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女主 » 女人城電影
擴展閱讀
法國十大動作電影下載 2024-09-23 09:12:17
日本倫理電影在線大全 2024-09-23 09:00:11

女人城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14 13:10:50

⑴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評

文/幽窗冷雨

看費里尼的電影,就像做了一場荒誕卻又真切非常的夢,潛藏在心底的孤獨、憂傷、焦慮、邪惡、快樂以及懷念和嚮往通通一涌而出,馬戲團式的布景、嘉年華會式的熱鬧嘈雜,與空盪的廣場、孤獨的靈魂相映成趣,在尼諾·羅塔輕快的音樂聲中,演繹著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劇。現代社會里令人窒息的貧困、揮之不去的精神危機、不得安寧的思緒在費里尼的影像中,被凈化為一份漠然與坦盪。他拒絕批判,執著地用一種自傳式的情懷,呈現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描述著我們所不敢面對或者不願面對的現實生活,因此他讓真實變得荒誕,又讓荒誕變得真實,最終超脫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內心的本質。也正是這樣,戲劇化的情節對於費里尼來說不再重要,一種類似於日常生活狀態的結構應運而生,沒有固定流向的情節和沒有因果關系的人物活動,隨著角色的心理變化,在混亂多變的主觀思緒引導之下,迎來最終的結局。
費里尼的每一部電影,都能給人帶來意外和驚喜,他如此執著,又如此純真,如魔術師般千變萬化,以至於讓人無法確切的定義所謂的費里尼影像風格。在費里尼看來,電影就是生活,就是一種被視覺化的記憶,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沒有自以為是的炫耀和賣弄,沒有導演的刻意經營,一切顯得純粹自然。攝影機恍然不復存在,電影里的一切頓時與觀眾沒有了距離,不管是公元前的羅馬,或者法西斯時期的義大利,抑或是淳樸美麗的里米尼,看起來都如同在我們身邊,漫畫化的影像中,一種苦澀憂愁的情緒彌漫心境,然後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懷特說:「他(費里尼)是一個一流的小丑,有偉大、獨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悶壓抑的世界裡載歌載舞、恣肆張狂,卻還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聲。而取悅別人,滿是歡笑的臉上,那兩行晶瑩的淚珠,分明記載著小丑的細膩和不為人之的悲愴。從這點看來,有誰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層

早期的費里尼電影受新現實主義的影像是明顯的,這位曾參與羅西里尼新現實主義開篇之作《羅馬,不設防城市》編劇的導演,在執導之初,仍然被歸入新現實主義陣營,從與拉圖阿達共同導演的第一部片《雜技之光》開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亞之夜》,孤苦伶仃的社會底下層一直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主角,從流浪藝人到小騙子,再到妓女,他們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畸形情感,讓人憐憫不已。在表現手法上,多以外景為主,貼近生活,沒有舞台化的燈光和攝影陳規,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備相當的紀實性,這讓這一時期的費里尼電影成為其電影年譜當中,最為接近群眾,最為感人的一部分。不過從一開始費里尼就不滿足於新現實主義所設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現底下層人們的悲慘遭遇之時,也不像新現實主義般停留於表象和直觀再現,而是通過人物在生活中的掙扎和絕望,透射出其備受壓抑的內心情感。《雜技之光》無疑具備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徵,馬戲團式的耍雜表演和笑中帶淚的情節從此成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飛黃騰達,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鵝的一人般賣力地表現,不過一切似乎從未改變。當最後火車上那位劇團團長如影片開頭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車的女人之時,一切便成了一個周而復始的圓。
費里尼對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滿著同情和憐憫,或許這位曾經流落羅馬,飽受沒有工作的飢寒交迫和一個人的孤獨苦悶的導演深切體會到底下層人們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無一例外的帶著一種前途未卜的迷茫,他們不滿現狀,渴求改變,然而事實上他們又對突如其來的改變充滿恐慌,這一點在他的孤獨三部曲《道路》、《騙子》和《卡比利亞之夜》中描述得最為精彩。《道路》無疑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女主人公傑爾索米娜因為家庭的貧困,而被賣與流浪藝人藏巴諾,隨他學藝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兩顆心卻在漸漸拉近。傑爾索米娜的純真讓現實顯得更為殘酷,藏巴諾的粗暴和不解風情,讓這段本該美好的愛情成為泡影,而實際上他們都是可憐的人,一個弱智的少女和一個只識得用胸膛撐開鐵鏈的男人,或者他們的邂逅就早已註定是個悲劇。藏巴諾曾經讓人覺得很可惡,他粗暴貪婪、勾引女人、偷竊甚至殺人,但是當傑爾索米娜死去,當愛情不再,孤獨彌漫內心的時候,一切不再重要,那個蹣跚的醉漢,跪在海灘上放聲大哭的鏡頭,誰能抵擋那一份徹骨的孤寂?
底下層的悲哀,或許就在於陷落泥潭卻不知如何自救,《騙子》中的奧古斯多在某種角度看來是個無可救葯的人,而實際上他卻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復著那些可憐的騙局,當身邊的同伴一個個離去,然後又換了一批,他依舊不變,他終於想改變生活了,但並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撈一筆,最終被同伴毆打致死,這個騙子的人生也變得無比諷刺,他和那些被騙的人一樣值得可憐。《卡比利亞之夜》無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騙人們中的一員。女主角卡比利亞是個卑微的妓女,她的單純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傑爾索米娜相媲美,夜晚來臨,她在羅馬街頭翩翩起舞,她的歡樂和自嘲式的言語,讓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妓女的行當也並無醜陋,她渴求改變,也只是想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在一次催眠當中,她流露出來的純真和對未來的嚮往,顯得自尊而自豪,不過這一個夢想卻成了別人有機可乘的噱頭,卡比利亞的悲哀在於,她擁有著一份不屬於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開頭被心愛的男人推落河裡一般,或者如同中間被某明星帶回豪宅,卻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樣,她的夢想與現實格格不入。她的警覺性不可謂不高,然而堅信浪漫愛情的幻想終究毀了她,讓騙子奧斯卡有機可乘。
在孤獨三部曲當中,虛無的信仰和最終絕望一直是費里尼表現的內容之一,底下層人們對於幸福的追求,看起來都註定無果,就如同《道路》中傑爾索米娜的天使註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亞之夜》中都有一個極為熱鬧的游神場面,我們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樣貧困的人一般,虔誠地為著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禱,但神力始終沒有顯現,困頓卻在進一步加劇,《卡比利亞之夜》中的描述更為明顯,在聖母神跡前的祈禱看來毫無作用,瘸子依舊是瘸子,悲傷者依舊悲傷,愛情仍然沒有到來。《騙子》對這一點有更為荒誕的描述,當假扮神父四處詐騙的奧古斯多接受著人們虔誠的祈禱之時,一切變得荒唐可笑,那些對著騙子祈禱幸福的人,竟是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從里米尼到羅馬的日子

里米尼,費里尼的故鄉,這里孕育了費里尼的青春和創作靈感,青少年時期的快樂和煩惱,富國電影院里的所見所聞,獨具特色的玩具戲偶以及多姿多彩的漫畫,幾乎影響了費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斷懷念和再現的內容之一。里米尼因為費里尼而別具意義,它在費里尼不斷抽象和懷念的過程中,最終變成意蘊悠遠的寄託和鄉愁。
《浪盪兒》里,費里尼第一次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記憶中的過去,里米尼的氣氛看起來如此封閉,卻又如此包容,人們在此過得慵懶而愜意,以至於很多人在不自覺里揮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幾個浪盪兒似乎都安於現狀,除了莫拉爾多恍恍忽忽地感覺到了內心的空虛和孤獨,其他四人似乎都樂於接受家庭的供養。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卻無能力當父親,他仍然不斷地勾引女人,製造麻煩。阿爾貝托似乎更滿足於現狀,樂於接受妹妹為家庭所做的犧牲,當妹妹為了追求幸福而離家時,他顯然憤怒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必須擔負起養家的重擔。里卡多夢想成為歌唱家,但卻從沒為此盡過一絲努力。萊奧波爾多雖然希望成為作家,卻時時為樓上的女孩心神不寧。里米尼的封閉寬容讓他們得到滋養,在了無新趣又惡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復始的迷失。這部費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帶著極為明顯的新現實主義色彩,這種格調正好道出了費里尼離開里米尼的因由,當莫拉爾多搭著晨早的火車離開時,里米尼的人們仍在熟睡,而莫拉爾多,也就是費里尼,卻已然清醒。
如果說《浪盪兒》承載著里米尼的現實,那《阿瑪柯德》承載的便是費里尼記憶里的故鄉。有人說《阿瑪柯德》所描述的是費里尼對故鄉的眷戀和愛意,在我看來,費里尼更多的是在表達對於自己過去的不舍和懷戀,當經歷滄桑,在回首往事之時,過去的一切顯得優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澀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愛真切,他們的淳樸,他們的缺點,看來都是一份值得寶貴的財產。如果一定要說鄉愁,那定是存在於費里尼的心裡,一個寄託著自己的過去和浪漫的故鄉。事實上,從各方面看來,費里尼都不喜歡現實中的里米尼,《阿瑪柯德》中的里米尼無疑是被抽象和提純的世界,一個現實里不存在的天地。當飛絮舞風,柔波拍岸之時,里米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人們歡天喜地,小鎮廣場上焚燒象徵寒冷與飢餓女巫的儀式,洋溢著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動,記憶里的故鄉,不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們,還有法西斯主義,謊言以及豐乳肥臀。費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單純與自然,一切都猶如過眼雲煙,一切都值得懷念,他對於所謂道德敗壞和正統教育有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壓抑底下是不羈的青春。那個叫格拉迪斯卡的美麗女人,給人們多少幻想和失落,當人們因自卑和揣測而不敢接近她時,她卻只能孤獨地遠嫁他鄉,而里米尼卻依舊在曼妙的手風琴中,演繹著不朽的傳說和希望。葬禮過後,是歡樂的婚禮,於是春天又來了,一切周而復始……
羅馬對於費里尼來說也是值得懷戀的地方,這里的記憶甚至更為真切,更為美麗。這位導演從踏進羅馬的那一刻開始,就愛上了這片古老神聖的土地。羅馬無疑也承載著費里尼故鄉里的一部分記憶,於是《羅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義的瘋狂,有了嘈雜的電影院,有了不盡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寬容與母性。那個象徵著青年時期費里尼的年輕人來到羅馬,經歷著這里的變遷,從普通家庭到戰爭,再到妓院……費里尼把遠古的羅馬,法西斯時期的羅馬和今日的羅馬,縱橫交錯地呈現於我們眼前,帶著對這個地方深深的敬仰和愛意,於是便有了地鐵隧道里遭遇遠古遺跡的場面,有了車禍,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這一切既接近又久遠,美的、丑的、喜歡的、不喜歡的,這就是羅馬。歡聲笑語的劇院裡面,台下與台上同樣精彩。費里尼說:「《羅馬》這片子里我想講的是:現在的羅馬和遠古時代的羅馬骨子裡是一樣的,兩者十分接近。」當片尾的摩托車群穿過羅馬街頭,游盪在雕塑、城跡之前時,與其說是在表現今古羅馬的不協調,不如說在表現古老羅馬的活力和向前發展的動勢。

三、背叛之殤

費里尼在1960年拍攝的《生活的甜蜜》是個極為重要的轉折點,這部片一反之前表現貧困與底下層人們悲慘生活的模式,轉而開始表現上層社會的精神危機,促使他做如此改變的原因,或許在於戰後義大利經濟奇跡的背後,隱藏著極為危險的精神荒蕪。在擺脫貧困之後,人們發現他們的生活並不「甜蜜」,精神貧困與空虛時時困擾著人們的內心,傳統與道德的淪喪,踏入現代社會的陣痛,讓這些剛剛走出物質貧乏的新貴族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錯亂和矛盾。費里尼用一個極為生動的開頭,展現了人們所面對的這種困境,一架直升飛機吊著基督的塑像在羅馬上空盤旋,這里費里尼的用意很明顯,上層社會的荒淫無度就發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縱情取樂、沉溺享受成了社會的主流態度和追求,靈魂與信仰在此毫無作用,理性早已破滅。而另一架緊隨其後,跟著兩個不停拍攝,向陽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傳情記者的直升飛機,無疑暗喻著一個嘈雜迷亂的大眾傳媒時代的來臨。在本能的縱欲和生存當中,混亂和絕望的情緒彌漫其間。《生活的甜蜜》是新羅馬墮落的寫照,在主人公馬爾切洛這位混跡上流社會記者的眼睛之下,一個又一個麻木的人輪番出場,偷情、背叛、聚會、脫衣舞……各種各樣荒誕的事情接二連三,而又如此真實接近。影片後面人們從海里撈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這種荒誕社會的真實寫照,猶如《阿瑪柯德》中在冬天裡異常開屏的孔雀一般,在這種社會底下,一切都見怪不怪。片中有一個知識分子史泰納,一開始以令人羨慕的形象出現,是馬爾切洛的榜樣和夢想,然而他最終卻親手殺死兒女,並且自殺。在表現體面的生活背後,竟是無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虛,他的死去,也註定馬爾切洛出路的斷絕。影片最後,一群狂歡之後的人們來到海邊,馬爾切洛邂逅了那個清純的鄉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風中他們無法溝通,他們終究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最後馬爾切洛的離開,標志著與過去劃清界限,因為那女孩就是費里尼所說的:「馬爾切洛的鄉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無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繼續,也是一部費里尼坦誠某段時期所面臨困境的影片。片名並無太多意義,只是說明了費里尼在拍攝這部片之前,已經拍過七部電影,以及略等於半部影片的兩個短片。這部片帶有一定的自傳性,但又並非完全是導演本身。表現手法上,由於費里尼開始受到榮格心理學理論的影響,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結構徹底轉向非情節結構,意識流手法的引入,讓這部片具備了前所未有的主觀隨意性,情節發展隨著心情的變化而找到極為適當的轉折點,現實、夢境、回憶以及潛意識交替出現,卻有條不紊,因為這種狀態似乎更接近於日常生活的心態。男主人公圭多是個電影導演,他所面臨的困境有兩個,一個是創作力的枯竭,另一個是與三個女人之間的感情糾葛。影片的開頭同樣寓意深刻,在擁擠的交通之下,圭多煩悶非常,他掙脫汽車,飛向天空,而另一個鏡頭,他卻如風箏一般被綁著繩子,並且拉回了地面。這裡面影射的正是一種理智與情感,自由與壓抑之間的矛盾狀態,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無法完成的逃離地球的科幻片一樣,最終以無果結束,現實依舊。圭多與三個女人之間的糾葛頗有意思,與妻子之間的感情危機已經瞭然,與情婦之間又似乎只有惡俗不堪的性愛。當心目中的天使出現時,也發現只是俗人一個,圭多的理想幻滅,精神一片混亂。影片最後以一個由雜技團魔術師指揮的「輪舞」場面結束,圭多所有認識的人,過去的、現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現,這裡面的荒謬不言自明,人生與無止無休的耍雜一樣,只是毫無意義的輪回。
關於精神危機的探討,《朱麗葉與精靈》仍在繼續,這部有著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稱的電影,把視角轉到女性身上,朱麗葉的感情危機,反映的正是社會精神危機里的另外一個側面,當丈夫背叛時,朱麗葉面臨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惡夢時時困擾著她,為了擺脫困境,她甚至參加了朋友的性派對,但這一切毫無作用,對於一個軟弱傳統的女性來說,這裡面的痛苦難以言表。在現代社會裡面,信仰的破滅,悲觀的情緒中,人們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癲狂之夢

《八又二分之一》之後,事實上費里尼的自傳也告一段落,他說道:「莫拉爾多是《浪盪兒》里尋找生命意義的男孩,正是我當時的寫照。然後差不多就在我明白這種意義永遠不會找到的時候,莫拉爾多就演變成《八又二分之一》裡面的圭多了。我內心裡的莫拉爾多是在這個時候消失不見的,或者至少是對自己的無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來了。」之後,除了《羅馬》和《阿瑪柯德》隱約可見費里尼的影子,不過也成了一種回首和情懷了。癲狂的夢境此刻占據了費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們如同一個個瑰麗的奇觀,展現著人們內心裡的歡樂與恐懼,超現實主義的布景,引導著觀眾穿越時空,領略古今,做著一個個現實里不可能存在的夢。
《薩蒂利孔》是尼祿時代貴族佩特羅尼烏斯所寫,該書一直到17世紀才被發現,本身早已殘缺不全,而這正是想像力豐富分費里尼所感興趣的內容,他所呈現的影像,是一個離奇怪誕又引人入勝的世界,迷信、詩歌、殺戮、漂游……這一切猶如斑駁的壁畫般帶著古典的華麗和文化氣息。影片中人物的張狂卻恍若今朝,費里尼所經營的那份頹靡氣息,與現實社會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諷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在《卡薩瓦諾》中表現得更為清晰,費里尼自承這是一部18世紀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薩瓦諾無疑就是古代版的馬爾切洛,他空有一身才華,實際上用得著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別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這一點而已,這讓他變得麻木空虛,形同木偶,就如同那隻他常常帶在身邊的機械鳥一樣,影片的最後,讓他戀上一個木偶娃娃,說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與之匹配。這部片當然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實際上它只不過是經濟奇跡背後無限空虛的義大利現實生活的移植罷了。這種表現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揚帆》中也有所表現。
費里尼的最後一部作品《月亮之聲》無疑是一部令人著迷的傑作,主角伊渥是個剛出精神病院的瘋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當然不再是真實,而是帶著扭曲與詩意,這個世界不同於現實世界,也有異於真正的瘋子世界,所以我更願意把這部片看作是一個類似於《女人城》般的夢。一個被扭曲的世界,看來正好反映現實世界的原貌,空虛與瘋狂並存,惡俗與虛榮齊飛,伊渥的瘋狂看起來更像是正常,他充滿詩意的幻覺之中,帶著一份令人嚮往的溫馨和柔情,這正是日漸冷漠的現實社會里正在消失和被遺棄的東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詩情,來自於他的瘋狂,費里尼說道:「當伊渥在片中發現不止一個女人可以穿瑪麗莎的鞋的時候——事實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覺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歲數,都代表他已經老了。」於是夢已破滅,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獲到了人間,發出淺淺的悲鳴,這就是現實,一切因為瘋狂而顛倒,一切因為信仰的遺失而變得一片空虛……

總的看來,費里尼的作品是多樣的,他是一個注重內心感受的人,也不憚於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點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意蘊悠遠,讓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會的狀態,生存的意義等等,或許這一切源自於他本身就是一個真誠的人,於是他的夢,便成了人們所共有的夢。

轉自 豆瓣

⑵ 多娜泰拉,達米亞妮有露過點嗎

多娜泰拉,達米亞妮有露過點
多娜泰拉·達米婭尼1955年1月6日出生於義大利,撒丁自治大區。70年代末進軍義大利艷情界,憑借精緻大氣的五官,成熟魅惑的氣質,爆靚無敵的身材,使得她艷壓群芳紅極一時!
她是電影《女人城》中火辣撩人的超級尤物,是《慾望中的女人》里香艷高貴的美女房東,是《羅娜艷情錄》里性感神秘的美女管家1983年做過一次乳房縮小手術她出演的作品不多,出道僅僅五年時間就隱退了,可謂是「曇花一現」。但她的確是義大利80年代不可多得的性感女神

⑶ 老師布置的摘抄應寫什麼

摘抄么,一天太少也不好對吧?
給你幾篇散文
嫌多的話,一天抄一段

冢中琵琶
作者:林清玄

最近讀到魏晉時代藝術家阮鹹的傳記,阮咸是魏晉南北朝七位最重要的詩人作家之一,在當時號稱為「竹林七賢」,但是他凈像其他六賢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劉伶有名,因為他的文學創作,一點也沒有保留下來,我們幾乎無法從文字去追探他在詩創作上的成就。

幸而,阮咸死的時候,以一件琵琶樂器殉葬,使他成為中國音樂史上少數可以追思的偉大音樂家之一。伴隨阮咸長眠於地下的琵琶,經過從西晉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銅制的正圓形樂器,經過弘文館學士元行沖的考證,才證明它是阮鹹的遺物。

這一件家中琵琶因為五百年的沉埋,已經不堪使用,元行沖叫技巧高明的樂匠依其樣式仿製了一具木製樂器,稱為「月琴」,音調雄亮清雅,留傳至今,不但成為宮廷中的樂器,也成為後來民間最常使用的樂器。

到了唐德宗時代,名學者杜估鑒於「月琴」原是阮咸所創制,為了懷念他的遺風逸響,將月琴定名為「阮咸」,自此以後,凡是中國琵琶樂器全得了「阮咸」的別名,阮咸於是得以與中國音樂史同垂不朽。

阮咸與琵琶的故事是宜於聯想的,經過時空一再的洗煉,我們雖無幸重聆阮鹹的絲竹之音,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一顆偉大的藝術心靈不朽。藝術心靈的偉大縱使在地下數百年,縱使他手中的樂器弦敗質朽,卻仍然能在時空中放光,精燦奪目。阮咸死時以琵琶殉葬,做為惟一的知已,這種藝術之情使他恆常令人懷念。

千古以來,被認為中國音樂最高境界的名曲《廣陵散》便是阮鹹的創作,《廣陵散》隨著阮鹹的逝世,成為中國音樂上的絕響,我們如今眼望廣大的土地,傾聽歷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彷彿看見阮咸在竹林下彈月琴自娛,或者與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狀似古箏)相應和,在琴聲響過,箏聲戛然而止的時候,他們縱酒狂歌,大談聖人的明教與老莊的自然,然後長嘆一聲「禮豈為我輩設耶!」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那是「抗懷物外,不為人役」的境界,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的境界,也是「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的境界。

阮鹹的音樂天分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他很年輕的時代就被稱為音樂的「神解」,任何音樂到他的耳中馬上分辨出高低清濁,絲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彈奏月琴時能使人如飲醇酒,沉醉不已,他還是個音樂的批評家,對音樂的鑒賞力當世無有其匹。沒想到他的音樂批評,竟得罪主掌全國音樂行政的大官苟勛,向晉武帝進讒言,革去了阮鹹的官職。

阮咸丟官的時候,官位是「散騎侍郎」,這個職銜我們不用考證來解釋,而用美感來聯想,就彷彿看見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師,騎著驢子到處彈琴高歌的樣子。

事實上,阮咸對當世的禮法非常輕蔑。他曾在母喪期間,身穿孝服,騎著驢子去追求自己私戀已久的胡婢,引得眾人大嘩,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事,如今想起來卻特別具有一種凄美的氣氛。可惜,他在追胡婢時是不是彈著琴,唱著情歌,就不可考了。而這種狂放不拘的生活,正是魏晉時代寄情林泉的藝術家,最真實的寫照。

我一直認為像阮咸這樣放浪形骸、不顧禮法、鼓琴狂歌、清淡無為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樂,以琵琶殉葬卻是不可解的謎,難道這位「禮解」能料到千年之後,人們能從家中的琵琶懷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傳揚的《廣陵散》由嗎?阮咸給我們的啟示還不只此,他和當時的藝術家給我們一個視野廣大的胸懷,也就是「以大地為棟宇,屋室為禪衣」的胸懷,因於這種胸懷,他們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發出藝術的光輝。

我最喜歡「竹林七賢」的一則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劉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後才到。阮籍說:「這個俗氣的東西,又來敗壞我們的樂趣!」王戎回答說:「你們的樂趣,豈是可以敗壞的嗎?」這則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賢」藝術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墳墓中的琵琶,它雖朽了,卻永遠不會敗壞;因為那一把琵琶,曾經屬於一個偉大的藝術心靈,註定了它在人心裡永不敗壞的玄想——如此說來,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沉香三盞
作者:林清玄
去年聖誕節,在電視上看到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的子夜彌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個金缽裝著的檀香,正點燃著,傳說借著這一盞馨香,可以把於民們祈禱的聲音上達於天庭。我看到教宗提著香缽緩緩搖動祈禱,香煙裊裊而上,心裡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當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時,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有一次我問父親,基督教天主教到底與我們的佛教道教有什麼不同呢?父親漫不經心的說:「他們不拜拜,也不燒香。」這個回答大抵是對的,但後來我發現,「祈禱」在本質上與「拜拜」並無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燒香。

當我看到教宗在聖壇上燒香,那種感覺就使我幼年的經驗從遙遠的記憶長廊中浮現出來。教宗手上的一盞香與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層的意義里是相同的,都是從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們嚮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廟里,發現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為什麼焚了香以後,大上的諸神就知道我們的心願呢?這個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無形中上升的煙,因為我們不知它飛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為我們心靈與願望的寄託。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論何時,只要看到一住香,心靈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縷煙,而是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神借著那一縷煙,聆聽了我們的聲音。

一位朋友從外國回來,送我一束西藏異香,香袋上寫滿了遷延扭曲的西藏文。由於它來自天寒的北方,輾轉那麼不易,使我一直捨不得點燃,好像用了以後,它燒盡了,就要損失什麼一樣。

春天以來,接連下了幾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變酸發霉了,每天在屋子裡繞來繞去,真是令人氣悶。

打開窗,那些春雨的細絲隨著微風飄進屋來,屋子裡總是有著濡濕的氣味,有一天,我心愛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為連日的陰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著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憂愁紛亂起來。

我從櫃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異香,在香案上點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廟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煙也是凝聚著的,過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裡猛然間彌漫著一股清香。

香給人的感覺是溫馨而乾燥的,抗拒著屋內的潮濕。我坐在書桌前,不看書,也不工作,只是靜靜的冥想,讓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憂郁與紛亂緩緩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來。

我是喜歡雨的,但雨應該是晴天的間奏,而不能是天氣的主調;一旦雨成為天氣的主調,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樣,交錯著找不到一個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無可如何的事,這時就在屋裡點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卻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涼亭,為我保有了一塊於凈的土地——那時是,在江南的雨勢里,還有西藏草原的風情。

喝茶常常不是為了解渴,而是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飲盡,而是一點點細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愛凍頂烏龍。凍頂不像香片那麼浮,不像清茶那麼澀,不像普洱那麼苦,也不像鐵觀音那麼硬;它的味道是拙樸的,它的顏色是金澄的,可以細細地品嘗。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愛凍頂,送來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陳年凍頂,罐於上寫了「沉香」兩個字,沉香的色澤比凍頂要濃,氣味卻完全改變了。烏龍雖拙,還是有一點甘香,沉香卻把甘和香蘊藏起來,只剩下真正的拙,絲毫沒有火氣,好像是從記憶中滌濾過的;記憶有時是無味的,卻千疊萬壑的幽深,讓人沉潛其中,不知歲月的流轉。

中國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覺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躥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當然是在雨天,屋裡點起一炷香,當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動時,泡一壺沉香,看煙香裊裊,而茶香盈胸,那時真可以做到寵辱皆忘的境界。

隨風吹笛
作者:林清玄

遠遠的地方吹過來一股涼風。風里夾著呼呼的響聲。

側耳仔細聽,那像是某一種音樂,我分析了很久,確定那是嫡子的聲音,因為蕭的聲音沒有那麼清晰,也沒有那麼高揚。

由於來得遙遠,使我對自己的判斷感到懷疑;有什麼人的笛聲可以穿透廣大的平野,而且天上還有雨,它還能穿過雨聲,在四野里擴散呢?笛的聲音好像沒有那麼悠長,何況只有簡單的幾種節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鄉下的農田,左右兩面是延展到遠處的稻田,我的後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樂顯然是來自麻竹林,而後面的遠方彷彿也在回響。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時候我覺得所有的林間,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歷史悠遠的竹林。因為所有的樹林再密,陽光總可以毫無困難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葉,有時連陽光也無能為力;再大的樹林也有規則,人能在其間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無規則的,有時走進其間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親就告訴我們「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況有的竹林中是有亂刺的,像刺竹林。

這樣想著,使我本來要走進竹林的腳步又遲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來,獨自聽那一段音樂。我看看天色尚早,離竹林大約有兩里路,遂決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樂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它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涌,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於和竹葉的關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發
現,原來竹子灑過了小雨,上面有著水漬,互相摩擦便發生尖利如笛子的聲音。而上面滿天搖動的竹葉間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風,發出許多細細的聲音,配合著竹子的笛聲。

每個人都會感動於自然的聲音,譬如夏夜裡的蛙蟲鳴唱,春晨雀鳥的躍飛歌唱,甚至刮風天里濤天海浪的交響。凡是自然的聲音沒有不令我們贊嘆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靜的夜裡聽到遠處的春雷乍響,心裡總有一種喜悅的顫動。

我有一個朋友,偏愛蟬的歌唱。孟夏的時候,他常常在山中獨座一日,為的是要聽蟬聲,有一次他送我一卷錄音帶,是在花蓮山中錄的蟬聲。送我的時候已經冬天了,我在寒夜裡放著錄音帶,一時萬蟬齊鳴,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無數的蟬在盤飛對唱,那種經驗的美,有時不遜於在山中聽蟬。

後來我也喜歡錄下自然的聲籟,像是溪水流動的聲音,山風吹撫的聲音,有一回我放著一卷寫明《溪水》的錄音帶,在溪水琤琮之間,突然有兩聲山鳥長鳴的銳音,盈耳繞梁,久久不滅,就像人在平靜的時刻想到往日的歡愉,突然失聲發出歡欣的感嘆。

但是我聽過許多自然之聲,總沒有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麼深刻的聲音。原來在自然里所有的聲音都是獨奏,再美的聲音也僅彈動我們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響整個包圍了我,像是百人的交響樂團剛開始演奏的第一個緊密響動的音符,那時候我才真正知道,為什麼中國許多樂器都是竹子製成的,因為沒有一種自然的植物能發出像竹子那樣清脆、悠遠、綿長的聲音。

可惜的是我並沒有能錄下竹子的聲音,後來我去了幾次,不是無雨,就是無風,或者有風有雨卻不像原來配合得那麼好。我了解到,原來要聽上好的自然聲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變化無窮,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沒有風,竹子只是竹於,有了風,竹於才變成音樂,而有風有雨,正好能讓竹子摩擦生籟,竹子才成為交響樂。

失去對自然聲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當有人說「風景美得像一幅畫」時,境界便低了,因為畫是靜的,自然的風景是活的、動的;而除了目視,自然還提供各種聲音,這種雙重的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創造的境界。世上有無數藝術家,全是從自然中吸取靈感,但再好的藝術家,總無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為自然是有聲音有畫面,還是活的,時刻都在變化的,這些全是藝術達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藝術一定有個結局。自然是沒有結局的,明白了這一點,藝術家就難免興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繪下長江萬里圖令人動容,但永遠不如長江的真情實景令人感動;人能錄下蟬的鳴唱,但永遠不能代替看美麗的蟬在樹梢唱出動人的歌聲。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聽到竹子隨風吹笛,竟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陽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經停了,我卻好像經過一場心靈的沐浴,把塵俗都洗去了。

我感覺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沒有自暴自棄的理由。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作者:林清玄

那天路過台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大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

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裡走,在田野上閑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競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里毫無愧色,夏日裡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困里去采蓮子,對於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麼樣的辛苦在維護一池蓮,使它開花結實。

「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采蓮謠。紅花艷,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乃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採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采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為種蓮人家採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話的蓮子,蓮田裡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里。

采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采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里。

採回來的蓮蓬先挖出裡面的蓮子,蓮於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蓮子剝好後,還要用細針把蓮子里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葯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為什麼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采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採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裡的蓮藕了。

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采蓮的人要防備田裡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蛙,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

小孩子把蓮葉捲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獲也有快樂的一面。

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後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寶相庄嚴,彷彿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於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背後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

誰知道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裡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

我陪著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梭巡,看他走在佔地一甲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採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

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著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為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著結成一片,站著也疊成一片,在田裡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鳳凰的翅膀
作者:林清玄

我時常想,創作的生命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像恆星或行星一爭,發散出永久而穩定的光芒,這類創作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類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樣,在黑夜的星空一閃,留下了短暫而眩目的光輝,這類作品特別需要靈感,也讓我們在一時之間洗滌了心靈。

兩種創作的價值無分高下,只是前者較需要深沉的心靈,後者則較需要飛揚的才氣。最近在台北看了義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頗為費里尼彗星似的才華所震懾。那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說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車上邂逅年輕貌美的女郎而下車跟蹤,誤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裡有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員, 有歌舞女郎、盪婦、潑婦、應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裡,費里尼像在寫一本靈感的記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現出光輝耀眼的才華。這些靈感的筆記,像是一場又一場的夢,粗看每一場均是超現實而沒有任何意義,細細地思考則彷彿每一場夢我們都經歷過,任何的夢境到最後都是空的,但卻為我們寫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實現的想像。

誠如費里尼說的:「這部影片有如茶餘飯後的閑談,是由男人來講述女人過去和現在的故事;但是男人並不了解女人,於是就像童話中的小紅帽在森林裡迷失了方向一般。

既然這部影片是一個夢,就用的是象徵性的語言;我希望你們不要努力去解釋它的涵意;因為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有時候靈感是無法解釋的,尤其對創作者而言,有許多靈光一閃的理念,對自己很重要,可是對於一般人可能毫無意義,而對某些閃過同樣理念的人,則是一種共鳴,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盞燈。

在我們這個多變的時代里,藝術創作者真是如鳳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軀上還拖著一條斑燦的尾羽;它從空中飛過,還唱出美妙的歌聲。記得讀過火鳳凰的故事,火鳳凰是世界最美的鳥,當它自覺到自己處在美麗的顛峰,無法再向前飛的時候,就火焚自己, 然後在灰燼中重生。

這是個非常美的傳奇,用來形容藝術家十分貼切。我認為,任何無法在自己的灰燼中重生的藝術家,就無法飛往更美麗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無法穿破自己,讓人看見更鮮美的景象。

像是古語說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啟帆之際,將岸邊的舟船破沉,則對岸即使風光如畫,氣派恢宏,可能也沒有充足的決心與毅力航向對岸。藝術如此,凡人也一樣,我們的夢想很多,生命的抉擇也很多,我們常常為了保護自己的翅膀而遲疑不決,喪失了抵達對岸的時機。

人是不能飛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卻可以振風而起,飛到不可知的遠方,這也就是人可以無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讀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書,裡面談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這種思想的神光雖是肉眼所不能見,新的電子攝影器卻可以在人身上攝得神光,從光的明暗和顏色來推斷一個人的思想。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我們思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思想神光便已到達他的身側溫暖著我們思念的人;當我們忌恨一個人的時候,思想的神光則書到他的身側和他的神光交戰,兩人的心靈都在無形中受損。而中國人所說的「緣」和「神交」,都是因於思想 的神光有相似之處,在無言中投合了。

我覺得這「思想的神光』與「靈感」有相似之處,在「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摟,望盡大涯路」時,靈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推悸」時,靈感是專注的飛向遠方;「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靈感是無所不在,像是沉默的、寶相庄嚴的坐在心靈深處燈火闌珊的地方。

靈感和夢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鍛煉,也可以培養。一個人在生命中千迴百折,是不是能打開智慧的視境,登上更高的心靈層次,端看他能不能將彷彿不可知的靈感錘煉成遍滿虛空的神光,任所邀翔。

人的思考是鳳凰一樣多彩,人一閃而明的夢想則是鳳凰的翅膀,能沖向高處,也能飛向遠方,更能歷千百世而不消磨——因此,人是有限的,人也是無限的。

⑷ 費德里科·費里尼的主要作品

職業 年份 片名 備注 導演 1990 月吟 兼任編劇、 1987 費里尼訪談錄 兼任編劇、 1986 舞國 兼任編劇、 1983 船續前行 兼任編劇、 1980 女人城 兼任編劇、 1978 管弦樂隊的綵排 兼任編劇、 1976 卡薩諾瓦 兼任編劇、服裝設計 1973 阿瑪珂德 兼任編劇、 1972 羅馬風情畫 兼任編劇、 1971 小丑 兼任編劇、 1969 愛情神話 兼任編劇、 1968 勾魂懾魄 兼任編劇、 1965 朱麗葉與魔鬼 兼任編劇、 1963 八部半 兼任編劇、 1962 三艷嬉春 兼任編劇、 1960 甜蜜的生活 兼任編劇、 1957 卡比里亞之夜 兼任編劇、 1955 騙子 兼任編劇、 1954 大路 兼任編劇、 1953 都市愛情 兼任編劇、 浪盪兒 兼任編劇、 1952 白酋長 兼任編劇、 1950 賣藝春秋 兼任編劇、製作人 編劇 1969 生命的旋律 1952 1951年的歐洲 Il brigante di Tacca del Lupo 1951 Four Ways Out 1950 弗朗西斯的花束 希望之路 1949 在法律的名義下 1948 愛 波河上的磨房 1946 戰火 1945 羅馬不設防 兼任副導演 1942 下一站 副導演 1954 自由在哪裡? 演員 2010 戛納電影節主席吉爾斯·雅各布 存檔畫面 2009 你知我幾何 存檔畫面 好萊塢上的台伯河 存檔畫面 2005 電影人vs.大老闆 存檔畫面 2002 The Magic of Fellini 存檔畫面 費里尼全紀錄 1993 第6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1987 費里尼訪談錄 1984 布努埃爾 1974 我們曾如此相愛 1972 羅馬風情畫 1971 小丑 1970 艾歷克斯遊仙境 1964 第3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8 愛

⑸ 女人城的製作/發行公司

Gaumont International [法國]
Opera Film Prozione [義大利]
高蒙電影公司 (presents)/(co-proction) 人造眼 [英國] (1981) (UK) (theatrical) (subtitled)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2005) (Germany) (DVD)
New Yorker Films [美國] (1981)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Pole Vídeo Comunicações Ltda. [巴西] (19??) (Brazil) (VHS)
高蒙電影公司 (1981) (法國) (theatrical)
Atlantic Film (2007) (瑞典) (DVD)
Kinokuniya Co. Ltd. [日本] (2005) (Japan) (DVD)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2007) (Australia) (DVD)

⑹ 馬塞洛·馬斯楚安尼的生平簡介

在這個戲劇小組他認識了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物——盧契諾·維斯康蒂。並且得到維斯康蒂的賞識加入了他的公司。1954年,由於《Peccato che Sia una Canaglia 》的關系,他認識了著名導演德·西卡。以及另一位非常著名的義大利女演員——索菲亞·羅蘭,並且開始了兩人多年的合作。
在1957年,他有幸主演了維斯康蒂的《白夜》。由於該片獲得了當年的威尼斯銀獅,也使馬斯楚安尼獲得更多國際認同。第二年,他又參演了莫尼切利的《曼哈頓大人物》,由於該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使得他名聲漸響。 而真正讓他獲得關注的是1960年費里尼的代表作之一《甜蜜的生活》,馬斯楚安尼以其不俗的演技將一名令人生厭的記者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同時,這次合作,也宣告費里尼和馬斯楚安尼這對金牌搭檔正式組成。而馬斯楚安尼也憑借自己的努力,演技日精,最終被稱為費里尼在銀幕上的化身。
之後他參與了多部義大利重要影片,包括安東尼奧尼的《夜》,費里尼的《八部半》。因為其出色的演出,他和法國著名演員讓-保羅-貝爾蒙多一道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演員,而他的片酬最高也達到每部電影一億里拉。而在63、64兩年,他又先後和索菲亞羅蘭合作了兩部作品,而製片人都是索菲亞羅蘭的老公卡洛·龐帝。
之後,他繼續出現在龐帝的作品中,但由於少了索菲亞羅蘭的組合效應,這兩部影片的國際影響力就少了很多,在此期間他還參演了一部美國的電視作品。不過很快他回到了費里尼身邊開始進行新片Il Viaggio di G. Mastorna的准備,可惜由於費里尼和製片人發生矛盾,導致費里尼退出此電影,電影計劃也宣告擱淺。 而馬斯楚安尼也只好離開劇組,參演維斯康蒂的新作,改編自加繆小說的《局外人》。不過該部影片一經上映便惡評如潮,甚至導演維斯康蒂本人也對該片非常不滿意。也許是事業的有些不順,馬斯楚安尼離開義大利,來到英國,參演了他的第一部未經配音的英語電影《鑽石早餐》,不過該片的反響同樣很差。之後他還參演了德西卡拍攝的《淚灑相思地》及約翰·鮑曼的《最後的萊奧》,不過從評價來看,這兩部作品同樣沒有獲得成功。 經過一段時間的挫敗,馬斯楚安尼重新回到義大利,在這里,他演出了費里尼的《羅馬風情畫》,波蘭斯基的《什麼?》,這兩部作品使他開始緩緩走出事業低潮。另外,由於和法國女星凱瑟琳·德納芙的婚外戀使他的曝光率始終很高。
在商業和評論雙雙進入低潮後,在1973年,他出演了塔維尼兄弟的史詩作品《阿隆桑芳》。而在1975年,他有幸與老搭檔索菲亞·羅蘭再次合作。之後的馬斯楚安尼始終相當多產,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每年都有跑到各個地方參與拍攝,唯一可惜的是在這些影片中卻少有能打入國際市場,也進一步黯淡了馬斯楚安尼的星光。而能獲得國際認同只有和費里尼合作的《女人城》和《舞國》。不過1987年,前蘇聯導演米哈爾科夫的《黑眼睛》終於為他爭回了榮譽,憑藉此片,馬斯楚安尼獲得戛納最佳男主角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年過60的他在生命的最後十年絲毫沒有減少電影的產量,仍然參演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安哲洛普洛斯、布里耶、魯茲等人的作品。
終於在1996年的12月19日他由於胰腺癌死於法國巴黎,享年72歲。

⑺ 跪求~~~~~給很多著名電影設計衣服的義大利服裝設計師Gabriella Pescucci的個人簡介~~~詳細一點的~~~~

Gabriella Pescucci作品列表:(一共 47 個作品)作為導演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演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4)

Sartoria Tirelli - Vestire il cinema (2006)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Designer Chocolate (2005)
救命吶!唐吉訶德 Lost In La Mancha (2002)
The 6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4)

作為編劇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製片人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Gabriella Pescucci的原創音樂作品 (數量:0)

(1971)

Gabriella Pescucci的改編音樂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攝像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電影剪輯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

(1971)

作為協調劇組人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造型設計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

(1971)

作為藝術指導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布景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服裝設計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

時間之霧/阿果拉 Agora (2009)
貝奧武夫/貝奧武夫:降龍伏魔(台)/魔戰王貝奧武夫(港) Beowulf (2007)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格林兄弟 The Brothers Grimm (2005)
范海辛/狙魔人/凡-海爾辛/凡赫辛/怪物獵人 Van Helsing (2004)
Secret Passage (2004)
Pertoamor (2003)
Ballo in maschera, Un (2001)
追憶似水年華 Temps retrouvé, Le (1999)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
貝蒂表妹 Cousin Bette (1998)
孤星淚 Misérables, Les (1998)
紅顏禍水/絕代寵妓/寵妓/危險的美麗 Dangerous Beauty (1998)
Manon Lescaut (1998)
Per amore, solo per amore (1997)
Albergo Roma (1996)
Cavalleria rusticana (1996)
真愛一生 Scarlet Letter, The (1995)
新所羅門王 Solomon & Sheba (1995)
Slave of Dreams (1995)
純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La traviata (1992)
印度支那/情證今生 Indochine (1992)
Che ora è? (1989)
終極天將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 The (1988)
Qualcosa di biondo (1988)
Haunted Summer (1988)
Splendor (1988)
Famiglia, La (1987)
魔宮傳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 (1986)
美國往事/四海兄弟/義薄雲天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Nuit de Varennes, La (1982)
Passione d'amore (1981)
Tre fratelli (1981)
女人城 Città delle donne, La (1980)
管弦樂隊的綵排 Prova d'orchestra (1978)
遺產 Eredità Ferramonti, L' (1976)
Divina creatura (1975)
Identikit (1974)
Addio, fratello crudele (1971)
寸土必爭 Uomini contro (1970)

作為化妝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製片主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助理導演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美術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1)

救命吶!唐吉訶德 Lost In La Mancha (2002)

作為音效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特技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視覺特效師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特技演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0)

(1971)

作為其他職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數量:1)

魂斷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⑻ 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

《罪惡之城》另譯《罪惡都市》

⑼ 電影名字

是不是整部片暗到不行都想叫導演開燈那部啊……
走的是漫畫風,黑暗調,
很多血
(因為很暗又是漫畫風反而看起來沒那麼可怕)

布魯斯威利、米基洛克、喬許哈奈特、布蘭妮墨菲、克里夫歐文、傑西卡艾芭~~
~~
雖然我覺得滿不錯看滴,但是三個故事不僅有些許相關,而且不是照時間順序來,看完後還是想一下剛剛那個片段是在哪個故事發生前、後-_-
~~
說要拍第二集好久了也沒下文,布蘭妮墨菲又意外die了>_<

片名「sin city」

⑽ 八部半的幕後花絮

影片的名字《八部半》對應的是費里尼導演的影片的總數,盡管這個數字並不精確,因為費里尼在這之前導演過八部長片,在加上四個導演合拍的集錦片《三艷嬉春》和六個導演合拍的《城中之愛》,本片准確地說是費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電影。
當時在費里尼的計劃中,要拍攝的影片應該是《馬斯托納的旅行》,《八部半》中的人物吉多一直在拍攝卻拍不出來的影片正是《馬斯托納的旅行》,《八部半》中出現的巨大而古怪的布景也是原來為《馬》在攝影棚搭建的。但後來費里尼一直無法完成《馬斯托納的旅行》,最終製片人將這部影片的版權賣給了他人,費里尼也正式宣布放棄這部影片的拍攝。
著名影星馬切羅·馬斯特羅亞尼扮演的角色在最早的故事大綱中是一個作家,但不久馬斯特羅亞就在另一位義大利著名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的影片《夜》中扮演了一個作家的角色。費里尼聽說之後,說:「現在我該怎麼辦?我怎麼能讓馬切羅再扮演一次作家呢?那樣的話,他最終只會相信自己就是名作家,他會開始寫小說的。」
影片的結尾原來的設想是吉多在一輛火車的餐車上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女人,但在為影片拍攝預告片的時候,費里尼找來了200名演員,用7台攝影機拍攝他們遊行的場面,於是這成為了影片後來的結尾。而原來的結尾被用到了費里尼1980年拍攝的影片《女人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