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祖中國電影
擴展閱讀
大樹視頻大全大電影 2024-11-15 12:52:26
最新動漫國產電影 2024-11-15 12:38:41
雷佳音的電影有哪些 2024-11-15 12:37:16

祖中國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4-11 03:12:54

Ⅰ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Ⅱ 第一部藝術紀錄片《定軍山》,具特色風范,是中國電影鼻祖嗎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的膠片都遺失了,具體就不再考證了,中國的戲曲可以作為電影的一份子,的確是中國的第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雖然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其真面目,但還是要向祖國的第一部電影致敬!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可真不多,電影講述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誕生的過程,那是一種從無到有的感動。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雖然已經看不了了,但它是中國第一部自己的片子,無聲又如何?黑白又如何?那個年代的人為了這部電影也是付出極其大的犧牲的吧。這部電影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永遠抵不過它的歷史價值。《定軍山》嚴格地講這是一部舞台藝術紀錄片,由當時照相館最好的照相技師劉仲倫擔當攝影。當時沒有什麼導演技巧,就是演員在攝像機前面做著動作,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卷拍攝完成為止。鏡頭地位永不變動,永遠是一個遠景。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萬人空巷。

Ⅲ 中國的電影最早是在哪裡誕生的

中國電影誕生於1895年,次年即被輸入中國。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戲」,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
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Ⅳ 第一部中國電影大片是什麼電影

中國內地第一部商業大片——《英雄》。200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上映了一部電影,可能誰也沒想到,這部電影會被永久地載入電影史冊。

《英雄》做到了中國電影的數項第一。它是第一部在中國本土打敗進口片的國產電影,也是第一部打破以前計劃經濟遺留下來不合理的票房分配製度的國產電影,同時更是第一部在北美市場打敗好萊塢電影的中國電影。

本來以為是美好的開始,沒想到這居然就是巔峰,至今《英雄》仍然是海外票房最高的內地電影。

Ⅳ 中國的電影發展史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實在活動的形象。[1]世界電影與電影業起源於19世紀末法國、英國、美國等地。
中國電影包括中國大陸電影、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內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拉開了中國電影發展的序幕。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拍攝了由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段,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的誕生,任慶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電影之父」。[4]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7年電影生產開始復甦,1980年至1984年平均年產量達120部左右,每年觀眾人次平均在250億左右,中國電影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2018年,中國電影年產量高達1082部,年總票房達到607億元人民幣,全國共有銀幕60079塊。

Ⅵ 有關熱愛祖國的電影

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也有很多,但我介紹幾部戰爭時期的教育影片,也是我少年時期影響比較深刻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為了新中國,沖啊」,「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等等歌詞和口號還猶在耳邊,張口就來。

第一部:《上甘嶺》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影片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時期,雙方在板門店進行和談,但為了爭取最有力的籌碼,中美在上甘嶺進行了多次的激戰。電影插曲《我的祖國》,可以說每一次聽得時候都心潮澎湃,《我的祖國》這首歌現在也被譽為第二國歌,大家耳熟能詳。

第二部:《閃閃的紅星》

少年潘冬子的父親參加革命紅軍,母親在與反動地主的斗爭中犧牲,11歲的潘冬子從小受革命思想熏陶,立志參加紅軍,他用自己的機智與勇敢與敵人做斗爭,在斗爭中不斷成長。這也是家喻戶曉的小英雄。

第三部:《紅色娘子軍》

1930年,海南島五指山區,一支由勞動婦女組成的革命武裝隊伍——紅色娘子軍成立了。吳瓊花是椰林寨大土豪南霸天的丫頭,幾次逃跑都被抓回,受盡折磨;吳瓊花逃脫並決心走上革命道路,率娘子軍解放了椰林寨,槍決南霸天,然後,帶領娘子軍踏上新的征程。

第四部:《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戰斗中他們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支,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第五部:《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戰法從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戰使原本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中國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作戰區域

第六部:《董存瑞》

董存瑞炸碉堡的鏡頭·,死都忘不了,力量的真正來源是信仰;為國家,為人民付出生命的,有血性的男孩才是我們最崇拜的偶像。

Ⅶ 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慶泰(字景豐)拍攝了由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國人經營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中國第一部有故事情節的短片《難夫難妻》。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拍攝時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動影戲部,此後拍攝了兩部中國最早的長故事片《閻瑞生》和《紅粉骷髏》。1922年 ,張石川與鄭正秋 、周劍雲等組織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鄭正秋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影片嚴肅地涉及了當時的社會實際,表現手法具有較濃的生活氣息,演技自然、親切、樸素。與此同時,出現了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長城畫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較具規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於1925年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於民間故事,拍攝一批古裝片,並在上海掀起拍攝古裝片的熱潮 ,還以此立足於南洋市場。
1925~1927年間,上海先後成立140家中小型電影公司;廣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攝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開拍《火燒紅蓮寺》後又形成一股武俠片熱潮。此後的4年間上海各公司拍攝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燒」、「武俠」、「神怪」之類光怪陸離、粗製濫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華百合等影片公司組合成聯華影業公司,先後拍攝了《戀愛與義務》、《恆娘》、《桃花泣血記》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聯影片公司試製成功蠟盤發音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華光片上有聲電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國第一部片上發音影片《雨過天晴》。到1935年,中國完成了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過渡。 (1931~1937)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上海的抗日戰爭爆發,電影界的有識之士深感時代需要反映現實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請黃子布(夏衍)、鄭君平(鄭伯奇)、錢謙吾(阿英)擔任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一起組成編劇委員會。1933年3月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由夏衍任組長,成員有錢杏邨、司徒慧敏、王塵無和石凌鶴。電影小組的成立推動了明星、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的電影創作,也影響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電影創作。當年生產了《狂流》、《都會的早晨》、《春蠶》、《姊妹花》、《民族生存》、《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優秀影片,左翼電影運動取得輝煌成就。國民黨統治當局在開展對中國革命根據地第五次軍事「圍剿」的同時,加強了對革命文化的「圍剿」。針對這種更為尖銳、復雜的形勢,左翼電影工作者進行更加隱蔽的斗爭,創作出《漁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響的片目 ,與此同時 ,左翼電影工作者還開辟了新的製片陣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桃李劫》、
《風雲兒女》等優秀影片。這個時期還創作一批優秀電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開路先鋒歌》,《桃李劫》里的《畢業歌》和《風雲兒女》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隨著影片的放映,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將全國人民愛國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上海電影界為適應新的形勢,建立起電影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國防文學」口號提出後,1936年2月,「國防電影」作為電影創作口號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電影公司拍攝出一批不同題材樣式和內容的國防電影,有《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等影片。 (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 ,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製片廠在政治部三廳領導下,由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迅速投入抗戰電影的攝制及其他工作。先後在武漢、重慶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等表現軍民英勇抗戰的影片,以及《民族萬歲》等新聞紀錄片。國民黨直接領導的中央電影攝影場和1935年成立於太原的西北影業公司也拍攝了宣傳抗日的故事片和新聞紀錄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為止,成立了南洋、大觀等50多家拍攝粵語片的電影公司。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香港愛國電影工作者拍攝了抗戰題材的影片。從1937年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入上海租界為止,上海被稱為「孤島」時期。這一時期,1938年有新華、藝華、國華等私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隨著新華攝制的影片《木蘭從軍》上映後的賣座,形成了古裝片拍攝浪潮。1941年,時裝片取代古裝片,新華、藝華、國華、金星等10幾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時裝片有60部。萬籟鳴、萬古蟾(見萬氏兄弟)繪制完成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較長的動畫片。
在日本佔領區,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21日在長春成立「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簡稱「滿映」)。後在北平(今北京)成立華北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於上海成立中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將新華等幾家影片公司合並,成立中華聯合製片有限公司(簡稱中聯)。1943年5月12日將以上電影機構合並 ,成立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影)。中聯和華影在4年中拍攝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揚所謂「中日親善」、「共存共榮」的《春江遺恨》等影片,為迷惑中國觀眾,也拍攝了不少以戀愛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據地,1938年,在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由延安電影團袁牧之擔任編導,吳印咸、徐肖冰、吳本立擔任攝影 ,用僅有的兩部攝影機拍攝長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2年又完成長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以及一些反映當時延安重大社會政治生活的新聞片。還建立一個放映隊,在陝甘寧邊區、晉綏邊區前線一帶放映電影。新四軍淮北根據地於1942年購得16毫米攝影機 ,拍攝了有關新四軍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長紀錄片《新四軍的部隊生活》。 (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在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的領導下,一部分革命和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進入由中央電影攝影場改組的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各廠,利用國民黨的電影基地,拍攝進步影片;另一部分參加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昆侖影業公司,對文華、國泰、大同等民營影片公司也採取團結、支持、爭取和協作的方針,使之拍出進步影片。這樣,在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優秀影片。這一時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電影公司,拍攝了約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謀殺、間諜、偵探、心理變態或描寫所謂家庭愛情糾葛等。在解放區,1946年成立延安電影製片廠。1947年以該廠部分人員為基礎,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
1946年10月在晉察冀軍區成立華北電影隊。1946年長春解放後,中共中央東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滿映」。1946年10月成立東北電影製片廠(簡稱東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完成17輯大型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以及木偶片《皇帝夢》、科教片《預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動畫片《瓮中捉鱉》、翻譯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1955年改為長春電影製片廠。北平、上海解放後,在北平、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國民黨製片機構,分別成立北平電影製片廠(後改為北京電影製片廠)和上海電影製片廠。1949年4月,成立中央電影事業管理局,擔負領導全國電影工作的任務。 (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這樣,故事片的生產完全由長春、北京、上海3家國營廠承擔。為了培養人才,上海、北京先後成立電影學校,北京的電影學校後成為中國唯一的高等電影專業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籌建了保定電影膠片廠,南京、哈爾濱、上海都建立了電影機械廠,以及八一電影機械廠和北京電影洗印廠等電影工業企業。新中國電影從1949年製作第一部以工人階級作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橋》開始,在很短的時間,拍攝了《白毛女》、《鋼鐵戰士》、《上饒集中營》、《新兒女英雄傳》、《翠崗紅旗》、《我這一輩子》、《腐蝕》等優秀故事片 ,以及新聞紀錄片《百萬雄師過大江》、《紅旗漫卷西風》等。但是,由於在電影創作指導思想方面過分強調電影的政治宣傳作用,造成題材單一的傾向。對《武訓傳》等影片的批判,挫傷了部分創作人員的積極性,導致了創作拘謹、產量下降。1953年,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有關領導提出改進領導方法,鼓勵藝術家發揮各自長處,從各方面反映革命的歷史和現實。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了貫徹這一方針,電影局從指導思想、領導、體制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取得積極成果,故事片生產由1951年年產10多部逐漸增加到1957年年產40多部,1957年文化部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一次優秀影片評獎 ,獎勵了1949~1955年攝制的《南征北戰》、《智取華山》、《渡江偵察記》、《雞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時珍》、《神筆》(美術片)、《淡水養魚》(科教片)等69部優秀影片。1957年,隨著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對一些影片和藝術家也進行了錯誤的批判。1958年又拍攝了許多報道性宣傳大躍進中某些虛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擾了電影的創作。不久,中央逐步糾正了大躍進中「左」的錯誤,周恩來對電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質量的要求,促使中國電影事業在1959年形成一個繁榮時期,拍攝了《林則徐》、《聶耳》、《萬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鋪子》、《老兵新傳》、《五朵金花》等題材風格多樣、在思想與藝術上達到了較高統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傾運動中,電影界又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加之三年自然災害,膠片、器材等嚴重短缺,電影生產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重申堅決貫徹雙百方針,糾正了違背藝術規律,對文藝創作進行簡單粗暴的批評干預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條例。使60年代初期的電影走入正軌,到1965年,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第二個電影創作高潮,生產了《甲午風雲》、《革命家庭》、《紅旗譜》、《舞台姐妹》、《小兵張嘎》、《英雄兒女》、《農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楊門女將》等優秀影片,以及優秀美術片《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等。與此同時,電影放映單位從1949年的400多個發展到1965年的20363個 。到1965年為止,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共發行1213部長短影片。中國自己的電影工業也已具備相當規模 ,可以生產洗印、錄音、攝影、放映機等各種設備、器材,並基本達到自給。但在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電影界百花凋零,萬馬齊喑。粉碎四人幫後,電影事業獲得發展。1979年10月鄧小平代表黨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藝路線基本是正確的,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過去提出的「文藝服從政治 、文藝從屬政治」的偏頗提法 ,重申執行雙百方針。 2013年在人們對《泰囧》的驚嘆聲中開始。3000萬成本的《泰囧》在1月1日這天跨過10億票房大關,2月17日最終落畫時收入12.57億,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片方最初的預期只是4億。同在2月,2013年的國產片票房冠軍也誕生了,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從大年初一到到初六,拿到了5億票房,並且鬼使神差地一路賣座下去,直到停在12.46億元——雖然並未達到周星馳預估的15億,這個大膽的想像來自《泰囧》的鼓舞 。
2013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年收入的217.69億中,國產電影收獲了127億。收獲的批評也不少。有人說國產片越來越像春晚,觀眾「邊看邊罵,邊罵邊看」。到了年底,「國民導演」馮小剛給罵得邪火攻心,在微博上反過來痛罵影評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氣。
張藝謀的《英雄》還能在媒體引發廣泛的價值觀層面上的嚴肅批評和爭論,這種情況今天難以重現。一是互聯網的速食文字使爭論大多停留在意氣和口水,二是國產電影在商業道路上越發「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識形態上帶來的麻煩。
票房口碑都不錯的電影《中國合夥人》這樣評價它的主角、民營企業家成東青:「他壓根就沒想過去改變這個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這個世界改變,永遠地土鱉下去。」影片末尾很勵志地羅列出柳傳志、馬雲、馮侖、陶華碧、李開復、王石等成功企業家的肖像,這無意中勾勒出了2013年國產電影的主流心態——信仰成功,尤其是本土市場的成功。 2012年,內地進口片票房近88億,國產片票房82.7億,算輸。對中國電影來說,2013註定是以翻身為目標的一年。翻身仗的開場手忙腳亂:王家衛《一代宗師》公映日期在媒體上推遲數次,終於定在1月8日,不能再推。1月3日,王家衛在泰國做總合成,動畫部分在法國,特效在法國和香港,音樂在日本,聲音效果在澳大利亞,還有在加拿大的、在北京的。要通過技術審查,要搞首映式,要做拷貝並把硬碟分發到各影院終端,保證1月8日的上映。所有人捏著一把汗。
還真做到了。雖然影迷從來不拿票房衡量王家衛,但《一代宗師》的2.87億成為王家衛在內地的最好成績。盡管圈內人對它的期待,至少是過3億。
新麗傳媒出品的《101次求婚》在正月初三上映,這個時間點被業內視為「不按牌理出牌」。除了主演林志玲和黃渤,這部小成本電影一切都是陌生的,導演陳正道,恐怕至今都沒幾個人認識,它意外拿到1.99億票房,為國產小片又添了不少信心。
《北京遇上西雅圖》原來叫《美麗有緣》,出品人江志強是香港人,這是香港喜歡的片名,後來由熟知內地的業內人士建議改名,被稱為「割了雙眼皮上場」。
上映時間是傳統淡季,江志強試探性地問了解市場的人:能賣到1億嗎?導演薛曉路則問:能賣到2億嗎?上映頭兩天,日票房都只1000萬出頭,但緊接著,觀影史上的奇跡出現了。幾天後,突然出現了3600萬的數字,結果完全憑著口碑,上映多天的片子竟然開始反彈和爆發:6天過億,10天2億,基本成為黑馬,最終跑進「5億俱樂部」。
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在市場上沒有同期的「西雅圖」這么熱鬧。雖然有批評拿這部電影與「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相提並論,但它仍收得2.7億元,成為「第六代」導演票房過億的「奇跡」。國產電影的話題性徹底超過了《霍比特人》、《巨人殺手傑克》、《魔境仙蹤》這些同期進口片。韓國「外援」執導的小成本愛情片《分手合約》被稱為「搭順風車」,也過億了。陳正道、薛曉路、管虎,三個年輕導演為國產電影帶來某種強烈的信號:「中國電影結出了奇葩。它們的容貌五官是觀眾願意接受的。」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公映時,距離《鋼鐵俠3》公映只有5天。趙薇的粉絲、原作小說的粉絲顯示了他們的力量,首映當日票房4500萬刷新2D國產電影的歷史紀錄。《鋼鐵俠3》上映後兩部電影並非此消彼長,而是比翼齊飛,結果創造了周票房9.2億的紀錄。3D片《鋼鐵俠3》成為2013年進口片票房冠軍,而《致青春》的成績比它只差四千多萬,屈居年度票房的第三名。
2013上半年結束的時候,國產電影票房佔比達到了一個歷史結點:62.7%。2012年這個數字是48.46%。但《超人:鋼鐵之軀》和《環太平洋》領隊的美國大片隨即在沒有保護的暑期檔來勢洶洶。「超人」上映5天,國產片策略性地放出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郭敬明粉絲登場,「超人」迅速變成凡人,《環太平洋》也受到阻擊。上半年的電影多少有些好口碑。2013下半年,《小時代》伴著巨大的爭議,而「富二代」(同在6月面市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不二神探》和《小時代》的簡稱)遇到的則是巨大非議。最終暑期檔結束,國產片票房比例落到58%-59%。
2013年9月淡季,新人導演的小成本法庭戲《全民目擊》有人罵也有人喜歡,完成了1.8億。國慶黃金周,徐克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不出意料地收獲了6億。此間還有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品相不錯,票房卻只有1.8億,黃金周結束了。市場隨後疲軟,從10月中旬到11月中,二十多天里每天全國票房收入只有2000萬上下,無論國產片還是進口片,都無法力挽這一段的頹勢。
《地心引力》此時被釋放,以期拉動市場。超級英雄和超級特效維持著好萊塢在中國市場上的面子,而且他們已經知道在《地心引力》的關鍵位置放上天宮一號,令中國觀眾相當受用。
《掃毒》在11月底登陸,《無人區》出現在12月初,各自拿他們應得的票房。《掃毒》上映的時候,國產片票房比例已經落到了54%。年末賀歲檔期,沒有政策上的保護和限制,但進口片主動避讓了。2013年賀歲檔,國產片都是常規賀歲作品,反倒出不來《泰囧》那樣神經級的黑馬。賀歲檔最終只拿到21.5億,比2012年少了4億,這也是意料之中。
這一年,33部國產片票房過億,國產片總票房127.67億,以58.6%的數字翻身壓住進口片。盤算下來,2013年總票房比2012年凈增47億,而這47億,96%來自國產影片。
2015年12月31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增長48.7%,創下「十二五」以來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以較大優勢保持了國產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
據統計,2015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86部,全年票房過億影片共計81部,其中國產影片47部;國產影片海外銷售收入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48.13%;全年城市影院觀眾人次達到12.6億,比2014年增長51.08%。
電影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中國電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上質量提升、產能優化的新階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同時,大批優秀青年電影人才相繼脫穎而出,「互聯網+」促使各種新型業態進入電影行業。
特別是國產影片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和觀眾歡迎。涌現出《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捉妖記》《滾蛋吧!腫瘤君》《狼圖騰》《烈日灼心》《戰狼》《解救吾先生》《尋龍訣》《老炮兒》等一批優秀影片,鞏固了國產影片在電影市場的主導地位。根據在2015年重要檔期開展的綜合性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電影評價不再「唯票房論」,國產影片的口碑處於持續上升態勢。
此外,2015年影院建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新增銀幕8035塊,平均每天增長22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31627塊。全國影院已全部實現數字化,縣級城市影院全覆蓋已基本實現。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戲曲片京劇《定軍山》,內有《請纓》、《舞刀》等片斷,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無聲片,長約半小時。 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是《難夫難妻》,1913年在上海拍攝,無聲片,鄭正秋編劇,鄭正秋和張石川聯合導演。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獲得國際大獎的影片是20世紀30年代由蔡楚生導演的《漁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是1948年拍攝於上海的戲曲片《生死恨》,由華藝影片公司出品。費穆導演,主演梅蘭芳,著名攝影師黃紹芬為攝影指導,李生偉任攝影師。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故事片是《橋》,編劇於敏,導演王濱,東北電影製片廠1949年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魯迅著,夏衍改編,桑弧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傳》,編劇李准,導演沈浮,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寬銀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術師的奇遇》,編劇:王煉、陳恭敏、桑弧,導演桑弧,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徐進、桑弧,導演桑弧、黃沙,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中國第一部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雲官、王煉,編劇,謝晉導演。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譯製片是《團的兒子》,原譯名《小英雄》,楊范、陳涓翻譯,周彥譯制導演,上海電影製片廠1950年譯制。
中國與外國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朗斯公司合攝的《風箏》,導演王家乙、羅歇·比果。
中國第一部獲得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的電影是《紅高粱》,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部獲得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獅獎」的電影是《悲情城市》,導演侯孝賢。
中國第一部獲得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的電影是《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
中國第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菊豆》,導演張藝謀。
中國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是《卧虎藏龍》,導演李安。

Ⅷ 關於歌頌祖國的電影

戰狼》第1部就非常震撼人心,而到了第二部就更是令人熱血沸騰。大使館千方百計救助海外落難的華人,吳京飾演的冷鋒以一人之力對決整個武裝力量,丁海峰飾演的指揮官熱淚盈眶的大吼出那聲:「開炮」!還有最後吳京用手臂揚起五星紅旗,外軍見狀紛紛放下槍的那一刻,實在讓人激情澎湃,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小故事組成,為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獻禮。七個故事分別取材於不同時期、不同崗位、不同階層的人,展現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情感聯系。當王菲那標志性的嗓音哼唱起電影主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熟悉旋律,每個中國人都會情不自禁的跟著哼唱吧。

《紅海行動》海報

《紅海行動》根據葉門撤僑事件改編而成,是一部弘揚國威的力作。導演林超賢將類型片拍出了好萊塢大片的質感,劇情精彩刺激,2個多小時的時長情節緊湊清晰。八名蛟龍隊員對戰150名恐怖分子,將中國軍人的信念和忠勇展現的淋漓盡致。

電影《十月圍城》海報

陳可辛導演的《十月圍城》講述了一群江湖勇士保護孫中山的悲壯故事。在生活中,這些勇士只是小人物,他們有學生,有賭徒,有乞丐,有戲班子成員,有拉車夫等等,但當能影響國家的人物出現危險時,他們卻都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拋頭顱灑熱血,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保衛戰。其實在國家利益面前,沒有大人物與小人物之分,每個有愛國之心的人,都是英雄。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

《斯巴達300勇士》描述的是公元前480年人類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爭——溫泉關之戰。希臘的300名勇士在國王列奧尼達的率領下,同數十萬波斯大軍展開激烈對抗,戰斗持續了整整兩天,國王和300名勇士全部陣亡。在守衛國家守衛領土關鍵時刻,沒有人貪生怕死,螳臂也要擋車,這種明知必死,還要戰斗到底的氣魄,實在令人感動。

電影《八佰》劇照

電影《八佰》和《斯巴達300勇士》類似,同樣都是在敵眾我寡,明知必死的情況下,將戰斗進行到底。號稱八百勇士,實則只有四百多人的孤軍,堅守四行倉庫,抵抗裝備精良,人數數倍於自己的敵軍,戰斗持續了四天四夜,戰爭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電影里戰士們綁上炸彈跳樓和敵人同歸於盡的鏡頭,不知看哭了多少觀眾。

電影《建國大業》海報

《建國大業》高度還原了新中國建立的艱辛歷程,全方位展示了各方勢力的博弈,整部片大氣磅礴,節奏緊湊,線索多而不亂,而且善於從鏡頭細

Ⅸ 中國老電影都有哪些

這也太多了吧,《難夫難妻》,《閻瑞生》,《海誓》,《粉紅骷髏》,《莊子試妻》,《孤兒救祖記》,《勞工之愛情》,《火燒紅蓮寺》,《棄婦》,《春閨夢里人》,《不堪回首》,《難為了妹妹》,《漁光曲》,《馬路天使》,《夜半歌聲》(恐怖片慎入),《定軍山》(京劇電影),《知音》……先看著吧~

Ⅹ 急求幾部歌頌祖國的電影

1、《林則徐》

《林則徐》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古裝劇情片,由鄭君里、岑范執導,趙丹主演,於1959年上映。

該片講述十九世紀中葉,林則徐奉旨到廣州禁煙,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與英國鴉片販子和中國貪腐官員進行堅決斗爭的故事,該片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十部獻禮影片之一。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趙文瑄、李冰冰、陳沖、孫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戰爭片。

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該片於2011年9月23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3、《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是李前寬、肖桂雲聯合執導的歷史題材戰爭片,由吳桂苓、吳京安、李法曾、杜志國、鄭邦玉、鄭繼勇、周寧朝等聯合出演,於1995年上映。該片講述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全國抗戰開始的前後經過。

4、《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影片講述了從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線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籌備,突出了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形成 。

5、《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