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加勒比海盜1中傑克和威尓把一艘小艇蓋在身上淺入海底為什麼船內會有水
原因有2點:
1、水有壓力,空氣在壓力下會壓縮而體積變小,水就進入了船內
2、人呼吸,將氧氣吸入變成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密度比氧氣大,而且二氧化碳會微溶於水,而海中水相對來說是無限多的,永遠達不到飽和。因此,空氣體積會越來越小
補充問題後,那隻有水的壓力這一個解釋
我不暈死,你准備補充到什麼時候啊
答案:空氣密度比水密度小,在水中只會上升不會下降,當船直接扣在水中時,會蓋著一些空氣,而空氣在船中上升時,受到船底的阻擋,而又沒有其他可以可以出去的地方,那麼就會存一些空氣了
② 有什麼比較好看的韓國電影
具體操作如下:
1、首先檢查主機開機電源鍵,發現按鍵彈性差。
2、接著打開主機箱,將電腦的開機鍵連線和重啟鍵連線取下,然後進行短接主板的電源開關,電腦可以正常啟動,說明電腦的主板和ATX電源沒有問題。
3、檢查電腦開關彈簧、發現彈簧沒用了,按下之後,有時過一會才能慢慢彈起來,因此主板開機後又馬上關機了,修好電源開關後,開電腦測試,故障問題解決。
③ 九年級,伴你成長浮力中關於泰坦尼克號撞破多少個船艙將沉沒
以淡水計算, 1000立方米的產生的浮力是1000噸,每損壞一個就減少1000噸的浮力,當損壞34個時,剩餘的浮力為66000噸,剛好等於滿載質量,不會下沉。但是一旦再有損失,浮力就小於滿載質量了,下沉。
海水的密度大約是1030千克/每立方米, 1000立方米的產生的浮力是1030噸,所以,100*1030=103000噸,103000-66000=37000,37000/1030=35.92個,所以,當損壞35.92個時,取整就是36個,就下沉。
④ 電影《地心歷險記》(The core)中有哪些物理知識
空間天氣
千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狂風暴雨、電閃雷鳴、洪澇、水旱,地球上這些惡劣的天氣變化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活動帶來災難。地球20-30公里以上的高空,甚至千萬公里的空間(或稱太空),也存在惡劣的空間天氣變化。例如,當太陽上高溫、高超音速的物質噴發所形成的太陽風暴吹過地球,有時會使衛星失效、提前隕落、通信中斷、導航、跟蹤失誤、電力系統損壞以及人的健康與生命帶來嚴重危害,卻是近2-30年來才逐步認識到的新事實。
我們現在知道,從太陽到地球這個日地空間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它由太陽大氣、行星際介質、地球的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所構成。這個空間環境自1957年人造衛星上天,人類的航天、通信、導航以及軍事活動等從地表擴展到成百、上千公里的空間,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它的高高度、高真空、微重力、強輻射、高電導率等獨特的環境條件既為人類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又為航天、通信、資源探測、軍事等活動提供地面不可能有的便利;它阻止和吸收來自太陽的X射線、紫外線、高能帶電粒子以及超音速的太陽風暴對地球人類的直接轟擊,是人類生存的重要保護層。然而「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常常出現的惡劣空間天氣變化也給人類的高科技活動帶來如前所述的嚴重危害。太陽活動控制著它的喜怒哀樂。
空間天氣學是空間天氣(狀態或事件)的監測、研究、建模、預報、效應、信息的傳輸與處理、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空間天氣的開發利用和服務等方面的集成,是多種學科(太陽物理、空間物理、地球物理、大氣物理、宇宙線物理、空間等離子體物理、磁流體力學、數值計算、圖像處理等)與多種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各種探測技術和成像技術、空間和地面技術系統與環境相互作用等)的高度綜合與交叉。
空間天氣學的基本科學目標,是把太陽大氣、行星際和地球的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作為一個有機系統,按空間災害性天氣事件過程的時序因果鏈關系配置空間、地面的監測體系,了解空間災害性天氣過程的變化規律。當前開展的主要科學課題涉及:太陽活動過程和物質輸出結構研究;太陽風暴的形成、演化以及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地球空間系統的空間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因果鏈模式等方面。這些都是空間科學中面臨巨大挑戰的難題。
空間天氣學的應用目標,就是減輕和避免空間災害性天氣對高科技技術系統所造成的昂貴損失,為航天、通信、導航、資源、電力、生態、醫學、科研、宇航安全和國防等部門提供區域性和全球性的背景與時變的環境模式;為重要空間和地面活動提供空間天氣預報、效應預測和決策依據;為效應分折和防護措施提供依據;為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人工控制空間天氣探索可能途徑,以及有關空間政策的制定,等等。
太陽風
什麼叫太陽風?簡單地說,就是太陽粒子輻射流,是太陽輻射的組成部分。在離地球大約64000 公里以外,也就是10倍於地球半徑的地方,有一股超音速帶電粒子流,又稱" 等粒子" 流,它以每秒數百公里的速度飛向地球,不斷沖擊著地球外圍環境,這就是太陽風。顧名思義,太陽風可以理解為太陽形成的" 風" ,只不過這個" 風" 不是" 吹" 的大氣,而是帶電粒子流,這個" 風速" 達到超音速。向著太陽一面的磁性層保護著地球,使其免受太陽風的正面襲擊,同時還改變太陽風的方向,使之繞過地球。然而,在地球磁場的南極歧點上,太陽風可以侵入。當太陽風侵入南極歧點區時,它能使帶電的太陽粒子輻射流近於垂直地向電離層以至中低層大氣輸送,使各層區產生能量、動量和質量耦合區域,形成許多重要物理現象。
磁層空間暴
包括磁層亞暴、磁暴和磁層粒子暴。
――磁層亞暴是磁層中巨大能量存和突然釋放的瞬變活動,大約每天發生3-4次,每次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一次中等地震的能量,可引起極區地球空間環境的劇烈變化。連續發生的磁層亞暴與強磁暴有密切關系。
――磁暴是全球地磁場的劇烈活動,可引起電磁層和高層大氣的劇烈擾動,這對航天活動、通信、導航的定位精度有重要影響。
――磁層粒子暴是近地磁層中各類粒子爆發性事件,對航天活動有重要影響。
極光
極光,是發生在極地上空奇特而美麗的自然現象。從科學意義上講,極光是從太陽表面發射出來的帶電粒子流,從外層空間疾馳而來,猛烈地沖擊著地球南極地區高空稀薄的大氣層,將大氣分子激發到高能級,發出了耀眼的可見光。打個比方,如果把地球空間看做一個電視顯象管,地球磁性層尾部的中央比作電子槍,南極地區高層大氣視作熒光屏,那麼,極光就是這個熒光屏上的圖像。極光出現的強弱取決於太陽強度以及太陽風離開太陽所攜帶的磁場的強度和方向。極光具有巨大的能量,可達到幾千電子伏特。一般說來,極光易在67度的地磁緯度和110 公里高度附近出現。研究極光活動的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它來研究等離子體層中某些物理現象及其對通訊和衛星軌道的影響。這是因為,當帶電粒子落入極光區時,極光區的帶電粒子可進一步產生出一個電子濃度大大增強的薄層,引起地面發射機發出的高頻無線電波發生異常。此外,極光區的粒子還加熱大氣的最高層,引起那裡的局地大風。極光還能使熱層(110 公里~300 公里)大氣明顯變暖,電子濃度增大,影響飛行高度低的極軌衛星軌道。
Cluster衛星
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空間界開始醞釀空前規模的國際空間探測計劃,結果提出由國際空間 局協調組(IACG,由美國宇航局,歐空局及原蘇聯和日本的空間局組成)組織和協調「國際日 地物理(ISTP)計劃」。該計劃是人造衛星發射以來的一個空間規模的國際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其主要科學目標是:將日地空間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在日地空間各層次發射多顆衛星,對日地系統聯鎖變化的物理過程進行協調地探測和研究。
歐空局的Cluster計劃(現稱為Cluster Ⅰ計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於1985年底提出來的,IST P計劃是在1992年-1996年期間正式實施的。經過十年努力,Cluster Ⅰ的四顆衛星(每顆1.2 噸)由歐空局新研製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於1996年6月4日在歐空局的法屬蓋亞那發射場發射。 這是阿麗亞娜5型火箭第一次發射,由於該火箭飛行程序軟體的事故,致使發射失敗,歷經 十年研製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和它攜帶的四顆Cluster衛星,頓地發生災難性的爆炸,在高空 中化為一團煙雲和碎片。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空間界的震憾,對國際日地空間物理的發展造 成了嚴重的損失。
1996年6月4日Cluster Ⅰ發射失敗,使歐空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非常悲傷,但他們並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激起了奮發圖強的精神。在歐空局科學項目主任R.M.Bonnet教授的組織和領導下,開始醞釀新的Cluster計劃。經過八個月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4月4日正式通過了新 的Cluster計劃,稱為Cluster Ⅱ計劃。
Cluster Ⅱ和Cluster Ⅰ一樣,包括四顆相同的衛星,構成地球空間星座探測計劃。Cluste r Ⅱ的軌道是:近地點是4RE(這里RE為球半徑,RE=6371.2公里)遠地點是19.6RE, 傾角是90°。每顆衛星重1.2噸,各載有11項探測儀器。直至Cluster Ⅱ發射成功之前,在 空間的局部區域都是單顆衛星進行探測,只有計劃是姊妹衛星的形式,進行兩點探測,因而 不能探測地球空間環境的三維小尺度結構。Cluster Ⅱ的發展成功,開辟了地球空間探測的 新紀元。Cluster的四顆衛星,可在空間中形成四面體,而且四顆衛星之間的距離可根據科 學研究的要求進行調控。這四顆衛星的組合形式,好像四個秀麗的舞伴在太空中跳舞一樣, 不斷改變姿勢。正因如此,歐空局將這四顆衛星分別用四種舞來命名,即將它們分別稱為「 Salsa」、「Samba」、「Rumba」和「Tamgo」。
歐空局Cluster Ⅱ計劃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探測和研究地球空間等離子體邊界層結構和動力學 過程;主要創新是探測過去不能實現的地球空間環境三維小尺度結構及電磁場和粒子的時 空 變化,解決過去不能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現23周太陽活動峰年已經開始,Cluster Ⅱ顆衛 星的發射成功,對揭示太陽爆發事件引起地球空間災害環境的奧秘,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造衛星
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無人航天器,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衛星發射數量約占航天器發射總數的90%以上。完整的衛星工程系統通常由人造衛星、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航天控制和數據採集網以及用戶台(站、網)組成。人造衛星和用戶台(站、網)組成衛星應用系統,如衛星通信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和衛星空間探測系統等。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各國發射的人造衛星主要用於探測地球空間環境和進行各種衛星技術試驗。60年代中期,人造衛星開始進入應用階段,各種應用衛星先後投入使用。從70年代起,各種新型專用衛星相繼出現,性能不斷提高。
人造衛星由包含各種儀器設備的若干係統組成,這些系統可分為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兩類。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大致可分為探測儀器、遙感儀器和轉發器三類。科學衛星使用各種探測儀器(如紅外天文望遠鏡、宇宙線探測器和磁強計等)探測空間環境和觀測天體;通信衛星經過通信轉發器和通信天線傳遞各種無線電信號;對地觀測衛星使用各種遙感器(如可見光照相機、側視雷達、多光譜相機等)獲取地球的各種信息。保障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熱控制系統、電源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姿態控制系統和軌道控制系統。有些衛星還裝有計算機系統,用以處理、協調和管理各分系統的工作。返回型衛星還有返回著陸系統,它由制動火箭、降落傘和信標機組成。
人造衛星觀測天體不受大氣層的阻擋,它可以接收來自天體的全部電磁波輻射,實現全波段天文觀測。人造衛星的飛行速度高,一天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能夠迅速獲取地球的大量信息,這是地面勘察和航空攝影無法比擬的。人造衛星在幾百公里以上高度飛行,不受領土、領空、地理和氣候條件限制,視野廣闊。一張地球資源衛星照片拍攝的面積達幾萬平方公里,在靜止軌道上衛星可以「看到」百分之四十的地球表面,這對通信非常有利,可實現全球范圍的信息傳遞和交換。人造衛星能飛越地球任何地區,特別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沙漠、深山、海洋和南北兩極,並對地下礦藏、海洋資源和地層斷裂帶等進行觀測。因此人造衛星可用於天文觀測、空間物理探測、全球通信、電視廣播、軍事偵察、氣象觀測、資源普查、環境監測、大地測量、搜索營救等方面。
⑤ 長江圖演的什麼
《長江圖》是楊超自編自導的魔幻現實主義愛情電影,由秦昊、辛芷蕾、譚凱、鄔立朋、江化霖、王宏偉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發生在長江上兩個時空交錯的魔幻愛情故事,於2016年2月15日在第66屆柏林電影節首映,是該屆柏林電影節唯一入圍的華語片,片長116分鍾。
該片於2016年9月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參考資料:
長江圖(2016年楊超執導電影)_網路
⑥ 浮力影業(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浮力影業(上海)有限公司浮力影業(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浮力影業」)是由資深影視人魏廉政先生一手創辦的電影公司,於2016年創辦,主要發展集中在投資、出品、營銷、發行、眾籌、融資等服務。公司名稱浮力影業(上海)有限公司外文名稱 FLOATAGEPICTURES總部地點 上海成立時間 2016年經營范圍 電影投資,電影製作,電影發行,影文IP孵化,經紀,演唱會公司性質 娛樂,投資公司口號 浮力影業,專注電影公司版權:艾連作家成名作《特種兵王在校園》(特種兵痞在校園)移動總排行榜59名移動總點擊率4個多億。董事長 魏廉政 管理團隊魏廉政――浮力影業創始人、董事長、總裁擁有十年以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領域的管理經驗2016年創建浮力影業。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學士學位策劃影片《不死之身》《末日使者:懲戒》《末日使者:救贖》獲得互聯網電影策劃人最有影響人士之一。獲中國新媒體傳媒娛樂業新銳影視策劃人稱號 公司簡介浮力影業—領先的新媒體影視平台,專業提供投資策劃和營銷發行服務。公司成立於2016年,,原映藝娛樂副總裁魏廉政率其影視行業精英團隊創業,致力於互聯網及無線互聯網新媒體影視內容的出品與發行。 目前,浮力影業已經與全國大部分視頻網站、10餘家移動媒體建立「共贏型」戰略性合作夥伴關系,提供原創影視出品的各類新媒體內容。目前,浮力影業通過「大數據支撐下,通過市場供需分析,製作出扎實影視內容,通過環形新媒體影視生態孵化模式,立足於精品」的運作理念,在行業已經形成全產業鏈模型,其通過擁有的大量新銳編劇、導演、藝人形成網路覆蓋,其通過網友撰寫的各類文學作品、小說、故事等,拍攝各類新媒體影視作品,高效專注負責的態度對待影視作品,其作品擁有廣泛的網友基礎與黏性,並其作品與圖書、網路小說、手機游戲等各類衍生品形成互動,提升浮力影業的品牌價值。
法定代表人:魏廉政
成立時間:2016-06-16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500052340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紫星路588號2幢2251室
⑦ 講中國宇航員的電影《飛天》,在哪能看到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系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有的科學家曾把航天器在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天,航天器在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宇,現在則把航天器在太陽系內和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統稱為航天。航天活動的目的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與天體,為人類服務。航天的基本條件是航天器必須達到足夠的速度,擺脫地球或太陽的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特徵速度。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執行軍事任務(具有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軍用航天;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民用航天;執行商業合同任務(以營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成為商業航天。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載人航天;沒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不載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鍾。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一樣。太空梭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一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一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鍾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站著睡躺著睡都一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一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想怎麼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一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一個綠色的球體。白天你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一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一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我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一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煉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 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煉的「小型體育場」,設置一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復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採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一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採用的是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製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一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折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凈化裝置中的凈化吸附劑配好,准備用來回收和凈化洗浴時的污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凈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一個連接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一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一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接,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一切准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製的,抽水馬桶同一個塑料套相連接,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裡,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這就是航天員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編輯本段]中國航天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編輯本段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編輯本段]航天系統都包括什麼?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1在前蘇聯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宇宙空間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疆域,並且將這一年定為第一個國際空間年。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航天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活動、軍事活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部門,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航天系統是指由航天器、航天運輸系統、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網、應用系統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務的工程系統。其中應用系統指航天器的用戶系統,一般是地面應用系統,如各類衛星的地面應用系統、載人航天器的地面應用系統、空間探測器的地面應用系統。
航天系統按是否可載人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事航天系統;按航天器種類可分為多種,如衛星航天系統、載人飛船航天系統、月球衛星航天系統等。
航天系統是現代典型的復雜工程大系統,具有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以及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應用廣泛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等特點,是國家級大型工程系統。組織管理航天系統的設計、製造、試驗、發射、運行和應用,要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實踐中形成了航天系統工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統是一個國家航天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這種實力。
[編輯本段]太空中的資源有多少
太空資源泛指太空中客觀存在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環境和物質。主要包括:相對於地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超潔凈環境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月球資源,行星資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豐富的多。僅從太陽系范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裡的太陽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高真空和高潔凈是外層空間的顯著特徵,是進行許多科學實驗、發展航天技術、生產電子產品和高級葯品的理想環境,尤其它是人類的航天活動的先決條件。高真空、超潔凈環境資源取得了相當大的實際效果,但微重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還處於試驗、研究和創造條件的階段。
「航天」一詞是錢學森首創
《錢學森傳》作者葉永烈:「航天」一詞錢學森首創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在30年前,時任《向宇宙進軍》一片導演的葉永烈就與錢學森見過面。當時,錢學森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因為該片涉及到航天火箭方面,所以錢學森就負責影片的審查。
30年後,葉永烈開始寫作《錢學森傳》,並於國慶前夕完成,共40萬字,目前已交與出版社排版校對。今天下午記者專訪了葉永烈。
認識錢學森源於一次影片審查
我結識錢學森已經整整30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當時擔任《向宇宙進軍》一片的導演,這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共分三輯,我把拍攝提綱寄往主管部門——國防科委以及第七機械工業部審查,沒想到當時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錢學森親自看了拍攝提綱,乘來滬之際跟我談談他的意見。當天晚上,我如約前往上海延安飯店。柳鳴領著我來到樓上一間會客室,我剛坐定,穿著一身軍裝的錢學森就來了。他摘下軍帽,露出寬廣豐滿而白凈細嫩的天庭,書生氣質,溫文爾雅。一雙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雖說他出生在上海,由於三歲時便隨父親前往北京,所以滿口京腔。他謙遜地自稱「笨人」,「對藝術外行」,卻對影片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他告訴我,來上海之前,曾經與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新民就拍攝提綱交換了意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這么重視影片的拍攝,真使我感動。
錢學森說,影片的開頭應該表現中國古代對太空的美好幻想: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立軸上的月亮、太陽、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話、敦煌飛天壁畫。在歷數古人的飛天之夢時,錢學森還建議,這一組鏡頭最好以古箏配上中國古典樂曲……其實,淵博的錢學森對藝術十分在行,尤其是音樂。他當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曾是校樂隊的主力圓號手,何況他的夫人蔣英是留學德國的女高音聲樂家。
錢學森創「航天」一詞 源於毛主席詩句啟示
錢學森告訴我,「航天」一詞是他首創。他把人類在大氣層之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是從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說,最初是從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他還提出了「航宇」一詞,亦即「星際航行」,他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詳盡地論述了行星之間以至恆星之間的飛行。如今,如果說「航宇」一詞對於普通百姓還有點陌生的話,「航天」一詞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我問錢學森,如何把握有關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說:「關鍵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那有什麼可保密?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的嘛。現在你們別多想這些保密問題,多想了,會束縛思想。思想束縛了,什麼都不敢動了。」
錢學森很健談 一口氣說兩個多小時
錢學森非常健談,一口氣談了兩個多小時。見面的第二天,我根據筆記整理出一萬多字的錢學森的談話記錄,交打字員列印(那時候還沒有電腦)。這份列印稿,如今成為珍貴的文獻。
從那以後,我與錢學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時在北京國防部他的辦公室,有時在文化部電影放映室,有時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審影片,他總是親自看,一邊看一邊談意見,而我則坐在他的旁邊作詳細記錄。
錢學森說:「中國人最早發明火箭。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們發明了火箭,這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在南宋的時候,我們發明了火箭。這一點,提綱中是講到了,不太著重,但是值得給予相當的份量,這件事應該好好宣傳一下。」根據錢學森的意見,後來在影片中,我特地加了一個動畫鏡頭,按照中國古代的火箭「飛火龍」的形象,設計了「火龍出水」的場面。錢學森在審查影片時,對這個動畫鏡頭十分滿意。
我發現,錢學森審查影片非常仔細,尤其是涉及保密的問題。比如,在我看來,火箭發射時,尾部噴射的火焰極其壯觀,所以先用尾部噴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遠景。錢學森告訴我,那個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噴射口剛一露出,馬上跳遠景。他說,那個近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泄密就會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這樣就避免了泄密
⑧ 求電影《伽利略》
好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