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電影中國魂
擴展閱讀
維語電影公眾號有哪些 2024-11-16 15:28:09
在線觀看大尺電影 2024-11-16 15:21:10

電影中國魂

發布時間: 2022-04-25 04:02:10

A. 電影 民族魂楊靖宇魂 什麼時候上映

3月16日報 愛國主義題材電影《民族魂·楊靖宇》已拍攝結束,預計將在今年全國上映。本片由著名導演呂小龍執導、柳建偉擔任總編劇,田牧宸、常戎、邱林、楊瀟、張山、岳紅等主演。知名演員田牧宸在影片中飾演英雄楊靖宇。該電影已殺青,進入後期製作中,預計今年即可與廣大觀眾見面,很值得期待。
具體時間還沒有,不過殺青了就很快了。

B. 求全國「中國魂」主題教育活動用書 頌歌獻給黨小學生讀本600字左右讀後感

中國精神頌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剛還強。」一句句話語,來自人民英雄們發自內心的吶喊。高爾基曾說過:團結——在人需要的時候,它能幫助人民克服各種混亂。沒錯,不僅抗戰時期要團結,當今世界,也需團結。俗話說得好:「獨腳難行,孤掌難鳴。」如果成功的發明只需一個人做,那麼,世界上早就沒有失敗這個詞了。
團結,說著,那是再簡單不過了,但做著,為何許多人都辦不到?古往今來,有許多團結的例子,如解放軍在緬甸作戰時,雖在第一次主動撤軍,但後來團結一心,終究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精誠團結,才能自立於世界,才能謀求進步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這些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應該學會團結,這樣才能立足社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現在,還有不少關於抗日戰爭時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電視劇和電影,如,大家都在熟悉不過的電視《亮劍》《地道戰》《地雷戰》等一些作品。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類似的事情,只是我們一般不大在意,其實在各個生產部門,都是通過分工合作,其至幾個大企業合作。這也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比如生產一輛小汽車,一個工人能獨自完成嗎?不能。因為更多的人是通過合作完成的,你生產外殼、我生產零件、他組裝,經過許多人的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生產出一輛小轎車。
其實,不起眼的小螞蟻,也有團結的時候,在發現食物後,都會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們小小的體形,居然能把超過自己的許多倍的東西搬運,這些功勞全都歸功於團結啊!
不僅在工作上,在學習上也學共同努力。人非聖賢,不可能所有的問題都能獨自解開,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來完成這道題。雖還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只要同心協力,一定能夠解開秘密。
大家還記得汶川大地震嗎?那時,中國人民充分體現出了團結的力量。一位年齡81歲的楊宗秀老人,頂著烈日步行5、6里路來到鎮政府,手裡握著靠賣廢舊紙品積攢下來的100元要求募捐,當時老人神情激動,眼裡含著淚光說:「我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視觀看災區的救援情況,但每看到那邊的情況又都是一陣揪心的痛,心理就巴望著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就來募捐了」。更感動的是,有一位年僅5歲的李中陽小朋友,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積攢的104元4角硬幣抱著來,用渴望的眼神望著我們問:「阿姨,我能把這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嗎?讓他們也有水喝,有麵包吃」。多麼感人的情面啊。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同學們,在今後的日子裡,大家一定要團結啊!

可以么?

C. 魯迅資料

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我國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亭,後又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中國魂」。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故鄉》、《野草》散文詩集、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其中《少年閏土》就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第17課等),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毛主席譽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2] 魯迅先生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也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風箏》選進人教版初一下冊。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先生的著作(數字版):
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D. 中華魂的故事介紹

《中華魂》以中國研製原子彈、氫彈、導彈、衛星為背景,描寫了一批留學海外的青年科技人員,沖破重重阻礙,回到祖國,投身祖國國防事業的故事。

五十年代初期,一些西方大國多次叫囂著要對中國實行核威脅,並針對中國進行規模龐大的核武器模擬軍事演練。為了打破核訛詐、核威脅,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毅然決定:研製中國自己的原子彈。

皇甫棲楠、邱若賢、贏良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分別到英國和美國留學,並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新中國成立之初,三人想盡辦法,最終回到了祖國。

可是,在回國的途中,皇甫棲楠的妻子卻倒在敵人的槍口下。親眼目睹一切的安寧非常同情皇甫棲楠和他年僅4歲的女兒尼撒。回國後,「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又將他們聯系在一起。於是,在攻克科學難關的同時,他們也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4)電影中國魂擴展閱讀:

導演簡介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系的榮譽學士馬玉輝曾在香港電台電視部及無線電視台當過導演,主要作品有《鹿鼎記》(梁朝偉,劉德華),《魔域桃源》(李惠民監制,劉德華,趙雅枝,吳啟華),《飛鷹》(鄭少秋,趙雅芝 ,董偉),《烽火飛花》(鄭少秋,趙雅芝,呂良偉)等等。

老師為香港著名導演及演員馮淬帆先生。後來被新加坡電視台聘請當導演,後升為監制而至製作經理,專門負責與中國各製作單位及電視台合拍電視劇。

監制及導演主要電視劇有:

《神鵰俠侶》(四十集,中國電影合拍公司協拍,在北京及韓國拍攝,獲台灣最受歡迎電視劇獎)

《陸小鳳之決戰前後》(二十集大型武俠劇。新加坡電視台,北京金馬影視文化責任公司及台灣中國電視公司合拍,在無錫及上海拍攝,林志穎,陶紅,李綺虹,莫少聰,吳興國,姜大衛等主演),《緣來是你》(現代都市偶像劇),《一家之主》(情景劇場)等等。

E. 《中國魂 中國導彈之父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讀後感 500字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F. 《少年閏土》滴資料

魯迅[1](1881.9.25—1936.10.19),我國的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亭,後又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中國魂」。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故鄉》、《野草》散文詩集、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其中《少年閏土》就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第17課等),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毛主席譽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編輯本段]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2] 魯迅先生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歲那年,他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也因此賣了房子。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就這樣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變窮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說話了,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時他已經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擁有做人原則。
魯迅先生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先生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它以平凡的社會生活為題材,整體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先生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3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先生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先生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堅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其中《故鄉》《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風箏》選進人教版初一下冊。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魯迅先生的著作(數字版):
一生寫作1000萬字,其中著作600萬字,輯校和書信400萬字。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出生日期:清光緒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青年魯迅出生地: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為筆名。 與周作人和周建人成為「周氏三兄」。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此時正在北京任內閣中書。
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因肺結核而死。
母親:魯瑞(1858~1943)當地舉人魯希曾孫女,思想頗為開通,出身於紹興平橋村一戶官宦人家,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譯《希臘神話》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家庭:
在紹興,周家算得上一門望族,做官經商且都不說,單是人丁的繁衍,就相當可觀,所以到魯迅出世的時候,周家已經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是大戶了。魯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過江西一個縣的知縣老爺,後來又到北京當上內閣中書,成為標準的京官。紹興城並不大,像周介孚這樣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贏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門上那一 欽點"翰林"的橫匾,正明白無誤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魯迅真是幸運,他的人生長途的起點,就設在這樣一處似乎距樂園相當近便的地方。
這就使魯迅獲得了一系列窮家小戶的孩子所無法享受的條件。家裡四五十畝水田,就是周介孚不從北京匯一文錢回來,日常生計總是綽綽有餘,足以將貧困從他身邊趕得遠遠的。周家是講究讀書的,周介孚甚至有過讓兒孫一起考取翰林,在門上懸掛著「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額的雄心,那種書香人家的氣氛,自然相當濃厚,魯迅家中有兩只大書箱,從《十三經註疏》和《四史》,到《王陽明全集》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從《古文析義》和《唐詩叩彈集》,到科舉專用的《經策統纂》,甚至《三國演義》和《封神榜》那樣的小說,都擠擠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裡有書,眾多親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書甚豐,而且不單是那些枯燥難懂的正經書,更有許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歡的好玩的書,從畫著插圖的《花鏡》,到描寫少男少女的《紅樓夢》,幾乎什麼都有。
一次,一位親戚甚至允許魯迅到一間堆滿雜書的小屋子裡自由翻揀,他推開那房門的一剎那間,臉上的表情會是多麼驚喜!從六歲開始,魯迅就開始讀書,先是隨本家親戚學,後來又被送到紹興城內最有名的一家三味書屋去讀經書,《論語》、《孟子》……甚至連古舊難懂的訓詁書《爾雅直音》,也在塾師的指導下讀了一遍。自然,要他自己說,一定不覺得這樣讀書有什麼快樂,但是,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有博學的老師指點,能夠日日讀書,還能用壓歲錢自己買喜歡的書來讀,這實在是那個時代的小孩子能夠享受的最好的條件了。 魯迅全集
中國是個講究父權的國家,獨鍾那種粗暴專橫,將子女認為私產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這樣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會被糟蹋得。魯迅的運氣如何呢?周介孚雖然脾氣暴躁,有時候要打罵孩子,但在教魯迅讀書這件事上,卻顯得相當開通。那時一般人家的孩子,開蒙總是直接就讀四書五經,叫一個六歲的孩子天天去念"學而時習之",他會多麼痛苦?周介孚卻不這樣,他讓魯迅先讀歷史,從《鑒略》開始,然後是《詩經》,再然後是《西遊記》,都是選小孩子比較感興趣的書。即使讀唐詩,也是先選白居易那些比較淺直的詩,然後再讀李白和杜甫,這就大大減輕了魯迅開蒙的苦悶。祖母更是特別疼愛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讓魯迅躺在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搖著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魯迅直到晚年,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興味和愜意。魯迅的父親周伯宜,神態一本正經,卻比祖父更為溫和。他家教雖嚴,卻從不打小孩子。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會》中,記過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魯迅那樣快樂的時刻,偏偏逼他去背書。可實際上,周伯宜平時對兒子們的讀書,監督得並不緊。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很寬容。有一次魯迅和弟弟偷偷買回來一本《花經》,被周伯宜發現了,他們又害怕又絕望,因為這是屬於閑書,一般人家都不許小孩子看的:"糟了,這下子肯定要沒收了!"誰料周伯宜翻了幾頁,一聲不響地還給了他們,使他們喜出望外,從此放心大膽地買閑書,再不用提心吊膽,像做賊似的。至於母親魯瑞,對他的摯愛就更不必說了,幾個孩子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魯迅。從人情來講,父母總是愛子女的,可由於中國人祖傳的陋習,這種父母之愛竟常常會演化成對幼小心靈的嚴酷的摧殘。當然不能說魯迅就沒有遭過這樣的摧殘,他後來會寫《五猖會》,就說明內心也有深刻的傷痕。但總的來說,他還是相當幸運的,至少在童年,他經常都是沐浴在溫和寬厚的長輩之愛中。魯迅曾在《野草》中寫了一篇關於他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這篇文章叫《風箏》,初中七年級上冊有選這篇文章。
[編輯本段]周海嬰眼中的魯迅與許廣平
魯迅一家人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為「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裡,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著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葯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母親是父親的一片綠葉,為父親做了很多工作,母親當年也是一位有才華的女性。母親告訴我,她後來也跟父親提到過,想出去工作;父親聽到後,把筆放下嘆了口氣:「那你出去我又要過我原來的生活了……」於是母親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我想魯迅最後十年能創造出那麼多的傳世作品,當中也有母親的犧牲。雖然希望出去教書的母親心情也很矛盾,但她覺得用自己的犧牲換來父親創作的高峰,一切付出是值得的。
魯迅相貌普通,濃眉大眼,眼神透有幾分深邃。濃八字鬍,頭發整齊肅起,頗為滄桑。臉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魯迅多很嚴肅,但實際魯迅很愛笑,有時笑起來煙斗都拿不住。
[編輯本段]魯迅名言
詩句

G. 宮傲的其他活動

1994年7月16日《為了這片土地》(中央台《金土地晚會》)
1995年9月16日《父與子》(北京台《黃金樂園》)
1997年《男孩子、女孩子》、《北京台春節晚會》
1998年中央台賑災晚會《開學了》
1999參加山東,河北,沈陽,長春等電視台的綜藝節目 (如《快樂大本營》,現場演唱了《一條小巷》) 中央台60集系列片《動畫大觀》和鞠萍姐姐共同主持(此片獲94、95年度全國電視金童獎唯一的特等獎)
客串主持中央台少兒《小信箱》欄目,《七巧板》、《聰明屋》、《幻想國》
95年中央台《大風車》欄目的特邀主持
主持過中央台《金葉杯少兒征歌大獎賽頒獎晚會》(現場直播)
多次為有線I台《小神龍俱樂部》主持節目
96年中央台《3.15晚會》與鞠萍姐姐做嘉賓主持(現場直播)
96年中央台《全國兒童推廣碘鹽大會》嘉賓主持
97年中央台金葉杯少兒電視評獎晚會上采訪過時樂礞、喬羽、瞿希賢、田華等老一輩作曲家、藝術家
98年與著名播音員虹雲老師主持《百年追憶》紀念周恩來百年誕辰大型文藝晚會 - 杭州電視台
99年中央電視台百集講唐詩節目 中央台北京台《春節》、《光明贊》、《中國魂》、《紀念電影 100 周年》、《元宵節》、《紀念反法西斯勝利 50 周年》、《中央台星光獎頒獎》、《六一》、《 96 、 97 年七一》、《 97 教師節晚會》、《 97 年 9 月 18 日晚十五大閉幕》、《 97 年服裝節》《 98 年抗洪救災》《 99 年萬國郵聯大會 — 這里通向世界》以及外省市電視台慶祝、紀念等晚會都參加了演出;多次參加各種義演,為殘疾兒童、白血病患兒、聾啞孩子、失學少年、福利院兒童募捐,並主動捐款幫助他們,曾被國內外卅多種刊物選作封面封里人物,拍過廣告。
94 年做為小歌手接受《東方時空》采訪,成為《東方時空》報導過的年齡最小的歌手
96 年《北京您早、唱我心曲》中播出專訪之後應觀眾要求又製作了一次追蹤報導
97 年中央台《萬家燈火》首播節目中全家做嘉賓
98 年為北京台《東芝動物樂園》、中央台《實話實說》邀請嘉賓
99 年為 20 多家電視台連手推出的〈電腦學校〉及電腦光碟〈電腦學校 2000 〉做主持。 龔傲專輯曾在美國中文電台播放獲得好評。
香港大公報及澳門、台灣地區報刊曾以《小子大名叫龔傲》等為題報道過,譽他為 「 大陸現在年齡最小的影、視、歌三棲童星」 。
96 年 6 月 2 日出版的美國的《亞洲新聞》創刊二十年紀念號上,以《龔傲 — 未來的超級巨星》為題,報道過宮傲,認為亞洲以 96 年為界,演藝界前 20 年的明星是成龍,後 20 年的希望之星是龔傲。
國內《大眾電影》、《北京電視》、《中華英才》、《東方少年》、《北京青年》及《北京晚報》、《中國少年報》《中國新一代》等幾十家雜志、報刊為龔傲做過專訪。
1999 年被中國博愛工程委員會任命為 「 博愛大使 」 。1995年出演過電影《綁架童心》。

H. 看過打日本鬼子電影(有集數)最多的網友,過來看看。

戰火中的青春

I. 求能喚醒民族魂的電影,如戰狼2,謝謝

我有 戰狼2 2381996031

J. 中華魂 演講稿

愛我中華演講稿——輝煌雄壯的中華精神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書寫著她永不停息的對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著她永不磨滅的對民主富強的探尋。她延綿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站在時代的今天,我們回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民族經濟、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需要一種更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這是支撐一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與精神支柱。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
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我們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們的明天更加輝煌。
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准備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