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電視 » 2014戛納電影節獲獎電影
擴展閱讀
有關學前教育的國語電影 2024-10-23 03:21:34
電影院要做哪些消防設施 2024-10-23 02:56:24
美國電影舞青春 2024-10-23 02:38:23

2014戛納電影節獲獎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19 22:20:13

① 嘿~~~誰能告訴我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的歷屆獲獎影片

「一種關注」的歷屆獲獎影片如下:

1、第61屆2008年,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2、第63屆2010年,"一種關注"大獎 洪尚秀《夏夏夏》(韓國) ;

3、第64屆2011年,一種關注」大獎 《阿里郎》 導演:金基德(韓)、《停站間》 導演:安德里亞斯·德里森(法);

4、第65屆2012年,「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露西亞之後》 導演:米歇爾-弗蘭克 墨西哥 ;

5、第66屆2013年,「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殘缺影像》(柬埔寨) ;

6、第67屆2014年,「一種關注」大獎 《白色上帝》(匈牙利)導演:凱內爾·穆德盧佐 ;

7、70屆2017年,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謊言》導演:默罕默德·拉索羅夫;

(1)2014戛納電影節獲獎電影擴展閱讀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② 戛納電影節有哪些獲獎影片

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獎的分別是: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屆):《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屆):《白絲帶》邁克爾·哈內克[6]

2008年(第61屆):《課室風雲》勞倫·岡泰

2007年(第60屆):《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

③ 歷屆戛納電影節中國獲獎影片大盤點,你最喜歡哪

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第71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中國軍團的存在感也是相當高,章明新片入選平行單元「導演雙周」;魏書均的短片《延邊少年》獲得「短片特別提及獎」;擔任主競賽評委的張震;以及第五次入圍主競賽單元的賈樟柯和他的《江湖兒女》。雖然《江湖兒女》顆粒無收,但在首映時,呼聲很高。

1993年陳凱歌憑《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可謂是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至今無電影可以媲美。該片改編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你若問,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好看?我只能告訴你,百看不厭,此片不止征服了戛納,還征服了世界。曾被稱為東方版的《亂世佳人》。

5、《戲夢人生》

④ 第74屆戛納電影節結果出爐,獲獎名單中都有哪些作品

近日,第七十四屆戛納電影節的最終獲獎名單出爐了,本次電影節沒有最大贏家,因為每一個獎項基本上都是被不同電影拿到了,其中獲得最佳影片的電影是法國女導演Julia Ducournau執導的《鈦》,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則分別被美國男演員Caleb Landry Jones和女演員Andrine Sæther斬獲

最後,第七十四屆戛納電影節中,還有一個重磅獎項是評審團大獎,獲得此獎項的影片為《六號車廂》和《一個英雄》,其中《一個英雄》也是今年最佳影片的有力角逐者,可惜最後惜敗給了《鈦》。

⑤ 戛納國際電影節歷屆獲獎名單

第63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評審團大獎 《人與神》導演:夏維爾·畢沃斯

評委會獎 《尖叫的男人》導演:馬哈曼特-薩雷·哈隆

最佳導演獎 馬修馬立克《巡演》

最佳男演員 哈維爾·巴登《美錯》;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

最佳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最佳劇本 李滄東《詩》

第62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白絲帶》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評委會大獎 《預言者》 導演:雅克·歐迪亞

最佳導演獎 布里蘭特·曼多薩 《基納瑞》

評委會特別獎 《魚缸》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蝙蝠》 導演:朴贊郁

第61屆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 / 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⑥ 59屆以來的戛納電影節,總共有多少部影片獲得最高大獎

    59屆戛納電影節共有56部影片獲得最高獎「金棕櫚獎」,名單如下: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

    《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

    《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⑦ 中國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過那些獎

    截至到2019年5月6日,中國影片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委會特別大獎、特別技術獎、金棕櫚獎、最高綜合技術獎、最高技術大獎,獲獎影片及時間如下:

    1、《楊貴妃》

    1962年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獲最高技術大獎。該片改編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主要講述楊貴妃深得唐明皇的寵愛,貴妃之兄楊國忠憑妹顯貴,位居丞相,卻因為貪贓枉法,引起軍民共憤。最終貴妃走到梨花樹下投繯自盡,整部電影相當悲情。

    2、《俠女》

    1975年胡金銓執導的《俠女》奪得第28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綜合技術獎。該片根據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中同名小說《俠女》改編,講述明代書生顧省齋為了妻子,與東廠交鋒對決的故事。《俠女》的武俠題材、戲曲美學和東方思考的完美結合,被後世的武俠電影模仿與借鑒。

    3、《霸王別姬》

    1993年陳凱歌憑《霸王別姬》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電影可謂是華語電影巔峰之作,至今無電影可以媲美。該片改編李碧華的同名小說,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4、《戲夢人生》

    1993年侯孝賢執導的《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它是一部記實性電影,以李天祿前半生的生活經歷為敘事主線,李老本人的口述回憶與拍攝重塑的場面相互穿梭交織,以李天祿的個體經歷呈現出台灣自清末至1945年日本投降五十年間的歷史風貌。

    5、《活著》

    1994年張藝謀執導的《活著》獲評委會大獎。這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史詩的電影,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電影和原著比較起來,基本接近於原著,也算是華語電影的一座巔峰。

    6、《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1995年張藝謀執導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最高技術大獎。該片講述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後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也是張藝謀把文藝元素和類型片融合得更加成熟的一部。

    7、《春光乍泄》

    1997年王家衛憑《春光乍泄》奪得最佳導演獎,成為首位獲得此獎項的華人導演。影片講述了一對同性戀人前往南美遊玩,因迷路都留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結果卻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而分手的故事。這部電影無論從鏡頭、情節、主旨、美感都運用到了極致。是王家衛最有水準的一部電影。

    8、《荊軻刺秦王》

    1999年陳凱歌執導的《荊軻刺秦王》獲第52屆最高技術大獎。該片講述了公元前三世紀的中國,雄心壯志的嬴政如何統一天下,而不惜鏟除一切阻礙,最後建立空前帝國的經過。《荊軻刺秦王》中,陳凱歌把那個時代的歷史,很藝術地搬到銀幕上,算是對歷史的敬畏。

    9、《鬼子來了》

    2000年中國導演姜文執導的《鬼子來了》獲第53屆評委會特別大獎。影片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個村子的農民看管照顧日本俘虜卻招來日本軍隊屠殺的故事。影片反映了中國人忍讓但堅韌不拔的性格。

    10、《花樣年華》

    2000年,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獲第53屆特別技術獎。此片由王家衛自編自導,改編自劉以鬯的《對倒》,講述了一個關於遷徙的愛情故事。《花樣年華》被稱為一部懷舊經典的電影。

    11、《一一》

    2000年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奪得最佳導演獎。這是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本片主演講述了簡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軌跡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也是楊德昌遺作。

    12、《青紅》

    2005年由王小帥執導的《青紅》獲第58屆評委會大獎。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父親認定遷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於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女兒,因此扼殺了青紅人生中最可貴最美好的青春時光。《青紅》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探索家族長老和子嗣之間矛盾沖突的家庭故事。

    13、《春風沉醉的夜晚》

    2009年婁燁導演,梅峰擔任編劇的《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最佳編劇獎。影片講述2007年的南京發生的兩男一女的情慾故事,姜成和他的朋友羅海濤驅車前往海邊,偶遇了漂亮女孩曉雪,隨後三個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慾望的斗爭。這是一部特別安靜的電影,沒多少對話,就連戲劇沖突都少。

    14、《天註定》

    2013年賈樟柯執導的電影《天註定》獲最佳編劇獎。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兒騎摩托回家,與大海擦肩而過。大海焦灼於村裡的煤礦被私人侵佔。小玉告訴男友這個春天他們的感情要有個決定。廣州,小輝不停地換工作。四個中國不同地域的人,他們交錯相遇,各自面對生活之中的憂傷,愛與希望。這是賈樟柯最與眾不同的一部影片。

    15、《刺客聶隱娘》

    2015年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影片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說集《傳奇》里的《聶隱娘》一篇。主要講述了聶隱娘幼時被一道姑擄走,13年後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傳奇女俠的故事。這也是侯孝賢拍出的最美電影,濃濃的唐朝古風,美到令人窒息。

    ⑧ 第74屆戛納電影節頒獎結果出爐

    是的,7月17日,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完整獲獎片單如下:

    最佳影片:

    朱利亞·迪庫諾《鈦》

    評審團大獎:

    尤霍·庫奧斯曼恩《六號車廂》

    阿斯哈·法哈蒂《一個英雄》

    最佳導演:

    萊奧·卡拉克斯《安妮特》

    最佳編劇:

    濱口龍介、大江崇允《駕駛我的車》

    評審團獎:

    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記憶》

    那達夫·拉皮德《阿赫德的膝蓋》

    最佳男演員:

    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內特拉姆》

    最佳女演員:

    西莉亞·史都斯坦《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短片金棕櫚獎:

    唐藝《天下烏鴉》

    短片評審團特別提及:

    《Céu de agosto》

    金攝影機最佳處女作獎:

    達妮卡· 庫爾西奇《海鱔》

    榮譽金棕櫚獎(終身成就獎):

    朱迪·福斯特、馬可·貝洛基奧

    金棕櫚獲獎片《鈦》:

    法國女導演朱利亞·迪庫諾憑借畫風瘋狂的《鈦》成為繼簡·坎皮恩(1993年《鋼琴課》)之後,戛納歷史上第二位捧得金棕櫚大獎的女導演!

    媒體形容「《鈦》是一部摻雜著霓虹美學、黑色暴力和哥特式怪誕的故事。講述童年時的一場車禍,讓主角阿萊克夏顱內多了一塊支撐救生的鈦板,從後她變成了一個異於常人的」怪物:

    「——對金屬充滿慾望,對肉體充滿厭惡。成年後,她習慣對所有冒犯自己的人打開殺戒、不分性別;而同時,她又奇怪到能和各種機械金屬產生親密關系……」

    以上內容參考 羊城派-第74屆戛納電影節頒獎結果出爐

    ⑨ 求歷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有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1、金棕櫚獎獲獎名單: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屆):《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屆):《白絲帶》邁克爾·哈內克 [6]

    2008年(第61屆):《課室風雲》勞倫·岡泰

    2007年(第60屆):《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屆):《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2、最佳導演獎:

    2018年(第71屆):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2017年(第70屆):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屆):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私人采購員》、克里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2015年(第68屆):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2014年(第67屆):貝尼特·米勒《狐狸獵手》

    2013年(第66屆):阿瑪特·艾斯卡蘭特《赫利》

    2012年(第65屆):卡洛斯·雷加達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屆):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

    2010年(第63屆):馬修·阿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屆):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2008年(第61屆):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2006年(第59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通天塔》

    2005年(第58屆):邁克爾·哈內克《隱藏攝像機》

    2004年(第57屆):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屆):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屆):林權澤《醉畫仙》、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

    2001年(第5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2000年(第53屆):楊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屆):佩德羅·阿莫多瓦《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1998年(第51屆):約翰·保曼《將軍》

    1997年(第50屆):王家衛《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屆):馬修·卡索維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屆):南尼·莫萊蒂《親愛的日記》

    1993年(第46屆):邁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羅伯特·奧特曼《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帕維·龍根《計程車司機布魯斯》

    1989年(第42屆):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南方》

    1987年(第40屆):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1986年(第39屆):馬丁·斯科塞斯《下班後》

    1985年(第38屆):安德列·泰西內《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屆):貝特朗·塔維涅《鄉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屆):羅伯特·布列松《錢》、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鄉愁》

    1982年(第35屆):沃納·赫爾佐格《陸上行舟》

    1981年(第34屆):無

    1980年(第33屆):無

    1979年(第32屆):泰倫斯·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屆):大島渚《愛之亡靈》

    1976年(第29屆):伊托·斯柯拉《驚恐、污穢、邪惡》

    1975年(第28屆):米歇爾·布洛爾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別法庭》

    1974年(第27屆):無

    1973年(第26屆):無

    1972年(第25屆):米克洛斯·楊索《紅色贊歌》

    1971年(第24屆):無

    1970年(第23屆):約翰·保曼《最後的萊奧》

    1969年(第22屆):格勞貝爾·羅沙《職業殺手安東尼奧》、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們》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費倫茨·科薩《一萬個太陽》

    1966年(第1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列寧在波蘭》

    1965年(第18屆):利維烏·丘列伊《弔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屆):無

    1963年(第16屆):無

    1962年(第15屆):無

    1961年(第14屆):朱麗婭·索恩澤娃《烽火連天》

    1960年(第13屆):無

    1959年(第12屆):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擊》

    1958年(第11屆):英格瑪·伯格曼《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羅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獄》

    1956年(第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奧塞羅》

    1955年(第8屆):謝爾蓋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爾斯·達辛《男人的爭斗》

    1954年(第7屆):無

    1953年(第6屆):無

    1952年(第5屆):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屆):路易斯·布努埃爾《被遺忘的人》

    1949年(第3屆):雷內·克萊芒《馬拉帕加之牆》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雷內·克萊芒《鐵路戰斗隊》

    3、最佳男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2017年(第70屆):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2016年(第69屆):沙哈布·侯賽尼《推銷員》

    2015年(第68屆):文森特·林頓《市場法律》

    2014年(第67屆):蒂莫西·斯波《透納先生》

    2013年(第66屆):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屆):麥斯·米科爾森《狩獵》

    2011年(第64屆):讓·杜雅爾丹《藝術家》

    2010年(第63屆):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哈維爾·巴登《美錯》

    2009年(第62屆):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混蛋》

    2008年(第61屆):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

    2006年(第59屆):塞米·鮑亞吉拉、伯納德·布蘭卡恩、羅什迪·澤姆、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光榮歲月》

    2005年(第58屆):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2004年(第57屆):柳樂優彌《無人知曉》

    2003年(第56屆):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奧德梅爾《遠方》

    2002年(第55屆):奧利弗·古爾邁《兒子》

    2001年(第54屆):伯努瓦·馬吉梅《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梁朝偉《花樣年華》

    1999年(第52屆):埃馬紐埃爾·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彼得·穆蘭《我的名字是喬》

    1997年(第50屆):西恩·潘《她是如此可愛》

    1996年(第49屆):帕斯卡·杜奎奈、丹尼爾·奧圖《第八日》

    1995年(第48屆):喬納森·普雷斯《卡林頓》

    1994年(第47屆):葛優《活著》

    1993年(第46屆):大衛·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蒂姆·羅賓斯《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約翰·特托羅《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傑拉爾·德帕迪約《大鼻子情聖》

    1989年(第42屆):詹姆斯·斯派德《性、謊言和錄像帶》

    1988年(第41屆):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鳥帕克》

    1987年(第40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屆):米歇爾·布朗《晚禮服》、鮑勃·霍斯金斯《蒙娜麗莎》

    1985年(第38屆):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屆):阿爾弗雷多·蘭達、Fernando Rabal《聖嬰》

    1983年(第36屆):吉昂·馬利亞·沃隆特《馬里奧·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屆):傑克·萊蒙《失蹤》

    1981年(第34屆):烏戈·托格內吉《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

    1980年(第33屆):米歇爾·皮寇利《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傑克·萊蒙《中國綜合症》

    1978年(第31屆):強·沃特《榮歸》

    1977年(第30屆):費爾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愛》

    1976年(第29屆):何塞·路易斯·戈麥茲《巴斯瓜爾厄一家》

    1975年(第28屆):維托里奧·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屆):傑克·尼科爾森《最後的細節》、查爾斯·博耶《史塔維斯基》

    1973年(第26屆):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愛與無政府》

    1972年(第25屆):讓·雅南《我們不願互訴衷曲》

    1971年(第24屆):里卡多·庫喬拉《薩可與方齊迪》

    1970年(第23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妒忌夢》

    1969年(第22屆):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點新聞》

    1967年(第20屆):奧戴德·科特勒《一個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屆):帕爾·奧斯卡森《飢餓》

    1965年(第18屆):特倫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塔爾·帕傑爾《雲雀》、薩羅·烏爾濟《被誘惑被遺棄的女人》

    1963年(第16屆):理查德·哈里斯《超級的男性》

    1962年(第15屆):拉爾夫·理查德森、傑森·羅巴茲、迪恩·斯托克維爾《長日入夜行》、穆雷·梅爾文《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安東尼·博金斯《何日君再來》

    1959年(第12屆):布拉福德·迪爾曼、迪恩·斯托克維爾、奧遜·威爾斯《朱門孽種》

    1958年(第11屆):保羅·紐曼《漫長的炎夏》

    1957年(第10屆):約翰·奇茲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屆):斯賓塞·屈塞《黑岩喋血記》、尼古拉·格里岑科、鮑里斯·比秋科夫、帕維爾·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謝爾蓋耶夫、鮑里斯·科科夫金、鮑里斯·安德列耶夫、謝爾蓋·盧克亞諾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維傑夫、謝爾蓋·庫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屆):馬龍·白蘭度《薩巴達萬歲》

    1951年(第4屆):邁克爾·雷德格瑞夫《白朗寧版本》

    1949年(第3屆):愛德華·羅賓遜《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屆):雷·米蘭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2017年(第70屆):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2016年(第69屆):傑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2015年(第68屆):魯妮·瑪拉《卡蘿爾》、艾瑪紐爾·貝克特《我的國王》

    2014年(第67屆):朱麗安·摩爾《星圖》

    2013年(第66屆):貝熱尼絲·貝喬《過往》

    2012年(第65屆):克里斯蒂娜·弗盧圖爾、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過群山》

    2011年(第64屆):克爾斯滕·鄧斯特《憂鬱症》

    2010年(第63屆):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屆):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屆):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越線》

    2007年(第60屆):全度妍《密陽》

    2006年(第59屆):布蘭卡·波蒂洛、尤漢娜·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勞拉·杜納絲《回歸》

    2005年(第58屆):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2004年(第57屆):張曼玉《清潔》

    2003年(第56屆):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的入侵》

    2002年(第55屆):卡蒂·奧廷寧《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屆):伊莎貝爾·於佩爾《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屆):艾米莉·德奎恩《美麗羅塞塔》、賽芙琳·卡尼爾《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兩極天使》

    1997年(第50屆):凱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屆):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

    1995年(第48屆):海倫·米倫《瘋狂的喬治王》

    1994年(第47屆):維爾娜·麗絲《瑪戈皇後》

    1993年(第46屆):霍利·亨特《鋼琴別戀》

    1992年(第45屆):佩尼拉·奧蓋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屆):伊蓮娜·雅各布《兩生花》

    1990年(第43屆):克里斯提娜·楊達《審訊》

    1989年(第42屆):梅麗爾·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吶喊》

    1988年(第41屆):琳達·姆夫西、喬迪·梅、芭芭拉·赫希《隔離的世界》

    1987年(第40屆):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屆):費爾南達·托里斯《永遠或永不愛我》、芭芭拉·蘇科瓦《羅莎·盧森堡》

    1985年(第38屆):雪兒《面具》、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

    1984年(第37屆):海倫·米倫《卡爾》

    1983年(第36屆):漢娜·許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屆):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個天堂》

    1981年(第34屆):伊莎貝爾·阿佳妮《四重奏》《迷戀》

    1980年(第33屆):阿努克·艾梅《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莎莉·菲爾德《諾瑪蕾》

    1978年(第31屆):吉爾·克雷伯格《不結婚的女人》、伊莎貝爾·於佩爾《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77年(第30屆):莫妮克·梅居爾《攝影師馬丁》、謝莉·杜瓦爾《三女性》

    1976年(第29屆):瑪麗·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裡?》、多米尼克·桑達《遺產》

    1975年(第28屆):瓦萊麗·佩萊恩《列尼傳》

    1974年(第27屆):瑪麗-若斯·納特《舞會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屆):喬安娜·伍德沃德《雛鳳吟》

    1972年(第25屆):蘇珊娜·約克《幻象》

    1971年(第24屆):吉蒂·溫《毒海鴛鴦》

    1970年(第23屆):奧塔維亞·皮科洛《麥泰洛》

    1969年(第22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絕代美人》

    1967年(第20屆):比亞·戴格瑪克《鴛鴦戀》

    1966年(第19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屆):薩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妮·班克羅夫特《太太的苦悶》、芭芭拉·蓓麗《天倫淚》

    1963年(第16屆):瑪麗那·維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屆):凱瑟琳·赫本《長日入夜行》、麗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索菲婭·羅蘭《烽火母女淚》

    1960年(第13屆):瑪麗娜·墨蔻莉《痴漢艷娃》、讓娜·莫羅《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屆):西蒙·西涅萊《金屋淚》

    1958年(第11屆):芭布洛·約爾特·阿夫·奧納斯、英格里德·圖林、畢比·安德森、伊娃。達爾貝克《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茱莉艾塔·瑪西娜《卡比里亞之夜》

    1956年(第9屆):蘇珊·海沃德《傷心淚盡話當年》

    1955年(第8屆):葉卡捷琳娜·薩維諾娃、伊婭·阿列比娜、拉瑞莎·科倫伯格、葉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庫茲涅佐娃、克拉拉·盧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屆):李·格蘭特《偵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屆):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屆):伊莎·米蘭達《馬拉帕加之牆》

    1946年(第1屆):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樂》

    ⑩ 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落下帷幕,都有哪些作品獲獎

    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落下了帷幕,由以下的獲獎作品:《鈦》、《一個英雄》、《阿赫德的膝蓋》、《記憶》、《駕駛我的車》、《內特拉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這些作品都取得很好的成果和效益,深深打動了各位觀眾的內心。戛納電影節的開展確實是令人十分感動的,因為受與疫情的影響,大家不能集中在一起開展這個典禮,但是懷著對電影藝術的追求和熱愛,大家都願意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此次典禮中,這次的電影節頒獎只是我們電影進步發展的小小歷程,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入到大家的視線。我們也共同期待各個國家之間能夠發表出更加優秀的電影作品,讓來自全世界的觀眾感受到各地的文化和風俗。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次的戛納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