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语电影 » 中国和苏联的战争电影
扩展阅读
反特电影大全全集完整版 2024-09-19 09:38:34
印度名字电影有哪些 2024-09-19 09:37:58

中国和苏联的战争电影

发布时间: 2024-09-17 04:36:47

㈠ 求这部电影名字,是苏德战争的,记得苏联好像都用上了板凳

这部电影是《决战要塞》。


以下是《决战要塞》的相关介绍:

《决战要塞》是由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执导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安德烈·马斯连基、叶甫盖尼·塞格诺夫主演。该片于2012年3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谢尔盖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讲述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战役。

反映苏德战争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冷静的视角再现了战争中几个小人物的特写画面,以此来回顾战争之殇,提醒人们珍惜幸福生活、和平年代。 逼真细节戳中观众泪点。

在影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中,导演亚历山大·科特,以几个小人物轮流作为主角从微观切入反映真正的惨烈。

以上资料参考网络——《决战要塞》

㈡ 苏联战争电影大全经典电影

一、卫国三部曲

《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其中《解放》甚至被誉为和缺李是苏联二战片的巅峰。作为《解放》的续集与补充,1977年的《自由战士》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卫国三部曲和《自由战士》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名作,也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解放》(1970)

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三十周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从1971年开始耗时四年拍摄了鸿篇巨制《解放》。该片由尤里·奥泽洛夫执导,尤里·邦达列夫担任编剧,拍摄时得到了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苏联军方动用海陆空士兵三万名,坦克一万辆,飞机一千架,弹药不计其数。《解放》创造了在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的世界纪录,堪称苏联甚至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对二战表现最为全面细致的巅峰之作。

《解放》共五集,分别为《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总片长约八个小时。影片内容从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再到1944年巴格拉季昂战役,随后挺进东欧、解放波兰,最后到柏林战役结束,时间跨越极大。出场人物里有大量苏德两军的普通战士,也有二战各国高层,群像丰富而生动。影片除了描摹正面战场,也表现了同时期的一些大事件,如南斯拉夫游击队转移阵地、法国地下组织袭击电影院、“瓦尔基里”行动、德黑兰会议等等。

片名《解放》有三重含义:解放被纳粹占领的苏联领土,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把欧洲从法西斯思想中解放出来。全片也力图将反法西斯战争表现为在正义使命驱动下的战争,但是在影片结束时打出了一行发人深省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接着是各参战国的死亡人数,从而使影片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唤迟。末尾出现了那句刻在无名烈士墓上的著名的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2、《莫斯科保卫战》(1985)——史诗的延续

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奥泽洛夫又执导了一部战争史诗《莫斯科保卫战》。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约五千名士兵、近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与,虽然规模不及《解放》,但是同样堪称巨作。

《莫斯科保卫战》分两集,分别为《侵略》与《台风战役》,片长近六个小时。影片从苏德战争爆发开始,到德国快速占领苏联的大量领土,再到莫斯科保卫战的全过程。影片关注的自然是莫斯科保卫战本身,但是同时也提及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塑造了大量真实的人物形象。史实如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红场阅兵,人物如著名的女英雄卓娅、步兵军军长彼得罗夫斯基。因为政治环境的改变,影片中的斯大林形象与传统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对苏联高层当时的麻痹大意也做出了细致的描绘,让人们了解到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利并不只是因为纳粹德国背信弃义搞突然袭击,苏联本身的原因也是极其重要的。

该片被评选为苏联1986年度最佳影片,入选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扮枝争胜利70周年”专题影展。

3、《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90)——最后的丰碑

奥泽洛夫执导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上映于1989年,此时已是苏联解体前夕。东欧剧变,苏联国家意识形态摇摇欲堕,但是此片仍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大量的设备和军队参与演出,拍摄人员上百,总片长仍有三个多小时。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着重于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着力突出这场被誉为二战转折点的战役的惨烈与反法西斯的神圣。宏伟的场面里也弥散着浓烈的悲壮气氛——这与苏联即将解体不无关系。影片在讲述苏德两军的同时也塑造了西班牙共产党人和德国红色合唱团等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由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政治松动,影片也披露了许多未公开的内幕,例如赫鲁晓夫的儿子因误杀好友而被降为列兵送上前线等。1991年苏联解体,《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也成了苏联电影全景战争史诗的绝唱。

二、斯大林格勒战役(1949/1993)

今天的历史书上公正地记载了朱可夫将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关键性的领导作用。 不过在这部长达近五个小时的上下部史诗巨片中,根本未提到朱可夫的名字。因为战后朱可夫功高盖主,所以被斯大林调任至边区,而这部突出领袖统帅才能的影片,对朱可夫只字未提。

199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50周年的时候,德国拍摄了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几个普通官兵的经历细腻的讲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军第六集团军(25万余人)进攻斯大林格勒,与俄军逐房逐屋争夺这座城市,城中战略要点马马耶夫冈几经易手。在大雪降临后,俄军实现了对德军的合围。前往救援的德军第四装甲军距第六集团军后卫部队仅二十余公里,但在俄军层层阻击下功亏一篑。包围圈中的德军弹尽粮绝,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到保卢斯元帅下令投降时,第六集团军只剩下91000人。之后,投降的德军被俄国投入劳改营,仅有6000余人活着回到德国。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国军人的肠断之所。

三、《一个人的遭遇》(1959)

《一个人的遭遇》是一部独白式的影片,是谢·邦达尔丘克自导自演的,对话极为简约而洗练,影片以卓越的造型处理丰富了原小说的内涵。邦达尔丘克后来拍摄了《战争与和平》《他们为祖国而战》,他曾亲自参加过卫国战争。1956年他曾来我国参加过“苏联电影周”期间的活动。

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并获1960年的列宁奖金。

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

该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卫国战争时期,准尉瓦斯科夫带领五位女战士在广袤的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阻击战的故事,该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等,成为一代经典。

五、《热雪》(1972)

根据苏联作家尤里·邦达列夫(Yuri Bondarev)的同名小说改编。

在小说和电影中,苏军军级指挥部的运筹帷幄与连排级反坦克炮兵的近距离作战并列穿插,是苏联六十年代后期战争文学中“全景写作”的体现。

小说与影片的焦点都集中于战争的代价:为阻止曼施泰因的坦克集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的突破,数个反坦克炮兵连必须被牺牲。

六、《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

影片鲜明而真实地表现了1942年夏季苏军在顿河草原上的保卫战:一支团队在撤退途中,奉命占领一个小村后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主人公在战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战争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支团队完成了占领高地的任务,保住了团队的旗帜,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十分严重。

七、《岸》(1984)

影片以尼基金到汉堡访问为情节主线,回溯了1945年反法西斯胜利前夕,苏军炮兵中尉尼基金在进驻德国时同,当地少女艾玛的一段恋情。当时的环境使—对年青人的幸福不可能实现,冷战又把他们分割在两个世界。到了70年代,东西方实现了对话和交流,这对年近半百的情侣才得以重逢。透过主人公记忆的薄雾,银幕诗意地层现出年青的苏联军官尼基金和德国姑娘艾玛的爱情憧憬,以及多年后相逢时珍藏在内心的神奇迷离的梦幻。影片结束时,尼基金怀着对艾玛的复杂而又痛苦的情感飞离汉堡,机舱中他心脏病发作,在梦游天国彼岸的幻境中死去。

八、《兵临城下》(2001)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裘德•洛 Jude Law 饰)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

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然而,坦妮娅(雷切尔•薇姿 Rachel Weisz 饰)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

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

九、《斯大林格勒》(2013)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十、《红色幽灵》(2020)

纪念卫国战争75周年的主旋律电影,俄罗斯游击队的故事。

影片背景是1941年德军大举入侵苏联,苏军大面积溃败的最艰难阶段,一些被打散的红军和抵抗群众组成游击队或独自为战,英勇抗击德国军队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个神出鬼没、枪法精准,令德军闻之色变的个人英雄,德军称为:红色幽灵。

以上就是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影片推荐了,每一遍都很经典,大家可以找来看。

㈢ 怎么评价解放

做为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视剧《解放》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电视剧从国共会谈破裂开始说起,历经三大战役直到全国取得革命的胜利为止。用一个又一个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一场又一场的大战役讲述了革命先辈为了全国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那种英雄气概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们的那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英明决策。

㈣ 问一部电影 一部关于战争是一个中国人 一个女日本留学生 还有一俄国还是美国的女战士的电影,十分感动的

《紫日》

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下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将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玉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了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却一心要将他们置于死地,带着他们走进了险境……娜佳痛恨秋叶子的行为,让杨玉福杀了她,忠厚老实的杨玉福虽然怀着杀母之仇却也不忍心杀害眼前这个年少无知的女孩,于是,为了能从茫茫林区活着走出去,三个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在看不见战火硝烟的美丽林区里,三人一路上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一系列磨难,患难之中渐渐产生了友情,秋叶子也被娜佳和杨玉福的善良所感染,对自己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诲”产生了怀疑。虽然语言不通,三个年轻人却几乎忘记了战争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获得新生的时候,秋叶子却被疯狂的法西斯所杀害。悲忿的杨玉福和娜佳愤怒地冲向残余的日本法西斯部分,为纯真的少女秋叶子报仇雪恨……

导演冯小宁在他的“战争与和平”系列作品的收山之作《紫日》(原名《紫太阳》)中,运用其个性化的镜头语言所讲述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命运被战争连在一起的三个人的生死经历,揭示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主题: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然而一旦蒙上了战争的硝烟,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惟有驱除战争的阴霾,明媚的太阳才会重新带给世界光明、温暖与蓬勃的生命。这一主题贯穿于影片始终。我个人认为,《紫日》体现了冯小宁艺术创作新的提升与突破。同以往他的作品相比较,《紫日》更多的是用镜头语言与观众交流。冯小宁的镜头是浪漫抒情的:影片中那一望无际、饱含大自然韵致的北国林莽;有着童话般迷人景色的白桦林;闪烁着金色阳光的河流;浸透着瑰丽色彩的落日,无不展现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令人神驰心醉。冯小宁的镜头又是直面残酷的:他用浓烈深沉的影调展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用长镜头追逐着铺天盖地吞没绿野生机的火海画面;用冷峻的目光摄录法西斯刽子手惨绝人寰的暴行。在《紫日》中,冯小宁的镜头表述尤其细腻传神:故事里中、日、俄三个语言不通,相互对立的角色之间从被动地互相依靠到主动、真诚地相助与沟通,这一曲折的心路历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眼神、表情、举止、行动等一系列细腻生动的镜头语言进行表述。而这部影片能让观众“坐得下去看完”并难以忘怀的最重要因素更在于编导用镜头讲述的故事是引人入胜的:影片的情节在跌宕起伏中延伸和发展,片中三位主人公于茫茫林海中逃亡的生死经历,他们所遭遇的枪林弹雨、沼泽、猛兽、山火和种种可能突降的灾难,紧紧牵动着观众的视线与情感。而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冯小宁始终以实现“感人”的艺术效果为创作基点,为此,他调动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包括音乐、音响、画面、色彩、光影,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感人效果。

㈤ 俄罗斯电影坦克大战影评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一定要说是,它也只是一部扯到两个民族生存斗争“大战略”的战争片。它是一个露骨的政治寓言,明喻暗喻指代漫天飞舞,甚至赤裸裸的宣传说教直接扔在观众脸上。虽然遗传了俄国电影传统的闷,却又搭上了现代欧洲“作者电影”的车,导演兴之所致,爱扯啥就扯啥,结构叙事什么的都滚他娘,只有中心思想一直很专注。镜头语言算得上有力,但如果要完全理解,你需要有俄国人/德国人和中国二战迷宅男的闷骚,还需要懂得一点德意志和俄罗斯。

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白虎在少校(情报军官)的视角下第一次出场。东欧春日静谧的树林,小睡醒来正在恍惚,洪荒巨兽无声出现,虎式88炮巨大的炮口消焰器昂首挺立,犹如过度发达的龟头直指T34的菊花。接着瓦格纳的宏大音乐响起。这一幕噩梦的感觉营造得相当成功。白虎是什么,到这里不言自明:德国人的武力,德国人的征服欲望,德意志民族强迫症一样的不安全感,俄国人永恒的噩梦。瓦格纳已经够明白了,前面安排那个被俘的党卫军用大白话说“白虎是我们德国人的战斗精神”,简直是大败笔,你要玩作者电影,就不能去照顾小白的接受度。导演这个错误后面还会一再地犯。

现在先跳到最后说说元首的镜头。有人说那是一间“豪华的别墅”,有人说那是不是暗示希特勒二战没死,导演听了会吐血。那不是什么豪华的别墅,那是“瓦尔哈拉”,日耳曼神话中战士死后灵魂永恒居住的圣殿。屏风上的裸女,是神话中在瓦尔哈拉群集侍奉战士英灵的女武神。背后的巨幅壁画,战象云集,是亚历山大征服印度的战争场面,欧洲“优越文化”征服东方的终极楷模。元首的客人是个犹太人,西服头发眼镜的造型犹太得不能在犹太,而且元首也明说了。这一段的政治说教,直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希特勒为了拉帮结伙对付俄国,不惜跟自己最恨的犹太套近乎(还“其实我爱犹太人”),说俄国是最大的邪恶,已经不是欧洲人(德国向来宣传俄国受中亚蒙古影响太大,已经成了半野蛮民族)。嘀咕了一阵民族优越,超人哲学之后,影片的结尾犹太人眼镜反光,渐隐于迷雾之中,很拙劣的表现“阴谋”的手法。

俄国人仇恨犹太人的程度,并不下于德国人仇恨犹太人,或者俄国人仇恨德国人,或者德国人仇恨俄国人。历史上的反犹排犹,俄国的劣迹比德国深远得多,只是比不过二战德国的大爆发。甚至二战后犹太人翻身,德国人装孙子的时候,苏联还在继续排犹。电影结尾在导演民族主义的高潮迷梦中,两个死敌尽弃前嫌,勾结在一起,准备再给俄罗斯挖坑。这也过于幼稚和迫害狂了一点,跟全片玩深沉的调调极不和谐。导演在一部寓言片里跳出来说教,就是给自己挖坑。

这样调戏元首,也对不起元首的伟大偏执狂性格。但是片中对德国人的另一处调戏却十分精彩,反正我是看笑了。三个德国军官签完投降书吃饭,一派古典普鲁士贵族风范,对葡萄酒挑三拣四,结果人家甩过来三个冰淇淋,几个土老帽都没吃过。这也是导演对德国二战败因的总结。草莓冰淇淋,不是什么俄国货色,倒是美国物质文化的代表。德国人成天秀民族优越感,玩精神原子弹,物质上却干不过西方,生生被美国的制造业给压死了。

我准备先把导演那个“露骨说教”的错误手法说完---因为实在太多,再说我都烦了。最露骨之处就是“疯圣”坦克手最后一次露面,说白虎过多少年都还会出来,老子一定要灭了他。这是俄国人对二战后德国赤裸裸的不信任,总是害怕有一天德国复仇主义,德国的战车还会卷土重来。这一段的话没啥意思,最后玩消失更没意思,但是这一段之前在柏林的街道上,放下武器的德国军人行军的镜头,却是十分NB。看过兄弟连的倒数第二集吗,美国将军看着长长的德国战俘队伍感慨说,这支军队,即使战败投降了,也是带着傲气行军。白虎中的这个长镜头就是“带着傲气行军”的最佳诠释。俄国人害怕德国人的尚武传统,真是害怕到骨子里去了,理解得多么深刻!

说到“疯圣”,这是俄国神秘主义的深厚传统。俄国人从来就认为一些民间草根,外表半疯狂状态,口出妄言的人,具有通神的性质,其实是行走于人间的圣人,是来带领俄国人民干大事业的,相当于圣经中的弥赛亚。从俄国人受到萨满教跳大神的影响开始,这种传统就流行于俄罗斯民间,小疯圣不计其数,影响巨大的大疯圣有普加乔夫,拉斯普京。甚至朱可夫这样的人物,也会在大战前抓一把土闻闻,然后跟手下说自己对战役的预测,手下敬若神明。白虎中的小强坦克手,就是典型的疯圣。导演干脆就把他上升为俄罗斯的战魂了。90%烧伤满血复活---俄国1941年被德国那样爆,揉揉屁股又是一条好汉。他满脸天真,嗓音童稚,以前干过啥混账事不记得,只记得被白虎爆过菊。名字不重要(姓俄还是姓苏不重要),老婆孩子不重要(老百姓日子过什么水平,开不开心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德意志战车死掐到底。

希特勒不是说,俄国已经中亚化,不算欧洲文明了吗,于是坦克三人组中干脆弄个中亚人(一张标准蒙古脸),取个标准俄国名字,老子就这样你咋地?

泥泞小村子里的坦克战,导演最痛心的就是最后路上那坑,俄国战神掉进去粘了泥,打爆了炮膛,让起火的白虎给跑了。苏联在二战分赃会议中,一直建议给德国最严厉的惩罚,摧毁工业基础变成农业国。结果西方列强吸取一战的教训,不以惩罚为宗旨,而是扶持德国重建。这大概就是那个坑了。其实俄国的主张,是部分实现了的,日耳曼精神的两大发源地之一东普鲁士(另一个是巴伐利亚),战后被俄波全部瓜分,东德被苏联挟持几十年,要不是冷战开始,苏联需要东德做社会主义优越性样本,说不定真给农业化了呢。

现在两德统一,德国一跃为欧洲领袖,像导演这样的大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怎能不深沉,忧郁和神秘喃?

解读到此结束,顺便说两句技术流军迷的视点(其实这是电影的细枝末节)。片中的德国坦克,全是俄国坦克底盘改装的,白虎的底盘是JS-2。炮是真的虎式88炮。炮塔和车身装甲,估计就是简易材料新做的了,尤其是履带前护板,虎式绝对没有那个形状的。白虎那个射速是来搞笑的,看到白虎连发打小强的时候,如果你是军迷你就该明白这不是一部二战片了。片中的苏联装备,倒是货真价实,那一排Su-152,其他哪个国家也拿不出来。

装备制服上的小细节,十分用心。情报军官拿的冲锋枪是德国MP-40,这是事实,二战后期苏联军方十分欣赏MP-40,把缴获的枪发给一些军官和精锐部队作为护身近战武器。情报军官穿的迷彩是美国货,这也是事实,44年开始美国就开始效仿德国大规模生产迷彩军服,并供应苏联了。

㈥ 有关前苏联二战的电影一共多少部,有哪些

前苏联拍摄的二战影片应该有1000多部

推荐5部:

1、《一个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942年,为窃取一份重要情报,苏军一小分队被空投到敌占区,在公路上截得一辆德军车辆,于是便冒充德军军官打入敌军情报中心,掀起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斗智斗勇的攻心战·······

2、《伟大的转折》:《伟大的转折》是由李培健编剧,胡培奋导演,于祥国作曲,洪涛、齐克建、邓小鸥、赵岭、任杰等演播的广播剧,共3集。影片讲述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晚年在一连串的政治挫折和军事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分裂,痛定思痛,寻求新的政治力量的思想转变过程。

3、《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1]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4、《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由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的12集电视剧。

该片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编导出色地把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

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影片围绕1945年3月在瑞士伯尔尼和洛桑进行的谈判即英美盟国背着苏联与法西斯单独媾和的“日出行动”进行。

5、《围困》:《围困》是米哈伊尔·叶尔绍夫执导,Yuri Solomin、Yevgeni Lebedev等参演的剧情片。该片讲述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遭受德寇围困的九百天,列宁格勒军民克服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饥饿,轰炸,疾病,寒冷——保卫了这座“英雄城”并最终打破了德寇的围困的故事。

拓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㈦ 世界十大必看战争电影

世界十大必看战争电影是《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珍珠港》《天国王朝》《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拆弹部队》《集结号》《登录之日》《猎杀U-571》。

1、《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2016年12月,《血战钢锯岭》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2017年2月27日,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效果奖。影片于2016年11月04日在美国上映,2016年12月08日在中国上映。

㈧ 有哪些好看的战争电影

《血战钢锯岭》,大力推荐,这是我2016看过的所有电影最终留在脑海中的名字,尤其是当男主不顾后果的去救下一个又一个被放弃的战友时,真的非常感人,人性的光辉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拍的真好,主题也好,你可以去看看,还是蛮震撼人心的,感觉有时候一个人的信仰是非常有力量的,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信仰应该都是支撑一个人到最后的最坚韧的一股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