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美國電影文化體驗
擴展閱讀
9歲女孩應該看什麼電影 2024-11-17 03:34:36
與電視機對話的電影 2024-11-17 03:29:35

美國電影文化體驗

發布時間: 2022-04-26 14:10:48

① 美國主流文化在電影中的體現

文化很多元,看來你要寫很多的方面了。
以下是我看過的印象比較深的美國電影:
《以眼殺人》——美國當年為了和蘇聯較勁而培養具有特異功能士兵的歷史,黑色幽默。
《穆赫蘭道》——說的是像女主角一樣在好萊塢打拚而沒有成功的小演員的悲慘命運,還通過演員的視角描寫了導演的無奈。穆赫蘭道就是日落大道
《肖申克的救贖》——體現了美國文化里對自由的不懈追索,主人公最終擁抱自由天地的鏡頭感動了很多人。寫這個電影的話,很多影評可以參考
《斷鎖怒潮》——自由不是施捨,自由是天賦的權利。19世紀美國律師幫黑奴爭取自由第一案。文化都是有歷史可循,美國人在19世紀的這個案件有開創性意義。
《007》系列以及《蜘蛛俠》,《超人》等——體現了英雄主義。
《美國派》——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性的幽默態度,性開放程度什麼的。
《古墓麗影》——是個女英雄形象,說明美國人的性別比較平等。女英雄的形象在美國電影中還是比較突出的。
《撞車》——美國是個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這部電影講述了有色人種和白人之間、以及有色人種互相之間的沖突和抵制。通過這部電影,你可以看出在美國種族沖突是多麼大的一個問題。
《阿甘正傳》是不是被用得太爛了,不然的話這個影評也可以參考,畢竟美國人很喜歡這個電影呢。
科幻片,西部片等也是美國電影中較有特色的。
《熱天午後》——是講搶劫銀行的,這是一部美國電影歷史中該類題材的鼻祖之作,幾乎此後所有關於銀行劫案的電影都是以此作為藍本的。而且影片還體現了很多美國當時的社會問題。
而最近新片《劍魚行動》還向《熱天午後》致敬了,《劍魚行動》中則講到了美國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恐怖分子。
看這個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電影名單,《熱天午後》還是榜首http://tieba..com/f?kz=689504734
《三個新娘一個老爸》——美國人家庭觀,這部電影我沒看過只是看到這個影評對你有幫助 http://www.mtime.com/my/yingsuhua/blog/3608126/
《朱莉與朱莉婭》——講到美國的一個女人,她徹底影響了美國人的飲食。
文化肯定是歷史性連貫的,是發展的。可以從歷史角度順下來,多找找影評。有些電影像《虎膽龍威》可以揣摩出一些文化元素,但是它的文化主題卻不突出,還是寫主題比較鮮明的好一些,像《撞車》。
選我吧選我吧~~~ 要不是打這些字都沙發啦

②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③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3)美國電影文化體驗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④ 急求《美國電影文化體驗》的全書翻譯!!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Members get to know one another and lay the basis

for project and team ground rules.

Conflict begins as team members begin to resist authority

and demonstrate hidden agendas and prejudices.

Members agree on operating proceres and seek to work

together, develop closer relationships, and commit tothe project development process.

Group members work together to accomplish their tasks.Groups may disband either follow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or through significant reassignment of teampersonnel.

⑤ 到了洛杉磯,如何體驗當地的電影文化

可以去環球影城逛逛,大部分好萊塢的電影都是在那裡拍的,裡面有很多攝影棚。

⑥ 看過一千部以上美國電影是什麼體驗

現在看國產電影真的感覺很沒有意思,特效什麼也沒有什麼可以吸引別人的地方,覺得國外的電影製作確實是不錯的。

⑦ 美國西部電影反映出怎樣的美國文化

樓上兩位說得刻薄了點,不過樓主的問題確實是太大了,這個要「詳細」再「舉例」說起來,足夠寫一篇博士論文了,知道這點虛榮的分數還真是不值得了。我來簡單列舉幾點吧,樓主一看就是懂得以小搏大的聰明人,應該能舉一反三的。
1、美國人的自由精神
2、美國人的探索精神,想想開拓西部與當年發現新大陸有多相似就明白了。
3、美國人的開創精神,無論如何嫉妒,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美國人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具創新意識的民族,最具包容性的民族,這個話沒說錯吧??
4、美國人的冒險精神。
以上各方面均可從正反論證,比如說自由精神,發展到極致也是無政府主義精神,冒險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賭徒精神,探索精神某種角度講也是掠奪精神,當然,實踐證明,美國民族的主流性情是好的。至於例子,找一些經典的西部片來看,可以說俯拾即是了。

⑧ (40分)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單一的就某一方面來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和社會政策是當代美國的社會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但是「9·11」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明顯向右轉。 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文化斷裂的現象,對過去的歷史的含義存在分歧的意見。這種文化的斷裂促使社會去關注歷史,關注過往的事件與含義。社會科學家認為,為了使社會凝聚在一起,當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識地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擁有當今的經驗。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對歷史的記憶只能通過閱讀、聆聽或者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被撩撥起來。由社會機構存儲和闡釋過去的歷史。顯然,電影就是這么一個存儲和闡釋過去歷史的主要社會機構。在一個文化斷裂的社會中,多樣化造成多樣的過去。在20世紀後期,美國社會似乎懸在空中一般,似乎擁有太多的過去,又似乎一無所有。這種矛盾在里根時代更顯突出,在這個時代中,一方面懷舊,一方面又似乎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在這一段時期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開始不僅關注電影的商業價值,也關注歷史的題材了。對歷史的回憶成為一部電影的文化力量的試金石。有影響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90年代初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關注歷史。
總的來說,美國電影以好萊塢為中心,商業電影為主,文藝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不可分離。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當美國的文化被映射入電影製作中時,電影能否表現國家文化的底蘊,符合美國公眾的審美需求就是決定電影成功的一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著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⑨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