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中國電影產業規模2016
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產業規模2016

發布時間: 2024-06-21 21:31:30

Ⅰ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歷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斷創造奇跡,在國際上也更具影響力,國產影片單片票房累計收入超20億、30億、50億的電影也不在少數。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後,當然是投資方大賺特賺。比如說一部成本3000萬的影片,最終票房達到12.69億,這部影片就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泰囧》,影片背後的投資方有一位90後,於宇昂投《泰囧》400萬,經票片分賬獲得的收益為7000萬;成本為5億的《紅海行動》,四川人投資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萬,最終吸金1.2個億……

選擇想投資的電影→了解項目資料與合同→確定認購金額→打款到出品公司對公賬戶→簽訂合同→等待電影上映→電影上映後等分紅→會計律師所計算好分紅→打款到合同上的銀行卡上。

Ⅱ 你如何評價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變化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中國電影行業集中度

行業概況

1、定義

電影產業是對以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三個行業為主,同時包括電影的後產品的開發(如音像製品、電影頻道、相關圖書、玩具等)以及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活動的總稱,屬第三產業中娛樂業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過視聽技術傳遞藝術形象信息,為人們提供審美、娛樂、宣教服務。

電影產業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2、產業鏈剖析:包括五大階段

從電影行業整體來看,其產業鏈包括電影製作、出品、發行、放映環節。電影製作作為整個產業的最前端,決定了行業的影片供給數量、質量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議價權。影片製作完成後,通過出品及發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線企業進行宣發。電影產業的終端是院線市場,其基本職能是提供放映服務獲取票務收入,一般占據45%的票房分賬比例,同時還為合作商提供廣告服務、提供賣品簡槐兆等衍生品服務以獲得非票務收入。

在電影產業鏈中,發行上承製片方,下連院線播映方,是將影片全國推廣的渠道,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參與者眾多。

電影製作方主要包括國內外文學與劇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國外的漫威、迪士尼,國內的華策影視、騰訊文學等;內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華納兄弟、環球影業,國內的萬達影視、華誼兄弟等專業明培影視公司;宣傳發行方包括華納兄弟、環球影業等傳統影視公司發行方,以及淘票票、愛奇藝與貓眼電影等網路發行方;電影產業鏈終端的院線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與國內的萬達影院、大地影院、橫店影視等。

行業發展歷程:處於「互聯網+時代」

從1950年發展至今,我國電影行業共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為「國有資本時代」、「民營資本時代」、「商業大攔租片時代」和目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

行業政策背景:多項政策加持

以政策扶持為主導電影產業的迅猛發展與國家層面以及政策層面出台的各項扶持政策有著緊密的聯系。2010年的《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發布,我國對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具體政策措施保障;

關於支持電影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在2014年由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聯合發布,明確了八項具體政策,使得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公益服務質量和水平得到提升;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徵收使用管理辦法》於2015年由國家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並規定,向申請工商登記的經營性電影放映單位徵收5%的電影專項資金,用於電影產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和人才引進扶持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於2017年3月1日發布實施,具有里程碑意義。對於正處於發展迅速但缺乏法律依據及保障的電影市場來說,無疑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帶來了法制化的信心,也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可以說,國家法律和政策,特別是政策幾乎決定著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程度。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電影市場收入規模:疫情後強勢反彈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截至2021年12月中旬,我國電影票房收入457億元,較2020年恢復較快。

2、中國觀影人次情況:2020年下降近7成

從觀影人次的變動情況看,2020年全年觀影人次5.49億人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68.23%,降幅與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對比2019年全國約14億的人口總量,人均觀影次數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顯,若以8.48億的城鎮人口計算,人均觀影次數為0.65次,相比2019年減少了1.43次。

3、中國電影放映場次情況:疫情影響放映場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國影院共放映電影5658.4萬場,同比減少55.58%,降幅明顯低於觀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對比票房、觀影人次和放映場次的變化情況,隨著國內影院數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場次的增加速度始終能夠大幅高於票房和觀影人次的增長速度。

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集中度:頭部效應明顯

整體來看,中國電影市場頭部效應明顯,行業集中度較高。隨著檔期競爭加劇、口碑宣傳作用凸顯,國內電影票房集中度加劇。2020年受疫情影響,電影前五名票房達到全年總票房的50%以上。除2020年特殊情況外,2018至2021年電影票房前三名和前五名佔比穩步提升,這意味著影視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分到更多紅利。

2、企業競爭:萬達影院市場份額最高

從各院線票房情況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市場集中度仍待提高,以票房TOP5院線的票房合計僅為2020年電影總票房的47%。其中,萬達院線以15%的票房比重位居榜首,其次為大地院線,其票房比重為10%,上海聯合院線(8%)、中影數字院線(7%)和中影南方新干線緊隨其後(7%)。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政策方面:《「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

2021年11月9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也是針對內地目前電影市場所做出的最重要的指導性方針政策,其中既有一些具體的數字指標要求,也有一些針對性較強的規劃部署。整個規劃書近萬字,基本涵蓋了內地電影近幾年發展出現的問題和症結,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包括了之前一些方針政策的進一步執行。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Ⅲ 未來電影行業的發展趨勢,會怎樣呢

未來電影行業的發展趨勢,會怎樣呢

長遠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將會在未來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長水平,除了居民收入提升、城市化的推進之外,我國年平均觀影人次也較發達國家為低,這意味著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前瞻產業研究院《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預計在2019年,中國國內票房收入將超過500億元,2020年將接近600億元。
目前電影上映後因其質量較好,口碑較高,院線和影院為滿足觀眾需求調整排片量,使得其票房收入持續高漲的情況已不罕見。隨著進口電影的引入,我國電影市場競爭加劇,以及觀眾對電影消費要求的提升,對電影質量要求逐步提高。在票補退潮、電影票價逐步回歸正常後,觀眾更希望看到值得票價的電影,而電影質量的提高亦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電影行業的健康發展。

國內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怎樣?

這個不太好說,畢竟變數很大,而且也得看是什麼行業了。不過現在還是互聯網發展比較迅猛。我是在小區邊開蛋糕店的,最近小區弄了個號碼,把我們周邊的商家都加進去了,免費給我們做宣傳。現在每天電話響不停,都是小區業主打來訂蛋糕和餅的。生意好了很多,也不用自己去印單子宣傳了。這個叫湖南小區助手,你去查一下你的城市簽了沒。

乾洗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怎樣

你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乾洗行業的前景也是有的,發展的趨勢也會越來的越好,也會朝著智能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總的來說前景不錯,但是商業的競爭也會愈加的激烈!

未來裝修行業的發展趨勢?

裝潢公司大都是施工隊,以後是要做品牌、理念!

未來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

給你個互聯網廣告行業的發展趨勢預測,希望能用的著。
金融危機的影響已波及全球,各國經濟增長放緩,都面臨極大考驗。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內企業同樣無法免遭全球經濟困局的影響,面對危機對自身發展的沖擊,企業紛紛縮減開支和控製成本。因此,在企業的廣告投入方面,將更加傾向選擇低成本、高效率的投放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互聯網廣告卻一枝獨秀,逆勢增長。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網路廣告收入達59億美元,寫下歷來第二佳績。
2008年第3季度,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為33.44億元(不計渠道收入),環比增長19.1%。其中,關鍵字廣告為14.64億元,環比上升19.3%,占互聯網廣告市場的43.8%;廣告位廣告為16.96億元,環比上升18.9%,占互聯網廣告市場的50.7%。而中國四大門戶網站第三季廣告在奧運經濟的 *** 下也大幅成長,廣告總收入達到1.08億美元,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2008年3季度,新浪的品牌廣告業務已經連續10個季度同比增長。金融危機對其凈收益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騰訊的凈利潤比前一季下降7.8%,新浪和網易的凈利潤降幅分別達到13%和28.5%。
隨著國內互聯網的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廣告在企業營銷中的地位和價值越顯重要。選擇上網淘金,將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之路。(中投網)

IT行業的發展趨勢,請問未來是怎樣的?

近幾年來,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業態的蓬勃發展,軟體產業也加快了向服務化、網路化、融合化等方向的發展,不僅與其他產業的關聯性、互動性顯著增強,同時還更加深入地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促進了信息消費等新消費形態的迅速崛起。想深入了解並學習的話,看看信獅教育,可以作為參考。

中國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哪裡找?

中國未來職業發展趨勢展望
21
世紀中國急需的人才
專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預測,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技
術的發展,我國的產業機構將發生根本的變化。未來
10
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行業和
急需的人才主要有: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開發與利用、新能源、新材
料、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農業科技、環境保護技術、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工商與
國際經貿、律師等

方面的人才。

在未來
10
年中,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領域有:
(1)
、生物技術。生物技術主要是基因工程、蛋白質合成工程以及生物製品開發為
核心的研究領域,將對二十一世界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生物技術的發展將
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威脅人類的疾病,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人類未來的命運。
(2)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技術,該領域的主要技術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等。在
1998
年至
2000
年兩年的時間里,以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技術
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以這些技術為主的公司和企業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技術和資
產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代表高技術發展的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和計算機、互聯網的股票價
格成倍上漲,香港和國內的網路股票和從事計算機生產和經營的股票也大幅度上漲。盡

2000
年下半年至今,代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股票大幅度回落。但是,從信息技
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看,
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科學技術領域仍將飛速發展,並逐漸將當前知
識經濟中存在的「泡沫」不斷平息,使信息技術真正引導世界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潮流。
(3)
、新材料科學領域。材料科學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應
用科學領域。人類生產生活中需要各種特殊的高性能的材料,如工業和高科技領域需要
的各種合金材料,超導材料,用於製造各種晶元的半導體材料,生活中的各種高分子合
成材料
(
用於服裝、洗滌用品、美容保健品等
)
,最近成為新材料技術熱點的納米技術,
這些新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高技術產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提高了人類
的生活質量和效率。在未來發展中,新材料科學將仍成為科技發展的主導領域。
(4)、新能源及相應技術開發領域。作為傳統能源的石油、天然氣、煤碳等能源用盡的時候,而人類生產生活的主導能源仍是這些能源,人類將無法生存。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必須尋找新的能源替代這些即將耗盡的能源。其中,核聚變能、太陽能、海洋能源、風能、水電能源等將成為未來能源開發的主導領域,並在此基礎上,尋找和開發新的能源。
(5)、空間技術。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開發外太空的時代,空間技術的發展將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提供技術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利用也越來越多,效率也不斷提高,如遍布於地球外層空間的用於通訊、軍事、地理遙感、天氣觀測、天文觀測等領域各種衛星,用於做各種材料合成實驗、科學實驗和太空中轉站的太空站,在地球以外空間進行空間探索的宇宙飛船,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還將對太空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如建立太陽能太空發電站、在太空建立人類居住的太空城、開發外太空的行星、天然衛星、小行星等天體上的礦物資源和能源等,這一切都需要先進的空間技術支持。
(6)、海洋技術與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庫,它是人類的食品和原材料的重要來源,而目前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是非常有限的,對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對人類社會經濟與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專家預測,上述六個領域的技術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可以形成九大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包括:生物工程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光電子信息產業、智能機械產業、軟體產業、新材料開發與製造產業、核能與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產業、空間技術與開發產業、海洋技術與開發產業。

未來5年物流行業的發展趨勢

就物流行業而言,它的發展將會非常好,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注意到物流能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但是我想說的是物流行業好並不意味著物流就業好,管理類的就業,都比較蛋疼的,熬住了,發展就看個人努力和機遇了。

未來10年服裝行業的發展趨勢會是怎樣的?

服裝行業是冷門,這個行業沒有行業優勢,倒是可以關注幾個品牌上市公司,看主營和凈利潤。

機加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會怎樣

機加工行業未來將向高精尖的發展,傳統的加工將會慢慢淘汰
數字化會越來越被重視

Ⅳ 流轉的激情與新時代中國電影市場的新變,中國電影發展趨勢有多快

新時代是孕育新的夢想所在的,我們的電影行業發展也在其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迅速,不僅在頭部電影創作上不斷加強競爭力,創作的形態和思維態勢以及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都有了質的提升。中國電影的整個產業流變在歷史進程中得到了歷史性的成就,也彰顯了我們新時代的創新態勢。


過去中國電影的領軍人物是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時代下電影人輩出,寧浩、李玉、徐崢等新一代年輕導演涌現出來,他們的藝術風格更加鮮明,表述的內容更接近當下年輕關眾,在電影市場上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相信未來中國電影也會在他們的助推下,本著好故事和好劇本、貼近觀眾的發展態勢走下去。

Ⅳ 2016年電影圈最火的十大事件是什麼

(本文由劇透社公號原創:jutou321)

這一系列尷尬,讓它們在口碑和票房之間,也僅完成了一半任務。

眼下,影視投資風潮愈發強勁,影視從業者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中國電影產業正在面臨一場抉擇。

商業就一定不會產出好的藝術么?

不知為何,這明明已經有正確選項的問題,

如今,卻讓人答不出來。

- END -

微信搜索關註:劇透社( jutou321)

每天牛逼一點點!

Ⅵ 電影投資你了解多少

不知道在各位投資者的印象中電影版權投資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對於電影版權我只能給大家講講電影版權認購其實就是一張紙質憑證,也就是咱們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會給我們一個憑證一樣。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投資的錢打在哪裡?這個投資細節大家都需要關注,首先給大家講講投資電影的錢是投資在哪裡,如果是比較有實力的影視公司那投資的錢肯定是有第三方監管銀行進行監管服務,監管銀行就是投資者把錢投資在監管的賬戶後,這個錢誰都動不了,必須提交詳細資金用途在提交,提交有監管銀行來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後才可拿錢去拍攝電影,很多民營企業只是把賬戶開在了某個銀行下,然後說資金由誰監管,所以大家切記要謹慎。

Ⅶ 請問電影行業現狀如何

行業主要企業:貓眼娛樂(01896HK)、阿里影業(01060HK)、光線傳媒(300251)、新片場(834630)、華誼兄弟(300027)、愛奇藝(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數據:2021年中國電影票房、2021年中國票房結構

疫情後電影產量大幅度回彈

2016-2019年,受益於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我國電影生產規模總體呈現波動增長。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國產影片數量大幅下降,僅為301部。2021年,受益於全國疫情的有效管控,行業復甦較快,截至12月底,國產影片數量突破新高,達到740部。

472.58億元票房領跑全球

從電影票房收入來看,2016-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增長,並成功突破600億大關。2019年,我國票房收入達641億元,較2018年增長5.4%,增速整體呈現下滑態勢。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僅為203億元,不到2019年票房收入的三成。2021年,根據M大數據的《2021中國電影年度調查報告》中披露的數據,中國電影市場年度總票房472.58億元,領跑全球。

票房前三均超45億元

2021年,截至12月中旬,我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前三分別為《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別實現票房57.6億元,54.1億元和45.2億元,票房收入遠超其他影片。排名第4-10名的影片票房收入較為接近,基本在10-15億元之間。

國產電影票房佔比維持在60%左右

從國內票房收入結構方面看,2016-2019年,我國電影行業國產影片票房營收和進口影片票房營收比重較為穩定,基本維持在60%和40%左右。2020年和2021年,在疫情背景下,海外頭部影視企業推遲或取消了旗下影片的發行,致使我國票房結構發生巨大的傾斜,進口影片票房營收急劇下滑,佔比不到總營收的20%。

我國電影產業票房依賴嚴重

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依然嚴重依賴票房收入,非票房收入的佔比較低。不過,從國內影院非票房收入佔比來看,各大院線公司的非票房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在不斷提高。其中,萬達電影的非票房業務發展最好,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萬達電影實現非票房收入12.74億元,其中廣告收入5.98億元,占總營收的9.50%,商品消費收入6.76億元占總營收的10.74%,合計佔比20.24%;其中廣告收入毛利率為10.50%,商品銷售收入毛利率為39.72%。萬達電影致力於「多維度發展非票房業務」,不僅舉辦一些專屬活動,如跨界合作故宮食品、哈根達斯等品牌,還有大力拓展咖啡業務,覆蓋14個城市。

總體來說,2021年我國電影產業在疫情後恢復較好,但在收入結構來看,對於票房收入的依賴程度依舊較高。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