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百科 » 哪些电影退票
扩展阅读
成龙电影玻花絮集锦 2024-09-21 10:47:51
美国爱情电影床戏推荐 2024-09-21 10:46:39

哪些电影退票

发布时间: 2022-04-02 07:10:15

1. 退票的电影票

电影票“概不退换”,也几乎成了影院的通行“行规”。一些知名的影院,发现大部分影院在售票窗口,或者售票大厅的滚动屏幕上,或者电影票上都会注明类似的提示,告知消费者电影票售出后是不能退换的。
“现在电影票都是电脑出票的,一旦出了票,就无法退换了。”也有个别影院虽然在售票处和电影票上都没有注明此类告示,但这些影院也表示,“这个规定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大家都知道的。”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表示,“这个规定很正常,假如大家都想买就买,想退就退,那不是乱套了。”

2. 电影票怎么退票

可以参考下面方法退票:


操作工具:安卓手机,口碑APP。


1、首先进入口碑APP后,点击下方的订单。


3. 电影退票

可以直接说吗?

4. 电影局回应退票是怎么说的

今年五一档,由刘若英执导,井柏然、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首日预售票房破1亿,是目前为止国产爱情片预售成绩最好的电影。但在上映当晚,网络上不少消息指出《后来的我们》出现恶意刷票和退票事件。今日,记者了解到,电影局关注到上述反映之后,依据国家电影专资数据平台的数据对近几日退票信息进行分析,初步认定该影片退票情况确有异常,具体问题尚待研判。

退票事件一出,北京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曾就电影《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发表声明称,“截至4月28日23点,经排查,猫眼平台疑似恶意刷票并退票数量约38万张,涉及票房约1300万,占影片当日总票房2.8亿的4.6%。”猫眼称,已将相关数据和证据提交主管部门,并将协同主管部门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同时已向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寻求数据协助。据悉,4月29日,电影局有关负责人已对影片出品方、发行方等相关人员进行了约谈,要求立即完善退票机制,认真查明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梳理情况、完善数据,形成书面报告报主管部门。

5. 电影票退票相关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法律分析:超过多少多少%退票率就要打报告电影专资办,影院方为了不麻烦,还有不降低票房人数基本是不提供第三方购票的退票。 如是影院现场买票的话是可以随时退票的。退票就是解除合同,影院单方面任意限制消费者退票权,不具备合法性。“影院方如因放映事故构成合同违约并对消费者造成其他损失的,还应向消费者赔偿,但这些内容在票根背后的承诺上并没有体现。针对电影票“退改签”乱象,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电影票支持“退改签”。各方制定的“退改签”规定,要简化手续,优化“退改签”流程,“充分体现公平合理、亲民便民的原则”;第三方售票平台、影院网站或自有APP,应在观众购票付款前弹出影票“退改签”规定协议;全国各影院须在大堂醒目位置公示购票“退改签”须知,以保证观众提前了解相关“退改签”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第五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报酬、租金、利息,或者不履行其他金钱债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支付。

6. 电影退票怎么退票

  • 首先我们打开手机,然后在手机上打开微信,在搜索框中输入“猫眼电影”,点击“猫眼电影”小程序进入。

7. 电影网上退票,或者换票

1、淘宝上买的电影票,只要没过放映时间都是可以原价退单的。

2、你可以在我的淘宝里找到相应的订单进去,取消订单就行了。

8. 真正能退电影票的APP有哪些

微信的可以,但是在电影开前半小时就退不了了

9. 电影票退票时间限制是什么

一般是在半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之前可以退票,这是根据2019年的《电影票退改签标准》。不过这个退票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影院来规定。

有的影院会有细微的不同,所以想退票的话,要以影院规定来做标准。虽然电影可以退票,但也会有手续费收取。


电影票退票时间限制根据规定:

如果电影票在7天无理由退货时限内,售票平台或影院应该无理由办理退票。《关于电影票“退改签”规定的通知》等规定也曾明确,全国各影院须在大堂醒目位置公示购票“退改签”须知,同时售票软件应具有退票功能,并建立相应退票记录。

一些平台或影院以告示、单方声明、最终解释等方式拒绝电影票“退改签”,既闲置浪费了观影资源,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不仅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更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当然,个别购票者的确存在恶意刷票的问题,但平台或影院遏制刷票行为应该从管理机制上想办法,而不能把责任和风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能因噎废食,反而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退改签”权益。