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是誰-
你的問題顯得對電影史太武斷了。電影不過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何用追溯到人類起源。任何領域的任何關於歷史的書寫,都需要全面審慎的態度。關於影史「第一」的正確表述,最最起碼,應該(可以保留不同意見)是這樣的:
盧米埃爾兄弟首先發明了電影。
梅里愛第一個將戲劇雜耍的技巧和內涵延續在電影領域里。這是早期「電影藝術」誕生初的重要坯形。
D.W.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導演。如:發現了特寫。創造和展現了時至今日仍是根基性的一些電影拍攝方法、流程。
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是影史上第一部在技巧的表意系統上和內涵的深度廣度開掘上既總結了過去又開創了新風范的,影響深遠的作品。
伯格曼是「作者電影」的先驅。他是藝術電影導演中,至今仍在許多方面深刻影響和鞭策著今日電影創作者,而又總是一再被發現很難超越的大師之一。
身為傑出電影導演的愛森斯坦第一個提出了「蒙太奇」理論。
巴贊是第一個不用攝影機,而用電影批評、理論思想和社會活動直接和間接創生了一個國家(法國)的電影運動勃興和流派遷延的電影評論家。巴贊第一個系統全面的提出了「長鏡頭理論」。
電影的歷史和任何歷史一樣。在不同的角度和座標點上,值得銘刻和記憶的里程碑同樣不勝枚舉。所謂「第一」之言,有無限而無唯一。除非電影沒落的那一天已經來臨。
2. 盧米埃爾對電影的貢獻
盧米埃爾(1864~1948)
法國電影發明家,導演。1864年10月5日生於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於邦多勒。1895年,他與其兄獲電影放映機的發明專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工廠大門》、《火車到站》等,這一天被認為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迴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電影的經典之作,他的影片運用了特寫(《嬰兒午餐》)和景深鏡頭(《火車到站》);他還拍攝了最早的喜劇片(《水澆園丁》)。 1897年,盧米埃爾兄弟把原先獨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火災》,《拯救遇難者》將其連成一部來放映。得到觀眾欣賞,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輯。他是電影的創始人。
3. 電影導演姓盧的,叫什麼
盧卡斯。著名導演
4. 請問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哪位電影導演
梅里愛(1861~1938)
法國電影導演。世界第一位電影藝術家。1861 年12月8日生於巴黎,1938年1月21日卒於同地 。他原為舞台魔術師,後在蒙特勒伊建立了一個照相車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棚。在這里他使用專門的演員、布景、道具、化裝等手段拍攝電影,開辟了與L.盧米埃爾自然寫實完全不同的電影創作道路。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1899 年的《德雷福斯案件》。他最擅長利用停機再拍和更換布景的方法拍攝神話片,如《灰姑娘》、《藍鬍子》、《魔燈》、《一千零一夜》等。20世紀初,他首先創作出科學幻想片,如《月球旅行記》、《海底兩萬里》、《北極征服記》等 。特別是《月球旅行記》一片影響巨大,不僅確立了科幻片這一樣式,而且確定了電影排演在電影製作中的地位。梅里愛的影片是電影成為藝術的第一步。
梅里愛原本是一位優秀的魔術師。1896年,他從英國搞到了一台攝影機,又從柯達公司購買了將近3萬法郎的膠片,開始正式製作電影。在這一年,他製作了大約80部影片,但幾乎全都是對當時已有作品的模仿。不過有一次,當他正在放映從巴黎歌劇院廣場拍攝來的影片時,發現畫面上的一輛馬車在行進中突然變成了靈車。經過查找原因,他發現在拍攝這段場景時,因為機械故障,膠片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停頓。而就在這短短的停頓期間,馬車從鏡頭前駛開了,跟在後面的靈車取而代之。「停機拍攝」的畫面特技,就因為這么一樁小小的意外,就此誕生了。
10月,梅里愛利用這一特技拍攝了《貴婦失蹤》。次年,他又發明了多次曝光、模型攝影等許多電影特技。隨著蒙特洛伊攝影場的興建,喬治·梅里愛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人工布景的運用
攝影場,幾乎是梅里愛經營的羅培·烏坦劇院的翻版,梅里愛把布景、道具、戲服、劇本、景與幕的劃分等戲劇要素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他的影片中。從此,電影開始從古老的戲劇藝術那裡汲取無窮的活力,而且這一過程再未停止。梅里愛繪制的布景極為出色,房屋、山川和河流,用水彩調和出均勻的光影效果,真偽難辨。為了配合劇情的需要,他還在攝影場里安置了大量的吊橋和活動門窗,並使用鐵索懸掛演員,模擬仙人在空中飛行的場面。這一時期的梅里愛拍攝了大量的神話片和幻想片,包括《灰姑娘》、《音樂狂》和《格列佛游記》。不久之後,劃時代的《月球旅行記》就在這里誕生了。
《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儒勒·凡爾納和 H· G·威爾斯最著名的兩部科幻小說,講述一群科學家乘坐巨大的炮彈飛往月球,在那裡遇到了種種奇怪的生物,一番歷險之後重回地球的故事。梅里愛在影片中發揮了他天才般的想像力:一個石膏製成的圓形人臉被用來表示月球,而北斗星則是6個手持星形道具的美麗女子。旅行者在月球上遇到了巨大的蘑菇,這里的人身上長著條紋,頗具攻擊性,但是當頭一棒便會化作一團白煙……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3萬法郎,但是僅在法國它就收回了全部成本。
在英文版本影片的開頭,梅里愛在銀幕上打出了這樣的字句:「喬治·梅里愛是用人工布景攝制電影的創始人,這一創造曾給予將要死亡的電影事業以新的生命。」沒有任何一個人指責他言過其實。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創造,成千上萬的人才被重新吸引到銀幕前。人們在電影「重現真實」的本性之外,發現了它造夢的另一面。雜耍是短命的,而夢想與圓夢的工具卻將永恆。從此電影具有了自己獨特的生命,而且永遠不死。
無法逾越的天塹
但是梅里愛的事業卻從此走上了下坡路。他把舞台搬上銀幕,這一方法曾經使他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為他設置了無法逾越的天塹。由於梅里愛過於拘泥於戲劇的表現手法,堅決拒絕使用外景,拒絕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變換角度(表現物體運動的移動攝影特技除外),這種保守限制了梅里愛在藝術上更進一步。到了1910年,美國已經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等一批動作片,蒙太奇已經漸漸成為電影的語法,而此時的梅里愛卻還在拍攝《太空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重復性的作品。於是,他和他的電影一起,被這個世界遺忘了。
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梅里愛終於決定打破自己的教條。他的弟弟帶著美國分公司的技術人員,斥巨資前往太平洋拍攝了整整一年的影片。但是當他們返回公司時,卻發現大多數的成片因為蠟封不嚴,已經霉變得無法使用。這次失敗給了梅里愛最後一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洛伊的攝影廠被關閉。梅里愛的影片拷貝被論斤出賣,那些曾經包含了無數天才、智慧與幻想的膠片被當做廢塑料熔化,製成牙刷和梳子。而梅里愛本人則在晚年淪為車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記者發現了這位電影藝術的創始者和恩人,並且引起了一場小小的轟動。人們贈給他勛章,把他送進養老院。1938年,他就在那裡與世長辭,享年77歲。
5. 盧克貝松導演了哪幾部電影(總共10部)
一。發行時間:1983年04月06日 最後決戰
英文名稱:Le Dernier combat
劇情簡介:
在文明退化的廢墟里,大家為了存活而奪食掠水,野蠻的行為取代語言的溝通,人與人的關系處於對峙的緊張狀狀,"性"成為最有力的動力元素。在這片如荒莫般的土地上,我們將可看到許多人存活與死亡的方式……
此片是呂克·貝松在影壇沒沒無聞時,憑著一腔熱血、旺盛活力與爆發力,突破一切傳統,掙脫一切商業機制下的樊籠,冒著無色彩,無對話,無明星等大諱所完成的電影。當影片完成時,因宣傳無門,於是盧貝松帶著這部影片參加瑞士阿沃基影展,一舉拿下評審特別大獎及影評人獎,因而打開他的國際知名度。本片解剖核子戰後的文明廢墟,因為無色彩,所以這是一部黑白色調的電影。
二。1985 Subway
中文名:地鐵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巴黎地鐵復雜而廣闊的空間中。弗萊德搶了海倫娜丈夫的保險箱,逃到地鐵中,由此結識了長期生活在地鐵中的滑輪小子、鼓手無名氏等人。弗萊德找海倫娜要贖迴文件的錢,海倫娜的丈夫手下一夥和警察都在追捕弗萊德。海倫娜在尋找弗萊德奪迴文件的過程中,逐漸愛上了他,而越來越背叛自己的階級和生活環境。弗萊德從小嗓子受傷不能唱歌,一直希望組成一個樂隊。在地鐵同伴的幫助下,弗萊德成功地組織起一隻樂隊,他還搶劫了運鈔員,用搶來的錢爭取了一次地鐵演出的機會。在樂隊「槍不殺人人殺人(gans don't kill people,peoples kill people)"的演唱聲中,弗萊德倒在槍口之下,匆匆趕來的海倫娜只能含淚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吻了他。
影片名為「地鐵」,而片中絕大部分場景都是在地鐵中,呂克·貝松成功的表現了地鐵中的生活空間和獨立的小世界。弗萊德闖入這個小世界,馬上發現這里比地面上更適合他,這個後來者從一進入地鐵就再沒有出去,直到最後死在地鐵中,毫無保留地把自己交給這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顯然,貝松用自成體系的地鐵世界隱喻社會中非主流的另類人群,絕不循規蹈矩的生活和搖滾音樂是這個小世界中的典型特徵。幾乎影片中所有人物的過去都曖昧不明,只生活在現在,只有阿佳妮飾演的海倫娜是從過去走到現在。這種心理時間層次的表現,使得影片只處於一種表面描述的狀態,無法更深層次塑造人物形象,這幾乎是呂克·貝松最大的弱項。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是虛幻的,他們的超現實無法博得觀眾的認同,反而幾個配角倒很有趣味:滑輪小子、雷諾飾演的鼓手、不時出現的賣花人、警長的兩個手下——一個叫「batman",一個叫"羅賓"等等。這些配角一起使整個地鐵世界更加完整,也使影片更富娛樂性,但也從他們身上看出貝松對這個另類世界的有意粉飾。這種平衡的結果,就是使這個地鐵世界更加平庸化,更能被"地面"上的社會所接受。從影片中的音樂就可以看出,最後的樂隊表演雖然歌詞是"槍不殺人人殺人"之類的"警世"之句,但音樂卻是類似香港"溫拿"樂隊一般的流行歌曲旋律。一方面強調個人世界的另類色彩,一方面卻又以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包裝,這就是貝松的"地鐵世界"。
從影片類型上說,這也是一部古怪的影片:驚險、警匪、愛情、音樂,貝松在此表現出他對好萊塢各種類型片的熟悉和仰慕。可能,這樣的組合讓人不由對比西班牙阿爾莫多瓦的影片,但貝松遠沒有阿氏作品的尖銳和力度,以及對現實生活的逼真的扭曲描述。如果說阿氏作品是超現實主義的話,貝松的這部《地鐵》只是一個經過包裝的、混亂、虛幻的夢境。
三。1988年 碧海藍天
英文名稱:The Big Blue
劇情簡介
熱愛大海的賈克(Jean-Marc Barr飾),一直想與大海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時候,父親因一次潛水發生意外而被大海吞噬,賈克對大海的愛始終沒有改變。
但是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賈克認識了年輕美麗的女子喬漢娜(Rosanna Arquette飾)並且愛上了她,自此之後,賈克的生活似乎變得無法掌握,賈克六神無主地旁徨在大海與喬漢娜的抉擇中...
本片為1988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中,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但最後以回歸大海為終,為一部藍色調的電影。
1988坎城影展開幕大片,1988凱撒獎〈最佳音樂及最佳攝影〉
四。發行時間:1990年02月21日 霹靂煞
英文名稱:Nikita
劇情簡介:
妮琪塔(Anne Parillaud飾)與一群朋友搶劫一家商店的葯品,商店的主人與她的朋友都在這次的事件中身亡,妮琪塔則是因為殺了一位警察而被送入獄。此時來了一個神秘的政府組織,選上了妮琪塔,並訓練她成為特務殺手,在經過數年的特務訓練之後,妮琪塔以一個平凡的護士身份回到現實的生活中,在此時她愛上了一個男人,他們的關系在妮琪塔接到一個特務命令時,面臨了緊張的局面...
《霹靂煞》由法國最具身價及知名度的導演-盧貝松所執導,由一個特務殺手的角度,來解剖國家官僚體系背後的恐怖黑手,呈現盧貝松對人性的探索,曾經被好萊塢重拍成美國版的《雙面女蠍星》,為盧貝松的作品中較具商業色彩的影片之一。
1991凱撒獎〈最佳女主角〉,1992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五。1991年 亞特蘭蒂斯
英文名稱:Atlantis 上 映: 1991年08月21日 ( 法國 )
劇情簡介:
呂克·貝松執導的記錄片,類似海中顏面博覽會,拍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海域,探索美麗的海底世界,是一次純粹的視聽享受。
此片無演員,只有旁白,這部影片將帶領影迷進入美麗的海底世界,配上美妙的音樂,以音畫來表現不同的生活面貌與心靈層面。我們將可看到海底在日出與日落之間的神奇變化與景觀,呂克·貝松設定了幾個主題來描繪"海底的一天",主題包括有"內心"、"旋律"、"悸動"、"靈魂"、"黑暗"、"心靈"、"溫柔"、"愛"最後是"恨"。全片在海底拍攝,動物是片中唯一的演員。海藍色是此片的主色調。配上賽拉的玄妙樂音,呂克·貝松將更完整地呈現大海所孕函的豐富色彩……
此片是1991年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大片。亞特蘭提斯是傳說中一片被淹沒的神秘陸地,位於大西洋底下。呂克·貝松想要證實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個核我們社會一樣的組織。或許也可以說"亞特蘭提斯"是"碧海藍天"衍伸出來的副命題。此片是呂克·貝松摒棄傳統拍攝手法的作品,一部純視覺享受的電影,沒有傳統劇本,沒有人類對話,只有音畫緊密結合,完全依賴呂克·貝松與配樂師艾瑞克賽拉共同研議腳本。呂克·貝松以動物間的求愛,群斗,追逐等場面來豐富劇情,拍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蘇格蘭,澳大利亞,大洋洲,哥倫比亞,佛羅里達,巴拿馬群島等海域,甚至北極極地海域的冰雪景觀或多方戰端的紅海海域。呂克·貝松認為這是他最後一部討論有關海洋的影片。這也是一部充滿環保意識的影片,全片只有悠遊大海的魚,毫無人影,是呂克·貝松又一次冒險之大不諱之作
六。1994年 這個殺手不太冷
英文名稱:Leon
劇情簡介
紐約貧民區住著一個義大利人,名叫里昂的職業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只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片罰。馬蒂爾達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家並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使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然去報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並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並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化裝成警察想混出包圍圈,但被惡警識破。最後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七。1997年 第五元素
英文名稱:The Fifth Element
【簡介】
法國影壇仿效好萊塢模式投資拍攝的超級科幻動作片,幕後雖由法國導演盧克貝松領軍,幕前則力邀美國巨星布魯斯威利斯扮演救世英雄,並以英語發音。劇情描述在二十三世紀的紐約市,一名計程車司機無端搭載到從天而降的少女米拉喬瓦奇,而她正是解救地球免於毀滅的關鍵人物。英雄帶著美人躲避一連串的危險追殺,最後找出了拯救地球的第五元素。全片的故事情節和主題訊息都相當簡單,但美術設計和電腦特特效製造出十分炫目的視覺映象,停不了的動作場面也頗能滿足類型片影迷的胃口。
1914年的埃及,生活在外星球的種族蒙多沃旺人到地球上他們祖先建造的廟宇朝拜,並且取回代表四種元素的四塊石頭以及第五元素。鏡頭轉到未來23世紀,蒙多少旺族的飛船在接近地球時被代表邪惡勢力的曼加洛雷人擊毀,殘余基因被保存下來復制出的具有人類女性特點的莉盧成為倖存者,她就是第五元素。她愛上了紐約的計程車司機科本。他倆被安排去失樂園取回那四塊石頭,以保衛地球免受摧毀,莉盧逐漸了解了人類,科本和莉盧成為一對情人,邪惡勢力也最終被戰勝。
邪惡是終極的,絕對的,它的威脅遠超過金錢、權勢或統治,它不須要任何外在力量,就能侵蝕宇宙,消滅人類。不過有一件事令它如芒刺在背--生命的力量。生命和造物主的存在令它感到強大的威脅,因此它不斷地毀滅男人、女人、小孩、動物、植物,甚至光亮。企圖將世界帶入黑暗之中。這股絕對的邪惡每五千年降臨一次,然而每隔五千年,人類都會忘記該怎麼去對付它。
本片是1997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並贏得1998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同時也被提名1998奧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八。1999 《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詳細介紹:
神秘、純潔、壯烈,不論用什麼詞來形容她,都不能否認,貞德作為一個從未上過學的農家少女,她的一生可謂轟轟烈烈。
貞德1412年出生在法國一個偏僻的村莊,當時正執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大片領土已被英國佔領。此外,法國國內還爆發了內戰,勃艮第公爵背叛了自己的祖國,站在了英國一邊。
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和法國國王查理六世於1422年相繼去世後,繼位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還只是一個孩子。雖然英國宣稱他同時擁有英國和法國的王冠,但法國王太子查理卻不想放棄他的地位。可是,他要想成為法國國王,就必須在蘭斯舉行加冕儀式,而這個地方已被英國佔領。
此時,貞德已經13歲了。她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祈禱。她經常聽到空中傳來奇怪的聲音,並看到奇怪的幻象。這個神秘的聲音告訴她,她的使命就是重振法國,幫助王太子查理成為法國國王。為此,她必須著男裝,執利刃,統率軍隊,沖鋒陷陣。
一天,貞德外出歸來,發現她的村莊已被英軍蹂躪。她躲在櫃中,目睹了英軍強奸並殺害了她18歲的姐姐。這場悲劇後,她被送到鄰村的叔叔家生活。誰也想不到這個純真的小姑娘會作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可是這個不滿20歲的少女,卻面對世界宣布她將擊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並解放她的國家。17歲的她面見王太子查理,宣稱她帶來了上帝的意旨,要求查理給她一支軍隊去抵抗英軍。查理最終答應了她的要求。
兩個月後,身披白甲的貞德率領她的軍隊在盧瓦爾河畔的戰略要地奧爾良奇跡般地擊敗了英軍。法軍隨後節節勝利,查理也最終如願以償地登上了法國國王的寶座。
可是,貞德卻在不久之後的一次戰斗中被勃艮第人捉住並送給了對她恨之入骨的英國人。19歲的時候,她被判作女巫燒死。
25年後,她被追授聖女的稱號。1920年,她又被封為聖徒,成為人們供奉的偶像。看來她註定將成為無休止爭論的焦點。
九。上映日期:2005年12月21日(法國) 他的第十部影片《天使A》
呂克•貝松繼1999年飽受爭議的《聖女貞德》之後沉寂6年,終於重執導筒,完成了他的第十部影片《天使A》。在暫時封鏡的6年間,他一直以「監制」身份出現,扶植了大量新人新作,由其參與製作的電影多達50部,其中不少劇本都出自他的手筆。這部低調上陣的《天使A》在拍攝期間一直處於保密狀態,在影片公映前,呂克甚至拒絕組織新聞媒體的試映會,為本來就萬眾矚目的影片又憑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影片的男主人公安德烈(加梅勒•杜布茲飾)是躋身於巴黎黑社會的小混混,個頭矮小的他靠招搖撞騙謀生,很多犯罪活動都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過安德烈明顯不能勝任騙子的「雅號」,因為失魂落魄的他債台高築,拖欠當地黑幫頭目弗蘭克(吉爾貝•梅爾基飾)一大筆錢。不久前,安德烈中了一次彩票大獎,獎品是移民美國的綠卡,然而日漸嚴峻的形勢讓他的移民夢也變為無法挽回的泡影。幾經弗蘭克的威逼恐嚇,安德烈決定讓自己的靈魂得到解脫,從塞納河的橋上跳下去。
當他站到橋上,正打算邁出致命一步的時候,突然發現一個身材高佻的女子(麗•拉絲姆森飾)也正打算跳河,隨著水花四濺,安德烈也跟著跳進河裡,去救輕生的女孩。當女孩被救上岸,十分感激安德烈,她叫天使A,願意用一切報答安德烈的救命之恩。天使A用美好的心靈勸慰安德烈,讓萬念俱灰的安德烈重拾自信。而且這個金發碧眼的長腿尤物還充滿魔力,以精心策劃的一系列計策還清了安德烈的所有債務。
天使A告訴安德烈自己其實是個天使,作為證明,她讓一隻煙灰缸飛了起來。她到地球的任務是幫助安德烈重新找回自我,而她自己就是安德烈的鏡像。
後來,完成使命的天使展翅高飛,朝著天空飛去,依依不捨的安德烈緊抓住她的腿,不想讓她離開,於是兩個人的輪廓劃過天際,最後,塞納河上再次漸起水花,平靜之後,現出兩人的身影……
《最後的決戰》、《地鐵》、《碧海情深》、《尼基塔》、《亞特蘭蒂斯》、《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天使A》《亞瑟》。
6. 姓盧長的很像周星馳的演員
盧正雨,1983年9月出生於湖南,中國大陸導演、編劇、演員。
2005年大學時期拍攝了《莫小白的水怪日記》等短片,2006年,其作品《高手》獲得第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優秀劇情短片獎」。2009年開始編、導、演的系列情景喜劇《嘻哈四重奏》共五季點擊率超過了3億。2013年,受邀周星馳電影作品《西遊降魔篇》任聯合編劇。2013年,推出了他的首部微電影《絕世高手》。
7. 為什麼說盧米埃爾和梅里埃開創了電影紀實與寫意
技巧與形而上的東西
——蒙太奇與長鏡頭の辯
鼻祖盧米埃爾
盧米埃爾創作電影時,手下一名攝影師第一次將一幕舞台劇照搬到熒幕中,於是,一種後來被稱作長鏡頭的電影攝制方法誕生了。可以想像的是,電影在當時作為一種新鮮而有趣的事物,不論是觀看一輛從熒幕盡頭開到眼前的火車頭還是兩個不斷打來打去的農夫,觀眾總是處於一種集探窺與喜悅的興奮心情當中。
階級社會里電影的最先受眾總是擁有社會話語權的資本家與流淌著高級血液的貴族階層,於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當時還處於主流地位的類似歌劇、話劇等舞台劇種因電影這種新鮮事物的誕生流失了相當一部分觀眾,而這些觀眾正是以上那些資產階級以及貴族。在這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主流階級的推廣及影響下,電影逐步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確立了其生存下去並能夠持續發展的權利,而其形式,受年代的主流文化及科技水平的影響,一種攝影師靜默在板凳上「不動的拍攝」的攝制方式為標志的電影形式,「舞台劇電影」誕生了。
這種形式的電影就如只用一台攝像機拍攝一場晚會,將畫面前的東西完全照搬上熒幕,沒有任何藝術價值可言,其電影攝制方式名曰「長鏡頭」,卻是指的最狹義上的長鏡頭,與後來巴贊理論中的長鏡頭理論完全不可混為一談。在這期間,《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燒草的婦女們》等一系列當今研究電影史的人大呼快哉的短片相繼拍攝。路易盧米埃爾亦將斯時的電影稱作「一種可以重現生活的機器」,驕傲的區別於愛迪生的「電影視鏡」那種製造動作的機器。
武斷的稱盧米埃爾那種固定視點的單鏡頭拍攝的電影沒有藝術價值也太失公道,任何被稱之為大師的人都經歷過從幼年到其成就之前那段一無是處的時光,而被稱作電影大師的理由盡管各種不同,但就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說,「所謂大師正是因為他們自己那種獨有的風格,一種任何觀眾都能從一部其所作但事先不知名的作品中領略到的其獨有的節奏」,或許在無意中,《火車進站》創造了景深鏡頭,而後續的電影人逐步將其概念化,而盧米埃爾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電影藝術里第一塊里程碑上的名字。
普多夫金與愛森斯坦
有一段時期,蒙太奇基本成了前蘇聯國產電影的一切,這件事本身的戲劇性讓人不禁聯想起蒙太奇本身的特質,給予影片戲劇性的變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中提到與蒙太奇相關的電影的戲劇性嚴格區別於「戲劇性」這個詞彙字面上的意義。
普多夫金曾幽默的分析蒙太奇(Monter)與其相類的一個稱呼,「Cutting」。他認為隨著時代與電影藝術的發展,簡單蒙太奇(Monter)這個詞已經不能作為定義影片剪輯與嫁接這種復雜而又玄妙的手段的概念,至於找出哪個更完善的詞彙來代替,筆者翻閱有限的關於普多夫金的一切資料並沒有找出答案。或許可以將這個未知的詞彙歸結為他給蒙太奇下的一個定義,「在電影藝術作品中,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全面的展示和闡釋現實生活中各個現象之間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決定著影片的蒙太奇的,是導演們一般文化素養的水平。蒙太奇也決定於導演觀察生活,分析觀察結果並對之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最後,蒙太奇決定於導演作為藝術家的天資高低,這種天資使導演善於把生活現象之間的潛伏的內在聯系變為彷彿昭然若揭的鮮明可見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釋的聯系」。
蒙太奇的奠基人,愛森斯坦的理論依然在當今電影理論界充當著基石的作用,或許直到下個世紀,假設沒有科技超越性的幫助,依舊沒有人有力將之搬走。較之於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的觀點更加明確一些,其《雜耍蒙太奇》中將蒙太奇的作用歸於使電影變得富有戲劇性,「蒙太奇在電影中就是有調理貫通的闡述主題、情節、動作、行為,闡述整場戲、整部影片的內部運動的任務」,作為開創者同時又是一個革新者,愛森斯坦竭力反對,電影在長鏡頭下合理的時間順序,嚴格的因果邏輯與那種推移式的敘述式拍攝,而是主張「把無論兩個什麼鏡頭隊列在一起,它們就必然會聯結成一種從這個隊列中作為新的質而產生出來的新的現象」。「在出色的電影大師的作品中,且不必談什麼激動人心的敘述,即便是合乎邏輯順序的、脈絡分明的敘述,都不多見……」,在愛森斯坦鮮明的理論中,我們不知該聯想到一個類似畢加索般激進的現實主義者,還是一個花白鬍子跳腳的老頭。不熟悉這段歷史的筆者不禁想起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話,「所有國內(指前蘇聯)那些被稱之為大師的電影導演,其成名之時往往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也許斯時愛森斯坦正是一個激進的小布爾什維克吧。
回歸長鏡頭
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巴贊,塔可夫斯基,戈達爾……
這幾個人分一下組的話,不外是前三後三,除非讀者對文藝復興的歷史不知分毫。想當年前輩們冒著暴君嚴苛的法律與羅馬教廷的酷刑打著復興古羅馬文化的旗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運動,旨在藝術上回歸現實,接近平民,並運用隱喻的方法揭露那個時代血淋淋的不公與統治者的暴行。正如後來人巴贊等回歸長鏡頭一般,盡管沒有那個時代如此鮮明的斗爭意義,但就巴贊「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所提出的反對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的觀點,認為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已然過時,只有長鏡頭才理論才是現代電影理論來看,大有一取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而代之的豪邁。
巴贊理論體系中的長鏡頭已經完全區別於盧米埃爾時代的長鏡頭,那時候沒有類似長鏡頭理論等上升到概念的東西,完全是技巧性,且根據需要自然而然隨機產生的事物。就塔可夫斯基的觀點,長鏡頭完全是一種獨立的藝術種類,即便在電影藝術框架內,長鏡頭發展至巴贊的年代,已經有了三大類的區分,電影學院反復教授的推、拉、搖、移,四種攝像機操縱方法最開始也只是單獨作為長鏡頭拍攝的專屬方式。到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將電腦特技運用到長鏡頭攝制中,擺脫了之前由於技術所限不得已而為之的自然暗轉與隱蔽剪輯的技巧,長鏡頭又有了質的飛躍。
作為筆者最沉迷的一部著作《雕刻時光》的著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其長鏡頭的理論依然上升到哲學的范疇,的確,哲理性的東西用長鏡頭拍攝是最佳的選擇。但較之蒙太奇帶給大眾視覺的沖擊與感官的洗禮,長鏡頭下的電影往往顯得嚴肅,朴實,昏昏欲睡的大眾一般不會接受好萊塢製片廠以外的東西,或許只因為是尋找感官上的滿足,上升到藝術的精神層面,長鏡頭帶給人的的確是更深邃的東西。也許是一種見解,也許是導演的頓悟,也許是你跟局中人瞬間的共鳴……
當巴贊遇到愛森斯坦
——淺析「長鏡頭」與「蒙太奇」
一隻綠頭大蜻蜓,嗡嗡的飛過月色下的灌木叢,偏轉著翅膀轉過一片被風打來的樹葉,越過叢林與公路之間的鐵絲網,俯沖到斑馬線上空,傲慢的穿過第一輛賓士而來的汽車,越過第二輛呼嘯而過的汽車,緊接著啪的一聲,撞在第三輛汽車玻璃上變成一團漿糊,一部電影從這輛汽車開始了……
這是好萊塢電影《黑衣人》富有創意的一個開場白,電腦特技合成的蜻蜓,加上一組動感十足的長鏡頭。本文的主角之一——長鏡頭,盛裝登場。
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根據自己「攝影影像本體論」的觀點提出了反愛森斯坦式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即與蒙太奇理論相對應的電影理論。迎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現實主義盛行的現狀,現實主義電影也被深入研究,而與現實主義電影想契合的拍攝方法正是長鏡頭。就巴贊的觀點而言,電影就是將一個照相機攝像化,其場景由單幅且一格的膠片變成一副類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樣需要一條長長的桌子鋪開,而且需要人一步一步走過觀賞的連續性極具因果關系的特大號膠片,依然是單幅一格。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將鏡頭與鏡頭之間充當橋段與節點的地方稱之為電影的節奏——「一條海里生長的水草,隨著它緩慢優雅的搖曳擺動,我們得以知曉大海的潮汐、暗流、水壓、漲落」。而他認為對膠片生硬的剪接不僅破壞了這種節奏,且引發了電影時間上的「蝴蝶效應」,當人們無法關注電影內時間的真實性而是驚訝的發現於交戰雙方來回切換的鏡頭時,他們會感覺到時間過的如此的緩慢,猶如一隻來回搖動的鍾擺,指針卻不走一步。
當我們不從歷史的原因細致的分析長鏡頭的起源、發展,並且不考慮其在電影攝制方法上的鼻祖地位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窺探,把它當做為了展現塔可夫斯基哲學意義上的電影內時間的推移「從復制於長鏡頭的生命流程」來知道的時間感而衍生的一種獨立的藝術,我們便會領悟到《大國民》(又名《公民凱恩》)中為什麼要通過不漏痕跡的剪輯來來展現一組在熒幕中看起來自然暗轉的長鏡頭,就像那跟水草,隨著電影內時間的流動,隨著奧遜.威爾斯的節奏搖曳起伏……
於阿巴斯那跟貧瘠的土壤相稱的靜謐中;於安哲羅普洛斯悠悠的詩意中;於塔可夫斯基哲理的深思中……讓長鏡頭的魅力一一在大師的影片中領略吧。
本文的第二位主人公與上著相比就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好萊塢類型片與伍迪艾倫的獨立電影的關系,前者是大眾意義上的主流,而後者卻是一種探索意義上的少許嚴肅的電影藝術。它就是那個被初學電影賣弄知識的青年用濫的詞彙——蒙太奇。
與巴贊的舞台劇式長鏡頭理論相比,愛森斯坦作為長鏡頭理論二號人物塔可夫斯基的老師的老師卻是絲毫沒有讓步的意思,畢竟他的理論要先於巴贊。不論長鏡頭畢竟是盧米埃爾兄弟第一種試驗使用並沿用至今的電影拍攝方法,巴贊的景深鏡頭理論嚴格來說是繼愛森斯坦蒙太奇理論之後對學院派電影的一種沖擊,正如叛逆的孩子不可避免的做出極端的舉動,但是現實主義浪潮中涌現的先驅者們不都是靠著這股革故鼎新的勇氣使陳舊的面貌煥然一新么。
蒙太奇,正如本文的寫作一樣,沒有嚴格按照時間的順序因果的邏輯,先從早於巴贊的愛森斯坦寫起,而是將其置後。蒙太奇的魅力正是使觀眾在某時某刻於電影中出離,與導演的意圖相契合。愛森斯坦在拍攝《十月》中完美的闡釋了這一點,他運用理性電影的原則,不僅展現了1917年2-10月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且揭示了這些事件的含義。
我們回憶愛森斯坦時一定不會忽略那部《雜耍蒙太奇》,其實辯證的看,塔可夫斯基並不能完全脫離其太老師的蒙太奇理論,就如書中所述「任何這樣的因素,它能使觀眾受到感受上或心理上的感染……」,把「任何」去掉,正巧符合塔可夫斯基用哲思看待電影,與其電影中所展現的博大深邃的精神主題。
當我們回到文章開頭那隻在影片伊始飛了足足三分鍾的綠頭大蜻蜓,在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大片場制度下的大眾電影的攝制中,蒙太奇與長鏡頭的爭論已經不再成為問題,一切為了觀眾的眼球,蒙太奇是為了帶給觀眾感官的沖擊,長鏡頭可以用電腦特效製作,國產大片《雲水謠》開場有一個非常精緻的多變的長鏡頭,電腦將八個鏡頭合制而成,效果極為出色。但是就如數碼相機與單反機械相機相比,膠片攝影機與數碼攝影機,國產電視劇與美劇相比一樣,現代化的東西用起來總是不如老舊的有質感。所以藝術層面上,長鏡頭與蒙太奇孰優孰劣之爭從來都是未熄之火。
悠悠然,大師們已經長眠地下,但他們的思想卻通過各種形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傳播,電影誕生時盧米埃爾兄弟手下一個攝影師很自然的運用長鏡頭將一幕舞台劇搬運到膠片內,隨後是以膠片剪輯與嫁接為手段的蒙太奇理論的開創,直到類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打著回歸古羅馬文化的大旗進行的文藝革新的長鏡頭理論的再一次勃發,從盧米埃爾兄弟到愛森斯坦到巴贊,從宙斯到普羅米修斯到達芬奇,從創世紀到文明的誕生到在文藝復興的大旗掩護下激流勇進的革新,從舞台式長鏡頭到蒙太奇理論到運動的長鏡頭。
「小溪—驟雨—河流—瀑布—海洋」(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這句話闡釋了單線發展的歷史真諦,所有的事物進行時,總不會脫離時間的范疇,無論是電影內的還是電影外的,當新的大師站起來時,一場新的世紀辯論才會正式拉開序幕……
8. 如何評價電影《絕世高手》的導演盧正雨
盧正雨,藝名盧小魚,但"周星馳資深重度粉絲"才是他更貼切的身份標簽。因為喜歡,所以模仿,他曾憑借網路短片《絕世高手》《嘻哈四重奏》等成功引起偶像注意,後進入周星馳的創作團隊,為《西遊降魔篇》《美人魚》劇本貢獻了部分橋段。就這樣,盧正雨一路朝著偶像靠近,直到今夏拿出了自己電影長片的處女作。從某種程度而言,無厘頭喜劇其實是個人化的武林絕活。周星馳之後,少有公認的成功者。所以,人們對盧正雨及其新作,多少是滿懷期待的。
新片的主線不復雜---一個先天沒知覺、無可救葯的小混混,替黑心美食集團效力,冒充食神。此時該集團正要鏟平唯一一個未收入勢力范圍的區域"墮落街"。這條街雖卧虎藏龍,但可惜悉數敗於黑心集團請來的高人之手。最終,小混混良心發現且神功附體,打敗高人,伸張了正義---小人物覺醒為大英雄,這很"功夫";男主角愛上了自以為兩個世界的人,這很"食神"。更不消提"墮落街"彷彿"豬籠城寨"的翻版,食神對決讓人恍惚走錯了片場。難怪前赴後繼的觀眾得出結論:這是部《功夫》+《食神》的新編。
9. 求2019年盧允澤導演的電影《愛你是最美的時光》網盤
鏈接:https://pan..com/s/1lhx3ap7ra4POfkcyyLw2MQ
《愛你是最美的時光》是一部由由韓國導演盧允澤執導的都市愛情電影。在《愛你是最美的時光》中,高凱元在影片中飾演高富帥兼霸道總裁顏明,在對愛情的追求上有著自己的執著和態度。在愛的人面前,他是一個無微不至的貼心暖男,盡自己的所能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幫助她。在情敵面前,他永遠淡定自若地使用各種手段讓情敵能夠知難而退,奈何顏明所做的一切並沒有留住所愛之人,只能以遺憾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