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色調昏黃的外國電影
擴展閱讀
電影慢動作叫什麼歌名 2024-10-16 23:18:22
日本動漫電影傳說 2024-10-16 23:18:20
最可愛機器人電影有哪些 2024-10-16 23:17:28

色調昏黃的外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4-10-16 21:01:37

① 好萊塢災難題材電影中是怎樣體現崇高美

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但自然並非躲在一個角落任人宰割,地震、海難、洪水、颶風、飛來橫禍、不明病毒、火山爆發、天氣異變……一旦這些災難來臨,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立即顯得脆弱不堪,鮮活的生命也紛紛凋零。環境污染、過度開發更常常加劇了自然的狂暴。災難來臨,總會給人帶來悲傷和恐懼,總會帶走人們最珍貴的東西:生命、財產、健全的肢體甚至夢想和希望……不管人類如何發展,總離不開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在我們看似一天天戰勝自然的同時,我們往往不得不承認:我們的生命和幸福,往往還是需要自然的恩賜,老天爺稍一變臉,我們往往無能為力,但是人類的尊嚴、生命的可貴、精神力量的強大也往往在災難發生時顯得尤為突出。

是的,所有人都拒絕災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逃避對災難的思索。因為只有思索,才能預防,才能警醒,才能在無情的災禍面前找到內心的力量……

災難片就是這種思索的產物——在電影的歷史長廊上,曾經有不少非常經典的災難片,影片所描述的在災難中凸顯的人性真善美本質總令我們印象深刻、回味無窮。這些災難片,不僅不會因為人們對災難本身的恐懼而失去市場,反而因此而大放光芒——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就是一部災難片:《泰坦尼克號》(美國本土票房6億元,全球票房18億!)那麼災難片到底有那些吸引人的地方呢?本文將通過分析電影史上十大災難片對災難片的魅力進行詳細點評:

最能呈現電影美學的電影

災難片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量運用了電腦特效、蒙太奇、分鏡頭等電影技術,造成氣勢宏大、極具震撼力而逼真華麗的場面刻畫,將電影這門藝術的美感發揮到了極致。

電影特效之《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沒有哪個導演像羅蘭·艾默里奇這樣瘋狂熱衷於把地球毀滅一萬遍,從《獨立日》到《哥斯拉》再到《後天》,甚至是今年的《史前一萬年》,其電影中的「毀滅當量」成倍增長,單從特技角度說,已經足以讓觀眾體驗到摧枯拉朽的破壞樂趣。

就像《終結者2》中「啟示錄」一般的核爆炸,當你看到洛杉磯龍卷風、曼哈頓海嘯、從外太空觀察到的颶風、從動物園里逃出的餓狼、「好萊塢」的招牌被龍卷風擰碎,日本街頭被炮彈般的冰雹砸爛,整個紐約被連天的海嘯吞沒,帝國大廈迅速冰凍,摩天大樓只剩鋼筋殘骸,文明的巔峰瞬間變成昏黃的廢墟,你怎能不感到巨大的沖擊,就如同頑劣的小孩掀翻地上的玩偶,未知的力量把地球放進冰箱!

在災難片中,大就是美。《魔戒》中的水淹雙塔算什麼?想像一下比那大一萬倍的場面!而且你的視角不只停留在地面,還會被帶到空中,帶到雲層,甚至太空!「人」變得越來越小,「環境」變得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片中只表現標志性建築的毀滅,很少看到成千上萬的「小人兒」抱頭鼠竄,動不動就是直徑幾十公里的風暴眼,隨便一個鏡頭都要用到搖臂,大量的全景俯拍、航拍,結合模型和電腦特效,把一場末世浩劫拍得窮奢極欲!
《後天》有著卓然視覺表現的原因,除了災難規模大、數量多之外,還在於充滿感染力的色調處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災難類型的變化,影片的色調呈現出富有層次的過渡,比如災難來臨前蒼白黯淡的雲層,暴雨降臨時蒼茫渾濁的街道,颶風席捲後滿天塵土的昏黃都市,冰雪紛飛時慘白的世界,以及災難過後耀眼的白色冰層、反射著陽光余輝的紅色天際……一切都做到充分渲染情緒,讓人完全感受到寒冷、潮濕、溫暖等等氣候變化帶來的感官反應。

電影特效之《泰坦尼克號》(Titanic,1998)

這部史上最賣座電影的投資也是驚人的:2億美元!如果你覺得這不算什麼的話,本文可以提供一個信息:《泰坦尼克號》之前的電影市場,1億美元是個天文數字,而大投資、大製作的電影時代正是從《泰坦尼克號》開始。投資很大一部分給了特效。卡梅隆在《泰坦尼克號》中完美地將CG特效和實物模型結合,營造出波瀾壯闊的背景。如果沒有這個舞台,傑克和露絲的愛情能有多大殺傷力,還真不好說。本片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 (1997年)。

電影特效之《龍卷風》(Twister,1996)

《龍卷風》(Twister,1996)這部電影當然講的是「風」的傳奇,片中所有工作人員統統免不了要慘遭風的摧殘。導演簡·德·邦特為求「猛烈」效果,拾棄傳統的超大型強風扇(此類強風扇曾受用於《碟中諜》最後一幕,將湯姆·克魯斯吹得在子彈列車頂邊滾邊飛哩!)不用,改用威力更悍的「噴射引擎」製作人造龍卷風。特效小組將碎冰機裝在拖車上,並用波音747噴射引擎發動時速兩百英哩的強風,在歷經十五個星期與大雨、冰雹、狂風、泥漿、殘骸與灰塵共舞的拍攝過程中,工作人員終於完成被形容為 「酷斃的超級大片」。片中被巨大的遮天蔽日的黑色蘑菇雲捲起的牛羊、房屋、卡車和連根拔起的大樹讓人過目難忘,「龍卷風三姐妹」互相纏繞,威力巨大而又行蹤不定更讓人嘆為觀止。難怪看過的觀眾加封《龍卷風》為《飄》(Gone With The Wind)全方位版。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1998)中的地球被小彗星擊中引發的大海嘯、被洪水沖擊搗碎的自由女神像、漫天散落的彗星碎片;《天崩地裂》中逼真到令人膽顫的滾滾熔岩;《世界末日》里的爆炸場面……所有這些對多數人而言只有在電影里才能看到的場面和情節,災難片都把它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災難片是最能將電影美學發展到極致的一種電影體裁。

緊張刺激的情節節奏

災難片一般都想像力豐富,善於構造極端情境下的人情世故;節奏緊張刺激,情節千變萬化;並且,大多數災難片都非常具有涵容性。

《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後天》的情節是最為豐富復雜的。影片講述的是由於二氧化碳排放過量,造成全球變暖,全球變暖由導致南北極冰殼融化,因此又引發了氣壓氣溫的驟變,地球在一天之內進入冰期的奇幻故事。
故事中所涉及的人物關系也極其復雜,有科學家與副總統之間的關系,還有父親與青春期兒子的關系,兒子與女友和另一個有錢人家孩子三角戀的關系,以及躲避到圖書館中形形色色原本陌生卻不得不相濡以沫的各類人物的關系……
虛幻的災難最考察導演和編劇的想像力,而想像力最見於非主線情節中——影片為我們展現了這方面極深的功力——記得影片中有一個橋段:美國被淹,所以美國人想越過美墨邊界前往墨西哥,卻遭到了墨西哥人的拒絕(和現實生活對照,真的很有反諷意味)……還比如片中有個小情節:因為氣候奇冷,在市圖書館避難的人不得不燒書以取暖,主人公們燒書前討論哪些書是偉大的作品必須留下來,哪些卻相對缺少價值……這些看似脫離影片主線的情節讓災難的情境更加真實,在博得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讓我們佩服編劇和導演用心之深之全。
同時,影片還很好的融合了多種災難元素:低溫、冰雹、颶風、海嘯、火災、空難……可謂災難片的集大成者。
節奏方面,該片環環相扣,高潮迭起,精彩迭出的情節一直緊扣著觀眾的心弦,讓人慾罷不能。

《海神號》(Poseidon,2006)

單就情節節奏來說,《海神號》是一部比《泰坦尼克號》更純粹的災難片。從開場後10分鍾就進入壯烈船難場面的《海神號》,儼然是刪去了盪氣回腸愛情劇碼的《泰坦尼克號》,磅礴的災難效果和死命逃出生天的歷險才是它的主題。而為求切合現實中遇難的情況,盡量減少沒必要的對白,單刀直入開始救人逃難的設置,也給予了影片更多呈現緊張視效的機會。就劇碼來說,本片雖為災難片,但由於多數鏡頭都在船體內部,因此其實它是結合了多個災難片的元素,就筆者所見:巨輪傾覆時海水湧入,這就有了洪水元素;船體傾覆帶來的天崩地裂的感覺又近似地震;還有因為船上的電器破損,漏電漏氣又形成了火災;從一塌糊塗的船體中尋找出路帶來了兩種災難元素:密室脫逃和攀岩——事實上,影片中迪倫一夥為了逃出升天,從電梯井裡往上爬,但關鍵時刻因為繩子承受不了三個人的重量而不得不放棄一個人的情節和登山災難片《垂直極限》中的經典段落也如出一轍……從這一點來看《海神號》不光是關於海難,它的情節也同樣是豐富多彩,扣人心弦。

《垂直極限》( Vertical limit,2000)

《垂直極限》的主線其實是非常簡單明了的:彼得一家都是登山家,但在一次意外中,父親為了救彼得兄妹倆自願犧牲之後,彼得出於內疚再也沒有登山,直到有一天,他的妹妹在登k2峰時受困,彼得才不得已,拉起隊伍重返雪山,路上經過了重重艱險,犧牲了數名隊員,包括一名曾經在某次登山中失去妻子的神秘老人。但最終成功地救出了妹妹。
這部影片勝在節奏的緊張刺激。影片從一開始就十分揪心:一家三口被靠一隻單薄的冰鎬懸掛在萬丈深淵之上,冰鎬的力量承受不了三個人的重量,被懸掛在最下方的父親讓中間的兒子割斷繩子,保全自己和妹妹,怎麼辦?……
接下來還要面對雪崩、爆炸、缺葯種種威脅,幾乎每隔三分鍾就有一次命懸一線,每隔兩分鍾就有一次千鈞一發,或者一秒鍾之前還在談笑風生,一秒鍾之後卻是血肉橫飛(影片處理得較虛,不會過分血腥,但震撼力還是足夠的),觀眾們在將近窒息的感覺中體味著驚心動魄……

災難片中的人性光輝

最後,Last but not least,災難片之所以能一出現就緊緊抓住人們的視線,決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特效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或者它們豪華到配角的明星陣容,更重要的是在災難片中顯現出來的人性之真、善、美。

一、《後天》:被災難彌合的親情

劇情簡介:

《後天》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員採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傑克·霍爾博士於是急告美國副總統宣布北緯30度以南全美民眾盡速向赤道方向撤離,該線以北民眾要盡量保暖。
而就在此時,霍爾博士得知兒子山姆(傑克·吉倫荷飾)隻身前往紐約去營救女友,於是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這時候災難從紐約開始,曼哈頓摩天大樓遭到強烈旋風的襲擊,大部摧毀。突然間,地鐵隧道里湧出狂暴不止的洶涌洪水。大水吞噬了紐約,淹沒了美國,歐洲也在洪水之下不復存在。此後,冰層和白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開始了。
當鏡頭再次回到美國時,那些僥幸生還的美國人都逃往墨西哥,請求進入那裡的難民營。影片末尾處美國總統不得不嘆息承認道,他所奉行的氣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敗筆。

心靈撞擊:
在這部典型的美國商業大製作中,除了驚心動魄的大災難奇觀,其中不少人文情懷的細節讓人感慨,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又莫過於其中父子的感情。片中父親與兒子的感情本來像大多數父親與親春期兒子之間的感情一樣,有些隔閡,有些誤解,但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之後,影片最後有個父子情深的細節特別有意味。一系列的惡劣天氣席捲全球,登山學者傑克·霍爾要他17歲的兒子薩姆待在紐約圖書館躲避千年不遇的大風雪,他答應兒子一定來救他們。在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千難萬險之後,霍爾終於來到已被大雪覆蓋的紐約圖書館,他和同事像天外來客般出現在薩姆和同學們躲避的藏書室時,薩姆和同學們驚奇地望著他。薩姆的女友問「那是誰呀?」薩姆喜悅的臉上充滿驕傲,他說:「那是我爸爸!」

災難啟迪:
《後天》的立意很高,因為片中真正的敵人就是人類自己,在這場人類策劃的災難中,沒有誰是無辜的,所以那份恐懼猶為強烈。
溫室效應會引發新冰河世紀已成科學定論,面對這個未來的威脅,人類還沒有想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所以人類文明象巨型獴獁象一樣被冰水淹沒是人類意識深層的噩夢,對這種結局,我們只敢設想,不敢面對,所以《後天》的出現,令我們振奮。

二、《泰坦尼克號》:借災難表現人性之美

影片簡介:
他是一名流浪畫家,她是一名貴族淑女,他靠賭博幸運地擠進了三等艙,她則和自己聲名顯赫的未婚夫君登上了頭等艙——他們邂逅在當時世

界上最龐大、最豪華的游輪上,這本該是一場美好的邂逅,如果,不是那該死的冰山……
但至少愛是真的。她厭倦了上流社會的勢利空虛,向他吐露心中郁悶:"我覺得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經活了一輩子似的。無數的宴會、舞會、遊艇賽、馬球賽,能接觸到的都是思想狹隘、有口無心的人。我感覺就象站在懸崖邊,沒人拉我回來,沒人關心,甚至無人理會。」他告訴她:「享受每一天」,也就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快快樂樂地活每一天,不為虛榮壓抑自己的本性,不讓禮教束縛自己的夢想,他讓她的臉重新拾

回了久違的微笑,她則決定放棄一切榮華安逸的生活永遠跟隨他——幸福曾經那近……
可是慘絕人寰的悲劇發生了,泰坦尼克號上一片混亂,在危急之中,人類本性中的善良與丑惡、高貴與卑劣更加分明。傑克把生存的機會讓給了愛人羅絲,自己則在冰海中被凍死。

心靈撞擊:
其實現在看來,《泰坦尼克號》的製作並不是最出色的,當年看起來氣勢如虹的特效場面也早已經被無數後起之秀超越了,但影片中盪氣回腸的戀曲卻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也許,正是影片對羅絲和傑克不同凡俗愛情的著重刻畫,使它比一般災難片多了一些人文主義的厚度,成為了災難片歷史上不可繞過的永恆經典。
愛情之外,還有信念、優雅和勇氣,讓我們再一次回顧那些曾經讓我們感動的瞬間:
場面一:船體開始下沉之際,乘客驚慌失措,小樂隊奉船長之命來到甲板上,平靜地演奏起輕松的音樂。
場面二:面對爭相逃命的人們,一位樂手認為此刻的演奏沒有作用,反正沒人會聽.首席小提琴手卻說:」他們在吃飯時也是沒有聽的呀!」於是,他們又繼續演奏下去.
場面三:船即將沉沒,首席琴手宣布演奏結束,樂手們握手致意,互道珍重後散去.只見首席琴手不顧甲板的混亂,一個人重新操琴演奏.聽到琴聲,已經走開的樂手們又一個個返回,圍繞在首席身邊,開始最後一輪演奏.
場面四:生離死別的時刻到了,首席琴手放下琴弓,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對同伴說:「能在今晚同諸位一起合作,是我終生的榮幸……」
怎麼解釋這一切呢?說矯情,也許有點;說職業榮譽感,也許太過了,但相信任何一位看過《泰坦尼克號》的觀眾都不會忘記在黑夜寒風中,忘我地演奏的樂手形象,還有片中結尾在大海上飄浮著的大-提-琴!

災難啟迪:
《泰坦尼克號》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在大自然面前,永遠不要太驕傲,「泰坦尼克號」1909年由英國白星公司生產,在當時無論就其豪華程度、規模大小、技術水平還是安全系數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稱泰坦尼克號為「永不沉沒的船」。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因此,船上甚至沒有裝備足夠的救生用品。但就是這艘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在處女航時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對自然,永遠要保持謙卑,對技術,永遠別過於自信。在知識爆炸,科技至上的年代裡,或許這會幫我們保留一份清醒,一份人情味。

五、《龍卷風》:以事業為鋪墊的愛情最深厚

影片簡介:
美國60年代,一場恐怖的龍卷風暴襲擊了喬.哈汀一家,喬的父親為了保護家人而被風暴捲走。幼年的經歷促使喬長大後成了一名專業研究龍卷風的氣象專家。
時至九十年代,喬的丈夫比爾.哈汀帶著女友美麗莎前來找喬在離婚證書上簽字。比爾也曾經是追逐龍卷風的氣象專家。在喬的追風隊中,喬告訴他他以前設計的龍卷風探測儀「多羅茜」已經製造成功了;比爾十分高興,終於決定再一次追風。
在追風的路程中,另一支由裘納斯帶領的車隊超過了他們。裘納斯取得了大公司的贊助,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他還盜取了比爾和喬的研究成果,想藉此成名。在喬和比爾與龍卷風的交鋒中,兩只「多羅茜」由於設計不全面而報廢;而美麗莎卻因無法忍受這種驚險、動盪的生活而與比爾分手,她認為喬更適合他。
又一個大型龍卷風襲來,喬和比爾趕到,及時救出了喬的媽媽;同時,兩人受到風鈴的啟發,改進了探測儀。龍卷風暴再次襲來,裘納斯不聽勸告而被龍卷風將車隊一掃而空。比爾下定決心親自涉險,終於成功地放飛了最後一隻「多羅茜」,通過成千上萬的小探測器,追風隊終於收到了完整的風暴中心的資料,他們終於成功了。比爾和喬也憑借機智和勇敢躲避開死神的襲擊。龍卷風過後,共同的歷險又使愛意在兩人的心底復燃了。

心靈撞擊:
其實這部片子嚴格地講是一部災難倫理片。是以風暴為背景講述一對婚姻瀕臨破產的夫妻間的故事。故事涉及愛情,但這不是泰坦尼克那樣架空的俊男美女之間的愛情,而是一對有責任心有事業心的凡俗男女之間的愛情,他們的愛情不是那麼完美——他們瀕臨離婚甚至男方已經有了新的女友——更有柴米油鹽的味道,也有著更深厚的基礎和更廣泛的聯系,片中有個片斷特別耐人尋味:男主角拒絕不了事業心對他的誘惑,決定和女主角前妻一起去追風,坐在同一輛車子中,他們開始聊天,開始拌嘴,每當女主角剛開一個頭——一個看似友好的頭兒的時候,男主角就預先開始反駁,這種情節設計讓人們感到很真實,只有真正的夫妻才會有那種默契和心靈溝通。友誼也是他們愛情的助推劑,雖然他們已經決意離婚,但是在朋友們的眼中他們仍然還是一對兒,當他們和朋友們一起嘻鬧的時候男主角新的美麗女友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但更緊密地聯系他們的是對事業共同的熱愛和忘我投入:一次次深入風暴的中心,在可怕的災難面前欣喜若狂,在巨大的危險面前奮不顧身——為了拯救,為了把颶風不再威脅更多的家庭——當他們的拼搏和奮斗終於成功的時候,也就是他們愛火復燃的時候:確切地說不是復燃,而是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友情、團隊合作、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奮斗也是這部片子顯而易見的主題: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主題,其實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主題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把這種主題表現的真實,動人,令人容易接受。

災難啟迪:
影片中主角們為之獻身的事業是颶風預警,他們的目標是把颶風預警的時間從3分鍾提前到15分鍾,憑借長時間的鑽研和一次次在第一線冒死進行試驗最終他們成功了。看來,科學技術和科學工作者忘我工作的精神還是能夠在某些方面為人類造福的!

② 電影《晚娘》有什麼意義嗎

如何評價電影《晚娘》,這部作品闡述了什麼道理?《晚娘》是泰國的一部影片,因為對某些場景的深入刻畫和展示而廣為人知。但是,影片不只有情,它還蘊涵了許多需要像剝洋蔥一樣層層解析才能發現的深刻意義。這些意義關乎於家庭教育和愛情。

二、愛情。真的母親有著清純的面容和溫柔的眼神,真在看著母親相片時總是能夠感受到溫暖。華姨對於真也很照顧,是真童年灰色的生活中陽光一樣溫暖和明亮的人。兩位女性的影響以及真尋求關愛的傾向讓真具有了潛在的某些情結,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風信子時,他對她帶著對母親一樣的敬畏和虔誠,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距離,甚至連手也不敢拉。風信子是真愛著的人,兩人出現的時候電影的色調變得柔和明麗起來,不再是昏黃的色調,好像突然在漫長的墮落中透了一口氣。總之,看懂這部電影的人不會覺得開心也不會過癮,只會覺得壓抑,因為這片子沒有刻畫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