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作經典 »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
擴展閱讀
黑白劉德華電影國語 2024-11-17 05:47:26
吳夢夢電影網在線 2024-11-17 05:46:05
國外類似手機狂響的電影 2024-11-17 05:37:35

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

發布時間: 2022-05-05 21:02:35

❶ 中國第五代導演之所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什麼

中國第五代導演之所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電影沒有一種個體。

相關簡介:

中國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李少紅、胡玫等。

他們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這些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他們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

「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張軍釗、張建亞、黃建新等。

張軍釗1983年執導的《一個和八個》揭開了第五代導演的序幕,而後陳凱歌拍出《黃土地》、田壯壯拍出《獵場札撒》,第五代導演經歷了第一個重要時期。

1988年張藝謀處女作《紅高粱》問世,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成為第一部獲得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標志著第五代導演正式進入創作的巔峰時期,之後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和《一個都不能少》兩度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榮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第五代導演包攬了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完成了華語影壇一大壯舉。此外,田壯壯也憑借《藍風箏》獲得東京電影節金麒麟獎。

❷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❸ 第5代導演全體陣亡:都忘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嗎

電影的本質是什麼?

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眼中世界,電影不但給我們感官享受,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還讓我們有自我認知的思考,看電影看出本質來,也就知道電影的意義了。

小電影,大智慧。一部電影,可能就120分鍾,可是講述的可能就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和生活感悟,或者是幾個世紀的人類智慧積累。小電影,映射出的思想感悟,不可用120分鍾來代替。是長時間人類發展積累的縮影。

❹ 中國第五代導演都有哪些人`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❺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2、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3、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第五代導演成長歷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有深厚的生活積淀,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

但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沖擊下的諸般感受。

❻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為何被稱為導演最輝煌的一代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在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漸漸和國際接軌,能夠滿足現在國內人們觀影的需求,他們也為中國電影奠定了很好的基調,培養了很多的人才,為中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管從任何角度看,任何方面來說,徐克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無法略去的一筆。眾所周知,徐克拍武俠片是一絕,無人能及。大部分導演都把武俠視角聚焦於男人們的刀劍恩仇,行俠仗義,徐克卻另闢蹊徑地,在武俠世界中注入曖昧斑駁與柔美情思的女性美,別具滋味。

❼ 陳凱歌是第幾代導演

陳凱歌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復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

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7)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擴展閱讀

中國導演的分代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指「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❽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❾ 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他有著怎樣的地位

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地位超然。

近年來,張藝謀電影的口碑和票房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張藝謀寶刀未老,不斷嘗試和創新各種類型片,對於張藝謀來說生命不息、電影不止吧。

❿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