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霸王龍電影中文版免費下載
擴展閱讀
電影倫韓國 2024-11-15 18:24:35
東方紅老電影叫家長 2024-11-15 18:22:53

霸王龍電影中文版免費下載

發布時間: 2022-04-23 16:02:31

⑴ 霸王龍大戰帝王暴龍電影名

暴龍中文名稱(Chinese):霸王龍霸王龍 拉丁文學名(Name):Tyrannosaurus 中文學名(Chinese Name):暴龍屬.帝王種 日文學名(Japanese Name):ティラノサウルス レックス 生物屬種學名(Science Biology Name):Tyrannosaurus Rex 屬名:Tyrannosaurus殘暴的蜥蜴 種名:Rex帝王模式種(TYPE SPECIES):T. rex霸王龍霸王龍首次出現在電影中起,它們被塑造成地表上出現過的最大型、最兇猛的肉食性動物。沒有天敵,同時代只有霸王龍本身這種大型捕食者,其它都是2米左右的小型捕食者,故無任何天敵

⑵ 霸王龍知識

:Tyrannosaurus rex),是霸王龍屬(Tyrannosaurus)目前僅有的一個有效物種,屬於霸王龍科的巨型獸腳類恐龍,名字的拉丁文含義是「蜥蜴中的暴君」。其身長估計可達13米[1],臀部高度約4米[2],體重約9公噸。暴龍屬擁有目前已知動物中最大級別的咬合力(之一,巨齒鯊咬合力可達25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3]。

如同其他的霸王龍科恐龍一樣,霸王龍屬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和巨大的身體,霸王龍的前肢非常小,但有研究發現卻十分強壯。長久以來,霸王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霸王龍化石,顯示它們也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有些研究人員還在標本上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屬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中,霸王龍被認為是種掠食動物、以大型食草恐龍為食,但也有少數科學家認為霸王龍是種積極的食腐動物。

霸王龍屬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4],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其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整個西部地區、加拿大西南部,其中又以美國的化石為最多,暴龍屬的分布范圍較其他霸王龍科更廣;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是個獨立的拉臘米迪亞大陸。目前已有超過30個君王霸王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幾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霸王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霸王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

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比霸王龍屬更大(例如棘龍、鯊齒龍、南方巨獸龍等),但霸王龍屬仍在最大型的巨型肉食恐龍名單之列,並且其高度和重量甚至超過很多比它長的肉食恐龍,霸王龍亦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動物之一。[5]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霸王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過去有許多霸王龍科的種被歸類於霸王龍屬,但目前多被認為是霸王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目前霸王龍是現代恐龍文化和美國恐龍化石群當中最具代表性、最知名的恐龍,原因是在《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系列的電影和電子游戲中擔任最主要的恐龍角色導致。在各種兒童讀物、博物館展品中,霸王龍也是提及「恐龍」的概念時,必定會出場介紹的經典恐龍形象。

目錄
1 詞源
2 體征
2.1 頭顱骨
2.2 牙齒
3 分類
3.1 爭議
4 古生物學
4.1 生長模式
4.2 兩性異形
4.3 步態
4.4 頭顱骨
4.5 前肢
4.6 軟組織
4.7 表皮與羽毛
4.8 體溫調節
4.9 足跡
4.10 移動方式
4.11 進食方式
4.12 同類相食
4.13 病徵
5 發現與命名
5.1 最早的發現
5.2 著名標本
5.3 在亞洲的發現
6 大眾文化
7 注釋
8 外部鏈接
詞源

霸王龍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英語:Henry Fairfield Osborn)於1905年以「Tyrannosaurus rex」的學名發表。屬名衍化自古希臘文,「τυραννος/tyrannos」意為「暴君」,而「σαυρος/sauros」意為「蜥蜴」。種小名「rex」在拉丁語中意為「國王」,學名全意為「暴君蜥蜴」,以突顯它們的體型相對於同時代的其他物種具有優勢[6]。其中文名稱亦可譯為君王霸王龍,但在中文圈以音譯的君王霸王龍更為人熟知。

體征

霸王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根據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霸王龍化石「蘇」(編號FMNH PR2081)可以了解其體型。「蘇」身長12.8米,臀部高達4米[2];這個數據僅次於更大型的棘龍與南方巨獸龍,還有鯊齒龍與馬普龍[7][8]。在過去幾年,霸王龍的體重估計值的變化很大,從超過10噸[9]到少於5噸[10][11],而目前的估計值多在6到10噸之間,平均體重8噸[3][12][13][14]。

頭顱骨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霸王龍頭顱骨長達1.6米[15]。與其他獸腳類恐龍相比,霸王龍的頭顱骨非常大,並有許多不同特徵。霸王龍的頭顱骨後方寬廣,口鼻部狹窄。霸王龍的眼睛朝向前面,使雙眼的視覺重疊區比較大,可以看到更廣的立體影像,具有頗佳的立體視覺[16][17][17]。

頭顱骨的部分骨頭是固定的,例如鼻骨,可防止骨頭間的滑動。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頭部重量,並提供肌肉附著點。頭顱骨的許多骨頭內有微小的空間,可使頭部較輕、更為靈活。這特點與其它的頭部特徵,使霸王龍科具有強大的咬合力,並超越其他的非霸王龍科獸腳類恐龍[5][18][19]。雖然大部分霸王龍科動物的下頜前端為V字型,霸王龍的下頜前端呈U字型,這增加了單次咬合時所能撕咬下的肉塊體積,卻也增加了前段牙齒所遭受的壓強[20][21]。霸王龍的頜部由多個骨頭組成,可用來吸收獵物掙扎時的震動力,防止頜部受損。

牙齒

如同其他霸王龍科恐龍,霸王龍的牙齒前後緣呈鋸齒狀。此外,霸王龍的牙齒為異齒型[1][22]。前上頜骨的牙齒屬於鑿狀牙,牙齒間緊密排列,橫剖面為D形,後側有明顯的棱脊,牙齒向後彎曲。D形橫剖面、後側明顯棱脊、與往後彎曲的特點,減低了霸王龍咬合時牙齒陷入獵物身體內的可能性。後段的牙齒較為粗壯,外型類似香蕉,牙齒間空間較寬,也有明顯的棱脊[23]。上頜後段牙齒較下頜後段牙齒更大。目前所發現最大的霸王龍牙齒,包括齒根在內有20公分長。在其他恐龍身上發現的大型齒痕,顯示霸王龍的牙齒可刺穿堅硬的骨頭。霸王龍在擁有恐龍之中最強大的咬合力之一,也是咬合力最大的動物之一。經常發現霸王龍的受傷或斷裂牙齒,但與哺乳類不同的是,霸王龍科的牙齒是不停成長、替換的[1]。

如同其他獸腳類恐龍,霸王龍的頸部呈S形彎曲,但較短、較健壯。霸王龍的頭顱骨長度是脊柱(髖骨到頭部)的一半,顯示它們的粗短頸部必須充滿強壯的肌肉,才能支撐巨大的頭部[1]。與身體相比,霸王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霸王龍的前肢被認為只有兩指,但近年的兩個研究,發現霸王龍有額外的小型掌骨,可能代表已退化的第三指[24][25]。

就身體與後肢比例而言,霸王龍的後肢卻是獸腳類恐龍之中最長的之一。霸王龍的後肢強壯,每隻腳各承受約半隻大象的重量。腳掌只有三個腳趾接觸地面,跖骨離地。腳後另有一上爪。霸王龍的中跖骨挾長,與兩側跖骨形成夾跖型態。踝部關節呈簡單的絞煉型態;而穩固的踝部使它們可以在崎嶇的地面行走[26]。

霸王龍的尾巴大且重,長度約與身體相當,有時包含超過40個尾椎骨,可與頭部與身體保持平衡。為了平衡霸王龍的體重,它們身體的許多骨頭是中空的。這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同時維持了骨頭的強度[1]。

分類

在過去,霸王龍科被推測可能與侏羅紀的大型肉食性恐龍有親緣關系,例如巨齒龍超科與肉食龍下目。但近年化石證據顯示這群恐龍在很早期已經分開進化,霸王龍應屬於較衍化的虛骨龍類演化支[20]。

霸王龍是霸王龍超科、霸王龍科、以及霸王龍亞科的模式屬。霸王龍亞科的其他物種包含:北美洲的懼龍、亞洲的特暴龍[27][28],兩者有時會被認為是霸王龍屬的異名[21]。

1955年,蘇聯古生物學家葉甫根尼·馬列夫將在蒙古發現的化石建立為一個新種,命名為勇士霸王龍(Tyrannosaurus bataar)[29]。到了1965年,勇士霸王龍被重新命名為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30]。盡管被建立為新屬,許多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勇士特暴龍是君王霸王龍的姐妹分類單元[28],因此勇士特暴龍常被認為是霸王龍屬的亞洲種[20][31][32]。最近一個對於勇士特暴龍的重新研究,顯示勇士特暴龍的頭顱骨比君王霸王龍的還要狹窄,而兩者的頭顱骨在咬合時所承受壓強的方式非常不一樣,所得到的數據結果是勇士特暴龍較接近於分支龍,另一種亞洲霸王龍類[33]。另一相關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分支龍是特暴龍的姐妹分類單元,而非霸王龍;如果這個研究屬實,將顯示特暴龍與霸王龍是獨立的屬[27]。

在發現霸王龍的地層中發現的其他霸王龍科化石,起初被建立為個別的屬,包含:後彎齒龍、大纖細阿爾伯塔龍(Albertosaurus megagracilis)[21];後者在1995年被建立為恐霸王龍屬(Dinotyrannus megagracilis)[34]。然而,這些化石目前通常被認為是霸王龍的幼年個體[35]。

在蒙大拿州發現的一個小型(60公分長)但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可能是個例外。這個頭顱骨在1946年被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命名為蘭斯蛇發女怪龍(Gorgosaurus lancensis)[36],但後來被建立為新屬矮霸王龍[37]。對於矮霸王龍的有效性分為兩派意見。許多科學家認為該頭顱骨來自於一個霸王龍的幼年個體[38]。矮暴龍與霸王龍之間有少數差異,例如矮暴龍的牙齒數量較多,這導致有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獨立的兩個屬;必須等到更進一步的研究或發現才能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28][39]。

爭議

霸王龍模式標本的頭顱骨,位於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這個參考異特龍,並以石膏完成的模型,有很大的錯誤,目前已被拆除。
第一個被歸類於霸王龍的標本,是由兩節部分脊椎骨所構成(其中一個已遺失),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在1892年所發現,並命名為Manospondylus gigas(意為「巨大的」+「多孔的脊椎」),因為脊椎表面有許多血管通過的洞孔;科普當時認為這些化石屬於奇跡龍科恐龍[24]。在1917年,奧斯本發現M. gigas是種獸腳類恐龍,而且與霸王龍有相似處,但因為M. gigas的脊椎骨破碎,所以奧斯本無法確定它們是同一種動物[40]。

在2000年6月,黑山地質研究機構找出M. gigas在南達科他州的發現地點,並在當地發現了更多的霸王龍類化石。這些化石被判斷跟M. gigas都來自於同一個體,而且被歸類於霸王龍屬。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M. gigas比霸王龍還早被命名,因此應擁有優先權[41]。然而,根據從20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第四版,如果首同物異名或首異物同名自從1899年起就不被當成有效名稱而使用,而次同物異名或次異物同名在過去50年來已被至少25個研究、至少10位研究人員當作有效名稱並使用在特定分類,則目前占優勢的使用名稱必須繼續使用[42]。霸王龍符合這個規定,因此繼續成為有效名稱,並為被認為是一個保留名稱。而Manospondylus gigas則被認為是個遺失名[43]。

古生物學

所有的恐龍資訊都來自於化石紀錄,霸王龍的生理特性,例如行為、膚色、生態、生理機能,仍然未知。然而,過去20年來已發現許多新標本,產生了許多關於霸王龍生長模式、性狀、生物力學以及代謝方面的假設。

生長模式

科學家們針對數個霸王龍幼年個體標本進行鑒定,紀錄它們的個體發生學變化,進而估計它們的壽命與成長速率。目前已知最小的霸王龍標本為「喬丹」(編號LACM 28471),體重估計只有約30千克;而最大的標本「蘇」(編號FMNH PR2081),體重極可能超過8,400千克。對於霸王龍骨頭的組織學研究,顯示「喬丹」死亡時只有2歲,而「蘇」死亡時有28歲,這個數據可能接近霸王龍的年齡極大值[3]。

組織學可以檢驗出標本的死亡年齡,藉由不同標本的體重與年齡,可以繪制出動物的成長曲線。霸王龍的成長曲線呈S形,在接近14歲以前的未成年個體,體重少於5,800千克,之後便大幅地成長。在這段持續4年的快速成長期間,年輕的霸王龍平均每一年增重600千克。在18歲之後,成長曲線再次穩定下來。舉例而言,28歲的「蘇」與一個22歲的加拿大標本(編號RTMP 81.12.1)體重相差只有600千克[3]。最近,另一個由不同研究人員完成的組織學研究發現,霸王龍的成長曲線是在約16歲時緩慢下來,證實了以上結果[44]。這個忽然改變的成長速率可能顯示著生理成熟。一個16到20歲的蒙大拿州霸王龍標本(編號MOR 1125,也名為「B-雷克斯」)的股骨髓質組織證實了這個假設。髓質組織只發現於產卵期的雌性鳥類身上,顯示「B-雷克斯」正處於繁殖期[45]。更深入的研究指出「B-雷克斯」的年齡為18歲[46]。其他霸王龍科恐龍擁有類似的成長曲線,但成長速率較慢[47]。

超過一半的霸王龍標本,在達到性成熟的六年內死亡,這個生長模式也存在於其他霸王龍類、以及某些現代鳥類與哺乳類。這些動物的特徵是嬰兒死亡率高,而未成年體的死亡率低。達到性成熟後死亡率增加,部分原因是繁殖壓力。一個研究顯示,霸王龍的未成年個體化石較少發現的部分原因,即是它們未成年體的死亡率低,在該年齡層時,這些動物並不會大量死亡,所以不常經過化石化。然而,未成年個體少見的原因也可能是化石記錄的不完整,或者是尋找化石的人偏好較大、較引人注目的化石[47]。

兩性異形

隨著標本的增加,科學家們開始注意到霸王龍的個體間變化,並發現它們可分為兩種模式或形態,類似於某些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其中一個形態較為粗壯,而另外一個較為纖細。數個形態學研究認為這兩種形態代表霸王龍擁有兩性異形,而較粗壯的形態通常被認為是雌性個體。例如,數個粗壯標本的骨盆似乎較寬,可能用來容納產卵的通道[48]。粗壯形態的第一節尾椎上的人字形骨縮小,很明顯地用來是容納生殖系統的產道,這特徵也在鱷魚身上出現[49]。

最近幾年,兩性異形的證據被削弱。一個2005年的研究發現,原先宣稱鱷魚的人字形骨特徵是兩性異形特徵是錯誤的,使得擁有類似特徵的霸王龍的性別分類產生爭議[50]。「蘇」的第1節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蘇」是個非常粗壯的個體,顯示這特徵並不能用來辨認這兩種形態。因為霸王龍的標本被發現於薩克其萬省到新墨西哥州的地帶,個體間的差異可能較適合顯示地理差異,而非兩性異形。這些差異也可能與年齡有關,較粗壯的個體可能是較年老的個體[1]。

目前只有一個霸王龍標本被認為確實屬於某個性別。「B-雷克斯」標本的數個骨頭內保存了軟組織。某些組織被鑒定為髓質組織,髓質組織是種只存在於鳥類身上的組織,是鈣質的來源,可在產卵期製造蛋殼。因為只有雌性個體產卵,髓質組織只存在於雌性鳥類體內;此外,如果對雄性鳥類注射雌激素這類的生殖荷爾蒙,則雄性個體也有能力製造髓質組織。這個證據明確顯示「B-雷克斯」是個雌性個體,並在產卵期間死亡[45]。最近的研究顯示鱷魚沒有髓質組織,而鱷魚是現存物種之中,除了鳥類以外的恐龍最近親。鳥類與獸腳類恐龍都擁有髓質組織,進一步證明了兩者之間的演化關系[51]。

步態

過時的霸王龍想像圖,尾巴拖曳在地表。

目前的霸王龍重建模型,位於波蘭華沙
如同許多二足恐龍,霸王龍在過去也被塑造成三腳架步態,身體與地面之間呈至少45度夾角,尾巴拖曳在地面上,類似袋鼠。這種三腳架步態起源於約瑟夫·萊迪在1865年所繪制的鴨嘴龍想像圖,這是首次將恐龍描述成二足動物[52]。紐約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前館長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這些恐龍是以筆直的三腳架步態站立,於是在1915年首次發現霸王龍完整化石後,提出筆直的三腳架步態概念。在接下來近一個世紀,該霸王龍化石被塑造成筆直的三腳架步態,這個觀念直到1992年才被完全淘汰[53]。到了1970年,科學家們認為直立的步態並不正確,因為沒有任何現存動物能夠長期維持這種筆直的三腳架步態,這種姿態將導致脫臼或數個關節的松脫,例如臀部、頭部與脊柱間的關節[54]。盡管直立的三腳架步態並不正確,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骨架模型仍然影響了許多電影與繪畫,例如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的著名壁畫「The Age Of Reptiles」[55],由魯道夫·札林格(英語:Rudolph F. Zallinger)所繪制。直到90年代,電影《侏羅紀公園》將更正確的霸王龍步態傳達給一般大眾。目前的電影、繪畫及博物館模型都將霸王龍塑造成身體與地面接近平行的姿勢,而尾巴高高舉起,可以平衡頭部的重量[21]。

頭顱骨

暴龍的化石
在2006年,亞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艾力克·斯內夫立(Eric Snively)、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唐納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以及卡爾加里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道戈·菲利普斯(Doug Phillips)將霸王龍科的頭骨和牙齒數目與其他的物種作了比較。在其中一項針對恐龍頭骨的結構力學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對它們的牙齒彎曲強度、鼻部和頭蓋骨彎曲強度等項目進行了檢查。研究的結果發表在期刊《波蘭古生物學報》(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 斯內夫立的研究團隊發現,霸王龍科特有的固定、拱型鼻部骨頭比其他肉食性恐龍的未固定鼻部骨頭更為堅固。當其他的肉食性恐龍撕咬獵物時,它們的頭部骨頭可能會輕微地分開;而霸王龍的固定鼻部骨頭將所有的咬合力都傳遞到了獵物身上[56]。除了斯內夫立的團隊以外,劍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埃米莉·雷菲爾德(Emily Rayfield)博士也提出了固定鼻部骨頭增強了霸王龍咬合力的假設[57]。

科學家們做過試驗,計算出,一隻霸王龍的頸部肌肉可以在一秒內,扭動頭部45度,可將一個40千克的人甩到兩米高[56]。利物浦大學的一個近年研究,提出霸王龍的咬合力很大。研究認為霸王龍咬合時,嘴部後段可以產生8000到15000牛頓的咬合力,相當於大白鯊的2倍,獅子的6倍,異特龍的3倍[58]。

霸王龍的前肢

霸王龍前肢的特寫。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史博物館。
前肢

當1905年首次發現霸王龍的化石時,肱骨是前肢的唯一被發現部分[6]。在1915年完成的第一個霸王龍骨架模型中,奧斯本使用了一個較長的三指前肢做為替代,類似異特龍[40]。然而在一年前,勞倫斯·賴博研究並命名了霸王龍的近親蛇發女怪龍;蛇發女怪龍具有短前肢,手部有兩根手指[59]。蛇發女怪龍的發現,顯示霸王龍應該也有類似的二指前肢,但這個假設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證實,直到1989年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霸王龍前肢化石(編號MOR 555,又名「Wankel rex」)[60]。「蘇」的化石也包含了完整的前肢[1]。

與身體相比,霸王龍的前肢非常短小,長度僅有1米。然而它們並非痕跡器官,並具有肌肉附著的痕跡,顯示霸王龍的前肢具有相當的力量。早在1906年,奧斯本便已發現這個特徵,他推測這些前肢是在交配時抓住配偶的。另有理論認為霸王龍的前肢是用來協助它們俯伏在地面時重新站起。另一個可能假設是,當霸王龍使用嘴部咬死掙扎的獵物時,前肢可以固定住獵物。後一個假設已得到生物力學研究的支持。霸王龍的前肢是非常粗厚的硬骨(Cortical bone),可以承受更大的承載力。完全成長的霸王龍的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能夠舉起約199千克的重量,二頭肌也可以增加這個數值。霸王龍前臂的移動范圍有限,肩膀與手肘關節只能做出40到45度的旋轉。而恐爪龍的肩膀與手肘關節可以做出88到100度的旋轉幅度,人類的肩膀關節可以做出360度的旋轉,手肘關節可以做出165度的旋轉范圍。霸王龍的重型手臂骨頭、強壯的肌肉以及有限的旋轉范圍,顯示它們的前肢可能用來快速抓牢掙扎的獵物。研究人員據此提出,霸王龍的前肢並非毫無用途,也認為這代表霸王龍不是食腐動物。

軟組織

在2005年3月份的《科學》雜志中,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瑪莉·海格比·史威茲(Mary Higby Schweitzer)與其同事宣稱在一個霸王龍腿部骨頭的骨髓中發現了軟組織。這個化石(編號MOR 1125,也名為「B-雷克斯」)是在海爾河組被發現,化石年代為6800萬年前。這個化石在裝運過程中斷裂,因此並沒有以正常方式來保存。目前已經鑒定出分叉的血管,以及纖維狀的骨頭組織。此外,骨頭組織中具有類似血球細胞的微小組織。這個骨頭的結構類似鴕鳥的血球細胞與血管。關於這些組織的真實身份、如何在化石化過程中被保存下來,研究人員目前還沒有確定地做出定論[61][62]。如果這些軟組織是未被化石化取代的生前組織,其中的蛋白質可用來間接獲取恐龍的DNA信息,因為每一種蛋白都由特定的基因所編碼。

「B-雷克斯」的斷裂股骨
在發現這些化石軟組織以前,傳統的看法認為在化石化過程中所有的內部軟組織都被取代,也沒有發現過骨頭內的軟組織,因此過去未曾進行過相關的檢驗。自從這個發現以來,目前有另兩個霸王龍類與一個鴨嘴龍類化石被發現具有類似的軟組織[62]。相關的軟組織研究認為這個發現證明現代鳥類是霸王龍類的近親,而離其他現代動物較遠[63]。在2007年4月份的《科學》雜志中,約翰·阿薩拉(John Asara)與其同事指出該霸王龍骨頭具有7種膠原蛋白質的痕跡,極為類似雞,再來是青蛙與蠑螈。另外,這個團隊曾在一個至少16萬年前的乳齒象化石中發現了蛋白質痕跡,推翻了傳統的看法,並使得許多科學家開始關注化石的生物化學。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漢斯·拉森(Hans Larsson)宣稱這個發現是個里程碑,認為它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領域擴展至恐龍[64]。

在2008年4月,哈佛大學的生物研究員Chris Organ宣稱發現了霸王龍與現代鳥類有緊密關系的證據。他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可證實霸王龍的演化樹位置介於短吻鱷與雞、鴕鳥之間。其共同研究人員約翰·阿薩拉也提出,霸王龍較適合與現代鳥類歸類於同一演化支,而非現代爬行動物,例如短吻鱷、綠鬣蜥[65]。

在2008年7月份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中,華盛頓大學的凱伊·托馬斯(Thomas Kaye)等人對上述的霸王龍軟組織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這些骨頭中的軟組織僅是內部細菌形成的生物薄膜,這些細菌生存在原本血管與細胞的空間[66]。托馬斯等人認為這些結構被誤認為是血球細胞,是因為帶有鐵的微球粒存在。他們在許多不同時期的其他化石中發現類似的微球粒,例如菊石。在菊石的案例中,他們發現的含有鐵的空間與血液沒有直接的關連[67]。

史威茲反駁這個看法,認為她確實發現血管細胞,並認為沒有證據顯示細菌製造的生物薄膜能夠形成這種分岔、中空的管狀結構[68]。在2011年,史威茲等人再度發表研究,提出其軟組織帶有膠原蛋白,顯示該部位曾經過長時期的蛋白質降解[69]。近年有研究人員在某種鴨嘴龍類的化石內部發現生物薄膜、以及有分叉的類似血管結構[70]。

表皮與羽毛

在2004年,科學期刊《自然》公布的一份研究,敘述了一種早期霸王龍超科物種,奇異帝龍,化石發現於中國的義縣組。如同許多在義縣組發現的恐龍,帝龍的身體有一層覆蓋物,被認為是種原始羽毛。霸王龍與其他霸王龍科近親也被推測具有類似的原始羽毛。但在加拿大與蒙古所發現的成年霸王龍科化石具有罕見的皮膚痕跡,由典型的卵石狀鱗片所組成[71][72]。也有可能是幼年個體的身體某些部分覆蓋著原始羽毛,但成長後脫落,最後身體缺乏隔離物,如同許多現代大型哺乳類,例如大象、河馬、大部分的犀牛。根據霍爾丹法則(Haldane's principle(英語:Haldane principle)),與身體體積相比,大型動物反而擁有較小比例的表面積,它們釋放的熱量溫度較高,而吸收的熱量溫度較低;因此成長後的霸王龍較易保持體內的熱量。大型動物演化自溫暖的環境,而用來隔離熱量的羽毛會將過度的熱量留在體內,造成體溫過熱。因此大型霸王龍科恐龍,例如霸王龍,可能在演化過程

⑶ 霸王龍完整版電影

第68集 霸王龍在行動(下).rmvb

⑷ 有沒有關於恐龍的電影,有霸王龍的電影,有的請回答,謝謝

電影:金剛,侏羅紀公園,電視劇:史前入侵,動漫:大雄與小恐龍,中文版好像叫皮皮

⑸ 關於霸王龍的紀錄片或者電影

1、《侏羅紀世界2》是胡安·安東尼奧·巴亞納執導,克里斯·帕拉特、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等主演的科幻片,於2018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2018年6月22日在北美上映。

該片講述了努布拉島上的休眠火山開始活躍,歐文與克萊爾重返努布拉島,拯救島上倖存的恐龍,卻落入黑心商人布下的陷阱,歐文等人粉碎黑心商人陰謀的故事。



影視評價

影片中的特效誇張得令人震驚,恐龍形象極其咄咄逼人。然而,這部續集絲毫沒有創新之處,所有的一切都似曾相識,反派彷彿是《狂暴巨獸》劇組過來客串的,前作的幽默感也銷聲匿跡。

⑹ 霸王龍的資料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一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兩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定,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1-12米,僅頭部就有1.35-1.45,最大頭骨1.58米長,身高6米。頭骨沉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賦予了它驚人的咬力,根據科學家按照力學模型的推測,一頭6噸重的霸王龍的一顆牙齒的隨意咬合力就可以達到13500N, 最大的單顆牙齒的咬合力大概是20000N,而前部咬合力(上下牙夾擊)40000N,後部咬合力可達80000N,體型更大的霸王龍可能擁有大得多的咬力,超過100000N是完全可以的。 其中《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Author: Mason B. Meers 更是給出了更高的數據,6噸的霸王龍甚至可以達到駭人聽聞的16000-23500N,但是這個估計由於精度問題和選用的方法而被其他專家質疑。 西部恐鱷可能擁有接近同體型的霸王龍的咬合力,但是西部恐鱷的最大個體體型遠遠沒有最大的霸王龍大; 鄧氏魚的咬力可能超過同體重的霸王龍,但是9米鄧氏魚的絕對咬合力未必比13米以上的巨型霸王龍要強。 最大的巨齒鯊的絕對咬力可能達到20噸以上,應該比所有的霸王恐龍都要大 最大這在當時的陸地上是無人可敵的,另外它的牙齒大而厚,形狀被歸為香蕉牙。雖然咬力驚人,但霸王龍的牙齒並不鋒利,不過因為它滿口的細菌(其原理與科莫多巨蜥相似,據推測,霸王龍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種).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強的食肉動物,即使最大的普魯斯鱷也絕不是他的對手。
編輯本段生存時期
時代:白堊紀晚期(晚白堊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編輯本段物種分布
霸王龍與人類大小比例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國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羅拉多州 懷俄明州中國新疆天山火焰山河南等 發現地層( Stratum)→ ... 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全長12米 高約4 米 推測體重( Mass)→ 6.3-10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奧斯本(Osborn), 1905
編輯本段詳細介紹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化石。霸王龍有個大腦袋。霸王龍的前肢短小,每隻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霸王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當有一顆牙掉了時,會有顆新牙長出來。霸王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時的速度可達30英里。它的視覺和嗅覺都很好。霸王龍的腦袋很大,它是只聰明的恐龍。它獨自居住,有時也和另一隻霸王龍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否照顧自己的孩子。 霸王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隻,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7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站起身高接近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霸王龍前腳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無法捕食,只能吃死屍。霸王龍龐然大物,整個身體好像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計的;頭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15厘米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兩只較弱的手指。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霸王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編輯本段研討探究
化石記錄幾乎沒有提供任何關於霸王龍求偶的證據,因此我們只能根據現今類似動物的行為去想像其求 霸王龍
偶畫面。霸王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動物,它比任何它的獵物都來得大。因此,它可以單獨撂倒它的獵物並且極可能過著獨居的生活。(和其他霸王龍一起活動是有缺點的,因為這樣會減少獵物的數量。)我們在現今的大型肉食動物像是熊和獵豹也可以發現類似的現象。另一方面,盡管公霸王龍四處流浪,尋找配偶,而母霸王龍則有清楚的領域。 下一個問題是流浪的公霸王龍如何吸引母恐龍呢?公霸王龍用食物來追求母霸王龍。在動物的求偶過程中,這些當作食物的禮物,或者可稱為「愛情籌碼」是很重要的。這有時候起因於當母恐龍將要築巢孵蛋的情形之下。她需要吃飽以維持最佳狀態來產卵。公恐龍也可證明它對於獲得食物很在行。在這個例子中有著一個附帶的因素:母霸王龍的體型比公暴龍大,所以公霸王龍因為避免被母霸王龍當作食物吃掉而樂於使母霸王龍維持在吃飽和高興的狀態。 實際由公霸王龍供應的食物是三角龍的屍體。由於三角龍是當時常見的食草性恐龍,人們總是樂於假設霸王龍是以它們做為食物的。這要歸功於一些聰明的研究,使得它不再是一個假設了。我們已經證實了三角龍是霸王龍的食物。在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館的葛瑞格-愛力克森博士在調查一隻三角龍的髖骨時發現上面布滿了齒痕。顯然這些大型肉食動物是以三角龍為食物。為了找出是何種肉食動物,愛力克森博士將牙科用的油灰填入其中一個較深的咬痕之中,結果產生的模型顯然與霸王龍的牙齒相同。這結果更可顯示它們實際的吃食方式,它們並不小心翼翼地將肉從骨頭上剝下,而是用力地咬穿肉和骨頭,然後將大肉塊扯下。 在科學家的想像中,交配行為在屍體的周圍持續了一會兒。(柯莫多巨蜥喜歡在食物周圍交配。)但是最後母霸王龍會兇猛地強迫公霸王龍離開。個體之間的打鬥是霸王龍的一項明顯特性。它們的頭骨和骨骼更或多或少有可怕的傷口和咬痕。並且我們知道在許多的例子之中顯示這並不是因它們的屍體在死後被翻攪所致。我們有關於癒合的證據(例如長出的新骨頭),這些證據證明傷口是在動物還活著的時候造成的。 事實上,許多的這些傷害是位於頭部的齒痕,這也顯示出霸王龍行為另外的關鍵元素。它們的頭部是其主要武器。如果我們將霸王龍的身體形狀與其它的肉食性恐龍相比較,明顯地我們將立刻發現,霸王龍的手臂遠比其他恐龍短、牙齒遠比其他恐龍大、下顎更強狀。因為霸王龍的手臂是如此的短,當它們咬傷其它動物時,它們的手臂只能當做爪鉤來使用。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霸王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傑克·荷姆對此抱持反對的態度,他認為霸王龍只不過是一種吃食腐肉的動物而已。我們已經在這里看到許多提出的觀點,霸王龍的條件絕不只是一種吃食腐肉的動物而已,然而,像現在許多的肉食動物一樣,它們有時也會吃些腐肉。 像是熊、印度豹和美洲豹等的單獨行動的肉食動物之中,都是母親擔任照顧幼子的工作。但是霸王龍是否會照顧它們的幼龍呢?有證據顯示出某些恐龍的確會照顧其後代,但是對於霸王龍,我們只能做推測。現今和它們最接近的近親是掠食性鳥類和鱷魚,這些動物都會照顧後代到一定程度。不像哺乳類動物會照顧它們的幼仔一長段時間,恐龍們只照顧它們寶寶的初生時期。對於像是貓頭鷹的掠食性鳥類,幼鳥之間有許多的競爭:手足之間會互相殘殺或是父母會偏愛最強壯的幼鳥。我們則將這種行為延伸到霸王龍身上。
編輯本段暴龍介紹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世界最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蘇」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他利用木製的大木筏,即河上劃艇作為流動營地來尋找化石,並進行發掘。這種木筏也是運輸化石的工具,因為用馬車運輸會損傷化石。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暴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我們現在認為並不正確,其實這個錯誤維持了50年以上。
編輯本段暴龍真相
霸王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霸王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結束在白堊紀。霸王龍的頭部非常的巨大(長約1.3-1.4米)。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霸王龍的手臂小得與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霸王龍只用口捕臘,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成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霸王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獵。體長11-13米,體高約五點五米,體重達七噸,霸王龍的尾巴長又粗,看來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因此推測後肢和尾部份肌肉相當結實,破壞力比龍卷風還強大! 珍貴的霸王龍前肢化石
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大約為恐龍時代的最後200萬年左右。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霸王龍的身體長達13米,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具大的現生象。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 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霸王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著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牙齒連根有二三十厘米長,露出來的部分的CL(crown length)大概9-12厘米,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霸王龍家族
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在霸王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系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塔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寬葉植物。 現在,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如落葉松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佛羅里達州或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30~15米,樹干直徑不到0.3米。在霸王龍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奇特。 物種進化 霸王龍的最早的祖先來自三疊紀晚期的始盜龍(Eoraptor),它身長只有0.9米,還不到1米,體重只有5到7公斤。始盜龍的的下頜中部沒有一些素食恐龍那種額外的連接裝置。而是在下顎的中間,有一個能夠讓下顎彎曲的活動關節,當雙顎咬住東西的時候便會緊緊鉗住獵物,而暴龍就有這種下顎! 它還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始盜龍具有5個「手指」,而後來出現的食肉恐龍的「手指」數則趨於減少,到了最後出現的暴龍等大型食肉恐龍只剩下兩個「手指」了。再如,始盜龍的腰部只有三塊脊椎骨支持著它那小巧的腰帶,而後來的恐龍越變越大時,支持腰帶的腰部脊椎骨的數目就增加了。 那麼霸王龍是如何從狗一般大小演化為長13米的巨獸?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暴龍是其他巨型捕食者的後裔,例如異特龍,它是最大,更多牙齒的恐龍的最後一代,這就是超級肉食恐龍的假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並不正確。 異特龍為侏羅紀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體長約11米,估計體重1.5~2噸, 為行動矯捷的兇猛捕獵者,狩獵時可能會躍進撲擊獵物, 故名。推測它會潛伏在植物叢中發動突擊, 強壯的前肢上長有3個指爪,為重要的武器,一般以中型至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物,無疑是侏羅紀恐龍最強的天敵,但到了白堊紀中期,躍龍突然消失在地球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歷史上最強的陸上捕獵動物——霸王龍(Tyrannosaurus.rex)。 近幾年發現的霸王龍和肉食恐龍有很多現異之處,就拿它的腳為例子,它那突出的第三趾是很多白堊紀末期恐龍的特徵,但它們都是小恐龍,他們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大型肉食恐龍,如似鴕龍。霸王龍其實是小型肉食動物,但後來演化成極為巨大的體型,它們和其他大型肉食恐龍並沒有任何關聯,從解剖學分析可以輕易的辨認出那些恐龍與霸王龍沒有關系。 但是要追蹤出霸王龍的進化歷程就甚為困難——化石紀錄中有一大段空白,接著霸王龍的第一位巨型祖先就突然出現了,直到最近,在加拿大阿伯塔省海拔1300米的山區發現了新的線索,這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史前海濱,線索烙印在此地已經有好幾百萬年了,加拿大恐龍足跡最多的地方是阿伯塔省一處叫『大倉』的煤礦,那裡發現了甲龍等恐龍的足跡,他們通過巨大的崖面,這里一度是濱海的泥地,這個地點之所以重要是在於它的年代有一億年之久,但附近卻沒有發現同時期的骨骸化石,所以專家們猜測,這是恐龍遷徙的時候留下的,在這些足跡裡面並沒有霸王龍的,但是根據這些細長的足跡來判斷,他們一定是某種巨型恐龍留下的,這也許是暴龍的祖先。 這種恐龍是霸王龍演化過程中一個轉折點,與當時其他小型捕食恐龍不同,它是利用雙顎來殺死獵物,而不是使用前肢。這種適應性變化造成霸王龍的興起和它獨特的外形,霸王龍最早來源於獨龍,獨龍體型細長,前肢也很長。演化至阿爾貝塔龍時,它的頭變得更大,前肢變得更短,阿爾貝塔龍和霸王龍類似,但細看各個特徵的時候會發現它比霸王龍更為原始。 到底誰是霸王龍最近的親戚?古生物學家認為有兩種可能: 北美洲的懼龍,霸王龍在眼睛上方有一塊大骨突,而在蒙大拿發現的惡暴龍化石,這個骨突就比較不突出,在早期的懼龍身上甚至更小。 亞洲的特暴龍,特暴龍原本稱為暴龍,但事實上它們有很多現異處,例如連接頭部的後腦幹部分。 其實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在7000萬年前,北美很可能已經有早期的霸王龍了《EVIDENCE OF A GIANT TYRANNO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CAMPANIAN) OF MONTANA》Michael A. Urban and Matthew C. Lamanna aDepartment of Botany, 3165, University of Wyoming, 1000 East University Avenue, Laramie, WY 82071
編輯本段暴龍:兇殘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霸王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 霸王龍捕食迅猛龍的情景再現
積極的掠食者的論據:霸王龍的聽覺很特殊,應該說在頭顱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聲音,它耳朵的外觀與其它恐龍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此一來,霸王龍能聽到的音域就更廣,也許能聽到其他恐龍難以聽到的低頻率音波。推測霸王龍可能以發出低音的恐龍(大部分的鴨嘴龍類)為獵物。 還有,霸王龍的雙顎是足以勝任狩獵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動物一樣,它的牙齒也是向後彎曲,牙尖朝著口部中央,這意味著,獵物在口中掙扎的時候,也只能向喉嚨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齒有很深的牙根,這使牙齒結實而不易於折斷,更可以咬穿骨頭,這也是暴龍下顎這么深的原因——牙齒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里。而且,細膩的鋸齒圍繞著牙齒的前後兩面,他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刺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於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的齒緣足以撕裂纖維。 吃食腐肉的論據:積極的掠食者的視覺系統應該是最發達的,可是霸王龍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覺最發達,而嗅覺發達,毫無疑問的是食腐的必備條件。還有,霸王龍的體積很巨大,這有利於趕走那些蜂擁而來的狩獵動物。
編輯本段追蹤暴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以前,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就像它們在電影里追上急駛的汽車那樣,時速可能高達72公里,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暴龍運動的研究成果,認為暴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時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會達到身體重量的50%。 為了對比,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暴龍運動的速度很可能不超過每小時40公里。如果你被一頭暴龍盯上,跑得足夠快的話,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就霸王龍是捕食者還是腐食者這一問題存在著爭議。有專家提出,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說明霸王龍依靠腐食為生,因為暴龍奔跑的速度較慢,它的前臂力量較弱,不足以進行狩獵活動。但也有人認為,暴龍應該仍然能夠捕獲到行動較為遲緩的草食動物。
編輯本段中國暴龍化石挖掘
在吐魯番盆地里,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所在1964-1966年,發掘到許多的恐龍化石。其中就有一種大型的肉食類恐龍——特暴龍。 霸王龍在亞洲的「表親」——特暴龍
吐魯番盆地是一個小型的山間盆地,位居天山山脈的東南面,吸取天山之水。正北方,博格達山崛起海平面5446米。在盆地中央是艾丁湖,低於海平面156米,聚集眾水流。在吐魯番盆地的北翼,出露極好的中生代晚期與古新世的地層,構成了東西走向的山脈──火焰山,名字源起於在日落照射紫紅色岩層,形成像火焰一般的壯觀景色。火焰山東西100公里,南北10公里寬,是由中生代晚期與新生代最早期的「鄯善群」岩層構成。這個地層包含了紅、灰、綠黃色彩繽紛的泥質砂岩、頁岩、砂岩。最底層礫岩原來以為是第三紀沉積的,在1964年,於這岩層中發掘到恐龍與蛋化石後,這部份被歸於白堊紀,而重新命名為蘇巴什組。這套岩層厚達163到215米,是由紅棕色砂岩、泥岩和底層礫岩構成。 特暴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類恐龍,挖掘到的標本總計有五顆牙齒與一件不完整的髖骨。它是屬於暴龍科。在白堊紀晚期的亞洲地區,特暴龍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種屬。 1972年,在河南省巒川縣嵩坪村的秋扒組地層中,發掘到五顆大型牙齒,恐龍權威董枝明在1979年命名為巒川暴龍(霸王龍)。暴龍類是在地質史所有陸地動物中,最龐大兇猛的食肉類動物,秋扒組岩石是分布在潭頭盆地巒川縣一帶的白堊紀晚期地層,是由紫紅色的砂泥岩構成,最底部含有磚紅色的礫石。 霸王龍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結果 論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處: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譯:閆天陽 -中國恐龍網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龍頭骨化石
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與霸王龍相比,異特龍上下頜寬度接近,咬合時牙齒施加的力幾乎相對,並不利於「攫斷」骨頭。霸王龍的牙齒成半圓錐狀,適合壓碎骨頭,而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我們根據生物咬力和身體體重的比例計算,此比例是根據肉食的哺乳類,鱷類,龜類及蜥蜴類說採集的數據(水生肉食生物的數據由於浮力的因素沒有採用)。若只用鱷類(與恐龍關系較近)的數據計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據哺乳計算出的是88000牛;根據所有經過研究的動物所採集數據為235000牛。但由於很難真正測量出動物的最大咬力,此數據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 霸王龍的最大咬力約183000牛至235000牛,而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龍頜部需附著約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對於霸王龍頜部肌肉的附著在文中沒有進行介紹,但研究者聲稱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龍頜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著,無重疊結構。根據三角龍盆骨上的牙印計算出此顆牙施加的壓力約為6400牛。若用此數據計算出上頜施加的力為153600牛。由於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後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現霸王龍的最大咬力。 總體來說,肉食動物會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單獨獵食的動物往往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群體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獵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獵物。根據異特龍的身材計算,異特龍群體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成年蜥腳龍。根據這個關系,結合霸王龍的體重(5-6噸),不管其群體獵食與否,都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大型植食恐龍:如與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龍。 在對付大型獵物的時候,強大的咬合能力能夠輔助捕食,不管捕獵者是採用咬斷氣管窒息對方,咬壞頸椎破壞神經,還是咬穿身體危及重要器官的戰術。按照霸王龍咬合的力量,推測其很有可能採用第二種方法。文章作者的結論:根據霸王龍的咬力和身材,推測其可能是單獨獵食動物。
編輯本段滅絕原因
此前科學家曾認為包括霸王龍在內的恐龍物種是由於一顆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導致滅絕,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種仍可殺死現代鳥類的單細胞寄生物的攻擊。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毛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鳥類寄生蟲感染。 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斗時留下來的。目前科學家指出,這只42英尺長、7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感染,並最終導致無法進食飢餓而死。

⑺ 冰川時代3高清中文下載

《冰川時代3》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scv5

《冰川時代3》(IceAge:DawnoftheDinosaurs)是一部2009年的美國3D動畫電影,由藍天工作室製作,二十世紀福克斯發行,卡洛斯·沙爾丹哈、麥克·特米爾聯袂執導,雷·羅馬諾、丹尼斯·利瑞、約翰·雷吉扎莫主演配音。影片講述了經歷了前兩集的歷險之後,長毛象曼尼、樹懶希德、劍齒虎迭戈又遇到了新麻煩,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的霸王龍擄走了希德!為了尋找同伴,一行動物走入了冰河世紀的「世外桃源」——那裡溫暖如侏羅紀,躲過了大滅絕的恐龍就生活在此。雖然恐龍世界十分危險,但幾位竟然玩得不亦樂乎。

⑻ 能發下哆啦A夢劇場版大雄的恐龍DVD國語中字的種子或下載鏈接么

《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IcSYrRK4ZWenl8A6_UISg

提取碼:57b6

《哆啦A夢:大雄的新恐龍》是今井一曉執導、川村元氣編劇的動畫電影,為《哆啦A夢》連載50周年的紀念作品,也是《哆啦A夢電影版》系列的第40部作品(水田版系列的第15作)。該片由SHIN-EI動畫負責製作,於2020年8月7日在日本上映,於2020年12月1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