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採桑女電影中文語言
擴展閱讀
小男孩和小女孩情侶電影 2024-11-18 13:27:10
電影拿女人祭祀河神 2024-11-18 13:21:08
3D電影有近視眼鏡怎麼辦 2024-11-18 13:19:09

採桑女電影中文語言

發布時間: 2022-04-28 15:36:26

❶ 我想找陌上桑的內容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晰,鬢鬢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台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所。因為女主人公是在路邊採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性情節。
《陌上桑》故事很簡單,語言也相當淺近,但有個關鍵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詩中的秦羅敷到底是什麼身份?按照詩歌開場的交代是一個採桑女,然而其衣著打扮,卻是華貴無比;按照最後一段羅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這位夫人怎會跑到路邊來採桑?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是這樣看的:「末段為羅敷答詞當作海�蜃樓觀,不可泥定看殺!以二十尚不足之羅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無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列不必嚴詞拒絕。」以後有人作了進一步的申發,認為羅敷是一位勞動婦女,詩中關於她的衣飾的描寫,純出於誇張;最後一段,則是羅敷的計謀,以此來嚇退對方。這已經成為通行的觀點。但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推測之辭,詩歌本身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根據。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為奇,何以「必無是事」?況且文學本是虛構的產物,又何必「泥定看殺」其斷然不可?至於
後一種引申之說,看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誇張地描寫羅敷的衣飾,而不認為這破壞了她的身分,為什麼就不可以給她安排一個做官的丈夫?這是用不同的標准衡量同樣的情況,而曲成已說。其實《陌上桑》並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問題,要從產生這一作品的深遠的文化背景來解釋。
我們先從詩題《陌上桑》所設定的故事場所說起。中國古代,以男耕女織為分工。「女織」從廣義上說,也包括採桑養蠶。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隱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還不很嚴厲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在這里,誰知道發生過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斷出現於愛情詩篇中。這在《詩以》中已經很普遍。《汾沮洳》是寫一個女子在採桑時愛上了一個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桑中》是寫男女的幽會:「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說,在《詩以》的時代,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徵意味,或者說,已經有了一個文學的「桑林」。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自由自在的男女情愛遭到了否定。上述詩篇,也被儒家的經師解釋為譏刺「淫奔」的作品。於是,在文學的「桑林」中,開始產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戲妻故事。西漢劉向《列女傳》記載:魯國人秋胡,娶妻五日,離家遊宦,身致高位,五年乃歸。將至家,見一美婦人採桑於路旁,便下車調戲,說是「力桑不如逢國卿」(採桑養蠶不如遇上個做大官的),遭到採桑女的斷然拒絕。回家後,與妻相見,發現原來就是那採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為人,竟投河死。樂府中有《秋胡行》一題,就是後人有感於這一傳說而作。古辭佚,今存有西晉傳玄之擬作,內容與《列女傳》所載大體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來大多是男女相誘相親,而現在變成了女子拒絕子的引誘。當然,人們也可以說,秋胡是一個「壞人」,這種故事與《詩經》所歌唱的純真愛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記:在民間傳說文學故事中,虛設一個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通過虛設的人物活動,作者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審美理想。這樣我們能得出結論:漢代的「桑林」,已經不同於《詩經》時代的「桑林」,文學中的道德主題,開始壓倒了愛情主題。我們大概可以相信已經失傳《秋胡行》古辭與《列女傳》所載故事並無大異。而《陌上桑》顯然是這一故事或直接從《秋胡行》演化而來的。試看兩個故事的基本結構:場所:大路邊的桑林;主人公:一位採桑的美婦人;主要情節:路過
的大官調戲採桑女,遭到拒絕。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調戲者是採桑女之夫,故事最終以悲劇結束;在《陌上桑》中,採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絕了「使君」的調允,並以自己丈夫壓倒對方,故事以喜劇結束。實際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為二:一個是過路的惡太守,一個是值得誇耀的好丈夫。但盡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秋胡行》的故事,卻也作了重要改變,從而使詩的重心發生轉移。秋胡戲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揚儒家道德,採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個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動的,恐怕也很難說怎麼可愛。故事中也提到她長得很美,但作為一個結構萬分,這只是導致秋胡產生不良企圖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羅敷,除了拒絕太過的調戲這一表現德性的情節外,作者還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圍人對她的愛幕。這一部分,實際是全詩中最精彩的。這盡管同《詩經》所寫男女相誘相親之情不同,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基點:即人類的普遍的愛美之心,和對理想的異性的嚮往,所以說,羅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時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結合;換言之,是《詩經》的「桑林」精神與《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結合。也正是因為羅敷不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個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沒有必要為她安排一個強烈的悲劇下場,而讓她在輕松的喜劇氣氛中變得更為可愛。由此可見,《陌上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生活中具體事件的記載或改寫,而是漫長的文化變遷的產物羅敷這個人物,也是綜合了各種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輕、美麗、高貴、富有、幸福、堅貞、純潔,寄託著那些民間無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並不嚴格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她既是一個貴婦人,又是一個採桑女。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那些公主、王子,實際是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心願。一定要拿後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觀念去穿鑿附會,反而是荒廖混亂的。然後回到詩歌本身。這詩原來按音樂分為三解,其文字內容,也相應地分為三段。第一段著重寫羅敷的美貌和人們對她的喜愛。起首四句,從大處說到小外,從虛處說到實處,是典型的民間故事式的開場白。同時,這四句也奠了全詩的氣氛:明郎的陽光照耀著絢麗的樓閣,樓閣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鮮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國年畫的味道。「照我秦氏樓」,既是親切的口氣,也表明詩人是站在羅敷的立場上說話,並由此把讀者引入到這種關系中去。而後羅敷就正式登場了:她提著一隻精美的桑籃,絡繩是用青絲編成,提把是用掛樹枝做就。這里器物的精緻華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頭上梳的是斜倚一側、似墮非墮的「倭墮髻」(東漢時一種流行發式),耳朵上掛著晶瑩閃亮、價值連城的
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紅綾子短襖,下身圍一條杏黃色綺羅裙。一切都是鮮艷的、明麗的、珍貴的、動人的。這好像是一個採桑的農婦,其實是一個理想中的美女。
照說,接下來應該寫羅敷的身體與面目之美。但這很困難。因為詩人所要表的,是絕對的、最高的美,而這種美無法加以具體的描繪。誰能說出什麼樣的身材、體態、眉目、唇齒算是達到了完善無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各具標準的審美要求。於是筆勢一盪,作者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用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過路人放下了擔子,佇立凝視。他好像年歲較大,性格也沉穩些,所以只是手捋著胡須,流露出贊嘆的神氣。那一幫小夥子便沉住氣,有的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像是在賣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賺得美人流波一轉,便可得意民多時。種田的農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幹了;回家還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為看了羅敷,嫌老婆長得丑。這些都是詼諧的誇張之筆,令人讀來不禁失笑,好像拿不準自己在那場合會是什麼模樣。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詩歌的戲劇性,使得場面、氣氛都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從虛處落筆,無中生有,表達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愛怎麼想像就怎麼想像,羅敷總是天下最美的。這實在是絕妙之筆。觀羅敷的一節,也最近於「桑林」文學的本來面目。它所表現的,是異性間的吸引,是人類愛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於《詩經》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觀者,都只是遠遠地伸長了頭頸看羅敷,卻不敢走近搭話,更不敢有越規之舉;而羅敷好像同他們並不發生關系,旁若無人。這就在男女雙方之間,設下了一道無形的牆。這便是「發乎情而止乎禮義。」同時也有另一種分寸:盡管有那麼多人在圍觀,那些小夥子幾乎就在沖破防線,作者也沒有讓羅敷給他們來一通義正辭嚴的斥責。要不然,就太教人掃興,太沒有味道了。因為這詩原有雙重的主題,作者都要照顧到。當然,整個第一段,是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題,只是限制它,不讓它破壞道德的主題。下面第二段,就開始轉向了。「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好大氣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類官員的尊稱,他們執掌一個地區的全權,漢人比之於古代的諸侯。官做得大,氣派自然大,膽子跟著大。別人見了羅敷,只是遠遠地看著,這位使君就不甘心於此了。於是派了手下人去問:這是誰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紀了?羅敷不動聲色,一一作答。這都是為了充分地展開情節,使矛沖突有一個醞釀的過程。若是一上來就劍拔弩張,文學趣味就少了。順帶,又寫出羅敷的年紀:十五至二十之間。中國古人認為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光。而後進入矛盾沖突的高潮。使君問道:你可願意坐上我的車,跟我回去?羅敷的回答猶如當頭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語氣十分強烈。理由是很簡單: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禮教之大義,豈可逾越?這一節是從秋胡戲妻故事中繼承來的,表現了詩歌的道德主題。而道德主題,總是在善與惡的沖突中才能表現得鮮明強烈。第三段緊接上一段的未句「羅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鋪展地誇耀丈夫。羅敷到底有沒有那麼一個丈夫?這問題本來很簡單:詩中說有,我們只好承認有。盡管在一般讀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歡文學作品裡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無奈何。這問題還可從二方面來證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來源於秋胡戲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婦人;其二,作者在這里是要彰揚忠貞的道德,總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貞。但第三段也並不完全是從道德主題著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讓羅敷來一通說教。但如果真是那樣,就糟糕了,這個美女馬上就變得乾巴巴的,教人喜歡不起來。
所以作者也是適可而止,道德大義在第二段用結末二句話點明之後,到第三段就轉向一層富有喜劇色彩、詼諧的情節,使讀者依然能夠享受到文學的趣味。羅敷誇婿,完全是有針對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勢,於是她先誇丈夫的威勢:丈夫騎
馬出門,後面跟著上千人的僚屬、差役;他騎一匹大白馬,隨人都騎黑色小馬,更顯得出眾超群;他的劍,他的馬匹,全都裝飾得華貴無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誇丈夫的權位:丈夫官運亨通,十五歲做小吏,二十歲就入朝作大夫,三十歲成了天子的親隨侍中郎,如今四十歲,已經做到專權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雖然是同等官職位,將來的前程,恐怕是難以相提並論了!最後是誇丈夫的
相貌風采:丈夫皮膚潔白,長著稀稀的美髯,走起路來氣度非凡,用這些來反襯使君的委瑣醜陋。這么一層層下來,羅敷越說越神氣,越說越得意,使君卻是越聽越晦氣,終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讀自然也跟著高興,直到故事結束。需要說明的是,羅敷的這位丈夫,也是童話中白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邏輯去查考。蕭滌先生說,對這一節不可泥定看殺,不可求其句句實在,原是說得很對,但這個人物在故事裡卻是合理的存在,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說了,《陌上桑》其實有雙重主題,但作者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彼此分離
。從道德主題來說,至少在本詩范圍內,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這里,堅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違背人性的教樣,而是同確實可愛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聯系在起的。從美的情感的主題來說,也沒有因為道德約束的存在而受到過分的削弱。羅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筆下表現得動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學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對於常人出於愛美之心而略有失態的行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終不失人情味。愛慕美色,其實是人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約制,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這方面提供安全無害的補償。《陌上桑》在這方面的意義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說更受人喜歡。所以在《陌上桑》出現以後,魏晉南北朝產生了大量的模擬之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的詩篇。至於它的獨特的表現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戲曲小說中,還不斷有人效仿。如《西記》寫鶯鶯出場時,便先寫周圍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態,正是從此中來。

❷ 卞卡是什麼意思

《卞卡 》: 墨西哥電視連續劇故事

由埃迪特.貢薩雷斯主演,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影片,很有觀賞性的連續劇。這部200集的墨西哥長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在20世紀80年代譯制的,卞卡的主要配音演員是金毅和王瑞,導演是李真,當時還專門錄制了《卞卡劇組配音演員與觀眾見面》的20分鍾節目在電視里播出,李真、金毅、王瑞、孫敖、張玉昆、吳永慶、徐丹、孟麗、孫佳禾、彭勃、潘淑蘭等人都有出場。如今這部連續劇的翻版出來了,就是菲律賓電視連續劇《承諾》。《卞卡》的主演是大名鼎鼎的伊迪斯·岡薩雷斯(埃迪特·貢薩萊斯.),拉美最富盛名的女演員,相信她應該是很多喜歡外國電視劇的朋友們心目中最美麗的女人吧 她也主演了墨西哥經典電視劇《狂野的心》(《Corazón Salvaje 》又名《冷酷的心》),男主角是何塞·米蓋爾。

❸ 待我半生戎馬許你共話桑麻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等我投身軍營,報效祖國達到一定年限後,我就回家陪你過閑雲野鶴般的田園生活!這句話代表了男子即將出征時對妻子的依依不捨之情。

桑麻指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為古代農業解決衣著的最重要的經濟活動,所以桑麻泛指農作物或農事。

【出處】

「桑麻」出自孟浩然的《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准備好了雞和黃米飯,邀請我到他的農舍做客。翠綠的樹木環繞著小村子,村子城牆外面青山連綿不斷。打開窗子面對著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著今年莊稼的長勢。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和你一起喝菊花酒,一起觀賞菊花的美麗。

(3)採桑女電影中文語言擴展閱讀

1.古詩中「桑」的意象

婀娜多姿的楊柳屬於離人,蒼翠長青的松柏屬於貞士,枝繁葉茂的桑樹則是屬於農家婦女的。採桑繅絲是古代重要的農業活動,男耕女織是我國古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桑樹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採桑養蠶是婦女主要的生產活動,桑的意象就自然地與女性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嫩桑葉的柔美亮澤,比女子青春亮麗、婚姻幸福。「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枯黃的桑葉飄零,喻女子青春不再、婚姻破裂。桑見證了婦女容顏美麗、愛情甜蜜、婚姻不幸的全過程。

活躍於桑林之中的女性有妖嬈明麗的,如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有堅貞機智的,如《陌上桑》:「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有天真活潑的,如晏殊《破陣子》:「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有孤獨寂寞的,如張仲素《春閨思》:「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有辛苦貧寒的,如來鵠《蠶婦》:「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閑身」。造成採桑女「手挽長條淚如雨」的原因是統治階級的剝削:「官家二月收新絲。」(唐彥謙《採桑女》)

桑樹不會像梨樹、槐樹等植於庭院之中,只會長於鄉野郊次,因而是田園鄉村的標志。陶淵明《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因為自己「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雜詩》),與農人「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孟浩然《過故人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炊煙、雞鳴、狗吠、深巷、桑樹,談桑道麻,傳達出特有的鄉土氣息。有桑的地方,就有人家,故桑林就成了家園代稱。《詩經·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桑梓之情就是「思鄉之情」。如蔡琰《胡笳十八拍》:「生仍冀得兮歸桑梓,死當埋骨兮長已矣。」陸機《百年歌》:「前言往行不復紀。辭官致祿歸桑梓。」

桑木材質柔韌,農村最常見的扁擔多用桑木做成,湖北恩施土家族有一首頗為流行的民歌《桑木扁擔軟溜溜》。古代用桑來做弓,並有特殊的含義,《禮記·內則》:「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古代風俗尚武,家中生男,以桑木作弓,則於門左掛弓一張,蓬草為矢,射天地四方,象徵男兒應有志於四方。後因稱生男為懸弧。如白居易《崔侍御以孩子三日示其所生詩見示因以二絕和》:「洞房門上掛桑弧,香水盆中浴鳳雛。還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滿月即成珠。」韋應物《始建射侯》:「男子本懸弧,有志在四方。」

「桑」與「喪」音近,故有「前不栽桑」之說,桑多被種於郊外。陶淵明《擬古九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將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詩從種桑到桑樹根株全毀這一過程,以桑喻說晉亡一段歷史,用比興手法寄託故國之思,「其痛愈深矣」。

桑樹的果實桑葚,可以食。《氓》:「於嗟鳩兮,無食桑葚。」而「桑落酒」則與桑僅是時間上有關聯,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稱「十月桑落,初凍則收水,釀者為上」,「桑落」就是桑葉凋落,這在北方正是農歷九十月間。錢起《九日宴浙江西亭》:「木奴向熟懸金實,桑落新開瀉玉缸。」毛滂《蝶戀花》:「桑落酒寒杯懶舉。總被多情,做得無情緒。」

❹ 有沒有人知道『使君有婦,羅懯有夫』是什麼意思 出自哪裡

出自漢樂府《陌上桑》

日出東南隅①,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②,自名為羅敷③。羅敷喜蠶桑④,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⑤,桂枝為籠鉤⑥。頭上倭墮髻⑦,耳中明月珠⑧。湘綺為下裙⑨,紫綺為上襦⑩。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⑾。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⑿。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⒀。
【注釋】①日出東南隅:春天日出東南方。這句點出採桑養蠶的節令。 ②好女:美女。 ③自名:自道姓名。一說,「自名」猶言「本名」。 ④喜:一作「善」。 ⑤青絲:青色絲繩。籠:指採桑用的竹籃。 ⑥籠鉤:竹籃上的提柄。 ⑦倭墮髻:即「墮馬髻」,其髻偏在一邊,呈欲墮之狀,是東漢時一種時興的發式。 ⑧明月珠:寶珠名。據《後漢書·西域傳》說,大秦國(古指羅馬帝國)產明月珠。 ⑨緗(xiāng相):淺黃色。 ⑩襦:短衣。 ⑾捋(lǚ呂):用手順著撫摩。髭:口上邊的鬍子。 ⑿著:顯露。帩(qiào俏)頭:同「綃頭」,古人束發用的紗巾。 ⒀坐:因。這二句是說耕者、鋤者因觀羅敷晚歸,引起夫妻爭吵。

使君從南來①,五馬立踟躕②。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③?「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④」。使君謝羅敷⑤:「寧可共載不⑥?」羅敷前置辭⑦:「使君一何愚⑧!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注釋】①使君:東漢人對太守、刺史的稱呼。 ②五馬:聞人倓《古詩箋》雲:漢制「太守駟馬而已,其有加秩中二千石,乃右驂(駟馬的右邊加一驂馬),故以『五馬』為太守美稱。」 ③姝:美女。 ④頗:少,略微。 ⑤謝:問。 ⑥寧可:是「願意」的意思。《說文》徐鍇注雲:「今人言寧可如此,是願如此也。」這二句是吏人轉達太守對羅敷的問語,是說使君問你,願否同他一道乘車而去。 ⑦置辭:同「致辭」,答話。 ⑧一何:猶「何其」,相當今口語「何等地」、「多麼地」。一,語助詞。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①。何用識夫婿②?白馬從驪駒③;青絲系馬尾④,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⑤,可直千萬余⑥。十五府小史⑦,二十朝大夫⑧,三十侍中郎⑨,四十專城居⑩。為人潔白晳⑾,鬑鬑頗有須⑿。盈盈公府步⒀,冉冉府中趨⒁。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⒂。
【注釋】①上頭:行列的最前面。 ②何用:是「用何」的倒語,意即「根據什麼…」。 ③驪駒:深黑色的小馬。 ④系(Jì記):紹結。 ⑤鹿盧:同「轆轤」,古時長劍之首用玉作鹿盧形。 ⑥直:同「值」。以上四句是羅敷用誇耀其夫的高貴服飾,藉以說明其夫的高貴身份。 ⑦府小史:太守府的小史。史,官府小吏。「十五」及下文的「二十」、「三十」、「四十」皆指年齡。 ⑧朝大夫:在朝廷任大夫的官職。 ⑨侍中郎:皇帝的侍從官。漢制待中乃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⑩專城居:為一城之主,如太守、刺史之類的大官。這四句是羅敷誇其丈夫官運亨通,步步高升。 ⑾潔白晳:面容白凈。 ⑿鬑(lián廉)鬑:鬢發疏長貌。這句是說略有一些疏而長的美須。 ⒀盈盈:行步輕盈貌。「公府步」、「府中趨」,猶舊日所謂的「官步」。 ⒁冉冉:行步舒緩貌。 ⒂殊:是「人才出眾」的意思。

【賞析】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台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所。因為女主人公是在路邊採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劇性情節。

《陌上桑》故事很簡單,語言也相當淺近,但有個關鍵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詩中的秦羅敷到底是什麼身份?按照詩歌開場的交代是一個採桑女,然而其衣著打扮,卻是華貴無比;按照最後一段羅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這位夫人怎會跑到路邊來採桑?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是這樣看的:「末段為羅敷答詞當作海市蜃樓觀,不可泥定看殺!以二十尚不足之羅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無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更不必嚴詞拒絕。」以後有人作了進一步的申發,認為羅敷是一位勞動婦女,詩中關於她的衣飾的描寫,純出於誇張;最後一段,則是羅敷的計謀,以此來嚇退對方。這已經成為通行的觀點。

但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推測之辭,詩歌本身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根據。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為奇,何以「必無是事」?況且文學本是虛構的產物,又何必「泥定看殺」其斷然不可?至於後一種引申之說,看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誇張地描寫羅敷的衣飾,而不認為這破壞了她的身分,為什麼就不可以給她安排一個做官的丈夫?這是用不同的標准衡量同樣的情況,而曲成已說。其實《陌上桑》並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問題,要從產生這一作品的深遠的文化背景來解釋。

我們先從詩題《陌上桑》所設定的故事場所說起。中國古代,以男耕女織為分工。「女織」從廣義上說,也包括採桑養蠶。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隱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還不很嚴厲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在這里,誰知道發生過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斷出現於愛情詩篇中。這在《詩經》中已經很普遍。《汾沮洳》是寫一個女子在採桑時愛上了一個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桑中》是寫男女的幽會:「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說,在《詩經》的時代,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徵意味,或者說,已經有了一個文學的「桑林」。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自由自在的男女情愛遭到了否定。上述詩篇,也被儒家的經師解釋為譏刺「淫奔」的作品。

於是,在文學的「桑林」中,開始產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戲妻故事。西漢劉向《列女傳》記載:魯國人秋胡,娶妻五日,離家遊宦,身致高位,五年乃歸。將至家,見一美婦人採桑於路旁,便下車調戲,說是「力桑不如逢國卿」(採桑養蠶不如遇上個做大官的),遭到採桑女的斷然拒絕。回家後,與妻相見,發現原來就是那採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為人,竟投河而死。樂府中有《秋胡行》一題,就是後人有感於這一傳說而作。古辭佚,今存有西晉傳玄之擬作,內容與《列女傳》所載大體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來大多是男女相誘相親,而現在變成了女子拒絕男子的引誘。當然,人們也可以說,秋胡是一個「壞人」,這種故事與《詩經》所歌唱的純真愛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記:在民間傳說文學故事中,虛設一個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通過虛設的人物活動,作者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審美理想。這樣我們能得出結論:漢代的「桑林」,已經不同於《詩經》時代的「桑林」,文學中的道德主題,開始壓倒了愛情主題。

我們大概可以相信已經失傳的《秋胡行》古辭與《列女傳》所載故事並無大異。而《陌上桑》顯然是這一故事或直接從《秋胡行》演化而來的。試看兩個故事的基本結構--場所:大路邊的桑林;主人公:一位採桑的美婦人;主要情節:路過的大官調戲採桑女,遭到拒絕。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調戲者是採桑女之夫,故事最終以悲劇結束;在《陌上桑》中,採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絕了「使君」的調戲,並以自己丈夫壓倒對方,故事以喜劇結束。實際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為二:一個是過路的惡太守,一個是值得誇耀的好丈夫。但盡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秋胡行》的故事,卻也作了重要改變,從而使詩的重心發生轉移。秋胡戲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揚儒家道德,採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個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動的,恐怕也很難說怎麼可愛。故事中也提到她長得很美,但作為一個結構成分,這只是導致秋胡產生不良企圖的原因。

而《陌上桑》中的秦羅敷,除了拒絕太守的調戲這一表現道德性的情節外,作者還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圍人對她的愛慕。這一部分,實際是全詩中最精彩的。這盡管同《詩經》所寫男女相誘相親之情不同,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基點:即人類的普遍的愛美之心,和對理想的異性的嚮往,所以說,羅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時代所要求的道德性的因素的結合;換言之,是《詩經》的「桑林」精神與《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結合。也正是因為羅敷不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個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沒有必要為她安排一個強烈的悲劇下場,而讓她在輕松的喜劇氣氛中變得更為可愛。

由此可見,《陌上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生活中具體事件的記載或改寫,而是漫長的文化變遷的產物,羅敷這個人物,也是綜合了各種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輕、美麗、高貴、富有、幸福、堅貞、純潔,寄託著那些民間無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並不嚴格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她既是一個貴婦人,又是一個採桑女。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那些公主、王子,實際是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心願。一定要拿後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觀念去穿鑿附會,反而是荒廖混亂的。

然後回到詩歌本身。這詩原來按音樂分為三解,其文字內容,也相應地分為三段。第一段著重寫羅敷的美貌和人們對她的喜愛。起首四句,從大處說到小外,從虛處說到實處,是典型的民間故事式的開場白。同時,這四句也奠了全詩的氣氛:明郎的陽光照耀著絢麗的樓閣,樓閣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彩鮮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國年畫的味道。「照我秦氏樓」,既是親切的口氣,也表明詩人是站在羅敷的立場上說話,並由此把讀者引入到這種關系中去。而後羅敷就正式登場了:她提著一隻精美的桑籃,絡繩是用青絲編成,提把是用桂樹枝做就。這里器物的精緻華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頭上梳的是斜倚一側、似墮非墮的「倭墮髻」(東漢時一種流行發式),耳朵上掛著晶瑩閃亮、價值連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紅綾子短襖,下身圍一條杏黃色綺羅裙。一切都是鮮艷的、明麗的、珍貴的、動人的。這好像是一個採桑的農婦,其實是一個理想中的美女。

照說,接下來應該寫羅敷的身體與面目之美。但這很困難。因為詩人所要表達的,是絕對的、最高的美,而這種美無法加以具體的描繪。誰能說出什麼樣的身材、體態、眉目、唇齒算是達到了完善無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各具標準的審美要求。於是筆勢一盪,作者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用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過路人放下了擔子,佇立凝視。他好像年歲較大,性格也沉穩些,所以只是手捋著胡須,流露出贊嘆的神氣。那一幫小夥子便沉不住氣,有的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像是在賣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賺得美人流波一轉,便可得意多時。種田的農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幹了;回家還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為看了羅敷,嫌老婆長得丑。這些都是詼諧的誇張之筆,令人讀來不禁失笑,好像拿不準自己在那場合會是什麼模樣。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詩歌的戲劇性,使得場面、氣氛都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從虛處落筆,無中生有,表達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愛怎麼想像就怎麼想像,羅敷總是天下最美的。這實在是絕妙之筆。

觀羅敷的一節,也最近於「桑林」文學的本來面目。它所表現的,是異性間的吸引,是人類愛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於《詩經》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觀者,都只是遠遠地伸長了頭頸看羅敷,卻不敢走近搭話,更不敢有越規之舉;而羅敷好像同他們並不發生關系,旁若無人。這就在男女雙方之間,設下了一道無形的牆。這便是「發乎情而止乎禮義。」同時也有另一種分寸:盡管有那麼多人在圍觀,那些小夥子幾乎就在沖破防線,作者也沒有讓羅敷給他們來一通義正辭嚴的斥責。要不然,就太教人掃興,太沒有味道了。因為這詩原有雙重的主題,作者都要照顧到。當然,整個第一段,是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題,只是限制它,不讓它破壞道德的主題。

下面第二段,就開始轉向了。「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好大氣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類官員的尊稱,他們執掌一個地區的全權,漢人比之於古代的諸侯。官做得大,氣派自然大,膽子跟著大。別人見了羅敷,只是遠遠地看著,這位使君就不甘心於此了。於是派了手下人去問:這是誰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紀了?羅敷不動聲色,一一作答。這都是為了充分地展開情節,使矛盾沖突有一個醞釀的過程。若是一上來就劍拔弩張,文學趣味就少了。順帶,又寫出羅敷的年紀:十五至二十之間。中國古人認為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光。

而後進入矛盾沖突的高潮。使君問道:你可願意坐上我的車,跟我回去?羅敷的回答猶如當頭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語氣十分強烈。理由是很簡單: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禮教之大義,豈可逾越?這一節是從秋胡戲妻故事中繼承來的,表現了詩歌的道德主題。而道德主題,總是在善與惡的沖突中才能表現得鮮明強烈。

第三段緊接上一段的未句「羅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鋪展地誇耀丈夫。羅敷到底有沒有那麼一個丈夫?這問題本來很簡單:詩中說有,我們只好承認有。盡管在一般讀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歡文學作品裡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無可奈何。這問題還可從二方面來證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來源於秋胡戲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婦人;其二,作者在這里是要彰揚忠貞的道德,總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貞。

但第三段也並不完全是從道德主題著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讓羅敷來一通說教。但如果真是那樣,就糟糕了,這個美女馬上就變得乾巴巴的,教人喜歡不起來。所以作者也是適可而止,道德大義在第二段用結末二句話點明之後,到第三段就轉向一層富有喜劇色彩、詼諧的情節,使讀者依然能夠享受到文學的趣味。羅敷誇婿,完全是有針對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勢,於是她先誇丈夫的威勢:丈夫騎馬出門,後面跟著上千人的僚屬、差役;他騎一匹大白馬,隨人都騎黑色小馬,更顯得出眾超群;他的劍,他的馬匹,全都裝飾得華貴無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誇丈夫的權位:丈夫官運亨通,十五歲做小吏,二十歲就入朝作大夫,三十歲成了天子的親隨侍中郎,如今四十歲,已經做到專權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雖然是同等官職位,將來的前程,恐怕是難以相提並論了!最後是誇丈夫的相貌風采:丈夫皮膚潔白,長著稀稀的美髯,走起路來氣度非凡,用這些來反襯使君的委瑣醜陋。這么一層層下來,羅敷越說越神氣,越說越得意,使君卻是越聽越晦氣,終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讀者自然也跟著高興,直到故事結束。

需要說明的是,羅敷的這位丈夫,也是童話中白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邏輯去查考。蕭滌非先生說,對這一節不可泥定看殺,不可求其句句實在,原是說得很對,但這個人物在故事裡卻是合理的存在,這是要注意到的。

前面說了,《陌上桑》其實有雙重主題,但作者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彼此分離。從道德主題來說,至少在本詩范圍內,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這里,堅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違背人性的教樣,而是同確實可愛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聯系在起的。從美的情感的主題來說,也沒有因為道德約束的存在而受到過分的削弱。羅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筆下表現得動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學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對於常人出於愛美之心而略有失態的行為,作者只是稍作揶揄,始終不失人情味。愛慕美色,其實是人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約制,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這方面提供安全無害的補償。《陌上桑》在這方面的意義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說更受人喜歡。所以在《陌上桑》出現以後,魏晉南北朝產生了大量的模擬之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的詩篇。至於它的獨特的表現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戲曲小說中,還不斷有人效仿。如《西廂記》寫鶯鶯出場時,便先寫周圍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態,正是從此中來。

❺ 採桑女的注釋譯文

①努:用力冒出
②青鴉嘴:桑芽
③侵晨:凌晨
④挽:攀著
⑤歲:年
⑥春寒:指春天倒寒
⑦里胥:古代的一種官職 本詩通過一位勤勞善良的採桑女子在苛捐雜稅的壓榨下所遭到的痛苦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於虎」的社會現實。
「春風吹蠶細如蟻, 桑芽才努青鴉嘴」。「桑芽才努青鴉嘴」,詩人用工筆細致地描繪出桑枝上那斑斑點點的嫩芽形狀,酷肖而生動。一「努」字,把桑芽寫活了,給畫面增添了情趣蠶。此聯極言蠶幼桑小,為下文揭示官吏不顧季節徵收絲的野蠻行徑埋下伏筆。
「侵晨採桑誰家女, 手挽長條淚如雨」。此聯是對採桑女清晨採桑情景的描寫,突出採桑女的焦慮與悲哀,她為什麼如此焦慮與悲哀呢?這就自然而然引出下文了。
「去歲初眠當此時, 今歲春寒葉放遲」。詞句道出了採桑女憂慮的原因,原因是碰上了春寒桑葉生長的遲,無桑可采。課即使如此,採桑女也用不著淚如雨下,畢竟這是天氣的原因,不是她的錯,
「愁聽門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絲」。此時的尾聯正是對這種現象的有力揭露和諷刺。
先「畫龍」後「點睛」,是這詩在藝術上的一個特點。詩人先寫蠶子細小,繼寫無桑葉可采,接著通過採桑女的淚眼愁思,寫出今年蠶事不如去年。這些描寫,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豐富,暗示性很強,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蠶細」可能會因「春寒」而凍死;無桑葉,蠶子可能會餓死;即使蠶子成活下來,但距離吐絲、結繭的日子還很遠。據《蠶書》記載,蠶卵孵化成蟲後九日,開始蛻皮,蛻皮期間不食不動稱「眠」,七日一眠,經過四眠,蠶蟲才吐絲結繭。這期間,不知採桑女還要花費多少艱難辛苦的勞動。可是,就在這蠶細如蟻,初眠尚未進行,絲繭收成難卜的時候,里胥就上門催逼。這一點睛之筆,力重千鈞,點出了採桑女下淚的原因,突出了主題。全詩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無窮,耐人回味和想像。
詩的另一特點是人物的動作描寫和心理刻畫相結合。「手挽長條淚如雨」,寫出了採桑女辛勤勞動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態。「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點出採桑女心中的憂慮事,再加上她愁聽門外里胥催逼的聲音,詩人把形態和心理描寫融為一體,使採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現代詩詞評論家鄧光禮這樣評價:此詩語言質朴生動。「桑芽才努青鴉嘴」,詩人用工筆細致地描繪出桑枝上那斑斑點點的嫩芽形狀,酷肖而生動。「青鴉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與「青鴉嘴」連接起來,既說明二者之間的比喻關系,又精細地刻畫出「桑芽」在春風中正在「努」的動態。一「努」字,用擬人手法當即就把桑芽寫活了,給畫面增添了情趣。

❻ 《陌生桑》表達出什麼道理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台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所。因為女主人公是在路邊採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性情節。
《陌上桑》故事很簡單,語言也相當淺近,但有個關鍵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詩中的秦羅敷到底是什麼身份?按照詩歌開場的交代是一個採桑女,然而其衣著打扮,卻是華貴無比;按照最後一段羅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這位夫人怎會跑到路邊來採桑?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是這樣看的:「末段為羅敷答詞當作海�蜃樓觀,不可泥定看殺!以二十尚不足之羅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無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列不必嚴詞拒絕。」以後有人作了進一步的申發,認為羅敷是一位勞動婦女,詩中關於她的衣飾的描寫,純出於誇張;最後一段,則是羅敷的計謀,以此來嚇退對方。這已經成為通行的觀點。但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推測之辭,詩歌本身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根據。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為奇,何以「必無是事」?況且文學本是虛構的產物,又何必「泥定看殺」其斷然不可?至於
後一種引申之說,看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誇張地描寫羅敷的衣飾,而不認為這破壞了她的身分,為什麼就不可以給她安排一個做官的丈夫?這是用不同的標准衡量同樣的情況,而曲成已說。其實《陌上桑》並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問題,要從產生這一作品的深遠的文化背景來解釋。
我們先從詩題《陌上桑》所設定的故事場所說起。中國古代,以男耕女織為分工。「女織」從廣義上說,也包括採桑養蠶。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隱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還不很嚴厲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在這里,誰知道發生過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斷出現於愛情詩篇中。這在《詩以》中已經很普遍。《汾沮洳》是寫一個女子在採桑時愛上了一個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桑中》是寫男女的幽會:「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說,在《詩以》的時代,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徵意味,或者說,已經有了一個文學的「桑林」。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自由自在的男女情愛遭到了否定。上述詩篇,也被儒家的經師解釋為譏刺「淫奔」的作品。於是,在文學的「桑林」中,開始產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戲妻故事。西漢劉向《列女傳》記載:魯國人秋胡,娶妻五日,離家遊宦,身致高位,五年乃歸。將至家,見一美婦人採桑於路旁,便下車調戲,說是「力桑不如逢國卿」(採桑養蠶不如遇上個做大官的),遭到採桑女的斷然拒絕。回家後,與妻相見,發現原來就是那採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為人,竟投河死。樂府中有《秋胡行》一題,就是後人有感於這一傳說而作。古辭佚,今存有西晉傳玄之擬作,內容與《列女傳》所載大體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來大多是男女相誘相親,而現在變成了女子拒絕子的引誘。當然,人們也可以說,秋胡是一個「壞人」,這種故事與《詩經》所歌唱的純真愛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記:在民間傳說文學故事中,虛設一個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通過虛設的人物活動,作者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審美理想。這樣我們能得出結論:漢代的「桑林」,已經不同於《詩經》時代的「桑林」,文學中的道德主題,開始壓倒了愛情主題。我們大概可以相信已經失傳《秋胡行》古辭與《列女傳》所載故事並無大異。而《陌上桑》顯然是這一故事或直接從《秋胡行》演化而來的。試看兩個故事的基本結構:場所:大路邊的桑林;主人公:一位採桑的美婦人;主要情節:路過
的大官調戲採桑女,遭到拒絕。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調戲者是採桑女之夫,故事最終以悲劇結束;在《陌上桑》中,採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絕了「使君」的調允,並以自己丈夫壓倒對方,故事以喜劇結束。實際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為二:一個是過路的惡太守,一個是值得誇耀的好丈夫。但盡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秋胡行》的故事,卻也作了重要改變,從而使詩的重心發生轉移。秋胡戲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揚儒家道德,採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個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動的,恐怕也很難說怎麼可愛。故事中也提到她長得很美,但作為一個結構萬分,這只是導致秋胡產生不良企圖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羅敷,除了拒絕太過的調戲這一表現德性的情節外,作者還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圍人對她的愛幕。這一部分,實際是全詩中最精彩的。這盡管同《詩經》所寫男女相誘相親之情不同,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基點:即人類的普遍的愛美之心,和對理想的異性的嚮往,所以說,羅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時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結合;換言之,是《詩經》的「桑林」精神與《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結合。也正是因為羅敷不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個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沒有必要為她安排一個強烈的悲劇下場,而讓她在輕松的喜劇氣氛中變得更為可愛。由此可見,《陌上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生活中具體事件的記載或改寫,而是漫長的文化變遷的產物羅敷這個人物,也是綜合了各種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輕、美麗、高貴、富有、幸福、堅貞、純潔,寄託著那些民間無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並不嚴格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她既是一個貴婦人,又是一個採桑女。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那些公主、王子,實際是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心願。一定要拿後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觀念去穿鑿附會,反而是荒廖混亂的。然後回到詩歌本身。這詩原來按音樂分為三解,其文字內容,也相應地分為三段。第一段著重寫羅敷的美貌和人們對她的喜愛。起首四句,從大處說到小外,從虛處說到實處,是典型的民間故事式的開場白。同時,這四句也奠了全詩的氣氛:明郎的陽光照耀著絢麗的樓閣,樓閣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鮮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國年畫的味道。「照我秦氏樓」,既是親切的口氣,也表明詩人是站在羅敷的立場上說話,並由此把讀者引入到這種關系中去。而後羅敷就正式登場了:她提著一隻精美的桑籃,絡繩是用青絲編成,提把是用掛樹枝做就。這里器物的精緻華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頭上梳的是斜倚一側、似墮非墮的「倭墮髻」(東漢時一種流行發式),耳朵上掛著晶瑩閃亮、價值連城的
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紅綾子短襖,下身圍一條杏黃色綺羅裙。一切都是鮮艷的、明麗的、珍貴的、動人的。這好像是一個採桑的農婦,其實是一個理想中的美女。
照說,接下來應該寫羅敷的身體與面目之美。但這很困難。因為詩人所要表的,是絕對的、最高的美,而這種美無法加以具體的描繪。誰能說出什麼樣的身材、體態、眉目、唇齒算是達到了完善無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各具標準的審美要求。於是筆勢一盪,作者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用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過路人放下了擔子,佇立凝視。他好像年歲較大,性格也沉穩些,所以只是手捋著胡須,流露出贊嘆的神氣。那一幫小夥子便沉住氣,有的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像是在賣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賺得美人流波一轉,便可得意民多時。種田的農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幹了;回家還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為看了羅敷,嫌老婆長得丑。這些都是詼諧的誇張之筆,令人讀來不禁失笑,好像拿不準自己在那場合會是什麼模樣。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詩歌的戲劇性,使得場面、氣氛都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從虛處落筆,無中生有,表達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愛怎麼想像就怎麼想像,羅敷總是天下最美的。這實在是絕妙之筆。觀羅敷的一節,也最近於「桑林」文學的本來面目。它所表現的,是異性間的吸引,是人類愛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於《詩經》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觀者,都只是遠遠地伸長了頭頸看羅敷,卻不敢走近搭話,更不敢有越規之舉;而羅敷好像同他們並不發生關系,旁若無人。這就在男女雙方之間,設下了一道無形的牆。

❼ 《陌上桑》藝術特點分析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面,最受人們稱贊的是側面映襯和烘托。先寫羅敷採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艷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敘中映現出來。更奇妙的是,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

「行者見羅敷,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就更為敏感,同時也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這些男性旁觀者為羅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

藉助於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藉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羅敷誇夫的內容也應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對這段內容,人們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詩中「夫婿」是羅敷實指其夫,另一種意見是羅敷虛設一夫,更有人斷定這一段是詩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實指還是虛設,這是弄不明白的問題,不過這並不重要。

因為調戲她的是一位懷有特殊優越感的太守,羅敷說自己丈夫尊貴,則使其優越感變得可笑;又因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只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

羅敷這段話句句誇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面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里得到體現的。

(7)採桑女電影中文語言擴展閱讀:

這首詩運用了環境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對話、側面烘托以及誇飾等多種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明敘事詩藝術技巧已趨於成熟。側面烘托的手法用得尤其成功,作者沒有正面描寫羅敷的美麗,而是通過旁人的種種神態烘托羅敷的傾國傾城之貌。

大大增強詩歌的喜劇效果,避免了大段鋪排可能導致的堆垛呆板。同時,由於詩人給讀者留下了較大的想像空間,羅敷的美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胖瘦如意,高低隨人,取得最佳的藝術效果。另外,這首詩語言質朴而又流麗曉暢,韻律自然和諧,對仗工整,表現出了成熟的語言技巧。

❽ ( )陌上桑

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
陌上桑 漢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巾肖〉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晰,鬢鬢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台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陌上桑」,意即大路邊的桑林,這是故事發生的場所。因為女主人公是在路邊採桑,才引起一連串的戲性情節。
《陌上桑》故事很簡單,語言也相當淺近,但有個關鍵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詩中的秦羅敷到底是什麼身份?按照詩歌開場的交代是一個採桑女,然而其衣著打扮,卻是華貴無比;按照最後一段羅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這位夫人怎會跑到路邊來採桑?蕭滌非先生《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是這樣看的:「末段為羅敷答詞當作海�蜃樓觀,不可泥定看殺!以二十尚不足之羅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無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列不必嚴詞拒絕。」以後有人作了進一步的申發,認為羅敷是一位勞動婦女,詩中關於她的衣飾的描寫,純出於誇張;最後一段,則是羅敷的計謀,以此來嚇退對方。這已經成為通行的觀點。但這些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推測之辭,詩歌本身並沒有提供這樣的根據。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為奇,何以「必無是事」?況且文學本是虛構的產物,又何必「泥定看殺」其斷然不可?至於
後一種引申之說,看來似乎天衣無縫,其實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誇張地描寫羅敷的衣飾,而不認為這破壞了她的身分,為什麼就不可以給她安排一個做官的丈夫?這是用不同的標准衡量同樣的情況,而曲成已說。其實《陌上桑》並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問題,要從產生這一作品的深遠的文化背景來解釋。
我們先從詩題《陌上桑》所設定的故事場所說起。中國古代,以男耕女織為分工。「女織」從廣義上說,也包括採桑養蠶。桑林在野外,活動比較自由,桑葉茂盛,又容易隱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還不很嚴厲的時代,桑林實是極好的幽會場所。在這里,誰知道發生過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斷出現於愛情詩篇中。這在《詩以》中已經很普遍。《汾沮洳》是寫一個女子在採桑時愛上了一個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桑中》是寫男女的幽會:「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說,在《詩以》的時代,桑林已經有了特殊的象徵意味,或者說,已經有了一個文學的「桑林」。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自由自在的男女情愛遭到了否定。上述詩篇,也被儒家的經師解釋為譏刺「淫奔」的作品。於是,在文學的「桑林」中,開始產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戲妻故事。西漢劉向《列女傳》記載:魯國人秋胡,娶妻五日,離家遊宦,身致高位,五年乃歸。將至家,見一美婦人採桑於路旁,便下車調戲,說是「力桑不如逢國卿」(採桑養蠶不如遇上個做大官的),遭到採桑女的斷然拒絕。回家後,與妻相見,發現原來就是那採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為人,竟投河死。樂府中有《秋胡行》一題,就是後人有感於這一傳說而作。古辭佚,今存有西晉傳玄之擬作,內容與《列女傳》所載大體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來大多是男女相誘相親,而現在變成了女子拒絕子的引誘。當然,人們也可以說,秋胡是一個「壞人」,這種故事與《詩經》所歌唱的純真愛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記:在民間傳說文學故事中,虛設一個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關鍵在於,通過虛設的人物活動,作者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生活態度、審美理想。這樣我們能得出結論:漢代的「桑林」,已經不同於《詩經》時代的「桑林」,文學中的道德主題,開始壓倒了愛情主題。我們大概可以相信已經失傳《秋胡行》古辭與《列女傳》所載故事並無大異。而《陌上桑》顯然是這一故事或直接從《秋胡行》演化而來的。試看兩個故事的基本結構:場所:大路邊的桑林;主人公:一位採桑的美婦人;主要情節:路過
的大官調戲採桑女,遭到拒絕。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調戲者是採桑女之夫,故事最終以悲劇結束;在《陌上桑》中,採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絕了「使君」的調允,並以自己丈夫壓倒對方,故事以喜劇結束。實際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為二:一個是過路的惡太守,一個是值得誇耀的好丈夫。但盡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秋胡行》的故事,卻也作了重要改變,從而使詩的重心發生轉移。秋胡戲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揚儒家道德,採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個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動的,恐怕也很難說怎麼可愛。故事中也提到她長得很美,但作為一個結構萬分,這只是導致秋胡產生不良企圖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羅敷,除了拒絕太過的調戲這一表現德性的情節外,作者還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圍人對她的愛幕。這一部分,實際是全詩中最精彩的。這盡管同《詩經》所寫男女相誘相親之情不同,但兩者具有共同的基點:即人類的普遍的愛美之心,和對理想的異性的嚮往,所以說,羅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時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結合;換言之,是《詩經》的「桑林」精神與《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結合。也正是因為羅敷不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個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沒有必要為她安排一個強烈的悲劇下場,而讓她在輕松的喜劇氣氛中變得更為可愛。由此可見,《陌上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生活中具體事件的記載或改寫,而是漫長的文化變遷的產物羅敷這個人物,也是綜合了各種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輕、美麗、高貴、富有、幸福、堅貞、純潔,寄託著那些民間無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並不嚴格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她既是一個貴婦人,又是一個採桑女。其實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這樣的情況。那些公主、王子,實際是代表著普通民眾的心願。一定要拿後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觀念去穿鑿附會,反而是荒廖混亂的。然後回到詩歌本身。這詩原來按音樂分為三解,其文字內容,也相應地分為三段。第一段著重寫羅敷的美貌和人們對她的喜愛。起首四句,從大處說到小外,從虛處說到實處,是典型的民間故事式的開場白。同時,這四句也奠了全詩的氣氛:明郎的陽光照耀著絢麗的樓閣,樓閣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鮮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國年畫的味道。「照我秦氏樓」,既是親切的口氣,也表明詩人是站在羅敷的立場上說話,並由此把讀者引入到這種關系中去。而後羅敷就正式登場了:她提著一隻精美的桑籃,絡繩是用青絲編成,提把是用掛樹枝做就。這里器物的精緻華美,是為了襯託人物的高貴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頭上梳的是斜倚一側、似墮非墮的「倭墮髻」(東漢時一種流行發式),耳朵上掛著晶瑩閃亮、價值連城的
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紅綾子短襖,下身圍一條杏黃色綺羅裙。一切都是鮮艷的、明麗的、珍貴的、動人的。這好像是一個採桑的農婦,其實是一個理想中的美女。
照說,接下來應該寫羅敷的身體與面目之美。但這很困難。因為詩人所要表的,是絕對的、最高的美,而這種美無法加以具體的描繪。誰能說出什麼樣的身材、體態、眉目、唇齒算是達到了完善無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各具標準的審美要求。於是筆勢一盪,作者不直接寫羅敷本身,而去用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過路人放下了擔子,佇立凝視。他好像年歲較大,性格也沉穩些,所以只是手捋著胡須,流露出贊嘆的神氣。那一幫小夥子便沉住氣,有的脫下帽子,整理著頭巾,像是在賣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賺得美人流波一轉,便可得意民多時。種田的農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幹了;回家還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為看了羅敷,嫌老婆長得丑。這些都是詼諧的誇張之筆,令人讀來不禁失笑,好像拿不準自己在那場合會是什麼模樣。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詩歌的戲劇性,使得場面、氣氛都活躍起來;更重要的是,通過從虛處落筆,無中生有,表達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愛怎麼想像就怎麼想像,羅敷總是天下最美的。這實在是絕妙之筆。觀羅敷的一節,也最近於「桑林」文學的本來面目。它所表現的,是異性間的吸引,是人類愛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於《詩經》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觀者,都只是遠遠地伸長了頭頸看羅敷,卻不敢走近搭話,更不敢有越規之舉;而羅敷好像同他們並不發生關系,旁若無人。這就在男女雙方之間,設下了一道無形的牆。這便是「發乎情而止乎禮義。」同時也有另一種分寸:盡管有那麼多人在圍觀,那些小夥子幾乎就在沖破防線,作者也沒有讓羅敷給他們來一通義正辭嚴的斥責。要不然,就太教人掃興,太沒有味道了。因為這詩原有雙重的主題,作者都要照顧到。當然,整個第一段,是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題,只是限制它,不讓它破壞道德的主題。下面第二段,就開始轉向了。「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好大氣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類官員的尊稱,他們執掌一個地區的全權,漢人比之於古代的諸侯。官做得大,氣派自然大,膽子跟著大。別人見了羅敷,只是遠遠地看著,這位使君就不甘心於此了。於是派了手下人去問:這是誰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紀了?羅敷不動聲色,一一作答。這都是為了充分地展開情節,使矛沖突有一個醞釀的過程。若是一上來就劍拔弩張,文學趣味就少了。順帶,又寫出羅敷的年紀:十五至二十之間。中國古人認為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光。而後進入矛盾沖突的高潮。使君問道:你可願意坐上我的車,跟我回去?羅敷的回答猶如當頭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語氣十分強烈。理由是很簡單: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禮教之大義,豈可逾越?這一節是從秋胡戲妻故事中繼承來的,表現了詩歌的道德主題。而道德主題,總是在善與惡的沖突中才能表現得鮮明強烈。第三段緊接上一段的未句「羅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鋪展地誇耀丈夫。羅敷到底有沒有那麼一個丈夫?這問題本來很簡單:詩中說有,我們只好承認有。盡管在一般讀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歡文學作品裡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無奈何。這問題還可從二方面來證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來源於秋胡戲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婦人;其二,作者在這里是要彰揚忠貞的道德,總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貞。但第三段也並不完全是從道德主題著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讓羅敷來一通說教。但如果真是那樣,就糟糕了,這個美女馬上就變得乾巴巴的,教人喜歡不起來。
所以作者也是適可而止,道德大義在第二段用結末二句話點明之後,到第三段就轉向一層富有喜劇色彩、詼諧的情節,使讀者依然能夠享受到文學的趣味。羅敷誇婿,完全是有針對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勢,於是她先誇丈夫的威勢:丈夫騎
馬出門,後面跟著上千人的僚屬、差役;他騎一匹大白馬,隨人都騎黑色小馬,更顯得出眾超群;他的劍,他的馬匹,全都裝飾得華貴無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誇丈夫的權位:丈夫官運亨通,十五歲做小吏,二十歲就入朝作大夫,三十歲成了天子的親隨侍中郎,如今四十歲,已經做到專權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雖然是同等官職位,將來的前程,恐怕是難以相提並論了!最後是誇丈夫的
相貌風采:丈夫皮膚潔白,長著稀稀的美髯,走起路來氣度非凡,用這些來反襯使君的委瑣醜陋。這么一層層下來,羅敷越說越神氣,越說越得意,使君卻是越聽越晦氣,終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讀自然也跟著高興,直到故事結束。需要說明的是,羅敷的這位丈夫,也是童話中白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邏輯去查考。蕭滌先生說,對這一節不可泥定看殺,不可求其句句實在,原是說得很對,但這個人物在故事裡卻是合理的存在,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說了,《陌上桑》其實有雙重主題,但作者處理得很好,並沒有彼此分離
。從道德主題來說,至少在本詩范圍內,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這里,堅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違背人性的教樣,而是同確實可愛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聯系在起的。從美的情感的主題來說,也沒有因為道德約束的存在而受到過分的削弱。羅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筆下表現得動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學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對於常人出於愛美之心而略有失態的行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終不失人情味。愛慕美色,其實是人的天性。但這種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約制,所以文學作品常常在這方面提供安全無害的補償。《陌上桑》在這方面的意義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說更受人喜歡。所以在《陌上桑》出現以後,魏晉南北朝產生了大量的模擬之作,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變化的詩篇。至於它的獨特的表現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戲曲小說中,還不斷有人效仿。如《西記》寫鶯鶯出場時,便先寫周圍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態,正是從此中來。
······································

❾ 大明宮詞里的那段皮影戲《採桑女》是出自哪裡誰撰寫的

《大明宮詞》皮影戲那段台詞,改編自《採桑女》、《秋胡戲妻》
第四集皮影戲演得正熱烈,白布上升起一輪太陽,百花齊放,鳥語花香。

這是一出哀婉的千古愛情絕唱(採桑女)。

賀蘭氏:(悠揚、凄婉地)野花迎風飄擺,好像是在傾訴衷腸;綠草凄凄抖動,如無盡的纏綿依戀;初綠的柳枝輕拂悠悠碧水,攪亂了春心柔情盪漾。為什麼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遠行的丈夫卻年年不見音訊……

幕後的賀蘭氏操縱著皮影,表情陷入憂傷與思念。李治看著她,恍如是她企盼多時的郎君。

李治:離家去國整整三年,為了夢想中金碧輝煌的長安,為了都市裡充滿了神奇的歷險,為了滿足一個男兒宏偉的心願。現在終於錦衣還鄉,又遇上這故人般熟識的春天,看這一江春水,看這滿溪桃花,看這如黛青山,都沒有絲毫改變,也不知我新婚一夜就別離的妻子是否依舊紅顏?對面來的是誰家女子,生得滿面春光,美麗非凡!

李治:(望著賀蘭氏,動情地)這位姑娘,請你停下美麗的腳步,你可知自己犯下什麼樣的錯誤?

賀蘭氏:(聲音千嬌百媚)這位官人,明明是你的馬蹄踢翻了我的竹籃,你看這寬闊的道路直通藍天,你卻非讓這可惡的畜生濺起我滿身泥點,怎麼反倒怪罪是我的錯誤?

李治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臉色紅潤,目光和賀蘭氏相遇,不迴避地看著她。

李治:(聲音輕柔,充滿真情)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你婀娜的身姿讓我的手不聽使喚,你蓬鬆的烏發漲滿了我的眼簾,看不見道路山川,只是漆黑一片;你明艷的面頰讓我胯下的這頭畜生傾倒,竟忘記了他的主人是多麼威嚴。

賀蘭氏:(異常嬌媚,更加誘人)快快走遠點吧,你這輕浮的漢子,你可知調戲的是怎樣多情的一個女子?她為了只見過一面的丈夫,已經虛擲三年,把錦綉青春都拋入無盡的苦等,把少女柔情都交付了夜夜空夢。快快走遠點吧,你這邪惡的使臣,當空虛與幽怨已經把她擊倒,你就想為墮落再加一把力,把她的貞潔徹底摧毀。你這樣做不怕遭到上天的報應……

李治:(畫外音)上天只報應痴愚的蠢人,我已連遭三年的報應。為了有名無實的妻子,為了虛枉的利祿功名。看這滿目春光,看這比春光還要柔媚千倍的姑娘……

李治:(畫外音)……想起長安三年的凄風苦雨,恰如在地獄深淵里爬行。看野花纏繞,看野蝶雙雙追逐,只為了凌虛中那點點轉瞬依戀,春光一過,它似就陷入那命定中永遠的黑暗。人生怎能逃出同樣的宿命。

台後,賀蘭似乎忘卻了是在演戲,面色緋紅。幕布上的皮影捂住了郎君的嘴,他們的身體相距咫尺,有片刻的靜默,倆人相望著對方,幾乎停住手中的動作,漸漸地,賀蘭氏開始說話,話語中增添了幾分調情的隱喻,代表了她此時的心情。

賀蘭氏:(眼盯著李治)快快住嘴吧,你這大膽的罪人,你雖貌似天神,心卻比鐵石還要堅硬,雙目比天池還要幽深。看鮮花纏綿,我比它們還要柔弱;看野蝶迎風飛舞,我比它們還要紛忙迷亂。看在上天的分上,別再開啟你那飽滿生動的雙唇,哪怕再有一絲你那呼吸間的微風,我也要跌入你的深淵,快快走遠吧,別再把我這個可憐的女子糾纏……

太平懵懂地聽著戲文。

旁白:我並不明白,為什麼韓國夫人看到父皇和賀蘭姐姐演戲不高興,我也不懂戲中說的意思。但是,我感到父皇和賀蘭姐姐都演得十分投入,好像他們真是那兩相恩愛的情人。在我長大之後的日子裡,當我也有了愛情的經歷之後,我回憶起那天的情形,才體味到父皇和賀蘭姐姐的戲詞中,傾訴了他們之間的愛戀之情,以及父皇心中的苦悶和哀怨。我才知道他們在偷偷地相愛。這種危險關系威脅到了母親以及姨媽韓國夫人……

李治:看野花纏綿,我比它們還要渴望纏綿;看野蝶迎風飛舞,我的心也同樣為你紛忙迷亂。任什麼衣錦還鄉,任什麼榮耀故里,任什麼結發夫妻,任什麼神明責罰。它們加起來也抵不上你的嬌軀輕輕一顫。隨我遠行吧,離開這滿目傷心的地方,它讓你我雙雙經受磨難…

李治用灼熱的目光注視著賀蘭氏,口中不斷地重復著:隨我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