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电影 » 中国电影配乐
扩展阅读
电影伦韩国 2024-11-15 18:24:35

中国电影配乐

发布时间: 2022-04-23 10:05:04

㈠ 中国电影的背景音乐发展现状如何

如果是要我来说的话,可能中国电影的背景音乐的发展状况是不太好的。毕竟我们中国在其他方面来说是特别不错的,但是在电影的这个市场上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对于中国电影的背景音乐来说,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我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前景。如果我们再不加以改变和做出努力的话,可能在这个市场当中我们是很难去立足的。

㈡ 中国电视剧或电影有哪些史诗级配乐

配乐对于一部影视剧的重要性,如同一盘佳肴中“盐”的作用!如果无配乐,影视即使画面再绚也观之无感!影视剧中的高潮剧情和演员演技高光时刻,都离不开配乐所烘托出的气氛加持。适时、适事、适当的配乐,会引导观众随着角色一道宣泄心中或喜或悲、或甜或苦、或酸或辣的情绪,激发观众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与代入。

《西游记 电视剧配乐原声》“中国的先锋音乐家,早已做出了领先世界500年的东西,这采样,这合成,忧伤的吉他solo,狂躁的音墙,飘渺的女声,简直重度迷幻!摇滚,早已被博大的中华意境所吸收吞噬!杨戬擒悟空,绝对后现代朋克"。

㈢ 你觉得中国电影配乐与欧美的差距有多远

所谓的差距,应该是民族和音乐水准上体现,最主要的是民族文化思想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外国的音乐,放在中国的电影,不一定适合,反之,中国的音乐,放在外国的电影中,也不一定适合。这个不是绝对论,只是相对而已。另外,国外的音乐配器,更多是以西洋乐为主,而中国的音乐创作,融合性更多,除了西洋乐器,还有中国的国乐,古典乐器,在风格和叙述表达上,就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是百家齐放,而不是谁比谁高低的问题。

㈣ 华语电影配乐有哪些有待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导演对配乐的重视程度,一部《那些年》捧红了主题曲,导演自以为聪明得把高潮配乐填上了词来提高影片的关注度,却埋没了这段足以与好莱坞配乐媲美的音乐,可见导演必须重视配乐,否则就算有好的配乐也会被埋没
其次就是对有这方面天赋的人才的培养,据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真正的关于电影配乐的科目,没有人才,谈何突破?
然后是配乐人自身的实力,只是在借鉴好莱坞或是其他国家的音乐,原创的很少
最后就是观众对电影配乐的理解了。大多数人只喜欢听歌曲,却很少数人能听得出电影配乐的精髓,以至于这个行当一直无人问津。反观好莱坞,每部电影推出后,该配乐师都会推出电影的原声大碟,而我们会吗?就算会,有人会去买吗?
在我看来,不只是华语电影配乐有待突破,我们现在的电影已经走入了瓶颈,一味追求技术,动辄3D,却总是忽略对电影质量的把握,包括一个好的故事,演员的自身演技,拍摄手法与场景,编剧的逻辑能力以及配乐。。。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出个Hans Zimmer啊。。。

㈤ 中国常用恐怖电影背景音乐

截止2020年1月,常用的恐怖电影背景音乐如下:

1、《僵尸先生》背景音乐、主题曲——《鬼新娘》是一首由聂安达谱曲,郑国江填词,杰儿合唱团演唱的歌曲。

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一个聚会 香港电影金像奖纪念专辑》中,由华纳音乐公司发行于1994-01-01,该张专辑包含了15首歌曲。

2、《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背景音乐——《僵尸魔法(配乐)》是一首由群星谱曲,群星编曲,群星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中,由环星唱片公司发行于2002-03-01。该张专辑包含了12首歌曲。

3、《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背景音乐——《复活》是一首由群星谱曲,群星编曲,群星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我和僵尸有个约会2》中,由环星唱片公司发行于2002-03-01。该张专辑包含了12首歌曲。

4、《僵尸家族2》背景音乐——《揭符》是一首由聂安达谱曲,聂安达编曲,聂安达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僵尸家族2 电影原声》中,发行于1986-08-14。

5、《僵尸家族2》背景音乐——《迟钝剂》是一首由聂安达谱曲,聂安达编曲,聂安达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僵尸家族2 电影原声》中,发行于1986-08-14。

㈥ 电影配乐的作品集(中国)

1.喜多郎 张婉婷 1997《宋家皇朝》 《宋家三姐妹》
2.久石让 刘镇伟2005 《情颠大圣》
许鞍华2006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姜文 2007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 2010《让子弹飞》
3.梅林茂 张艺谋 2004《十面埋伏》
张艺谋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于仁泰 2006《霍元甲》
王家卫 2000《花样年华》
王家卫 2004《2046》
王家卫 2007《蓝莓之夜》
4.S.E.N.S 侯孝贤 1989《悲情城市》
金琛 2007《凤凰》
5.川井宪次 徐克2005《七剑》
张之亮2006《墨攻》
叶伟信2006《龙虎门》
《叶问》
6.服部隆之 赵明WITH翁思再2007 舞剧《杨贵妃》
7.岩代太郎 吴宇森2008《赤壁》
8.半野喜弘 侯孝贤的1998《海上花》
侯孝贤 2001《千禧曼波》
贾樟柯2000《站台》
贾樟柯2008《24城》
9.小室哲哉 李少红2004《恋爱中的宝贝》
10.藤原育郎 陈嘉上2008《画皮》
11.板本龙一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1987《〈末代皇帝〉》
12.横山箐儿 《英雄的黎明》 三国志
13.宗次郎 《故乡的原风景》 鹿鼎记
14.大岛满 高群书、陈国富 2009《风声》

㈦ 中国大陆有哪些优秀的电影配乐人

赵季平。男,汉族,1945年8月生于甘肃平凉,1970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原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名誉主席。2015年9月14日,陕西省政府决定,免去:赵季平的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职务。赵季平(1945年8月~),中国著名音乐家,著名画家赵望云之子,原籍河北束鹿。赵季平从小就酷爱音乐,在音乐学院时,他苦苦钻研,加上他颇具灵气,已小有名气。此后,他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歌剧、舞剧、戏曲音乐等等,显示出他多方面的创作才华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现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主席 。自1984年为电影《黄土地》作曲以来,先后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其中为《大阅兵》、《红高粱》、《菊豆》、《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烈火金钢(上下)》、《心香》、《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活着》、《炮打双灯》、《步入辉煌》、《黄沙·青草·红太阳》、《变脸》、《风月》、《日光峡谷》、《秦颂》、《孔繁森》等影片所作音乐多次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赵季平认为电影音乐应该赋予电影以灵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影不仅是视觉艺术同时也是听觉艺术,电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根据影片情节、画面、氛围进行创作,这就有其特殊性,可以说,他的名字与中国新时期电影最辉煌的成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㈧ 有哪些比较好听的电影配乐

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里面有一首歌特别好听,叫做那些花儿电影刚播出的时候,这首歌首歌特别火。

㈨ 中国的电影配乐大师

1 谭盾,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在国家上享有声誉。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他为电影《卧虎藏龙》的作曲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他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了一首《拥抱爱的梦想》。20多年来,谭盾通过他的音乐把中国文化传到世界,受到各地音乐爱好者的尊重和喜爱。
2 王黎光 代表作品 电影<<天下无贼>> 电影《看车人的七月》 四十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四十四集电视剧〈〈京华烟云〉〉 电影《集结号》 电影《唐山大地震》等
获奖作品
荣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音乐奖 荣获200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电影《看车人的七月》) 荣获1998年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奖 (电视剧<<一年又一年>>) 荣获2005年度中国金唱片奖 (电视剧《京华烟云》原声碟) 荣获一九九五年中国北京“春燕杯”优秀电视剧音乐创作奖。 荣获一九九六年中国北京“春燕杯”优秀电视剧音乐创作奖。 荣获中国九十年代听众最喜爱的歌曲创作奖。(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歌--- <<清官谣>>) 荣获中国流行音乐十年回顾成就奖金奖。(电视剧<<年轮>>主题歌---<<天上有没有北大荒>>)。 荣获北京音乐台音乐排行榜最佳作品奖。(歌曲:<<拉着你的手>>) 荣获中国55年共和国艺术成就奖.(歌曲<<笑颜>>)
当然在电影配乐方面,中国和西方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有时也会从中国的电影中获得令人惊喜的配乐。

㈩ 中国电影音乐 的现状,发展情况,历程概述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

(1905-1045)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1949-1966)

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在这些音乐和音响的衬托下,人物的语言也十分清晰,声音的强弱对比明显,各种声音元素的连接自然顺畅,层次感强。

17年电影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这一时期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缺少其他娱乐方式的条件下,电影不但负载着鼓舞士气、宣传教育的重任,还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丰富老百姓娱乐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电影歌曲都能够随着电影的放映而传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我的祖国》、《幸福不会从天降》、《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这一时期电影歌曲形式多样,体现了歌曲创作的繁荣。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独唱的形式出现,《芦笙恋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恋用《阿哥阿妹情意长》的对唱形式表现,《五朵金花》里阿鹏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对唱,《刘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对歌场面。《英雄儿女》中《英雄赞歌》和《上甘岭》中《我的祖国》则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人们熟知,《洪湖赤卫队》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动。

建国17年期间一种新的插曲形式被广泛应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剧中人演唱的,这一时期有了以画外乐的方式出现的插曲,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由创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词仍然结合电影的内容,从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有的和画面的蒙太奇联系起来,起到连接画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开篇就用“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剧配唱拉开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发展的各个关键点、转折点都会借助配唱对故事情节加以总结概括,并且对情节发展起到预示的作用。当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板等人的卑鄙行径时,法庭上一片骚动,这时歌曲唱道“雀乱群,鸦噪庭,黑手难遮日月明……”。而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当牧民卡勒为了护送古兰丹姆去找解放军,在路上被特务打死,这时出现女声合唱的高亢旋律:“光荣啊,祖国的好儿女。光荣啊,萨米尔的雄鹰……”这些都体现出对电影配乐形式和功能的进一步探索,显现出越来越浓烈的主观意识,在文革电影中这种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极端了。

当时对电影有一个评价标准“故事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好”,但是也有由于太注重音乐的使用而适得其反的例子。在进行综合声音合成的时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乐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乐的段落减少和压低对话和音响,甚至为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和导演发生争执,没有摆正音乐在电影中的位置,这是对电影音乐规律认识不够而造成的。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文艺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要求,文艺界的创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理论界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电影艺术》、《电影文学》、《人民音乐》等杂志都曾刊登理论文章对电影音乐的民族风格、民族乐器的使用问题进行讨论。

这一时期不断探讨修正中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建国17年期间“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氛围中,创作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转向了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民族化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极高的成就。

在乐器的选择上,首先配器渐渐放弃了建国初期的以管弦乐为主的做法,在各种题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岭》中交响乐的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乐确立影片音乐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扬琴、笛子等特色乐器,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而到了后来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小兵张嘎》中就以民族配乐为主,乐器也增加了板胡、筝、响板、唢呐、阮等大批的民族乐器,形成了民族管弦乐队,用民乐刻画各种情绪气氛。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地方曲艺。《枯木逢春》中的评弹,《舞台姐妹》中的越剧,《林则徐》中的广东民间音乐和地方戏,《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上的来客》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调更不必赘述。这些民族音乐语汇有时作为主观配乐,易于被当时的观众接受。而更多的时候是来自影片中的电台节目、集市上的卖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观音乐,显得更为真实亲切。《红旗谱》朱老忠回乡在车站巧遇同乡一场戏,当朱老忠走在嘈杂的车站上时,配乐是一段介绍朱老忠一家被恶霸欺负,家破人亡、背井离乡的整个过程,随着镜头的运动,画面上出现了集市上的说唱艺人,音乐由主观转为客观,既交待了剧情,又交待了环境。
17年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为新时期出现的大量民族特色的电影配乐打下了基础。

太多了,全文请看下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