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美國電影文化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哪個影視能看到 2024-11-17 15:42:13
世界變態電影有哪些 2024-11-17 15:27:02

美國電影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4-27 14:39:40

㈠ 作為三大電影市場,英、美、印分別有何特點

作為現在的電影的大市場,美國在電影上面的消費占據了大份額,而英國主要是政府在扶持電影產業,印度電影近幾年來在市場上也有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文化都在發展,電影文化也在發展。現在大家都喜歡在閑暇之時選擇一些方式來放鬆自己,看電影就是一種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所以現在電影行業還在發展,但是因為各國的形勢不同,所以發展的也不一樣。

三、印度

印度電影行業近幾年發展得非常好,電影行業的收入也一直在上升。美國有個“好萊塢”,印度有個“寶萊塢”,這也驗證了印度的電影行業在發展。因為印度拍攝電影的成本比較低,所以很多的電影會選擇在印度進行拍攝。但是印度在電影行業的收入和其他國家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㈡ 英美電影文化的差異

美國電影與美國文化
該文章從美國電影的角度來敘述美國精神。從電影中看見美國精神的變遷、美國人自我認知的人生價值的改變以及美國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堅守的某些東西。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沒有歷史文化沉澱的美國如何在苦苦積累自己的歷史文化。民族性的東西往往不可忽略,我們往往只看見美帝國飛揚跋扈的統治者以及他們的遠征軍,而看不見美國的芸芸眾生。也許從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中我們能看見美國。
各取所需:90年代英國電影文化
1998年9月初,英國幾家大報登出老牌電影新聞工作者F·莫里斯·斯佩德去世的布告,他是從1945年就開始出版的幾份電影雜志<倫敦娛樂快報>(What's On inLondon)和<電影評論>月刊(Film Review)的創辦人,這些雜志全面報道和評述英國本土攝制的電影.對某一特定年齡層的電影愛好者來說,86歲的斯佩德的死訊勾起了他們對遙遠過去的回憶--在那個年代,人們常說的話就是"看電影去",沒有什麼電影專家,有的就是無數的影迷,他們經常三五成群地去"大劇場"(Odeon)或者"ABC電影院",把英俊的羅納德·柯爾曼(Ronald Colman)、斯特華特·格蘭奇(Stewart Granger)和艷麗的貝蒂·格拉勃(Betty Grable)、艾娃·格萊納(Ava Gradner)等帥男美女作為自己崇拜的偶像,這些演員嘴唇紅潤的肖像經常出現在<電影評論>等雜志的彩色插頁上.

㈢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

㈣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美國電影美國文化》((美) 約翰·貝爾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LEh_LHzjLnmFMxh0CHq4Nw

提取碼:rfxo

書名:美國電影美國文化

作者:(美) 約翰·貝爾頓

譯者:米靜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年4月

頁數:456

內容簡介:是什麼使美國電影一次次刷新全球票房紀錄

是什麼使美國電影開啟電影史上一個個新紀元

美國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約翰•貝爾頓教授精選了自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經典美國影片作為分析案例,通過好萊塢敘事結構、商業營銷策劃、電影科技發展等方面,講述了美國電影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新,以此展開一幅全新的美國電影疆域圖。

作者簡介:約翰•貝爾頓(John Belton):羅格斯大學電影學教授,曾獲得2005—2006年度古根海姆學者獎,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技術和美學,文化和電影,美國電影歷史、理論和經典電影等。著有《電影聲音》、《寬銀幕影院》、《電影造型師》、《電影和大眾文化》、《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後窗》、《希區柯克可以挽救希區柯克研究?》等。

㈤ (40分)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單一的就某一方面來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和社會政策是當代美國的社會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但是「9·11」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明顯向右轉。 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文化斷裂的現象,對過去的歷史的含義存在分歧的意見。這種文化的斷裂促使社會去關注歷史,關注過往的事件與含義。社會科學家認為,為了使社會凝聚在一起,當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識地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擁有當今的經驗。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對歷史的記憶只能通過閱讀、聆聽或者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被撩撥起來。由社會機構存儲和闡釋過去的歷史。顯然,電影就是這么一個存儲和闡釋過去歷史的主要社會機構。在一個文化斷裂的社會中,多樣化造成多樣的過去。在20世紀後期,美國社會似乎懸在空中一般,似乎擁有太多的過去,又似乎一無所有。這種矛盾在里根時代更顯突出,在這個時代中,一方面懷舊,一方面又似乎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在這一段時期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開始不僅關注電影的商業價值,也關注歷史的題材了。對歷史的回憶成為一部電影的文化力量的試金石。有影響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90年代初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關注歷史。
總的來說,美國電影以好萊塢為中心,商業電影為主,文藝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不可分離。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當美國的文化被映射入電影製作中時,電影能否表現國家文化的底蘊,符合美國公眾的審美需求就是決定電影成功的一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著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㈥ 有什麼關於美國電影文化的書籍,最好是討論西部片的

《美國電影研究》1(全書)
第一章:西部片(THE WESTERN)

第一節:美國獨有的牛仔神話

1. 西部片小史

2. 西部片的精神內涵

3. 西部片的電影特徵

第二節:經典西部片:《關山飛渡》與約翰*福特和約翰*韋恩

第三節: 「義大利西部片」:《好壞丑》與賽爾喬*萊昂內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第四節:名片介紹
第二章 歌舞片(THE MUSICAL)

第一節: 夢幻的娛樂
1. 大蕭條,二次大戰,百老匯和好萊塢
2. 特徵:童話,唯美和樂觀主義
3. 內容:敘事的內在邏輯(主題,故事和人物)
4. 形式:幻覺氛圍(視聽,剪輯和表演)
第二節:從巴斯比*巴克利到米高梅的「弗雷德創作集體」
第三節:歌舞明星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凱利
第四節:羅伯特懷斯的《西區故事》和《音樂之聲》
第五節:經典歌舞片的衰落和回歸
第六節:名片介紹

第三章: 喜劇片(COMEDY)

第一節: 美國喜劇片小史
第二節:喜劇沖突:個人與社會,男人與女人
第三節:卓別林的「流浪漢」
第四節:富蘭克*卡普拉的美國夢
第五節:比利*懷德爾的喜劇世界
第六節:伍迪*愛倫的怪癖形象
第七節:「浪漫喜劇」和諾拉*愛弗蓉
第八節:名片介紹

第四章: 劇情片(DRAMA FILMS)

第一節 劇情片與情節劇(家庭情節劇)
第二節 經典劇情片
1. 早期的格里菲斯劇情片
2. 經典劇情片和威廉惠勒
3. 浪漫劇情片與女明星和女性觀眾
4. 革命性劇情片《公民凱恩》
第三節 劇情片的三大天後
1. 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
2. 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3.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 STREEP)
第四節 50年代的劇情片大師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
第五節 現代劇情片
1. 現代劇情片
2. 現代家庭情節劇
3. 戲劇文學改編片
第六節 名片介紹

第五章 犯罪(警匪)片(CONTEMPORARY CRIME :DETECTIVE&GANGSTER)

第一節 黑幫犯罪片(CRIME AND GANGSTER FILMS)

第二節 黑幫犯罪片剖析:《小凱撒》和《邦妮和克萊德》

第三節 約翰休斯頓和亨弗萊鮑嘉

第四節 阿爾帕西諾和羅伯特德尼羅

第五節 科波拉的義大利裔「黑手黨」犯罪神話:《教父》三部曲

第六節 萊昂內的猶太裔恩怨情仇:《美國往事》

第七節 警探片(DETECTIVE FILM)

第八節 硬派警探片剖析:《骯臟的哈里》和《唐人街》

第九節 名片介紹

第六章 恐怖片和懸疑驚悚片(HORROR FILM & THE SUSPENSE THRILLER)

第一節 驚恐的歷史

第二節 驚悚懸疑片和希區柯克

第三節 經典恐怖片和恐怖片系列

第四節 現代恐怖片《閃靈》

第五節 名片介紹

第七章 科幻片(SCIENCE FICTION,SI-FI)

第一節 象徵和詩意的幻想世界

第二節 科幻片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科幻片的奠基者:《2001:太空漫遊》

第四節 現代科幻片的成熟:《星球大戰》

第五節 幻想片(FANTASY)和《綠野仙蹤》

第六節 神怪片(MONSTER)和《金剛》

第七節 災難片(DISASTER & CATASTROPHE)

第八節 名片介紹:《超人》《異形》《銀翼殺手》《外星人》《終結者2》《黑客帝國》

第八章 戰爭片(WAR FILM)

第一節 戰爭:道德判斷和美學判斷

第二節 戰爭片的二元論:戰爭與和平

第三節 美國戰爭史和美國戰爭片史

第四節 路易斯*邁爾斯通和《西線無戰事》

第五節 二戰片和《桂河橋》

第六節 越戰片(VIETNAM WAR FILM)和《現代啟示錄》的哲學思考

第七節 奧利弗.斯通的「越戰情節」和「越戰三部曲」

第九節 名片介紹:《光榮之路》《十二金剛》《遙遠的橋》《獵鹿人》《越戰創傷》《光榮》《黑鷹計劃》

第九章 歷史傳記片(THE HISTORY & BIOGRAPHICAL FILM/EPIC FILM)

第一節 「溫故知新」與「借古諷今」
第二節 歷史傳記片簡史
第三節 史詩片聖手西席地密爾
第四節 威廉惠勒的《賓虛》
第五節 大衛利恩和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
第六節 名片介紹:《埃及艷後》《巴頓將軍》《憤怒的公牛》《赤色分子》《甘地》《莫扎特》《末代皇帝》《美麗心靈》

第十章 黑色電影(FILM NOIR)

第一節 黑色電影的主要特徵和基本規范
第二節 受誘惑的男人和「蛇蠍美人」
第三節 源流,發展和類型
第四節 《雙重賠償》—雙重背叛與經典黑色電影
第五節 《沉睡》,《郵差總按兩次門鈴》《白熱》和《狂熱》
第六節 現代黑色電影:《血迷宮》和科恩兄弟,《不惜一切》和《穆蘭大道》
第七節 名片介紹:《上海女郎》《死吻》《接觸罪惡》《體熱》《本能》《最後的誘惑》《失憶》《蛇蠍美人》

第十一章 社會政治片(SOCIAL-POLITICAL DRAMA)

第一節 美國社會政治問題與社會政治片的構成要素
第二節 權力:體制的弊端
第三節 金錢:社會的不公正
第四節 種族:民族大熔爐的惡性腫瘤
第五節 青少年:代溝與叛逆
第六節 家庭,兩性,女權,同性戀與艾滋病
第七節 名片介紹:《失去的周末》《炎熱的下午》《午夜快車》《致命的誘惑》《天生殺人狂》《大衛戈爾的一生》

第十二章 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第一節 暴力基礎和動作觀賞性

第二節 經典「歷險」動作片(20-50年代)

第三節 現代「驚險」動作片(60-80年代)

第四節 當代「暴力」動作片(90年代-新世紀)

第五節 名片介紹:《巴格達竊賊》《金手指》《洛奇》《奪寶奇兵》《虎膽龍威》《真實的謊言》《殺死比爾》

第十三章 綜合類型:好萊塢「大片」(BLOCKBUSTER)

名片介紹:《太陽浴血記》《日瓦戈醫生》《摩天大樓失火記》《天堂之門》《獨立日》《指環王》

結語:關於美國電影的文化反思

附錄:

(一)《電影類型:775種被界定的種類,風格,樣式和流派》選錄

(二)美國電影研究院(AFI)評選的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電影」(1996)

鏈接:http://group.mtime.com/taodiexiaowu/discussion/649739/

㈦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㈧ 美國電影算是一種文化入侵嗎

我覺得美國電影傳入不是一種文化入侵,這頂多隻能算是一種宣傳手段吧,沒有文化入侵那麼嚴重。就像我們都很喜歡看美國電影,但是也不會因此就去崇拜美國,就嚮往美國啊。除此外我覺得還有兩個方面能證明我的觀點。
1、現在是個開放的時代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個開放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也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文化交流,而電影就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因為現在時代開放了,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國家的文化作品。




我覺得這些精神是每個人都需要的,這一點並不能算是文化入侵,因為這些電影里的內容在我國也有,他們的主題都是差不多的。而且我國的很多電影也有傳到外國,他們也很喜歡看我們的電影,覺得我們的情節很好。我覺得這樣的交流方式挺好的,有助於大家關系的和諧。

㈨ 關於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沒有什麼歷史底蘊,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

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引領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意發展為一門藝術。

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

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

格里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許,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美國電影風格: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地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㈩ 法國和美國電影文化差異拜託了各位 謝謝

法國電影特點: 輕松,愉快,畫面漂亮,配樂優美,剪接輕快,語言詼諧,充分體現著人文主義之美和浪漫氣息。但,比較注重細節,語言有時過於瑣碎,題材多數描寫或表現的的草根或小民的一顰一笑,說好聽了是接近生活,還原生活,歌頌生活;說不好聽了,有些小家子氣。 美國電影特點: 一看就是有著大山大河的國家拍的片子,氣勢恢弘,場景遼闊,加上現在美國電影很愛配音域寬廣、動態范圍大的多聲道交響樂,讓人在看片的同時,隨著劇情的深入而心潮澎湃。體現小家、小我或人文情感的片子也不少,都比較會煽情,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傳誦著上帝呀、美利堅呀、家庭關愛呀、人性呀,等等,等等。在美國開會逗留期間和朋友也和美國百姓有所接觸。多數美國百姓很善良、很nice、很平和,社會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