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大全 » 恆隆電影院3d
擴展閱讀
電影印度電影目錄大全集 2024-09-19 13:16:38
一生有你電影導演是誰 2024-09-19 12:51:26

恆隆電影院3d

發布時間: 2024-09-17 10:53:59

㈠ 杭州哪裡有3D電影放映廳

杭州各大影院都有3D的放映廳

浙江奧斯卡電影大世界
杭州下城區, 杭州市下城區龍游路38號

西湖電影院
杭州上城區, 杭州上城區平海路115號

新華影都
杭州下城區, 慶春路169號哇哈哈美食城三樓

慶春電影大世界
杭州下城區, 杭州市慶春路60號東清大廈E座

翠苑電影大世界
杭州下城區, 杭州市文一路298號

杭州UME國際影城
杭州西湖區, 杭州市西湖區文二西路551號西城廣場4樓

眾安電影大世界
杭州下城區, 杭州市香積寺路21號

近江電影大世界
杭州上城區, 浙江杭州城南近江路1號1幢4樓(近好又多)

恆隆電影大世界
杭州蕭山區, 杭州市蕭山區山陰路恆隆廣場D座5F

大地數字影院-德清余英坊
湖州德清縣,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武康鎮杭州後街余英坊商業街68-69棟

杭州嘉洲國際影城
杭州餘杭區, 臨平藕花洲大街303號沃爾瑪四樓

㈡ 電影院巨幕廳3D電影總共11排坐第幾排中間位置看電影好呢

電影院巨幕廳3D電影總共11排坐第幾排中間位置看電影好呢?

大概在5-7排,中間的位置一般而言都是皇帝位,趕緊排下位置吧。

電影院巨幕廳3D電影總共11排坐第幾排中間位置看電影好?

一般是七到八排的中間位置為好。個人認為。但有人喜歡2、3排這樣有包圍感,但須昂頭看,有人喜歡後排。這要看你的觀影具體感受為准啊。

去電影院看3D電影,巨幕廳坐第幾排看電影舒服?總共11排

這要看你和誰看電影了,一般多數是女朋友所以這得看女朋友的視力如何,在一個如果是熱戀當中建議你選擇最後一排,你懂的

電影院15排激光巨幕廳坐第幾排最好

電影院的座位,前後左右都是中間位置,就是最佳觀影位置,當然,帶另一半去就是後排了

電影美人魚值得看嗎?巨幕廳11排坐第幾排中間看電影好?坐7還是8還是最後一排?

值得一看,做為喜劇片來說不錯的,就是植入廣告有點生硬。最好是中間的位置因為是3d所以看的更舒服

無錫百麗宮影城的巨幕廳,坐在第幾排看3D電影比較好

看電影效果最好的是倒數第二第三排。 中間位置。 不過後面有的時候說話的人多

去電影院看3D電影,10排坐第幾排中間看電影不傷眼睛看著舒服?

個人體驗,盡量靠後一點,7排以後好一點,前排眼睛會很累,看場景有時看不全,字幕太大,而且有人會頭痛==

看2D電影總共17排做第幾排中間好?

個人覺得如果不近視的話坐六排或七排中間就可以了,還要看銀幕的大小,反正不能太靠前

恆大影院20號巨幕廳3d有什麼電影

南拳北腿之怒火營救
導演:
胡登臨
主演:
白潔盧鑫顧峰
地區:大陸

濟南哪家電影院有巨幕廳?

比如恆隆的百麗宮,據說魯信也有了,再就是馬上開業的領秀城貴和購物中心的耀萊成龍影院也有巨幕廳。

㈢ 3D眼鏡是所有電影院都通用的嗎

5家影院的眼鏡基本通用
昨天,記者從大眾電影院、白鹿影城、新中國影都、全都影城、新時代電影大世界、新國光影城這6家影院各收集了一副正在售賣的3D眼鏡,發現大眾、白鹿、新中國、新時代的3D眼鏡上有同樣的logo,眼鏡大小、形狀也相同,但都未標明是否通用或專屬哪家影院。此外,恆隆影院、鑫樂影城、賽格影城、龍灣萬達影城無須自備3D眼鏡。
記者帶上這6副3D眼鏡,到這6家影院體驗試用。
體驗發現,大眾、白鹿、新中國、全都、新國光這5家影院的3D眼鏡基本通用,不過個別眼鏡使用時會有亮度上的小偏差。在新時代影院,除新時代自售的3D眼鏡外,其他5家影院的3D眼鏡試用時都有畫面重疊、難對上眼、眼部有壓迫感等情況。
影院人士:
眼鏡若不匹配可嘗試倒過來戴
據影院專業人士介紹,一般來說,3D影院採用的3D播放模式有三類,即被動偏光(偏振)式3D、主動快門式3D、Dolby(杜比)3D。由於播放模式不同,使用的3D眼鏡也不一樣。

㈣ 實體店會消失嗎大概什麼時候我感覺會,但是物流什麼時候完善到,和在實體店賣東西一樣,也就是說運費

實體店經營困難,許多人認為是電子商務的競爭與分流,導致實體店客人減少、銷售下滑。

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

比數據:目前零售線上線下似乎冰火兩重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全國網路零售同比增長38.5%,高出全國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34個百分點。

比人氣:靠「雙十一」「雙十二」這類網購狂歡節,天貓、京東等聚合了大量「粉絲」。有的電商一天的銷售額甚至超過某些實體店一年的進賬。年輕人逐漸習慣「輕點滑鼠,輕松購物」的生活。

但是,把實體店的困境都歸結於電商沖擊,並不全面。

「電商是一個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商務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陽說。

從宏觀看,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居民消費增速也在趨緩。201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0.9%,比上年同期減緩0.6個百分點。今年前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繼續下滑至10.4%。消費增速下降,給實體店經營帶來壓力。

從微觀看,技術進步、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電子支付等新應用,引發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變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費不再時興,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一些實體店關閉、退出,不足為奇。

對於關店潮的尷尬現狀,業界主要有幾種觀點:

——周期論。

「各行各業都有發展周期,實體商業也不例外。」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主任王曉東說。上世紀90年代初到本世紀前10年,是實體店最風光的時期,百貨公司、連鎖超市爭相跑馬圈地。前幾年房地產市場火爆,一些配套商業搭順風車,也步入建設快車道。但由於不愁銷售,很多商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無所謂」商場:建設前未經過合理規劃,在建時很少考慮購物體驗,建成後千店一面、高度雷同。

在沈陽市中心,有華潤萬象城、夏宮城市廣場、華府天地、大悅城,還有恆隆、嘉里、百聯……總面積近千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讓沈陽人均零售商業面積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然而,快速擴張和同質化,使沈陽不少大型商城都受困於客源不足。

井噴式發展後,實體商業過渡到增速更平穩、競爭更殘酷的成熟期。「潮退才知誰裸泳」,一些內功差的商場相繼出局。「洋百貨」的在華窘境,也不只是水土不服的問題。「全行業在為當初的瘋狂埋單。」

——需求論。

「腰包鼓了,眼光高了。實體店的變化,說到底是一場消費需求主導的變革。」裴亮說,以前,實體店在消費過程中處於優勢甚至壟斷地位,即便購物環境和體驗不理想,消費者也沒的選。隨著消費升級,對實體店的需求不僅是貨品齊全,還要環境舒適;不僅是質量放心,還要售中、售後服務貼心;不僅是購買商品,還要看電影、嘗美食、玩親子游戲……而且,不同群體的關注點出現分化。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需求,實體店不得不做出調整迎合,其中一部分企業仍「找不著北」。

今年「五一」前後,上海南京路永安百貨迎來97周年紀念日,商場精心策劃了「買197送197」活動,可顧客並不買賬。某高校教師周紅告訴記者:「促銷沒什麼新花樣。你看,一件普通的長袖衫,竟然標價1499元,打完折還比網店貴幾百,挑選餘地也不大,總是那幾個牌子,我和朋友逛了一圈,很失望。」

——成本論。

「過去,零售企業增加的經營成本,可以通過提價,一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現在,商品價格更透明,要轉嫁這部分成本難上加難。」北京好鄰居連鎖便利店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陶冶說,「提價受阻,一些管理滯後的實體店只好閉店止損,進行升級改造,以求優化流程。」

租金和人工費增加是零售企業成本上漲的大頭,一線城市商場員工的工資成本翻了幾番。對凈利潤率平均水平在2%—3%的零售業,這是一個繞不開的挑戰。

——模式論。

「實體店日子難過,零售模式落後也是大問題。」陶冶說,曾幾何時,大賣場掛出打折海報就能坐等顧客進門,現在要利用二維碼等互聯網手段主動出擊;以前百貨店可以引廠進店搞聯營,現在要主打定製化、特色化。從賣商品到賣服務、賣體驗,從固守「三尺櫃台」到全渠道營銷,商家的經營模式日趨開放、求新,那些反應慢、適應晚、手段舊的企業,一不留神就會栽跟頭。

可見,一些實體店或關或轉,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是消費需求嬗變的直接體現,也是商業模式升級的內在要求。既有零售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機遇

從「單腳站立」到「雙腿走路」

是難免淘汰還是逆勢而上?

「實體店業績下滑是大勢所趨」「實體店在劫難逃」「實體店將淪為網店的試衣間」……冷風颼颼的實體店,被諸多「看空」論調持續環繞。

「不是消亡期,而是調整期、轉型期。」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經過一輪調整,淘汰的多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留下來的會釋放更強的生命力。

——從消費需求看,實體店市場潛力仍可觀。

「逛街是一種生活方式、精神消費,不是落伍的休閑。」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說,有的消費者喜歡「宅」在家上網購物,但有的消費者更喜歡到商場邊逛邊買,後者能滿足集購物、娛樂、休閑、飲食、出遊於一體的社會性需求,以及消費者面對面選購、擁有和使用商品的即時性需求。

「網上消費和實體店消費,感覺完全不同。」北京大悅城策劃部主管李英偉說,網路是平面化的二維空間,實體店是現實生活中的3D世界。一些商品在網上未必受到關注,一旦擺在實體店裡,卻能一下子產生「吸睛」效應。「在實體店,顧客有一個真切接觸商品的空間,這本身就是實體店的價值。特別對於女性群體,逛街的樂趣妙不可言。」

「我們店每款衣服和鞋子都只有一個號,幾周就上一次新貨,撞衫率很小,引來很多追求個性化的回頭客。」北京崇文門新世界商場某女裝店店員張菁菁說。正在這兒逛的某雜志社編輯白茜告訴記者:「我今年35歲了,一些所謂的線上『爆款』並不適合我。穿衣講品位、有特點,會給職場形象加分。」

——從全行業發展看,實體店有望觸底回升。

「優勝劣汰是市場法則,有進有退是經營常態。」萬達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志彬說,以綜合性購物中心為例,全國看確實存在總體過剩,但滿足個性化潮流、被消費者點贊的購物中心,遠未達到需求。經歷陣痛的實體商業,將以更穩健的方式前行。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表示:「大賣場在中國還是有新機會的,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在走高。」

實際上,即便是一些風頭正勁的電商,走過一定發展階段後,也開始注重實體店的作用。在北京的王府井、前門大街,聚美優品實體店客流不斷。「布局線下實體店,把消費者吸引到店內,給他們帶來獨特體驗。通過與消費者的互動,培養品牌忠誠度。」聚美優品總裁陳歐說。

——從技術層面看,實體店能夠逆勢而上。

「我們可以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北京首商集團董事長傅躍紅說,在營銷端,引入互聯網概念,同步使用官網、微信、微博、客戶端、電子互動屏等渠道,將優惠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消費者;在銷售端,探索開設網店,比如,首商旗下燕莎商城的微店,不同季節有不同主題活動,「線上推出、線下取貨」,顧客較滿意。

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寒流之中有亮點,不少店鋪經營良好,實體店分化趨勢明顯。

從業態看,超市、便利店好於百貨。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透露:2014年,以經營超市為主的快消品百強企業銷售增長6.5%,門店增加5%,比百貨業高。值得注意的是,便利店銷售增長較快,全國排名前55家的便利店門店數增長7.8%。

從企業看,朝陽大悅城近5年一直穩增,2014年銷售額躍上20億元台階,比上年增長30%;同年,永輝超市的銷售額和利潤增速高於20%。沃爾瑪全球總裁董明倫說,截至去年底,沃爾瑪在華連續8個季度實現大賣場品類中的市場份額增長。北京SKP(新光天地)連創佳績,去年以75億元銷售額位列全國重點商場/購物中心第一名,坐穩「最賺錢百貨」的交椅;萬達百貨2014年新開店24家,累計99家,收入256億元,同比增長65.3%,成為零售業的明星。

「實體店銷售額目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90%,從業者占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約1/5,無論是促消費還是穩就業,實體店仍將擔當重要角色。」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說。

惠民生,實體店不可或缺。實體店即到即買,方便直接。應急救災、保障供應、穩定市場,實體店責任在肩,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實體店支撐著基本民生消費。黃海認為:「電商再怎麼發展,實體店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都不可忽視。」

新生

從「千店一面」到「各展所長」

是固守原位還是加快轉型?

「實體店是否錯過了轉型最佳期?」有人提出疑慮。

「創新和轉型,任何時候都是最佳期。」北京華聯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吉小安說,實體店只要緊貼市場需求創新,就能收到回報,要有這個信心。當然,越早創新和轉型的企業,越容易掌握先機。正如歐洲營銷之父夏代爾所言:「要麼創新,要麼蒸發。」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名譽董事長鄭萬河認為,背靠廣闊的消費市場,中國零售「蛋糕」足夠大,沒有哪家企業可以獨占市場。實體店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蹚出一條新路。創新的方向,是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方向;轉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聯網+」和大數據。

——打好體驗牌。

走進北京通州區萬達廣場,只見商店裡人潮湧動、餐館門口排大隊、院線座位爆滿。萬達下足「體驗」功夫:店鋪裝修「一店一色」,環境更養眼;200餘家品牌入駐,常逛常新,一站式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購物需求;配套兒童游樂園、3D電影院、特色餐廳,全方位提供吃喝玩樂各種項目。

「生意好不好,體驗說了算。」鄭萬河說,消費的新常態,就是人們很少為買而買,大多帶有多重休閑目的。去哪兒逛,不單看物品種類多不多、價格夠不夠實惠,像停車是否便利、看電影是否舒適、就餐是否可口等因素,都會對消費者決定產生很大影響。「體驗的好壞取決於服務,國內的服務性消費供給有巨大開拓空間。」

——打好融合牌。

「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取長補短。」王曉東說,線上和線下各有優勢。激烈的競爭會倒逼線上線下互相學習、深度融合、共生雙贏。

「實體店與網店並不沖突,實體店不僅不會衰亡,還會藉助『互聯網+』重獲新生。」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說,以「全零售戰略」為目標,國美建立了線上線下(O2O)通用的支撐服務平台,經營持續向好。線上,通過全品類拓展、增強價格競爭性、挖掘應用大數據等,提升知名度和客戶黏性;線下,打造體驗式賣場,在互動中提升消費者滿意度。今年,國美還要再開160家實體店。

「互聯網是一個炙熱的火球,有人飛蛾撲火,有人浴火涅槃,永輝願接受烈火的錘煉。我們已開通門店無線網,開發了自助購物收銀、商品追溯系統,以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同時試行微店和實體門店的結合。」永輝超市信息中心總監吳光旺說。「線上線下要差異化,各有側重,誰也取代不了誰。像萬達購物中心強調趣味性、便利性,就有不錯的聚客效應。」王志彬說。

看國外,一些轉型較早的實體店把握了主動權。美國零售電商10強中,有8家是搞了O2O的傳統企業。著名的梅西百貨建立網上銷售系統,把店鋪轉化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門店,與電商巨鱷亞馬遜的物流網路抗衡。黃海說:「融合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商業』,而應是『商業+互聯網』,商業這個『核』不該變也不會變。」

——打好模式牌。

「傳統百貨業是和品牌商聯營,通過扣點方式盈利,其實相當於經營鋪位,而非經營商品,利潤率低、話語權弱。」鄭萬河指出,在互聯網和行業內部的雙重競爭下,百貨業應加快調整模式,「不當二房東,做真正的零售商。」

超市已走在前頭,北京京客隆、好鄰居以及上海城市超市、福州永輝培養了一批買手,自主采購,自營品牌。近日,南北兩大老牌零售企業上海百聯和北京王府井百貨聯手,與國際專業供應鏈管理企業利豐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從傳統百貨轉向自營模式,買斷運作,擴大自有與授權品牌的開發采購。

——打好定位牌。

在上海閔行區七寶鎮順恆廣場,城市超市的一家新店引人駐足:自製的麵包、咖啡,專業合作社供應的海鮮、蔬菜,紐西蘭的奶粉、曲奇……鮮美食品琳琅滿目。這家超市經營近萬種商品,其中80%為進口貨,每周空運、海運各類生鮮和雜貨,
是上海最具規模的專營進口食品的超市。

「我們賣的不是單純的商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上海城市超市總裁崔軼雄認為,傳統商業是「普商」,銷售對象是全體消費者;現在,同質化、大路貨不靈了,市場細分化,商業多元化,想「通吃」所有消費者的商業企業,會越走越窄、越走越難。

定位精準才有出路。去年下半年以來,無印良品、優衣庫等專業店在中國加速擴張,其定位明確、價格合理,專門瞄準城市新生代,每開一家,總是人聲鼎沸、受到熱捧,目前正乘勢而上,新門店頻頻閃亮登場,其辦店經驗值得傳統百貨店借鑒。

實體店轉型,要靠自身努力,也離不開良好的競爭環境。

「不怕競爭,就怕不公平競爭。」北京超市發連鎖超市公司總裁李燕川說,「不了解互聯網時,心裡打鼓。但等到熟悉了、會用了,線下企業反而歡迎競爭。現在的主要矛盾不是競爭,而是線上和線下在某種程度上處於不公平競爭,不利於線下零售業的平穩轉型。」

以進口香水和化妝品為例,稅務方面,線下運營進口關稅、消費稅、增值稅一個都不能少。線上運營卻有種種優惠,零售電商尚未同等征稅;監管方面,對線下運營管得嚴,比如食葯監的衛生許可證、各地工商質檢部門的檢查抽樣等,而線上運營的監管就比較寬松。此外,實體店要給員工繳五險一金,許多網店卻沒這道硬杠。李燕川認為,稅費、監管應更加到位,避免對線下企業越位、對線上企業缺位,依法營造公平透明的環境,讓線上線下平等競爭、健康發展。

采訪中,多家實體店負責人表示,學好用好互聯網等新技術、實現經營方式跨越,需要時間,但不是邁不過的坎。一旦掌握了互聯網技術,線下企業將在消費體驗、價格、售後等方面展現優勢,完全有能力與線上企業較量。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吳頻說,「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是全面穿透,各種業態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長點,關鍵在於會不會跨界、怎麼跨界。

吉小安說,電商趕上了好時候,但實體店不必妄自菲薄,「實體店不行了」是一個偽命題,傳統商業融入互聯網時代會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整個三產的換代升級。

鄭萬河認為,國內零售業將迎來上升的窗口期,
「就像當年中國入世,大家擔心外資超市進入是『狼來了』,但回頭看,外資超市讓競爭更充分,帶動國內零售業上了一個大台階。今天,電商來了,這絕不是實體商業的末日,而是實體商業又一個更高的新起點。」

裴亮說,實體店正面臨大洗牌,可能呈現購物中心引領行業、便利店沿社區分布、專業店和精品店風生水起、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我相信,實體店不僅有未來,而且是充滿希望和活力的未來。無論哪種業態,那些主動轉型、敢於創新、實力較強的企業,一定能成功突圍,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