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個時期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30-4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那時在豪華布景及製作上已登峰造極;之後的歌舞片更注重內容和形式的結合,在藝術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詩氣派。70年代後,好萊塢歌舞片全面進入萎縮階段,傳統的表現手法不再受人歡迎,創新的路子偶爾有人嘗試,但並未掀起新的熱潮
[金粉世界]
麗塔·海華斯著名影片《吉爾達》
電影《歡樂滿人間》
這部真人與動畫結合的電影於1964年10月由博偉電影發行公司發行,首映禮於1964年8月24日在好萊塢的Grauman』s Chinese Theatre舉行。同年,電影榮獲了5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朱麗·安德魯斯的最佳女主角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歌曲「Chim-Chim Cher-ee」《煙囪之歌》的最佳原創歌曲獎),和一個金球獎的最佳女演員獎項——獲獎者朱麗·安德魯斯。《歡樂滿人間》不僅在獎項上成就非凡,票房也成績驚人
⑵ 這部黑白電影,足以讓80後們重遇童年
1、 黑白電影
人的記憶總是選擇性的,年齡越長,埋藏在記憶深處,時光隧道里的片段顏色就會越淡,淡到最後,只剩下黑白兩色。
我不知道,《八月》的導演張大磊是不是有這樣的考慮,才讓這部影片以黑白色呈現。影片發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距離當下已經是二十多個春秋冬夏的遠去。雖然電影的黑白色讓人略有不適,卻是適合記憶的顏色。
這樣一部沒有明星的電影黑白影片,卻足以讓影院里的八零後們熱淚盈眶,心緒難平——是的,這一幕幕的場景實在是太熟悉了,這,不就是我們的童年么。
看《八月》純屬湊巧,周五的傍晚,朋友圈裡看到朋友小L在發票,我查了一下影片,是獲得去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的電影(原諒我的後知後覺,畢竟不是當年時時關注娛樂動態的娛記了),於是給她留言,能留票嗎?
2、什麼都沒有
類似的電影,我看過王小帥的《我11》、張猛的《鋼的琴》和蔣雯麗的《我們天上見》,這三部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很好,都是導演的傾力之作,沒有商業化的痕跡,誠意滿滿。
《八月》比《我11》、《鋼的琴》和《我們天上見》更難。《我11》有名導王小康,有戲骨王景春和閆妮,還有戲份基本被刪完的喬任梁;《鋼的琴》有秦海璐;《我們天上見》有蔣雯麗,而《八月》則什麼都沒有。
這是導演張大磊的首部電影作品,沒有任何投資和商業轉化,所有的演員都是非職業的,連主角孔維一也是張大磊朋友同事家的孩子。
這也是為何它在去年出征金馬之前,悄無聲息,如今走進院線時,卻被無數影人懇請排片的重要原因。一部導演自寫劇本,自掏腰包拍攝,類似自傳的電影,確實很難贏得大眾的關注,第53屆金馬最佳影片是它唯一的背書。
在獲金馬獎之前,張大磊甚至沒敢想過電影可以進院線。看過的人都知道,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導演腦海里,一幕幕童年時光片段的匯總。
「多年前的一個周日,我去姥姥家吃飯,當時我已好久都沒回去過了。80多歲的姥姥癱瘓在床,我看著我的母親用小勺給老人喂飯,突然感覺恍若隔世……1994年的夏天,姥姥的母親也同樣卧床,姥姥也是這樣扶著她的背,一勺勺地將攪成糊狀的飯喂到老人嘴裡……那一刻我好像真的聽到了94年的音樂聲和那時經常會聽到的火車鳴笛聲從很遠處傳來……叫人恍惚。後來,那個夏天更多的情景陸續出現在我腦子里,父親、母親、我自己、我們過去生活的院子,和那年被改革影響著的人們。我就像個旁觀者感受著眼前的一幕幕,包括彌漫在空氣里的氣味。簡直就像一場白日夢……那一刻我決定拍個電影。」
張大磊的這個劇本從2008年寫到了2012年,再到2015年開拍,依舊還在修改,這一點可以從電影的敘事中,看見端倪。童年裡的那些回憶,如何取捨,對於張大磊來說,無疑是糾結的。
3、 這不是電影
約了好友H老師一起去看電影,我知道,她一定會懂,也會喜歡。果然,電影剛剛開始,黑白的鏡頭里細細掃過一排排破舊平房,騎著二八自行車的人,磨剪子戧菜刀的吆喝,H老師跟我說:太熟悉了!
這情景對於H老師熟悉,對於我,也是如此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也是跟12歲的少年曉雷相差無幾的年齡,那一幕幕低矮的平房,斑駁的外牆,吵鬧的夥伴兒,炎熱夏季里的冰棒吆喝,與我曾經的童年時光有分不開的契合。
一家三口的瑣碎平淡生活,從幾句台詞,一頓午餐之中慢慢展開。這個八月對於少年曉雷來說,非常重要也非常輕松。沒有暑假作業,瘋玩兩個月,這是小升初孩子們的最大福利。所以他天天別著雙節棍,游著泳,看著電影,看小混混打架……
在這個八月,曉雷的生活波瀾漸起:國企改革的大潮侵襲到西北小城,剪輯師的父親失業了;分賬票房讓電影沒有免費的了;為了上三中,媽媽花錢打點關系;太姥姥病入膏肓……只是作為孩子,他並不知情而已。
電影沒有激烈沖突,沒有曲折故事,緩慢到有點沉悶,頻繁運用的長鏡頭,讓人在平淡中嗅到了真實的氣息。
我跟H老師說,看到這部電影,我忽然就想起我十多歲時的夏天。
我從小生活在鋼鐵廠礦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鋼鐵企業還在風生水起的鼎盛時期。每年的夏天,最期盼的就是父親在下班的時候,帶回來的一箱冰棒,幾瓶橘子汽水。這是工廠對一線工人的特供,只有鋼鐵廠的職工才有的福利。
幾乎每一年,媽媽都會把家裡多餘的汽水送給外婆、姨娘,舅舅家,就像饋贈的禮品一樣。每到夏天,鋼鐵廠的孩子是讓人羨慕的那群孩子。
在酷熱的炎夏,有什麼東西會比一瓶冰鎮橘子汽水更受孩子們的歡迎呢?撬開瓶蓋,咕咚喝下一大口透心涼的橘子汽水,這冰爽,讓人至今想來都心曠神怡。
我童年的八月,大抵是在喝汽水,吃冰棒,看小人書,吹風扇,抓知了,捉蜻蜓中過去了,至於學業,根本沒有現在孩子那麼大的壓力。
廠礦子弟小學上完,再上子弟中學,然後能頂替的孩子,頂替了父輩在工廠的工作;成績好的,考上中專,三年後當了老師;學習中不溜的,上了普通高中,准備迎接根本不明白意義的考大學。
我的父輩,比曉雷父親經歷得更晚一些的國企改制,終究還是開始了,90年代中後期,鋼鐵企業由盛而衰,從令人羨慕的工人老大哥,到被迫下崗或買斷工齡的4050人員,父母叔伯這一輩人,都曾經歷過。
在我們視為可怕的、無趣的、一眼看到底的人生,對於父輩們,卻是一路順暢、穩妥的生活坦途,突遭改革,失去工作,被打破鐵飯碗,是他們這代人最大的噩夢。
電影中,曉雷父親對曉雷說,我們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
誰願意低下高貴的頭顱,可是誰又能不低下呢?就像片尾,曉雷父親走出小城,遠赴外地拍攝電影一樣,這就是人生,不想改變,卻不得不變,因為還要生存。
然而,正如有影評所評論的,《八月》是一部電影散文,枝節頗多,情節較散,導演沒有為了吸引觀眾注意力,而過多地製造沖突,連生離死別都是意象化地表述手法,含蓄而過。如果沒有特殊的懷舊情結,沒有契合的年齡共鳴,未必能讓每一個人心靈觸動。
看完電影,我對H老師說,敘事還是太緩慢了,看到後來我都有點困了。
H老師說,或許這並不是一部電影,它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細碎而無高潮,卻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也終將逝去的。
大俗小雅/文
⑶ 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為什麼求生存多那麼的難
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為什麼求生存多那麼的難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仔細想想,當一個豐衣足食的時候,還有沒有什麼動力。至於你說的難?吃飽穿暖這個起碼可以達到的。至於剩下的就是自己的慾望了。所以什麼人最富有,需求越小的人越富有。
沒有什麼技能,也沒有商業頭腦,有句話說寒門難出英才,思維方式決定了其高度
為什麼現在戲子那麼吃香?以前都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
觀賞的角度不一樣,對待的角度不一樣,以前只是生活的娛樂並不推崇,而現在。。都什麼社會!
想我們這種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人應該怎麼辦?夢想在哪?
制定目標,好好工作,努力賺錢,現在雖然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可是我們可能成為富一代,官一代
自由職業者生活在社會最低層(俗稱草根)為什麼社保要交800多元?交了社保,生活更加困難,誰能為我們這些解決
如果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窘迫,你可以選擇不交,因為這個不是硬性規定的,但以後關繫到你的養老問題!
國家現在不是出4050的社保補貼么,就是針對女40周歲以上,男50周歲以上的就業困難人員,養保醫保給予最低檔百分之五十的補貼,開始是三年,現在延到六年了!
畢竟這個社群工作是有的,重要的是看你願意不願意做!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作文
有一種美麗
有一種美,是純潔無瑕的;有一種美,是至高無尚的;有一種美,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有一種美,是照亮他人心靈的,這種美就是——平凡.
我不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所以我在一個人行走時總是走得很快,我不喜歡別人陌生的目光,所以有時我還會把頭低下去,但是那一幕卻讓我放慢了腳步.
她,是一名道路清潔工,正在獨自一人清掃著街道.因為從昨天就開始下的這場大雪,加大了她的工作量.厚厚的雪已經妨礙了交通,路也變得滑了,盡管雪花還在不停地飄落,但是,看著堆積起來的小雪山,說明她已經清掃了半天了.她幹得井然有序,先掃干凈了行人路上的一側,然後打算掃另一側.這時,一位老大爺走了過來,厚厚的積雪令他放慢腳步.突然,老大爺腳下一滑,身子向後傾去,我的心也緊了一下,但隨後又放鬆了.因為我看見了是她,扔下了掃帚扶住了老大爺,然後把老大爺扶到了沒有雪的地方,並且站在那兒關心地望著老大爺走了一段路,才放心地又拿起掃帚繼續掃起來.東坡語文
在整個過程中,她沒說一句話,可是她的行為,卻讓我想對她說千句萬句贊美的話.這時我才發現,那橘色衣服里的身體是那樣瘦弱,那雙緊緊握著掃帚的手已經凍得發紫.因為汗水,她的衣領里冒出一縷縷白氣;因為寒冷,她的發絲上掛滿了晶瑩的白霜.但我從她的臉上看不出絲毫的抱怨.她長得並不漂亮,她的衣服並不好看,但我覺得她的形象突然在我眼前高大起來,她的背影是那樣的美!
道路的女清潔工們,她們每天承受著繁重的工作量,她們是社會上偉大的女性.她們在生活中雖然平凡,默默無聞,但她們由內而外透出平凡的美、奉獻的美,這種美可以穿透人的心靈,給人溫暖和享受.這種美「出淤泥而不染」,這就是她們----平凡卻光芒四射的女清潔工們!
有個生活在最低層的外婆卻很樂觀叫什麼電影
空枕難眠
7.9分加入收藏
主演:林信德湯怡惠羅鳳儀謝自生
導演:張
型別:愛情
時長:81分鍾
年代:2000
地區:香港
簡介
翻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
poeple liv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封建等級制度中生活在最低層的是什麼人
當然是農民
為什麼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心靈都那麼美好善良 境界都那麼高尚?[疑問]
因為他們大多懂得自己的苦難,希望別人想自己一樣解救自己,而且不希望把痛苦加到別人身上。
⑷ 《老爸102歲》影評——適合父母思考人生的療愈影片
和朋友一起去看印度影片《老爸102歲》,有些觀點和其他的影評有些不同。
通觀全片,片名參照英文名稱《102 Not Out》翻譯成「102歲不出局」似乎更吻合劇情,含義也更深刻些。
102歲的老爸達特利(里希·卡普爾 飾)是擁有26歲靈魂的酷老頭,他的兒子75歲的巴布卻暮氣沉沉刻板無趣。老爸決心向中國的壽星王重北(不是王重陽)學習,挑戰吉尼斯世界長壽紀錄。榜樣王重北和第90頁的吉尼斯紀錄暫不可考,這是印度影片典型的喜劇特點,千萬別卡在這里(較真兒),這只是個引子,姑且信之。
老爸對再活16年就創新紀錄信心滿滿,但是他有一個擔心:「和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相處,超過煙草帶來的危害」。老爸決定將兒子送進養老院。巴布當然不情願啊,可讓老爸妥協是有條件的:兒子巴布必須完成一系列老爸交辦的任務。
影片最開始用一些實例列舉了巴布的生存狀態。巴布洗澡絕不會超過十五分鍾,因為超時就會感冒,所以他設定鬧鍾,在14分鍾時准時出浴;巴布把看醫生當成例行公事,稍微有點腰酸背痛就緊張,生怕身體出現什麼錯兒。巴布覺得在他這個年紀,做什麼事都要很小心,關燈關水關門,他在自己的動線里不止一處貼著提示紙條,他認為這些重復的提示很有必要。
總之,在巴布看來,自己75歲了……已經很老了,人不服老不行……。也許你認可巴布保守謹慎,這老爺子也算是個省心的老人哦。可是102歲的老爸把巴布的孤獨、懦弱、恐懼、焦灼、狹隘、僵化、局促、無力、乏味……都看在眼裡了。套用時髦的話說:巴布把日子過得太喪了!
老爸用私人訂制的方法為巴布布置了循序漸進的任務:
(1)給自己已經去世的妻子寫情書;
(2)用最徹底的方式得罪醫生,不要再和這個沒事瞎折騰、每周都套牢他的醫生往來;
(3)把巴布從童年就開始依賴的毛毯剪出幾個鴨子的形狀;
(4)孟買一日游;
(5)用半個月的時間讓一盆君子蘭開花。
……。
如果不能完成作業,老爸就要把兒子送到敬老院去。當然老爸也給了巴布根據個人意願跳過其中一項任務的權利。老爸還找了態度認真得有點軸的年輕人迪魯做見證,由他來陪伴巴布完成這些任務。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以迪魯誠實的視角復原了巴布的經歷和改變。
如果從我個人角度的解讀,老爸這么做,有他的不同目的:
讓巴布寫信是為了讓巴布釋放情緒,不再自閉,和自己去世的妻子總可以想說什麼說什麼而且還可以沒有顧慮實話實說吧。事實上,巴布也確實這么做的。最開始的部分他像學生寫命題作文一樣拼湊出來,可是寫著寫著他就把對老爸的吐槽也寫進去了……。
栽贓醫生是小偷,這是老爸不給75歲的巴布退路:不要依賴醫生,不要總以為自己有病且病得不行。巴布起先覺得無厘頭,後來明白老爸的好意卻抹不開面子對醫生使小壞,老爹果斷出手替他把醫生得罪完了,讓他不能回頭了。
老爸說巴布小時候最喜歡一條毯子和小黃鴨,建議巴布直接把毯子剪成小黃鴨的形狀,這樣可以更好的斷舍離,舍掉舊事物,不再貪戀過去,才能迎接新人生。這條依賴了一生毯子就像蓋在傷口上的紗布,巴布不捨得,決定跳過這道題。在這里,老爸的任務已經碰到巴布的心痛之處了。老爸沒有繼續強求,他答應過給巴布跳過其中任何一項任務的權利。
巴布的孟買一日游好溫馨啊。到小時候去過的公園里,看到童年時自己喜歡的造型飛機還在,他的嘴角洋溢出微笑了;在帶著兒子阿莫去過的教堂,放佛重新看到兒子童年的身影;陪他同行的迪魯很驚奇巴布竟然知道老爸讓他去的每一站,巴布還驕傲地告訴他,自己知道父親就在不遠處關注著。巴布在最愛的麵包房買最喜歡的蛋糕,然後甩開迪魯去坐人力馬車,有愛人陪伴時他總是在馬車上和愛人分享蛋糕。現在愛人不在了,他把分給愛人的蛋糕分給車夫和孩子們,收獲了很多喜悅。每一個場景都有過往的一幕重現,一天里巴布回顧了他人生中很多塵封的重要片段。
一日游歸來,沒用老爸督促,巴布完成了他逃避的任務,親手把自己從小抱到大的舊毯子剪成了小黃鴨。巴布似乎忘記了被老爸逼迫去夕陽紅養老院的求生欲,這一天回憶里的喜悅、和父親的心意相通如涓涓細流般滋潤了巴布幾近乾涸的心田。
巴布不再抗拒老爸漸進的啟發,不再抗拒未知的任務。即使老爸真的出了一道不靠譜的試題,他也能滿心歡喜地迎接。巴布陽光燦爛地悉心照顧他的花 (我能給印度影業提個意見嗎?那盆花真的不叫君子蘭,中國的君子蘭哪有那麼丑!) ,期待花能如期綻放。這一天,父親用自己開花的盆花偷偷替換了巴布的作品。迪魯問為什麼,老爸說驚喜是給巴布的獎勵。
在這滿是父子情的情景里,一個電話鈴聲違和地響起,被老爸背著巴布給刪除了。那是巴布兒子阿莫記起巴布的生日打來的電話。老爸給兒子放出優美的音樂,鼓勵巴布放鬆自己時,又拔掉了家裡的電話插頭。他知道一旦巴布接到阿莫的電話,這個生日又將鬱郁寡歡。
當發現兒子來過電話卻被老爸故意掩蓋的事情後,巴布很生氣。老爸交代給巴布的最後一項任務是:把自己白眼狼般的兒子趕出家門,結束這種難捱的日復一日的等待。巴布一怒之下,做了財產公正,並將公正文件扔給老爸,用一句「該死的時候得痛快去死」怒懟了老爸。
面對這句狠話,102歲的老爸垂下眼睛,大概只有幾秒鍾的難過。再抬起眼睛的時候,已然心無所住,他體諒並涵養了巴布肆無忌憚的「該死不死」的表達,給予了類似於孩子在父親面前撒歡兒過度時的鼓勵:「不管怎樣,我兒子的氣勢出來了」。這一幕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不過劇情節奏來不及讓人閃淚。
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裡,他們就是孩子。面對固執倔強的巴布,老爸嘟囔了一句很霸氣的話:「我不會讓你的兒子,打敗我的兒子 !」。
巴布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阿莫,央求兒子回來看看。老爸對迪魯說這個時候巴布就像一個乞丐。當迪魯表示不理解時,老爸透析了孫子阿莫的不孝和兒子巴布的委屈。巴布辛辛苦苦把兒子送到美國,兒子到了美國後平均半年一個電話,照片也很少發,連他媽媽長達28天的死亡通知也沒讓阿莫回來。在老爸講訴時,巴布一面流淚一面幫阿莫辯解。老爸試圖給阿莫打電話以讓巴布明辨是非,電話轉入語音留言提示,老爸只好詐稱財產分割通知,語音留言即刻轉為正視通話。巴布目瞪口呆看著老爸戳穿阿莫的謊言時,接到阿莫打來的電話,阿莫已經迅速訂好了回國的機票。
老爸直言相勸,自己得了癌症,已經時日不多了。他想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看著巴布活得開心,成為眼中有光熱愛生活的新巴布;他希望巴布能不再自欺,也不再被自己的兒子所欺騙。
劇情到這里,我覺得就像在看一部老年童話。多大歲數有老爸老媽都是幸福的,可以一直有父母的庇護和引領,可以不厭其煩來告訴自己人生道理,可以每次投過來任務,砸碎自己內心想要逃避的過往和糾結……,這幸福真的是比童年時有個機器貓還要完美了。可是如果你揶揄很多人75歲了,還沒弄明白生命的意義,卻難得有102歲的爸爸來苦心教導時,那你這心態可活得有點靠近前半集的巴布了……。
當我想到阿布爾汗對里希·卡普爾的贊美時,我恍然大悟,卡普爾是領悟了父母的靈魂和慈悲的人,無論父母的生命在哪一個階段,在或者不在,其實早已把愛根植於每個子女的心中,他們希望孩子們也能在靈魂深處找到這份快樂。劇中所有的深刻和深意都是父親在啟發兒子通過靈魂深處的悅納來釋放情和意,繼而可以有氣勢、不糾結地讓自己從逼仄里走出來。
接下來是巴布為迎接兒子開始了一系列的忙碌:為阿莫選購礦泉水,購買各種治療拉肚子的葯。迪魯問:「難道在其他國家的人喝印度的水真的會拉肚子嗎?」。這里是個笑點——去印度旅遊,人們被叮囑最多的是:別喝那裡的水,不衛生、會拉肚子。類似這樣的污點和詬病,在印度似乎從來不是要隱瞞遮蓋的事情。相反地,面對社會問題、生活短板和不安上,印度人好像從不遮羞,而是自由深入地進出其中,以此化心化行化治。就像對待生死的態度,承認存在又能理解並超然。
在機場,阿莫被巴布教訓那一場戲相當過癮。當巴布把兒子的儲蓄罐摔碎,告訴阿莫這42盧布是你的財產時,巴布聽到從未吹響過口哨的老爸真心喝彩的口哨音亮麗響起。
片尾巴布給父親揉腳時,老爸跟他說:「我是堅決反對死亡的,我也沒死過,能活著就不要死。」 。老爸潤物無聲地去了之前巴布被死本能支配的勢。想想我們的父母,有多少人可以像102歲老爸一樣活得自由精彩,又有多少人像巴布那樣擁抱著所有不快的經歷和感受,消沉、僵化、悲觀、麻木的活著?
希望這個影片能讓我們這些中年人想起最需要這部片子的人。也許這是我們的父母最好的療愈影片,治癒內在的小孩,做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餘生該如何面對的生活態度,應對變化時的豁達大度……,也許他們也會揶揄導演的設想,但是感動和啟發一定更多,用兩個小時的時間思考餘生如何更開心,真的很值得。
可以說這部劇是為了巴布和老爸對話角色的飽滿而不由分說地給了阿莫一個不孝的罪名。生活中的這種極端的不孝並不多見,即使很多,那麼也更需要培養這種不孝子的父母反思。生活中許多年長者內心晦暗、低能量的生活不完全來自體力不支。他們不曾覺察也拒絕探索自己的無意識,對生的痛苦和失落的恐懼遠大於對死亡的恐懼。子女們看著他們扭曲著自己的情意、把節儉變成囤積、在生活勞作和個人情緒里無謂的受苦,也基本束手無策,沒轍。只有家長們能懂得死本能比癌症更能擊鼓傳花地相互感染和代際傳遞,這種業力才可能被消減。
父子在古老的印度街上雨中共舞的畫面太美好了,那是生的美好。有美好的音樂、有開滿鮮花的小店,那些路過的年輕臉龐,就像一個個不同時期的自己……。巴布和老爸臉上都煥發著對生命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
看到有的影評為這部片子的創作視角這樣點贊:「印度電影又走在了我們前面」,讓我很有共鳴。我國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在印度走過,直覺里印度的百歲老人比我們多。但是談起老齡化的問題,我們真和人家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除了老齡人口的基數、結構比印度的情況嚴重的多,中國老人的心理問題更可能超越我們的想像,比起長壽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年老的心態。中國……幾乎到了一個老年強則國強的時代。
如果說死本能是一個完全私人的感受,那麼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年同樣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自我選擇的成分。《老爸102歲》這部印度電影可以對4050年代出生的長輩們產生積極影響,是我們關愛身邊老人的一個好契機,影片里有對暮年、生死和養兒防老更有建設性的思考角度,具有積極、豐沛的現實意義。這部片子,並非關於親情和孝道的質問探討,甚至可以說是一部怡情的輕松喜劇,劇中老爸的能量流動著,沒有卡在任何情緒和臆想的痛苦中。當然,我未能了解觀影的長輩們的心態,只期望他們在這部片子中笑淚由衷。
也請中青年朋友不要問我沒有父親和孩子阿莫的巴布接下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希望你看了這部片子可以溫暖治癒……好像你早已設限了生命的意義……這種委委屈屈誇大其辭的思維未免狹隘了。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黃泉路上無老少,誰都無法阻擋時間的腳步?是依靠子女,還是自己活出精彩才能安度晚年,相信你的答案早已瞭然於胸。就像地球一樣,除了公轉,還需要滿滿能量去自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