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國外電影在國內票房分成
擴展閱讀
哪些小眾勵志電影 2024-09-20 20:08:26
小米電視看電影跳出 2024-09-20 19:59:45
金剛川電影中中國戰機 2024-09-20 19:14:38

國外電影在國內票房分成

發布時間: 2022-03-07 05:56:42

A. 國外電影,在中國怎麼賺票房

因為中國的電影市場化還不成熟。像國外是把電影作為一種工業一種產業,中國還僅僅是從娛樂向市場轉化。。

B. 外國的電影國內的票房是怎麼算出來的

各大院線的售票數據的統計啊 你問的是最高的國內票房還是全球票房?

麻煩採納,謝謝!

C.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分成方法如下:

首先,所有影片的票房總額(簡稱總票房),要向國家繳納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其次要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由影院從總票房中直接扣劃並繳納。

以上兩項,合計5% + 3.3% = 8.3%,稱為「不可分賬票房」。剩下的1 - 8.3% = 91.7%即為「可分賬票房」,又名「凈票房」。可得:凈票房=(1 - 8.3%)x 總票房。

然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數字)會征繳凈票房的1% ~ 3%作為發行代理費,簡稱「中數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但該分賬階段只存在於大片,小片沒有。

最後在剩下的票房中,即凈票房扣除「中數代理費」後的票房(以下由Δ表示),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

如果電影院與院線是同一家公司,比如「萬達」、「金逸」,那麼它將獨享這57%(即50% + 7%)。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是同一家公司,那麼它將獨享這43%。

一般來說,發行方會與製片方約定,收取上述Δ的5%~15%作為其發行代理費用。那麼只剩下43% - 15% = 28%歸屬製片方,即Δ的28%才是製片方的。

如果某些影片在某個檔期處於競爭劣勢,為了增加影片排映場次,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會承諾給影院和/或院線返百分點,一般占Δ的3~5個點。也就是說,製片方和/或發行方承諾把自己應得的43% x Δ 中的3~5個百分點返給影院和/或院線,使其原來占Δ的57%的份額提高到60%~ 63%。

製片方,簡稱「片方」,有時本身就是投資方,大多數情況下不只一家,因為很多電影的投資較大,製片方一家無力投資,於是會邀請多家公司聯合投資。多家投資方如何分享票房,這取決於各投資方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主次、份額,業界稱之為「主投方」與「跟投方」。

主投方就是控股方,只能是一家;跟投方就是參股方,常常是多家,主投方就是發行方要面對的製片方。但不論如何,只有真正出資、投了錢才能算投資方,沒有以貨幣形式出資的公司都不是投資方。

一部電影除了票房收入還有哪些渠道能夠獲得收益呢?

1、電視版權:即電視放映權。比如央視或一些省級衛視會購買某些電影(主要是大片)的電視播映權。

2、網路版權:如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土豆、樂視網等為主要買家。

3、海外銷售:面向中國港澳台地區、海外國家的院線、電視銷售版權。

4、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各類專項補貼。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包括IMAX和中國巨幕兩種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

上述這些非票房收入,有時也比較可觀,主要都歸製片方。因此近年來製片方都在不斷加大並積極拓展「非票房收入」,以求利潤最大化。

D. 電影的票房分成問題

隨著國產片票房的高速增長,國內電影投資分成模式也日趨多元化。
從《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稱《泰囧》)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下稱《致青春》),再到當下熱映的《中國合夥人》,近期3部高票房影片中,都看到了光線傳媒的身影,光線分別以三種不同的模式參與到3部影片的投資、利益分成中,而這也恰恰代表了國內製片方三種主流的影片投資、分成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以投資人身份參與票房分成。以《泰囧》為例,光線傳媒是主要出資人,雖然也負責發行,但因投資佔比達90%以上而獲得該片片方分成的主要收益。據光線傳媒財報顯示,《泰囧》創出總票房超12億元的紀錄,除去8.3%的稅費等費用及院線分成,光線傳媒獲得超過5億元的收入。

第二種模式是投資方兼發行方並重。在《致青春》中,光線傳媒不再是主要投資人,其擔當的角色更多是在發行環節。公開資料顯示,光線在《致青春》一片中的投資比例僅佔20%。而在發行環節,王長田曾對媒體公開表示,發行收益占片方票房分成的10%至15%。通過發行取得的收益可以與投資環節取得的收益相媲美。
第三種模式是純發行方的角色。在近期熱映的影片《中國合夥人》中,光線傳媒僅擔當了發行人的角色。該公司董秘王牮公開表示,公司負責影片的發行工作,並未參與投資。不過,由於光線傳媒目前有發行人員約100人,駐扎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陣地式」的發行網路能夠為影片爭取到更好的場次時間和更多的排片數量。
得益於光線傳媒的發行功力,《中國合夥人》正式公映第一天,就以36%的排片量超過此前《泰囧》33%和《致青春》35%的排片量。
值得一提的是,擔任發行方的回報未必會低於投資方。此前,華誼兄弟通過保底發行的模式參與了《西遊。降魔篇》的發行,雖然並未參與投資,但最終獲得了該片片方票房分成收益的七成,遠超投資方的收益。
也正是由於一些影視大鱷擁有強勢的電影製作發行資源,因此,近期國內的大片都會出現幾大影視公司的身影,如光線傳媒、華誼兄弟等幾家影視公司,他們的身影幾乎出現在近期所有熱映的國產片中。
此外,投資模式多元化還體現在一些演員、導演加入票房分成的情況也在增多,如《廚子戲子痞子》的3位主演張涵予、劉燁、黃渤即以片酬入股,拿票房分紅,這種投資模式可以降低影片的成本和風險,充分調動演員們的積極性。《泰囧》也傳出導演兼主演徐崢通過獲取片方票房分成模式來領取片酬。
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可以盡可能調動各方優勢,促進影片票房提高。不過,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目前國內電影票房的提升更多仰仗於銀幕數的增加、觀影人次的增加以及影片類型多元化,投資分成模式多元化對票房的促進並不佔主要地位。
不過,瑞格傳播執行董事戢二衛認為,國內電影投融資模式依舊單一,特別是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並未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雖然此前也有一些個案,比如招商銀行為《集結號》提供了5000萬元的貸款,但終歸未能形成氣候。在好萊塢,通過銀行、基金公司投融資已經成為與影視投資公司投資渠道相並列的融資渠道。另外,電影投資方也應該引入一些衍生品相關企業,促進電影衍生品的發展,增加電影在票房之外的收益,改變國內電影投資收益過度依賴票房的現狀。

以上是借鑒新聞的.

E. 好萊塢片商在中國以及其它國家的票房分賬是怎樣的

在好萊塢的眼中,只有兩種,一個是國內市場,一個是國際市場

國內市場:美國+加拿大,美國人毫不客氣的把加拿大當然了自己的後花園。

國際市場:分為三大區域——歐洲/中東/非洲(EMEA),亞太地區(亞洲/澳大利亞)以及拉丁美洲。主要以票房收入作為劃分依據。

好萊塢電影票房分賬方式——階梯式規則

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例如,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例如,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院線也有自己的底線,不會一味地妥協。總體來說,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F. 好萊塢電影在內地票房的分賬比例是怎樣

1、從1994——2012年,好萊塢分賬13%。即100元票房,給好萊塢13元。
2、2012年——至今,好萊塢分賬25%。是交稅後的25%。即100元票房,給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分走5%——5塊;相關稅費3.3% ——3.3塊)剩下的91.7元中的25%給好萊塢,大約為22元左右。
3、現在中國跟美國正在重新談分賬比例,因為中美貿易戰,估計波折很大啊!

G. 電影票房分成

本身電影行業就是高風險的行業,所以很多電影不賺錢是正常的。今年的華誼兄弟的《太極》系列,雖然票房都過億,但幾乎肯定是要賠了。全年中國目前製片數量在700多部,但是能夠在主流商業院線上映的只有200多部而已,所以必須需要其他的盈利渠道、就像你說的版權的重復販賣獲利。
大牌分成是有前提的,比如零片酬,或者明星自己本身就有投資,比如《失戀33天》的文章零片酬,拿分成。《匹夫》的黃曉明本身就是出品人之一,自然可以拿片酬。能拿票房分成的都是商業大片豬腳,這些商業大片票房風險一般都較低,幾乎只賺不賠,所以票房分成對製片方的壓力不大。
另外票房分成是對製片方的收入有壓力,但是這種明星在國內畢竟是少數。在好萊塢每年能拿分成的也不多。另外好萊塢很多的製片公司是依靠大型發行公司,像是派拉蒙,和迪斯尼這種,除掉製片公司和影院的分成,發行公司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收益的。。。
另外國內版權獲利的最主要方式不是你說的玩具什麼的衍生品,目前國內主要的版權衍生獲利是電影的電視台,網路版權的銷售。一般一部過億大片的網路版權,一家家電視台和視屏網站賣下來也能夠有千萬左右的純收益,另外還有海外版權的銷售,向東南亞,韓國,日本,美國,歐洲每個國家都可以賣賣,片子不好的賣的就便宜,質量好的自然價格就高。這些版權收益所需要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
並且注意這些版權收益,是毫無疑問都歸屬於製片方的,明星導演是拿不到的,所以製片方只要有渠道,還是可以賺到錢的。
所以電影的成本,都是一個一個渠道慢慢的回收的,並不是說指望著某一個渠道能夠一下子把成本填滿的。反正電影拍完了,接下來除了一些營銷投入,版權可以重復無限制的獲利,打個簡單的例子,邵氏電影這么多年,那些老電影,先是賣票房,接著賣海外版權,再賣VCD,賣DVD,賣網路版權,過個幾年這些版權再賣一遍,過個十年再賣一遍,等差不多了,把所有電影版權一次性打包再賣香港天映娛樂。天映娛樂再出碟,賣網路版權。。。

寫的有點多和亂,你將就著看看,大家可以交流交流。。。

H.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I. 國內上映外國電影怎麼結算

差不多就是給外國人賺

你要再次知道一件事 就是阿凡達是剛剛上映的電影 DVD和藍光是沒有那麼快就發行的 如果這么快就發行 那豈不是跟錢過不去(沒人去影院看了)
至於於分成 普遍說法是 發行方拿到院方票房的40%左右 美國周邊產品是非一般的強大(你太看小這個了) 多數電影利潤就是靠這周邊 其中DVD和藍光貢獻非常大
投資商要的不是票房 而是電影的後續利潤 比如廣告 專利 DVD等 所以他很賺
剩下的票房演員 導演 場記 跑龍套等去分 所以票房好的話 每人都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