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電視 » 廣播電影電視業分析報告
擴展閱讀
女主跳舞的青春電影 2024-07-02 15:56:29

廣播電影電視業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 2024-06-30 18:22:03

㈠ 電影行業的現狀以及就業前景是怎樣的

一、電影行業的現狀

2020年,全球電影市場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地區總票房均同比降幅超過70%。而此前一直占據世界電影市場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計票房僅20.89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18.45%,創40年來歷史新低。

2020年中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過來,封城措施解除後人們對於外出娛樂的熱情高漲,盡管中國電影總票房因疫情影響比上年減少68.23 %,但中國電影票房仍然以29.83億元的好成績,遠高第二名北美8.94億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績。

二、電影行業的就業前景

電影學的就業前景很好,就業率也不錯。畢業生主要到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電影行業,娛樂行業等從事電影的製作、策劃等工作。

電影產業市場規模仍需時間恢復

2015-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前中國電影行業發展良好,電影票房達到642.7億元,同比增長5.4%;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重創,2020年票房僅有約204.2億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後,電影產業將逐年回歸正軌。

㈡ 如何看待廣播電視的發展趨勢

面對市場經濟、信息經濟和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我國廣播電視業必須選擇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為動力,走產業化和集約化發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國家產業政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

1985年,國家明確把廣播電視業列為第三產業。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後的一個時期,非凡是十四大以後,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五」計劃必須堅持「以發展為主題」,這預示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國家在「十五」期間將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第三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面向市場,推進體制創新,努力實現我國信息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如前所述,廣播電視業應屬第三產業中的信息服務業。所以,我國的廣播電視產業應積極利用有利的產業政策,在「十五」期間加快產業化發展。

2、正確處理好「兩種屬性」和「兩種功能」的關系

「兩種屬性」就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廣播電視業同時具有「經濟屬性」和「政治屬性」,與之相對應,我國廣播電視業就同時具有「產業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確理解和妥善處理好「兩種屬性」和「兩種功能」的關系,是決定我國廣播電視產業能否健康快速發展的關鍵。

首先,必須明確,我國的廣播電視作為執政黨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著政治宣傳的任務,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價值標准。我國廣播電視的這種政治屬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觀存在,並且是不可削弱的。與以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廣播電視不僅有政治屬性和喉舌功能,而且還應該有經濟屬性和產業功能。

其次,廣播電視的產業功能與喉舌功能必須統一起來,統一的基礎就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產業功能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最高標准;喉舌功能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最高標准。在現代文明社會,任何產業要取得經濟效益,都必須以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為前提,都必須以產品或者服務來「為人民服務」,滿足人們合法的、正當的、健康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這樣,這個產業才能贏得政府、社會和大眾消費者的支持,它的經濟效益才能得到實現和保護。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現代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社會,任何產業要實現其經濟效益都必須以不侵害社會效益為基本前提。我國的廣播電視作為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非凡產業,其經濟效益的實現不但不能侵害社會效益,而且還必須為實現社會效益提供保證。這種保證作用就體現在,在激烈的「內擠外壓」競爭形式下,廣播電視只有走產業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發廣播電視本身潛在的發展活力,才能在國家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產業化經營迅速增強競爭實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傳陣地,又可迅速提高覆蓋率和收視率以擴大新的宣傳陣地,同時大幅度提高廣播電視節目的製作質量和傳輸質量,有效抵禦西方媒體的競爭和滲透,從而確保我國廣播電視政治喉舌功能和社會效益的實現。同時也應該熟悉到,發揮好廣播電視的喉舌功能,有利於為我國創造長治久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可以保證黨和政府的治國方針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時傳播,從而確保經濟和社會健康協調發展,而這些正是我國廣播電視業產業功能得以實現的政治保證。

所以,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在追求效益的時候,必須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前提下實現其經濟效益,這是我國廣播電視產業化發展中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

3、明確產權關系,培育自我積累機制和平等競爭機制

我國廣播電視產業誕生以來,一直是作為事業單位存在的,其開支全部由國家負擔,按預算供給,其產權當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國家擁有完全的所有權、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處置權。但1979年以後,隨著中國廣播電視廣告業的發展和廣播電視機構自身資本經營積累的增多,廣播電視業的投資結構由國家一元結構逐漸轉化為國家投入、廣播電視機構自身資本積累投入和借貸經營的三元結構。隨著產業的發展,我國的廣播電視產業規模越來越大,經營范圍越來越廣,積累的資產也越來越多。但資產非凡是增量資產的權益和權利問題也顯得越來越突出了。廣播電視機構越來越關心,三元結構的投資收益如何分配?多種經營的收入和積累的資產(包括有形和無形)是屬於機構還是國家所有?誰擁有最終的支配權和交易權?法人產權與所有權、經營權到底是何關系?各種權利主體如何監督制約?這些產業發展實踐中碰到的具體問題,無論是在國家頒布的現行廣播電視法規中、政策中,還是在當今的廣播電視理論研究中,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或解釋。沒有法律依據,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級廣播電視行政治理部門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從而為「人治」提供了彈性空間;另一方面造成廣播電視機構缺少必要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治理的隨意性和無政府主義傾向比較嚴重。這種狀況,一方面挫傷了廣播電視機構資本積累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廣播電視機構採取不計成本的粗放型經營方式,有意隱瞞真實經營情況的體制和機制漏洞。如此經營,中國廣播電視產業資本何以大規模積累並積累到足以與國際廣播電視集團競爭的規模?而不解決產權問題和資本積累的動力問題,又何以改變這種經營狀況呢?

另外,產權關系不清,造成廣播電視產業內部的不平等競爭。例如,中心級的電台、電視台就可以藉助國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國各地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站)無償轉播其廣播電視節目,擴大覆蓋率和收視率所帶來的收益完全由中心電台和電視台獨享,而轉播成本卻要地方電台和電視台來承擔。省級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同樣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轉嫁成本、獨享成果的情況。這種不平等的競爭嚴重製約了廣播電視產業內部的協調發展,其根源就在於廣播電視產業內部各法人實體之間的產權關系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