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國內農村現實題材電影有哪些
擴展閱讀
TVB粵語動漫電影 2024-07-01 01:25:29
日批大全電影 2024-07-01 01:24:41
好萊塢愛情動畫電影 2024-07-01 01:14:10

國內農村現實題材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6-28 11:03:30

⑴ 尋找一部鄉村題材的電影。

絕對是《上學路上》,我當初看到那個小女孩坐在車上要去嫁人的時候我就哭了出來。太感人了。這小女孩很能乾的哦。

再給你貼段材料吧
中文片名:《上學路上》
原 名:《讓我聽聽你的手》
導 演:方剛亮
編劇/製片:趙冬苓
攝 影:張 皓
領銜主演: 吳 旭--飾 王燕
艾麗婭--飾 王燕媽
楊樹林--飾 校長
影片分析
王燕面臨著交不上學費而輟學,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樣早早嫁人,她決心在暑假裡自己掙學費。為了湊夠去枸杞園摘枸杞的車費,她偷偷賣了家裡的雞蛋,又買了因相親而認識的小男孩的鋼筆,喜歡王燕的老師,高價買走了鋼筆,使得王燕看到了希望……
影片分析
故事發生在我國邊遠山區(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還有遺存),故事片的主人公是正值豆蔻年華的王燕。面對突長的學費,在王燕和她的兩個弟弟之間,王燕媽媽選擇供兩個學習還不如王燕一半好的兩個男孩讀書。再指望媽媽改變心思無望的情況下,王燕開始著手賺學費。
這一段主要應該指明影片的主題思想,即本片通過小學生王燕為能夠上學而在假期掙學費的曲折經歷,真實地展現出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生活狀況,生動地表現出這里的孩子們渴望知識、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影片集中鏡頭,用大量的篇幅記錄了王燕賺車票錢的經過。王燕的第一筆收入是靠十個雞蛋換來的。初來乍到的王燕在市場與一位衣著整潔的女士談論價錢,不想雞蛋突然被推車路人踩壞,最終只能得到推車路人賠給她的2..5元!回家後又莫名其妙的被媽媽和村裡的幾個人拉去相親,結識了被她成為「騙子」的相親對象。她留意到他身上的圓珠筆,最後以1.7元的高價買下了原價0.8元的筆,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筆以兩元的價格賣給王老師,知情的王老師明白她的心意,用5元的更高價格買下她失而復得的筆!
這時的她准備先欠下5元乘車去固水,結果被拒絕。與此同時她也得知了圓珠筆的真正價格!而後她准備養只羊羔,這樣可以更快的賺到剩餘的車費!經過一番周折她最終將羊羔買回家中。可是這使得村子裡剛好是軋胡麻的季節,她沒有給小羊割草的時間,最後用1元錢買來糖豆哄著兩個弟弟給小羊割草。不久糖豆就快吃沒了,於是她用刀將剩下的糖豆切小,頑皮的兩個弟弟立即發現後決定「報復」姐姐——將姐姐用來測量小羊身長得木棒折斷一拳大小。幾天後,王燕去測量小羊的長度,發現小羊照比木棒長長了一個半拳頭,便興沖沖的抱著小羊跑向市場。面對政府退牧還草的政策和價格走低的綿羊市場,王燕最終在好心路人的指導下來到了收購站,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態以85元的價格將羊賣掉。
這時的她已有8.8元,還差1.2元就可以去固水靠采枸杞賺學費了!
可就是這最後的1.2元難住了王燕,但是堅強而又倔強的王燕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在市場上走動,尋找掙錢的方法。不知不覺的竟又遇到了自己的相親對象——「騙子」,最後兩人決定做一回牙行,這樣憑借「牛馬五元,羊一元」的行規,就可以輕松的賺到剩餘的1.2元錢。雖然這門生意險些失敗,但王燕強烈的上學願望最終打動了買羊的大叔,成功的拿到了剩餘的錢。
影片在此時已經進入到片尾。本片最後的十幾分鍾里通過對王燕成功乘上車子的鏡頭放大,對她賺錢的過程略去,以及對她在開學典禮當天匆忙趕回時,為好友三花賣新筆並將筆送到三花手中的兩個細節的追蹤記錄,最後在王燕的一聲:「學雜費24塊8,我賺夠了!」的滿含驕傲與興奮的話語中將鏡頭淡出。
以上幾段基本是敘述劇情,建議刪去。不如結合劇情來分析王燕、母親及老師等人物形象,藉此來闡述影片的思想內涵。之後可以談影片的題材選擇,即創作者將視角聚焦於西部貧困地區,表現孩子們的渴望和努力。其中王燕的生活環境和壓力應該具體分析。

接著重點分析影片的情節設置,影片首先設置了一個主人公所面對的困境,即上學需要學費,而這筆學費對於王燕而言,簡直難如登天。之後影片通過投賣雞蛋、買筆、養羊羔、摘枸杞等情節,生動具體地展示了王燕為掙到學費所付出的努力。這些情節並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人物思想發展和人物性格呈現的過程。這個部分應該具體分析。
本片還有一條在影片後半截才出現的暗線,即縣里撥了一批錢款用來輔助貧困學生,名額為8名學生,各個家長可謂是費盡心機,尤其是王燕的媽媽,但影片的最終王燕還是沒能被評為輔助對象,不過開學典禮的時候她已經掙夠了全部的學費。此外她還掙出了回家的路費以及滿足三花姐想留一支筆的願望的錢款!
這一段可以,但還應該與人物塑造緊密相連。
影片以時間的先後為標准記錄故事的發展歷程,使得影片不僅真實,而且使人能夠更好的貼近主人公的生活,以及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影片主人公——王燕在曲折艱難的賺學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在冗雜的社會里保守著自己的心願,並為之付出,努力,拼搏,奮斗……縱然並面對即將輟學的可能但依舊堅強的依靠自己單薄的力量反抗著生活,反抗著命運!
這一段可以移到情節分析之前,為分析情節提供方便。

本片主要以自然地黃土景色為背景,以這種荒涼而單調的景緻,來映襯王燕內心對為好未來的憧憬。在片頭,生活在遠離森林地區,不知森林真面目的她對「森林」二字的理解不難看出她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有夢想有理想的女孩兒。
這一段乃至後幾段,主要影片的拍攝、色彩、光線以及細節等,具體分析創作者如何通過可視可感的圖像、聲音來塑造人物形象的。這部分也要抓住重點來分析。

全片的音樂背景十分簡單,但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對彷彿十分枯燥的王燕奔跑的鏡頭來說,音樂的相嵌便使人們不覺乏味!在同類鏡頭中的同一音樂的反復使用,使人能夠更加熟悉並銘記影片的內涵。另外,片中姐弟三人推秸稈回家時背景中融入的音樂,對表現當地民俗,渲染當地生活的艱苦都有獨特用意。
本片主要意在表明中國邊遠山區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尤其是女孩子上學難的問題,當家裡經濟緊張的時候,很多家長都選擇讓女孩子下學,理由就是女娃上學也是給別人上的,沒有用!由於我國邊遠山區人們生活水平低,經濟上困難,再加上殘余未退的封建思想,所以常常斷送女孩子的美好未來。
這一段可以整合到第一段中,意在談影片的主題思想。
影片最令人感動的鏡頭主要集中在影片的最後,影片所反應的問題也是當今社會的主要沖突之一。可以說影片還是很值得大家來觀賞的,建議大家有機會來欣賞一下本片!
結尾是對影片思想及藝術性的概括。
幕後花絮
這是一部以著名的《馬燕日記》為創作由頭、以全新手法表現西部孩子求學故事的電影,孩子們為改變命運追求知識而付出的巨大努力。馬燕出現在那塊土地上是不奇怪的,不僅僅因為西海固獨特的美更容易吸引國外的目光,更因為那塊土地給予了馬燕不屈從命運的精神和活力……
精彩視點:
《上學路上》是一部以著名的《馬燕日記》為創作由頭、以全新手法表現西部孩子求學故事的電影,這也是影視工作者獻給全國少年兒童的一份節日厚禮,山東影視中心希望「用這樣一個國際性的題材感動世界」。
大西北的寧夏,對許多人來說是遙遠的、平生從未涉足的一片黃天厚土。2003年夏初,本片的編劇、山東影視中心影視部主任趙冬苓應邀前往采訪時,寧夏西海固女孩馬燕的求學神話引起了她的注意。應該說,馬燕的命運,是被到西海固參觀的法國公使夫人改變。馬燕的媽媽,一個精明的農村婦女把馬燕寫的三本日記塞到了公使夫人手裡。不久後,這三本日記通過法國駐華記者韓石到了法國,先在法國《解放報》上發表,引起法國社會哄動,然後正式出版,在歐洲成為暢銷書,先後被翻譯成六國文字,最近又「出口轉內銷」回到了中國。
2003年10月,《上學路上》(原名《讓我聽聽你的手》)在經過四次修改後,完成初稿。客觀地說,《上學路上》只是一部兒童電影,但它所表現的主題又遠遠超出一部兒童電影的范疇。作為一部反映西部兒童求學的藝術影片,《上學路上》較之國內相似題材的影片《一個也不能少》、《草房子》、《美麗的大腳》,以及伊朗電影《小鞋子》、《天堂的顏色》、《何處是我朋友家》、《讓風帶著我飛》,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藝術魅力。
本片的主演吳旭盡管還是一個孩子,但早已是蜚聲熒屏的小童星。憑借電影《一聲嘆息》里的「梁月月」,吳旭拿到了第24屆開羅國際電影節最佳表演新人獎,而《大明宮詞》中的「小太平公主」、《人間四月天》里的「小幺妹」,無一不證明著吳旭這個地地道道北京孩子的表演實力。
除了吳旭值得關注外,本片的創作陣容不可謂不大。著名導演黃建新出任本片的監制,「第47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大會唯一女演員提名、「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金爵獎」最佳女演員艾麗婭飾演「王燕媽」,「飛天」獎最佳男主角楊樹林飾演校長。如此豪華的創作陣容,難怪影片剛剛製作完成,就把眼光瞄準了當年金雞電影節,並一舉獲得了最佳兒童片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和最佳編劇獎三項大獎。
附資料:
《馬燕日記》是由法國《解放報》駐京記者彼埃爾·阿斯基(中文名韓石)在寧夏西海固采訪時偶然發現的一個失學女童的日記,2002年由韓石整理後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國年度暢銷書排行榜。其版權被轉售多個國家,包括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日語和英語,並成為許多國家的暢銷書。
日記講述了一個西部鄉村女學生的日常生活,她對上學的渴望,對自己可能輟學的擔心,媽媽不讓她上學造成的痛苦,以及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決心。從中你可以讀到邊地生活的極端困苦,更能讀到困苦環境中永不泯滅的人性光輝——一個花季少女對生活的憧憬和困惑,對親友的關愛,對命運的不屈的抗爭,以及對教育和社會進步的渴求。

⑵ 反映農村大山裡的電影

天堂之路》反映農村打工妹回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邊》是講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為自己的兒子報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紅了》是一部反映農村幹部現實生活的故事影片
《會說話的風箏》是反映兒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證書》一部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的電影
《果實》一部勾勒陝北農村風情畫卷的影片
《燕銜泥》新農村題材電影,講述了一個性格剛強的村支書張占廷帶領村民舍棄令全村人發家致富的小煤礦,進行轉型發展旅遊的真實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題材的電影
《聖水湖畔》 20集電視連續劇 講述了一個保護耕地、樹立糧食安全意識的故事。
《稻花飄香的季節》 二十集電視連續劇 本劇——以江漢平原上由兩個行政小村並村後的變革與發展為主題。反映當代農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邊》 這是講述一名公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故事。
《燒鍋屯鍾聲》8集農村題材連續劇 為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組織部副部長楊天虹進駐燒鍋屯,為村民先後解決了集資款、土地、失學兒童等一系列問題,燒鍋屯終於有了掌聲與笑聲。
《山坳里的庄戶人家》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二十二集電視連續劇,該劇故事發生在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國農村
《年年月月日日》一部反映農村青年農民的生活
《莊稼院里的年輕人》是一部反映農村改革開放奔小康過程的現實題材作品
反映80年代農村題材的電影:
《生財有道》
《月亮灣的笑聲》《喜盈門》《咱們村裡的年輕人》
相信至今仍為人們所記得。這些電影,影響了無數人,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人思想觀念的轉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⑶ 農村劇的優秀影片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和農民的生活、精神面貌有哪些變化,農村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是最好的「紀錄片」。在今天盛行的大片和一些無病呻吟的電視劇面前,農村題材的影視劇依然生命力旺盛。農村劇的鮮明特色是:根植於生動、鮮活的生活;能真實反映農村的各種新變化、新面貌;有一批善於汲取農村養分、並願意為農民服務的創作隊伍。
在長春電影節上,10部「改革開放30周年群眾最喜愛的農村題材電影」評選結果揭曉,《男婦女主任》、《美麗的大腳》、《秋菊打官司》、《留守孩子》、《咱們的牛百歲》、《人生》、《兩個人的嘉賓》、《一個都不能少》、《喜盈門》、《月亮灣的笑聲》獲此殊榮。
上世紀80年代曾創作出電視劇《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的韓志君、韓志晨兄弟,目前正在打造新「農村三部曲」《八月高粱紅》、《九月穀子黃》、《十月大豆香》。8月18日,首部《八月高粱紅》在吉林蛟河開機。8月30日,國內第一部反映農村留守婦女的電視劇《女人的村莊》在遼寧遼陽完成拍攝。該劇由《鄉村愛情》系列的編劇張繼擔任編劇。
從《咱們的牛百歲》在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領導、幫助「懶漢組」不斷進步,到「男婦女主任」自編自演文娛節目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再到如今農民「劉老根」辦起了鄉村游,農村留守婦女開始艱辛創業,農村劇的題材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完善。
30年來不斷涌現的農村劇,實際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展變化的一部「編年史」,也是當代農民30年來心靈史的寫照。 《喜盈門》:新中國影片觀眾人數新紀錄
在10部「改革開放30周年群眾最喜愛的農村題材電影」中,有兩部是山東籍導演趙煥章執導的,那就是《喜盈門》和《咱們的牛百歲》。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話語中心是農村的經濟改革,家庭內部的爭端成為社會焦點。適時而出的家庭倫理道德片《喜盈門》以北方農村一個家庭婆媳之間的爭端為主要內容,關注了傳統倫理道德特別是尊老愛幼、贍養老人在經濟改革年代的農村的失落問題。《當代中國叢書·當代中國電影卷》記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喜盈門》發行各種規格拷貝達4000多個,觀眾達1.7億人次,創造了新中國影片觀眾人數最多的紀錄。」導演趙煥章說,《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都是上影廠拍的,先在上海放,觀眾的笑聲是三四十次,到了濟南放,觀眾的笑聲是七八十次。到煙台放,觀眾的笑聲則達到一百多次,到了縣城,笑聲是一百二三十次,而到了農村,笑聲是一百七八十次。「我認真地數過。我就感慨,這樣的電影,越靠近農村,越靠近農民,越靠近家鄉,掌聲就越多。」 《人生》:20多年後看也不過時
1984年拍攝的電影《人生》,改編自作家路遙的同名小說,真實地記錄了20世紀80年代特定的中國國情,鏡頭在陝北特有的黃土地、曲折的山路以及貧瘠的山村中開始了「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和人生的選擇,觸動了時代所積蓄的許多困惑。《人生》的主演周里京和吳玉芳,是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偶像。作為一部農村題材電影,《人生》的影響和意義早已超出了這一題材。據說當時全國大約2億人看過此片,票房當然非常高,當時有人評論說:「看不懂《人生》,你不知道自己的不幸;看懂了《人生》,你知道自己是不幸的。」更有人說:「認識人生的選擇,男人必須看《人生》。」可見其影響力是如何感染著觀眾,又如何震撼著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人生》中有一句台詞「聯合國我都想去」,深刻地體現了電影表現的城鄉差別。20多年後,中國城鄉差別雖有很大變化,但《人生》表現的主題依然不過時。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輝煌時期,《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人生》等都是在那一時期走紅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低谷,直到1998年前後進入最低谷。這一時期,基本上沒有可以讓觀眾印象深刻的純農村題材影片。農村題材電視劇此時應運而生,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韓氏兄弟的「農村三部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韓志君、韓志晨兄弟以他們的「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1989)、《轆轤·女人和井》(1991)、《古船·女人和網》(1993),在熒屏上颳起了一股強勁的東北風。棗花、茂源老漢、銅鎖、小庚等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田野長大的韓志君有著強烈的鄉村情結,遼闊的東北鄉野,是韓志君藝術創作的根基,是他靈感與激情不竭的源泉。從他的作品中,觀眾與讀者能
趟過男人河的女人
感受到清純的田園詩情。仲呈祥等著名評論家曾撰文指出:「《籬笆·女人和狗》等『農村三部曲』,寫的實際是當代農民的心史。」這點破了韓志君的創作初衷。
《趟過男人河的女人》:萬人空巷看李琳
幾乎與韓氏兄弟「農村三部曲」同時,農村題材電視劇《趟過男人河的女人》橫空出世,這也是著名演員李琳的成名作,李琳憑借劇中的山杏一角,樹立了自己早期的「苦情形象」。1992年,電視劇《趟過男人河的女人》曾創下了電視收視的最高紀錄. 農村劇沉寂10年後爆發
韓氏兄弟「農村三部曲」最後一部《古船·女人和網》在1993年播出,廣有影響的《趟過男人河的女人》在1992年首播。1993年之後近10年的時間里,農村題材的影視劇說不上是空白,但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很少,直到2002年年初《劉老根》播出後,這一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觀。2002年至今的幾年,農村題材電視劇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局面,《當家的女人》、《希望的田野》、《聖水湖畔》等都影響不錯,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趙本山農村題材影視作品的崛起。在中國電影最低谷的1998年,趙本山主演了農村題材電影《男婦女主任》,之前的1993年,他主演了農村題材電視劇《一村之長》。趙本山的電視劇真正引起廣泛關注,是在2002年的《劉老根》之後,《劉老根》系列、《馬大帥》系列、《鄉村愛情》系列,代表著近幾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的較高水平。

⑷ 看過一部國內的農村電影,內容是一個村長或支書帶著一幫亂七八糟的村民和一個惡霸(兄弟三人,)斗爭的故事,

名為《光榮的憤怒》。導演:曹保平

⑸ 有一個方言電影,好像是山西的,演的是一個女的被賣到農村逃跑的,挺舊的,請問誰知道叫什麼名字啊

入圍60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的《盲山》,一脈相承自李楊的處女作《盲井》,用記錄片的樣式講述出女大學生被拐賣至某法盲山區,多年後被解救的故 盲山
事。版本1(國內公映版):22歲的女大學生白雪梅(黃璐飾)找工作的時候認識了熱情大方的姑娘胡曉曉。她在工作和金錢的誘惑下和胡曉曉一起坐車去山區采購中草葯。經過長途跋涉他們來到一個小山村。白雪梅睡醒後,發現胡曉曉和她的老闆早已不知去向,她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白雪梅被告知,她已經被家裡人賣給40歲農民黃德貴做老婆了。到這時候她才知道,自己上了人販子的當了。白雪梅想要回家,遭到了黃德貴的拒絕。到了晚上黃德貴上床要和白雪梅睡覺,她堅決不肯就範。憤怒的黃德貴強奸了她,並且將她關在屋裡。白雪梅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毒打、漫罵。白雪梅從此失去自由,被迫生活在一個陌生而野蠻的山村。

盲山劇照(20張)性格堅強的白雪梅不斷尋找機會的逃跑。但是這個封閉的山村中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這個外來人。他們反而還幫助黃守貴對她嚴加看守。她每次逃跑都被抓回來,當眾毒打。村民們的自私和冷漠,當地官員和警察的瀆職行為使她在那裡孤立無援。白雪梅為黃德貴生了一個男孩,使黃家對她放鬆了警惕。白雪梅在初中學生李青山的幫助下,和父母取得了聯系。由於村民的阻撓,與父親一同而來的兩個警察無法救出白雪梅,於是他們商量改天偷偷救走白雪梅,白父留這陪女兒。某日,在警察的幫助下,她終於逃出了這個山村。但是她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那裡。版本2(海外公映版)結局與國內公映版本不同:黃德貴知道白父就是想帶走自己的「妻子」,於是想把她帶走藏起來。在黃德貴和白父的爭執下,雪梅為救父親,把菜刀砸向自己痛恨的丈夫……編輯本段導演簡介導演李楊1959年生,陝西西安人。1985至1987年攻讀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導演專業。1988至1990年就讀於西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系。1990至1992年就讀於慕尼黑大學戲劇系。1992至1995年就讀於科隆影視傳媒藝術學院電影電視導演系,獲視聽傳媒學碩士學位。主要紀錄片作品有《婦女
李楊導演照片
王國》、《歡樂的絕唱》、《痕》。2003年完成電影處女作《盲井》,該片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第5屆法國杜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影評人、最受觀眾歡迎等五項大獎,第2屆美國紐約崔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2003年荷蘭海岸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和文學大獎,2003年塞爾維亞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大獎,比利時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布拉提斯拉瓦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第27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銀火鳥獎,第57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秀電影獎,金馬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新人獎,挪威貝爾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等三十餘個國際獎項。在法國《電影》雜志評出的2003年全球十佳影片中,《盲井》排名第二,但一直沒有獲得內地公映的機會。時隔4年,完成「盲」系列的第二部《盲山》,並首次在在中國內地正式公映。編輯本段精彩花絮新片在陝西秦嶺的一個村莊拍攝,除女主角黃璐為北京電影學院03級表演戲本科外,全部起用當地村民和非職
盲山
業演員。因出演《盲井》,「傻根」王寶強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黃璐也因《盲山》中出色的表演而走紅國內外。該片講述了一個女大學生被拐賣到關中農村,兩年裡不斷掙扎逃跑最終被公安機關解救的故事。李楊說,拐賣婦女這個話題並不新鮮,但他關注的是事件背後的人。2006年年初,李楊專程到成都金堂、中江,花了兩個多月時間采訪被解救的被拐婦女的生存狀態,並撰寫劇本。李楊表示,以前在電視上看見一條新聞,一個女孩被拐賣到山村,為了逃出來而殺了她的「丈夫」,最後被判處死刑,這個新聞令他感到很震撼。為了拍攝《盲山》李楊甚至抵押了房子。導演李楊日前喜聞佳訊,在剛剛結束的義大利羅馬亞洲電影節上,《盲山》為他奪得了最佳
盲山導演獎。《盲山》有個角色叫鄭小蘭,在白雪梅寧死不從的時候,有天她抱了孩子來勸慰:「你看我也是給賣來的,還不是這樣了?先把身體保住才是,不然怎麼逃?」這個演鄭小蘭的,真就是四五年前從四川一個縣城給騙嫁到那村裡,才20歲,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我們是拍攝時候才知道的。」李楊說,「她天天來劇組,我們後來就讓她演戲。她丈夫不願意,打她,她就威脅:你再打我就跟劇組走!丈夫沒敢再打,後來我告訴副導演讓這丈夫也來串個角色。反正是農閑,劇組一天管3頓飯,連她抱的孩子也給一份錢。」導演李楊表示,自己一直對婦女命運的題材比較感興趣,為拍攝這部影片也調查了大量關於被拐賣婦女的資料。而《盲山》這個片名也是欲與之前的《盲井》形成系列,隱喻人性的冷漠、自私:「這個名字有多重涵義,留給觀眾自己去定位吧。」李楊告訴記者,《盲山》的入選同樣出乎他的意料:「有個亞洲的選片人想看,我就給他寄去了粗剪版。過了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回復,結果後來就得到通知說入選了。」對於最終評選的結果,李楊表示並不看重:「2006年是戛納電影節六十周年,作為一個電影節,它能夠歷經風雨、坎坷一直在堅持,我希望它能堅持以藝術品質為上,一路走下去。不過對於我的這部作品,還是順其自然吧,電影節不是《盲山》的最終目的。」大陸版和海外版的結局並不相同(兩個結局都是真實的)

⑹ 一部簡單又真實的國內電影,《系紅褲帶的女人》講的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在以前農村的女人們,她們在自己的認知裡面就是照顧好自己的丈夫,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照顧好自己的一家人,而從情感上面來說,只有她們的這個家才是她們精神的寄託,而系紅褲帶的女人講述的就是當時那個年代女性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她嫁給了村子裡面最窮的一個男人,而這個姑娘她非常的勤奮能幹。

在嫁到這個男人家之後,還是有很多人去窺探她的美麗,而這個姑娘她也不嫌棄自己丈夫家的貧窮,反而一直都在幫助自己的丈夫。在村子裡面有一個叫張二的人,因為她的丈夫在娶她的時候跟張二借了300塊錢,可以說當時300塊錢對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本來這個錢是要在年底之前還的,但是因為這個張二他窺探姑娘的美貌,所以就想去騷擾姑娘。

在落後的村莊中,別人都一直在說這個姑娘的壞話,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她的老公還是沒有回來,村子裡面關於姑娘與單身漢的留言反而越來越強烈了。而最後這個姑娘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也就只能夠跑到小河裡面去宣洩自己的情慾,這個故事還是非常悲痛的,而講的就是得不到就要毀掉,真的是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