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感人的电影有哪些
1、起跑线
《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于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能够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
⑵ 救火英雄电影《勇往直前》的“温情·真实·悲壮”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在救火中。这30名扑火人员值得大家铭记,向救火英雄致敬!
这30名英雄的事迹让我想起了于2017年12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演的美国电影《勇往直前》。
艺术来源于生活。
电影《勇往直前》是根据“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队英勇事迹改编的,全队共有19位救火英雄在扑灭亚利桑那大火时牺牲。而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格拉尼特山高手队”创建之初,队里既有失足青年也有人面临婚姻家庭等现实生活问题。队长埃里克·马什却始终充满着激情,督促队员刻苦训练。在经过考核成为“先锋队”之后,这支有20名成员组成的原来看似不起眼的队伍(“花岗山”消防队),却战胜了一次次恐怖的森林大火,成为市里的骄傲。然而,一次突然起来的森林大火,却让勇往直前的他们被困火海。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与挣扎,最后19名消防队员还是葬身于火海,与焦土混为一体,唯有一位幸运地活了下来。
今天我想分享给大家这部曾经给我带来触动的电影。我写的影评并不成熟,但都是我个人的思考,望体谅。
与理想式的英雄片不同,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赋予某个人物超自然的能力,人物的设定没有是“完美者”或者超强能力者,他们都是有情感和有职业操守的普通森林消防员。我将重点分析该影片是如何较为成功地将“温情、真实、悲壮”这三个情感氛围交叉相融呈现于观众,让观众最后于真实与温情中,对影片产生悲壮之情。
一、真实的温情
1.温情的情节时间长度占据电影的大部分
影片是以一支熊熊燃烧着的大熊凶猛地奔跑进森林黑暗处开场,这会让很多观众在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这将会是一部充满特效的英雄电影。然而这个场面过后,影片画面一转就是埃里克·马什在收拾消防装备,离家准备奔赴火场,以及杰西的妻子和孩子目送杰西离家奔赴火场的画面。电影开头这种场景的转换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温情的印象。
情节结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方式,而当赋予人物某种电影需要的特定特征,才有发生因果关系的可能。在影片当中,关于消防队员间的战友情和个人家庭的情节,占据了电影时间的大部分,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影片中消防队员的现实生活。影片主要围绕对本职工作充满激情的马什和曾经是失足青年的布兰丹这两个人物展开双线交合的一系列温情的叙事。而影片中的温情情节并非简单的温情情节,它们都是由主要人物与自己的家人和战友在经过强烈的矛盾冲突之后,难得的温情。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贯穿于整部剧的马什与妻子阿曼德之间的家庭婚姻关系。阿曼德一直对丈夫“九个半月的时间属于消防员,只有半个月时间陪伴我”感到不满,还有就是影片后部分就他们是否要孩子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这些最后都以夫妻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得到了解决,争吵过后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家庭。像这样的情节的构造,贴近生活又经过艺术的加工,很容易就引起观众的共鸣——消防队员英勇的背后承受着比平常家庭更大的压力。也正是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温情”,才让观众确切地感到真实性。
2.场面调度中的距离关系的把握
场面调度,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主要从距离关系这一点来分析。如果人物与观众的距离比较近,则容易产生认同,例如在电影中,每当涉及到布兰丹与女儿的相处时,有很多地方就会出现了的近景镜头:他女儿出生时,他于婴儿监护室外只能深情凝望她女儿;当他当上消防员执行完任务后第一次抱自己的女儿时,感动得热泪......又例如阿曼德每次与过于热爱消防工作的马什吵架,镜头都会拉近去展现她与马什的痛苦,以及他们相互理解和好后的喜悦……观众与主角的“近距离接触”能产生一种亲近感,容易形成肯定的心理态度,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温情的存在。
3.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层次,由两个不相连续的镜头组接而成。它是对电影符号进行加工的重要手法和手段。
蒙太奇保证了电影导演在处理时空中断和时空连续的问题时,拥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更加充分的自由度。《勇往直前》中也有创作者对蒙太奇时空的运用。导演通过20名消防队员在救火行动或艰苦训练与他们之间或者家人之间的相处的场面交叉出现,把不连续的事件组接在一起,全方位地展示20名消防队真实的面貌,拓展电影表现的深度。
此外,消防队员们之间幽默有趣的台词对话,也让影片真实的温情氛围更加地浓郁。
二、真实的悲壮
1.重复艺术手法的运用
动作的重复:于保护罩下掩护动作的训练在影片中重点呈现了两次,这是“花岗山消防队”关于被大火围困无法找到逃生之路时唯一能有机会活下来的做法,前提是要熬过被火焚烧,经历世界末日的痛苦感。在影片最后,也就是掩护动作最后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们真的被大火包围,无法找到生存出路。整支队伍最后所做的动作就是这个“掩护”。有了之前两次关于这个动作严格训练的呈现,以为在第三次再次出现时他们就会安然度过难关。但是影片却是按真实的情况显现结果:处于那样的大火之下,他们在保护罩的掩护下也只能被烧成了灰烬。
画面的重复:熊熊燃烧的大熊于森林大火中凶猛奔跑的画面在片头、片中、片尾各出现了一次。这里也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关于这头大熊,马什在接近片尾中才解释是自己年轻时在某次救火任务失败后所梦见的。这头大熊虽然具有很强的想象成分,但却真实地代表了消防队员心中的执念。正如马什所说的“它是最美也是最恐怖的,自己就像是那头火熊。”这个“火熊”画面的出现一定具有多重意义,但是其中一点一定是象征马什等消防人员为了战胜一次次的大火需克服恐惧,勇往直前。内容的重复使用使旧事情得到新意义。当最后大熊再次出现于画面中时,它最终跑向了森林黑暗深处。就像那19名消防队员,带着自己的信念与世长辞。
2.景物的运用
空镜头:空镜头一般指画面中没有人物的镜头。准确有效地处理空镜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部电影当中,有很多空镜头的呈现。一是取景于无人居住但充满“可燃物”绿色植物的大山,导演利用了不同的机位、角度进行拍摄,使森林的宽广与雄伟壮观真实呈现于观众面前。二是取景与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这里要提的是导演对于这一方面拍摄,既会使用由近及远的推拉大全景,也会使用由远及近的拉近镜头,更会使用依据一定的火势方向进行镜头的推移,从而真实生动地展示火势的强势,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消防人员灭火的艰难以及他们在那样的情况下勇往直前救火的英勇。三是最后“花岗山”消防队被烧成近乎灰烬,与被大火焚烧后接近焦土色的森林快要融为一体的空镜头的运用,更是把观众对于悲壮的体验上升到了极致,
后景:后景是指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后景能够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影片中除了空镜头之外,也有很多后景镜头的拍摄。比如,使消防员们置于雄伟宽广的美国大森林之中,显现出了人物位于自然之中的渺小;消防员位于熊熊燃烧的大森林之中,展示了消防队员们在灾难面前的微不足道却无法不勇往直前与大火抗争的对比。此外,随着摄影机在场景中的运动及机位的变化,后景也有时相应地转换为前景,从而使画面更为全面真实地呈现于观众之中。
三、隐藏于温情下的悲壮
于前文提到,电影大部分情节都在呈现温情的情节,温情与队员们面临着大火的危险之间相会穿插呈现于观众面前,让观众有不一样的体会:感官刺激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甚至习惯于他们面对大火灾难时尽管艰辛但最后都能脱险,从而再次回到日常生活中。正是有这样多次的场面的穿插,才让温情叙事积蓄了的全部情感冲击力在结尾喷薄而出——消防队员在最后一次的救火任务中,就算遇到了重重困难还是选择勇往直前,被大火围困住也不放弃能活下来的机会,当最后呈现出“花岗山消防队员”牺牲的画面时,观众的内心受到了无比的意外与震撼。但此时并非是让观众体会到英雄悲壮结局的顶峰。当消防队的家人们得知自己的亲人出事聚集在一起时,导演多次进行镜头的切换来展示他们的悲伤,才是观众感受到英雄悲壮结局最强烈的时候。十几分钟前,马什还与阿曼德甜蜜亲吻离别,十几分钟后确是阿曼德因为失去自己丈夫处于生不如死的状态。这种隐藏于温情下的悲壮,带给观众的无疑会是巨大的冲击力。
声音元素对电影语言来说,也是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在听觉上帮助观众感知电影内涵,声音更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在消防队员最后命悬一线时的声音处理得很成功:熊熊燃烧的烈火的声音与配乐和谐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情况的危急。消防队员发出的大声有力的话语与烈火的声音交融仿佛是与烈火抗争,加上队员们相互鼓励的对话,这些都表现了消防队员坚定的求生信念。这里声音的处理加深了消防队员的英雄英勇气概和体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更为他们牺牲的结局增添了悲壮的色彩。
“谨以此片献给‘花岗山’消防队”,影片还是较为成功地达到了它的目的。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消防队员面对灾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他们刻苦认真的职责精神,更是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他们真实而温情的一面,“铁血柔情”往往比单纯的“英雄主义”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正是在真实与温情氛围的衬托之下,悲壮氛围也被渲染得更为强烈。
当然,这部影片并非完美的。比如,在运用大量的情节时间于家庭、队友的温情之中的同时,也使得了整部电影在节奏上有些不尽人意,刚开始的电影叙事也显得比较拖沓等等。不过,不可否定的是整部电影确实用各种电影艺术将“温情·真实·悲壮”情感氛围渲染得深刻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