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電視 » 紐約電影節
擴展閱讀
考試韓國電影 2024-10-19 18:22:05
清朝孩子電影大全古裝劇 2024-10-19 18:20:47
宜賓電影電視劇 2024-10-19 18:14:45

紐約電影節

發布時間: 2022-03-12 07:50:47

『壹』 《紅海行動》美國獲什麼獎項

7月3日,據香港媒體報道,英皇電影《紅海行動》全球票房勁收45億港元(約38億人民幣),難得商業與藝術價值並重。

領獎時,林超賢在台上一度哽咽:「因這次同時放映《證人》與《激戰》,《證人》是一出當年沒多少人看好會成功的戲。十年過後,我帶著《證人》、《激戰》與《紅海行動》一起前來,格外感觸,剛才在台上,喉嚨有哽咽一下,需要停頓半秒。」

『貳』 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的介紹

紐約獨立電影節---獨立電影節中重要的一個,始建於1993年,已被界內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獨立電影的節日,以「獨立電影的新聲音」而蜚聲世界。

『叄』 《穿過寒冬擁抱你》觀影儀式在紐約影院舉行,這部影片展現了什麼生活呢

有許多非常優秀的電影,尤其是《穿過寒冬擁抱你》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向大家展示的就是災難無情人間有愛,這部電影就是和突如其來的疫情有關,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中,處在疫情的人們用自己的行為來釋放自己的溫暖,用愛來抵擋寒冬的溫暖故事。



在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以笑為盾、以愛為矛,沖破了寒冷的寒冬和恐懼,勇敢的擁抱在一起,抵擋一切苦難,最終他們挺身而出的勇氣和力量見證的奇跡。這部電影展現的生活就是疫情來臨的時候各個平凡的人群和工作者們,他們挺身而出成為志願者,在危難的時節救助各種需要幫助的人,在一線進行救死扶傷,可以說平凡人才是最偉大的英雄。

『肆』 紐約翠貝卡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最佳紀錄長片:《莫妮卡與大衛》導演:亞歷山德拉·科迪納
評委會特別推薦:《巴德魯斯》導演:茱莉亞·巴夏
最佳新晉紀錄片導演:克里歐·巴納德英國,作品:《喬木》
紐約影片競賽單元
最佳紐約紀錄片:《伍德曼斯一家》導演:C·司各特·威利斯
短片單元
最佳紀錄短片:《白線與熱度:DJ朱尼巴格之死》導演:特拉維斯·森格
評委會特別推薦:《走出恥辱》
學生視覺獎:《留下的男孩們》
評委會特別推薦:《游泳池聚會》 最佳敘事片:莉薩·阿尚《猴女》 (瑞典)
最佳紀錄片:《孟買海灘》(以色列、美國)
最佳男演員:沙米·比齊馬納《灰色物質》(盧安達)
最佳女演員:卡里切·范豪滕《黑蝴蝶》(南非)
最佳敘事片導演新人獎:朴正凡《茂山日誌》(韓國) 最佳影片:《戰地巫師》
最佳女主角:蕾切爾·姆萬扎《戰地巫師》
最佳新人導演:《一夜》
最佳男主角:《一夜》
最佳攝影:《一夜》
顛覆性創新獎:賈斯汀·比伯

『伍』 《愛爾蘭人(2019)》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XZfWG1WDzRso45EBCHftKg


提取碼: stta
《愛爾蘭人》
導演: 馬丁·斯科塞斯
編劇: 查爾斯·布蘭特、斯蒂文·澤里安
主演: 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喬·佩西、安娜·帕奎因、傑西·普萊蒙、哈威·凱特爾、斯蒂芬·格拉漢姆、鮑比·坎納瓦爾、傑克·休斯頓、阿萊卡薩·帕拉迪諾、凱瑟琳·納杜奇、多米尼克·隆巴多茲、雷·羅馬諾、塞巴斯蒂安·馬尼斯科、傑克·霍夫曼、保羅·本-維克托、斯蒂芬妮·庫爾特祖巴、莎倫·菲弗、路易斯·坎瑟米、茵迪亞·恩能加、J.C.麥肯澤、巴里·普賴默斯、吉姆·諾頓、蓋里·巴薩拉巴、瑪格麗特·安妮·佛羅倫斯、約翰·斯庫蒂、約翰·塞納迭姆博、大衛·阿隆·貝克、桃樂絲·麥卡錫、凱文·凱恩、加里·帕斯托雷、約瑟夫·羅素、凱文·奧羅克、娜塔莎·羅曼諾娃、傑里米·盧克、凱莉·P·威廉姆斯、詹妮弗·馬奇、保羅·鮑格才、蒂姆·聶夫、斯蒂芬·梅爾勒、克雷格·文森特、比利·史密斯、布萊斯·科里根、斯泰西·愛麗絲·科恩、吉諾·卡法雷利、拉里·羅曼諾、羅伯特·富納羅、維羅妮卡·阿利奇諾、克勞黛特·拉利、詹姆斯·洛林茲、阿什莉·諾斯、肯·斯拉迪克、帕特里克·加洛
類型: 劇情、傳記、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西班牙語、德語
上映日期: 2019-09-27(紐約電影節)、2019-11-01(美國點映)、2019-11-27(美國網路)
片長: 209分鍾
又名: 愛爾蘭殺手(港)、聽說你刷房子了、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愛爾蘭人》為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傳奇巨制,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和喬·佩西主演。通過二戰老兵弗蘭克·希蘭的視角,講述了戰後美國有組織犯罪的故事。弗蘭克·希蘭是一名騙子和殺手,曾經在 20 世紀最惡名昭彰的人物身邊工作。該電影跨越數十年,記錄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懸案之一,即傳奇工會領袖吉米·霍法失蹤案,以宏大的故事之旅,展現有組織犯罪的隱秘通道:其內部運作、仇敵以及與主流政治的瓜葛。

『陸』 紐約中國電影節的獲獎名單

亞洲最受歡迎藝人獎:韓庚、王寶強
亞洲傑出藝人獎:徐若瑄、秦海璐
亞洲傑出導演獎:程小東、高曉松
亞洲新銳導演獎:江濤 亞洲傑出藝人獎:郭富城、吳君如、朱時茂
亞洲受歡迎藝人獎:王珞丹、郭濤和方青卓
亞洲傑出導演獎:張楊 亞洲傑出貢獻藝人獎:趙薇、吳秀波、甄子丹、楊千嬅

『柒』 紐約電影節揭幕影片《愛爾蘭人》首映,大佬聚首,誰是真大佬

76歲的羅伯特·德尼羅,依然的特別有魅力,演技超級好

『捌』 國際上各種電影節、影展及其舉辦時間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Academy Awards) 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獎項由來: 1927年5月,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有人建議,為了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與會者一致同意並由當時參加會議的米高梅公司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本斯在桌布上畫了個草圖,後由剛從藝術學校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喬治.斯坦利塑成銅像。這尊銅像是個手握長劍、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的男性人體塑像,高10.25寸,表面鍍金,所以叫金像獎。當時叫這個獎為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年度獎,簡稱「學院獎」。 名稱由來: 1931年的一天,學院的新任圖書管理員瑪梅麗特.赫麗發現辦公室里的金像很象她叔叔奧斯卡。一個記者把她的話在第二天報導了。從此「奧斯卡」之名逐漸被人們運用,學院獎反而很少被人提及。最初奧斯卡獎的授予,採取宴會形式,以後改為發獎大會,後又在發獎大會上增加了文娛節目,自第一屆以來,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舉行一次。 歷史記錄: 1929年1月,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電影創作進行了評選,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共頒發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製作的《翼》是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影片;第一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的是珍妮.蓋諾;第一位最佳男演員獎獲得者是埃米.詹寧斯,他於1950年在德國去世。 主要項目: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其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此外還頒發一些特別榮譽獎。每次競選都分兩個階段:提名和投票階段。投票由電影藝術與科學院的三千餘會員進行。他們從集體投票中選出最佳影片,然後分門別類按專業選舉最佳演員、導演、編劇、攝影等,表決揭曉後進行授獎儀式。由名演員作司儀,由前奧斯卡獎獲得者授獎。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s) 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原來歐洲電影獎總部一直設在德國柏林,進入90年代後期,歐洲電影獎打破了地域限制,把十年慶典移師倫敦。2000年歐洲電影獎在法國的巴黎舉行。1988年1996年德國電影導演WimWenders接替瑞典導演IngmarBergman擔任擁有1000名成員的歐洲電影學術學院主席。最初的獎座---持葡萄的男子,由柏林藝術家Markus Lupertz設計,1997年原獎座被一位身著歐洲星長裙的長發美女取代,由英國設計家TheoFennell設計。很湊巧此美女身高和美國奧斯卡完全一樣,一對兒般配的驕傲冤家。
英國電影學院獎(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法國凱撒獎(César Awards) 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它以法國著名雕塑家巴勒達西尼·凱撒命名(因凱撒獎獎座由他設計)。始於1976年,每年一屆。首屆設13個單項獎,即最佳法國片、導演、編劇、男女主角等。1982年開始增設最佳處女作獎。1984年又增設最佳男女青年演員希望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es) 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美國電影學會獎(AFI Awards) 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目前,該協會擁有53名會員,涵蓋洛城當地報紙、雜志、電台、電視頻道的有名影評人,是所有影評人協會中會員成分最廣泛的。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從來不像紐約同行們一樣標榜品味,該獎根本無懼於選擇那些票房巨片,同時也願意肯定那些藝術性高的小成本影片。除了評獎外,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成員還積極參與電影相關事物當中。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該協會曾資助和舉辦了很多電影界的盛事,並捐贈了不少基金給洛城的電影機構,特別是那些涉及到電影資料保護的項目。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美國金草莓獎(RAZZIE Awards) 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得獎名單有時並非該年度最爛(但多半也好不到哪裡去),而是以〔虧〕為主旨,因此一些大成本電影或大牌歌手跨界演出,往往會因樹大招風而中獎!每年還故意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前一天公布得獎名單。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日本《電影旬報》電影獎 創刊於1919年的《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 「年度十佳」是戰前最權威的電影獎項。隨著戰後電影繁榮時期的到來,電影旬報年度評選項目越來越多,漸趨「奧斯卡化」,分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國影片、最佳導演、編劇、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員等,並擴大了讀者參與程度,上述獎項,由讀者同樣選出一遍。

Internet電影獎(internet movie awards) 參與者最多、最知名的在線電影獎項,所有獲獎電影無一例外是好萊塢大製作。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與評論家協會主辦。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四世國王的王後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聞名,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國際電影節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於每年八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為「世界電影節」。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的活動內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並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除比賽外還有各種專題展映和研討會。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Mar del Pla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玖』 為什麼最近幾年中國電影越來越難以入圍戛納了呢

說到戛納國際電影節不禁讓國人回想近年來中國入圍戛納的電影,細細看就會發現國產電影入圍戛納似乎是越來越困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狀況的發生呢?

首先我覺得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的歷史必然性,經濟的發展使得中國的影視業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目前中國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在這種經濟形勢之下,人們對於利益的追求遠遠大於其對藝術的追求,目前國內很多拍攝劇組基本上將電影的票房看得比較重要,這樣就忽略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感。

其次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到現在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很難會有好作品誕生。在之前的影視界導演比較少,他們基本上對拍攝的電影本身的內涵看的比較重,如今基本上滿大街都是導演,這樣優秀的專業的導演還是十分稀有,再加上如今為了純粹的演繹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很多電影都是經濟利益之下的產物,數量極多但是質量不高,而且不斷地模仿,這樣國內電影發展到現在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最後就是世界電影市場的沖擊,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更加密切,而各國都會產生很多優秀的電影,在這樣大的環境中國產電影想要獲得成功的難度自然就加大了,畢竟整個世界每年的電影產量都是驚人的,要想在這么多的電影之中脫穎而出,除非這部影片真的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

希望國內的導演們能夠從藝術的角度去拍攝電影,這樣中國電影事業才會有新的突破。

『拾』 以下電影節各在哪裡舉辦,頒發的獎項叫什麼(急急急!)

1,柏林國際電影節,地點當然在德國柏林,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
2,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金爵獎獎項:金爵最佳影片獎(獎給製片人),評委會大獎(獎給最具創意的影片),最佳導演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編劇獎,最佳攝影獎(獎給攝影導演),最佳音樂獎(獎給作曲)。亞洲新人獎獎項:亞洲新人最佳影片獎(獎給製片人),亞洲新人最佳導演獎(獎給導演)。第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新增獎 項:觀眾評獎。
3,戛納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4,蒙特利爾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市,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此外還有鼓勵獎、國際評論獎、加拿大航空獎等。
5,紐約電影節,美國紐約,號稱最前衛的電影展,它是全球重要電影節的尾聲,該綜合性國際電影節之主旨是對世界各地優秀電影的藝術成就給予正確評價,加強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的經驗交流,發現新人才,獎勵有價值的新影片,促使這些新影片在電影院作商業性的發行放映。按章程規定,電影節不舉行比賽,也不發獎。1996年開始紐約電影節開辟了一個電影前衛短片展,專門放映最新的先鋒派電影,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前衛短片展。
6,斯德哥爾摩國際電影節,瑞典斯德哥爾摩,以求新求異為選片宗旨,力求將電影節打造成電影界新秀與觀眾和評論家交流的平台。電影節評委規定角逐電影節最高獎銅馬獎的參賽片導演最多隻執導過3部作品,以鼓勵各國電影新秀嶄露頭角。獎項分別為Bronze Horse for best film(最佳電影銅馬獎), Aluminium Horses for best actor(最佳男演員鋁馬獎), best actress(最佳女演員), best cinematography(最佳電影技術), best screenplay(最佳劇本), first feature(最佳情節片)等。
7,台灣金馬電影節,台灣台北,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8,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美國芝加哥,獎項分別是: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芝加哥紀錄片至尊大獎評委會特別獎(CHICAGO DOC GRAND PRIX JURY SPECIAL PRIZE),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芝加哥記錄短片至尊大獎(CHICAGO DOC SHORT FILM GRAND PRIX),阿里—博則那·最因創意獎(ARIE & BOZENA ZWEIG INNOVATION AWARD),那塔莎·艾薩克電影術大獎(NATASHA ISAACS CINEMATOGRAPHY AWARD),芝加哥紀錄片觀眾最喜愛獎(CHICAGO DOC AUDIENCE AWARD),芝加哥紀錄片人道主義獎(CHIXAGO DOC HUMANITARIAN AWARD ),評委會主席獎(PRESIDENT'S JURY AWARD),芝加哥紀錄片天空獎(CHICAGO DOC SKY IS THE LIMIT PRODUCTION AWARD),JUSTYNA & THOMAS ROSZAK「我們世界的孩子」兒童紀錄片獎(OUR KIDS OF THE WORLD AWARD),芝加哥經典紀錄片獎(CHICAGO DOC CLASSIC AWARD),影評人獎(FILM CRITICS' AWARD),國際傳媒獎(INTERNATIONAL PRESS & PROGRAMMERS AWARD),「發現之眼」新人獎(DISCOVERING EYE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