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電影百科 » 談談如何理解電影表演需要電影化

談談如何理解電影表演需要電影化

發布時間: 2024-09-26 18:33:52

1. 電影表演有哪幾個體系

世界三大表演藝術形式,分別是布萊希特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梅蘭芳體系。
1、布萊希特其實就是說化身為角色,用盡心思去研究每一個心理和行為的細節,然後完全的還原,這個代表作品應該是《雨人》,其中的那個哥哥,演技派戲骨達斯汀霍夫曼闡釋的,好萊塢拍片的時候好像普遍都要去體驗角色,就是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中章子怡也是和盲女一起生活過幾個月。當然這樣的電影有個問題就是,准備周期太長,對演員的天賦要求太高,如果你不是演戲的材料,就是再怎麼體驗沒用。所以好萊塢的演員貴,是有他貴的道理。
2、梅蘭芳體系,也可以說的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表演體系,它有一個固定的範式,這個範式是從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的集合,一顰一笑都是規定動作,每一個腔調你都要在譜,核心講的是功夫兩個字,而感人至深靠的是「熟而生巧」,在明白自己對自己的功夫絕對把握的基礎上,在進行個性話的調整。就這一點言,除了中國有這種比較深厚文化同時廣的流傳度的基礎上才會有的表演體系。
3、斯坦尼斯體系,其實就是比較套路化的東西,有一套固定的對於不同感情不同場景同樣的表達,然後用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無論編劇寫成什麼樣子,演員要按自己的理解來表演,個人理解,這種流派相對比較適合於普通人,可能不是那麼有天賦的人,給你一套東西,你在這個基礎上發揮。這種體系應該是舞台劇話劇用的比較多,中國很多演技派演員大部分都是這種流派,黃磊老師也是一樣的。但是這個流派對於原著和原作者的還原方面就差很多了,因為你的出發點是,你不可能成為角色,那麼你就不會在貼近角色上下功夫。與布萊希特體系比,他還原的是人物的心理,而布萊希特還原的是形神。

2. 戲劇 話劇 戲曲 電影的區別

1.表演的生活化。電影的紀實性要求電影表演必須真實、自然、生活化。電影演員是在真實的外景或逼真的內景中進行表演創作的,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與真實的環境融為一體,同樣真實。戲劇演員是在虛擬的舞台和規定的情景內進行表演創作,這就要求演員的創作在假定的舞台上信任,感受真實。另外,電影攝影機的運動隨時改變著觀眾的距離與視點。在近景和特寫中,演員的一個眼神、肌肉的抽動、皺紋的顫抖都清晰可見,任何虛假、誇張的表演都使觀眾難以忍受。戲劇演員是在舞台上,要在全身的形體帶動下去行動,完全要融入到規定情景中,和影視區別是,這里不是注重某一個地方。當然,電影表演和戲劇表演的生活化決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義地再現一切生活內容,它是以生活原型為基礎,經過選擇、提煉,再現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藝術。戲劇藝術展現手法要相對誇張。

2.表演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時空自由是電影藝術獨具的特點。影片中鏡頭的分割與組合,可以將任何畫面與其他畫面並列。這種時空的自由造成電影表演的非連續性。為了生產上的需要,電影拍攝既不連貫,又不按順序,它使演員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斷斷續續甚至顛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電影在放映時又是連續的並不顛倒的,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具有在非連續性的「鏡頭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統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連續性。這就要求電影演員充分深入地研究劇本,把握人物基調、性格及其發展,掌握劇情的矛盾沖突和人物形體、心理動作線,確定角色的重場戲、過場戲和高潮戲,處理好表演的力度和節奏。時空局限是戲劇藝術的特點,戲劇演員在幾個月的時間里
話劇《茶館》
一直從頭體驗到尾,可以說是一天以劇情人物生活幾次,不時的體驗,不時的創新,也就造成了戲劇的連續性。

3.鏡頭感與整體感。電影演員是在攝影機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的,因此必須有鏡頭感。鏡頭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對畫面的想像與體會;對不同景別、不同攝影技巧的適應;對攝影棚、實景拍攝以及無觀眾交流、無對手交流的適應。電影演員必須學會分析分鏡頭劇本提供的條件並根據導演的藝術處理來設計和構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別的鏡頭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來體現。遠景和全景、近景與特寫這兩極鏡頭要求演員運用不同的動作幅度和功力技巧。要求更豐富的內心體驗和細膩的表情。戲劇演員在舞台上進行創作,注重的是外部整體感,因為舞台是固定的,要根據場景的假定性來迫使觀眾相信。戲劇演員在台上分析調度,來讓舞台愈加真實。因此戲劇演員更注重的是舞台整體,而不是個體。

4.生產條件對演員的要求。電影表演不僅與電影藝術的特性有密切聯系,而且受到電影企業生產條件的制約,電影演員必須適應其各種條件。例如,要經受「無窮等待」的考驗:拍內景,要等布光、等攝影技術條件、等美工、等化裝、等道具等等;拍外景,要等日出、等日落、等下雨、等下雪等等。又如要適應各種拍攝條件,如寒冷、高溫、強光照射等等。戲劇表演是與表演藝術緊密相連的,舞台的假定性可以在任何時候下雨,通過自身的表演,讓觀眾感受到雨水。沒有制約。

5.一次性的藝術。電影表演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藝術,在通過後期剪輯後在電視上播出,這就是這部影視的生命結束。戲劇表演是多次性的藝術,因為戲劇演員每次演出都有新的體驗,也有新的表現。可以說戲劇演員每演一次就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現。

3. 什麼是電影表演藝術

什麼是電影表演藝術

引導語:電影表演藝術指的是什麼你知道嗎?以下是我整理的什麼是電影表演藝術,歡迎參考閱讀!

一、銀、屏幕的逼真性:

銀、屏幕的逼真性要求表演的生活化,影視反映現實極其逼真,將真實的現實環境(實景拍時,包括現實中的人們)一一納入自己的形象體系,這就是說,影視演員是在與現實相一致的真實景物中進行表現的。這就要求演員的表演與真實的環境融為一體,做到自然、真實、生活化。

二、演員以導演的分鏡頭劇本進行創作:

其表演必須在導演的總體構思下,通過綜合手段體現出來。因此,在表演時必須考慮到銀、屏幕的綜合效果,並掌握好表演的總體感。

三、演員必須建立鏡頭感:

影視演員表演時,是面對攝影機或攝像機的鏡頭的,因此,影視演員必須建立鏡頭感,包括演員對鏡頭畫面效果的具體感受,適應不同景別以及各種攝影技巧的處理,適應電影或電視特有的場面調度等。如:遠景(或全景)與特寫(或近景)這二極鏡頭,顯然要求演員運用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不同的動作幅度和技巧來體現,前者著重形體的表現力;而後者則要求豐富的內心體驗和細膩的面部表情,甚至一個不易察覺的眼神等。一句話,影視演員必須努力掌握或建立鏡頭感。

四、電影生產特點制約下的表演:

電影、電視是非連續創作,而演員在銀、屏幕上表演的逼真性,又常是在實拍中以極大的假定性下完成的.,在創作上即不連貫又無順序,因此要求演員在開拍前應將角色孕育的非常成熟,包括人物的基調、性格及其發展、規定情景的變化及各種人物關系的掌握、節奏、角度的配置和對各場戲及鏡頭的設想、處理等。

電影是一次性演出的藝術,一經實拍、表演就固定在膠片或磁帶上。這就要求演員在開拍前充分做好案頭工作,重視和抓緊電影中的排演及開拍時進入應有的創作狀態,在現場抓住最佳的表演瞬間,將最好的表演固定在膠片或磁帶上。

影視又是特殊條件下的創作,雜沓的拍攝現場要求演員在創作上高度集中注意力,技術性的拍攝生產要求演員學會在無窮的等待和反復地技術性排練中節省和積蓄精力,以保持旺盛的創作熱情投入實拍。

五、形體技能的特殊要求:

電影、電視演員應該掌握多種技巧。如:騎馬、開車、游泳、格鬥、射擊、唱歌、跳舞等,為適應各種角色創作需要,就應更多地練習或學會各種技能。


;

4. 電影表演是什麼意思

電影表演是指在電影中演員所扮演角色的表現形式。這涉及到演員的表演技巧、配合導演的意圖、場景的氛圍等多個方面。表演技巧是電影表演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演員需要具備准確的情感把握和表現能力,通過表情、語言、動作等方式將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得觀眾能夠真實地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情感,進而更好地接受電影的主題和故事。
在電影表演中,配合導演的意圖也是至關重要的。演員需要理解導演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故事情節,根據劇本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角度、語氣,以及表演的節奏等。只有演員和導演進行良好的合作,才能將電影表演的藝術更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電影表演的環境氛圍也需要得到注意。電影製作中的場景布置、燈光、聲音等環境因素,都將影響到演員的表現形式。演員需要學會適應走位、細節挖掘等, 讓自己融入到角色當中。更好的表現環境氛圍需要電影製作人、化妝造型、服裝、音樂等方面的搭配,更好地刻畫出角色形象,提高了整個電影的藝術水平。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演員們可以將表演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們能夠在欣賞電影表演的過程中,更好地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