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鏡到底」的電影真的不需要後期剪輯嗎
開宗明義,「一鏡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注意,僅僅是「看上去」不經過後期剪輯,其實很多所謂「一鏡到底」的影片是長鏡頭和蒙太奇的結合。但它們往往運用各種後期技術使剪輯點不易察覺,形成一種天衣無縫的觀賞效果。簡單地說,名副其實的「一鏡到底」=整部電影是一個不經過後期剪輯的單一長鏡頭;偽「一鏡到底」=多個長鏡頭+後期剪輯/特效。
此外,後期還要將化妝間鏡子里的工作人員一個個「挖掉」,最具代表性的是娜奧米·沃茨和安德麗亞·瑞斯波羅在劇院後台充滿百合色彩的互相安慰橋段,所有工作人員都暴露在鏡中。視覺特效師Ivy Agregan在接受采訪時說:「要把工作人員挖出來,接著用攝影測量法(photogrammetry)把元素擺回去。這需要做很多的動態素描,而且工作量很繁重。」可見,我們看到行雲流水的「一鏡到底」實際上是繁復考究的「特效大片」,對拍攝模式與電影語言的積極探索需要強大的電影工業的支撐。
2. 電視劇拍攝中「一鏡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國際人士稱贊導演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吧!但一鏡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謂的一鏡到底
基本上適用於紀綠片的拍攝手法
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
用在商業片上這就是國際人士認同的厲害
3. 電影中人物照鏡子的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關燈拆電影 導演居然讓我演隱形人
一隻冰冰
雙胞胎大法
在攝影機還是個吃膠片的龐然大物的年代,導演們是如何拍攝鏡面戲的呢?
1933年的《鴨羹》應該是世界上第一部跟鏡子過不去的電影,導演萊奧·麥卡雷另闢蹊徑,雖說是拍照鏡子的戲,卻把牆給拆了,根本不設鏡面,用兩個打扮長相相似的演員同時進行鏡面表演來模擬鏡面效果,我們暫且把這種方法稱為雙胞胎大法。
《鴨羹》中雖然演員漏洞百出,倒也很符合影片需要的喜劇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拍鏡子戲的思路,一直到今天這種看似笨,實則妙的方法還在被不斷使用著。
《終結者2》當中就有這么一場戲,攝影機大搖大擺地從鏡子前搖過,鏡中卻沒有攝影師的影子,原因正和《鴨羹》一樣,鏡子根本就不存在。
施瓦辛格本尊其實坐在鏡子界面之後,裡面看到的景也是早就搭建好的攝影棚的另一側,我們看到的終結者後腦勺其實是個替身演員,或許應該叫他腦替?
而前景後景中都有正面出現的莎拉·康納,其實是卡梅隆請了自己老婆琳達·漢密爾頓和她的雙胞胎妹妹萊斯利同時出演的。
這種拍攝法保證了攝影機在所謂的鏡子前能夠自由運動,使畫面不斷變換,擺脫呆板的印象,卻也有著諸多難以實現的條件。
首先不是人人都有雙胞胎這么好的資源的……
其次,搭兩個一模一樣的布景也比較耗時耗資。
當然,演員表演的同步率也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運用雙胞胎大法拍攝的NG次數往往會高於其他手法,效率也是在片場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萬能綠幕
鏡面拍攝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戲出現在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
年幼的艾麗發現父親發病倒地,她一路狂奔到洗手台前取葯,整個鏡頭一氣呵成,令人驚嘆的是結尾畫面處竟然從鏡子中拉出,變成了小女孩的視點。
一面固定在牆上的鏡子究竟是怎麼做到九曲十八彎跟隨著小艾麗一路上樓的呢?
後來該片的攝影指導Ken Ralston和Stephen Rosenbaum揭秘說,艾麗上樓的戲其實是事先拍攝好的,而這面鏡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塊用於後期製作的綠幕。第二次拍攝只需跟拍艾麗的手打開玻璃門即可。
影片《黑天鵝》當中也大量使用了綠幕偽裝鏡面的效果,主要為了契合精神分裂的主題,在鏡子中展示出妮娜的邪惡人格。唯有通過綠幕技術才可能做到鏡里鏡外畫面不同。
當然有時候拍戲不一定要表現鏡面,卻也會遇到櫥窗玻璃反射等棘手的問題,除了以上說的運用移軸鏡頭、後期處理等方法,更為直接的還有在實體空間內巧妙安排遮擋物這樣的方法。
如《快樂結局》中坐輪椅壓馬路的那場戲,滿大街玻璃櫥窗等著要捕捉攝影師的漏洞,導演哈內克都巧妙地安排了遮蔽物要麼擋住玻璃,要麼是來往的車輛擋住鏡頭。
好的導演就是拍這樣一場一鏡到底,沒有台詞的戲,也會反復操演,確保完全沒有漏洞。
別看鏡子是電影中的常客
要拍好它卻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深厚的功力
創意、才情,和認真的態度
請持續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與我們一同深度拆解電影台前幕後。
我們,只讀經典。
4. 電影《1917》採用了什麼拍攝手法,獲得了怎樣的獎項
《1917》是一部由薩姆·門德斯執導,科林、康伯巴奇等主演的戰爭類電影,於2019年12月25日在北美上映,2020年8月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巧妙運用, 並且奪得了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影片聚焦兩名年輕的英國士兵,講述了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的故事。
電影《1917》目前現有研究方向中多集中於對影片中一鏡到底剪輯手法的討論,話題也多為貫穿電影始終的一鏡到底畫面運用及成片效果。
5. 所謂「一鏡到底」的 電影 真的不需要後期剪輯嗎
說起「一鏡到底」的影片,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摘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鳥人》。影片中,攝影機主要跟隨著主角里根的視角,既穿梭於舞台前後、室內室外,也穿越到過去,再神不知鬼不覺地回到現在。觀眾也彷彿置身角色所在的物理世界與精神迷宮,切身感受著里根一步步走向崩潰的過程。「一鏡到底」的形式感與電影內容的深層意涵巧妙融合,一部別具匠心的佳作就此誕生。除了《鳥人》之外,還有哪些「一鏡到底」的電影?所謂「一鏡到底」,真的就是「one-shot」嗎?是否需要後期剪輯?「一鏡到底」適合表達哪些內容,又會產生怎樣的審美效果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開宗明義,「一鏡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幾乎不用剪輯,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規則,沒有切換,沒有正反打,一個鏡頭從頭到尾,完整記錄了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注意,僅僅是「看上去」不經過後期剪輯,其實很多所謂「一鏡到底」的影片是長鏡頭和蒙太奇的結合。但它們往往運用各種後期技術使剪輯點不易察覺,形成一種天衣無縫的觀賞效果。簡單地說,名副其實的「一鏡到底」=整部電影是一個不經過後期剪輯的單一長鏡頭;偽「一鏡到底」=多個長鏡頭+後期剪輯/特效。
入圍第65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德國電影《維多利亞》在今年的北京電影節上一票難求。導演塞巴斯蒂安·施普爾追隨五個青年在柏林的酒吧、大街、天台上轉場20多次,在自然時間、自然環境中完成了140分鍾的one-shot拍攝,完整地再現了躁動不安的年輕人如何陷入萬劫不復的暴力深淵。影片前半段的浪漫邂逅縫合於後半段緊張的犯罪場面,形成急轉直下的心靈震撼與情緒張力。全片由佳能C300手持攝像機拍攝,看似隨意的搖晃鏡頭和燈紅酒綠中偶爾的虛焦鏡頭營造出一種真實感與代入感。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vlen的名字出現在片尾字幕的第一個。
縱覽以上影片,無論是通過後期剪輯、特效達成「一鏡到底」的效果,還是行雲流水般的單一長鏡頭,都在對電影語言進行創新的基礎上造就了令人贊嘆的視覺奇觀。比起主要依靠蒙太奇剪輯而成的電影,「一鏡到底」難度更大,對導演的場面調度、演員的表演功力、攝影師的技藝和體力都有著極高要求。One-shot不是為了炫技,而是落腳於動作、情節、心理的完整性與流動性,成為一種表達內在情緒與精神處境的視覺載體。因此,現有的「一鏡到底」影片多用於展現緊張驚悚的犯罪題材與心理失衡題材,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喚起觀眾刺激、驚奇、緊張、同情等錯綜復雜的心靈體驗。
6. 電影裡面的「一鏡到底」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出來的意思。小時代最後那個一鏡到底是一口氣拍完。
一鏡到底,鏡頭不cut,一口氣拍下來,對演員、調度、整體配合都是一個考驗。
蘇古諾夫的「創世紀」是一部兩小時一鏡到底的電影, 在俄國聖彼得堡冬宮拍攝,完全不能ng,只要有一個人失誤,全得重頭再來,事前的排練相當辛苦,動員的的人數,堪稱創舉。「大事件」一開始也有一場七分鍾,一鏡到底的鏡頭,非常過癮。
國際人士稱贊侯孝賢拍攝手法一鏡到底很利害很少人敢拍,侯孝賢是以「長鏡頭」聞名,而非一鏡到底,紀錄片也很少一鏡到底,因為太刻意了,除非是單機拍攝舞台的演出,才算是一鏡到底。但一鏡到底要拍得好看,真得不容易。
所謂的一鏡到底,基本上適用於紀綠片的拍攝手法, 如何拍的穩、拍的見感情、讓人有感觸這就是專業 ,用在商業片上這就是國際人士認同的厲害。
舉例:
《冬蔭功》:3分54秒
獨闖冬蔭功是《冬蔭功》的精華部分,這是一個持續近3分54秒的長鏡頭,托尼一氣呵成,從1樓一直打上去,行雲流水很漂亮。
這3分54秒要一氣呵成可並不簡單,首先就是對體力的考驗,因為這是一個鏡頭拍成的,不允許中途休息,要打到最後還不出現疲勞狀,動作還是那麼犀利拳腳還是那麼有勁,真的不容易。事實上,這個3分54秒的長鏡頭拍攝了四五次才成功。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闖進一個房間,一男一女正在床上,他把幾個打手擺平之後鏡頭馬上轉到門外,這時一幫人很快沖進這個房間,但是沒發現Tony轉身走了,鏡頭又馬上轉到門上方,原來Tony已經在那裡了。這里雖然寫了很長一句話,但實際上時間非常短,Tony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攀上門緣,並且是在已經連續打了兩層樓的情況上做的,實在佩服。其實如果不用連續長鏡頭,而是剪輯拼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這里卻是完全真實的,不佩服都不行。在花絮里我們可以看到,在拍這里時也出現過失誤的,有一次在Tony從門緣上跳下來時,右腳不慎在右門上掛了一下。雖然這並無大礙,但總是美中足,所以還要重拍。
7. 電影《1917》一鏡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時隔四年,薩姆·門德斯攜最新力作《1917》席捲而來,斬獲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並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十提三中」,成為年度最熱門電影之一。是的,曾執導《美國麗人》《007:大破天幕危機》的他,這次將目光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並如願以償地完成了一部史詩級的戰爭電影。
1.一鏡到底的想法
《1917》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年輕的英國士兵,斯科菲爾德和布萊克,他們需要盡快將放棄對德進攻的命令文件傳遞給前方的英軍作戰部隊,因為這是一個圈套,關繫到數千人的存亡——而布萊克的兄弟正是這支部隊的其中一員。但他們卻只有一天的時間完成任務,與時間的緊迫相比,更大的問題還在於,他們將穿越大片的敵占區,才能到達這個主力團所處的方位。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的情節發展是一直處於行動之中的,而薩姆·門德斯也想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製作這部電影。門德斯說,有一次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玩戰爭類的電子游戲,這使他產生了一鏡到底的想法。《1917》這部片子跟隨了兩名士兵的腳步,而薩姆·門德斯正是想讓觀眾體驗到那種與主角們同呼吸,共進退的身臨其境。
歷史題材的電影,對電影製作的每一個部門來說都是挑戰,尤其是藝術概念設計、布景、服化道等細微處。為了實現這一幾乎無法完成的巨制,薩姆·門德斯第四次邀請世界頂級DP羅傑·迪金斯先生出山掌機。
2.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
製作一部在觀眾看來連續兩個小時一直拍攝、未曾剪輯的故事片,這無異於說笑。電影製作方細致入微地大量前期設計,精益求精地完善了技術上的每一個細節,才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如你所見,拍攝一部像《1917》這樣的史詩電影,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備工作。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Dennis Gassner)在拍攝前首先製作了整個置景地的模型,這樣能使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與薩姆·門德斯和羅傑·迪金斯保持一致的設想。這無疑是很有用的,工作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演員的位置,也可以知道攝影機的運動軌跡和燈光角度。這樣,整個攝制組才可以在拍攝前行之有效地調整畫面中每條街道和戰壕的長度。在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電影置景地,你不可能總想著即興發揮——除非你不折不扣地按計劃去做了,然後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預算去「隨心所欲」。
3.攝影機運動與鏡頭
如果你曾經製作過一鏡到底的項目,那麼你一定意識到排練是多麼的重要。你需要片場里的每一個因素都能在攝影機鏡頭前完美地同步演繹,這包括了演員、攝影機運動、現場爆破特技等等。為了實現這樣的拍攝,羅傑·迪金斯和他的團隊使用了兩種穩定器:一種是傳統的三軸穩定器,另一種則是五軸穩定器——ARRI Trinity。對於那些無法人為操作的大范圍調度鏡頭,他們會接力般地將穩定器安裝在各種索道、伸縮搖臂以及車輛等移動設備上。
也是為了能靈活地進行運動設計,他們選用ARRI Alexa Mini LF拍攝《1917》。這是ARRI Alexa Mini的全畫幅版,羅傑·迪金斯描述說,這是「他使用過的最小巧的數字攝影機之一。」在鏡頭使用方面,整部電影都是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s系列鏡頭拍攝的,具體包括了35mm、40mm和47mm這三枚鏡頭在內。
4.布光和剪輯
羅傑·迪金斯在攝制早期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怎樣在如此大的置景場地上進行布光,同時還要兼顧到幾乎是360°移動的攝影機。是的,在有太陽的情況下,這根本做不到。所以他們只能依靠照度相對穩定的陰天來拍攝白天的外景——如果你想要場景之間的視覺連續性,天氣肯定是要保持一致的。這也意味著,在足夠方便拍攝的大片雲朵到來前,劇組將會有數天無法開工。
但對於夜間的外景布光來說,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小鎮部分的夜景戲,整個場景基調是昏暗的,整場戲要給人在噩夢與現實之間不斷穿梭的感覺。為了對該場景進行布光,迪金斯使用了一些看起來像是附著在線上的煙花類型的燃燒物。這樣,光會在天空中持續的散射,照亮演員與場景。
說到後期製作,剪輯師李·史密斯(Lee Smith)會出現在每一個需要剪輯的鏡頭的拍攝場地。相關鏡頭的拍攝期間,他一直在片場,然後在晚上剪輯場景之間的連接鏡頭,以便團隊第二天決定是否可以繼續下一場次的拍攝。
在拍攝現場定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你必須在現場,堅決果斷地判斷出最完美的鏡頭,直接做出選用的決定。事實上,你所選擇的鏡頭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拍攝。剪輯點看起來會很不尋常,因為我們通過道具等手法隱藏了剪切痕跡。說真的,我很好奇,想去電影院看一下成片來了解最終呈現的效果。
8. 都說「一鏡到底」特別難拍,究竟能難拍到什麼程度呢
到今天,嚴格意義上的「一鏡到底」的電影其實沒幾部。最近大熱的《1917》看著象,但實際上不是,只是拍攝/剪接手法巧妙到讓人感覺是無縫銜接(當然它每個鏡頭都的確拍得很長)。
什麼是一鏡到底那我們不妨想像一下,為什麼一定要這么做呢?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切打破時間空間的呈現都是不著邊際的,所有的節奏都只能通過現場演出安排來實現。每一位參與拍攝的人都是動態螺絲釘,在正確的節奏下,在合適的位置,正確的動作,正確的節奏下,是多麼困難啊!再說了,電影現在一般都是一百分鍾往上看,你怎麼能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只有一種視角一直無縫進行下去,而且還一直保持著觀看的興趣呢?
形式終歸是為內容服務,一鏡到底只是N+N+N種表現形式里的一種。這種原始的彪悍型的玩法倒是很值得欽佩了,但它的空間其實不大。
9. 電影里正面照鏡子的鏡頭是怎樣拍的
影片中的人物,正面照鏡子,其實,這時人物並沒有看到自己,而是看到攝影師。而攝影師卻正拍攝到人物正面的影像。鏡子不是正對著人物和攝影師。人物和攝影師都是以相同的角度,對著鏡子的。你可以找個同伴一起照鏡子,當你看到他時,他也看到你。鏡子並不是正對著你和同伴。你看到他,是他的正面像,如同影片自己照鏡子的效果。同伴看到你也一樣的。
10. 《鳥人》的一鏡到底是怎麼拍出來的
演員一次演完,而且聽說是有剪輯過的,只是兩三處,不明顯。
而且國內有一部電影叫【路邊野餐】,也是一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