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電視 » 天才電影節
擴展閱讀
如何下載百度電影資源 2024-10-19 06:14:00
電影3d特效使用什麼做的 2024-10-19 06:13:59
日本動作電影刀 2024-10-19 05:53:50

天才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2-04-10 23:15:24

Ⅰ 世界十大著名導演

世界著名十大導演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詹姆斯·卡梅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馬丁·斯科西斯,斯坦利·庫布里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克里斯托弗·諾蘭,彼得·傑克遜和黑澤明。

第十位黑澤明(「電影天皇」),1910年生於日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他的電影大多立足於社會問題,並且深入剖析社會原因。他的電影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得作品極其經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金獎等榮譽。代表作有《羅生門》、《姿三四郎》、《德蘇烏扎啦》等作品。

Ⅱ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含金量最高

威尼斯電影節:
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
柏林電影節:
其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 ,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Ⅲ 歐洲三大電影節有什麼不同之處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部分。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電影節還可使創作者與眾多買主接觸,展示自己的影片。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電影節成立一個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某種規則為影片評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又稱柏林影展,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之一(德國柏林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法國戛納影展、俄國莫斯科影展)。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 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Ⅳ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 ,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每年八月至九月在麗都島舉行。最高榮譽獎是金獅獎,聚焦於各國電影實驗者。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由此可見他們的態度有多麼認真了。威尼斯電影節支持創新,對於那些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孕育了很多世界電影大師。

其實這三大電影節的品味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旨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地域限制,入圍電影、導演、演員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三大電影節雖然初衷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看重高關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個性和創新是他們的口味。這一點奧斯卡電影節就不同了,它比較看重商業和政治因素。

Ⅳ 寧瀛的個人作品

2001年52分鍾紀錄片
導演、攝影、剪輯:寧瀛
聯合攝影、采訪:郭剛
故事梗概:
每年八九月間,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四川農民擁上西行的火車,經過三天兩夜長達3000多公里的行程,來到祖國的大西北新疆。那裡一望無際的棉花正在等待收割......
對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而言,這是頭一次離開家鄉,也是頭一次坐火車。
也許這是頭一次,我們可以如此直接地和真實地傾聽貧困地區的中國農民,第一次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
曾參加的重要電影節:
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英國倫敦同一世界獎推薦作品,義大利佩撒羅國際電影節未來電影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義大利佛羅倫薩人民電影節,瑞士弗里波格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威也納國際電影節,韓國全州國際電影節舉辦寧瀛導演作品展,以色列耶路撒冷國際電影節,加拿大溫格華國際電影節,美國HIGHFALLS電影節,紐約MARGARETHMEAD電影節,英國牛津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公共電視研討會INPUT2003
媒體評論:
2002年法國真實電影節大獎,受到評審團一致推崇,並獲得高度評價:「這是一部具有強烈表現力、深刻而又敏銳的視角、樸素的思考、有份量的主框架敘事及交插節奏的傑出作品。影片令人立即投入到人物故事和生機勃勃的生活中去,其內容遠遠超出影片長度所展現的希望之旅。」
法國《LEMONDE》(世界報):「獨立導演寧瀛在紀錄片領域顯示出與她執導故事片時毫不遜色的才華。」
義大利《ILMANIFESTO》(宣言報)(關於北京三部曲和「希望之旅」):「她的作品一直都是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出色結合,並且每時每刻都在呈現著自己國家的那個不安和躁動的靈魂......從這個角度來說,寧瀛成為(也許在她無意間)中國那些志力於創作『情感兼紀實』風格電影的新一代導演的代表人物。」
以色列《THEJERUSALEMTIMES》(耶路撒冷時報) :「影片的內容和所表現出的情緒如此動人,以致於觀者在片尾時無言以對。作者成功地詮釋出火車上那些中國民工的情感世界。」
香港《FAREASTERNECONOMICREVIEW》(遠東經濟論壇):「寧瀛作品的概念簡明扼要、才華橫溢......這部紀錄片的美麗是用言語無法形容的,她在影片中呈現出來的可能要比她所想表達的還要深刻。」 2000年80分鍾故事片
編劇:寧岱寧瀛
導演、剪輯:寧瀛
攝影:高飛
美術:未寧
錄音:晁君、宋芹
音樂:祝小民
故事梗概:
德子是個年輕的北京計程車司機,如同他每天必須開車穿行於大街小巷一樣,在感情生活中他也是奔波不止:妻子、東北打工妹、女大學生、行行色色搭乘計程車的女人們,她們同德子一同走過了生命中一個暖洋洋的夏天
伴隨著德子的計程車,我們被帶入了一次穿越整個北京城的旅行。德子一直都處於運動的狀態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都匆匆從他的生活中飛逝而過。這個計程車司機在目的地與女人之間彷徨的漂泊狀態,很大程度上透視出了北京這座都市,在早已被遺忘的歷史價值觀與開放後未知的未來之間,對自己本來面目那種苦苦的追尋。
導演陳述:
「十年來,我所面對的這座城市-北京,一直在經歷著令人目眩神迷的變化。
我第一次常試在銀幕上表現北京是1992年的《找樂》,那是一部探討逝去的傳統的喜劇作品。1995年,通過黑色幽默的《民警故事》,我把視角聚焦於新浮現的現實及面對它們時所面臨的困境。而在《夏日暖樣樣》這部新作中,通過一個年輕匆忙的計程車司機的視角,用一種類似於狂想曲的形式,去表現巨變對於人們生活的深刻影響以及新一代青年人中正在蔓延的困惑感。
當我回頭再看這三部影片時,它們已然構成了一個三部曲。《找樂》中的祖輩、《民警故事》中的父輩和《夏日暖洋洋》里的兒女,三代北京人在二十世紀末九十年代的生活面貌。
媒體評論:
2001年第三十一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受到「國際藝術院線聯合會」特別推薦獎時的評語:「影片講述了一個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故事。通過司機豐富的情感經歷,使人得以洞察這座現代化城市所有的復雜性和人們的生存狀態。憑借高超細膩的表現手法,導演將一個特定的個人生存體驗,與這個大都會當前的精神狀態完美地結合起來。」
美國《THEBOSTONPHOENIX》PeterKeough(關於北京三部曲的評論):「中國導演寧瀛拍攝的北京如同馬丁斯柯西斯鏡頭里的紐約。她以極大的熱情和獨特的視角再現大都市北京城及其一切微妙的細節、節奏、混亂、甚至味道……她使用新寫實主義的手法將深刻的主題和長期形成的社會矛盾戲劇化……她是中國最重要的天才電影導演之一。」
法國世界報《LEMONDE》JeanMichelFrodon:「用一種充滿原創風格和勇敢的方式勾勒著這座城市的面貌。」
《CHERRYLANEMOVIES》MichaelPrimont:「在這部影片中,藉助一個老百姓的視角,我們體會到了北京人生活中的那種前所未有的韻律,這種對北京的體察我想也可適用於世界其他地方。這是一部美麗、諧趣、光彩奪目的電影,出自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導演之手。影片主題起源於寧瀛對她生活的都市的深厚感情。並且她用了一種前所未有表現方式在銀幕上詮釋了北京這座城市。一名當下的計程車司機有著一種准Casanova式的生活。鏡頭前的他遲鈍且有時困惑地應對著自己周遭的種種現象。他每天周而復始地運載的乘客好像生活在自己生活的另一頭,不過當乘客是女人時情況則屬例外。有時他會陪著她們在一起幾小時乃至幾天,直到自己被踢回到原來的生活之中。一次又一次,他被欺騙、被迷惑、被利用、甚至確實曾被愛過片刻。」
《METRO-ZINE》都市精粹廣告-StacieKent:「這是一個普通北京計程車司機德子的故事,這又是北京城本身的故事。寧瀛的新片《夏日暖洋洋》帶著批判的、啟示性的眼光,橫掃今天的北京城。所有我們熟悉的和我們陌生的現實,都被如此自然地囊括在一部電影里。影片將一個個日常生活細節展現、放大,進而成為今天北京的符號。時而這些符號縮短了你和這個城市的距離,讓你覺得熟悉。時而這些符號讓你遠離這個城市,讓你陌生,讓你覺得這個城市在異化……結果,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現實創造了一個感覺:北京是一個地獄和天堂的中間地帶--過去的記憶正在消失、今天的生活喧鬧亢奮、而它的明天難以預料。『這是什麼地方?』這是今天很多北京人的發問。寧瀛的電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它通過跟蹤德子CASANOVA式的被擊誇的情感生活,通過德子不斷悠盪的眼光,通過上上下下計程車的乘客,透視了今天的北京生活。影片帶著難言的憂慮透視著我們熟悉的北京城的一切燦爛……」 1995年102分鍾故事片編劇、導演、剪輯:寧瀛
攝影:智磊、鄔宏偉
美術:程廣明
錄音:晁君、王丹戎
音樂:蘇聰
故事梗概:
在這部充滿原創的警察電影中,「敵人」不是通常的罪犯而是社會本身。德勝門的民警們平時無聊且散漫,有時渴望自己能像電視上的美國同行一樣拿著槍威風威風。一天,一隻瘋狗在管片兒里咬傷了一個醉鬼,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民警楊國立受命清除管片兒內一切寵物。這個苦差使每個民警的心裡又綳緊了弦······故事充滿趣味,且逐漸由離奇轉為荒誕。
媒體評論:
法國《CAHIERSDUCINEMA》電影手冊
「卡夫卡式的荒誕、諧趣,甚至讓人落淚······其悲喜劇的風格曾經是四十年代中國電影的傳統。影片把鏡頭對准了生活中的普通人,讓他們在攝影機前保留了他們最生動的面孔。」
美國《VARIETY》綜藝周刊 :「對官僚體制的絕妙諷刺;針對正在走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國家機制的一則寓言。」
法國《LEMONDE》世界報:「生動地描繪了北京城裡的警察局裡世故冷清的每日生活。」
美國《VILLAGEVOICE》:「寧瀛的《找樂》體現了她的導演才華;而《民警故事》則將她推向了國際頂級藝術片導演的行列。」
英國《THETIMES》時代周刊:「北京警察日常生活面貌,荒誕、詼諧又令人不安」
美國《NEWYORKTIMES》紐約時報:「這些騎著車的警察看起來很和藹,但寧瀛導演卻用一種極為好奇的眼光觀察著他們。」
法國《TELERAMA》:「令人驚奇的是這么一部有勇氣的影片竟出自於一個年輕女導演之手。」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華早報:「《找樂》曾在國際影評界獲得成功,《民警故事》又一次證實了她的才華。」 1992年97分鍾故事片
根據陳建功同名小說改編
編劇:寧岱寧瀛
導演:寧瀛
攝影:蕭風、鄔迪
美術:楊嘵文
錄音:晁君
剪輯:周梅平
音樂:孟衛東
故事梗概:
京劇院看門人老韓頭,不甘在退休後無所事事,為其他退休老人們建立起了一個老年票友俱樂部。他們在俱樂部里過癮,排戲......甚至吵吵鬧鬧
媒體評論:
美國《NEWYORKTIMES》紐約時報:「寧瀛導演嚴肅的喜劇作品。」
法國《LEMONDE》世界報:「又諧趣又有份量,意義深遠的寓言故事」
美國《VARIETY》綜藝周刊:「在這部喜劇表面之下,蘊涵著作者對當今共產主義中國盛行的官僚主義思想的深刻思考。」
英國《ECONOMIST》經濟學家:「這部影片對『找樂』這一積極的生活態度毫無掩飾地給予了贊美。」
香港《SOUTHCHINAMORNINGPOST》南華早報:「堪稱傑作且意義深遠,中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Ⅵ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歷屆之最

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 陳凱歌

中國導演陳凱歌於1993年第46屆憑《霸王別姬》獲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也是截止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過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包括華語影人)。

最年輕的影帝/影後:

柳樂優彌

2004年第57屆年僅14歲的日本演員柳樂優彌憑《無人知曉》擊敗中國男演員梁朝偉獲得最佳男演員獎,成為戛納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喬迪·梅

1988年第41屆年僅13歲的英國演員喬迪·梅憑借《分離的世界》與同片的另兩位女演員芭芭拉·赫希、琳達·姆夫西一起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成為戛納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

唯一榮獲金棕櫚獎的紀錄片:《華氏911》

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於2004年第57屆獲得金棕櫚獎,從而成為歷屆上唯一一部榮獲金棕櫚獎的紀錄片。

首位獲得榮譽金棕櫚獎的女性影人:阿涅斯·瓦爾達

2015年在第68屆戛納電影節閉幕典禮上,將頒發榮譽金棕櫚獎給阿涅斯·瓦爾達。阿涅斯·瓦爾達是首位領到該獎座的女性導演:她以傳奇性的幽默感發表感言:「我的電影從來沒像他們的賣座!」

Ⅶ 金基德受到過三大電影節的肯定么

共在國際上獲得18個獎13個提名
其中:
春夏秋冬又一春 Bom yeoreum gaeul gyeoul geurigo bom (2003) 阿根廷影評協會最佳外語片獎(2005)
撒瑪利亞城的女孩 Samaria (2004)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
空房間 Bin-jip ( 2004)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年度影評人獎(2005)西班牙瓦拉杜立德獨立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4)威尼斯電影節影評人獎(2004)威尼斯電影節導演特別獎(2004)

以上都是國際比較重要的 獲獎,其他獎項及提名不一一列舉。

Ⅷ 國際上比較重要的電影獎項有哪些

1戛納電影節,金棕櫚 比較提倡藝術和現實
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

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電影節還可使創作者與眾多買主接觸,展示自己的影片。電影節的

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電影節成立一個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某種

規則為影片評獎。

每年電影節都要精選出大約50部故事片和20多部短片,分為參賽影片、非參賽影片、短片、「某種關注」四類進行展映。從1978年開

始,設立「金攝影機獎」獎勵那些在電影節任何一類影片中展映的最佳處女作品。1998年又新增了「電影基金獎」和「職業:製片人

」獎。參賽故事片競爭下列獎項:金棕櫚獎、評委會大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評委會還有可

能對影片頒發「評委會特別獎」。非參賽影片通常是那些以前在戛納獲過許多獎的導演的作品,還包括那些要求作特別安排比如作午

夜放映的影片。「某種關注」類屬於正式選出的非競賽單元影片。在這個單元展映的處女作影片可以競爭「金攝影機獎」。短片(15

分鍾以內)作品競爭金棕櫚短片獎。電影節規則允許評委會獎勵兩部短片作品。

戛納電影節1998年開始推出「電影基石獎」,旨在發現和鼓勵全世界范圍的青年電影製作者。「電影基石」單元將推出大約20部學生

電影作品(短片、中等長度的虛構作品或動畫片),由一個單獨的由5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來評判,最後獎勵4部最佳影

片。第一次「電影基石獎」的獲得者將被保送其第一部故事片參加戛納電影節。戛納電影節1998年還推出「職業:製片人」單元以表

達對製片人的敬意。11位對電影藝術給予極大支持的製片人被從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中國香港選出。這些

製片人扶助提高的30部電影將在「職業:製片人」單元展映,奉獻這些影片的藝術家、導演、演員將一並出席。於1978年設立的「金

攝影機獎」獎勵那些參加戛納電影節任何種類(參賽影片、「某種關注」單元、「導演雙周」影展、「影評周」、「法國電影」展等

)展映的處女作影片。這些影片由一個特別的「金攝影機」評委會選出。
2柏林電影節,金熊 促進世界電影的交流並展示文化多元化
國際性電影節,世界十大電影節前三甲,柏林電影節號稱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電影節。
獎項是最佳影片為金熊獎、導演魏金熊獎,演員獲銀熊獎,後又因鼓勵歐洲電影設立「蘭天使獎」,我國電影獲得柏林獎為----「紅

高粱」----金熊獎。
「我的父親母親」-----銀熊-----「章子怡」。
國際性電影節是各國均可參加不分地區和語言。
3威尼斯電影節,金獅 是歐洲與亞洲電影交流的一個平台,也是傳統歐洲電影的根據地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

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

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

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

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

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

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

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

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

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

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

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4歐洲電影獎 扶持歐洲電影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的歐洲電影獎。歐洲電影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當時柏林

是電影獎的永久舉辦地。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


5凱撒獎(法) 扶持法國電影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

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

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6英國電影學院獎 英國的奧斯卡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

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

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

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

。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

的獎項產生。
7青龍獎(韓)
8東京電影節,金麒麟 展示亞洲電影的最大舞台
(上面的兩個沒有找到相關的詳細說明)
9奧斯卡(美國電影工會獎) 世界電影最高獎(也有很多人說是戛納) 金像獎
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的別稱。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的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

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

.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

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1931年時曾說這尊

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

用這個名字。
10聖丹斯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

,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

資源庫。

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未在國際上得過獎是參加聖丹斯電影節的必備條件。然而,這些參加者一旦在電影節獲獎,他們就有可能一下子從影壇上的無名

之輩變成當紅明星,例如,當《麥克穆倫兄弟》獲得1995年聖丹斯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時,人們對該片的導演兼主演愛德華-伯恩斯

還一無所知。如今,伯恩斯已成為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主演之一。再如,1996年以《歡迎來到玩偶屋》一片獲得聖丹

斯電影節評委獎的托德-索倫茲,今年5月在戛納電影節上以《幸福》一片獲得了競賽外最佳故事片獎。而去年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露臉

的《厄夜叢林》,更是在票房上創下奇跡。

聖丹斯電影節至今已舉辦20屆。

美國獨立電影界盛事「2001聖丹斯電影節」的得獎名單於1月28日正式公布,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於1999年執導的《我的父親母

親》經觀眾投票奪得本屆「世界電影」組別的觀眾投票大獎。

Ⅸ 戛納電影節一共分幾個單元

戛納電影節一共分六個單元,分別是「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一直到2002年,電影節才把官方名稱定為「戛納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

2019年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也是很引人矚目的,而這一次評審團的主席則是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這一位來自墨西哥的導演來擔任。

在他十六歲到十八歲的期間,乘坐貨船穿越了整個大西洋,而且還經歷了非洲和歐洲,這些都成為了他寶貴的經歷,而且對他日後的創作也是有很深刻的影響,他很多創造的電影,都是發生在他去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