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有哪些跨文化交際的電影
擴展閱讀
兒童看的國語電影 2024-06-26 06:55:13
時間奶奶老電影 2024-06-26 06:46:41
美國激情電影剛交絲襪女 2024-06-26 06:38:50

有哪些跨文化交際的電影

發布時間: 2024-06-16 09:58:58

1. 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分析電影推手

該片以中西文化差異和兩代人的代溝作為基本矛盾沖突展開敘述,富有戲劇性的情節給觀眾提供了很多的思考空間。其戲劇性的情節反映了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導演通過電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直接地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摩擦和困境。

由於李安獨特的個人經驗和中西視角,該片中的父子關系被細膩地刻畫出來,導演借曉生這一人物形象,表露出自己在面對「傳統父親」的家庭角色和權利意識時的焦慮與壓力。但最終導演為父權選擇了一個尊嚴的下台方式。通過父子關系的鏡頭語言和行為描寫,該片也闡述了在西方語境下,中國式父親的尷尬。



(1)有哪些跨文化交際的電影擴展閱讀

《推手》由李安執導,郎雄、王萊主演的劇情片,於1991年12月7日在中國台灣上映。該片講述了朱老退休後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由於他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與孩子們不同,而引發家庭矛盾的故事。

李安(Ang Lee),1954年10月23日出生於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紐約大學。1990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該片獲得了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

2. 體現跨文化交際與沖突的電影

通天塔(2006)

英文名: Babel

中文名: 通天塔/火線交錯/巴別塔/巴貝塔

導 演: ( 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

主 演: (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Mohamed Akhzam) (彼得·懷特 Peter Wight) (哈里特·沃特爾 Harriet Walter) ( Trevor Martin)

上 映: 2006年09月01日 美國 詳細上映地區

地 區: 法國 美國 墨西哥 更多詳細拍攝地

對 白: 英語 阿拉伯語 法語 西班牙語 日語 日本手語 柏柏爾語

劇情:
北非摩洛哥境內的小山坡上,黑人兄弟倆正無憂無慮地放著羊,此時他們的父親手捧著剛剛從日本朋友那裡得來的步槍欣喜地向他們走來。亂世之中擁有如此稀罕物,自然如獲至寶,父親隨意向遠處開了一槍以試試手感之後。遠處隨即傳來一輛旅遊巴士的緊急剎車聲。此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其中一對美國夫婦理查德(布拉德·皮特)與蘇珊(凱特·布蘭切特)來荒涼的非洲旅遊完全是為了挽救他們瀕臨崩潰的婚姻,只留下心愛的孩子在美國由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照顧。在經過了反復的爭論以及內心的掙扎之後,兩人依然擺脫不了悵惘的心結,正搭巴士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不料悲劇突然降臨,一顆子彈穿過車窗,擊中了妻子。為了挽救愛人危在旦夕的生命,理查德千方百計四處求救,怎奈人生地疏、語言不通,任何一件簡單的情況解釋起來都遇到重重障礙。美國政府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展開外交求援;當地的警察也迅速發現了肇事的父子,將三人包圍在山坡。與此同時,遠在美國家中的墨西哥保姆(阿德麗亞娜·巴拉扎)很想在離家長達9年之後回去參加兒子的婚禮。於是,她說服侄子(蓋爾·加西亞·伯納爾)陪她帶著理查德的兩個美國小孩兒同回墨西哥。在路上,由於人種與膚色以及語言不通等原因,他們被警察當成綁架孩子的嫌犯而遭追捕,繼而又與小孩失散。在遙遠的日本,曾贈與非洲朋友步槍的日本人(役所廣司)亦面臨著重重的困境,不久前妻子莫名自殺,聾啞的女兒在母親自殺後更加自閉,並且還靠勾引她遇到的每個男人來宣洩心中的痛苦。
短短的11天中發生的事情幾盡濃縮了這世上所有的不幸,而所有的不幸幾乎源於溝通的不暢……

3. 求電影刮痧中的東西方觀點的反思(400字) 急需要

電影《刮痧》及其文化差異背景
I.電影情節
影片是根據一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中產階級家庭因刮
痧而導致的一系列遭遇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密
西西比河畔的城市聖路易斯。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為了心
中的「美國夢」移民到這里已經8年了。主人公許大同是一
個成功的電腦游戲設計師,在一次頒獎禮上他興奮地告訴大
家他愛美國,這里實現了他的「美國夢」。然而,大同剛到美
國的父親在一次孫子丹尼斯發燒時為其進行的刮痧卻在不
知不覺中埋下了隱患。丹尼斯意外受傷被送到了醫院,醫生
在檢查時發現了他後背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美國兒童福利
局就以虐童罪起訴了大同。大同被迫遠離妻兒,丟了工作,
失了朋友,「美國夢」就這樣碎了。
2.文化背景
影片通過在文化上趨於感性的中國同理性的美國的摩
擦與沖突展開情節,充分詮釋了影片的主題—— 東西方文化
差異。
「文化,是一個群體中的個人和集體在其生存過程中將
其所獲知識、經驗、信仰、態度、意義、階級、宗教、時代觀念、
生存角色、空間關系、世界觀、物質觀及價值觀世代沉澱和傳
承的產物」(「Culture Deftnition」)。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
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國則顯得更加現代,因此這種文化上的
差異也就顯現的更加突出與鮮明。
自古中國就是一個大同的民族,主張「清靜」、「元為」的
道家思想和提倡「和諧」、「綱常」的儒家思想自古便影響著
世代中國人,這些傳統思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行為
態度。而美國則是一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他們
的文化具有個性化和現代化的特徵,倡導個性與自由。他們
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創造,民主的建立都是出於現代社會的
發展需求,人際關系也是按照現代標准確立。
f收稿日期]2OLO—O1—30
【作者簡介】張鵬蓉(1970一),女,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翻譯。
第3期 難以消除的紫痕 55
二、《刮痧》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析及解決方法
1.思維方式差異
(1)對「刮痧」的認知
影片中最具爭議的話題就是「什麼是刮痧」。如果主人
公大同能夠成功的以一種美國方式向法庭解釋「什麼是刮
痧」,並讓他們明白並接受,也就不存在問題了。但事實是,
他們知道大同每個單詞的意思,把它們連在一起就不知其所
雲了。「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巾醫皮部
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
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刮痧過
後,會在皮膚上留下些紅紫色的淤痕。「它(刮痧)是中國古
代人民對人體與疾病認識的一種思想產物」(「中醫的來
源」)。刮痧雖然包含科學依據,卻無法用儀器進行檢驗,這
與西醫理論截然相反。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之上,更
加註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如果想讓西方人去接受中醫理論
就得把它放在解剖學基礎上進行闡釋。可事實上,我們無法
用解剖學理論去解釋「刮痧」、「丹田」和「七經八脈」等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醫學理論認識,所以,在聽證
會上,大同按中國的方式解釋刮痧時,聽證人員的反應是:我
們聽不懂,你要麼用我們能聽懂的方式解釋給我們聽,要麼
就用一本美國的醫學書籍證明給我們看。大同在此時顯得
是那麼的震驚與無助。
(2)對「美國夢」的認知
「美國夢」一詞最早是由詹姆斯·亞當斯於1931年在
其著作《美國史詩》中提出,並伴隨著美國的歷史一起發展。
大多數學者認為:「美國夢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對嚮往自由追
求的信條,即:在美利堅合眾國,所有的國民和居民只要是通
過辛勤工作都可以去追求實現其夢想」(「American
Dream」)。「美國夢」的中心思想就是個人的自由、解放和奮
斗。大同在~定程度上實現了他的「美國夢」,卻發現很難
從根本上成為一個美國人,因為他骨子裡已經深深的烙上了
中國的印記。移民者,就像「河中的鵝卵石,外表是濕了,可
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河水的一部分」(何雲波,2004)。下文
大同與他老闆兼朋友昆林的對話(大同因為昆林在聽證會
上不肯幫他而失利,十分生氣,要辭職)充分顯示了東西方價
值觀的差異。
昆林:大同,我很抱歉,我只是想告訴你⋯⋯ 我不能說
謊,他們知道一切。
大同:讓我一個人靜靜!我沒空聽你那些辯解!我只想
要回我的妻子和兒子!
昆林:這難道要比你的工作還重要嗎?!
大同萬分失望,在他眼裡,沒有了妻兒就沒有r一切;而
作為一個標準的美國人,昆林則認為工作(金錢)才足一切,
它可以替代一切,包括愛情和生活。移民者們也許能夠在經
濟上實現其「美國夢」,卻很難在精神上達到與本土人一致
的境界。
(3)對「孫悟空」形象的認知
影片中幾乎每一個重大場景都有對「孫悟空」這一形象
的刻畫,並且在大同的聽證會上更有針對它的激烈爭論。
「孫悟空」源於rl1同古典名著《西遊記》,有著其獨特的義化
內涵。巾國文學在人物的刻畫上注重通過對人物的描寫表
達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因此,「孫悟空」在《兩游記》『}l
僅僅是一隻猴子,更是一個英雄,它聰明勇敢,敏銳正直,
愛憎分明,代表著古代人民飽受封建壓迫時奮起反抗的先
鋒。而西方人在文學上更講求邏輯關系,很難體會到中國古
典名著的深層內涵,同時由於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所以西
方人不可能將「孫悟空」理解為一個英雄形象。片中兒童福
利局的律師之流更是把它定義為「兇殘野蠻的中國猴子」。
此觀點甚至得到了法官的默許。他們認為「孫悟空」就是一
只未開化的動物,因而它的游戲開發者大同也就被看做是一
個有暴力傾向的人了。聽證會上的這番辯論充分體現了東
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誤解與沖擊。
2.人際關系差異
(1)家庭中的親屬關系
中國有句老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
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大同是典型的中國人,在美國事業有成
後馬上將身在中國的老父親接到美國頤養天年,當丹尼斯因
為老父親的刮痧呆在福利院時,大同並沒告訴父親實情以免
他著急上火,這都是一個中國人很自然地處事反應。西方則
不同,美國人更注重和相信個人能力,老年人也喜歡通過獨
居和自給來證明自己。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那種對方還沒
開口就提供幫助或保護的孝道。因此,當知道不是大同而是
他父親給丹尼斯做的刮痧時,昆林不解為什麼大同在聽證會
上承認那是他自己做的,便問簡寧(大同的妻子)為什麼,簡
寧十分坦然的說:「因為他是中國人啊」,這給了昆林很大的
震撼。
同時,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在影片中也有很多體現。大同
一家三口就是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養不教父之過」和儒
家思想的「三綱五常」都在大同身上詮釋了一遍。丹尼斯打
了昆林兒子還不道歉,大同便給了丹尼斯一巴掌,這在美國
不僅是違法的,還侵犯了他們的個人主義信條。通常,美國
父母在孩子不犯法的前提下不會對其進行干涉。而在中國,
受傳統文化影響,孩子是父母財富的一部分,孩子必須要聽
大人的話,家長按他們自己的想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塑造孩
子的人生卻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簡寧為了讓丹尼斯盡快
融人美國就強迫他只許說英文,可從沒想過他是否願意。
(2)社會中的朋友關系
中國人喜歡強調「忠」、「孝」、「義」,「義」指朋友間的仗
義、義氣,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美國人則不同,
他們更重視事實,朋友和事實之間事實更重要。因這一差
異,大同和昆林在聽證會後產生了分歧。
昆林:我只相信事實!你不該打丹尼斯!
大同:我為什麼打他?嗯?我自己兒子?我打他還不是
為了給你面子!那是給你面子!知道嗎!
昆林: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兒子那怎麼能是
在給我面子呢?
這里,打兒子一巴掌給朋友面子是中同一種增進友誼的
「藝術」,這種「藝術」對沒有這層文化認識的昆林來說是無
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林語堂先生在《臉與法治》一文中說
道,「『fl同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
盪產而為之,也不為過」(黃鳴,2005)。這種貶低自身來尊
重對方的做法在西方人看來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難怪
昆林大吼:「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
3.法律觀念差異
(1)對於打官司的認知
美國是法制社會的代表,其法律體系非常完善,法律法
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法律意識很強,打官司幾乎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美國律師的類別也劃分得十
分詳盡,打什麼官司,就請什麼專業的律師。中國人講求中
庸之道,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無路可走時的極
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受此影響,大同對正式進入法
庭程序前的聽證會並不在意,他讓懂產權法律方面的昆林為
他辯護,昆林立刻指出:
昆林:家庭法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法律方向,聽證會馬
上就要開始了,你得找專業的律師來進行辯護。
大同:嘿,你知道我有多愛丹尼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所知道的最棒的律師,你來幫我最合適不過。
昆林:可我只是一個產權律師,我對家庭法律知之甚少。
大同:丹尼斯是我兒子,那我就有他的產權,對吧?他們
只是搞錯了,你把事實一講,我就能帶我兒子回家了。我可
全指望你了!
結果顯而易見,因為不了解美國法律細節,不懂得如何
為自己辯護,大同的第一次聽證會失敗了。
(2)法庭舉證
美國法庭的訴訟過程與中國也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在舉
證方面。美國人注重邏輯關系,證據才是事實,才是一切。
大同不懂這種證明方式,他只是根據自身感受去講道理。聽
證會認為刮痧是一種虐待手段,大同就對他們講自己的親身
經驗,說他父親也給他做過刮痧,但這在美國法律上根本不
能稱之為證據,而且也沒有哪一本美國醫學書籍能證實他的
說法,因此,刮痧就成了虐待。相反,兒童福利局的律師就十
分擅長舉證,他利用各種所謂的事實來證明大同有暴力傾
向。他曲解孫悟空的英雄形象,貶低中國文化,故意激怒大
同,使大同在聽證會上失態。雖然手段有些無恥,但卻用事
實證明r大同有暴力傾向,所以他贏了。證據就是一切,這
才是美國法律。
4.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解決方法
(1)電影《刮痧》中的解決方法
整部影片實際上就是一種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的
最後,大同為r見兒子,在平安夜沿樓外的管子爬了九層樓,
這九層樓高的管子不僅僅是一位父親同兒子之間的距離,更
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一道鴻溝。因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
幾乎是妻離子散,被朋友誤會,還丟了工作。盡管如此,沒有
人要放棄:大同為了見兒子在平安夜爬上那又冷又長的管
子;老父親特意回到中國為大同郵來有關刮痧的書籍以證明
其合理性;昆林去唐人街親自感受了一次刮痧;聽證會的人
員們也不斷反思著法律的合理性。種種磨難之後,他們嘗試
著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異,經歷它,了解它,從而去縮短它。
(2)現實生活中的解決方法
語言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深深影響著文化。如果
我們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忽視對其文化的了解,那我們就會像
電影中的大同夫婦一樣,雖然可以無障礙的與外國人進行交
流,但當遇到「隱藏的文化」時卻無法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
因此,在打好外語基礎的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對其民族文化
的認知和理解,並在遇到文化沖擊時,能夠具有換位思考的
意識,尊重彼此的文化。
總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著其特殊的文化底蘊,
並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和行為模式。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和美國有著各自獨
特的思維方式、人際關系和法律觀念,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
總是習慣於用自身的文化標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文
化差異引發文化沖突,這樣矛盾與傷害就在所難免。《刮
痧》就是這樣~部鮮明地闡釋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異
與沖突,同時也強調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決性的影片。
文化誤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家間文化誤解的扭曲和誇
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學
習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並為東
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4. 從跨文化交際的運用談電影《花木蘭》

1.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一個好故事,通過精良的團隊製作、包裝,就可以為大多數人所吸引,同理可印證《功夫熊貓》 3.也證明世界各族人民都對於勇敢、善良、堅強、奮斗到底的人,無限的贊美 4.高額的利潤必然來自成功的製作和企劃,也證明迪

5. 求在電影<刮痧>中,羅例出中美文化的差異。

11「刮痧」在美國
刮痧這個在中國極為平常的傳統治療法,在美
國卻引起了那麼大的沖突與災難, 因為「說不清
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為大同一家
虐待兒童的證據,無論大同用英文和時兒夾雜著中
文怎麼解釋都無法讓美國人明白刮痧是什麼。筆者
認為與其說影片《刮痧》講述的是許大同這個中國
家庭在美國的遭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
因為不被理解和認同所處的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影
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個官方醫生,用簡練的、一
個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來說明刮痧」,但正如大同
的辯護律師所說,「沒有一本美國的醫學教科書有
關於刮痧的記載,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人會為此作
證。」在法庭上,當許大同試圖解釋「刮痧」時,他不
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經八脈」等術語,因為美
語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詞彙來表達,許大同的「dan2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讓在場的美國人不知所雲,法官阻止他繼續說下去,讓他們去找專家人
士來說明「刮痧」為何物,可大同與其妻簡寧費勁全
力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們只好放棄解釋「刮痧」。
影片中爺爺痛惜地自問:「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
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楚了呢?」就爺爺和大多數中
國觀眾看來,刮痧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那麼普通,似
乎美國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知道這一療法,他們不
懂應該是他們的錯,這便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犯
的錯誤,即將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另一種文化,用自己
的行為方式為標准來評判對方的行為。刮痧事件使
得大同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以及隨之而來的送父
回國、帶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實這不僅僅
是「刮痧」這一中醫療法與美國法律的沖突,它反映
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異域文化相遇時產生的難以避
免的碰撞和摩擦。
21中國人的情感與美國法律
任何觀看了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無一不被大同
一家三代人之間濃濃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孫情所
感動。大同毫無顧及地頂替他父親說是他本人給兒
子刮痧的,大同從福利院「偷」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
國的爺爺見面以及為了在聖誕夜與家人團聚大同冒
著被逮捕的危險爬水管上九樓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對
親情的重視,中國觀眾感動得眼淚汪汪,但大同的這
些行為實際上都是美國法律不允許的。生活在一切
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雖然大同愛子心切,但卻
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無論
他怎樣用語言來表達他是多麼地愛自己的兒子都打
動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證據。美國是一個法
制國家,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
法律途徑來解決,他們看重的事實,是證據。大同最
終還是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這一判決雖然缺
乏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
卻是正確的,只是廣大中國觀眾絕對接受不了,情感
還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這一邊。但冷靜下來想想,
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文化較量過程中,我們看
到了美國人是如何地重視人權,他們用法律和社會
機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影片中許大同在公共場合教育兒子,叫丹尼斯
給小朋友道歉,兒子不從,大同就當著眾人的面摔了
他一巴掌,這在一般中國人眼中父母管教兒女是天
經地義的事情,「子不教,父之過」。中國父母在處
理小孩之間類似打架這樣的事情時都是首先教育自
己的孩子,但在美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更
加尊重事實,大同的行為讓他們覺得中國人教育孩
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還認為他有虐待傾向,這讓廣
大中國觀眾不得不為大同叫屈。中國人愛孩子是出
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可以說是溺愛。在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不
管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他人無權干涉。中國父母對
子女有嚴厲的教育觀念,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
訓誡,體罰甚至打罵。中國父母認為打孩子是為了
孩子好,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將來有出息。
美國人當然也是愛孩子的,影片中兒童福利院就是
出於對丹尼斯的關心和保護才不讓被他們認為有虐
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國,父母只是子女的
監護人,不能對其有過分責罵,更不用說動手打人
了。他們認為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
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他們更是通過一系
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影片中醫院
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起
訴孩子的父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美國這些法律規
定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
如,為了保護未成年兒童的安全,美國《交通法》還
規定,體重不足40磅的兒童,必須連同兒童椅用安
全帶綁在汽車後座上,違反規定,罰款400美元。這
是因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沒有兒童座椅很有可能
從安全帶里滑下來。但中國人一般認為把孩子抱在
懷里已經很安全了,父母無疑是愛孩子的,是會保護
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條條框框來約束
我們的行為。
美國的法律涉及面之廣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
的保護,法制觀念已植根於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之中,
人們時時處處都會感覺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獨自
留在家裡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這些對中國
人來說好像應該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著外人干涉,
更與法律無關。美國人的法制觀念和中國人的傳統
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很難說清誰對
誰錯。但《刮痧》也的確讓我們深思,我們對孩子的
愛是否科學?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打罵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和不尊重這個層面來
認識?
31中國人的面子觀
在聽證會上,大同的老闆作為證人說出了大同
打兒子的事實,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斷絕了
與老闆的朋友和工作上的關系。在其後的一段對話
中,大同道出了打兒子的原因。
昆蘭(老闆) :「我只相信事實! 你不應該打丹
尼斯! 」
許大同:「我為什麼打我自己的兒子? 還不是
因為尊重你,為了給你面子! 」
昆蘭:「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孩子怎
么能是給我面子! 」
許大同:「不可理喻! 」
語言是文化的表象。這些對老闆來說「亂七八
糟」的邏輯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大同打兒子只不過是想通過顯示父親對兒子的
威嚴和約束力來給對方面子,但對美國人來說,這種
「體面」的表現被異化為不體面的言行,原因何在?
這就不得不說說中國人的面子觀。林語堂先生在
《臉與法治》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
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
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盪產而為
之,也不為過。」不管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
等人還是下等人,面子總歸是要的。魯迅先生筆下
的阿Q雖既無財產又無地位,但一旦有人傷了他的
面子,他也會盡力去挽留與維護。當他被別人打了
時總是說「我就算被兒子打了」,雖然他得忍受肉體
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卻勝利了。阿Q的這種「精
神勝利法」實質上就是一個人丟了面子後為維護自
己的面子而採取的一種自我防禦行為。對中國人來
說,在同等情況下貶損自己是抬高別人、尊重別人、
給別人面子的行為;而美國人則認為貶損自己是愚
蠢的行為,與尊重別人毫無關聯,對於中國人的面子
觀念,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在中國文化中,很注重長
幼有序,尊卑分明,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
表現;而美國文化更注重人的獨立性,主張個性解
放,長幼平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中國人的面子觀與集體主義緊密相聯,中國是
一個以集體主義為向導的國家,集體主義文化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人們努力維持一種和諧的
人際關系,因而會盡量避免人際沖突,人們說話比較
委婉,使用高語境的語言。「面子」是中美文化沖突
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有一句俗語說「人要面子,樹
要皮」,還有「要面子」、「顧面子」、「丟面子」、「沒面
子」等說法。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中國人
很少有機會離開他生活的地方,一輩子都與相同的
朋友、鄰居、親戚在一起。當一個人的生活與他人相
連時,與其他成員之間保持融洽關系就變得尤為重
要。為了保持融洽,避免沖突和維護家庭、群體和組
織的完整性,人們十分在意自己與他人的面子。
中國人特別講面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
生活在一個無形的關系網之中,而且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平等的,人們似乎也認同這
種不平等的關系。在這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中,
人們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每個社會成員在與
他人交往過程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僅要維護自
己的面子,同時要尊重別人的面子,正如田玉川所
言,「在社會關系這張錯綜復雜的大網中,每個人都
建立了自己的一張小網。人在網中,網在人中,網網
相連,網網相依,網網相爭,網網相生……」。(田玉
川: 214)中國人講面子甚至會以犧牲個人尊嚴甚至
良知為代價,影片中大同為了給他老闆面子而打自
己的兒子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人講面子可以說有
一整套學問,中國人的「面子觀」對於強調個人行動
的自由和個人願望的滿足,強調以個人為中心的社
會價值的西方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西方人也講面
子,但他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遠沒有中國人這么復
雜,他們公事公辦,在原則問題上很少顧及人情、面
子,甚至有些「不講情面」、「冷若冰霜」,因此,要將
中文的「面子大」、「沒面子」、「鐵面無私」、「臉上無
光」等直接譯成英語恐怕英美人永遠都無法理解。

6. 如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撞車》里的種族、文化碰撞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之後,當雙方的語言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好像就沒有障礙了,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誤解。研究之中發現,並不是英語好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過去所說的溝通僅僅是會表達。所以搞外語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際」。交際,就意味著用語言進行表達,而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還有許多溝通上的問題。因為前者更注重你的語言表達好與不好,而不注重溝通之中對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達的問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傾向於「跨文化溝通」。

7. 電影《刮痧》中中美文化差異的比較

價值觀念的不同,這是文化特質的深層結構。中美對於動與靜的認知不同,中國人強調靜,更加註重做人。而西方包括美國則強調動,更加註重做事,注重個人主義,注重隱私。

如影片中,在頒獎晚會上大同對自己兒子的教育,採用拍打甚至被朋友看作是暴力的手段,這種對人的教育方式是不被美國人所接受的。

再就是對待變化的態度上,中國人注重求穩而美國人則注重求變。這一點在影片中通過大同的父親體現的尤為明顯。大同的父親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老霍在美國的工作、生活狀況,並最終客死他鄉讓他很是傷感,這也是最終使自己返回北京落葉歸根的一大因素。

(7)有哪些跨文化交際的電影擴展閱讀

影片《刮痧》以中醫傳統療法刮痧為線索,講述了中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跨文化交際的失敗給許大同一家帶來的不幸。

許大同從開始自以為實現了自己"美國夢",到最後父子分離、夫妻分居、丟掉工作,這場悲劇沒有孰對孰錯,而是在中美文化影響下,中國人和美國人對待孩子教育、親情、友情的不同方式而引起的必然結果。

8. 通天塔最後日本劇情,對跨文化交際有什麼認識

《通天塔》作為電影領域表現文化沖突的代表作品,更是很好地突出了這一現象。

美國、摩洛哥、墨西哥、日本這四個國家的文化,各自具有其獨特性,各種文化在客觀上也存在著差異。當具有不同特性的文化發生碰撞時,就增加了文化沖突的可能性。

影片在此氛圍中,比較精準地把握了各種文化的特點,直擊群體文化間的沖突,起到很強的震撼效果。群體文化間的沖突在影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簡介

《通天塔》是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執導的劇情片,由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菊地凜子主演。該片於2006年11月10日在美國上映,2007年3月1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發生在11天內,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四個家庭源於溝通不暢的悲劇故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通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