体《电声》报举办的首届“电影

皇帝”评选活动中,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皇帝”。

金焰

(1913424191-1983)原名金德麟,原籍朝鲜。父亲业医,因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而遭迫害,于1912年携家亡命到

中国东北,但其父仍未逃过日特的魔爪。金焰生活无着,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勉强读完初中。家庭的变

故,颠沛的经历,培养了他的奋发自强的性格,初步接受了爱国民主的进步思想。1927年春,他孑然一

身来到上海,被民新影片公司录用为表演学员,在《木兰从军》和《热血男儿》两部影片中担任群众角

色。不久,公司紧缩,金焰又被裁员,他只好帮人看管房子以糊口,却也写出了他平生唯一的一篇短篇

小说《桔子》。翌年,他加入南国艺术剧社,这是他生活道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他真正从事艺术的开端

。此后,他在田汉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刻苦磨练,他的演技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莎乐美》、《

卡门》和《回春之曲》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接着,又在孙瑜导演的影片《风流剑客》中饰演主角,显

示出他在表演艺术上的禀赋,而思想上也逐渐趋于成熟。

1933424191年3月22日,他曾参加了上海大光明大戏院抵制放映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的斗争。一二八事变时

,曾冒着炮火参加前线的救护工作,还发表反帝抗日的文章。1932年,他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其时

,金焰陆续在联华、艺华、新华等影片公司,拍摄了影片《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三个摩登

女性》、《黄金时代》、《母性之光》、《大路》、《新桃花扇》等近三十部。他主演的影片,具有鲜

明的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富于时代精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他正是以其朴素、真挚、热情的表演

,一洗过去那种油头粉面、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酸小生式的形象,形成了健康、清新的独树一帜的风

格。由于金焰积极投身于进步的、革命的影剧活动,招致国民党反动派忌恨,曾发出警告以示恫吓,并

被列入通缉名单,但金焰仍不畏缩,终因他在社会上的名声太大,敌人未敢贸然下手而幸免于难。

抗日战争前夕,他满怀爱国热忱主演《壮志凌云》,喊出了“我们要抵抗下去”的呼声。抗日战争爆发

后,他顶住了日本侵略者要他出面搞什么“日中合作”拍片的威胁和利诱,毅然离开上海,先到香港,

后又辗转大后方,参加了影片《长空万里》的拍摄和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抗日战争胜利

后,回到上海,主演了《乘龙快婿》、《迎春曲》等影片,对当时处于黎明前的黑暗现实予以无情的揭

露,而热情呼唤即将到来的春天!

建国初期,金焰接连主演了《大地重光》、《伟大的起点》、《母亲》、《暴风雨中的雄鹰》等影片。

在建国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他参加话剧《大雷雨》的演出。他曾任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上海电影制片厂

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第一~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常委、第五届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上海市

影协副主席。1962年因病魔缠身告别影坛,1983年去世。 金焰高大英俊,表演风格朴实自然。夫人秦怡

也是我国著名演员。
======================================
想下载以下免费影视资源吗?请使用MOFIEL。
mofile衡阳电信网络存储服务系统
高达1G的免费空间让你使用 ,134241913424191%免费下载。绝对无死链接。
使用教程

免费注册

注意:注册时请使用正确的邮件地址
======================================

提取码
[hide] 5634241915564963645839

你试下看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