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愛在長征電影表現如何
擴展閱讀
瘋狂的外星人樂亨電影網 2024-09-19 23:29:53

愛在長征電影表現如何

發布時間: 2024-09-18 23:26:21

Ⅰ 愛在長征中內容提要

在那段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的瑰寶——《愛在長征中》為我們揭示了長征路上愛情的獨特風貌。這段艱難的轉戰歲月,伴隨著萬水千山的征途,愛情在這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磨礪,它變得深沉、堅韌,甚至是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無奈。

書中,一對對革命伴侶的傳奇故事,如同一道道光,照亮了長征的烽火歲月。他們的愛情,沒有華麗的言辭,只有在戰火紛飛中的相互扶持和理解,那份深藏不露的愛意,如同長征的每一步,堅韌而永恆。他們的愛情,是革命精神的映照,是長征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的艱難、含蓄、不朽的象徵。

在戰爭的洗禮下,這些愛情更加熠熠生輝,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溫度。它們超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段動人的篇章。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特殊時刻,我們通過《愛在長征中》這本書,向讀者傳遞這份跨越時空的革命情感,讓我們一同感受那份在戰火與愛情中不屈不撓的力量。

Ⅱ 王願堅的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中文名
王願堅
別名
小堅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
人物關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堅
堂哥
王志堅
堂哥
姜貴
堂哥
快速
導航
創作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小游擊隊員》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個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一篇小說。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紅軍,犧牲時是原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1]
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1]
七根火柴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1]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1]
普通勞動者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2]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1]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糧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與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閃閃的紅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創作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品質。[3]
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可以達到發人生省的效果。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該片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最好的影片,伴隨一代人成長。
作品評價
其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塑造了紅軍時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親的軍事統帥毛澤東的動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動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環境中,真實地表現了他挽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指揮藝術,通過劇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個性更加深刻鮮明。該片為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特別獎。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Ⅲ 《我的長征》故事梗概

劇情簡介:

少年紅軍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參加了長征,湘江之戰的慘烈炮火奪取了他父親的生命,王瑞被毛澤東救起。戰爭給王瑞內心留下了創傷,但他依然堅定著父親和連長說過的話,跟著走!

跟著走的王瑞隨著紅軍的勝利轉折,從痛苦和陰影中更加堅強勇敢起來,但他又在紅軍過彝區、強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連長。苦難與艱險磨礪和刺痛著少年的心。然而一直關心他的毛澤東卻用自己長輩般的慈愛和堅定博大的個體犧牲,撫慰和激勵王瑞,使他在炮火硝煙中真正成長了起來。

七十年後王瑞老人重走長征故地,舉世無雙的長征之路再次使老人陷入回憶……摘自:世紀環球在線

幕後故事: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我的長征》,在經歷了前期劇本打磨階段之後,於今年5月在貴州遵義拉開了「長征」序幕。現已完成「遵義會議」、「湘江之戰」、「過大渡河」等重場戲,目前正在雲南元謀、麗江,廣西全州等地進行拍攝,預計今年10月中旬與觀眾見面。

電影《我的長征》以一個普通紅軍小戰士王瑞的命運為主線,前後貫穿了長征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以其視點和命運來折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這個屬於東方的神話之旅。影片在思想內涵和表現形式上也進行了大膽創新,不再以平鋪直敘的方式講述歷史事件,而是有側重有意識地選中幾個有代表性的事件,以「長徵信仰」為旗幟再寫長征。

作為長征勝利獻禮片,八一廠為《我的長征》動用了陣容強大的主創班子。陸柱國任編劇,翟俊傑擔任總導演,王珈、楊軍執導,穆德遠擔綱總攝影,作曲家張千一為影片作曲。在選用演員上,《我的長征》大膽啟用新人,其中男主角王瑞的扮演者是在《我的法蘭西歲月》中飾演少年鄧小平的鍾秋。

對於總導演翟俊傑來講,長征這個題材已經不再陌生。早在十幾年以前,他已在電影《金沙水拍》中一顯身手。在10年前的電影《長征》的拍攝中,又第二次踏上長征路。對於第三次拍攝長征,翟俊傑表示,盡管前兩次長征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這次創作無論如何都不會沿襲前兩次的拍攝手法,並且有意避開以往表現長征的敘述風格,以一切歸零的狀態去完成這次創作。翟俊傑激動地說:「長征是一段很神秘的歷史,我每一次接近它都會有一種別樣的感受,或是激動,或是震撼,每一份感受都是迥異的。但惟一沒變的是長征中紅軍的那份堅定不移的信念,每次都讓我感動。如果沒有信仰,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不可能走下來的,而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的正是那麼一份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