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虎侠歼仇的影片资料
中文名:虎侠歼仇
外文名:Tiger Boy
上映:02/16/1966
导演:张彻
编剧:张彻
出品公司:邵氏兄弟公司
制片国家/地区: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1966-02-16片长:Hong Kong: 96 分钟IMDb链接:tt0058656
② 70、80年代香港古装武侠电影中的女演员
新龙门客栈~~推荐级
1987 《倩 女 幽 魂》 程 小 东
1990 《倩 女 幽 魂 II 人 间 道》 程 小 东
1990 《笑 傲 江 湖》 胡 金 铨
1991 《新 精 武 门》 左 颂 升
1991 《倩 女 幽 魂 III 道 道 道》 程 小 东
1991 《黄 飞 鸿》 徐 克
1992 《黄 飞 鸿 之 二 男 儿 当 自 强》 徐 克
1992 《新 龙 门 客 栈》 李 惠 民
1992 《笑 傲 江 湖 II 东 方 不 败》 程 小 东
1992 《鹿 鼎 记》 王 晶
1992 《黄 飞 鸿 92 之 龙 行 天 下》 徐 克
1993 《东 方 三 侠》 杜 琪 峰
1993 《武 侠 七 公 主》 王 晶
1993 《新 流 星 蝴 蝶 剑》 朱 延 平
1993 《画 皮 之 阴 阳 法 王》 胡 金 铨
1993 《东 方 不 败 之 风 云 再 起》 程 小 东 、 李 惠 民
1993 《新 仙 鹤 神 针》 陈 木 胜
1993 《方 世 玉》 元 奎
1993 《黄 飞 鸿 之 三 狮 王 争 霸》 徐 克
1993 《黄 飞 鸿 之 四 王 者 之 风》 元 杉
1993 《少 年 黄 飞 鸿 之 铁 马 骝》 徐 克 、 邓 碧 燕 、 刘 大 木
1994 《黄 飞 鸿 之 五 龙 城 歼 霸》 徐 克
1994 《火 烧 红 莲 寺》 林 岭 东
1995 《黄 飞 鸿 系 列 之 少 林 故 事》 徐 克
1995 《刀 》 徐 克
1996 《黄 飞 鸿 之 理 想 年 代》 ( 上 ) 徐 克
1996 《黄 飞 鸿 之 理 想 年 代》 ( 下 ) 徐 克
1996 《黄 飞 鸿 系 列 之 八 大 天 王》 徐 克
1996 《新 上 海 滩》 潘 文 杰
1996 《黑 侠》 李 仁 港
1997 《黄 飞 鸿 之 西 域 雄 狮》 洪 金 宝
1994 《东 邪 西 毒》 王 家 卫
1999 《中 华 英 雄》 刘 伟 强
1994 《精 武 英 雄》 陈 嘉 上
1994 《刀 剑 笑》 黄 泰 来
1978 《 醉 拳 》 袁 和 平
③ 虎侠歼仇的介绍
《虎侠歼仇》是由张彻 执导的香港武术电影, 郑雷 、 秦萍 、 罗烈 、 杜娟 、 王羽 、 唐迪、 冯毅 、午马主演。《虎侠歼仇》也算是影星王羽的处女之作,为了要演好片中“雷虎”这个角色,在武师指导下,王羽悉心苦练武艺,因此在该片的演出颇获好评。
④ 导演张彻的资料
张彻,著名电影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 (Chang,Che,张易扬)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
中文名: 张彻 英文名: Cheh Chang 角 色:导演,演员,编剧 徒弟有:王羽, 罗烈,谷峰, 狄龙, 姜大卫, 陈观泰, 李修贤, 傅声, 等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他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今天的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彻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导演的电影是票房的保证,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邵氏公司的头号招牌导演。
张彻生于1922年,逝世于2002年,也算是横跨了两个世纪的大人物了。籍贯浙江青田,很多书籍都说他是上海人,其实不然,出生于杭州,成长于上海,喜欢吃上海炒面(弟子言)。少年从政,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员。这里要强调一下文化官员,自然是要说明他没有血债,要不估计1986年回大陆拍《大上海1937》就没这么顺当了。抗战后继续“文化”担任上海戏院等职位,不仅放电影还经常出演各类戏剧等。后来还写过一部处女作电影剧本《假面舞会》,主演严化,不过这个严化绝对不是周旋老公严华。因为曾经有人弄错过,还有模有样的写了一篇十大武侠巨星,混淆视听,故而特别强调一下。严化和张彻的关系在严化去世很多年以后延续着,严化的儿子姜大卫后来成为张彻最得意的第子之一。
接下来要特别介绍的是张彻创作的《高山青》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没想到还是出自一位武侠片导演。此后张彻去了台湾,彻底从文,62~67在邵氏做编剧。这期间他经手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丽动物张仲文的《潘金莲》。《文素臣》据说是根据京剧、弹词、申曲(沪剧?)改编的。片子甚至还有很多说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庙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估计也不是这个编剧的杰作了,他不喜欢这种。这期间的电影真是有趣,不管什么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两段。1964年的《虎侠歼仇》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武侠片,招考了主要演员王羽和郑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这位爸爸实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还是台湾黑社会。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个时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样子可能比较吸引人吧。至于郑雷,一副大老粗的样子,没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郑雷是在TVB的电视剧《翻江倒海孙悟空》演一条蟒蛇精,出现大约3分钟,就毙了。
1966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游水过来的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独臂刀》据说是改编自金庸的《神雕侠侣》,看了才知道这比大陆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侠要好多了。不过说话慢条斯理,武打动作慢一拍,剧情又倾注了下层人民翻身的影子,当然这是不能苛求的。之后的《独臂刀王》《大刺客》都类似于这种,实在是不太喜欢。
1969年张彻拍了一部时装片叫做《死角》,主角是从几百人中招考的狄龙,配角是他从《金燕子》井淼替身发掘的姜大卫,编剧是有点怪异的邱刚健。据说这片子是学詹姆斯迪恩《无因的叛逆》抒发年轻人身上那种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剧台词,是说大卫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龙86年拍《英雄正传》和林青霞的激情戏老是N机,狄龙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床戏的老祖宗了,现在怎么老N机,说的就是这部《死角》这部片子风格怪异,票房大败,狄龙歇了足足半年,两年里面彻底沦为主要配角给姜大卫操刀。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弟弟给哥哥复仇的故事,简单而又充满激情。最后张彻让满身是血的关小楼在杀光所有的仇人之后,翻腾着出了屋子,嘴里喃喃的叫着大哥,然后再叫着心爱女子的名字,还是慢镜头,真是一场视觉大餐。《报仇》中的姜大卫确实棒到了极点,要说不得亚洲影帝才叫做没天理。1970年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可能是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同年还有部风格另类的《小煞星》大获成功主题曲《水仙》到处传唱,也唱红了罗文。不过《小煞星》的剧情和1969年的《钻石大盗》如出一辙,恐怕是同一个故事的变种,也许是《钻石大盗》不成功的缘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诞生,不过个人认为《钻石大盗》那首张彻作词的《钻石钻石亮晶晶》实在是比《水仙》好上许多。
1971年张彻拍了《鹰王》据说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这家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湾拍什么《独臂刀战盲侠》之类的片子。于是《鹰王》狄龙替上,也许是剧本本来就是给王羽的,居然在狄鹰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吓了一跳。
值得纪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独臂刀》。法国最近某影展,这是唯一的华语片。有张法文版的《新独臂刀》海报,姜大卫独臂手持钢刀,眼神忧郁。这张海报应该给张纪中。大胡子见了,还用选杨过么?这不就是现成的。《新独臂刀》剧情也是简单,焦点在于狄龙和姜大卫的友情上,学金庸萧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许约”来个“乡下鸡鸭空许约”。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麦克写了一篇《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不过也确实夸张,两人在电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给撇在了一边干生气,现在的电影哪个敢这么表现?同年有部《大决斗》至今无缘看见,但是据说狄龙特别想得亚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龙败北,整个香港电影全部败北。讨厌得记者还非要把狄龙颓废得样子拍下来,难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间几部电影《无名英雄》《拳击》《双侠》比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电影《马永贞》主角是陈观泰和姜大卫,据说是开创了上海滩黑帮电影的先锋。这里不得不说张彻的眼光,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东大汉的样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来帅哥“金城武”马永贞从大汉成了书生,唉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张彻。姜大卫的谭四也是老大的典范,是后期那个脸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张彻拍出了强作《刺马》。张彻初先拍的时候并未得到支持,因为辫子戏是卖不到南洋的。在海外华人的眼里,辫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词。但是张彻力排众义取得支持,并且大获成功。姜大卫在某次访谈说提到,《刺马》在拍摄中加了很多东西,包括情感。我想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挣扎,才能把故事说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张彻的考据,剧中马新贻蓝色金丝蟒袍,已经作为珍藏而展出。查阅了山东菏泽医专高尚举的《刺马案探隐》所描述的蟒袍和张彻的电影无二致。另外张文祥临刑所穿红衣也是当时风俗。电影拍的情结很慢,但是情感戏细腻,尤其是井莉和狄龙几段。后来张彻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马》很是为井莉不平。大意是这部电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龙的马新贻,可同样出色的还有井莉。《刺马》后辫子戏不再忌讳,而是发扬光大了。1973年的陈观泰岳华主演的辫子戏《大刀王五》相对《刺马》逊色许多,但这部片子没有表现的很夸张,倒是忠实于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龙还拍过类似的《一刀倾城》可是却成了王五,谭嗣同,袁世凯三人结义以及背叛的故事。虽然精彩,但似乎夸张过头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两个人戚冠军和孟飞。戚冠军就是徐克《七剑》中的邱东洛,孟飞就是那个也是游水去港的家伙,55岁还在做电视广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护肤品”。这是张彻的长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个人不太喜欢,剧情比较乏味。
1976年以后狄龙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铁三角。姜大卫似乎也不怎么拍张彻的戏,而是和鲍学礼等拍了类似于《七面人》这样奇怪的片子。1977年张彻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三集。不过金庸的小说内容过多,大部分情节靠旁白支撑,这样的电影注定要失败的。不过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处理的不错,只是演郭靖的傅声实在是差劲。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编剧的。主角又是游水过来的,背景放在了美国。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导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脚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觉得唐人街小子借鉴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表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辙。
1978年的《五毒》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孙建,江生,罗莽,韦白,鹿峰。该片子对世界都有影响,据说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郭追本来是台湾演杂技的,后来很有出息,做了TVB武术指导,97天龙八部就出自他手,杨紫琼的《天脉传奇》也是他。江生因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视的《大漠英雄传》(其实就是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台,射雕因为毛泽东的诗句是忌讳的)江生出演黄药师。罗莽还在TVB卖力气,鹿峰在台湾拍武侠电视剧,合拍片《少年张三丰》出自他手。
《五毒》其实只是一个邪派首脑临终忏悔清理门户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诡异真够骇人的。钢针入脑,万针衣破蛤蟆功,浸湿的黄表纸杀人,每一样都是有够血腥。当然张彻的目的显然不是给人视觉刺激这么简单,有个叫做镜与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话“这般无休无止的残杀,要到何时方了”。张彻似乎对杀戮也有厌倦之意,最终五毒中的邪恶派自然是给铲除了,但是留下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武侠不再是单纯的好人复仇,杀死坏人,也存有了忏悔内疚反思的精神。我想这是张彻的《五毒》带给人们新的诠释吧。相对而言同批人的《残缺》似乎又缺少了这种精神,又恢复到了复仇的老路。 此后张彻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剑》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满脸胡须,既不漂亮也不潇洒,但是一种侠义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儿的温青青毫不令人生厌,反而娇俏可人。剧情紧张,没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还秀了一下他的杂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剧有文雪儿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凭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后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组建长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但是弟子们发现师傅的经历不再旺盛,有时候拍着拍着就睡着了。
1986年张彻来大陆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据说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还没入学。但是据有点年纪的朋友说,这片子在大陆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华的小刀杨藩。1988年《过江龙》最近刚出了DVD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棒。但比起原作《报仇》来略嫌逊色,报仇重情,《过江龙》过多了加入了民族大义,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之后张彻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则是看得人两眼金星。
1992年张彻在台视拍电视版《刺马》剧情成了裹脚布,后来导演还挂名了鹿峰。可能是因为他曾在大陆拍戏不便的缘故。但是想来他曾是国民党文化官员,不至于如李翰祥这般凄惨吧。台版的刺马有太平军四大勇士,分别是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陈继铭。这些人现在还活跃在电视剧中。董志华在《功夫》中露脸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凭借《冲出亚马逊》还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电视剧《倚天》中的阿大还是阿二了。陈继铭则是,只要是武侠片,要是不见了他还真困难。张彻的大陆弟子现在都比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们。
张彻没有生育子女但是却发掘了那么多出色的武侠演员。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狄龙王钟董志华穆立新。02年去世,黄沾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乃是说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时代的电影《独臂刀》。
不知道以后的人会不会还眷恋武侠,但是我想这是我永远的童话。刚看了《七剑》平心而论,并不喜欢,因为情节的庸俗,并没有看出什么人性来。禁武令是荒唐的开端,最后也荒唐的结束了。若干年以后,《七剑》《英雄》《十面》不会是武侠电影的代表,反而这一些朴实无华的才是最真挚的。
周星驰拍摄的《功夫》有不少张彻的影子,如斧头帮来自《马永贞》,甚至请来董志华演油炸鬼。我相信,这武侠精神不会给岁月的尘埃蒙上,时而温习,会有一种故如新的感觉。
⑤ 请问这个演员是谁
罗烈原名王立达,生于1938年7月25日,属印尼华侨,家族经营农场生意,其后到港。1962年投身电影界,首部影片是《虎侠歼仇》,入行30年,成名作分别有《铁手无情》、《天下第一拳》、《流星蝴蝶剑》及《天涯明月刀》、《天网》等等,与王羽、刘永、胡锦、上官灵凤等邵氏红星在东南亚享负盛名,罗烈亦曾搞过电影公司及执导影片,后来又转战电视圈拍剧。
1988年罗烈在大陆投资失败,同年签约亚视,1999年拍完《广东十虎》之后并无续约,近年主力在广州及深圳拍戏,但收获平平,早前在香港更因欠租引起纠纷,幸而去年与朋友在深圳合资搞实业之后,经济有了起色,而醉心演艺事业的罗烈,亦在湖南开办了一间演艺学校培训新人。早前接获邵氏通知,下月开始为邵氏推出的珍藏影片做宣传,罗烈一口答应,并心急想收集自己当年的影片DVD,只可惜天意弄人就此撒手尘寰。
2002年 11月2日上午10时许,香港资深动作演员罗烈在深圳突发心脏病,送院途中不治,享年62岁。罗烈一生经历过4段婚姻,共有3个儿子。其中第二任妻子唐嘉丽是著名导演唐季礼的胞姐。唐季礼在上海知悉罗烈的死讯后大表惋惜,他称姐姐身在法国,知道罗烈的死讯也会赶去出席他的丧礼。
唐季礼称在外读完书返港加入电影圈之初跟从罗烈,所以清楚知道罗烈对电影工作的醉心,也曾给他很好意见。虽然身在上海,唐季礼称会抽时间出席罗烈的丧礼。他称胞姐与罗烈所生的儿子也会前往奔丧,因为罗烈的现任妻子只有23岁,最小的儿子只有两岁。
罗烈比李小龙更早进军好莱坞。这位曾与史提夫麦昆同列“世界十大打斗明星”的传奇人物主演的《天下第一拳》,在1973年荣登《全球十大卖座电影》第9名,让他成为李小龙之前,首位成功打入好莱坞的港星。在欧美旅行时,他甚至还被当地观光客认出,直接称呼他为“功夫先生”。
⑥ 虎侠歼仇1966什么时候可以看
2011 武侠 1967 独臂刀 1967 琴剑恩仇 1967 大刺客 1967 断肠剑 1967 亚洲秘密警察 1967 兰姨 1966 边城三侠 1966 虎侠歼仇 1966 欢乐青春 1965 鸳鸯剑侠 1965 江湖奇侠
⑦ 求香港6,7十年代著名武打演员王羽的一部古装武侠片
江湖奇侠 (1965) 饰 少年桂武
鸳鸯剑侠 (1965)
欢乐青春 (1966)
虎侠歼仇 (1966)
边城三侠 (1966)
亚洲秘密警察 (1967)
断肠剑 (1967)
大刺客 (1967)
琴剑恩仇 (1967)
独臂刀 (1967)
兰姨 (1967)
神刀 (1968)
金燕子 (1968) 饰 萧鹏(银鹏)
独臂刀王 (1969)
春火 (1970)
龙虎斗 (1970)
剑 (1971)
黑白道 (1971)
独臂拳王 (1971) 饰 俞天龙
大煞星 (1971)
一夫官闻 (1971)
独臂刀大战盲侠 (1971)
追命枪 (1971)
独行大镖客 (1971)
天王拳 (1972)
马素贞报兄仇 (1972)
英雄胆 (1972)
一身是胆 (1972)
狂风沙 (1972)
惊天动地 (1972)
大盗 (1972)
侠义双雄 (1972)
忠义门 (1972)
霸王拳 (1972)
纵横天下 (1972)
威震四方 (1972)
海员七号 (1973)
冷面虎 (1973)
战神滩 (1973)
何日再吻君 (1973)
唐人票客 (1973)
英雄本色 (1973)
龙虎金刚 (1973)
黑色星期五 (1973)
双龙出海 (1973)
我父我夫我子 (1974)
四大天王 (1974)
铁汉 (1974)
猎人 (1975)
避孕大全 (1975)
大千世界 (1975)
直捣黄龙 (1975)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 (1976)
大江南北 (1976)
独臂拳王勇战楚门九子 (1976)
独臂双雄 (1976)
鳄潭群英会 (1976)
风雨双流星 (1976)
虎鹤双形 (1976)
手足情深 (1977)
判决 (1977)
大脚娘子 (1977)
神拳大战快枪手 (1977)
血连环 (1977)
灯笼街 (1977)
独臂侠大战独臂侠 (1977)
大跃进 (1978)
古宁头大战 (1979)
迷你特攻队 (1983)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4)
闯将 (1985)
富贵列车 (1986)
火烧岛 (1990)
黄飞鸿 (1991)
五湖四海 (1992)
伙头福星 (1992)
千人斩 (1994)
你自己根据时间找吧
⑧ 下面这几个武打明星,如果实战哪个比较厉害些
楼主如果要按实战成绩来论的话。那么我这样给你分析。
1,李小龙的话,何谓大师?因为其在中华武术向全世界的推广上自然功不可没!而且自创有截拳道,可以说很多欧洲人认识中国功夫这个概念是因为李小龙。 但其生涯中从来没有参加过正式搏击比赛,唯一一次算是正式是在美国的一次业余搏击表演大赛上,打败了一个日本业余空手道格斗家。
2,成龙早期是师从于占元的一个京剧武生,洪金宝,邹兆龙的话,实际上是香港影视界武术科班出身,其实早期就是为了找一些武打片的替身所以有武术科班存在,这些人负责跑龙套,演替身,和片场看场子。只能说有些五花八门的功夫底子,要说专业不专业,要说纯演戏也不是。像这样的武术科班出名的有元家班和洪家班。邹兆龙则是洪金宝的弟子,属于洪家班的人。而刘家辉其实也属于这类人,由于他是刘湛的干儿子,刘湛又是洪拳名家林世荣(师承黄飞鸿)的弟子,刘家辉自小便接受严格的正统武术训练,奠定后来成为武打明星的基础。
3,李连杰,赵文卓,吴京这一类,属于大陆专业武术学校出身。学的是武术套路,跟搏击有本质区别。功夫底子很了得,不过实战的话,就不敢恭维了。总之打一般没接触过搏击格斗的人肯定没问题。李连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蝉联全国套路冠军这是人尽皆知的,而赵文卓现在则边拍戏边在北京体育学院任教。
4,甄子丹的话,和以上这些人相比又有点特殊。他出生于广东,2岁到香港,11岁又移民到波士顿。由于他的母亲麦宝婵是个世界闻名的武术家和太极拳师,所以甄子丹自幼随母学武。后来十几岁时天天在波士顿的黑人区和那些黑人打架斗殴,就是我们说的打街架,所以我认为其实战能力肯定比以上这些人强!你想黑人身体素质多好。后来因为经常打伤别人,还成了当地小霸王,其母亲找关系把他弄到北京武术队和李连杰一起学正规武术套路。没学多久,被袁和平相中,就去演电影了。关于他跆拳道六段的说法,只是谣传。他是曾去学过跆拳道,但去了两星期发现馆主腿功还没自己好,后来就没去了。
5,好了,最后剩下周比利我就要具体说说了。可能好多人以为他和邹兆龙他们一样是香港武术科班出身。其实周比利出生于加拿大,也是自幼习武。后来在加拿大和美国开始参加各种自由搏击比赛。直到85年拿到世界冠军。他是前轻中量级(其实他是75公斤级)自由搏击世界冠军,第一位的世界级华人拳王。其职业生涯战绩为43胜8负,31场KO,且从未被人击倒过。其主要成绩为:
1982年夺得加拿大轻量级自由搏击冠军;
1985年勇夺世界轻中量级自由搏击冠军;
2002年再踏香港擂台大胜伊朗拳王;
2003年在香港再站泰国拳王再以KO击败对手;
2004年在香港再次以点数击败泰国拳王。
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唯一的世界级华人拳王。(因为北京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人得了两块拳击金牌)
不过后来退出擂台到香港拍电影,则是洪金宝提携的呵呵。最喜欢他在精武英雄里塑造的日本军官藤田刚的形象,和李连杰的对手武打戏我觉得到现在仍是一个经典!所以我认为周比利无疑是用N多的实战和荣誉证明了谁才正真是实战最猛的人。那些没有实战经验和真正荣誉的人,你不要说是因为你没去参加,用成绩和腰带再来说话!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我来把我想象当中的实战排名排下顺序吧。(由于李小龙是一代功夫传奇大师,七大武术家之一,不管其实战如何,都位列仙人榜,不参与排名哈哈)
第一位:无疑是周比利
第二位:我认为是甄子丹,黑人暴力区有名的街娃。实战出身,人家黑人古惑仔都怕他。
第三位:洪金宝 虽然是武术科班出身,但人家怎么也是洪家班老大,早期应该也是经常带人打街架斗殴的。实战经验也不算少。
第四位:邹兆龙 生于台湾。虽然是洪金宝的弟子,按说辈分没成龙高。但其一米八十多的身高,强健的体魄,加上功夫底子。曾经也是跟着洪金宝看场子的洪家帮第一金牌打手。
第五位:成龙 虽然京剧武戏出身,为什么排在李连杰他们前面,原因还是因为早期跑龙套的时候要负责看影片场子,所以实战经验也不少。(其实电影武术科班出身的这些人,多少都有些街娃的影子。虽然不是黑社会,但这些人要保护片场安全,经常免不了斗殴,所以有实战经验,排在大陆武生的前面)
第六位:李连杰 不多说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绝。蝉联中国武术冠军!只是那个时代,那个背景。。。注定他没有什么可供人看的搏击实战经验。但我相信,年轻时的李连杰,凭他的功夫底子和身体素质,要跟人真干绝不会差!稍加搏击训练,肯定能培养。可能就是力量差了点。(在这里说明一下,楼主在这说的实战应该是指徒手格斗。如果这10个人的实战可以用中国传统兵器的话,那么我觉得大陆学套路的这三个绝对排前三位,而李连杰无疑排第一了呵呵)
第七位:赵文卓 同上。虽然没有李连杰获得荣誉多,但身体素质更好些。而且现在是北京体育学院的老师。
第八位:吴京和刘家辉 理由一样,感觉刘家辉年轻时身体和吴京的差不多,都有肌肉但略显单薄。功夫底子的话我想吴京还应该在刘家辉之上。毕竟刘家辉出道太早了,有没实战经验无从探知。。。个人感觉真打起来他两应该差不多。。
以上是我一点薄见,希望大家都来探讨,更希望行深的人指出其中真谛呵呵
⑨ 代武侠巨星“独臂刀王”去世了,王羽生前位于新店的庄园豪宅怎么处理
这个庄园豪宅可能会被拍卖处理,也有可能会改装成酒店,王羽的遗嘱里面也写到豪宅可以任凭处置。
⑩ 虎侠歼仇的影片简介
据张彻在其《回忆录》(黄爱玲编)中所说:“第四部《虎侠歼仇》(1966),只是邵氏给我作试验作,条件极差,彩色片当时已流行,而《虎》片仍是黑白,也不能进场厂,但却是发挥个人风格的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