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陈丹燕的简介
陈丹燕
广西平乐人。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 学学士学位,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 文学先河。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一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节目获上海政府新闻奖 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 19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 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 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 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
简历
1975年中学时代,开始写作,并在《上海少年》的少年习作栏目里发表了第一个散文。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作品的研究:《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优秀论文奖。同年,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开始小说和散文的写作,并从事英文儿童文学的翻译。
1983年翻译出版《小老鼠斯图亚特》(怀特著)。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于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于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结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学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写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步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青少年读物金奖。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开始涉及都市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同年翻译出版《黑珍珠》,(司格特.奥代尔著)。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发行,访问日本。《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先后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等有好评。同年中文繁体字版《女中学生三部曲》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再版六次。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书展推荐中文参展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文学。同年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并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欧洲生活和欧洲知识分子的采访记。同年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圣诞特别节目筹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建立无菌层流室"12色彩虹屋",使用至今,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节目获得上海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3年,游历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沿途采访并为东方广播电台发回报道。
1995年,《一个女孩》德文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发行,数周后,被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法兰克福汇报》,《苏黎士日报》均有好评。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读物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读物银奖,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散文集《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政府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策划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发行十六万册。《九生》的德国版由费舍尔出版社在德国出版发行。
1999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金枝玉叶》,发行十四万册。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在中文繁体字版由台湾《民生报》出版,获得同年中国时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日文版《独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发行,《朝日新闻》和NHK亚洲人物栏目报道了新书的发行。
2000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红颜遗事》,发行六万册。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丛书《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加柏林国际文学节。小说《我的妈妈是精灵》获得台湾年度好书奖。
2002年,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出版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上海的金枝玉叶》获得榕树下网站,周末画报和非利普公司联合评选的全国十本好书奖。
⑵ 怎么评价韩国电影《女儿》
画面和故事都很干净的电影《女儿》,像大多数韩国伦理电影一样,都有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女儿》却有着很多韩国现实主义题材所没有的温情。
作为具惠善演员转型导演的作品,《女儿》算是很不错的作品了,也很值得每一个人去感受这部影片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⑶ 有没有陈丹燕、冯雪梅两位作者的简介
陈丹燕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
197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论文是关于西方儿童幻想文学的研究,
《让生活扑进童话:西方现代童话的新倾向》,获全国儿童文学论文优秀论文奖。获文 学学士学位,任 《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和儿童文学翻译。
1983年出版长篇童话译著《小老鼠斯图亚特》。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在上海《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在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在南京《少年文艺》上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开中国青少年文学中少女文学先河。结集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上海一个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并写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
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的写作。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在日本福武书店出版,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本世纪最好的一百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访问日本,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受到极大的吸引。写作第一部女性题材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国际书展推荐介绍中文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三个月的欧洲生活,极大地冲击和开阔了思想。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对自己的童年时代做第一次全面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写作一系列欧洲的生活,知识分子采访记。
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12种颜色的彩虹》,做圣诞特别节目,捐款在上海儿科医院设立儿童白血病无菌病房“12色彩虹屋”。节目获上海政府新闻奖 二等奖,中国新闻奖金奖,在波兰南部的小镇扎库帕纳得到了获奖的消息。1194年游学美国,在新泽西小镇上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写作长篇小说《纽约假日》,实现了在一家异国咖啡馆里写一部小说的心愿。
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
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获德国青少年评委金色的书虫奖。出版《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作)。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策划制作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
冯雪梅,生于上七十年代,新闻学硕士,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话题版编辑。
⑷ 求一部日本恐怖电影 在医院 病房住进一个小女孩 她在经常拿着一张纸 用硬币在纸上移动 纸上写着
这个是《毛骨悚然撞鬼经2016夏季特别篇》里的故事《病房里的五元硬币》。
⑸ 在外面跑业务的单身女性朋友,无聊的时候怎么过啊,怎么样比较充实啊
在生活变得像陀螺般高速旋转的时候,在钢筋水泥和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膨胀和引人注意。他们拿着不菲的薪水,住着花园洋房,他们有巨大的社会网络和朋友圈子,但他们拒绝感情和婚姻,他们就是所谓的“单身贵族”。这个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呢,哪些因素促使他们作出如此决绝的选择呢?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中国心理热线的主持人,著名学者郭卜乐先生。郭卜乐先生认为单身贵族群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5个方面:
游戏人间,玩世不恭
在今天的年轻人当中,自由这个概念有着不可忽视的分量。据有关数据显示,单身贵族当中,对自由的向往尤为突出。他们不愿意被固定的感情所束缚。他们喜欢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他们不希望生活中出现自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他们不拒绝与异性交往,甚至可能出现“一夜情”,但他们拒绝有人固定地充当他们的伴侣,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是单身的,没有牵挂。
郭先生认为,这种游戏人间的态度虽然看似洒脱,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一些年轻人在责任感上的缺失。也许这种缺失在感情和婚姻这种更为个人化的问题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它必然会影响到这个群体在社会当中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
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与玩世不恭的这一群体不同,一些人选择单身是有他们的苦衷的。他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时间也难以抹平。
小陈在高中的时候曾经被自己的伯父强奸。这段惨痛的经历给她的心灵带来的是长期的具有毁灭性的创伤。她从此对男人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即使有人对她真心表白,她也统统拒之门外。一方面是对异性的排斥和反感,一方面也是自卑和自暴自弃。像类似的由于心理伤害所带来的单身,为数不少。
对这个方面,郭先生谈到,心理上面的伤痛主要包括家庭不幸经历,失恋或伴侣背叛,恋人或者是伴侣的不幸亡故等。这些遭遇让他们一时间难以从灾难和怀念当中走出来,产生了自闭的心理。
前不久,北京大学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因为白血病而离开了人世,她的男朋友十分自责,为了省钱做移植手术,男孩子做主没有将女朋友送进无菌特护病房,结果女孩不幸感染而死去。在此后的时间里,男孩一直无法从这个阴影中走出,他认为是自己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幸福。听人说,男孩子准备一生单身,来赎自己的“罪过”。
郭先生认为,其实这些方面的心理情绪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释放的。我们可以怀念,但我们不应该沉溺。忘记不幸的,重新迎接新的生活,这是我们应该痛下的决心。
顾影自恋,无法自拔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男子奈煞西施爱上了自己的影子,每日临池自照,倾影自怜,依依不舍,最终憔悴而死,死后化为水仙花。奈煞西施这种临池照影的心理状态被称为自恋。自恋情节,也是一部分人选择单身的重要原因,虽然他自身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有自恋情结的人性格内向、冷漠,这种人格的心理行为表现是,过分看重自己,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爱护。在获得赞美心理满足之后,常常表现出不切实际的沾沾自喜,还有惟我独尊、妄自称大的情况。忽视他人利益,占便宜、不讲理在心理未能获得满足时,可表现为不安、厌烦和其他不良情绪,缺乏与他人交流情感的能力。
“要学会爱别人”。对于这一类型的人,郭先生如是说。
郭先生引用了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因此,他认为,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这对于生活在日渐开放的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是不恰当。
同性恋,有恋人的单身
在某种意义上说,同性恋者应该不算单身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恋人。但在目前的中国和社会的接受程度来看,同性恋者仍然可以算入单身当中。对同性朋友的依恋使他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其实他们本身是并不缺少情感依靠的,很多人甚至是有强烈的婚姻要求的。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是无法实现愿望的。
据学界估测,我国同性恋者约为3000万人。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据一些专家研究表明:同性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年少时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的疏离。同性恋者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破裂后,同性恋者则一直希望通过同性恋性关系或恋情来弥补这个缺憾。
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更为特殊的群体,郭先生认为,还是应该慎重一些。毕竟,他们除了在性取向不同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宽容。
社会因素,难逃其咎
郭卜乐先生认为,除了他们自身的一些因素,比如,缺乏成功追求到异性的信心,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等等。一些社会因素也促使了这个群体的产生,比如不当教育,特别是不正确的性教育和不合适的文化影响。在目前的中国,科学理性的性教育仍然是少之又少的,这对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非常不利的。同时,邻里关系淡化。实际社交圈子缩小,也客观上减少了人们接触的机会。
⑹ 这样的婆婆应该怎么对付
和这种婆婆相处,能避则避,不要一天到晚在家里,最好自己有工作早出晚归,天天对着婆婆肯定会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挺烦的。然后你要见了面要对婆婆表现的热情一点,多叫妈,(她听了高兴,老公也满意自己懂事的老婆),婆婆指出的缺点尽量不要反驳,一驳就破功了,你也不想吵架吧。就算心里不满也要装的很听话,最后逢年过节小礼品送一点,哄哄她。在家里时,多拍拍马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
另外给你个忠告:对你老公有任何不满也不要可以在你婆婆面前说,毕竟她最疼的还是自己的儿子。你和他儿子比起来什么也不是。所以更要在婆婆面前表现的很爱惜老公的健康的样子,这样婆婆就会对你改观。
不要把自己的感情都放在老公身上,把自己的情绪藏起来吧。深藏不露。
⑺ 哪种肝病需要住无菌病房
乙肝或者是肝癌以及肝炎都需要住无菌病房,肝病不是小病,肝是人体重要内脏,平时得保护好,特别是喝酒的人尽量少喝点,喝多了增加肝的负担容易出问题
⑻ 什么样的病人会住进无菌病房
无菌病房(层流护理室)主要用于预防性隔离,如接受化学疗法的白血病患者,恶性肿瘤经各种治疗造成白血球减少的患者,再生不良性贫血造成的白血球极端减少的患者,免疫不全的患者,脏器移植前后给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放射线伤害造成的白血球减少的患者,严重烧伤的患者,呼吸器官疾病患者等。其目的在于预防被感染。据调查,前述患者的直接死因中,由于感染所造成的死亡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在ICU(集中治疗室)病房中,也有必要设置洁净无菌病房(层流护理室),为感染患者或者被感染患者服务。
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
祝福工作顺利,生活开心,学习进步哦!
及时采纳,谢谢。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祝好!
⑼ 长海医院朱建军详细情况
你打电话到报社就可以知道朱建军的联系方式咯
电话:(021) 52921234 - 604005
(021) 52921234 - 604228
(021) 52921234 - 604226
造血干细胞怎样移植?什么是层流生活?患者在层流室(无菌病房)里会遇到怎样的痛苦?在这小小的空间里呆上几十天,甚至上百天,靠什么与病魔作斗争?
41天,40多篇日记,它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朱建军在层流室中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他的一种生死体验:死亡就在脚下,而希望也在眼前(本报8月18日A16版《面对死亡,记住两个字:坚持》曾报道,详见新民网www.xmnext.com)。
1 化疗准备阶段
没有在万里海疆巡逻中倒下,没有在病魔初露狰狞面目的时候心理崩溃,35岁的朱建军显露出军人的铮铮铁骨。他恐惧,也无助,但最终还是充满斗志地迎接死亡的挑战。这是他最有效的抗争方式。
■6月5日,雨
4岁的女儿今天好像特别懂事,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脸。见我在吃面条,还劝我:“爸爸,你多吃点,待会路上会饿的。”我的眼泪差点掉出来。
11时,我们来到长海医院住院大楼龙虾馆吃中饭。想到就要进层流室的无菌病房,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吃到自己想吃的东西,我放开肚子。下午,理发师熟练地帮我理发,前后不到3分钟,我已经成了一个光头。洗完澡,护士小江推着一辆小推车在门口等我。我坐上去的时候,她说“慢着”,拿出一个白色大袋子(被套)让我钻进去,把口一封。进了层流病房过两道门后,我才从袋里钻出来,2个穿蓝色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扶我进一个里面有一堆白色药粉的浴缸里泡澡。泡了半小时,然后换上短裤和病号服,被引入55床。这是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一台21英寸电视机,一台DVD,一张床,一个床头柜,一张坐浴椅,一张木椅……拉开蓝色窗帘,外面是城市的高楼大厦。
章卫平教授跟我解释中心静脉插管的重要性,说那是我的生命线。看到这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治疗器件安装在自己的身上,心中不免有种无形的恐惧。插管时,要先打麻药,然后在我的右肩胛骨穿洞,再放进钢丝针头进行穿管,这种感觉就是任人宰割。过程还颇不顺,一连穿了3次。我自言自语,看来这根管要陪我进棺材了。
■6月6日,晴
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一些知道我住院的朋友也发来短信问候,杨一帆说:“今天是06年06月06日,一个世纪才拥有的大顺之日。在此借上天赐予的特别吉祥日!祝你顺利、平安、幸福、健康!”我因为手机不能带进来,故让爱人欧阳小春代发,并表示感谢。
■6月7日,晴
下午,小春、丽芳送来水果,有猕猴桃、香蕉等,切好的,但经过高温消毒,全部煮熟了,不好吃。有些不知道是什么味,实在吃不下去。
2 化疗进行阶段
确切地说,骨髓移植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先进行超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目的是全面摧毁体内正常的造血功能和免疫系统,“置之死地而后生”过程中,任何外来细菌都有致人死地的杀伤力。这是一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考验。
■6月10日,晴
化疗第一天在渴望而又不安的等待中降临。我的治疗方案是王健民主任和章卫平教授根据我的病情精心制定的,我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前进,全身心配合医生做好移植。
其实我想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家总共6个兄弟姐妹中,大姐和我配型成功。由于发现得早,我也符合移植的最佳时机。
■6月13日,晴
昨天封管后感觉胸闷,心脏感受到一种“咣”的冲击感,医生说这是因为插管离心脏很近造成的。想那么多干吗,想快乐的事吧。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的绝望更加可怕,没有比心的冷淡更为绝望。只有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坎坎坷坷,人生才会充满着活力。
■6月14日,雨
今早醒来,冷。穿了1套病号服,1件羊毛线衣,还有1件睡衣,还是冷。发烧,对于我们这些住在无菌病房的病人来说,那是致命的,一旦发烧,就会引起肺炎,非常可怕,一般发一次高烧就要花费至少1万元。
下午3时开始,恶心加重。这才刚开始,不能后退呀!这点苦算什么,我要撑住,一定撑住。
■6月18日,晴
8时35分,输完最后1袋白舒非,我的化疗终于结束了,第一关“预处理”闯过,接下来是感染关。躺在小小的病床上,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女人,因为女人眼泪多嘛,不开心时可以大哭一场,把伤心、无耐、无助全部糅进泪水中。
3 干细胞输入阶段
生命和活力可以由干细胞来组织延续、传递,让人感叹科学的神奇。看着鲜红的液体顺着静脉流进身体,它来自大姐的身体,载着对生命的希望,朱建军想到一句话“血浓于水”,是亲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6月19日,晴
5点多醒来,干呕,喝了点水,水又吐出来了,黄黄的、苦苦的。还是得吃东西,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积攒力量和勇气,酝酿着吃稀饭。终于,鼓起勇气,狠狠地用勺子装了一勺,艰难地放在嘴里……
■6月20日,晴
今天是输入大姐给我的干细胞的日子,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正式进行,一袋166CC的干细胞从我左手血脉缓缓输入。输完干细胞是完成移植手术的50%,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是最困难的时期,我的白细胞在本周内降为最低。这是最危险的。医生说,输入大姐的干细胞后,我的染色体将由XY变成XX。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如果这样的话,到时候我会不会很像我姐呢,会不会变成男身女人呢?前些时候,我看了一些报道说,干细胞移植后,两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的相貌越长越像。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患者的性格会发生变化。
■6月27日,晴
这几天有点害怕,因为4床的肛门和口腔都烂了。回想当初刚住进医院的时候,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关于对病情的无奈:一个富商花了600多万元,仍然没有止住离开的步伐;一个18岁的女孩花了别人给她捐的180万元,最终还是平静地离去了;一个小女孩花了几十万元钱,家人为了救她,卖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包括房子,还欠着医院几十万元,可是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家里人实在没有办法,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父亲抱着奄奄一息的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医院……我不惧怕病魔折磨,却担心把亲人折腾得精疲力竭的时候,还把家里的财力耗得山穷水尽。
4 挺过感染阶段
终于度过了感染期。朱建军经历了无数失眠、恶心、口腔溃疡等治疗痛苦,觉得生命还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挺过身体和心理双重的“临界点”,打开玻璃窗,外面就是自由的风。
■6月29日,晴
每天每时每刻,我的生命线(输液管)上,总有各种不同的液体滴入我的身体内,有毒液,有营养液,还有平衡液,而我每天首先要顾虑的就是生命线的液体是否正常,睡觉的时候如何放,才会安全。我开始锻炼了,围着床走半圈,刚好9步,沿着窗户走刚好5步,每天坚持走半小时,或者做操。
■7月15日,晴
转雨今天预出院,上午10时,小江把我的插管拔出来了。拔出时倒不算痛,像拔针,只是让我按住伤口30分钟。现在想想,插管拔出,也是一种心灵的释放,那是一种负担的释放。想到明天就要出院了,心中倒有些不平静,是一种期待还是一种恐惧,是一种美还是一种爱,是一种难还是一种易?天上下着雨还有风,反而更沉重了。
■7月16日,雨
9时,终于迈出了层流室大门。我出来了!第一件事是到医生办公室,向医生们打招呼感谢他们。我看到了自己睡过的床,在窗外看,显得如此的小,如此的窄。现在感到身子真的很虚,在电梯里提两袋生活用品都感到有些气喘吁吁的。
后记
朱建军终于走出了层流病房。但造血重建只是干细胞移植成功的第一步,免疫能力恢复需要大概2至3年时间。此后一年半载,仍有可能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其他并发症。目前他每周还需按时到医院复查,吃大量的药,房间要消毒。此外他几乎不能外出,以免增加感染机会。他相信这么一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记者也相信,信念一直会陪伴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本报记者 陈浩 实习生 余逸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