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史上促進電影在中國登陸的因素有哪些
外在因素
(1)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時,也帶了他們的文化藝術和文明成果,其中也包括電影。
(2)西方侵略者不僅想在領土上殖民中國,也想對中國人進行思想奴化和控制,想讓西方文化徹底滲入到中國,其中電影,書籍,語言等就是最好的滲透工具。
(3)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開始在全世界發展電影事業,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羨耐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2.內在因素(1)中國有著電影的雛形」皮影戲「,早在西漢時期這種古老的藝術樣式就已存在,可以電影在中國發展有著更好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基礎兄顫春。
(2)政府在各勢力的沖擊下不斷變革,以適應不同時期的發展要求,再加上部分民眾洞銀思想觀念的進步,中國逐漸不僅引進了大量外國電影,也開始研究拍攝本國的電影,1905年的《定軍山》成為中國電影史的起點。
(3)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更好的傳播傳統文化。西方電影引進中國後,不僅反響強烈、一票難求,那些戲劇等文藝樣式也受到沖擊,我國早期電影就是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這也是使中國傳統文化繼續傳播而沒有消亡的重要原因。
tip:純手打,非復制,喜歡請給個採納,謝謝
2. 電影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有哪些由來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3. 誰能幫我寫個《萬氏兄弟與中國動畫》的小論文1500字左右
中國的動畫電影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如果說,一部解放前的中國電影史在相當程度上約等於上海電影史。那麼也可以說,一部解放前的中國動畫電影史也
約等於萬氏兄弟的動畫創業史。萬氏兄弟是中國動畫片的開拓者、中國動畫片之父。從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到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到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這些
中國動畫電影的里程碑都是由萬氏兄弟創造並見證,飽含著他們辛勤的汗水和無盡的心血。
中國的動畫電影其實比故事片更早躋身
於世界影壇,國際輿論曾盛贊中國的動畫電影具有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格,並將它稱為「中國學派」,而這個學派的開創者,正是中國動畫電影的鼻祖——萬氏四兄
弟。中國動畫史上的萬氏兄弟,作為一個家族創作團體。最初由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四個親兄弟組成,人稱「萬氏四弟兄」,1937年以後,由於兄
弟四人積極參加抗日戰爭,委託滌寰在後方照顧兄弟四人的家眷,這也就是「萬氏三兄弟」的由來。
萬氏兄弟不但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短片《大鬧畫室》、第一部黑自動畫長片《鐵扇公主》,而且創作了中國動畫電影的巔峰之作——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他們既是動畫藝術的奠基者。也是開創者,在中國動畫藝術史上,他們佔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位。
一、崎嶇探索
由於受到父母的影響,四兄弟從小就愛塗塗畫畫,迷戀母親的手影游戲和皮影戲。四人陸續從美專畢業後,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的美術部和影戲部。
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動畫片傳入中國,佛萊西兄弟的《大力水手》引起了四兄弟的興趣。他們曾寫信去美國、法國詢問動畫的製作過程,卻沒有得到迴音,這反而
激起了他們鑽研的決心。中國動畫的興起雖然晚於西方國家,但在動畫創作的技術方面,萬氏弟兄幾人卻沒能站在西方國家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因為「動畫電影技術
壟斷在人家手裡」,致使他們「所選擇的動畫藝術道路從一開始就是十分崎嶇曲折的」。
萬氏兄弟白手起家、節衣縮食,開始試驗電影動畫。試驗是艱苦的。走馬燈、皮影戲、活動西洋鏡等都成了萬氏兄弟們研究的對象,但屢試屢敗。萬氏
兄弟憑著非常有限的電影製作常識以及對洋動畫的揣摩,以及一台從舊貨攤上買來的經過改裝的「安賴蒙」舊攝影機。經過幾年的實踐以及千百次失敗的考驗後,終
於在一個夜晚。在那間租下來的不足七平米的亭子間狹小的牆壁上映出了動畫影像。萬籟鳴後來回憶到。「我們兄弟幾個分工。又在一本厚簿子的邊角上你畫老鼠,
我畫貓,一口氣畫了幾十頁貓捉老鼠的圖畫,貓是貓的動作,老鼠是老鼠的動作,我們故意把貓和老鼠之間的距離越畫越近,最後一頁畫的是老鼠伏在貓的爪下,一
動也不敢動。……在迅速下落的畫頁邊角里,我們清楚地看到畫稿上的貓和老鼠都活了,只見貓兒飛快地追捕老鼠,老鼠拚命地逃跑。越追越近,最後貓兒一躍而
上。老鼠倒在貓兒的爪下。這可真是天大的發現,是個真正的奇跡,那個晚上是我和弟弟們一生中很值得紀念的一個晚上,……我們經過多年探索,終於發現了動畫
電影的秘密。」
這些製作動畫的關鍵在今天對動畫略知一二的學生來說都是十分簡單的問題,在20年代初期卻成了長期困擾兄弟幾人的大問題。隨後萬氏兄弟們又為
拍攝影片的運動鏡頭而改造了攝影機,為了使單張的畫稿能夠位置准確以減少畫面的晃動而使用了定位釘。萬氏兄弟們的積極探索與創新,無疑為中國動畫電影的開
創做了眾多細致的准備工作。同時也在影片實驗過程中進一步積累了「製作動畫影片的原始經驗和極為樸素的動畫理論」。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理論對今日我們的動畫
工作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初露鋒芒
1922年萬氏兄弟將動畫廣告片《舒震東式華文打字機》拍攝成功,這部後來被萬籟鳴稱為「醜陋可笑」的動畫廣告片,便是中國美術片的雛形。自
此,萬氏兄弟邁上了他們動畫生涯的漫漫長途。1926年,萬氏兄弟攝製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27年他們又繪制了《一封書信寄回來》。內
容是小紙人把畫家寄出去的信的地址改了,信又寄了回來,弄得畫家哭笑不得;1930年,《紙人搗亂記》誕生了,這是萬氏兄弟們創作的我國第一部動畫短片。
這三部動畫片均是模仿當時歐美動畫片真人和動畫相結合的方法製作的,這些影片在現在看來,情節簡單,質量粗糙,但影片的製作方法既省錢又能快
速出片。對處於戰亂時期。人力、物力財力嚴重不足情況下的,萌芽狀態中的我國動畫電影,是最適合不過的辦法了。這幾部動畫片在上海陸續上映後,引起了人們
很大的興趣,萬氏兄弟的動畫製作開始從探索階段推進到試制階段。
在抗日救亡的熱潮中的30年代,萬氏兄弟受到左翼電影的影響,創作題材逐漸廣闊起來。創作的動畫片一類是抗日愛國宣傳片,多以「抵制日貨、救
亡圖存」為內容。如《同胞《速醒》、《精誠團結》、《國貨年》、《勿忘國恥》、《血錢》等;還有以反帝、反封建為題材的宣傳片如《狗偵探》、《民族痛
史》、《新潮》、《航空救國》等。其中的《民族痛史》於1934年獲國民政府部、教育部獎狀,這是我國第一部獲政府獎的動畫片。另一類是根據寓言故事改編
的動畫片,如《飛來禍》、《龜兔賽跑》、《蝗蟲與螞蟻》等。這些動畫短片的內容大都與時代脈搏比較合拍,藝術上也不斷前進,由真人和動畫合成轉變到了全用
動畫表情達意。
在「歐美搞動畫工作的人繼續對我們實行技術封鎖,有著有聲動畫的資料一點都找不到」的情況下,1935年,萬氏兄弟成功地解決了動畫片的聲、
光、畫合成的難題,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有聲動畫《駱駝獻舞》。《駱駝獻舞》的製作成功,標志著我國動畫片進入了有聲時代,這是一次質的飛躍。由於聲音的加
入,使動畫片在當時外國資本的壓榨和歐美電影的沖擊中存活下來,它對於今後中國動畫的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
三、驚人之作
1939年,美國迪斯尼卡通名片《白雪公主》正在上海放映,國人競相觀看,上座歷久不衰,創造了空前的票房價值。這件事對萬氏兄弟震動很大——難道我們中國就不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來?他們決心拍一部高質量的動畫長片為國爭光。
萬籟鳴和萬古蟾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根據《西遊記》中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片斷,繪制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在周觀武所著的《民國影壇風雲錄》中提到,這部動畫片先後由100多人參加繪制,完成了近兩萬張畫稿,歷時一年半,終於完成了長達7600餘尺的成片。可放映80分鍾。影片中孫悟空的72變,鐵扇公主的種種妖法。
被描繪得活靈活現,出神入化。此片還將中國的山水畫搬上銀幕,第一次讓靜止的山水動起來,並吸收了中國戲曲藝術造型的特點,賦於每個重要角色以鮮明的個性
特徵,使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此片也是首次將孫悟空形象搬上銀幕,也是首次在黑白膠片中將火焰染成紅色,突出「火」的效果。影片在國內和東南亞上映時轟
動一時,獲得了極大的票房收益。可見,「本土公主」並不遜於「洋公主」,這是繼美國的《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後的第四部大型動畫藝術
片,是中國也是亞洲的第一部動畫片長片。
20世紀50年代。《鐵扇公主》在日本東京上映時,觀眾們反響十分熱烈,日本動漫界的鼻祖手冢治蟲正是在看過中國動畫始祖萬籟鳴的《鐵扇公主》之後,放棄了醫生的職業,拿起了畫筆,這也才有了後來的《鐵臂阿童木》。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中「人民大眾起來爭取最後勝利」這句鼓舞抗日斗爭的話,放映時被當時敵偽的電檢機關強行剪去了。但此片後來還是遭到日本軍
部的禁演,據說日本人也看出了《鐵扇公主》的深層寓意,小松次浦刊登於昭和51年(1978年)的文章可證實這一點,文章寫道:「……一看就能清楚,地地
道道,這是一個體現反抗精神的作品。粗暴地蹂躪中國的日本軍遭到了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痛擊,這部影片的意圖是一清二楚的。」
「從那時上海這個孤島的險惡形勢來看,我們這樣的創作意圖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如果日本人有所察覺,我很可能是死無葬身之地。」主創者萬籟鳴後來回憶到,但毋庸置疑,藝術家的這種愛國主義熱情和執著,贏得的是從那時起延續至今的掌聲與尊敬。
四、鴻篇巨制
將《西遊記》中《大鬧天宮》這部分製成動畫一直是萬籟鳴的夢想,尤其是《鐵扇公主》大獲成功時,但直到近二十年後,身為上海美術製片廠導演的萬籟鳴才實現了夙願。1964年《大鬧天宮》
由幾十位畫家歷時四年繪制畫稿十五萬四千多幀圖畫而完成。該片膠片長達3140米,放映時間117分鍾。
影片在劇情處理上推翻原著孫悟空的悲劇處置,把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的結尾改成了倒戈天宮大勝。導演萬籟鳴在談劇本改編的時候說:「……我自
幼對這一情節憤憤不平。經反復研究,我們決意大膽地將這部分全部刪除,改為孫悟空踢翻八卦爐,拿起金箍棒,打上靈霄寶殿,幾乎使玉帝坐不成寶座,這樣就使
孫悟空的形象格外的豐滿和完整。」這種大刀闊斧的改動,使得動畫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尖銳沖突,突出地表現了孫悟空敢做敢當、機智樂觀、
大膽反抗天威神權的無畏精神,同時也暴露和諷刺了玉帝、龍王、天神天將們的飛揚跋扈和昏庸無能。
《大鬧天宮》從中國古代銅器漆器等出土文物、敦煌壁畫、民間年畫、廟堂藝術等方面汲取了豐富養料,主題鮮明、深刻,基調明朗、昂揚,大量借鑒了民間繪畫和民間木刻的特點。洋溢著一種濃重、華美的民族風格,就像中國民間的喜慶樂曲一樣,給人以歡快、活躍、熱烈的情緒。
影片問世後,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轟動。影片榮獲第22屆英國倫敦國際電影節年度傑出電影,以及第二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在內的
多個獎項,可謂是「中國學派」的巔峰之作。當時的法國《世界報》稱贊道「《大鬧天宮》不但具有美國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藝術又是迪斯尼藝術所做不到
的,它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著名影評家凱恩·拉斯金評論「這部影片可以和《聖經》中的神話故事以及希臘的民間傳說媲美。它們同樣是充滿了無
窮的獨創性,迷人的事件、英雄式的行為和卓越的妙趣。影片通過傑出的美術設計,而成為一部擁有強烈感染力的作品。影片的導演萬籟鳴在現代動畫電影史中的地
位,通過該片應該得到國際性的承認。」當時,被尊為「日本漫畫之神」的手冢治蟲也專程趕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向「中國動畫片之父」萬籟鳴拜師學藝。
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大鬧天宮》在中國傳統藝術的繼承和民族化道路的攀登上達到了一個高峰。該片不僅成為「中國學派」的扛鼎之作,至今仍
被視為衡量中國美術片的標准。迄今為止,這部由萬籟鳴導演的傑作已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放映,創美術片出口的最高紀錄。美猴王已成為世界億萬人民喜愛的藝
術典型,為祖國和人民贏得了巨大榮譽。
五、綜論
縱觀萬氏兄弟的創作歷程與作品。我們可總結兩點特點:
1、緊跟時代脈搏。發揮社會教益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詩言志」、「文以載道」的傳統,中國動畫在中國整體文化背景下也相應重視作品思想內涵,形成了自覺追求「寓教於樂」的特
征。萬籟鳴回顧道:「動畫片一在中國出現,題材上就與西方的分道揚鑣了。在苦難的中國,我們沒有時間開玩笑。要讓同胞覺醒起來,我們拍攝了反映受壓榨的勞
苦人民的生活和激發中國人民抵禦日本侵略的20餘部短片。因而形成中國美術片與外國動畫迥然不同的特色,我們為了明確的教化作用而強調鮮明的創意,在某種
程度上忽略應有的含蓄。幽默與娛樂性。這是優勢,但客觀上對我們後來的發展形成一定局限。」
回顧抗日戰爭時期,萬氏動畫片多為抗日愛國宣傳片,以「抵制日貨、救亡圖存」為內容,如《同胞速醒》、《精誠團結》、《國貨年》、《勿忘國
恥》、《血錢》等,相比今日一些缺乏時代精神、無病呻吟、毫無意義的動畫電視片、影片。萬氏動畫是以民族化為魂魄建立起來的,主旨明確,充滿激情,令人振
奮,是時代強有力的音符,如40年代的《鐵扇公主》就曾以純真的民族形式弘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喚起了萬眾一心的抗日熱情。
但與此同時,我們須明晰「寓教於樂」是動畫影片的宗旨。若在這一過程中,教化方式簡單粗糙、同類教義一味顛來倒去,或者「教化」意義被過分強
調,動畫是無論如何讓人樂不起來的,而我們的動畫藝術便將喪失娛樂性而走向僵化的說教,這也就是萬老所提到的發展中的「局限」所在。
2、堅持走民族化道路
從二十年代我國動畫藝術的空白期一路走來,盡管在技術手段上十分簡陋,也沒有任何外來的技術援助,萬氏兄弟僅憑著滿腔熱情和不懈的鑽研精神,克服了眾多困難。創造了許多經典大作。雖受美國動畫的啟發,但在人物造型和動作設計上就注重探索民族風格。強調走民族傳統道路。
1936年萬籟鳴先生寫過一篇《閑話卡通》的文章,文中說道,「要使中國動畫事業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必須在自己民族傳統土壤里生根。」萬氏兄
弟們深刻認識到,動畫這種舶來品只有真正深入到民族精神本體,輸入本民族的血液,徹底擺脫西方影響,標新立異地發展自己的風格,才能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他們以超前的技術意識和東方特有的想像力,將屬於中國的神話以動畫的方式搬上銀幕,以一部《鐵扇公主》確立了東西方動畫電影的明顯分野。更為難能可
貴的是,萬氏兄弟在20年後,完成了更為宏大的作品《大鬧天宮》,其中的民族風格和東方幽默將原著追求自由獨立的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成為影響後世多年
的不朽經典。從此,中國動畫片便在世界動畫影視長廊里占據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中國學派」也為世人所知,並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
的確,自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到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到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中國動畫的確有過無比的輝煌,但成就卻只屬於遙遠
的過去。1991年以來,中國動畫已經22年與國際獎項無緣,中國動畫片發展到現在陷入了一片沉寂。在我們身邊充斥的多是美國和日本的動畫片,生活用品、
印刷品當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貓、史努比、櫻桃小丸子等外來卡通形象,國產動畫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今日掌握著先進的動畫技術手段的我們,該如何重現中
國動畫昔日的輝煌,如何詮釋全球經濟一體化下民族化的含義?如何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動畫發展的道路?
客觀而言,當前的動畫發展,需要的是與時代性思考相結合並協同風格形式的現代性開拓。這是現在國產動畫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此時,我們更應溯本求源。冷靜思索前輩藝術家——萬氏兄弟的探索歷程,並從中獲得啟發。尋找到答案。
4. 電影院線的發展歷程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電影行業對院線制認識的深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資影院和民營影院的實踐。1999年12月,香港百老匯影城北京新東安店正式開業。隨後,百老匯影城又陸續在國內創建了14座系列影城。大陸出現了與國內傳統的禮堂式和多廳式影院有很大不同的新型電影院。根據《外商投資影院暫行規定》,外資對影院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49%,但在北上廣等七個試點城市,則可以高達75%。
2004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與萬達集團宣布,將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並很快在大連等5個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這些影院「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四統思路」構成了中國電影行業現代院線制的雛形。
2005年,美國華納兄弟國際影院公司宣布退出中國影院市場,旗下影院由萬達集團收回。隨後,萬達集團全資投建成立了國內首個民營院線公司——萬達院線。與國內其他36個電影院線不同,萬達院線在「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新型運作模式下發展迅猛,並在2009年創下八億元票房紀錄,躍居國內電影院線票房榜首。
2012年,在並購美國AMC之後,萬達院線成功晉級亞洲第一大電影院線。萬達院線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強的輻射帶動效應,國內影院投資商紛紛認識到現代院線制的巨大優勢。浙江的橫店院線以及廣東的大地院線等民營的「四統」院線逐步成為中國電影院線的生力軍。 隨著電影行業改革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電影院線發展迅猛。得益於文化產業的繁榮和數字技術的應用,民營院線和國有背景院線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出現了融合的趨勢。例如,中影星美院線是由中影集團與星美集團聯合組建而成,而金逸珠江院線是有金逸集團和珠江院線聯合組建而成。前者一直穩居國內電影院線榜單前三,後者與中影南方新干線不分伯仲。
院線制實施十多年來,中國電影院線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運營理念均發生了跨越式的發展。包括萬達院線、大地院線、橫店院線和金逸院線在內的直營院線在依靠「四個統一」提高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同時,逐步開始整合各方資源,輸出先進的院線經營管理經驗,並取得市場主導地位。即使一些中小型的院線如河南的奧斯卡院線和四川的太平洋院線也在實現「四個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打破地域限制,成長成為全國性的院線公司。
5.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都有什麼
第一代:鄭正秋 張石川
第二代:蔡楚生、孫瑜、費穆、沈浮、袁牧之。
第三代:北影的「四大帥」(成蔭、崔嵬、水華、凌子風)和「南謝(謝晉)北謝(謝鐵驪)」。
第四代:黃健中 吳貽弓 鄭洞天 丁蔭楠 楊延晉 胡柄榴 張暖 陸小雅 黃蜀芹 史蜀君。
第五代:張軍釗 陳凱歌 田壯壯 黃建新 張澤鳴 張藝謀。
第六代;胡雪揚、王小帥、婁燁、張元、管虎、路學長、張揚、賈樟柯。
6.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被人們公認的真正電影出現的時間是1895年12月28日,由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騎·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放映機」拍攝。他們在一家咖啡館里,架起了他們發明的機器,並在公眾面前放映自己拍攝的幾組活動照片。人們在白色幕布上看到嬰兒喝湯、火車行駛等活動影像時,都震驚不己,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電影的發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