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電影 » 外國名著改編電影影評
擴展閱讀
推薦韓國變態電影有哪些 2024-11-14 11:00:26
大光頭電影里的老婆 2024-11-14 10:59:12

外國名著改編電影影評

發布時間: 2024-11-13 03:11:38

『壹』 現代啟示錄影評3篇

現代啟示錄 影評1

要看懂這部片子,就必須要明白一點,這部片子是根據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靈》改編的,只不過把原小說的背景從非洲搬到了亞洲而已。電影的拍攝固然和當 時對戰爭的 反思 有關,但其實就根本而言,戰爭只是一個背景,電影所要表現的核心在於對於自我的反省,特別是對於西方文明的反省。片中突然出現的一群法國 人,正是這樣一群象徵,盡管法國已經退出了印度支那,但是這群高貴者卻無法重返歐洲,因為,就像他們自己說的「這兒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已經無處可去」。庫 爾茨上校在臨死之前反復的喃喃自語「Horror」(可怕啊),深深地反映出了人面對內心黑暗時的無力感;當威拉德殺死了庫爾茨後,出現的一幕場景是:庫 爾茨的信仰追隨者再次拜倒在他的腳下。但這一次威拉德抵制了心靈的誘惑,駕著汽艇離開了湄公河深處的叢林,永遠離開了叢林深處的黑暗,也永遠離開了人類內 心的黑暗。

一個自以為文明的世界,一旦進入到一個被他視為黑暗的世界中,究竟是能夠像自己所想像那樣把文明帶入黑暗世界,還是就此沉淪於黑暗世界中?這 一問題具有永恆的意義,這既是原作者康拉德所要問的,也是此片在9.11之後重新被西方電影界所關注的理由。導演科波拉因此重新編輯了此片,使得9.11 後出現的這個新版長達三個多小時,而原來上映的老版則只有兩個多小時。

總之,這是一部很有哲理性*的片子,但在看之前,我們先得做足功課。

現代啟示錄影評2

第一次認認真真的將《現代啟示錄》看完,影片的開頭便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我以為這又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當我將這部長達三個小時之久的電影看完的時候,我對這部影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影片開頭的鏡頭是一座叢林,加上從遙遠的地方傳來的飛機聲音,還有一閃而過的飛機,隨風揚起的塵土,夢幻般的變成被大火包圍的「火森林」,歌聲隨著戰火的燃起而響起「這就是結束,我的朋友。。。」,在優美的旋律下唱出了許多人的無奈,畫面中男主人公倒立的頭像和戰火紛飛的場景反復的疊化在一起,似夢似真實。仔細觀看被疊化的那幾個鏡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個很長的移鏡頭,從床頭旁邊的書籍和照片處緩緩的劃過他的手、臉、桌子上面的玻璃杯和酒還有夾在被子里的手槍,這一系列的實物交代了男主人公的生活環境,簡簡單單,無所適從。屋頂的那扇電風扇的擺動聲音恰似飛機在空中飛翔的聲音,將他從夢中喚醒,呆在家中的他無所事事,有時坐在沙發上面望著屋頂發呆,有時看著妻子的照片無奈的嘆息,有時蹲在地上喝著酒,意志消沉的他沒有事情可做,沒有任務讓他忙碌起來,他只能在房間裡面自娛自樂,那強有力的音樂節奏急速的敲擊,讓人瞬間感到窒息,壓郁的窒息,任何人在屋子裡呆上長久的時間都會像他這樣的讓人面臨崩潰的邊緣的。

渴望任務的他,接受了一個「艱巨」的任務——處決庫爾茲上校,當威爾德與將軍對話的時候,導演給威爾德安排的話語不多,其中有一句話總是從威爾德的嘴中說出「不能透露,這是機密。。。就算知道也不能透露。。。」雖然短小,但是卻是作為情報員的一種素質——保護機密不被外人知道,這也是將軍選中他去執行任務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用餐的時候,將軍用吃蝦來試威爾德的膽識,更進一步明確了將軍給威爾德安排的任務需要一定的膽量。在他們談話期間,我們聽到一段關於庫爾茲上校的錄音,從那段錄音當中我們可以感覺的到庫爾茲上校的那種瘋狂,那種不被人理解的瘋狂,正如他所說的「五十步笑百步」。當我聽到這段錄音的時候,感覺庫爾茲這個人非常的恐怖,是一種變向的心理扭曲,當我繼續看到最後的時候,我明白了,庫爾茲上校的變化是從那次他們給孩子們注射疫苗之後,敵人來襲將孩子們的胳膊砍下來,一堆一堆的堆放在一起,那時候的他哭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場景,那個時候的他開始變化,像一顆子彈穿透他的額頭,他也要像他們一樣,戰爭是一場心理戰,從心理上去打敗敵人,所以他才會變的那樣瘋狂,同樣的,當威爾德一行人沿著河流前行的時候,需要長官比爾基爾戈護送到湄南河的時候,在空中,比爾基爾戈命令屬下打開音樂,先從心理上打敗敵人,這是一種策略,一種心理策略,即使敵人聽不到,但也在心理上給了士兵一種安慰。

在戰場上,當比爾基爾戈在巡視戰場實況的時候,他看到幾個士兵站在一個受傷的士兵旁邊,他走上去問清楚的時候,聽說這個傷兵要喝水,便立馬讓隨從拿出水壺,但是士兵們說傷者是一個越共,比爾基爾戈長官卻說了一句這樣的話「任何勇敢作戰,置性命與不顧的人隨時都可喝我的水」這是這個長官對戰士的一種認可,但是當比爾基爾戈長官聽到有一位水手時,便立刻放下傷者與不顧,直接去找水手,導演安排這一場景,我想這是對此人的一種諷刺,言不由衷的諷刺,同時也是對戰爭殘忍的一種痛斥。

當比爾基爾戈和威爾德他們相互認識之後,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一架飛機正在緩緩升起,下面還吊著一頭牛,緊接著畫面上出現了教主在朗誦(馬太福音),「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求你今天賜給我們。。。」鏡頭緊接著便是一頭牛被飛機吊在空中飛行,暗示著此時這個地方的戰爭已經熄火了,該是大家同樂同享受的時刻了,導演將這個場景穿插進去,暗示著人民渴望和平的時刻,同時也暗示了威爾德此刻對戰爭的態度的變化——開始討厭這場戰爭。

夜幕來臨,士兵們在沙灘上其樂融融,歌聲、談笑聲。。。似乎有家的感覺,但是這就像威爾德所說的「他們越是營造家的感覺,便越想家」,這是威爾德作為一個士兵時的感受,同樣的也是這些士兵們的內心真實的寫照,因為黎明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命再回到家鄉,只能享受在片刻的快樂之中,就如克林在船上中彈倒地時,導演將現場噪雜混亂的聲音抹去,而只剩下母親讀信的聲音和憂傷的音樂,「避開子彈,完整的回家。。。」可惜克林卻不能夠實現他們的願望了,這是對 戰爭的無聲控訴,沒有痛哭的流淚,而是以一種親人對親人的期待來控訴戰爭慘無人道的奪取青春的生命,信中句句期待,但卻句句刺痛人心。在他們接近目標的時候,敵人向他們 射箭 ,掌舵的奠長命令蘭斯開槍,此刻的他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恐懼感油然而生,生的慾望使他們反映激烈,拚命的想要打跑敵人,然而這樣的激烈反映卻使奠長中箭身亡,此刻沒有多餘的話語,內心的波瀾不再平靜,紅色的煙霧彌漫船的整個角落,奠長靜靜的躺在那裡,以抹陽光穿過他的面頰,逆著光線,我們無法看清蘭斯的面部表情變化,這恰似安靜的畫面卻在無聲中痛斥著戰爭的殘忍,他殘忍的奪取了兩個同伴的生命,這在他們心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痕。

在影片的中間,我們看到和威爾德同行的夥伴們隨著目的地的接近,他們的心理也在不停的發生變化,從比爾基爾戈那裡離開之後,威爾德看到比爾基爾戈的打仗方式,認為他跟庫爾茲一樣,不僅是發瘋,更像是謀殺,將活生生的生命結束在熊熊的大火和子彈之下,威爾德的反戰情緒開始一點一點的萌發,同行的夥伴們的心理也開始發生變化,因為他們不知道上尉的目的地是哪裡,每當問起的時候,他都不告訴他們,當威爾德和大廚在森林裡面找尋芒果時,一隻老虎將他們阻擋,而此刻的大廚從沒有遇見過這樣真正威脅到自己生命的時刻,那個時刻他發瘋了一樣開槍,然後逃回船上,絕不想再下船,否側隨時都有可能丟掉生命,恐懼在慢慢的侵入他們的思想,尤其是在克林死後,所有的人幾乎在接近崩潰的邊緣,每次遇到敵人,他們便瘋狂的開槍掃射,那種神情讓人緊張,當他們到達都朗橋的時候,河水中許多士兵向他們喊著讓威爾德帶他們回家,那一幕幕的場景讓人不寒而慄,蘭斯空洞的眼神望著河水下面的士兵,船慢慢的移動,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個場景更加深了這一行人內心的恐懼,想要逃離這恐怖的戰場。

在另一個地點,他們遇到了法國的赫伯特德馬海,安頓好死去的兄弟之後他們一起在餐桌上用餐,一束昏黃的光線射到餐桌上,給畫面增添了柔和的美,整個畫面像是一個家庭聚會,這里是赫伯特德馬海的一個大家族,他是靠這個家族來抵抗敵人的,他們從在此地留多長時間開始談起,接著觸及到了赫伯特德馬海的軟肋,在他眼中,二戰美國勝利了而法國卻失敗了,沒有人能夠明白他此刻的心理,在奠邊府、阿爾及利亞、印度支那都失敗了,但是在這里他們卻沒有失敗,沒有人能夠明白屢遭失敗的他們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他們只能在這里藉助短暫的勝利來維護著小小的榮譽,美國顯然是捲入了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越南和法國、中國的矛盾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他們都在為自己而戰,而美國顯然在利益的權衡上發生了嚴重的錯誤。世界無法避免一場戰爭,但美國完全可以避免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一個拉著風琴的男人在餐桌旁邊說唱著美國白人,對他們進行著批判,這場戰爭,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而美國人卻不從法國中汲取錯誤反而變本加厲的犯下錯誤,從而導致今天的這個混亂的局面。

當他們離開赫伯特德馬海的時候,船漂泊在河面,迷霧重重,威爾德以一個情報員特有的敏銳的觀察力,感知到目標就在附近,而且越來越靠近。當他們在河裡航行的時候,有一個神像和威爾德疊化,一邊是他一邊是神像,也許是在暗示著對庫爾茲的最終的審判就要到來了。

在進到庫爾茲的地盤之後,那戛然而止的音樂和說話聲讓人感到窒息,而那些吊在樹上的屍體讓人感覺到庫爾茲這個人不僅僅是恐怖而更多的是殘忍。

當威爾德和蘭斯走進森林尋找庫爾茲的時候,庫爾茲的手下將威爾德倒立在泥地裡面,鏡頭也隨著威爾德的倒立而倒立,顛倒了他的世界,即使死亡的氣息在接近,但他仍然不放棄審判庫爾茲,當威爾德來到庫爾茲的住所時,他和庫爾茲對話,而鏡頭從威爾德的後面緩緩的向前移動,我們只能聽見庫爾茲和威爾德的對話,卻始終看不清楚庫爾茲的樣貌,這使庫爾茲這個人物增添了神秘感,當庫爾茲從床上半起來的時候,光線也只是照射在他光禿禿的頭頂上面,而始終見不到他的廬山真面目,光線的成功運用不僅僅給庫爾茲增添了神秘感,更多的是暗示著他內心黑暗的一面,見不得陽光。

在他和威爾德的談話中,庫爾茲不斷的強調恐怖,恐怖與道德恐怖,其實這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他也懼怕恐怖,他對威爾德說他可以殺他但不可以審判他,威爾德緩緩站起來,他決定將庫爾茲殺掉,他緩緩的從河水中脫出,這是他的重生,像一個軍人一樣站立,而另一個場景是為屠宰牛做准備,兩個場景交叉在一起,給人一種壓迫感,危險在一步一步的逼近,開頭的歌聲響起,威爾德一刀揮下去,鏡頭接的是屠宰牛的那一剎那,這種蒙太奇的運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庫爾茲的「恐怖,恐怖。。。」聲中結束,這是對庫爾茲的審判,也是對人性的一種審判,是恐怖成就了他,他也在恐怖之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現代啟示錄影評3

怯懦的人鼓噪,是男人就去戰斗。建議他先去看看這部科波拉的電影。

戰爭的意義,如果上升到人類的生存還是毀滅,上帝才是主角。

其餘的解釋,都是扯淡。

一、戰爭

《現代啟示錄》是一部超越了戰爭片的史詩電影,當然也可以饒舌說,它是一部戰爭史詩。但事實是,它不僅僅停留在戰爭史詩的層面,它應該是電影的史詩。它比戰爭片走的更遠,但首先不能否定它戰爭片王者的地位。

1969年,美國在戰爭泥潭中越陷越深。在戰爭中承受了心靈重創的威拉德上尉主動返回戰場,並接受一項特殊任務。一個體會過戰爭殘酷的人也許想著的是逃離,一個深陷戰爭咒語的人卻可能會自溺於戰場。威拉德就屬於後者。至於他是如何落到這樣一個下場,電影沒有給出事前的答案。答案是在威拉德率領五人小分隊深入戰爭區、潛入柬埔寨的水路上一點點顯現的。而這個自溺於戰場的人,卻要去處決一個比他還要沉淪的戰爭狂人。

影片的初始具有戰爭史詩的一切元素,甚至它就是戰爭片的標桿。由高比上校指揮的直升機空對地大戰一場戲,絕對是大場面的經典。我很驚詫1979年的科波拉可以拍出比現在電腦特效還要壯觀過癮的戰爭場面,但事實就是如此,直升機群的盤旋轟鳴、俯視全局的宏闊鏡頭、瓦格納的歌劇、戰斗機轟透整個海灘,美國人的英雄主義。喜歡大場面的人一定喜歡,還會為後來電影中看似更大實則干癟的戰爭場面汗顏。

五人小分隊一路驚心動魄,來到都朗橋是一個轉折。因為這里是美軍佔領區的最前端,再往前就是「越共」的地盤了。這里的戰場充滿了迷幻色彩,也許是夜晚的緣故,五光十色的炮彈烘托出前沿陣地的地獄本色。此時的美軍不再耀武揚威,而是失魂落魄。小分隊進入柬埔寨邊境不久,克林被流彈擊中,費拉被木箭射穿,戰爭的苦難接踵而至。如果把這場戰爭分為美國和「越共」,焦灼與殘忍就是它的全部意義。

二、反戰

拋開國家主義的狹隘,要看到反戰的意味,就要看個體。對人性的戕害就是屢試不爽的反戰武器。戰爭片一定要有這樣的主旨,否則很容易落入蕾尼·瑞芬舒丹《意志的勝利》式的法西斯美學圈套。這一點,科波拉不能不懂。

威拉德在影片中有兩段自舞自蹈好似瑜珈,看上去略約有越南人的詭譎,這種神經質般的表現像是極度壓抑狀態下的非自覺儀式,充斥了對戰爭正義性的質疑。而在科波拉有感於 9·11事件而於2001年重新剪輯的新版DVD中,有兩處明顯的增加段落都表現了導演的反戰訴求。

一是作勞軍演出的「花花公子」兔女郎在某處軍營被困,大廚、蘭斯以提供燃料為誘餌與兩位兔女郎發生關系,戰爭的殘忍與性的壓抑在此刻交集。大廚與美女喋喋不休於曾經的美好,蘭斯則恍如隔世般與女郎產生了依依不捨的感情。戰爭在性愛面前顯得面目可憎,這也暗合了美國性解放所高標的主旨。

二是威拉德一行在柬埔寨遇到法國殖民者的段落。說實話,我覺得在電影中刪除此段絕對是正確之舉,因為這段 故事 不僅羅唆空洞,而且與影片的節奏、氣氛嚴重不符。但在科波拉看來,這一段似乎也通過法國對殖民地統治陷落的痛陳,以及法國人對美國發動戰爭的批判,表達了他對於人類爭戰、侵略、撻伐的深入反思。

反戰落實到人性的層面,往往會有動人的力量,因為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影片似乎也傷感了起來,但科波拉的野心不僅只於此。

三、荒誕

表現戰爭荒誕的電影像《全金屬外殼》《陸軍野戰醫院》等經典往往將荒誕作為主題來強調人性的異化,但對於戰爭本身的異化往往著墨不多。《現代啟示錄》完成了對戰爭本身的異化,而它的實現者就是戰功昭彰的美軍上校、狂妄獨裁的叛逆頭領庫爾茲。

威拉德的任務就是趕到庫爾茲的匪巢並把他殺了。在三個多小時的電影中,有兩個半小時里我們只能看到庫爾茲的照片、資料,或是聽到他的只言片語,而他本人根本沒有露臉。但在威拉德神經兮兮的嘮叨旁白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庫爾茲強大的威攝力。他的殘暴不僅讓美國佬(包括威拉德)緊張,也讓所有原住民臣服。

果然,在到達了庫爾茲的匪巢後,滿山遍布的原住民和陳屍混雜一處,充斥著荒誕感。然而庫爾茲本人的現身卻打破了觀者的心理預期。這個被描述為殺人魔王的人並非窮凶極惡的模樣,雖然長得兇悍,卻是一副看破世相、堅忍低沉的姿態。從美軍長官變為山寨匪類,從殘暴無常到甘受砍殺,戰爭本身發生的扭曲較之所謂的人性的扭曲更加令人驚詫,也許庫爾茲自己的話可以作為一種解釋:你可以殺死我,但你不能審判我。

影片中的荒誕比比皆是。膽小的大廚被老虎嚇得半死,狂叫自己參軍不是為了送命,可最後屬他死的最慘,割頭。高比上校指揮飛機瘋狂轟炸越南村落,卻又不遺餘力地救助受傷村民。克林殺死無辜的漁民讓人發指,轉眼自己就被流彈擊中斃命,耳邊還放著家鄉寄來的讓他躲避子彈的錄音。

四、史詩

作為一部電影的史詩,這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思想層面的,前述都是;一是技術層面的,接下來會略談。前者事實上還可以無限深化,因為對於一部電影的解讀可以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繼續延伸,而且見仁見智。

影片所涵蓋的遠不止於如我所述的戰爭、反戰、荒誕三個層面,更應該深入到對人類戰爭意識的深刻反思。其中對於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思想認知、人性與戰爭的變異等都有影像化的深入闡析。由此它便超越了普通的戰爭片,進入了史詩的層面。

從技術層面來看,《現代啟示錄》不僅是戰爭片的樣本,在全部電影史中它的藝術性也是極其卓越的。原諒我只能幹澀地評價幾句。它的畫面,飽滿濃郁,充滿詩意,迎著旭日飛升的直升機,兩岸原始森林茂密的綠色,在落日映襯下蜿蜒曲折的河流,光影在人物臉上的明滅,一切都是那麼完美。它的剪接,讓我看到了一個大師的所在,在段落轉換、溶鏡、蒙太奇等技巧的運用上都達到了詩意的高度,恍惚錯落,宛如夢幻。

還有它的配樂。在那場壯觀的空對地掃射中,科波拉選用了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恢宏的配樂參雜著直升機的轟鳴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戰爭中瘋狂的屠殺和平民奔逃的無助。科波拉與音樂家父親一同完成了影片的大部分配樂,迷離、充滿金屬冷感、略帶憂傷的音樂表達了導演對於戰爭的荒誕、疏離和殘酷的認知。

在影片的開始,在戰場轟炸與威拉德毫無表情的溶鏡中,The Door的那首著名的《The End》伴隨著直升機像是有了知覺一樣的悸動聲,緩緩唱起,美輪美奐,導演似乎要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結束。

『貳』 名著改編的經典電影

1、《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由焦點電影公司發行的一部愛情片,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等聯合主演。該片於2005年9月16日在英國上映。

《傲慢與偏見》影視評價

《傲慢與偏見》溫暖人心、令人愉悅、浪漫,美國影評界對這部名著改編作品絲毫不吝惜溢美之辭。凱拉·奈特利的表演光芒四射。

該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著的精華,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合了許多現代元素,好看且耐人回味,是一部難得的改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