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思想道德微電影主題有哪些
擴展閱讀
韓國電影合集40分鍾視頻 2024-07-01 23:06:06
電影內容女人殺男人 2024-07-01 22:58:28

思想道德微電影主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6-29 09:37:20

❶ 有根據《普法欄目劇》拍攝的微電影么

你是否懷揣著一個微電影的夢想?你是否有一顆熱愛寫作的心?你是否有一個想要講述的好故事?那麼請將你的目光鎖定這里,不要離開!下面的內容將給你一次圓夢的機會。遵義廣播電視台普法微電影欄目劇《普法欄目劇》第三集《校園過往》劇本徵集開始啦。


本片是以普法教育為主,在震懾犯罪的同時,讓我們真正了解學生暴力行為的成因和學校應對預防學生暴力事件發生的對策。引導學生被傷害的時候正確的拿去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❷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❸ 鎬濇斂璇懼井鐢靛獎涓婚樹粈涔堝ソ鎷

鎬濇斂璇懼井鐢靛獎鍙浠ユ媿涓浜涙h兘閲忕殑錛屽彲浠ュ槳鏄炬濇兂閬撳痙淇鍏葷殑寰鐢靛獎浼氬ソ寰堝氾紝浠ユ牎鍥鐢熸椿涓轟富棰橈紝璁捐′竴涓灝忔儏鏅涓茶仈鎴愪竴涓鏁呬簨灝卞彲浠ヤ簡銆

涓繪棬鍙浠ユ槸褰撲唬瀛︾敓鐨勯亾寰蜂慨鍏伙紝姣斿傚仛浜鴻佽瘹瀹炲畧淇°傝瘹淇′綔涓烘垜浠鐨勭珛韜涔嬫湰錛屽氨鍍忎竴媯靛ぇ鏍戠殑騫艱娊錛岀洿鏍逛簬姣忎釜瀹跺涵銆傝櫧鐒舵椂浠e湪涓嶆柇鐨勫彉鍖栵紝浣嗗仛浜虹殑鍘熷垯鍜屾爣鍑嗘槸涓嶅彉鐨勩

鍦ㄥぇ瀛﹂噷鏄涓寰堝ソ鐨勫︿範鏈轟細錛屾垜浠鉶界劧鎺ヨЕ鐨勪漢澶ч儴鍒嗘槸鍚屽﹀拰鑰佸笀銆佽櫧鐒惰繕鏄瀛︽牎榪欎箞涓涓鐜澧冿紝浣嗛兘鏈夋潵鑷澶ф睙鍗楀寳鐨勫悓瀛︼紝澶у剁殑鐢熸椿涔犳儻涔熷悇涓嶇浉鍚岋紝榪欐洿瑕佹眰鎴戜滑鍦ㄦ棩甯哥敓媧繪帴瑙﹀綋涓瑕佽█鑰屾湁淇°佽佸潶璇氱浉寰咃紝絳斿簲緇欏埆浜哄仛鐨勪簨涓瀹氳佸仛鍒幫紝瑕佹湁鍖呭圭殑蹇冭兏銆

鍏朵粬瑙掑害鐨勬h兘閲

瑕佸瓭欏虹埗姣嶏紝灝婃暚甯堥暱銆傝櫧鐒惰繖閮芥槸浜涘彜鑰佺殑璇濋橈紝浣嗘洿鏄鎴戜滑褰撲唬澶у︾敓闇瑕佺殑銆傝佷漢浠閮藉父璇翠竾浜嬪瓭涓哄厛錛岃繖鏄鏈夐亾鐞嗙殑銆備綔涓哄綋浠g殑澶у︾敓錛屾垜浠澶ч兘鏄00銆90鐨勶紝鎴戜滑緇忓巻鐨勪笉鏄寰堝氾紝浣嗘垜浠搴旇ヤ粠瀹墮噷鍋氳搗銆

瀛濋『騫朵笉鏄瑕佹垜浠緇欑埗姣嶄粈涔堬紝鑰屾槸緇忓父鍜屽墮噷鑱旂郴錛屽氬嚑鍙ュ畨鎱扮埗姣嶇殑璇濄傚湪瀛︽牎鎴戜滑灝介噺鑺傜害浜涳紝騫蟲椂灝戜笂鐐圭綉錛岃兘涓嶄拱鐨勫敖閲忎笉瑕佷拱銆傚湪瀛︽牎涓嶅厜瑕佹椂鍒昏板緱瀹墮噷錛岃屼笖瑕佸皧鏁甯堥暱銆傝佸笀涔熷傚悓鎴戜滑鐨勭埗姣嶏紝浠栦滑涓嶄粎鍦ㄦ暀鎺堟垜浠鐭ヨ瘑錛岃屼笖榪樺湪鏁欐垜浠鍋氫漢鐨勯亾鐞嗐

❹ 我身邊的雷鋒·校園微電影大賽中「因為有你」影評

我寫東西往往跑題跑的很嚴重,這篇也不例外。我只希望,在我們身上發生過的不要在我們的弟弟妹妹和下一代身上重演,我們的社會少一點道德勒索,僅此而已……
昨天是毛爺爺欽定的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紀念日。像我一樣的80後在小學估計都有過向雷鋒叔叔學習的經歷。不過我從小就對雷鋒同志沒什麼好感,因為我是個比較自私和低俗的傢伙,我覺得雷鋒和班裡整天打小報告取悅老師的同學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假裝高尚。當然後來的經歷告訴我,我的層次實在太低了,簡直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吧接著回憶,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我們小學在某一年的三月五日請到一位自稱是雷鋒戰友的傢伙給我們做了一個報告,當時所有人都搬著小板凳去操場上聽了兩個小時回憶,由於我記性比較差,當初說了些什麼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是類似「我與雷鋒不得不說的故事」之類的東西,和當天的家庭作業是寫一篇關於這個報告會的作文……當然那時候所有小學生都會寫幫助孤寡老人扶老太太過馬路之類的「做好事作文」,我也寫過,雖然我這個低俗的傢伙幾乎從來沒有主動幫助過別人。不過我不認為這是我人品有問題的表現,寫那種東西唯一的目的就是欺騙老師,至於老師嘛,他們教我知識我很感激他們,他們叫我做人,對不起,你們還不夠格,你們有什麼資格評判我的品德?
以下議論均以官方報道為依據。其實雷鋒這個人也很可憐。他的童年正好見證了「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所以黨說,你要高尚,他就真的高尚了。
「一個人的作用,對於革命事業來說,就如一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機器由於有許許多多的螺絲釘的連接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才能夠運轉自如,發揮它巨大的工作能。螺絲釘雖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計的。我願永遠做一顆螺絲釘。螺絲釘要經常保養和清洗,才不會生銹。人的思想也是這樣,要經常檢查,才不會出毛病。我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堅決聽黨和毛主席的話,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隨時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偉大的革命事業中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摘自1962年4月17日雷鋒日記
很有當年的特色,不是嗎?其實雷鋒這個人從宣傳看來就像水晶一樣有一顆純潔閃光的心,他的經歷不禁讓我有聯想,記得小學的時候,班長帶頭說,我們要做好事,要義務打掃學校衛生!同學們跟著喊,做好事啊做好事!大家沒一個行動的。偏偏有個智商不太健全的傢伙,第二天早上六點不到拿著掃帚滿校園子掃樹葉去了。當然這個聯想確實太惡毒了,我把內心陰暗面剖析出來給大家看。雷鋒同志是堅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我願意稱之為「集體價值觀」。他在生活中確實將自己的價值弱化,將集體的價值無限提高,當然,一個從小生活在沒有親人的集體環境中(也就是沒有體會過什麼是愛)的人,很難對自己的價值有所認識。這其實也是上一輩人的通病,「鬥私批修,狠批私心一閃念」,有「私心」被認為是罪惡的。但是人天性都是自私的,尤其是生活在父母的愛護下的正常人,被呵護、被愛會讓人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替代的,自然會為自己著想。可是社會主義道德觀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它就認為人,之於整個社會而言,就是一個一個組成部分,是壞了可以立即替換的齒輪和螺絲釘,人必須為了整個社會而奉獻,這種奉獻又是無條件的。這就要求人有「高尚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