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語電影 » 法國電影中國姑娘天狼網
擴展閱讀
電影學院第動畫學院獎 2024-10-06 10:20:20
中國電影仿造致命美德 2024-10-06 10:20:18
國產電影哪吒在全國 2024-10-06 10:20:11

法國電影中國姑娘天狼網

發布時間: 2024-07-08 03:52:04

⑴ 真人電影灰姑娘評價如何

《灰姑娘》可是無論歐美觀眾還是中國觀眾都家喻戶曉的經典童話故事啊。

這類童話故事的真人影視化作品往往承擔著很大的壓力和期待,但是這部2015年上映的真人版電影《灰姑娘 Cinderella》卻是由專業「造夢」公司——迪士尼出品。

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演員配置,完成度與呈現效果都很讓人驚喜~

「童話」不是教科書,它的作用只是給我們這些平凡的人類,講述一個充滿幻想的美妙故事。

而不是要教給別人「做人的道理」。

從童話真人版的角度來說,迪士尼這版《灰姑娘》非常成功。

⑵ 戈達爾的電影《中國姑娘》講的是什麼

呵呵,你怎麼會想到這部電影啊。

中文:中國姑娘
英文:La Chinoise
別名:中國女
發行:1967年
導演:讓-呂克 戈達爾(Jean-Luc Godard)
第三十二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評委會特別獎

導演戈達爾醉心於宣揚毛澤東主義,他的這部機敏的諷刺作品激怒了循規蹈矩的批評家。戈達爾當時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飾演一個哲學系學生,她對校園里的四個毛主義小組成員很同情。他們的目標老是為外界因素所干擾,如招貼海報,紅寶書,教條化的頌歌等,似乎總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能對實踐活動給予任何一點思想上的支持。

戈達爾顯然處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盡管在描述他們的狂熱時盡量向革命者的傳統風格靠攏。

劇情簡介: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區。銀行家的女兒維絡尼卡在一位已同雙親外出度假的女友處借來的住宅里,召開「馬列主義***」支部會議。房裡堆放著一大批小紅皮書,牆壁上醒目地掛著一些手寫的毛澤東語錄。在從北京傳來的無線電廣播聲中,維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並以「阿登-阿拉維亞」的命名,以紀念被法國***開除出黨的這一同名小說的作者波爾·尼贊。支部成員包括青年演員吉羅姆、女傭人伊沃娜、畫家基里洛夫和大學生亨利。維洛尼卡給支部規定的任務是「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正值此時,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進來。他血流滿面,是在巴黎大學同法共黨員們進行關於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辯論時被打傷的。這使維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線」的正確性,即不僅不與法國***為伍,而且視其為主要敵人。
接下去一大段,影片並沒有去作通常意義上的情節發展,而是讓各個人物輪流以特精寫鏡頭出現,面對攝影機鏡頭現身說法。
先是演員吉羅姆上場,他說道:「現在我向你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新戲劇。中國學生在莫斯科街頭散發小冊子,理所當然地受到了阻撓。第二天在中國使館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們頭纏綳帶對資產階級記者們高喊:'你們瞧,這就是修正主義者對我們乾的好事!'他們興高采烈地同《生活》雜志和《巴黎今晚報》的記者會面,然後解開綳帶,原來他們的頭臉乾乾凈凈,沒有任何受毆打的痕跡。記者們受到愚弄後大為惱怒,卻不懂得這就是新戲劇。」
銀幕上打出字幕:「什麼是新戲劇?那就是實驗。」吉羅姆繼續講:「真正的戲劇就是對現實的思考。我想說,這類似布萊希特(銀幕上出現布萊希特的照片)或莎士比亞(銀幕上出現莎士比亞的肖像畫)。是啊,是啊,毛的思想可能沒有什麼助益:在任何情況下需要的是真誠和狂熱!」此時吉羅姆已不是在說話,而是朝著攝影機大聲吼叫了。接著他又喊道:「你們會以為我像小丑那樣在扮鬼臉,就因為他們在拍攝我;完全不是這樣,我所以真誠,是因為攝影機就在我面前。」這時攝影師庫塔爾和他的攝影機出現在銀幕上,傳來了導演戈達爾的聲音「停!」,鏡頭號碼的字樣又一次顯現。
在這幢房子里當女傭的姑娘伊沃娜也是這樣上場的。她直接朝著攝影機鏡頭談起她出生的農村,談到她為何來城市謀生,因為賺的工資不夠用,只得在業余時間去當妓女,說她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活生生的證明。
然後是「中國姑娘」維洛尼卡本人現身說法。她聲稱,她就像凱洛爾童話中的愛麗絲揭開通向奇境的帷幕那樣,給自己發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如果我有足夠勇氣,我就要炸掉巴黎大學、盧浮宮和法蘭西喜劇院……是啊,我知道得很清楚,我跟工人階級脫節,但這也沒有辦法,因為我出身於銀行家家庭。」
這時銀幕上第一次出現了隨後在影片進程中一再重復出現的字幕:「帝國主義者還活著!」
伊沃娜繼續在她的三個聽眾面前發表演說:「革命者教會我們,研究情況要從客觀現實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為圖解她這段話,接著演出了以越南戰爭為主題的啞劇:吉羅姆戴著眼鏡,代替鏡片的是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的國旗;伊沃娜換成婦女裝束,做出端碗吃米飯的樣子,有幾架玩具飛機開始在她周圍盤旋。伊沃娜滿臉塗上紅色油彩,用玩具自動步槍射擊;吉羅姆則面對攝影機念著關於「兩種共產主義」的台詞:一種是莫斯科修正主義的蛻化變質的共產主義,另一種是越南式的共產主義。美帝國主義被扮成一個帶老虎面具的人,他正在用紅色電話和克里姆林宮通話。這段戲中戲以維洛尼卡的「采訪」而告終。她宣稱,她已對法國***徹底絕望,要在北京尋找自己的理想。
收音機傳來《國際歌》,睡在地板上的支部成員們在北京無線廣播中醒過來。他們和著這歌聲在陽台上做操。然後,這個組織的另一名成員、畫家基里洛夫出來發表自己的宣言。他其實並未創作過任何畫,只是重復了漢堡某位畫家的實驗,把塗滿各種色斑的條幅到處懸掛,以示對「壓制現代派藝術的虛假自由」的抗議。他的政治信條是,「如果馬克思列寧主義存在,那就意味著一切都可以被允許。」
基里洛夫用粉筆在黑板上信手寫上一些政治家、詩人和藝術家的名字,然後一個個擦掉,從薩特開始,一直到谷克多、伏爾泰、索福克勒斯、大仲馬、博馬舍、拉辛、拉比什及其他人,只留下了貝爾托特·布萊希特的名字。鏡頭外有人念著毛澤東的語錄:「我們應該在文藝領域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最後,基里洛夫歇斯底里地大喊:「沒有炸彈的革命者就不是革命者!給我炸彈!今天我們人數雖少,明天就會很多!」
夜裡,在充滿浪漫情調的輕柔的音樂聲中,維洛尼卡對試圖向她求愛的吉羅姆說,她不能和他發生關系,因為愛情會妨礙她的革命活動。銀幕上又出現了「帝國主義者還活著」的字幕。整個支部彎弓向「人民敵人」的畫像射箭。戴眼鏡的亨利說了幾句試圖維護法共的話,馬上被連喊帶叫地趕出支部:「滾到莫斯科去,修正主義分子!」維洛尼卡破口大罵法共領導人,還捎帶罵了蓬皮杜、加羅蒂、密特朗和威爾遜。她宣布,進行斗爭的唯一手段是恐怖。
維洛尼卡坐在列車車廂里,在窗外飛馳而進的景物的背景下,與天主教工會某領導人和《當代》雜志記者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維洛尼卡列舉了自己所有敵人的名單,其中包括戰爭製造者、官僚主義者、企業家和反動知識分子。她對當前中國關閉大學歡呼雀躍,認為在法國也應該如此行事,一切應該「從零開始」。維洛尼卡認為現在應該往大學里扔炸彈,還援引上一世紀俄國虛無主義者的經驗,說扔炸彈最後扔出了1917年的革命和偉大的十月。她對談話者產,如今已到了採取行動的時候,蘇聯文化部長肖科洛夫應法國政府邀請即將前來巴黎,應該把他殺死。
為對殺死肖科洛夫承擔責任,經「支部」討論決定,基里洛夫應該犧牲自己。基里洛夫寫了遺言,說明他殺死蘇聯文化部長,一是為了制止他在南特大學新學系成立會上發言,二是以恐怖行動消除政府使法國各大學陷入的文化冷漠狀態。當維洛尼卡和吉羅姆念著這字條的時候,鄰室傳來一聲槍響,基里洛夫自殺了。吉羅姆小心地從他手裡拿出槍,用一塊布把它包起,以免抹掉他的指紋。
維洛尼卡偕同吉羅姆駕車來到蘇聯代表團下榻的旅館。她讓吉羅姆待在車里,自己跑進旅館大廳,向守門人詢問了一下房間的號碼,在二層樓的一個過道里消失不見了。接著,她在大玻璃窗里出現,向吉羅姆揮手示意,又跑往旅館的另一側。錄她再次出現時,她舉起拳頭做出勝利的記號,走出旅館。坐進車子後,她向吉羅姆解釋,開頭她看錯了房間號碼,把「23」看成「32」,最後還是順利完成了任務,把蘇聯部長解決了。
在「支部」已離去的那所房子里,主人們已從外地回來,從牆上取下「條條道路通北京」的標語並開始清掃房間。維洛尼卡在畫外向觀眾說出最後一句台詞:「……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⑶ 什麼是法國新浪潮~

「新浪潮」電影是電影史中最耀目、最迅速、最徹底的新舊換代事件之一。最常為大家所稱道的是眾多性格各異的年輕人搞出的一批批精彩紛呈的電影佳作,電影評論對電影創作的作用,沒上過電影學院能不能拍電影,器材的整體變化對創作的影響,青年電影的活力,電影變革與社會變革的互動等話題。這些話題常道常新。比如目前中國電影評論的弱勢、與創作的脫節、說好不說壞,比如各式電影教育是在培養電影人才還是在製造電視通才,比如數字化影響到器材的復雜程度不夠,而且改變了工藝流程,創作除了適應它之外還能做什麼,比如對電影創作者進行「分代」論撥,等等。
浪潮之後——六十年代後法國電影速描 60年代,《電影手冊》繼續伴隨年輕的法國電影運動。在「新浪潮」首期之後,有些人繼第一代編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和羅麥爾之後成為導演,陸續出現了呂克·穆萊、安德烈·戴西內、巴斯卡爾·卡內、讓一路易·考莫利,後來又有塞爾日·勒·貝隆、達尼埃爾·杜布魯克斯、雷奧·加拉克斯、奧利維爾·阿塞亞斯,雖然他們絕對沒有形成可以跟1958年那代人相提並論的集體。保羅·維西亞試圖通過_個製作公司(「對角線電影公司」)促進一群志趣相近的年輕作者形成一個集體,他們當中有讓一克魯德·吉蓋、馬利一克魯德·特萊魯、讓一克魯德-比埃特、雅克·達維拉、紀拉德·弗羅特一古達茲,但是這個嘗試是邊緣性的,因為他們的探索結果和國際影響始終非常有限。只有安德烈·戴西內例外,他在經歷了艱難的起步之後,成功地在電影製作領域占據了相當於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娜·德納芙不遺餘力的支持,自1981年拍攝《美洲旅館》開始,直到《我最喜歡的房子》(1993)和《竊賊》(1996)。 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末對法國電影來說是一個過渡時期。「新浪潮」的餘波仍在震盪,傳統形式的電影又重為人們所矚目。一些資深的藝術家把傳統和「新浪潮」手法相結合,拍出了富有個性的影片,如布努艾爾的《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1972)、《慾望的隱晦目的》(1977)、布萊松的《幻想家的四個夜晚》(1971)等。「新浪潮」的主將們則開始分化,戈達爾仍延續離經叛道的宗旨,拍了《中國姑娘》(1967)、《周末》(1967)等極左觀點的作品;特呂弗向傳統有所回歸;拍了《阿黛爾·雨果的故事》(1975)、《最後一班地鐵》(1980)等影片;阿倫·雷乃繼續他對時間和心理的探究,向法國電影貢獻了《天命》(1975)、《我的美國叔叔》(1980)等影片。此外,科斯塔一加夫拉斯的《z》(1968)、《招供》(1969)、伊夫·布瓦塞的《謀殺》(1972)、米歇爾·德拉什的《舞會上的小提琴》(1973)等影片分別從現實或歷史揭露政治的黑暗,形成了「政治電影熱」。70年代中期,法國還曾有過一個色情電影的高潮,但很快便銷聲匿跡。 「新浪潮」是電影有史以來發生的場著名的美學革命,在這個意義上來說,1959年的「新浪潮」的繼承人只有讓·厄斯塔什(從1963年的《有害的交往》到1981年的《阿利克斯的照片》)和菲利普·卡雷爾(從1969年的《處女的床》、1989年的《急吻》和1991年的《我再也聽不到吉他聲了》到1995年的《幻滅的心》),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延續著「新浪潮」先驅者們的實驗和探索。 80年代的法國電影雖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創新運動,卻也涌現了不少才華橫溢的新人,給法國電影帶來了勃勃生機。他們中間有的年齡並不輕,但就從事電影異常工作來說,仍屬80年代新人,如克洛德·貝黑,他從早年當製片和演員發展到執導《讓·德·弗洛萊物》和《甘泉琶依》這樣的巨片,同時還擔任了《熊》《情人》等名片的製片人。 ……
「新浪潮」(又稱「電影手冊派」、「作者電影」)作者電影的風格,在巴贊理論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下,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因而有很強的紀實性,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比如:特呂弗的處女作《胡作非為》及可視其為續集的《喻吻》、《二十歲的愛情》、《夫妻生活》等等。這些影片都以一種空前未有的真實與誠懇征服了觀眾。戈達爾說:「新浪潮的真誠之處在於它很好地表現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鱉腳地表現它不了解的事情」。作者電影往往集編劇、導演、對自、音樂,甚至製片於—身,形成了統一的製片方式。從電影觀念上看,「新浪潮」同先鋒派一樣,向傳統電影觀念發出了挑戰,這兩次電影美學運動都是對商業電影的有力打擊。從形式上看,「新浪潮」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有著不少共同之處,所不同的是「新浪潮」與「新現實主義」在影片的主題與內容上卻有所不同,「新現實主義」帶有重大的社會性,而「新浪潮」卻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主題:非政治性的電影。在新浪潮的作品中,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世,隨風在世上飄泊,又隨風而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入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新浪潮」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鋼,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建築在「善」與「邪惡」的傳統觀念。特呂弗拍攝的《朱爾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義的。 法語法國網站整理 Myfrfr.com

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攝影師們側重於畫面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製作。他們以一種全新的自然主義的攝影風格出現。這一點緊緊和拉烏爾·谷達爾的名字聯系在一起。谷達爾是戈達爾形影不離的攝影師,拍攝了從1959年一1968年間戈達爾的所有影片,還有一部分是和特呂弗合作的影片。由於「新浪潮」製作費用低、周期短,在實景中拍攝和即興的導演、表演風格,便決定了谷達爾的攝影風格。他在攝影中更多地使用自然光和微弱光線的表現。他創造了肩扛攝影機、跟拍、搶拍等類似紀錄片或新聞片的拍攝方法,形成一種極強的現實風格。谷達爾的這些風格賦予影片以自然、逼真、偶發的創作風格。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顧及電影時空的完整性以及節奏的運動感,又出現大量的長鏡頭、景深鏡頭的攝影,特別是動用了一些十分靈活的移動攝影 Q—戈達爾說:「攝影移動是個道德問題」。他把美學上的追求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那時起,跟拍、長焦、變焦、定格、延續的全景攝影,成幀調節、攝影機的震顫相繼作為藝術手段而動用。

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實感。有時人物的對白都被淹沒在音響中。那時,因為投資少,大都是同期錄音、製作周期短,這是最省錢的辦法。剪輯:蒙太奇在這里不再表達思想和解釋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為時空切割時的手段。「新浪潮」的導演們對電影的長度、節奏很感興趣。他們實現了一種快速剪輯的方法,增加了電影的鏡頭數目。取消遮擋、化出化人、淡出談人等傳統手法,採用鏡頭之間的直接銜接,並在時空關繫上進行跳接。這種剪接無疑加快了觀眾的視覺節奏,減輕了敘事的繁瑣冗長。長鏡頭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實色彩。而快速剪輯法是增加視覺的節奏感。從「新浪潮」之後,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成為當代法國電影的基本藝術手段,一直為人所延用至今。 法語法國網站整理 Myfrfr.com

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同時,他們還汲取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非職業演員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馬龍·白蘭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風格。同時,「新浪潮」的導演還紛紛登場,出演他們影片中的角色。實際上,「新浪潮」也創造了自己的明星:貝爾納戴特·拉風、讓—保爾·貝爾蒙多。他們的表演完全擺脫了戲劇腔,真實、樸素、自然,總之,「新浪潮」對電影傳統的語言、語法毫不在意。他們採用十分靈活的製片原則,導演不追求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而是追求個人風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形成了「作者電影」的觀念。同時,這種觀念影響了德國、日本、美國,甚至全世界。

⑷ 推薦大片,最好是法國電影

1.弗朗索瓦 特呂弗:四百擊/射殺鋼琴師/朱爾和吉姆/柔膚/黑衣新娘/野孩子/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偷吻/女人就是女人/男性 女性/最後一班地鐵/輕蔑/芳名卡門/中國姑娘/愛的贊歌

2.讓 呂克戈達爾:筋疲力盡/新七大罪{一段}』/賴活』/槍兵』/卡拉比尼』/輕蔑』』/阿爾法城』/狂人彼埃洛』』/我略知她一二』/芳名卡門』/中國女人/女人就是女人』/華麗的詠嘆』/向瑪莉至敬』/偵探』/神遊天地』/男性女性』——共17部。

3.路易馬勒:通往絞刑架的電梯/再見,孩子們/與安德烈晚餐

4. 尚雷諾:母狗/大幻影/游戲規則/法國肯肯舞』——共4部。

5. 呂克貝松:地下鐵/碧海藍天/尼基塔(墮落花)/這個殺手不太冷/聖女貞德——3部

6. 賈克大地:節日』/胡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共3部。

7. 馬塞勒卡內:天堂的小孩{2集}』』/紅杏出牆』——共2部。

8.阿倫 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安巴德/我的美國叔叔/未完的戰爭/愛與死(原文)/深深的水(原文)——共6部。

9. 喬治克魯索:恐怖的報酬{2集}』/象惡魔的女人——共2部。

10.夏布洛:表兄弟』』/朱門一芳鄰/女鹿』/新七大罪(一段)/儀式(冷酷祭典)——共5部。

11.克勞德勒路許:男歡女愛/男歡女愛續/新悲慘世界(孤星血淚)——共3部。

12. 雷尼克萊曼:禁忌游戲/陽光普照——共2部。

13. 馬克斯奧夫爾斯:輪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共2部

14.貝特杭塔維涅(貝特朗塔維尼埃):鄉村星期日/誘餌(新鮮誘惑)』——共2部

15. 尚考克多:詩人之血/奧爾菲的遺言——共2部。

16.雷尼克萊:巴黎睡眠』/幕間』/巴黎屋檐下』/還我自由』——共4部。

17. 安得烈泰西內:巴洛克/情陷夜巴黎/野蘆葦(野戀)——共3部

18.貝特杭布利葉:圓舞曲女郎』/掏出你的手帕/美的過火/我的男人(浪的過火)——共3部。

19. 艾力克羅相:無情世界/愛國者——共2部

20. 亞倫可奈:世界的每一個早晨

21. 昂勒勾勒比:長久的缺席(長別離、悠長的不在)』

22.艾力 侯麥:喜劇與箴言系列{1.綠光(難得有情郎)』2.沙灘上的寶蓮3.我女朋友的男朋友4.飛行員的妻子(愛情追蹤)}/六個道德故事{1.女收藏家(床上故事)2.三心二意(三分鍾戀愛)3.蘇珊的戀愛短跑4.一夜心情(我與幕德的一夜)5.午後之愛6.情迷伊膝上(克萊爾之膝)}/巴黎的約會/四季——共11部。

23. 羅勃 布列松:鄉村牧師的日記

24. 丹尼斯阿康:蒙特利爾的耶穌

25. 艾格妮絲荷蘭:歐洲歐洲/神秘的花園/金蝕狂愛——共3部。

26. 梅爾維爾:賭徒鮑伯/仁義(紅圈)/大黎明——共3部。

27. 約塞奧方尼:基諾與郭陶/波西米亞人——共2部。

28. 拉莫里斯:紅氣球/白馬——共2部

29. 馬修 卡薩維茨:仇恨/

30. 奧迪阿爾:自製英雄

31. 克勞德 索泰:奈利和阿爾諾先生(真愛情未了—法國愷撒大獎)

32. 讓—雅克 阿諾:玫瑰的名字(魔宮傳奇)/情人

33. 黑店狂想曲/天使愛美麗/迷兒城(童夢失魂夜)

34. 米娜 塔南博恩(法國愷撒獎最佳處女作獎)

35. 野獸之夜(法國愷撒獎最佳影片)
36. 一個法國女人(一生的愛都給你)
37. 冬之心(威尼斯銀獅大獎)
38. 白色婚禮
39. 芳芳
40. 初吻(i、ii)
41. 瑪姬絲(路易十四的情婦)
42. 非常公寓
43. 前世今生(人皆有死——波伏瓦原著改編)
44. 讓 雅克 貝奈克斯:巴黎野玫瑰(37度2)
45. 帕特里斯 謝羅:瑪戈皇後/那些愛我的人請上火車——共2部
46. 我的玫瑰生涯

⑸ 推薦一部你最喜歡的小眾電影,情節比較新穎特別的、內容比較溫馨感人的~

我非常愛看電影,我不愛看大片,特別喜歡自己尋覓出好看的電影,揭開神秘的面紗後,發現它很好看的成就感與喜悅!也瘋狂的喜歡把自己喜歡的推薦給別人,別人和我說好看的快樂!以下是我大學三年看過一百多部電影中比較喜歡的,希望你也能夠喜歡啊!

中國香港:《餃子》:根據李碧華小說改編的,非常鬼魅的故事,暴露了人的貪得無厭的追求,值得深思。
《十分愛》/《獨家試愛》/《我的最愛》:有點三部曲的性質,情節意想不到,前兩部可能會讓人對愛情失望、懷疑,但第三部還是很心酸的感人。裡面的歌很好聽。

泰國的:《小情人》:小孩子青梅竹馬的故事,勾起我們童年的回憶,溫馨而美好。
《荷爾蒙》:青春期的萌動與快樂,四種不同的青春愛戀,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愛久彌新》:淺淺的愛戀,一對年輕人與一對老人的愛情都讓人贊嘆。
《暹羅之戀》:一種意境在心底時常涌現,像一杯茶,越品越有味道。
《惡魔的藝術2》:場面有些惡心,但絕不是故弄玄虛。卻揭露了人的貪念與報應,一定要看到最後結局,非常意味深長!
《晚娘1》:也許它有些露骨的場景,但一直覺得這是個非常美麗,深深憂傷而悲情的故事。

印度的:《地球上的星星》:當所有的人都瞧不起這個小男孩,但只有那位老師給他以支持,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韓國的:《卑劣的街頭》:不同於港式黑道武打片,給人以人性的沉思,我大一時的冬天看的,整宿都不能入眠。
《假如愛有天意》:雖然劇情是不太新穎,但真的很經典,意境,音樂很美!
《我腦海中的橡皮檫》:韓國式愛情故事,但將它當做美麗的童話還是不錯的!
《雛菊》:中韓合拍的,演員不錯,音樂是非常經典的!

日本的:《情書》:很經典,看似很淡,卻一直有種感覺、味道在心中揮之不去。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經典動畫片,卻讓人有種人生體悟。
《穿越時空的少女》:據說是很久前的一部漫畫改編的,但劇情還是很先進的,一個難以忘懷的故事,尤其是結局。
《現在,只想愛你》:秉承了日本電影的風格,淡雅,純凈的愛情。
《大約在雨季》:關乎親情、愛情的奇異故事,令人感動。
《螢火蟲之墓》/《我想成為一隻貝殼》;都是從一個平凡人的角度側面揭露了戰爭的無情與冷酷。
《多羅羅》:剛看的,神奇的除魔故事,視覺很沖擊。
《海貓》:叔嫂的不倫之戀,但依舊讓人感嘆愛情的無奈與美好。
《死亡筆記真人版》/《L改變世界》:不是鬼故事,也不是恐怖片,情節引人入勝。
《入殮師》:0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黑馬,獨特的視角,讓人們正視死亡,死亡不是終點,而是新一段旅程的門。

歐美: 《香水》:很鬼魅的故事,與眾不同,畫面非常美麗。
《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美麗的女人妖嬈的眩暈。
《孤兒》一個驚悚而意想不到的故事,小女孩的演技非常好,還有那位母親。
《歌劇魅影》電影版:女主角聲音很曼妙,還有魅影,他的聲音很有磁性,他是個悲劇人物,值得我們的同情。
《墨水心》:雖然褒貶不一,尤其是魔法電影充斥的今天,但我覺得還是有可看之處的!

⑹ 為什麼我找不到這個電影的名字

[2011][法國][花 Love and Bruises]

導演: 婁燁

編劇: 劉捷

主演: 塔哈·拉希姆 / 任潔 / 加里·勒斯培 / 邵思凡 / 源利華 / 尚於博 / 崔衛平 / 張獻民 / 曾美慧孜 / 樊尚·羅蒂埃

類型: 劇情 / 愛情 / 情.色

官方網站: www.loveandbruises-lefilm.com 電影下載:http://www.hd180.com/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中國大陸

語言: 法語 /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1-11-02(法國)

片長: 100分鍾

又名: 母狗 / 婊子 / Bitch

IMDb鏈接: tt1650831

劇情:

一段綻放在北京的中法戀情凋謝後,花(任潔 飾)決定辭去在北京當老師的工作,前往巴黎尋回男友,但終究還是沒能令其回心轉意。在陌生的城市游盪,迷路的花偶遇了一位法國藍領馬修(塔哈·拉希姆 Tahar Rahim 飾),馬修即刻向這位中國姑娘大放殷勤,並暴力地佔有了她,而絕望的花也誤打誤撞地對馬修萌生了情愫。雖然馬修瘋狂地愛著花,但他和他的朋友們卻似乎一直把花當婊子看待,兩人之間的裂縫漸漸判若鴻溝。在巴黎渾渾噩噩的度日以及與馬修間的愛怨齟齬讓花開始想家,她開始探尋,在性與愛之間,自由與鄉愁之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本片根據旅居巴黎的中國女作家劉捷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