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绍!关于爱情背叛的电影
现在最热门的网络流行语是什么,当然是“周一见”。所以,今次为各位看官推荐十部不可不看的婚外情电影。一句话:三个人的世界里,一切皆扑朔迷离。
1.廊桥遗梦
电影简介:阿信刚升任为营业经理,与美貌性感妻子美美生活美满,某美国名牌健美器材推广副总裁爱丽丝到香港找东南亚总代理,阿信衔名去争取代理权,爱丽丝之经理人彼得答应大力帮忙。惟阿信竟将爱丽丝开罪了,另一方面彼得却对美美入迷,更悉心安排阿信与爱丽丝再次见面,爱丽丝有心捉弄信,但信不知情却处处维护爱丽丝,她深受感动,情愫渐生。美终发觉丈夫与爱丽丝之间的亲密关系,决意离开,最后,爱丽丝费苦心用计令阿信夫妻和好如初,而自己却黯然离去。
评价:比较冷门的一部香港电影。推荐是因为电影集齐当时香港最当红的两位性感尤物:钟楚红、利智。
2. 我想问一下美国《the bachelor》真人秀在哪里有中文翻译的视频看啊不是电影版的,是真人秀的啊~~很急急
案例之三 :百万富翁乔(JEO MILLIANIARE)
首次播出:2003年1月6日
播出历史:
2003年1月—2003年2月,FOX电视网星期一9:00—10:00(首播)
2003年1月—2003年2月,FOX电视网星期四8:00—9:00(重播)
主持人:阿列克谢·麦克里奥德(ALEX MCLEOD)
节目长度:1小时
剧务:保罗·霍根
游戏规则
这个7集的无脚本的系列节目将20名年轻女性送到法国,去和一位时髦的“百万富翁”经历一场旋风式的浪漫故事。而实际上“百万富翁”乔只是一名建筑工。他出生卑微,几乎身无分文。他追求每一位女选手,并且要努力表现得像个百万富翁。
这个节目将约会秀的浪漫和真人秀的私密纠缠在一起。节目的悬念是:当她们最后发现所谓的“百万富翁乔”只是一名普通人,他的财富根本不存在时,将会发生什么?他的真情会得到回报吗?或者他是否应该拒绝这个游戏去寻找自己新的人生?当这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在寻找自己的那一半时,他会发现哪些女孩子是为寻找真正的爱情而来的,哪些则是盯着他的所谓的百万富翁级的银行存折来的。
在第一个系列节目中,20名年轻的女性来到法国去争取一个和她们认为继承了5000万美元遗产的富翁共度一段浪漫的机会。这位“富翁”正好要找一个老婆。事实上,这位“富翁”(伊万·马里奥特EVAN MARRIOTT)只是一个年收入1万9千美元的建筑工。节目的目的是将那些为金钱而来的人从真正追求爱情的人群中分离出来,看看真相大白时她们有什么样的方应。到底是真爱获胜呢,还是势利获胜呢,结果值得期待。在节目的整个过程中,参与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她们对伊万的感觉以及她们对其他参与女性的看法。
在第一集中,节目向观众介绍了伊万这个人物,并且告诉观众节目剧务人员(保罗·霍根)是如何训练伊万以使他做得像个富翁。然后20位女性来到法国的城堡,她们的个人信息业对观众作了介绍。当晚见过伊万后她们一起参加了舞会。伊万和每个人都跳舞,并且给他想进一步交往的对象留下珍珠。这样,有8个人在第一集就被淘汰了。在第二集中,伊万和参与者们进行集体约会。他们一起采摘葡萄、骑马、乘火车。经过这一轮,又有7位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每人都获得一根蓝宝石的项链。接下来的一周,伊万要和这五位女性在巴黎单独约会,然后淘汰一位。剩下的4人每人获得一条绿宝石的项链。在第四集的结尾,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在城堡附近举行,剩下的三人每人获得一根红宝石项链。接下来的一周里,决赛的两名选手每人获得一个钻石耳环。
在伊万作出决定之前,制作者剪辑了大量的资料镜头记录了伊万这一段日子的主要活动,为下一个系列节目做好铺垫。然后,在宣布决定的那一天,香槟酒、欢呼的人群等等将现场气氛营造得非常热烈。激动人心的那一刻,伊万对左拉说,他已经选择了她,因为她关心别人并且对生活充满热情。然后他说出了真相:自己根本没有5000万美元,是否可以接受真实情况的他,并且当晚在舞池相见?左拉说尽管她感到有点被背叛的感觉,因为毕竟所有成功的关系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但是她仍然愿意和他相处。这时候保罗·霍根出场了,对他们说他们的浪漫经历就像神话故事般感人,并且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让他们吃惊的是,他俩一起得到了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节目的最好,伊万邀请左拉跳舞,舞池里只剩下他们俩。
有意思的是,在随后的事后的特别追踪节目中,伊万和左拉在节目播出后的数月里第一次又聚在一起。他们暗示说他们想要知道离开摄像机镜头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在事后的一次采访中,左拉说她和伊万只是普通朋友而且也不想再约会。
市场表现
Fox 的“百万富翁·乔”一登上电视就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应。在2002年9月—2003年5月 这个收视季度的调查中,这个节目年平均收视率达到13.3%,在电视网所有节目收视率排名中位列第三,排在第一的是CBS的“犯罪现场调查”节目(16.3%), 排在第二的则是NBC著名的情景剧“老友记”(13.9%)。应该说,这个成绩相当不错。
路透社报道说,根据尼尔森调查的数据。FOX电视台播出的长度2个小时的“百万富翁乔”节目的大结局那一集平均收看人群达到3460万。当天相同时段,没有一家电视网半小时的节目的收看人群达到过1800万。
Fox也承认,这个节目是2000年8月CBS的“幸存者”节目第一版之后所有电视网娱乐节目中(包括“超级碗”决赛在内)收视率最高的一个。晚上9点开始的这期节目吸引了18到49岁年龄层观众的40%。这些人群是最具有广告价值的。在34到49岁的女性观众中,有50%收看了那期节目。FOX当晚节目30秒广告的价格是55万美元,这也是常规系列节目广告价格的最高峰。
节目点评
这个节目给我的一个最大的启示是,电视节目如何不断创新。我们经常听到从事节目制作的朋友抱怨说节目创新如何难、新的节目样式几乎已经被别人都挖掘过了云云。更有甚者,认为我们国内的电视节目样式已经超过了国外等等。这其实是一种不严谨、不严肃的观点。我选择这个节目作为案例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节目形态的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千万不要自我满足,更不要畏难。真人秀节目火暴的时候,美国同时期有几十个“真人秀”类的节目,如果你是一个制作人,你能不能弄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出来?“百万富翁·乔”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对于游戏竞赛类节目而言,核心的因素基本上总是围绕如何制造悬念展开的。前面几期文章我们介绍了一些不同样式的游戏竞赛节目,他们制造悬念的手法都不一样。这个节目更有新的创造。节目在“假富翁”——“真情感”、“真富翁”——“假情感”、“真富翁”——“真情感”、“假富翁”——“假情感”的冲突模型中不断增加悬念,吊观众的胃口。制作者是怎么创造出这个节目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将“约会秀”的核心元素和“真人秀”的形态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恐怕是这个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国内的许多游戏竞赛类电视节目脱胎于国外的这些节目形态。但是我觉得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那就是我们过分偏重于纯粹形式方面的模仿,缺乏对某一个或者某一类节目之所以成功的本质原因的研究。我们容易满足于“形似”,殊不知真正应该追求的是“神似”。只有了解了某一个或一类节目成功的真正原因,我们在模仿时才能抓住关键。
3. 请教电影名字
就是----《少数派报告》!
中文名称:少数派报告
英文名称:Minority Report
别名:未来报告/关键报告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2年
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电影演员: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卡梅伦·迪亚兹 Cameron Diaz
卡梅隆·克罗威 Cameron Crowe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马克斯·冯·赛多 Max von Sydow
Blake Bashoff
杰西卡·坎普莎 Jessica Capshaw
斯蒂夫·哈里斯 Steve Harris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导 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主 演: 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卡梅伦·迪亚兹 Cameron Diaz 卡梅隆·克罗威 Cameron Crowe 皮特·施特曼 Peter Stormare 马克斯·冯·赛多 Max von Sydow Blake Bashoff 杰西卡·坎普莎 Jessica Capshaw 斯蒂夫·哈里斯 Steve Harris
上 映: 2002年06月17日 ( 美国 )更多地区
地 区: 美国 ( 拍摄地 )
对 白: 英语 瑞典语
评 分: 7.7/10( 58573票 )
颜 色: 彩色
时 长: 145 分钟
类 型: 犯罪 剧情 科幻 惊秫 动作
分 级: 瑞典:15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德国:12 澳大利亚:M 法国:U 美国:PG-13 瑞士:12 英国:12
剧情简介:
在2054年的华盛顿,人类的司法审判制度已经“进化”到了在犯罪发生之前已能预知犯罪并逮捕将要犯罪的罪犯的地步!这种“预知犯罪”的能力得益于一种“心理科技”的发展,比如电脑具备了显示人类最隐秘的思想的能力。一位华盛顿特区的警官让-安德顿一直以这种心理科技为法律武器逮捕犯人,从未质疑过这种制度,但有一天他突然被当成“将要犯罪”的犯人被通缉!猎手突然变成猎物,安德顿惟有一边逃亡一边寻找自己无罪的证据……
在乔恩亡命奔逃的过程中,他知得政府用来预测感知犯罪意向的是三台具有人脑智能思维方式的超级电脑“法官”,一个人的罪名最终是否成立,其决定权不再是落在人数众多的陪审团手中,而仅仅是由这三位“法官”来判断被告的生死。当其中的两位“法官”认定罪名成立,而另一位“法官”却持相反分歧意见时,如果最后这位“法官”(也就是“Minority”——少数派)的判断才是正确的,那么这名“法官”的意见就被称为“少数派报告”。
对乔恩罪名的宣判,三位“法官”就出现了分歧,其中一位认定他是无罪的,那么在众多精乾探员的追逐下早已精疲力竭的乔恩,到底能否利用这份“少数派报告”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影评:
五十年后无悬案
《少数派报告》是一部不会侮辱诸位智商的惊险片,其精彩程度堪与《黑客帝国》媲美。跟《黑客帝国》一样,它具有优秀科幻片发人深思的特征,同时,它也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作片,不停地刺激你的视听器官。因此,观看此片,请带上眼睛和耳朵,还有脑袋。
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科技的高度发达已经能使人预测暴力犯罪,从而防止它的发生。但是,6年没出过谋杀案的美国首都即将发生命案,而做案者正是打击预谋犯罪这个特殊部门的负责人约翰·安德顿。约翰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杀一个素昧平生的人,他感觉遭人陷害,于是他需要一边逃亡,一边找出真相。
那三个居住在水里、能预告未来犯罪事件的“特异功能”女子会不会出错?约翰到底36小时后会不会杀人?他那6年前被人绑架的儿子究竟是死是活?想置他于死地的人是谁?有何动机?这些问题都必须留待大家观看影片时去寻找答案,在此我们不能破坏影片的悬念和大家的兴致。
“古老”的故事、及时的寓意
影片的故事框架来自疯狂作家菲利普·K·迪克1956年出版的一个短篇,其寓意简直像是为911后的美国人度身定作的,即“为了人身安全,你愿意放弃多少个人的自由和隐私?”在当今世界,为了乘坐飞机,我们可以接受搜身等检查;但乘坐地铁你愿不愿意接受身份核实?影片假设,50年后的华盛顿特区市民愿意接受无时无刻的身份检查,当然不是由活人来搜身,而是借助科技手段。
该片最令人难忘的一场戏,是一群电子“老鼠”串入一栋破旧公寓,挨家挨户核实每个人的身份。主角躲在浴缸的水里,屏住呼吸;不幸,一个气泡从他鼻孔里冒出,一只即将离去的“老鼠”觉察到动静,便回头凝神聆听……在此之前,影片有一个“环顾”电子老鼠进入每家每户的“半圆周”镜头,其技巧之高超令人想起大师奥逊·威尔斯在《A Touch Of Evil》中的开场镜头。
影片提出的另一个严肃命题:当你能预知即将发生什么事情时,你的行为是否会改变“命中注定”的结局?《时间机器》中对此的诠释是“没有影响”,时辰到了,该死还得死;《少数派报告》似乎持相反意见:由于警方的“先见之明”,尚未发生的命案才得以阻止。但是,这个立论反过来用到约翰身上,你可以推论出“预知导致犯罪”的结论——如果他什么都不知道,过着正常的日子,他怎么会在“规定”时间遭遇那个即将死于他手的人?说到底,人生之路是命中注定还是自由意志起作用?是人控制着命运,还是命运摆布着人?恕我此处不再深入讨论这个议题,否则看电影会变成啃尼采、叔本华。
另一个牵涉到法律的问题也很重要:如果“凶手”尚未犯罪,甚至还没有想到要去犯罪,那么,他岂不是无辜者?按照现行的美国法律,有犯罪动机或犯罪思想都不能算犯罪,只有付诸行动时才跨越合法和非法的界线。
Style:工匠和艺术家的分水岭
如果《少数派报告》是一部纯粹的动作片,它的成就不亚于《法柜奇兵》或《亡命天涯》。几场追杀戏设计得很有节奏感,而且不乏新意,即便是“炒冷饭”,如空中追车那场,在《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II》中均露过脸,但斯氏的处理更具想象力,同时更自然。显然,斯皮尔伯格拍摄本片得到了缪斯女神的眷顾,而一位影人有没有创作灵感,我们即使无法说出所以然,但完全可以意会。主角的几场逃亡戏虽然刺激,但笔者最喜欢的却是“女巫”帮助他在商场躲避追兵的那场戏,细节之巧妙令人叫绝。
我把那个有特异功能的pre-cog称作“女巫”,因为她使我想起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开场的那三个女巫,她们也能准确地预测主人公的未来命运。跟别的斯氏作品一样,该片有许多向前辈致敬、出处可寻的戏剧元素,但这跟抄袭有本质的区别。《少数派报告》的新意并不表现在某个场景匠心独具,而是它对新旧元素的融合。比如,开发人类的预知潜能似乎是新发明,但三个pre-cogs女郎躺在水底的样子又很原始;放映未来形象的设备很先进,但显示结果的机器却像是产自19世纪,而那个刻着未来罪犯姓名的装置左看右看都像是桌球。男主角春风得意时,他查看全息电脑如同指挥交响乐,而背景上配的正是古典音乐;而他逃亡过程中,音乐更多是极富现代色彩的约翰·威廉斯之作(电子老鼠那段堪称经典)。
这种未来和过去的撞击集中体现在影片的黑色风格上。所谓“黑色”,是指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黑色警匪片,即“film noir”,不同于常说的“黑色幽默”。这种风格在人物塑造、场景描绘,尤其是灯光和构图方面有一种神秘感,比如本片的摄影偏冷色,而且画面的颗粒感很强,跟言情片中鲜艳和细腻的效果截然相反。斯皮尔伯格对黑色片心仪已久,但他的电影世界一向太光明,即便是《辛德勒的名单》仍有一股正气,但最近两部科幻片却明显把他推向“黑暗”的一面。电影界称作的“黑暗”(dark),绝没有贬义,而往往是指题材凝重、风格压抑、具悲观思想、有厚实的文化积淀。
《少数派报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击节赞叹,演员的表演也不例外。斯氏的选角可谓十全十美,每个小角色都发光发热,柯林·法瑞尔大有抢布拉德·彼特饭碗之势,而靓汤更是找到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机会。当然,他不会捧回小金人,但这个角色的确使他的魅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少数派报告》绝对是暑期片的佼佼者,但笔者并不认为它可以跻身斯氏三大杰作之列。它能开启脑筋,但却没有洗涤灵魂,也许这是黑色片或动作片无法承载的功能。
高人指点,技术“领先”
《少数派报告》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对科幻或科技感兴趣的观众对里面的场景细节可以反复咀嚼,若仍觉不够尽心的话,可以上网跟别的科幻迷继续商讨。
影片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绩超过了1982年的《银翼杀手》(改编自同一个原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原因是斯皮尔伯格请来了当今顶尖的未来学家,其中包括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把他们召在一起“脑力激荡”,戏称“智囊团高峰会”。他们的“蓝图”在美工和导演的指导下,创造出一个依稀可辨、但开启眼界的未来世界。
举例如下:第一,未来的电脑界面如同全息摄影,使用者像指挥音乐那样在空气中“指手画脚”,各种信息便呈现在眼前;第二,瞳孔将是识别每个人的“身份证”,不管是进入公共场所还是上班都少不了它;第三,广告彻底实现了个性化,你所到之处,专门针对你的广告就作为虚拟现实出现在眼前,它了解你的消费习惯和个人品味;第四,报纸杂志就像现在的网站,内容不断滚动更新;第五,汽车要比现在的小,而且能利用磁浮原理上下行驶;第六,植物能像宠物一样逗主人玩;第七,警察用的报话机将演变为比眼镜稍远一点、能放映实时画面的透明薄片;第八,可以助你飞翔的肩背式助飞器犹如现在的滑板……
电影及小说版本分析
警告:如果您不打算预先知道《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电影或小说版本的情节走向及结局安排,请勿阅读本文。
是的。以上警语并不光只是网上讨论群组在公开游戏攻略或者读书心得时一种礼貌性的知会,而是针对菲利浦·迪克(Philip K. Dick)原着、斯皮尔伯格改编的故事《少数派报告》所讨论的重点之一产生的心得。有趣的是,这个心得同我长久以来对于预知一事所可能产生的矛盾疑惑不谋而合。
这个疑惑是:如果预知了未来因而改变它,我如何还能宣称已然预知未来?
举例来说,我倘若经过某种方式,得知在待会儿我出门为了肚子打算的时候,会在经过街边的档口被一架史坦威平台钢琴自五楼掉下来砸成肉泥,于是决定今天晚上就自个儿煮碗泡面顺便在里头打两个蛋解决一餐——虽然略嫌寒酸,但不会遇上从天而降的平台钢琴。因为我知道出门会有意外,所以我不出门;因为我不出门,所以意外没有发生。但,如果这个意外没有发生,我如何预测得到?
《少数派报告》故事的主乾,其实就源于这么一个矛盾情境。
姑且不论斯皮尔伯格在人物设定上对于菲利浦·迪克原着小说所做的更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及电影版本,说的都是在近未来的社会里,有个预防犯罪的机构。这个机构利用了三个具有预知能力、但心智发展有点问题的异人为基础,依他们所预知的内容得知某人在某时于某地将犯下刑案,于是就能够提前将此人逮捕,防止刑案真正发生。因尚未犯下的罪行逮捕公民此事是否合理暂且不论,城市里趋近于零的犯罪率其实已然替这套系统提供了最佳的背书。这个原因也许是:因为一般公民并不会知道未来如何,所以这些预言异人的预卜结果都是正确的,就如同我并不知道头项上会掉下一台平台钢琴所以还是出门吃饭结果发生意外一样;但如果这些未来式的罪犯知道了自己将会犯罪,那么,他们还会决定犯案吗?
故事里的主角就面对了这么一个状况。
预防犯罪机构的核心份子,就发现自己将会在若乾天之后,杀害一个同自己素未谋面的人。审判者在刹那之间成为受审人,于是我们有机会同主角开始检视整个所谓“完美的预防犯罪系统”,看看这个系统是否真的如此值得信赖?三份预言报告是否总是明白地指出同一件发生在未来的刑案?三个预视未来的先知异人是否总是做着相同的噩梦?
倘若不是,那我们该如何看待预言报告里的相对少数?
在电影和小说中,三份预视报告中都有一份提及,主角不会杀人;这份少数报告,究竟有没有它存在的价值?三份预言报里的多数,当真就代表了肯定发生的现实;而代表少数的那份报告,就一定是错误的预视结果?关于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与菲利浦·迪克采取了完全不同叙事焦点,于是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先来瞧瞧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版本。
少数报告是三个预知者中最重要的、居领导地位的那人所预见的未来。于是主角设法劫走了这个预知者,希望利用她提出这份少数报告来为自己翻案。斯皮尔伯格在故事里掺入大量与亲情有关的元素:主角之所以全心投入预防犯罪的工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数年之前被绑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预视者之所以获得预知能力,是因其上一代的药瘾所致,而关键预知者一再重覆的噩梦,则与自己母亲被弑的案件有关。这些亲情元素在剧中纠葛成一团,最后在结局揭晓之后,斯皮尔伯格进一步否定了这样的系统,甚至替三个预知者安排了幸福平静的生活模式。
再看看迪克的小说情节。
三份报告虽然有两份的结果相同,但事实上每一份都是少数报告——结果相同并不代表过程相同,如果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这三份报告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迪克的焦点集中在我们之前提及的矛盾:如果主角知道了自己未来的罪行,是否还会照着预言犯案?第一份报告里的主角将会杀人,而第二份预言报告将主角得知第一份报告结果一事纳入考虑,于是得出了主角打算不照第一份报告的结果行事、将不会犯案的决定。在这两份报告之后,故事的主角已经在种种情节之中得知了被害者的身份等等原来所不明白的资讯,于是最后做出杀人的决定。也就是说,最初及最末的两份报告虽然结果相同,但通往这个结局时点的过程却不一样。迪克虽然提及了政治权力的倾轧、中年危机及夫妻感情的猜忌,但并未花费太多力气在这些问题的描写上头;他甚至不质疑这个系统,只是聚焦在这个矛盾的特例上头。
大体来说,我个人喜欢原着多过电影。
当然,这只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劣标准。在斯皮尔伯格的手里,菲利浦·迪克惯写的脏乱、拥塞、混乱型式近未来,自然不可能呈现如同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那种潮湿沉闷场景,或者保罗·范赫文的《全面回忆》(Total Recall)里那种工业单调都市,是故,这不但不是我在意的重点,事实上我还得承认,斯皮尔伯格使用偏蓝灰色清冷色调还蛮对我脾胃的。而他一向被批评的太过商业手法或者太过滥情表现,我都觉得无所谓,甚至连最后童话般的结局场面,我也能勉强忍受。那么,我为啥非得认为原着比较好不可?
其实仔细想想,主因大约是我觉得他没有把题目“Minority Report”处理好。
读读迪克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并不算长的故事走到结局时,迪克回到了“预知报告里的少数”以及“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这两个主题头来。预知未来是否会影响当事人的判断?答案是肯定的;于是这个变数再度回头影响预知报告,三份预知报告其实各自加入了不同的参考值,每一份都是题目所谓的“少数报告”。而在电影剧情推衍的进程之中,斯皮尔伯格以“少数报告其实出自最关键者之口”的方式处理原来迪克故事的情节,再让预防犯罪系统的准确度一次比一次松动,最后否定整个系统——如此动作虽大,却让我有点无法满足。
因为我老会想到一些缺漏。
比如说:为什么明明知道有某个预知者最关键,但却轻易地舍弃其报告?如果预知者的能力有高有低,那么也许他们提出来的预言份量就各有轻重,遇到三份预知报告内容不同时,是否简单地取其大者即可?虽然概数原则如此,但这事儿可同某人是否得在牢里过下半辈子有关,如何能够轻率为之?虽然用了别人的骨架再加进自己擅长的部份,但在经营自身专长情节之余,似乎反而没把原来的故事讲得完全。简而言之,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的故事结构有缺陷,收尾也没给一个完整的交代。
但话说回来,电影或者小说创作,是否一定要替人性啦、宿命啦、社会结构等等提出最佳的定义?
我相信,用太大的帽子扣在创作品头上,都可能是不公平的;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最要紧——亦即,我的满足与否,其实在于故事是否被完整的说出来。在《少数派报告》的小说里,迪克不提系统是否正确,只提出会产生矛盾的特例,这种作法似乎比较谨慎负责;而斯皮尔伯格一举推翻了整个系统,我们不知道这系统之前到底有过多少误判的可能?是否有可能在特例之外,这个系统真如影片刚开始时宣称的那么完美?把系统否定了之后,原来的那些罪犯如何处理?这些疑问让我在步出电影院的时候,不得不替这个故事可惜了起来,觉得银幕里的那个世界似乎在我爽完了就走之后还留下太多烂帐没有处理。
是的。这是商业电影似乎很难逃脱的命运。
但我相信,不要给不负责任的结果,故事还是能够找到一个结局能够符合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层面、甚至令更多人满意的。
对美国人权状况的愤怒控诉
《少数派报告》的导演是斯皮尔伯克,这个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早在《侏罗纪公园》里就用形象的图景,揭露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养痈遗患的,那个黑暗的毫无人道的社会,出于种种卑鄙的动机,人为地制造了毁灭人类社会的超级恐龙,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这一形象的电影喻言,深刻地喻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纵容、滋生的毒瘤最终是如何让它们自己尝到难以下咽的苦果的。我们完全可以把电影中那些变态的食人恐龙看成是本拉丹、伊拉克等如今与美国为敌的美国国家公敌的化身与象征。想当年,正是美国反动政府用大把大把的美钞扶植了萨达姆和本拉丹,当这些势力像恐龙一样长大成人、可以自主地进行自己选择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侏罗纪公园》中向美国人张开血盆大口的恐龙。斯皮尔伯克这个伟大的正直的艺术家,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拿起电影艺术的武器,天才地早在九一一发生之前,就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政府才是世界动荡与恐怖活动 真正的始作俑者,向美国的反动政府投下了比九一一更加具有杀伤力的炸弹。
在《少数派报告》中,斯皮尔伯克继续用他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向腐朽没落的美国社会投出了矛枪和利箭。
在这里,它把掷投的重点放在美国的虚伪的人权制度上面。
当美国政府总是把别国的人权状况作为乾涉他国内政的借口的时候,斯皮尔伯克以后院起火的革命者大无畏精神,揭开美国的虚伪的人权的假面,用声情并茂的故事、博大精深的风格、精彩绝纶的画面,淋漓地表现出美国人是如何大言不惭地践踏人权的。
影片中的画面令人毛骨耸然,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无数爱好和平和正义的人们,一定会对美国联邦政府如此地肆虐地侵犯人权表示由衷的愤慨和抗议,当然,正是通过激发一切有良知的世界人民的正常情感的汹涌,达到了对美国政府最严正的轻蔑和仇恨。
看看吧,影片中幻想的未来的美国政府是多么的残忍啊,为了那个所谓的预知犯罪系统,居然让三个妙龄少女做美国政权机器的牺牲品。
看看影片中交待的那种用人体制作成的“犯罪前逮捕系统”的方法吧,“首先为她们(就是那些无辜的少女们)脑内植入犯罪图像的晶片,称之为女性感觉晶片,它们就像原始数据,快速浏览图片并储存,等她们脑细胞组织发育完全,晶片就会与之完全融为一体,接收并处理信息,她们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但我们必须保持恒温,要不就会沉睡不醒。”
一幅多么惨不忍睹的画面啊。我们以前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制作的马鲁它中领教过法西斯的对人伦的磨灭、对人性的摧残,今天我们终于从斯皮尔伯克的电影中,看到美国政府也是这样的一类货色,虽然他们口头上高喊着人权与人道,但是这些美好的字眼,总是伴随着精制导弹,在前面向他们看不顺眼的其它国家鸣锣开道。世界人民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旦听到美国人对别人指手划脚关于人权、民主与自由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死神的翅膀就要随着这些美丽的字眼接踵而至了。
斯皮尔伯格通过《少数派报告》无情地揭开了美国人嘴上说一套、背后里又是另一套的虚伪嘴脸。影片中的美国政府居然拿天真善良活泼可爱的美丽少女做试验品,把她们制作成木乃伊般的僵尸,浸泡在液体中,生不像生,死不象死,而且在她们头脑中埋下晶片,把她们作为一个零部件,制作出实现白色恐怖的所谓“犯罪预知”系统。
没有比影片中的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浸泡在恒温的液体中更能镜像般地反映出美国政府的残忍本质了。这一经典的画面将永远载入电影史的最光辉的一页中。同时,这一经典画面将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多年来用活人进行放射性试验的丑闻,联想到美国向海湾战争的老兵隐瞒受辐射的真相,致使无数的美国大兵命丧黄泉的悲惨命运,联想到把无数的持不同政见者关进精神病院为他们进行神经切断手术,这样的社会,人的权利有什么保障?三个少女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泡在水里,她们的梦境居然被榨取来服务于国家机器,这是一种多么不可容忍的惨无人道的社会。
斯皮尔伯格就是通过如此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揭露着美国社会的反人权的本质。
那些无辜的少女们的梦境用来做什么呢?原来就是用来制造白色恐怖。
影片中的那些无辜少女们在昏睡状态下的一句呓语,就可能成为确定谁犯罪的证明,在这里,犯罪不是后天随机发展的,而是先验的宿命的。在美国的国家机器眼里,谁有罪是天生就确定好了的,这种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流氓儿混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其实正是美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你看吧,自从出现了一个九一一,所有的阿拉伯人都被先验地确定为疑犯,美国的阿拉伯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歧视;再看吧,李文和就是因为长了一张黄色人的脸,所以就先天地被确定为里通中国,关进监狱,受尽行刑逼供之苦。在美国的社会里,只有看你不顺眼,马上就把你确定为一个犯罪嫌疑人,至于理由嘛,当然是想当然了,就像那个预知犯罪系统一样,美国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预知犯罪系统,只要他认定谁有罪,不管有没有证据,他就把罪行的帽子扣在你的头上,像九一一事件,到现在也没有提出确凿的证据由本拉丹主谋,但才不让你有所争辩呢,立即让你遭受灭顶之灾。
斯皮尔伯格在《少数派报告》里尖锐地指出这种想当然的犯罪认定,实际上就是一种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走一个的一种变形。因为,在这种认定中还存在着一种意外的可能,就是“少数派报告”的存在,也就是说,这种系统的最终确认信息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放之五湖四海而皆准的。但蛮横的美国政府才不会听别人的解释呢,影片中啼笑皆非的是,那个原来是白色恐怖中的一个执行者的约翰突然成了他所供职的国家机器的牺牲品,他总是指责别人是犯罪嫌疑人,没有想到白色恐怖的国家双刃剑反过来也要伤着他这个帮凶了,居然指证他要在“46小时内杀死一个他从不认识的男人。”。立刻,他受到了国家政权的追捕,于是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认识到这个国家机器的反动本质,转而凭借自己的力量,向这个腐朽的社会发出受害者最强烈的呐喊。
经过一番逃亡,他终于乾掉了那个美国国家机器象征的幕后主谋,洗清了不白之冤,通过奋斗重新找回了自己应有的人权。
这一部分斯皮尔伯格用传统的好莱坞风格进行了反映,只是一点不惊心动魄,也没有显出什么节奏来,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斯皮尔伯格很有揭露的冲动,但没有找到很好的吸引人视线的技巧与方式,他的节奏缓慢的老毛病再度发作,影响了对主题的进一步深入揭示。这是由于他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对那个社会还抱有幻想而造成 的令人遗憾的地方。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感谢斯皮尔伯格以战斗在敌人心脏中的勇气与精神,从堡垒内部揭穿了美国的人权神话,体现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大导演的博大胸怀和国际主义的战斗精神。谢谢老斯。
4. 这是哪部电影啊
惊声尖笑2
◆片 名:惊声尖笑2/又搞乜鬼夺命杂作/
◆英 文:Scary Movie 2
◆导 演:凯南·艾夫里·韦恩斯(Keenen Ivory Wayans)
◆编 剧:马龙·韦恩斯(Marlon Wayans)肖·韦恩斯(Shawn Wayans)
◆主 演:安娜·法瑞丝(Anna Faris)
马龙·韦恩斯(Marlon Wayans)
肖·韦恩斯(Shawn Wayans)
◆类 型:喜剧(Comedy)恐怖(Horror)
◆国家地区:美国
◆语 言:English
◆字 幕:中文
◆片 长:95 分钟
◆MPAA定级:R 级
◆首映日期:2001年7月4日
◆发行制作:帝门(Dimension)
======================================
◆剧情简介:
是由第一集苟活的两男两女原班人马切入发展,描述他们重返校园后,在狂人教授居心叵测的秘密安排下,呼朋引伴号召一挂不怕死同学,趁著周末前往郊区鬼屋研习催眠术,这大宅院想当然尔不乾不净,夜黑风高一场人鬼斗法于焉展开…
========================================
◆影评 & 幕后:
2000年暑期的爆笑之作《惊声尖笑》曾以"绝不留情、绝不脸红、绝不再续"(No Mercy. No Shame. No Sequel.)作为宣传词,想必编导们对这部低成本的喜剧片能有续集没抱任何幻想,谁料影片上映后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仅美国票房就高达1.6亿多美元。这份意外惊喜给帝门公司的食言带来了托词,纠集原班人马开拍续集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他们甚至对娱乐周刊说要在续集的海报上以"看!我们说谎了!"(Look -- we Lied)为新的宣传词。
影片前集中最绝的大概要属模仿《骇客帝国》里女黑客空中飞踢以及尼尔躲避子弹的场面了,而大段大段抄袭《惊声尖叫》和《是谁搞的鬼》这两部校园题材的青春恐怖片也让观众笑爆了肚。帝门公司这一次翻拍对象又换“新人”,放过了在前集里已经被搞得差不多的青春恐怖片,目标对准了《驱魔人》(The Exorcist)和《鬼入侵》(The Haunting)这样的传统恐怖片。当然时下流行的热门影片也不会放过,据说编剧们整天猫在屋里看《神鬼传奇》、《霹雳娇娃》和《卧虎藏龙》,寻找可以利用的闪光点,等你看到正片时,如果发现有类似上面几部影片的搞笑镜头,可千万别太意外哦:)
帝门公司最初邀得老牌影帝马龙白兰度客串本片,所要出演的角色就是翻版经典恐怖片《驱魔人》里的牧师。虽然马龙的拍摄任务预计只有短短四天,但由于他是演技标签,甚少演绎疯狂喜剧,因此帝门公司颇寄期望,答应付给他200万美元的片酬。可惜就在消息公布不久,马龙白兰度就因病住进医院,这位影坛长青树真的是与本片无缘呵。几经考虑,帝门公司最后选择了詹姆斯伍兹接替了马龙的角色。
本片导演就是模仿搞笑片的代表人物凯南·艾夫里·韦恩斯,此人的拿手好戏是将电影、电视、广告片中的桥段移植到自己的作品里开涮一番,而他的亲兄弟肖与马龙也明显继承了他们家族的血统,在这两集《惊声尖笑》中,肖与马龙不仅是片中主角,更亲自操刀为老哥撰写剧本。如果说法拉利兄弟的喜剧百无禁忌搞笑至上的话,那么韦恩斯兄弟的这套作品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但将前者的厕所幽默发扬光大,而且还创造了一项调侃影片的纪录,就连影片本身都成为片中部分情节的调侃对象,简直无厘头到了极点,相信就连现在的周星驰也要甘拜下风了。
一开头是模仿《驱魔人》的镜头,我刚才的回答有错误,向你道歉。送上下载地址:
http://files.filefront.com/247782276823574315052_cd1pdf/;4600753;;/fileinfo.html
http://files.filefront.com/247782276823574315052_cd2pdf/;4600953;;/fileinfo.html
5. 求韩国电影《外出》高清完整版下载地址
《外出》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Pg9nQtua_-dhS4rMwcum3A 提取码: 6d6y
《外出》是一部由许秦豪执导,裴勇俊、孙艺珍领衔主演的韩国爱情电影。该片于2005年9月7日在韩国上映。影片讲述了舒英的丈夫不幸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她却与车祸当时跟丈夫一起搭车的女人的丈夫仁书邂逅。面对背叛爱情的两个人,渐渐发展成复杂的关系的故事。
6. 电影《钢的琴》在线观看 钢的琴高清完整版DVD观看 钢的琴迅雷下载.
《钢的琴》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gH105oe8gJ22oRMTb8YiyA
《钢的琴》是一部由张猛执导,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剧电影。该片于2011年7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7. 电影 情事 정사(2014) 中文字幕
8. 请问是知道这部电影
BT下载页面http://www.fiorentina.cn/Soft_Show.asp?SoftID=172
影片英文名: Das Wunder Von Bern
影片中文名: 伯尔尼的奇迹
影片分类: 体育片
影片产地: 德国
出品年份: 2003年
影片长度: 100分钟
导演: 荣克·沃特曼
编剧: 荣克·沃特曼
霍胡斯·哈恩
主演: 彼得·洛迈尔
路易·克拉姆罗特
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
IMDB得分:7.5/10 (812 votes)
IMDB链接:http://us.imdb.com/title/tt0326429/
电影制作:kimlip电影续种:youyoudeyu剧情简介:
【故事背景】
1954年第5届世界杯(瑞士)
战后的德国民众忙碌于战后重建的日常工作之中。德国国家足球队在瑞士打入了世界杯的决赛,将在瑞士城市伯尔尼迎战当时世界公认最强的足球队匈牙利国家足球队,胜算近无。然而,德国国家足球队不可思议地战胜了匈牙利队,第1次赢得了世界杯冠军,这一难得的胜利被世人誉为“伯尔尼奇迹”。
【故事主线】
沃尔特曼的该部影片系根据德国入围世界杯决赛的真实历程,融合一个11岁小球迷的虚构情节做为故事的主线。讲述这名男孩的父亲--昔日的一位德国士兵,被当成战俘在苏联关了10年后,于世界杯期间回到了这个鲁尔谷(Ruhr Valley)煤矿城镇埃森(Essen)的故事。
【故事梗概】
在德国南方慕尼黑。片中另一角色:保罗·阿克尔曼(《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接到任务赶赴赴伯尔尼采访,于是便将蜜月改道瑞士。此时此刻的埃森镇上,人们都聚在鲁班斯基(Lubanski)家的小酒馆里,观看电视机上的比赛。店主理查德·鲁班斯基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常年的死亡恐惧改变了他的性格。别人在看球,鲁班斯基(Richard Lubanski)的小儿子马蒂亚斯(Matthias)如坐针毡。因为他的偶像德国球员赫尔穆特·昂(Helmut Rahn)在出发去瑞士前跟他说过,“只有你在,我才能赢得重要的比赛。”他明白,一定得去瑞士一趟。但是他父亲不理解之,在发现了他的动向后,动手打他。母亲挺身而出,历数全家人迎接他归来之后为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所作的努力,鲁班斯基终于心有所悟。
公元1954年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之日,鲁班斯基开着借来的汽车和儿子一起赶到伯尔尼… 比赛当天艳阳高照,临到赛前却奇迹般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匈牙利人在八分钟内连进两球,比赛进行到第16分钟的时候被德国人扳平。直到第86分钟,赫尔穆特·昂踢进了决胜的一球。全场轰动,德国队赢得了世界杯冠军!
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
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网络全书》中如是云:“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
伴随着伯尔尼的奇迹,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也日渐开始…. 影片简评:
德国总理施罗德称赞这部电影是德国电影中的一部好作品,非常感人,以至于他在观看样片时就泪流满面了。总体来说全片的亮点不少,比如说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片中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等!《伯尔尼奇迹》是一部感人的运动题材电影,见证了德国战后重建的历史,但同时也是一出触动人心的家庭戏,风趣幽默的对话给影片也带来了几分滑稽色彩。
::下载地址::
9. 求电影名
第一部没错就是深渊。
电影
中文名称:深渊
英文名称:The Abyss
别名:无底洞
发行时间:1989年
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电影演员:迈克尔·比恩 Michael Biehn …… Lt. Hiram Coffey
埃德·哈里斯 Ed Harris …… Virgil 'Bud' Brigman
玛丽·伊丽莎白·马斯特兰托尼奥 Mary Elizabeth Mastrantonio …… Lindsey Brigman
迈克尔·比奇 Michael Beach …… Barnes
迪克·沃尔克 Dick Warlock …… Dwight Perry
Chris Anastasio …… Truck Driver
约翰·贝德福德·劳埃德 John Bedford Lloyd …… Jammer Willis
Captain Kidd Brewer Jr. …… Lew Finler
Leo Burmester …… Catfish De Vries
Mike Cameron …… Sailor with the fire extinguisher
(uncredited)
J. Kenneth Campbell …… DeMarco
迈克尔·查普曼 Michael Chapman …… Dr. Berg
Paula Cross …… Young Woman
Phillip Darlington …… USS Montana Crewman
Thomas F. Duffy …… Construction Worker
对 白: 英语
评 分: 7.4/10( 19843票 )
颜 色: 彩色
声 音: AC3 5.1
时 长: 剧场版146分钟
类 型: 剧情 科幻 惊秫 冒险 动作
分 级: 加拿大:PG 加拿大:PG 加拿大:G 加拿大:A 加拿大:AA 加拿大:14 葡萄牙:M/12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M 智利:14 芬兰:K-14 法国:U 冰岛:12 挪威:15 秘鲁:14 新加坡:PG 西班牙:13 瑞典:15 英国:15 美国:PG-13 西德:12 荷兰:AL 字 幕: 外挂中/英文
剧情介绍:
美国核潜艇蒙坦娜号航行在加勒比海深水下面时,此时潜艇正在秘密跟踪一个水下航速极快的不明物体,正当潜艇快要接近那个不明物体的时候潜艇上的所有设备突然失灵,随后潜艇被卷入一股强大的乱流中,但是没过多久潜艇上的设备又恢复正常了,潜艇上的士兵和指挥官都很吃惊,这时声纳探测仪居然显示前方不远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海底断崖!突然潜艇撞上了断崖,指挥官最后决定释放有求救功能的浮球,慢慢的潜艇沉入了万丈深渊···········海军军方收到求救信号,立即派直升飞机来到出事海域附近的石油勘探船探险者号上。在探险者号定位飘浮的海下,高压潜水钻台深海之心号上的工长巴德接到电话,海面上的军方负责人和石油公司负责人命令钻台上的所有人员立即配合军方营救核潜艇。接着,军方派出由科菲中尉率领的抢救组和巴德的妻子、石油公司女工程师琳西一起来到水下钻台。
巴德近来一直与琳西不和,两人一见面就不断发生争吵,巴德十分不快。琳西与巴德等人分别驾驶几艘工程潜艇找到失事核潜艇,科菲和巴德带领各自人员进入失事潜艇,发现里面已经灌满海水,舱内到处飘着艇内官兵尸体。这情景让巴德带来的潜水员贾默惊慌不安。为了让贾默镇定下来,巴德让贾默在原地等待,自己继续向前搜索。不料,巴德游走片刻,水下出现贾默从未见过的奇特物体,贾默被吓得掉头撞在舱门上,由于他太过紧张,背上的供氧器的氧气气量调节阀已经不知不觉的被调大了。巴德和科菲及时赶到,救出呛昏过去的贾默。
几乎与此同时,在核潜艇外驾驶工程艇的琳西也与那个奇特物体遭遇,物体游走后,艇内的动力才重新恢复。抢险队回到深海之心钻台,琳西因为奇特物体的来历与巴德争执不下,科菲中尉则认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琳赛对科菲的看法不以为然,把情况汇报给海面上的军官。军官也认为这不像是苏联人所为。这时,科菲带人擅自前往失事核潜艇,拆下一枚核弹头秘密运回深海之心。海面上气候越来越恶劣,狂风巨浪把探索者号双体船上的起重机刮得倒塌下来,起重机铁臂坠落入海,笔直向深海之心号砸来。钻台里的人们眼睁睁看着有管道与钻台相连的铁臂向自己头顶飞速坠落,最后幸而落在钻台旁边,却又差一点把钻台拖下深渊。
一场大难过去,钻台被碰撞得四处进水,转眼间钻台上已经死伤数人。海面上的探索者号因为风浪太大已经开走,钻台上的人们只有自己修复钻台。琳西独自潜水到钻台外补修钻台,随身的电力又一次无故中断。她发觉,那个蓝色的神秘怪物又一次出现在面前,怪物游走后又一个明亮物体游来,还伸出触手与她的手互相抚摸。琳西欣喜地回到钻台舱内,把自己刚拍下的照片冲洗出来给大家看,并认为这是某种并非人类的智能生物。琳赛看到的情形使科菲中尉万分惊恐,他和手下人暗暗把核弹头拆开,准备用这枚核弹头和他认定的苏联特工部队决一死战。琳西得知情况去劝阻科菲,但此时的科菲却似乎已经精神状态不太正常。这天夜晚,科菲突然把巴德、琳赛等人扣押起来,独自驾驶装载了核弹头的工程艇潜出钻台。巴德等人冲出房间后追上科菲,同琳赛驾驶另一艘工程艇拦截科菲。双方在海下展开一场生死搏杀,科菲的潜艇终被撞破,连同核弹头一起葬身在无底深渊里。琳赛的潜艇也被撞破,幸而巴德身穿潜水服把琳赛救回钻台。
巴德不顾生命危险,换上深水抗压潜水服下潜到深渊底下,冒死找到科菲带下深渊的核弹头,并拆下了弹头上的引信。就在巴德随身携带的氧气耗尽,生命垂危的时候,奇特物体再次出现,拉着巴德来到辉煌的外星人基地,挽救了巴德的性命。海面上风平浪静,探索者号开回来寻找深海之心。海底浮上一个巨大物体,外星人基地带着绝处逢生的巴德把深海之心和探索者号一齐托出海面!
为了营造发生在海底的影片背景,卡梅隆在一家废弃的核工厂用了一千万加仑的水,并造了一个大的天幕以使光线暗得如同深海。电脑特技在这部影片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效果也只是勉强过得去,较之后来的一部题材近似的《深海圆疑》,它的可看性似乎略逊。而影片的整体效果也只是套路感十足的商业制作,甚至在叙事手法、节奏等方面还不太圆熟。《深渊》作为一部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海底异形这一形象却为卡梅隆带来了新的特效:T-1000。这就是他下一部片子《终结者2》中的液体金属效果。
影片评论: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深渊》问世。这部作品是在完成了《异形II》的拍摄后第三部重量级作品。一方面,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电脑制作合成影像,因此,科幻影迷们醉心于这部影片在科学上的准确性,以及片中激动人心的特技效果。
在影片中除了多个高科技的手段的首次运用而反映在影片中的时而深邃神秘、时而又斑斓迷人的画面表现外,另一方面,在人物的感情冲突和转变的描写上也倾注了卡导的在感情生活上的寄托。这部科幻影片和卡梅隆的其它同类作品有些不同,卡梅隆在撰写《深渊》的剧本时,卡梅隆正在经历和第二任妻子,电影制作人高尔.安妮.赫德的感情危机,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创作之中,虽然穿插了很多惊险的场景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他也情不自禁地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写得感人至深。
记得男主角巴德最后因为使用液态氧气时间无多无法返回“科迪”,他用字符传送给妻子的那段话,“Knew this was one-way ticket/知道这是单程的车票”,“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但是你知道我不得不来”,原本闹着离婚的妻子看到后痛哭流涕,一遍遍呼唤着巴德的名字,“你把我从深渊中拉出,可你又走进了深渊”,情感在这生死离别之时才显得弥足珍贵。那情那景,真是令人感动。其实,这一切都被外星生物所掌握,也是因了这段话,外星生物也在水屏上给巴德重现了这段文字,为着巴德的献身精神,也为着两人生死离别时的真挚情感和那份爱,外星生物感动了,认识到人类不光是战争和毁灭,他们有着真情和献身的一面,从而停止了操纵海啸对人类进行毁灭的计划。
在影片的最后,美国式的重逢重现,记得吗?美国影片这种场景俯拾皆是,想一想,阿波罗13号,ID4,夺面双雄等等影片死而复生后的重逢,悲伤-焦急-吃惊-惊喜-拥抱-接吻。即便是泰坦尼克号的莱昂纳多早已成死鬼,但最后也要在万众欢迎的掌声中来一段美国式的重逢。这种美国式的重逢尽管老套,但在特定的人物矛盾冲突中和特定的环境下并没有感到什么不适,反而觉得感动。这个深渊的最后重逢,是在外星生物的NTI方舟上进行的,这一幕完全是电脑合成的杰作。在诺大的外星船体上,方舟散射着贝壳般的五彩光晕,在晚霞的辉映下,两个生死离别的小可怜重逢了!在这种场景的映衬下,渺小的人与博大的自然和未知形成鲜明的对比,何等的壮观!
《深渊》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两个里程碑似的方向。首先是他尝试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他的水下特技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至于《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卡梅隆本人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也运用了在《深渊》中实践过的很多特技手段。
《深渊》中开创的另一个特技技术领域更具有革命性的影响,那就是它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电脑生成影像。在《深渊》中有两个技术性的环节被突破,其一是利用计算机做出不规则蠕动的圆柱蛇形状的液态外星生物体,真实感十足。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在三维空间运动的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动智慧生物形象,而且创造了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会变形的圆柱蛇形状的外星生物体,这种电脑生成变形物体的技术为卡梅隆的下一部杰作,《终结者2》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其二是严丝合缝地合成了计算机动画与实景片段;因为这个外星生物体是透明的,透过外星生物体身体看到的背景必需有折射效果。所以说这个合成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一鸣惊人了。
关于影片的画面比例和画质,很多DY深恶痛绝的是这个DVD是2.35:1 Widescreen Letterbox的,但在实际播放中并没有显出图像的劣化,反而感觉画面细腻,层次感非常强,暗部细节表现很好,整体还说得过去。一些可变宽银幕的画质表现也不见得就好,除了理论上的原因,心理上对LB的厌恶大概是众说纷纭的随波逐流的原因,表现为定势思维在作祟罢了。其实说到底,我们看的是实际表现。
关于音效,没说的,THX认证的东西并非浪得虚名,这个《深渊》的DD5.1的音效绝对是示范级的,海啸一幕,特别是巨浪产生的低频,震人心房,压迫感强劲,极具震撼性。细节表现也是令人击节的,听听水中的声音吧。
10. 我尼玛台词是哪部电影里的
我尼玛是电影《心花路放》中的台词。
“我尼玛”是剧中火爆脾气的社会小哥(雷佳音饰演)的台词。
《心花路放》是2014年9月30号上映的一部影片,此片由宁浩执导,由黄渤、徐峥等主演。电影叙述了在生活中遭到了情感危机的耿浩,深陷无法自拔的痛楚之中,好哥们郝义为了帮助他摆脱痛苦,带上耿浩开始了一段十分搞笑的疯狂的猎艳之旅。
电影上映后,首周票房超六亿,成为史上最快突破六亿票房的华语电影。票房总计11.67亿,登二零一四年度国产电影榜首,并成为国内电影史继《泰囧》和《西游降魔》之后的第3名。
对于《心花路放》的创作背景,导演宁浩透露是受了《西游记》的影响,故事源于二零一二年的一场旅行,旅行结束后,将旅行中自己和朋友多年来发生的好玩的故事写进了剧本,并表示希望在电影中直白表达中国青年们的爱情观,即“如果剥离一切外在因素,一见钟情才算是提纯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