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作經典 » 老電影為什麼是黑白的
擴展閱讀
素顏大電影 2024-10-20 07:44:50
電影胖女人劃水 2024-10-20 07:39:21

老電影為什麼是黑白的

發布時間: 2024-10-20 05:47:45

❶ 為什麼亂世佳人1939年拍的是彩色的,而羅馬假日,碼頭風雲等50年代的確是黑白的

因為製作成本,當時的彩色電影,很昂貴。《羅馬假日》成本被控制在100萬美金以下,是小成本電影,女主都是採用的新人,《碼頭風雲》製作成本91萬美元。《亂世佳人》製作成本是385萬美金。是《羅馬假日》的4倍左右。所以《亂世佳人1939》是彩色,《羅馬假日,碼頭風雲》是黑白的。

1、《羅馬假日》影片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取得了成功,成為好萊塢黑白電影的經典之作。奧黛麗·赫本也因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2、《碼頭風雲》是由伊利亞·卡贊執導,馬龍·白蘭度、卡爾·馬爾登、愛娃·瑪麗·森特、羅德·斯泰格爾等主演的劇情片,於1954年7月28日在美國上映,

3、《亂世佳人》根據瑪格麗特·米切爾小說《飄》改編的愛情電影。由維克多·弗萊明 、喬治·庫克、山姆·伍德導演,費雯·麗、克拉克·蓋博等主演,於1940年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1)老電影為什麼是黑白的擴展閱讀

1、《羅馬假日》故事講述了一位歐洲某公國的公主與一個美國記者之間在義大利羅馬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

2、《碼頭風雲》該片講述了碼頭裝卸工人特里·馬洛伊為了揭發碼頭老闆的罪行,以及替工人們伸張正義,聯手大學生伊蒂·多伊爾和牧師巴里發起反抗的故事。

3、《亂世佳人》影片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斯嘉麗與白瑞德之間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

1940年,該片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獲得了在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在內的十個獎項。1998年,該片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中位列第四。

❷ 這部黑白電影,足以讓80後們重遇童年

1、 黑白電影

人的記憶總是選擇性的,年齡越長,埋藏在記憶深處,時光隧道里的片段顏色就會越淡,淡到最後,只剩下黑白兩色。

我不知道,《八月》的導演張大磊是不是有這樣的考慮,才讓這部影片以黑白色呈現。影片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距離當下已經是二十多個春秋冬夏的遠去。雖然電影的黑白色讓人略有不適,卻是適合記憶的顏色。

這樣一部沒有明星的電影黑白影片,卻足以讓影院里的八零後們熱淚盈眶,心緒難平——是的,這一幕幕的場景實在是太熟悉了,這,不就是我們的童年么。​

看《八月》純屬湊巧,周五的傍晚,朋友圈裡看到朋友小L在發票,我查了一下影片,是獲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原諒我的後知後覺,畢竟不是當年時時關注娛樂動態的娛記了),於是給她留言,能留票嗎?​

2、什麼都沒有

類似的電影,我看過王小帥的《我11》、張猛的《鋼的琴》和蔣雯麗的《我們天上見》,這三部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很好,都是導演的傾力之作,沒有商業化的痕跡,誠意滿滿。

《八月》比《我11》、《鋼的琴》和《我們天上見》更難。《我11》有名導王小康,有戲骨王景春和閆妮,還有戲份基本被刪完的喬任梁;《鋼的琴》有秦海璐;《我們天上見》有蔣雯麗,而《八月》則什麼都沒有。

這是導演張大磊的首部電影作品,沒有任何投資和商業轉化,所有的演員都是非職業的,連主角孔維一也是張大磊朋友同事家的孩子。​

這也是為何它在去年出征金馬之前,悄無聲息,如今走進院線時,卻被無數影人懇請排片的重要原因。一部導演自寫劇本,自掏腰包拍攝,類似自傳的電影,確實很難贏得大眾的關注,第53屆金馬最佳影片是它唯一的背書。

在獲金馬獎之前,張大磊甚至沒敢想過電影可以進院線。看過的人都知道,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導演腦海里,一幕幕童年時光片段的匯總。

「多年前的一個周日,我去姥姥家吃飯,當時我已好久都沒回去過了。80多歲的姥姥癱瘓在床,我看著我的母親用小勺給老人喂飯,突然感覺恍若隔世……1994年的夏天,姥姥的母親也同樣卧床,姥姥也是這樣扶著她的背,一勺勺地將攪成糊狀的飯喂到老人嘴裡……那一刻我好像真的聽到了94年的音樂聲和那時經常會聽到的火車鳴笛聲從很遠處傳來……叫人恍惚。後來,那個夏天更多的情景陸續出現在我腦子里,父親、母親、我自己、我們過去生活的院子,和那年被改革影響著的人們。我就像個旁觀者感受著眼前的一幕幕,包括彌漫在空氣里的氣味。簡直就像一場白日夢……那一刻我決定拍個電影。」

張大磊的這個劇本從2008年寫到了2012年,再到2015年開拍,依舊還在修改,這一點可以從電影的敘事中,看見端倪。童年裡的那些回憶,如何取捨,對於張大磊來說,無疑是糾結的。

3、  這不是電影

約了好友H老師一起去看電影,我知道,她一定會懂,也會喜歡。果然,電影剛剛開始,黑白的鏡頭里細細掃過一排排破舊平房,騎著二八自行車的人,磨剪子戧菜刀的吆喝,H老師跟我說:太熟悉了!

​ 這情景對於H老師熟悉,對於我,也是如此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也是跟12歲的少年曉雷相差無幾的年齡,那一幕幕低矮的平房,斑駁的外牆,吵鬧的夥伴兒,炎熱夏季里的冰棒吆喝,與我曾經的童年時光有分不開的契合。

一家三口的瑣碎平淡生活,從幾句台詞,一頓午餐之中慢慢展開。這個八月對於少年曉雷來說,非常重要也非常輕松。沒有暑假作業,瘋玩兩個月,這是小升初孩子們的最大福利。所以他天天別著雙節棍,游著泳,看著電影,看小混混打架……

在這個八月,曉雷的生活波瀾漸起:國企改革的大潮侵襲到西北小城,剪輯師的父親失業了;分賬票房讓電影沒有免費的了;為了上三中,媽媽花錢打點關系;太姥姥病入膏肓……只是作為孩子,他並不知情而已。

電影沒有激烈沖突,沒有曲折故事,緩慢到有點沉悶,頻繁運用的長鏡頭,讓人在平淡中嗅到了真實的氣息。

我跟H老師說,看到這部電影,我忽然就想起我十多歲時的夏天。

我從小生活在鋼鐵廠礦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鋼鐵企業還在風生水起的鼎盛時期。每年的夏天,最期盼的就是父親在下班的時候,帶回來的一箱冰棒,幾瓶橘子汽水。這是工廠對一線工人的特供,只有鋼鐵廠的職工才有的福利。

幾乎每一年,媽媽都會把家裡多餘的汽水送給外婆、姨娘,舅舅家,就像饋贈的禮品一樣。每到夏天,鋼鐵廠的孩子是讓人羨慕的那群孩子。

在酷熱的炎夏,有什麼東西會比一瓶冰鎮橘子汽水更受孩子們的歡迎呢?撬開瓶蓋,咕咚喝下一大口透心涼的橘子汽水,這冰爽,讓人至今想來都心曠神怡。

我童年的八月,大抵是在喝汽水,吃冰棒,看小人書,吹風扇,抓知了,捉蜻蜓中過去了,至於學業,根本沒有現在孩子那麼大的壓力。

廠礦子弟小學上完,再上子弟中學,然後能頂替的孩子,頂替了父輩在工廠的工作;成績好的,考上中專,三年後當了老師;學習中不溜的,上了普通高中,准備迎接根本不明白意義的考大學。

我的父輩,比曉雷父親經歷得更晚一些的國企改制,終究還是開始了,90年代中後期,鋼鐵企業由盛而衰,從令人羨慕的工人老大哥,到被迫下崗或買斷工齡的4050人員,父母叔伯這一輩人,都曾經歷過。

在我們視為可怕的、無趣的、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對於父輩們,卻是一路順暢、穩妥的生活坦途,突遭改革,失去工作,被打破鐵飯碗,是他們這代人最大的噩夢。

電影中,曉雷父親對曉雷說,我們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誰願意低下高貴的頭顱,可是誰又能不低下呢?就像片尾,曉雷父親走出小城,遠赴外地拍攝電影一樣,這就是人生,不想改變,卻不得不變,因為還要生存。

然而,正如有影評所評論的,《八月》是一部電影散文,枝節頗多,情節較散,導演沒有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而過多地製造沖突,連生離死別都是意象化地表述手法,含蓄而過。如果沒有特殊的懷舊情結,沒有契合的年齡共鳴,未必能讓每一個人心靈觸動。

看完電影,我對H老師說,敘事還是太緩慢了,看到後來我都有點困了。

H老師說,或許這並不是一部電影,它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細碎而無高潮,卻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也終將逝去的。

大俗小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