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女主 » 女人城电影
扩展阅读
韩国四大妖姬电影 2024-09-23 07:30:33
麻将外国电影推荐 2024-09-23 07:29:49
微电影转身张锐导演视频 2024-09-23 07:06:12

女人城电影

发布时间: 2022-04-14 13:10:50

⑴ 急求《八部半》(又叫八又二分之一)影评

文/幽窗冷雨

看费里尼的电影,就像做了一场荒诞却又真切非常的梦,潜藏在心底的孤独、忧伤、焦虑、邪恶、快乐以及怀念和向往通通一涌而出,马戏团式的布景、嘉年华会式的热闹嘈杂,与空荡的广场、孤独的灵魂相映成趣,在尼诺·罗塔轻快的音乐声中,演绎着一幕幕笑里含悲的黑色幽默喜剧。现代社会里令人窒息的贫困、挥之不去的精神危机、不得安宁的思绪在费里尼的影像中,被净化为一份漠然与坦荡。他拒绝批判,执着地用一种自传式的情怀,呈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描述着我们所不敢面对或者不愿面对的现实生活,因此他让真实变得荒诞,又让荒诞变得真实,最终超脱表面的是非而直抵内心的本质。也正是这样,戏剧化的情节对于费里尼来说不再重要,一种类似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结构应运而生,没有固定流向的情节和没有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随着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混乱多变的主观思绪引导之下,迎来最终的结局。
费里尼的每一部电影,都能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他如此执着,又如此纯真,如魔术师般千变万化,以至于让人无法确切的定义所谓的费里尼影像风格。在费里尼看来,电影就是生活,就是一种被视觉化的记忆,所以在他的影片中,没有自以为是的炫耀和卖弄,没有导演的刻意经营,一切显得纯粹自然。摄影机恍然不复存在,电影里的一切顿时与观众没有了距离,不管是公元前的罗马,或者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抑或是淳朴美丽的里米尼,看起来都如同在我们身边,漫画化的影像中,一种苦涩忧愁的情绪弥漫心境,然后是默默的沉思。比利·怀特说:“他(费里尼)是一个一流的小丑,有伟大、独特的想法。”是的,只有小丑,才能在苦闷压抑的世界里载歌载舞、恣肆张狂,却还能得到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者的掌声。而取悦别人,满是欢笑的脸上,那两行晶莹的泪珠,分明记载着小丑的细腻和不为人之的悲怆。从这点看来,有谁能比小丑活得如此多彩?

一、孤苦伶仃的底下层

早期的费里尼电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像是明显的,这位曾参与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开篇之作《罗马,不设防城市》编剧的导演,在执导之初,仍然被归入新现实主义阵营,从与拉图阿达共同导演的第一部片《杂技之光》开始,一直到1957年的《卡比利亚之夜》,孤苦伶仃的社会底下层一直是费里尼电影中的主角,从流浪艺人到小骗子,再到妓女,他们的悲苦生活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畸形情感,让人怜悯不已。在表现手法上,多以外景为主,贴近生活,没有舞台化的灯光和摄影陈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当的纪实性,这让这一时期的费里尼电影成为其电影年谱当中,最为接近群众,最为感人的一部分。不过从一开始费里尼就不满足于新现实主义所设定的囹圄,因此他表现底下层人们的悲惨遭遇之时,也不像新现实主义般停留于表象和直观再现,而是通过人物在生活中的挣扎和绝望,透射出其备受压抑的内心情感。《杂技之光》无疑具备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特征,马戏团式的耍杂表演和笑中带泪的情节从此成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影片的人物都渴望飞黄腾达,就如同那在舞台上扮演鹅的一人般卖力地表现,不过一切似乎从未改变。当最后火车上那位剧团团长如影片开头般,又死性不改地勾引起同车的女人之时,一切便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圆。
费里尼对其影像中的人物一直都充满着同情和怜悯,或许这位曾经流落罗马,饱受没有工作的饥寒交迫和一个人的孤独苦闷的导演深切体会到底下层人们的不易和悲哀,影片中的人物也无一例外的带着一种前途未卜的迷茫,他们不满现状,渴求改变,然而事实上他们又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充满恐慌,这一点在他的孤独三部曲《道路》、《骗子》和《卡比利亚之夜》中描述得最为精彩。《道路》无疑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女主人公杰尔索米娜因为家庭的贫困,而被卖与流浪艺人藏巴诺,随他学艺和演出。在奔走的路上,两颗心却在渐渐拉近。杰尔索米娜的纯真让现实显得更为残酷,藏巴诺的粗暴和不解风情,让这段本该美好的爱情成为泡影,而实际上他们都是可怜的人,一个弱智的少女和一个只识得用胸膛撑开铁链的男人,或者他们的邂逅就早已注定是个悲剧。藏巴诺曾经让人觉得很可恶,他粗暴贪婪、勾引女人、偷窃甚至杀人,但是当杰尔索米娜死去,当爱情不再,孤独弥漫内心的时候,一切不再重要,那个蹒跚的醉汉,跪在海滩上放声大哭的镜头,谁能抵挡那一份彻骨的孤寂?
底下层的悲哀,或许就在于陷落泥潭却不知如何自救,《骗子》中的奥古斯多在某种角度看来是个无可救药的人,而实际上他却如此可悲,一次次地重复着那些可怜的骗局,当身边的同伴一个个离去,然后又换了一批,他依旧不变,他终于想改变生活了,但并非立刻洗心革面,而是想先大捞一笔,最终被同伴殴打致死,这个骗子的人生也变得无比讽刺,他和那些被骗的人一样值得可怜。《卡比利亚之夜》无疑便是描述那一群被骗人们中的一员。女主角卡比利亚是个卑微的妓女,她的单纯和天真甚至可以和《道路》中的杰尔索米娜相媲美,夜晚来临,她在罗马街头翩翩起舞,她的欢乐和自嘲式的言语,让人印象深刻。在她眼中,妓女的行当也并无丑陋,她渴求改变,也只是想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一次催眠当中,她流露出来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显得自尊而自豪,不过这一个梦想却成了别人有机可乘的噱头,卡比利亚的悲哀在于,她拥有着一份不属于她的理想和追求,就如同她开头被心爱的男人推落河里一般,或者如同中间被某明星带回豪宅,却在卧室隔壁空度一夜一样,她的梦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她的警觉性不可谓不高,然而坚信浪漫爱情的幻想终究毁了她,让骗子奥斯卡有机可乘。
在孤独三部曲当中,虚无的信仰和最终绝望一直是费里尼表现的内容之一,底下层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看起来都注定无果,就如同《道路》中杰尔索米娜的天使注定死去。《道路》和《卡比利亚之夜》中都有一个极为热闹的游神场面,我们的女主角也都如那一群同样贫困的人一般,虔诚地为着自己的美好生活祈祷,但神力始终没有显现,困顿却在进一步加剧,《卡比利亚之夜》中的描述更为明显,在圣母神迹前的祈祷看来毫无作用,瘸子依旧是瘸子,悲伤者依旧悲伤,爱情仍然没有到来。《骗子》对这一点有更为荒诞的描述,当假扮神父四处诈骗的奥古斯多接受着人们虔诚的祈祷之时,一切变得荒唐可笑,那些对着骗子祈祷幸福的人,竟是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二、从里米尼到罗马的日子

里米尼,费里尼的故乡,这里孕育了费里尼的青春和创作灵感,青少年时期的快乐和烦恼,富国电影院里的所见所闻,独具特色的玩具戏偶以及多姿多彩的漫画,几乎影响了费里尼一生,也成了他不断怀念和再现的内容之一。里米尼因为费里尼而别具意义,它在费里尼不断抽象和怀念的过程中,最终变成意蕴悠远的寄托和乡愁。
《浪荡儿》里,费里尼第一次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记忆中的过去,里米尼的气氛看起来如此封闭,却又如此包容,人们在此过得慵懒而惬意,以至于很多人在不自觉里挥霍掉了自己的青春。影片中的那几个浪荡儿似乎都安于现状,除了莫拉尔多恍恍忽忽地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其他四人似乎都乐于接受家庭的供养。福斯托有能力生孩子,却无能力当父亲,他仍然不断地勾引女人,制造麻烦。阿尔贝托似乎更满足于现状,乐于接受妹妹为家庭所做的牺牲,当妹妹为了追求幸福而离家时,他显然愤怒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担负起养家的重担。里卡多梦想成为歌唱家,但却从没为此尽过一丝努力。莱奥波尔多虽然希望成为作家,却时时为楼上的女孩心神不宁。里米尼的封闭宽容让他们得到滋养,在了无新趣又恶俗不堪的生活里,走向周而复始的迷失。这部费里尼早期的成名之作,带着极为明显的新现实主义色彩,这种格调正好道出了费里尼离开里米尼的因由,当莫拉尔多搭着晨早的火车离开时,里米尼的人们仍在熟睡,而莫拉尔多,也就是费里尼,却已然清醒。
如果说《浪荡儿》承载着里米尼的现实,那《阿玛柯德》承载的便是费里尼记忆里的故乡。有人说《阿玛柯德》所描述的是费里尼对故乡的眷恋和爱意,在我看来,费里尼更多的是在表达对于自己过去的不舍和怀恋,当经历沧桑,在回首往事之时,过去的一切显得优美而曼妙,所有的苦涩都化做甜蜜和坦然,所有的人都如此可爱真切,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缺点,看来都是一份值得宝贵的财产。如果一定要说乡愁,那定是存在于费里尼的心里,一个寄托着自己的过去和浪漫的故乡。事实上,从各方面看来,费里尼都不喜欢现实中的里米尼,《阿玛柯德》中的里米尼无疑是被抽象和提纯的世界,一个现实里不存在的天地。当飞絮舞风,柔波拍岸之时,里米尼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人们欢天喜地,小镇广场上焚烧象征寒冷与饥饿女巫的仪式,洋溢着一份古老的青春躁动,记忆里的故乡,不仅有曼妙的四季,友好的人们,还有法西斯主义,谎言以及丰乳肥臀。费里尼描述的是一份单纯与自然,一切都犹如过眼云烟,一切都值得怀念,他对于所谓道德败坏和正统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压抑底下是不羁的青春。那个叫格拉迪斯卡的美丽女人,给人们多少幻想和失落,当人们因自卑和揣测而不敢接近她时,她却只能孤独地远嫁他乡,而里米尼却依旧在曼妙的手风琴中,演绎着不朽的传说和希望。葬礼过后,是欢乐的婚礼,于是春天又来了,一切周而复始……
罗马对于费里尼来说也是值得怀恋的地方,这里的记忆甚至更为真切,更为美丽。这位导演从踏进罗马的那一刻开始,就爱上了这片古老神圣的土地。罗马无疑也承载着费里尼故乡里的一部分记忆,于是《罗马》中便有了青少年的反叛,法西斯主义的疯狂,有了嘈杂的电影院,有了不尽的性幻想,有了包容一切的宽容与母性。那个象征着青年时期费里尼的年轻人来到罗马,经历着这里的变迁,从普通家庭到战争,再到妓院……费里尼把远古的罗马,法西斯时期的罗马和今日的罗马,纵横交错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带着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敬仰和爱意,于是便有了地铁隧道里遭遇远古遗迹的场面,有了车祸,有了城堡,有了嬉皮士,有了示威者等等,这一切既接近又久远,美的、丑的、喜欢的、不喜欢的,这就是罗马。欢声笑语的剧院里面,台下与台上同样精彩。费里尼说:“《罗马》这片子里我想讲的是:现在的罗马和远古时代的罗马骨子里是一样的,两者十分接近。”当片尾的摩托车群穿过罗马街头,游荡在雕塑、城迹之前时,与其说是在表现今古罗马的不协调,不如说在表现古老罗马的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势。

三、背叛之殇

费里尼在1960年拍摄的《生活的甜蜜》是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部片一反之前表现贫困与底下层人们悲惨生活的模式,转而开始表现上层社会的精神危机,促使他做如此改变的原因,或许在于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的背后,隐藏着极为危险的精神荒芜。在摆脱贫困之后,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并不“甜蜜”,精神贫困与空虚时时困扰着人们的内心,传统与道德的沦丧,踏入现代社会的阵痛,让这些刚刚走出物质贫乏的新贵族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错乱和矛盾。费里尼用一个极为生动的开头,展现了人们所面对的这种困境,一架直升飞机吊着基督的塑像在罗马上空盘旋,这里费里尼的用意很明显,上层社会的荒淫无度就发生在基督的眼皮底下,纵情取乐、沉溺享受成了社会的主流态度和追求,灵魂与信仰在此毫无作用,理性早已破灭。而另一架紧随其后,跟着两个不停拍摄,向阳台上的比基尼美女眉目传情记者的直升飞机,无疑暗喻着一个嘈杂迷乱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来临。在本能的纵欲和生存当中,混乱和绝望的情绪弥漫其间。《生活的甜蜜》是新罗马堕落的写照,在主人公马尔切洛这位混迹上流社会记者的眼睛之下,一个又一个麻木的人轮番出场,偷情、背叛、聚会、脱衣舞……各种各样荒诞的事情接二连三,而又如此真实接近。影片后面人们从海里捞出的四不像海怪,正是这种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犹如《阿玛柯德》中在冬天里异常开屏的孔雀一般,在这种社会底下,一切都见怪不怪。片中有一个知识分子史泰纳,一开始以令人羡慕的形象出现,是马尔切洛的榜样和梦想,然而他最终却亲手杀死儿女,并且自杀。在表现体面的生活背后,竟是无可忍受的乏味和空虚,他的死去,也注定马尔切洛出路的断绝。影片最后,一群狂欢之后的人们来到海边,马尔切洛邂逅了那个清纯的乡下女孩,在呼呼的海风中他们无法沟通,他们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最后马尔切洛的离开,标志着与过去划清界限,因为那女孩就是费里尼所说的:“马尔切洛的乡愁和不再的浪漫。”
《八又二分之一》无疑是《生活的甜蜜》的继续,也是一部费里尼坦诚某段时期所面临困境的影片。片名并无太多意义,只是说明了费里尼在拍摄这部片之前,已经拍过七部电影,以及略等于半部影片的两个短片。这部片带有一定的自传性,但又并非完全是导演本身。表现手法上,由于费里尼开始受到荣格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影片由一般的故事结构彻底转向非情节结构,意识流手法的引入,让这部片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主观随意性,情节发展随着心情的变化而找到极为适当的转折点,现实、梦境、回忆以及潜意识交替出现,却有条不紊,因为这种状态似乎更接近于日常生活的心态。男主人公圭多是个电影导演,他所面临的困境有两个,一个是创作力的枯竭,另一个是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影片的开头同样寓意深刻,在拥挤的交通之下,圭多烦闷非常,他挣脱汽车,飞向天空,而另一个镜头,他却如风筝一般被绑着绳子,并且拉回了地面。这里面影射的正是一种理智与情感,自由与压抑之间的矛盾状态,圭多被拉回地面,正如同片中那部无法完成的逃离地球的科幻片一样,最终以无果结束,现实依旧。圭多与三个女人之间的纠葛颇有意思,与妻子之间的感情危机已经了然,与情妇之间又似乎只有恶俗不堪的性爱。当心目中的天使出现时,也发现只是俗人一个,圭多的理想幻灭,精神一片混乱。影片最后以一个由杂技团魔术师指挥的“轮舞”场面结束,圭多所有认识的人,过去的、现在的、死去的、幻想的通通出现,这里面的荒谬不言自明,人生与无止无休的耍杂一样,只是毫无意义的轮回。
关于精神危机的探讨,《朱丽叶与精灵》仍在继续,这部有着女版《八又二分之一》之称的电影,把视角转到女性身上,朱丽叶的感情危机,反映的正是社会精神危机里的另外一个侧面,当丈夫背叛时,朱丽叶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的恐慌,幻象、童年、恶梦时时困扰着她,为了摆脱困境,她甚至参加了朋友的性派对,但这一切毫无作用,对于一个软弱传统的女性来说,这里面的痛苦难以言表。在现代社会里面,信仰的破灭,悲观的情绪中,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麻木的接受以及放任自流。

四、癫狂之梦

《八又二分之一》之后,事实上费里尼的自传也告一段落,他说道:“莫拉尔多是《浪荡儿》里寻找生命意义的男孩,正是我当时的写照。然后差不多就在我明白这种意义永远不会找到的时候,莫拉尔多就演变成《八又二分之一》里面的圭多了。我内心里的莫拉尔多是在这个时候消失不见的,或者至少是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不好意思而藏起来了。”之后,除了《罗马》和《阿玛柯德》隐约可见费里尼的影子,不过也成了一种回首和情怀了。癫狂的梦境此刻占据了费里尼影像的主要部分,它们如同一个个瑰丽的奇观,展现着人们内心里的欢乐与恐惧,超现实主义的布景,引导着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今,做着一个个现实里不可能存在的梦。
《萨蒂利孔》是尼禄时代贵族佩特罗尼乌斯所写,该书一直到17世纪才被发现,本身早已残缺不全,而这正是想象力丰富分费里尼所感兴趣的内容,他所呈现的影像,是一个离奇怪诞又引人入胜的世界,迷信、诗歌、杀戮、漂游……这一切犹如斑驳的壁画般带着古典的华丽和文化气息。影片中人物的张狂却恍若今朝,费里尼所经营的那份颓靡气息,与现实社会何其相似,因此借古讽金的意味也是十分明显的。这一点在《卡萨瓦诺》中表现得更为清晰,费里尼自承这是一部18世纪版的《生活的甜蜜》,卡萨瓦诺无疑就是古代版的马尔切洛,他空有一身才华,实际上用得着的只是他的性能力,而别人甚至他自己也只在乎这一点而已,这让他变得麻木空虚,形同木偶,就如同那只他常常带在身边的机械鸟一样,影片的最后,让他恋上一个木偶娃娃,说明的正是他本身的空洞,只有木偶才能与之匹配。这部片当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它只不过是经济奇迹背后无限空虚的意大利现实生活的移植罢了。这种表现手段在1980年的《女人城》和1983年的《扬帆》中也有所表现。
费里尼的最后一部作品《月亮之声》无疑是一部令人着迷的杰作,主角伊渥是个刚出精神病院的疯子,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当然不再是真实,而是带着扭曲与诗意,这个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也有异于真正的疯子世界,所以我更愿意把这部片看作是一个类似于《女人城》般的梦。一个被扭曲的世界,看来正好反映现实世界的原貌,空虚与疯狂并存,恶俗与虚荣齐飞,伊渥的疯狂看起来更像是正常,他充满诗意的幻觉之中,带着一份令人向往的温馨和柔情,这正是日渐冷漠的现实社会里正在消失和被遗弃的东西,然而伊渥是悲哀的,他的诗情,来自于他的疯狂,费里尼说道:“当伊渥在片中发现不止一个女人可以穿玛丽莎的鞋的时候——事实上是很多女人都可以穿——我觉得非常悲哀。不管他是任何岁数,都代表他已经老了。”于是梦已破灭,浪漫不再,幻想之中,月亮被俘获到了人间,发出浅浅的悲鸣,这就是现实,一切因为疯狂而颠倒,一切因为信仰的遗失而变得一片空虚……

总的看来,费里尼的作品是多样的,他是一个注重内心感受的人,也不惮于袒露心扉,他的作品一次次地暴露出人性的缺点和恐慌,引人深思。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意蕴悠远,让人久久回味,人物的前途,社会的状态,生存的意义等等,或许这一切源自于他本身就是一个真诚的人,于是他的梦,便成了人们所共有的梦。

转自 豆瓣

⑵ 多娜泰拉,达米亚妮有露过点吗

多娜泰拉,达米亚妮有露过点
多娜泰拉·达米娅尼1955年1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撒丁自治大区。70年代末进军意大利艳情界,凭借精致大气的五官,成熟魅惑的气质,爆靓无敌的身材,使得她艳压群芳红极一时!
她是电影《女人城》中火辣撩人的超级尤物,是《欲望中的女人》里香艳高贵的美女房东,是《罗娜艳情录》里性感神秘的美女管家1983年做过一次乳房缩小手术她出演的作品不多,出道仅仅五年时间就隐退了,可谓是“昙花一现”。但她的确是意大利80年代不可多得的性感女神

⑶ 老师布置的摘抄应写什么

摘抄么,一天太少也不好对吧?
给你几篇散文
嫌多的话,一天抄一段

冢中琵琶
作者:林清玄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七位最重要的诗人作家之一,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净像其他六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去追探他在诗创作上的成就。

幸而,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家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广陵散》随着阮咸的逝世,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那是“抗怀物外,不为人役”的境界,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境界,也是“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的境界。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代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可惜,他在追胡婢时是不是弹着琴,唱着情歌,就不可考了。而这种狂放不拘的生活,正是魏晋时代寄情林泉的艺术家,最真实的写照。

我一直认为像阮咸这样放浪形骸、不顾礼法、鼓琴狂歌、清淡无为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礼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家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由吗?阮咸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只此,他和当时的艺术家给我们一个视野广大的胸怀,也就是“以大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的胸怀,因于这种胸怀,他们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发出艺术的光辉。

我最喜欢“竹林七贤”的一则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说:“这个俗气的东西,又来败坏我们的乐趣!”王戎回答说:“你们的乐趣,岂是可以败坏的吗?”这则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坟墓中的琵琶,它虽朽了,却永远不会败坏;因为那一把琵琶,曾经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败坏的玄想——如此说来,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沉香三盏
作者:林清玄
去年圣诞节,在电视上看到教宗保禄六世在梵蒂冈的子夜弥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个金钵装着的檀香,正点燃着,传说借着这一盏馨香,可以把于民们祈祷的声音上达于天庭。我看到教宗提着香钵缓缓摇动祈祷,香烟袅袅而上,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当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时,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我问父亲,基督教天主教到底与我们的佛教道教有什么不同呢?父亲漫不经心的说:“他们不拜拜,也不烧香。”这个回答大抵是对的,但后来我发现,“祈祷”在本质上与“拜拜”并无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烧香。

当我看到教宗在圣坛上烧香,那种感觉就使我幼年的经验从遥远的记忆长廊中浮现出来。教宗手上的一盏香与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层的意义里是相同的,都是从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们向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庙里,发现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为什么焚了香以后,大上的诸神就知道我们的心愿呢?这个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无形中上升的烟,因为我们不知它飞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为我们心灵与愿望的寄托。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住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

一位朋友从外国回来,送我一束西藏异香,香袋上写满了迁延扭曲的西藏文。由于它来自天寒的北方,辗转那么不易,使我一直舍不得点燃,好像用了以后,它烧尽了,就要损失什么一样。

春天以来,接连下了几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变酸发霉了,每天在屋子里绕来绕去,真是令人气闷。

打开窗,那些春雨的细丝随着微风飘进屋来,屋子里总是有着濡湿的气味,有一天,我心爱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为连日的阴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着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忧愁纷乱起来。

我从柜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异香,在香案上点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庙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烟也是凝聚着的,过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里猛然间弥漫着一股清香。

香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干燥的,抗拒着屋内的潮湿。我坐在书桌前,不看书,也不工作,只是静静的冥想,让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忧郁与纷乱缓缓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来。

我是喜欢雨的,但雨应该是晴天的间奏,而不能是天气的主调;一旦雨成为天气的主调,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样,交错着找不到一个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无可如何的事,这时就在屋里点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却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凉亭,为我保有了一块于净的土地——那时是,在江南的雨势里,还有西藏草原的风情。

喝茶常常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饮尽,而是一点点细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爱冻顶乌龙。冻顶不像香片那么浮,不像清茶那么涩,不像普洱那么苦,也不像铁观音那么硬;它的味道是拙朴的,它的颜色是金澄的,可以细细地品尝。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爱冻顶,送来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陈年冻顶,罐于上写了“沉香”两个字,沉香的色泽比冻顶要浓,气味却完全改变了。乌龙虽拙,还是有一点甘香,沉香却把甘和香蕴藏起来,只剩下真正的拙,丝毫没有火气,好像是从记忆中涤滤过的;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

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觉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蹿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当然是在雨天,屋里点起一炷香,当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动时,泡一壶沉香,看烟香袅袅,而茶香盈胸,那时真可以做到宠辱皆忘的境界。

随风吹笛
作者: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
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作者:林清玄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凤凰的翅膀
作者:林清玄

我时常想,创作的生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恒星或行星一争,发散出永久而稳定的光芒,这类创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作品;另一类是像彗星或流星一样,在黑夜的星空一闪,留下了短暂而眩目的光辉,这类作品特别需要灵感,也让我们在一时之间洗涤了心灵。

两种创作的价值无分高下,只是前者较需要深沉的心灵,后者则较需要飞扬的才气。最近在台北看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女人城》,颇为费里尼彗星似的才华所震慑。那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人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 有歌舞女郎、荡妇、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费里尼像在写一本灵感的记事簿,每一段落都表现出光辉耀眼的才华。这些灵感的笔记,像是一场又一场的梦,粗看每一场均是超现实而没有任何意义,细细地思考则仿佛每一场梦我们都经历过,任何的梦境到最后都是空的,但却为我们写下了人世里不可能实现的想像。

诚如费里尼说的:“这部影片有如茶余饭后的闲谈,是由男人来讲述女人过去和现在的故事;但是男人并不了解女人,于是就像童话中的小红帽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一般。

既然这部影片是一个梦,就用的是象征性的语言;我希望你们不要努力去解释它的涵意;因为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有时候灵感是无法解释的,尤其对创作者而言,有许多灵光一闪的理念,对自己很重要,可是对于一般人可能毫无意义,而对某些闪过同样理念的人,则是一种共鸣,像在黑夜的海上行舟,遇到相同明亮的一盏灯。

在我们这个多变的时代里,艺术创作者真是如凤凰一般,在多彩的身躯上还拖着一条斑灿的尾羽;它从空中飞过,还唱出美妙的歌声。记得读过火凤凰的故事,火凤凰是世界最美的鸟,当它自觉到自己处在美丽的颠峰,无法再向前飞的时候,就火焚自己, 然后在灰烬中重生。

这是个非常美的传奇,用来形容艺术家十分贴切。我认为,任何无法在自己的灰烬中重生的艺术家,就无法飞往更美丽的世界,而任何不能自我火焚的人,也就无法穿破自己,让人看见更鲜美的景象。

像是古语说的“破釜沉舟”,如果不能在启帆之际,将岸边的舟船破沉,则对岸即使风光如画,气派恢宏,可能也没有充足的决心与毅力航向对岸。艺术如此,凡人也一样,我们的梦想很多,生命的抉择也很多,我们常常为了保护自己的翅膀而迟疑不决,丧失了抵达对岸的时机。

人是不能飞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却可以振风而起,飞到不可知的远方,这也就是人可以无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读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书,里面谈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这种思想的神光虽是肉眼所不能见,新的电子摄影器却可以在人身上摄得神光,从光的明暗和颜色来推断一个人的思想。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思想神光便已到达他的身侧温暖着我们思念的人;当我们忌恨一个人的时候,思想的神光则书到他的身侧和他的神光交战,两人的心灵都在无形中受损。而中国人所说的“缘”和“神交”,都是因于思想 的神光有相似之处,在无言中投合了。

我觉得这“思想的神光’与“灵感”有相似之处,在“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搂,望尽大涯路”时,灵感是一柱擎天;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推悸”时,灵感是专注的飞向远方;“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灵感是无所不在,像是沉默的、宝相庄严的坐在心灵深处灯火阑珊的地方。

灵感和梦想都是不可解的,但是可以锻炼,也可以培养。一个人在生命中千回百折,是不是能打开智慧的视境,登上更高的心灵层次,端看他能不能将仿佛不可知的灵感锤炼成遍满虚空的神光,任所邀翔。

人的思考是凤凰一样多彩,人一闪而明的梦想则是凤凰的翅膀,能冲向高处,也能飞向远方,更能历千百世而不消磨——因此,人是有限的,人也是无限的。

⑷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主要作品

职业 年份 片名 备注 导演 1990 月吟 兼任编剧、 1987 费里尼访谈录 兼任编剧、 1986 舞国 兼任编剧、 1983 船续前行 兼任编剧、 1980 女人城 兼任编剧、 1978 管弦乐队的彩排 兼任编剧、 1976 卡萨诺瓦 兼任编剧、服装设计 1973 阿玛珂德 兼任编剧、 1972 罗马风情画 兼任编剧、 1971 小丑 兼任编剧、 1969 爱情神话 兼任编剧、 1968 勾魂慑魄 兼任编剧、 1965 朱丽叶与魔鬼 兼任编剧、 1963 八部半 兼任编剧、 1962 三艳嬉春 兼任编剧、 1960 甜蜜的生活 兼任编剧、 1957 卡比里亚之夜 兼任编剧、 1955 骗子 兼任编剧、 1954 大路 兼任编剧、 1953 都市爱情 兼任编剧、 浪荡儿 兼任编剧、 1952 白酋长 兼任编剧、 1950 卖艺春秋 兼任编剧、制作人 编剧 1969 生命的旋律 1952 1951年的欧洲 Il brigante di Tacca del Lupo 1951 Four Ways Out 1950 弗朗西斯的花束 希望之路 1949 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8 爱 波河上的磨房 1946 战火 1945 罗马不设防 兼任副导演 1942 下一站 副导演 1954 自由在哪里? 演员 2010 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斯·雅各布 存档画面 2009 你知我几何 存档画面 好莱坞上的台伯河 存档画面 2005 电影人vs.大老板 存档画面 2002 The Magic of Fellini 存档画面 费里尼全纪录 1993 第6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1987 费里尼访谈录 1984 布努埃尔 1974 我们曾如此相爱 1972 罗马风情画 1971 小丑 1970 艾历克斯游仙境 1964 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 1948 爱

⑸ 女人城的制作/发行公司

Gaumont International [法国]
Opera Film Prozione [意大利]
高蒙电影公司 (presents)/(co-proction) 人造眼 [英国] (1981) (UK) (theatrical) (subtitled)
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国] (2005) (Germany) (DVD)
New Yorker Films [美国] (1981)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Pole Vídeo Comunicações Ltda. [巴西] (19??) (Brazil) (VHS)
高蒙电影公司 (1981) (法国) (theatrical)
Atlantic Film (2007) (瑞典) (DVD)
Kinokuniya Co. Ltd. [日本] (2005) (Japan) (DVD)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亚] (2007) (Australia) (DVD)

⑹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的生平简介

在这个戏剧小组他认识了生命中第一重要的人物——卢契诺·维斯康蒂。并且得到维斯康蒂的赏识加入了他的公司。1954年,由于《Peccato che Sia una Canaglia 》的关系,他认识了著名导演德·西卡。以及另一位非常著名的意大利女演员——索菲亚·罗兰,并且开始了两人多年的合作。
在1957年,他有幸主演了维斯康蒂的《白夜》。由于该片获得了当年的威尼斯银狮,也使马斯楚安尼获得更多国际认同。第二年,他又参演了莫尼切利的《曼哈顿大人物》,由于该片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使得他名声渐响。 而真正让他获得关注的是1960年费里尼的代表作之一《甜蜜的生活》,马斯楚安尼以其不俗的演技将一名令人生厌的记者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这次合作,也宣告费里尼和马斯楚安尼这对金牌搭档正式组成。而马斯楚安尼也凭借自己的努力,演技日精,最终被称为费里尼在银幕上的化身。
之后他参与了多部意大利重要影片,包括安东尼奥尼的《夜》,费里尼的《八部半》。因为其出色的演出,他和法国著名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一道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演员,而他的片酬最高也达到每部电影一亿里拉。而在63、64两年,他又先后和索菲亚罗兰合作了两部作品,而制片人都是索菲亚罗兰的老公卡洛·庞帝。
之后,他继续出现在庞帝的作品中,但由于少了索菲亚罗兰的组合效应,这两部影片的国际影响力就少了很多,在此期间他还参演了一部美国的电视作品。不过很快他回到了费里尼身边开始进行新片Il Viaggio di G. Mastorna的准备,可惜由于费里尼和制片人发生矛盾,导致费里尼退出此电影,电影计划也宣告搁浅。 而马斯楚安尼也只好离开剧组,参演维斯康蒂的新作,改编自加缪小说的《局外人》。不过该部影片一经上映便恶评如潮,甚至导演维斯康蒂本人也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也许是事业的有些不顺,马斯楚安尼离开意大利,来到英国,参演了他的第一部未经配音的英语电影《钻石早餐》,不过该片的反响同样很差。之后他还参演了德西卡拍摄的《泪洒相思地》及约翰·鲍曼的《最后的莱奥》,不过从评价来看,这两部作品同样没有获得成功。 经过一段时间的挫败,马斯楚安尼重新回到意大利,在这里,他演出了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波兰斯基的《什么?》,这两部作品使他开始缓缓走出事业低潮。另外,由于和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的婚外恋使他的曝光率始终很高。
在商业和评论双双进入低潮后,在1973年,他出演了塔维尼兄弟的史诗作品《阿隆桑芳》。而在1975年,他有幸与老搭档索菲亚·罗兰再次合作。之后的马斯楚安尼始终相当多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每年都有跑到各个地方参与拍摄,唯一可惜的是在这些影片中却少有能打入国际市场,也进一步黯淡了马斯楚安尼的星光。而能获得国际认同只有和费里尼合作的《女人城》和《舞国》。不过1987年,前苏联导演米哈尔科夫的《黑眼睛》终于为他争回了荣誉,凭借此片,马斯楚安尼获得戛纳最佳男主角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年过60的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丝毫没有减少电影的产量,仍然参演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安哲洛普洛斯、布里耶、鲁兹等人的作品。
终于在1996年的12月19日他由于胰腺癌死于法国巴黎,享年72岁。

⑺ 跪求~~~~~给很多著名电影设计衣服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师Gabriella Pescucci的个人简介~~~详细一点的~~~~

Gabriella Pescucci作品列表:(一共 47 个作品)作为导演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演员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4)

Sartoria Tirelli - Vestire il cinema (2006)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Designer Chocolate (2005)
救命呐!唐吉诃德 Lost In La Mancha (2002)
The 66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1994)

作为编剧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制片人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Gabriella Pescucci的原创音乐作品 (数量:0)

(1971)

Gabriella Pescucci的改编音乐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摄像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电影剪辑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

(1971)

作为协调剧组人员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造型设计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

(1971)

作为艺术指导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布景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服装设计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

时间之雾/阿果拉 Agora (2009)
贝奥武夫/贝奥武夫:降龙伏魔(台)/魔战王贝奥武夫(港) Beowulf (2007)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格林兄弟 The Brothers Grimm (2005)
范海辛/狙魔人/凡-海尔辛/凡赫辛/怪物猎人 Van Helsing (2004)
Secret Passage (2004)
Pertoamor (2003)
Ballo in maschera, Un (2001)
追忆似水年华 Temps retrouvé, Le (1999)
仲夏夜之梦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
贝蒂表妹 Cousin Bette (1998)
孤星泪 Misérables, Les (1998)
红颜祸水/绝代宠妓/宠妓/危险的美丽 Dangerous Beauty (1998)
Manon Lescaut (1998)
Per amore, solo per amore (1997)
Albergo Roma (1996)
Cavalleria rusticana (1996)
真爱一生 Scarlet Letter, The (1995)
新所罗门王 Solomon & Sheba (1995)
Slave of Dreams (1995)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La traviata (1992)
印度支那/情证今生 Indochine (1992)
Che ora è? (1989)
终极天将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 The (1988)
Qualcosa di biondo (1988)
Haunted Summer (1988)
Splendor (1988)
Famiglia, La (1987)
魔宫传奇,玫瑰的名字 Name der Rose, Der (1986)
美国往事/四海兄弟/义薄云天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Nuit de Varennes, La (1982)
Passione d'amore (1981)
Tre fratelli (1981)
女人城 Città delle donne, La (1980)
管弦乐队的彩排 Prova d'orchestra (1978)
遗产 Eredità Ferramonti, L' (1976)
Divina creatura (1975)
Identikit (1974)
Addio, fratello crudele (1971)
寸土必争 Uomini contro (1970)

作为化妆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制片主管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助理导演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美术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1)

救命呐!唐吉诃德 Lost In La Mancha (2002)

作为音效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特技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视觉特效师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特技演员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0)

(1971)

作为其他职员 Gabriella Pescucci的作品 (数量:1)

魂断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⑻ 请问这部电影叫什么

《罪恶之城》另译《罪恶都市》

⑼ 电影名字

是不是整部片暗到不行都想叫导演开灯那部啊……
走的是漫画风,黑暗调,
很多血
(因为很暗又是漫画风反而看起来没那麼可怕)

布鲁斯威利、米基洛克、乔许哈奈特、布兰妮墨菲、克里夫欧文、杰西卡艾芭~~
~~
虽然我觉得满不错看滴,但是三个故事不仅有些许相关,而且不是照时间顺序来,看完后还是想一下刚刚那个片段是在哪个故事发生前、后-_-
~~
说要拍第二集好久了也没下文,布兰妮墨菲又意外die了>_<

片名「sin city」

⑽ 八部半的幕后花絮

影片的名字《八部半》对应的是费里尼导演的影片的总数,尽管这个数字并不精确,因为费里尼在这之前导演过八部长片,在加上四个导演合拍的集锦片《三艳嬉春》和六个导演合拍的《城中之爱》,本片准确地说是费里尼的第八又十二分之五部电影。
当时在费里尼的计划中,要拍摄的影片应该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的人物吉多一直在拍摄却拍不出来的影片正是《马斯托纳的旅行》,《八部半》中出现的巨大而古怪的布景也是原来为《马》在摄影棚搭建的。但后来费里尼一直无法完成《马斯托纳的旅行》,最终制片人将这部影片的版权卖给了他人,费里尼也正式宣布放弃这部影片的拍摄。
著名影星马切罗·马斯特罗亚尼扮演的角色在最早的故事大纲中是一个作家,但不久马斯特罗亚就在另一位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夜》中扮演了一个作家的角色。费里尼听说之后,说:“现在我该怎么办?我怎么能让马切罗再扮演一次作家呢?那样的话,他最终只会相信自己就是名作家,他会开始写小说的。”
影片的结尾原来的设想是吉多在一辆火车的餐车上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女人,但在为影片拍摄预告片的时候,费里尼找来了200名演员,用7台摄影机拍摄他们游行的场面,于是这成为了影片后来的结尾。而原来的结尾被用到了费里尼1980年拍摄的影片《女人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