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女主 » 講述無菌病房女孩電影
擴展閱讀
如何寫影評一部微電影 2024-11-15 06:36:19
暴力三部曲韓國電影 2024-11-15 06:29:14

講述無菌病房女孩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15 14:56:08

⑴ 陳丹燕的簡介

陳丹燕
廣西平樂人。1958年12月18日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學,因為口吃極少有朋友。1972年在上海上中學,開始寫作並開始在《上海少年》上發表少年習作。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論文是關於西方兒童幻想文學的研究,《讓生活撲進童話:西方現代童話的新傾向》,獲全國兒童文學論文優秀論文獎。獲文 學學士學位,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同時開始小說和散文創作和兒童文學翻譯。1983年出版長篇童話譯著《小老鼠斯圖亞特》。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國少女》發表在上海《少年文藝》,獲上海青年作家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獎。第一篇小說《當有人遇到不幸》發表在上海《少年報》,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藝》上發表小說《上鎖的抽屜》,開中國青少年文學中少女 文學先河。結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少女們》。同年采訪了上海一個女中學生的自殺事件,並寫作第一部中篇小說《女中學生之死》。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女中學生三部曲》。1990年發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麗日》,開始成人文學的寫作。1991年《女中學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書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兒童文學協會選入本世紀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兒童文學作品。訪問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受到極大的吸引。寫作第一部女性題材長篇小說《心動如水》。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向國際書展推薦介紹中文圖書,並演講中國獨生子女問題。三個月的歐洲生活,極大地沖擊和開闊了思想。寫作長篇小說《一個女孩》,對自己的童年時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寫作一系列歐洲的生活,知識分子采訪記。11月在上海東方廣播電台開設青少年節目《12種顏色的彩虹》,做聖誕特別節目,捐款在上海兒科醫院設立兒童白血病無菌病房「12色彩虹屋」。節目獲上海政府新聞獎 二等獎,中國新聞獎金獎,在波蘭南部的小鎮扎庫帕納得到了獲獎的消息。 1994年游學美國,在新澤西小鎮上唯一的一家義大利咖啡館里寫作長篇小說《紐約 假日》,實現了在一家異國咖啡館里寫一部小說的心願。1995年《一個女孩》德譯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國之聲選為最佳童書。1996年《九生》獲奧地利國家青少年圖書獎、德國國家青少年圖書獎銀獎、獲德國 青少年評委金色的書蟲獎。出版《精神故鄉》(與陳保平合作)。1997年,《九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青少年倡導寬容文學獎德國柏林市了解 外來文化圖書1997年特別獎。出版《獨生子女宣言》。策劃製作五集電視記錄片《獨生子女》。

簡歷

1975年中學時代,開始寫作,並在《上海少年》的少年習作欄目里發表了第一個散文。

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

1982年2月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士學位,畢業論文是關於西方兒童幻想文學作品的研究:《讓生活撲進童話:西方現代童話的新傾向》,獲全國兒童文學優秀論文獎。同年,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開始小說和散文的寫作,並從事英文兒童文學的翻譯。

1983年翻譯出版《小老鼠斯圖亞特》(懷特著)。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國少女》發表於上海《少年文藝》,獲上海青年作家作品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獎。第一篇小說《當有人遇到不幸》發表於上海《少年報》,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1986年發表小說《上鎖的抽屜》,結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學短篇小說集《少女們》。同年采訪了一個上海女中學生的自殺事件,寫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說《女中學生之死》,發表於《中國作家》雜志。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說集《女中學生三步曲》。獲上海青少年推薦青少年讀物金獎。

1990年,發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題材的中篇小說《寒冬麗日》。開始涉及都市生活題材的文學創作。同年翻譯出版《黑珍珠》,(司格特.奧代爾著)。

1991年,《女中學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武書店出版發行,訪問日本。《女中學生之死》日文版先後再版七次,被日本兒童文學協會選入20世紀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兒童文學作品。《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有好評。同年中文繁體字版《女中學生三部曲》由台灣業強出版社出版發行,先後再版六次。寫作並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題材的長篇小說《心動如水》。

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向義大利波羅尼亞國際書展推薦中文參展圖書,並演講中國獨生子女文學。同年寫作長篇小說《一個女孩》。並寫作發表了一系列歐洲生活和歐洲知識分子的采訪記。同年11月,在上海東方廣播電台開設青少年節目《十二種顏色的彩虹》,聖誕特別節目籌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兒科醫院兒童白血病區建立無菌層流室"12色彩虹屋",使用至今,用於救助白血病患兒。節目獲得上海市政府新聞獎二等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1993年,游歷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羅斯,沿途采訪並為東方廣播電台發回報道。

1995年,《一個女孩》德文譯本《九生》在瑞士出版發行,數周後,被德國之聲電台選為最佳童書。《法蘭克福匯報》,《蘇黎士日報》均有好評。

1996年,《九生》獲奧地利國家青少年讀物金獎,德國國家青少年讀物銀獎,德國青少年評委金色的書蟲獎。出版散文集《精神故鄉》。(與陳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青少年倡導寬容文學獎,德國柏林市政府了解外來文化圖書1997年特別獎。出版《獨生子女宣言》,獲得中國人口文化獎,策劃五集電視記錄片《獨生子女》,與上海電視台記錄片編輯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的風花雪月》,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發行十六萬冊。《九生》的德國版由費舍爾出版社在德國出版發行。

1999年,出版傳記小說《上海的金枝玉葉》,發行十四萬冊。長篇小說《一個女孩》在中文繁體字版由台灣《民生報》出版,獲得同年中國時報1999年最佳童書獎,聯合報1999年最佳童書獎。日文版《獨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發行,《朝日新聞》和NHK亞洲人物欄目報道了新書的發行。

2000年,出版傳記小說《上海的紅顏遺事》,發行六萬冊。出版歐洲游歷系列散文叢書《今晚去哪裡》,《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參加柏林國際文學節。小說《我的媽媽是精靈》獲得台灣年度好書獎。

2002年,出版歐洲游歷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出版小說《魚和它的自行車》。《上海的金枝玉葉》獲得榕樹下網站,周末畫報和非利普公司聯合評選的全國十本好書獎。

⑵ 怎麼評價韓國電影《女兒》

畫面和故事都很乾凈的電影《女兒》,像大多數韓國倫理電影一樣,都有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但《女兒》卻有著很多韓國現實主義題材所沒有的溫情。

作為具惠善演員轉型導演的作品,《女兒》算是很不錯的作品了,也很值得每一個人去感受這部影片想帶給我們的思考。

⑶ 有沒有陳丹燕、馮雪梅兩位作者的簡介

陳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學,因為口吃極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學,開始寫作並開始在《上海少年》上發表少年習作。
1978年2月進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
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論文是關於西方兒童幻想文學的研究,
《讓生活撲進童話:西方現代童話的新傾向》,獲全國兒童文學論文優秀論文獎。獲文 學學士學位,任 《兒童時代》小說編輯,同時開始小說和散文創作和兒童文學翻譯。
1983年出版長篇童話譯著《小老鼠斯圖亞特》。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國少女》發表在上海《少年文藝》,獲上海青年作家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獎。第一篇小說《當有人遇到不幸》發表在上海《少年報》,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藝》上發表小說《上鎖的抽屜》,開中國青少年文學中少女文學先河。結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少女們》。同年采訪了上海一個女中學生的自殺事件,並寫作第一部中篇小說《女中學生之死》。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女中學生三部曲》。
1990年發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麗日》,開始成人文學的寫作。
1991年《女中學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書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兒童文學協會選入本世紀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兒童文學作品。訪問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受到極大的吸引。寫作第一部女性題材長篇小說《心動如水》。
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慕尼黑國際青少年圖書館,向國際書展推薦介紹中文圖書,並演講中國獨生子女問題。三個月的歐洲生活,極大地沖擊和開闊了思想。寫作長篇小說《一個女孩》,對自己的童年時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寫和深入的思考。寫作一系列歐洲的生活,知識分子采訪記。
11月在上海東方廣播電台開設青少年節目《12種顏色的彩虹》,做聖誕特別節目,捐款在上海兒科醫院設立兒童白血病無菌病房「12色彩虹屋」。節目獲上海政府新聞獎 二等獎,中國新聞獎金獎,在波蘭南部的小鎮扎庫帕納得到了獲獎的消息。1194年游學美國,在新澤西小鎮上唯一的一家義大利咖啡館里寫作長篇小說《紐約假日》,實現了在一家異國咖啡館里寫一部小說的心願。
1995年《一個女孩》德譯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國之聲選為最佳童書。
1996年《九生》獲奧地利國家青少年圖書獎、德國國家青少年圖書獎銀獎、獲德國青少年評委金色的書蟲獎。出版《精神故鄉》(與陳保平合作)。
1997年,《九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青少年倡導寬容文學獎德國柏林市了解外來文化圖書1997年特別獎。出版《獨生子女宣言》。策劃製作五集電視記錄片《獨生子女》。

馮雪梅,生於上七十年代,新聞學碩士,供職於中國青年報社,青年話題版編輯。

⑷ 求一部日本恐怖電影 在醫院 病房住進一個小女孩 她在經常拿著一張紙 用硬幣在紙上移動 紙上寫著

這個是《毛骨悚然撞鬼經2016夏季特別篇》里的故事《病房裡的五元硬幣》。

⑸ 在外面跑業務的單身女性朋友,無聊的時候怎麼過啊,怎麼樣比較充實啊

在生活變得像陀螺般高速旋轉的時候,在鋼筋水泥和燈紅酒綠的都市裡,一個特殊的群體正在膨脹和引人注意。他們拿著不菲的薪水,住著花園洋房,他們有巨大的社會網路和朋友圈子,但他們拒絕感情和婚姻,他們就是所謂的「單身貴族」。這個群體是如何形成的呢,哪些因素促使他們作出如此決絕的選擇呢?我們就這個問題采訪了中國心理熱線的主持人,著名學者郭卜樂先生。郭卜樂先生認為單身貴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5個方面:
游戲人間,玩世不恭

在今天的年輕人當中,自由這個概念有著不可忽視的分量。據有關數據顯示,單身貴族當中,對自由的嚮往尤為突出。他們不願意被固定的感情所束縛。他們喜歡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做主。他們不希望生活中出現自己不得不承擔的責任。他們不拒絕與異性交往,甚至可能出現「一夜情」,但他們拒絕有人固定地充當他們的伴侶,在他們的世界裡,他們是單身的,沒有牽掛。

郭先生認為,這種游戲人間的態度雖然看似灑脫,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一些年輕人在責任感上的缺失。也許這種缺失在感情和婚姻這種更為個人化的問題上是無可厚非的,但它必然會影響到這個群體在社會當中的行為方式和處事原則。

心理創傷,難以癒合

與玩世不恭的這一群體不同,一些人選擇單身是有他們的苦衷的。他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心理創傷,時間也難以抹平。

小陳在高中的時候曾經被自己的伯父強奸。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的心靈帶來的是長期的具有毀滅性的創傷。她從此對男人產生了極大的排斥,即使有人對她真心表白,她也統統拒之門外。一方面是對異性的排斥和反感,一方面也是自卑和自暴自棄。像類似的由於心理傷害所帶來的單身,為數不少。

對這個方面,郭先生談到,心理上面的傷痛主要包括家庭不幸經歷,失戀或伴侶背叛,戀人或者是伴侶的不幸亡故等。這些遭遇讓他們一時間難以從災難和懷念當中走出來,產生了自閉的心理。

前不久,北京大學一個聰明的女孩子因為白血病而離開了人世,她的男朋友十分自責,為了省錢做移植手術,男孩子做主沒有將女朋友送進無菌特護病房,結果女孩不幸感染而死去。在此後的時間里,男孩一直無法從這個陰影中走出,他認為是自己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幸福。聽人說,男孩子准備一生單身,來贖自己的「罪過」。

郭先生認為,其實這些方面的心理情緒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得到釋放的。我們可以懷念,但我們不應該沉溺。忘記不幸的,重新迎接新的生活,這是我們應該痛下的決心。

顧影自戀,無法自拔

在古希臘神話中,美男子奈煞西施愛上了自己的影子,每日臨池自照,傾影自憐,依依不捨,最終憔悴而死,死後化為水仙花。奈煞西施這種臨池照影的心理狀態被稱為自戀。自戀情節,也是一部分人選擇單身的重要原因,雖然他自身可能並沒有意識到。

有自戀情結的人性格內向、冷漠,這種人格的心理行為表現是,過分看重自己,期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愛護。在獲得贊美心理滿足之後,常常表現出不切實際的沾沾自喜,還有惟我獨尊、妄自稱大的情況。忽視他人利益,佔便宜、不講理在心理未能獲得滿足時,可表現為不安、厭煩和其他不良情緒,缺乏與他人交流情感的能力。

「要學會愛別人」。對於這一類型的人,郭先生如是說。

郭先生引用了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因此,他認為,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這對於生活在日漸開放的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是不恰當。

同性戀,有戀人的單身

在某種意義上說,同性戀者應該不算單身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戀人。但在目前的中國和社會的接受程度來看,同性戀者仍然可以算入單身當中。對同性朋友的依戀使他們無法得到社會的認同,其實他們本身是並不缺少情感依靠的,很多人甚至是有強烈的婚姻要求的。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是無法實現願望的。

據學界估測,我國同性戀者約為3000萬人。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據一些專家研究表明:同性戀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年少時與同性父母的關系的疏離。同性戀者與同性父母的關系破裂後,同性戀者則一直希望通過同性戀性關系或戀情來彌補這個缺憾。

應該如何對待這個更為特殊的群體,郭先生認為,還是應該慎重一些。畢竟,他們除了在性取向不同外,仍然是一個普通人。我們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寬容。

社會因素,難逃其咎

郭卜樂先生認為,除了他們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缺乏成功追求到異性的信心,缺乏對他人、對社會的信任等等。一些社會因素也促使了這個群體的產生,比如不當教育,特別是不正確的性教育和不合適的文化影響。在目前的中國,科學理性的性教育仍然是少之又少的,這對年輕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時,鄰里關系淡化。實際社交圈子縮小,也客觀上減少了人們接觸的機會。

⑹ 這樣的婆婆應該怎麼對付

和這種婆婆相處,能避則避,不要一天到晚在家裡,最好自己有工作早出晚歸,天天對著婆婆肯定會有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挺煩的。然後你要見了面要對婆婆表現的熱情一點,多叫媽,(她聽了高興,老公也滿意自己懂事的老婆),婆婆指出的缺點盡量不要反駁,一駁就破功了,你也不想吵架吧。就算心裡不滿也要裝的很聽話,最後逢年過節小禮品送一點,哄哄她。在家裡時,多拍拍馬屁。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嘛。
另外給你個忠告:對你老公有任何不滿也不要可以在你婆婆面前說,畢竟她最疼的還是自己的兒子。你和他兒子比起來什麼也不是。所以更要在婆婆面前表現的很愛惜老公的健康的樣子,這樣婆婆就會對你改觀。
不要把自己的感情都放在老公身上,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吧。深藏不露。

⑺ 哪種肝病需要住無菌病房

乙肝或者是肝癌以及肝炎都需要住無菌病房,肝病不是小病,肝是人體重要內臟,平時得保護好,特別是喝酒的人盡量少喝點,喝多了增加肝的負擔容易出問題

⑻ 什麼樣的病人會住進無菌病房

無菌病房(層流護理室)主要用於預防性隔離,如接受化學療法的白血病患者,惡性腫瘤經各種治療造成白血球減少的患者,再生不良性貧血造成的白血球極端減少的患者,免疫不全的患者,臟器移植前後給予免疫抑制劑的患者,放射線傷害造成的白血球減少的患者,嚴重燒傷的患者,呼吸器官疾病患者等。其目的在於預防被感染。據調查,前述患者的直接死因中,由於感染所造成的死亡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在ICU(集中治療室)病房中,也有必要設置潔凈無菌病房(層流護理室),為感染患者或者被感染患者服務。

如果我的答案對您有幫助,請點擊下面的「選為滿意答案」按鈕,謝謝!

祝福工作順利,生活開心,學習進步哦!
及時採納,謝謝。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祝好!

⑼ 長海醫院朱建軍詳細情況

你打電話到報社就可以知道朱建軍的聯系方式咯
電話:(021) 52921234 - 604005

(021) 52921234 - 604228

(021) 52921234 - 604226

造血幹細胞怎樣移植?什麼是層流生活?患者在層流室(無菌病房)里會遇到怎樣的痛苦?在這小小的空間里呆上幾十天,甚至上百天,靠什麼與病魔作斗爭?

41天,40多篇日記,它是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朱建軍在層流室中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他的一種生死體驗:死亡就在腳下,而希望也在眼前(本報8月18日A16版《面對死亡,記住兩個字:堅持》曾報道,詳見新民網www.xmnext.com)。

1 化療准備階段

沒有在萬裏海疆巡邏中倒下,沒有在病魔初露猙獰面目的時候心理崩潰,35歲的朱建軍顯露出軍人的錚錚鐵骨。他恐懼,也無助,但最終還是充滿鬥志地迎接死亡的挑戰。這是他最有效的抗爭方式。

■6月5日,雨

4歲的女兒今天好像特別懂事,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臉。見我在吃面條,還勸我:「爸爸,你多吃點,待會路上會餓的。」我的眼淚差點掉出來。

11時,我們來到長海醫院住院大樓龍蝦館吃中飯。想到就要進層流室的無菌病房,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吃到自己想吃的東西,我放開肚子。下午,理發師熟練地幫我理發,前後不到3分鍾,我已經成了一個光頭。洗完澡,護士小江推著一輛小推車在門口等我。我坐上去的時候,她說「慢著」,拿出一個白色大袋子(被套)讓我鑽進去,把口一封。進了層流病房過兩道門後,我才從袋裡鑽出來,2個穿藍色防護服的醫務人員扶我進一個裡面有一堆白色葯粉的浴缸里泡澡。泡了半小時,然後換上短褲和病號服,被引入55床。這是一個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間,一台21英寸電視機,一台DVD,一張床,一個床頭櫃,一張坐浴椅,一張木椅……拉開藍色窗簾,外面是城市的高樓大廈。

章衛平教授跟我解釋中心靜脈插管的重要性,說那是我的生命線。看到這種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治療器件安裝在自己的身上,心中不免有種無形的恐懼。插管時,要先打麻葯,然後在我的右肩胛骨穿洞,再放進鋼絲針頭進行穿管,這種感覺就是任人宰割。過程還頗不順,一連穿了3次。我自言自語,看來這根管要陪我進棺材了。

■6月6日,晴

今天是個吉祥的日子。一些知道我住院的朋友也發來簡訊問候,楊一帆說:「今天是06年06月06日,一個世紀才擁有的大順之日。在此借上天賜予的特別吉祥日!祝你順利、平安、幸福、健康!」我因為手機不能帶進來,故讓愛人歐陽小春代發,並表示感謝。

■6月7日,晴

下午,小春、麗芳送來水果,有獼猴桃、香蕉等,切好的,但經過高溫消毒,全部煮熟了,不好吃。有些不知道是什麼味,實在吃不下去。

2 化療進行階段

確切地說,骨髓移植應該叫做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先進行超大劑量的化療和放療,目的是全面摧毀體內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統,「置之死地而後生」過程中,任何外來細菌都有致人死地的殺傷力。這是一種精神和身體的雙重考驗。

■6月10日,晴

化療第一天在渴望而又不安的等待中降臨。我的治療方案是王健民主任和章衛平教授根據我的病情精心制定的,我已經沒有退路了,只有前進,全身心配合醫生做好移植。

其實我想我還是比較幸運的。我家總共6個兄弟姐妹中,大姐和我配型成功。由於發現得早,我也符合移植的最佳時機。

■6月13日,晴

昨天封管後感覺胸悶,心臟感受到一種「咣」的沖擊感,醫生說這是因為插管離心臟很近造成的。想那麼多干嗎,想快樂的事吧。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心的絕望更加可怕,沒有比心的冷淡更為絕望。只有勇敢地面對成長中的坎坎坷坷,人生才會充滿著活力。

■6月14日,雨

今早醒來,冷。穿了1套病號服,1件羊毛線衣,還有1件睡衣,還是冷。發燒,對於我們這些住在無菌病房的病人來說,那是致命的,一旦發燒,就會引起肺炎,非常可怕,一般發一次高燒就要花費至少1萬元。

下午3時開始,惡心加重。這才剛開始,不能後退呀!這點苦算什麼,我要撐住,一定撐住。

■6月18日,晴

8時35分,輸完最後1袋白舒非,我的化療終於結束了,第一關「預處理」闖過,接下來是感染關。躺在小小的病床上,有時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女人,因為女人眼淚多嘛,不開心時可以大哭一場,把傷心、無耐、無助全部糅進淚水中。

3 幹細胞輸入階段

生命和活力可以由幹細胞來組織延續、傳遞,讓人感嘆科學的神奇。看著鮮紅的液體順著靜脈流進身體,它來自大姐的身體,載著對生命的希望,朱建軍想到一句話「血濃於水」,是親情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6月19日,晴

5點多醒來,干嘔,喝了點水,水又吐出來了,黃黃的、苦苦的。還是得吃東西,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積攢力量和勇氣,醞釀著吃稀飯。終於,鼓起勇氣,狠狠地用勺子裝了一勺,艱難地放在嘴裡……

■6月20日,晴

今天是輸入大姐給我的幹細胞的日子,外周血幹細胞移植正式進行,一袋166CC的幹細胞從我左手血脈緩緩輸入。輸完幹細胞是完成移植手術的50%,接下來的這段日子是最困難的時期,我的白細胞在本周內降為最低。這是最危險的。醫生說,輸入大姐的幹細胞後,我的染色體將由XY變成XX。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如果這樣的話,到時候我會不會很像我姐呢,會不會變成男身女人呢?前些時候,我看了一些報道說,幹細胞移植後,兩個非親非故的陌生人的相貌越長越像。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患者的性格會發生變化。

■6月27日,晴

這幾天有點害怕,因為4床的肛門和口腔都爛了。回想當初剛住進醫院的時候,看到和聽到的都是關於對病情的無奈:一個富商花了600多萬元,仍然沒有止住離開的步伐;一個18歲的女孩花了別人給她捐的180萬元,最終還是平靜地離去了;一個小女孩花了幾十萬元錢,家人為了救她,賣光了所有值錢的東西,包括房子,還欠著醫院幾十萬元,可是病情還是沒有好轉,家裡人實在沒有辦法,在一個靜靜的夜晚,父親抱著奄奄一息的她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醫院……我不懼怕病魔折磨,卻擔心把親人折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還把家裡的財力耗得山窮水盡。

4 挺過感染階段

終於度過了感染期。朱建軍經歷了無數失眠、惡心、口腔潰瘍等治療痛苦,覺得生命還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挺過身體和心理雙重的「臨界點」,打開玻璃窗,外面就是自由的風。

■6月29日,晴

每天每時每刻,我的生命線(輸液管)上,總有各種不同的液體滴入我的身體內,有毒液,有營養液,還有平衡液,而我每天首先要顧慮的就是生命線的液體是否正常,睡覺的時候如何放,才會安全。我開始鍛煉了,圍著床走半圈,剛好9步,沿著窗戶走剛好5步,每天堅持走半小時,或者做操。

■7月15日,晴

轉雨今天預出院,上午10時,小江把我的插管拔出來了。拔出時倒不算痛,像拔針,只是讓我按住傷口30分鍾。現在想想,插管拔出,也是一種心靈的釋放,那是一種負擔的釋放。想到明天就要出院了,心中倒有些不平靜,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恐懼,是一種美還是一種愛,是一種難還是一種易?天上下著雨還有風,反而更沉重了。

■7月16日,雨

9時,終於邁出了層流室大門。我出來了!第一件事是到醫生辦公室,向醫生們打招呼感謝他們。我看到了自己睡過的床,在窗外看,顯得如此的小,如此的窄。現在感到身子真的很虛,在電梯里提兩袋生活用品都感到有些氣喘吁吁的。

後記

朱建軍終於走出了層流病房。但造血重建只是幹細胞移植成功的第一步,免疫能力恢復需要大概2至3年時間。此後一年半載,仍有可能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並發症。目前他每周還需按時到醫院復查,吃大量的葯,房間要消毒。此外他幾乎不能外出,以免增加感染機會。他相信這么一句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記者也相信,信念一直會陪伴他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做自己命運的主宰。

本報記者 陳浩 實習生 余逸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