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中國電影史李少白
擴展閱讀
金電影6080電影網 2024-11-15 10:26:43

中國電影史李少白

發布時間: 2022-04-11 08:08:38

A. 李少白個人簡介

1. 李少白,著名攝影家.1942年出生於重慶市,曾就讀北京體育學院足球專業,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先後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等雜志的編委,並任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堅持從人本主義的審美角度展現、詮釋中國傳統標志性建(群)的著名攝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神秘的紫禁城》、《偉大的長城》、《走進故宮》、《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 《長城野韻》、《看不見的故宮》、《看不見的長城》等多本畫冊,視角獨特,影響深遠。 長城和故宮攝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展出,並在法國、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展出。 2. 李少白,湖南寧鄉人,中共黨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歷任長沙市瀏正街小學教師,楚怡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長沙市青少年宮主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3.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求採納

B. 李少白的資料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C. 關於李少白的資料

[編輯本段]1、中國著名攝影家李少白,.1942年出生於重慶市,曾就讀北京體育學院足球專業,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無線電技術專業。先後任《大眾攝影》、《中國攝影》、《攝影與攝像》等雜志的編委,並任中央民族大學現代圖像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現中國知名地理雜志《中國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
李少白先生是一位堅持從人本主義的審美角度展現、詮釋中國傳統標志性建(群)的著名攝影家,出版了《李少白攝影作品選》、《神秘的紫禁城》、《偉大的長城》、《走進故宮》、《中國長城之最-司馬台長城》、 《長城野韻》、《看不見的故宮》、《看不見的長城》等多本畫冊,視角獨特,影響深遠。
長城和故宮攝影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展出,並在法國、德國、日本、愛沙尼亞、瑞士、美國等國展出。 [編輯本段]2、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少白,筆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歷任長沙市劉正街小學教師,楚怡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長沙市青少年宮主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出版有兒童詩集《長鬍子的娃娃》《捎給愛美的孩子》《小小蝌蚪會唱歌》《少先隊活動朗誦詩》《淡綠的月亮》,童話集《大尾巴奇遇記》《傻熊多多的故事》等。還寫過不少歌詞,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我向黨來唱支歌》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來吧,來踢球》在1988年世界兒童音樂節中獲獎。還寫了一首詩歌:《中華少年》,收錄於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學期書中第8課。 [編輯本段]3、中國電影博士生導師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朝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1949年,李少白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李少白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還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這一時期他又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點鍾》、《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他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他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該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工作,1963年,我國第一部電影史終於問世了。此後,李少白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1978年後,李少白發表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李少白一面從事中國電影史和電影藝術理論的研究,一面帶電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國唯一的電影博士生導師。近年來,他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2006年7月編著《中國電影史》,系目前對中國電影史研究最為完整和規范的一本教材。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還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第一、二、三屆初審會成員,首批通訊評議成員等。 [編輯本段]4、青年書畫家李少白,北京人,唐太宗第47世孫, 青年書畫家。現任北京華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書協會員、世界華人書畫藝術家協會秘書長、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合總會理事

D. 我要買一本中國電影史方面的書,考研用,倪俊、陸弘石、舒曉鳴、鍾大豐、李少白,哪一個人的比較好或其

1.標題上你說的哪些,基本我都看過,我比較喜歡鍾大豐的那本,當然,其他的也都不錯。其實這些書的基本史實(主幹)都是一樣的,只是各自的偏重有所區別。比如十七年那部分,李少白的這本《中國電影史》是從幾大製品廠入手的,而鍾大豐的則分別從當時的主要事實脈絡(四起四落)、主要電影類型、各自特點等等著手的。陸弘石那本比較適合最初打底用,比較薄,能夠先從整體上對中國電影史有個了解。
2.香港的那部分,可以看看尹鴻的《當代電影藝術導論》和李少白的《中國電影史》
3.買一本的話,還是推薦李少白的吧,因為他這個是06年出版的,比較新,裡面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台灣、香港等部分也都有。

E. 李少白是什麼人物

李少白是著名中國電影史研究者,中國電影發展史作者之一。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他的中,小學時代在戰爭的動盪中度過,其父是皖北一帶有名的醫生,其刻苦,嚴謹的治學態度對李少白產生很大影響,使李少白在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學習,對他後來從事電影理論研究影響頗大。

從影之路

1949年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並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時,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

1957年,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電影協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由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編寫工作,這是一部史料翔實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電影史書,於1963年問世,影響深遠。此後,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

F. 從中國電影史找一本著作,談談其加以簡要概括

「重寫中國電影史」的口號在電影史學界提出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然而激烈論辯後,仍是眾聲喧嘩,新的言說似乎仍在策論階段而無有架構;隨著社會上「電影熱」的普遍升溫,許多高校開設了電影史課程,然而得到公認的中國電影史教材,除了上世紀60年代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先生等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幾乎沒有扛鼎之作,而且,即使是權威教材,其傳統史觀也面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方法的多重檢視,迫切需要自我更新。如何重寫中國電影史?新近出版的、在中國當代電影史研究領域惟一一本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的《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文化藝術)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史觀變遷,重新書寫成為必需

長期以來,以《中國電影發展史》為代表的傳統電影史的寫作,更偏重於站在階級的立場上對中國電影進行評價。「對某些電影的主張、電影運動、電影作品的評價存在偏頗,對某些電影、電影現象和電影思潮的評判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一些該說的還有遺漏。」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影視互動研究中心主任宋家玲告訴記者。所以,長期以來,電影學界形成了內地有內地電影史,台灣有台灣電影史,香港有香港電影史的狀態。「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寫一部完整的中國電影史非常有必要。現在,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宋家玲等學者表示。同時,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周星提出,由於史觀的變遷,對史料的選擇和搜集也存在重新審視的問題。很多東西如果再不重新書寫,很有可能就消失了。所以,提供給大家一個公正的文獻,讓大家來考察和評價,也是重寫電影史的意義,更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過去,對於電影我們過於偏重它的教育和宣傳的功能,而現在它變成了人們娛樂、休閑的文化方式。《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主編之一、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院長助理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在編著《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時候,把電影看成是一個產業,所以,《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打破地域的局限,不再拘泥於行政區域劃分的視野,將內地、香港、台灣統而觀之,探討在相同的文化傳統中,由於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相同題材、相同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不同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方式。「我們希望,對被忽略的歷史進行重現和描述。」賈磊磊說。

直面問題,當代影史脫俗出新

目前的電影學界,很多問題還存在爭論,而撰寫相關的當代電影史註定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比如,「到底中國電影史應該分為哪幾個時期?還有,對中國電影類型的認識,目前只是約定俗成,從學術角度來看是否科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的難點就是,「對電影作品、電影的評價,對電影思潮、電影現象的評價,包括某一時期電影的觀念、思想、認識,大家分歧很多。」周星告訴記者。比如,對「十七年電影」(即1949~1966年的中國電影)的評價,直到現在電影學界還是存在不同觀點。

《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首次提出了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的劃分,即歷史的時代、國家的時代、政治的時代、藝術的時代、市場的時代和產業的時代。周星認為,新中國電影史六個歷史時期劃分觀點的提出,在電影學研究上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或者可以解決從前電影分期過於簡單、形式化的問題。「以一個時代電影的總體特徵作為對新中國電影不同歷史時期的分類,力圖凸顯一個時代電影形態的主要特徵,是我們十多位學者20年來對中國電影的認知。」賈磊磊說。同時,在類型的劃分上,賈磊磊告訴記者,他們並非按照預先的邏輯強加給電影史,並非完全按照類型或者完全按照題材,而是按照中國電影的具體存在方式尋找各個章節的內在邏輯,將中國當代電影分為了時政、都市、農村、軍事、戲曲、驚險、武俠、古裝'歷史'傳奇、兒童等部分。「確實具有類型電影劃分的參考價值。」宋家玲評價。

教材建設,聯合協作大勢所趨

一直以來,除了60年代出版的《中國電影發展史》外,在電影學界得到公認的權威教材幾乎是空白,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缺乏聯合的精神。」周星一言以蔽之。宋家玲告訴記者,近些年雖然也有一些中國電影史教材出版,但幾乎都特別簡單,偏重於常識性的介紹,大都局限在梳理一些電影創作的發展情況,多是相關教師為了應付各自高校的教學任務而編寫的,有的質量很成問題,暴露出中國電影史學研究還不是很系統、很成熟:「一些老的成熟的學科,比如中文、戲劇等等,在其史學學科的構建上具有系統、科學、全局性的特點,現在已出版的幾部中國文學史的教材,權威牽頭,相關高校研究力量聯合協作,編寫出來的東西就容易被大家認可,而且經過不斷修訂,越來越成熟。但中國電影史教材這一塊,好像就沒有統一的規劃。」學者們表示,作為教材,特別是史學一類的教材,不能各說各的,誤導學生。

同時,由於電影學科形態的特殊性,非常強調對直觀史料(主要指影片本身)的佔有。非常遺憾的是,「有些部門的史料並不是完全公開的」。周星說。顯然,如果僅僅是從紙面到紙面地研究電影,權威電影史教材是不可能產生的。

所以,「電影全史的個人寫作時代結束了,一個人要寫一本中國電影史的時代結束了。」賈磊磊告訴記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出資調集了該院影視所的核心力量,加上國內當代電影史學的專家共十多位學者,共同參與了《中國當代電影發展史》的編寫,每個人,每幾個人,只是側重於這50年來電影的某個題材、某個類型,才可能保證新中國以來的電影,編寫者完全看過,才可能保證電影史寫作的質量

G. 中華少年的作者 李少白 簡介

李少白,筆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歷任長沙市劉正街小學教師,楚怡小學教導主任、副校長,長沙市青少年宮主任,長沙市文聯副主席、主席,文學創作一級。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出版有兒童詩集《長鬍子的娃娃》《捎給愛美的孩子》《小小蝌蚪會唱歌》《少先隊活動朗誦詩》《淡綠的月亮》《永遠看不完的畫冊》,童話集《大尾巴奇遇記》《傻熊多多的故事》等。還寫過不少歌詞,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我向黨來唱支歌》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來吧,來踢球》在1988年世界兒童音樂節中獲獎。還寫了一首詩歌《中華少年》,被收錄於人教版小學語文書六年級上冊第8課。曾獲「全國優秀少兒讀物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30餘次獎勵。

H. 李少白的生平

1949年棄學從軍,1950年被分配到重慶西南大區影片經理公司工作,那時公司除放映國產片和蘇聯片外,還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這樣使李少白對影片有了比較廣泛的接觸,開始了對電影的學習和鑽研,1951年底在《大公報》上發表《談蘇聯影片〈起死回生〉》,從這時開始,他經常在報刊上發表影評文章。
1954年,調到北京電影發行總公司宣傳處工作,參加公司的選片工作,並撰寫了大量關於《羅馬11時》、《沒有留下地址的信》、《馬路天使》、《起死回生》、《南海潮》等國內外影片的評論文章。1956年,被《文藝報》聘請為電影方面的評論員。1957年,調到影協。1958年,調到電影協會電影史研究室,參加了由程季華主編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的編寫工作,這是一部史料翔實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中國電影史書,於1963年問世,影響深遠。此後,著意於電影理論和電影美學的研究。
1978年後,撰寫大量理論文章及書籍。如《談影片故事性》、《論電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國電影歷史及理論》與著作《影心探賾》、《影史榷略》等均有很大反響,梳理了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體系完整規范,資料翔實,系目前為止中國電影史研究和教學的重要書籍。此外,李老還參與了大量的關於電影的專題片的監制工作。
2006年7月編著《中國電影史》,系目前對中國電影史研究最為完整和規范的一本教材。另有舊體詩詞選集《靈府軌跡》問世。還曾任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組第一、二、三屆初審會成員,首批通訊評議成員等。 2015年3月16日下午,著名中國電影史研究者、《中國電影發展史》作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去世,享年84歲。

I. 李少白簡介和代表作

李少白,筆名少白。男,1939年12月生,湖南省寧鄉縣人。長沙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60年畢業於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後,在小學和少年宮工作二十多年。1986年至長沙市文聯工作。
李少白於1978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以童詩、童話、寓言、散文、低幼文學、歌詞為主。已出版兒童詩集《長鬍子的娃娃》、《捎給愛美的孩子》、《小小蝌蚪會唱歌》、《少先隊活動朗誦詩》、《淡綠的月亮》、《星光點點》、《小草小草向前走》等10本,童話集《大尾巴奇遇記》、《傻熊多多的故事》、《三個和尚外傳》、《媽媽大偵探》、《童話故事54》、《李少白童話》等8本,社科讀物《祖國在我心中》、《堅韌的小草》等多本,影視文學《雕塑未來》等多部,還寫過不少歌詞。
李少白作品曾獲「全國優秀少兒讀物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30餘次獎勵。由他作詞的兒童歌曲《我向黨來唱支歌》獲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二等獎;《來吧,來踢球》在1988年世界兒童音樂節中獲獎。

J. 李少白的介紹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於安徽太和縣的一個偏僻鄉村,2015年3月16日仙逝。一生從事中國電影史研究,傾注全部精力。參與撰寫的《中國電影發展史》成為中國電影史研究至今為止最為詳實,資料最為豐富的一部巨著。後有著作《影心探賾》、《中國電影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